【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薛洁 侯梦莹]新疆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与特质探析
  作者:薛洁 侯梦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3 | 点击数:4283
 

摘要:军垦民间文学是兵团各族军垦儿女在屯垦戍边生活中亲身实践、口耳相传、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大众文学形式及精神食粮。新疆流传的古屯垦传说故事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根脉,军旅文化传统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特质,党政军企合一的准军事化组织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制度保证,兵团五湖四海人的原籍文化与新疆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是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合力之作。通过研究,理出脉络,贯穿主线,把握精髓,将对守望精神家园及实施文化强边工程大有裨益。

关键词: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


  军垦民间文学是兵团各族军垦儿女在屯垦戍边生活中亲身实践、口耳相传、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大众文学形式及精神食粮。其前可以追溯到古屯垦传说故事、战争年代的枪杆诗、红色歌谣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军垦人在亦军、亦农、亦工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传承下来的。

  1984年5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联合发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发起、倡导在全国开展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为此,新疆建设兵团各师(局)组织、培训6900名采集员深入各师团、连队、车间、牧场等,开始了对兵团民间文学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历时8年,共采访59万多人次。1992-1993年,10个师局先后正式出版或内部刊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计21册、500多万字,这其中兵团民间故事有2万余篇。

  面对这样一批规模浩大、基础厚实、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财富,需要对其脉络加以理清,尤其是怎样与古代保边卫国、国家统一主题一脉相承的,又是怎样继承军旅文化传统而形成浓郁军垦特色的民间文学的,又是怎样荟萃、交融形成多元一体的兵团民间文学的?基于此,本文将从古屯垦文化根脉、军旅文化传统、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管理形式、多元文化相交融的视角,对此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一、古屯垦传说:兵团军垦民间文学的根脉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以后历代沿袭。”古屯垦传说故事,是古代屯戍西域的将士与各族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和抵御外敌侵略斗争中传述至今的英雄传说故事和精神文化遗产。

  在阿勒泰、塔城、北屯一带各族人民心目口耳中流传的屯垦英烈传说,是一部歌颂自汉以来戍边西域的将士抗击外敌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民间口头文学,至今依然为兵地各族职工群众所传颂和讲述。

  2007年始,十师原文联主席杜元铎一行三人用70天时间,两上阿勒泰,三到乌鲁木齐,四进干休所,跑了石河子、五家渠、吉木乃、哈巴河、福海等地五个县市,采访了150余名老八路、老军垦、农牧工,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和实物资料,整理出4本共30余万字的采访笔录,梳理成以屯垦英烈传说为主题的《屯垦英烈谱·火凤凰之歌》,并成功列入兵团级非遗名录。

  屯垦英烈传说《火凤凰之歌》(又称《屯垦英烈谱·火凤凰之歌》)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讲述古屯垦英烈传说故事,代表作为《为误失的国土》《杀尽黄毛贼》和《巴奇赤匪帮的末日》。《误失的国土》讲述清末中国边防站站长马镰刀因写一纸条被沙俄骗取55.5平方公里国土,马愤然率兵摸过界河,砍杀沙俄边防站官兵,并自认愧对祖宗和朝廷,面向祖国东方自尽;《杀尽黄毛贼》传颂布伦托海屯民起义抗击沙俄侵略者,夺回土地,分给无地的汉、哈萨克、回、蒙古等各族群众;《巴奇赤匪帮的末日》讲述民国时期沙俄白卫军入侵阿山,阿山各族人民联合起来打击、歼灭侵略者,胜利收复阿山的历史。这些英烈传说,传述了一代代远离亲人、远离故土、为国戍边的官兵和屯民,团结当地各族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古屯垦传说故事是千百年来一代代驻守西域的屯垦英烈们前赴后继、为国戍边的感人事迹的写照,是中华民族精神、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在各族民众心目中播种、口耳里流传的杰作。这些传说故事,就像天山的青松根连根,深深植根于沃土,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后人敬仰和传颂,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戍边人,并由此成为兵团民间文学成因的根脉。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十万大军进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中国人民解放军拉开了新中国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序幕。党和国家实施屯垦戍边战略决策,是自西汉以来历代中央王朝、各族人民为致力于祖国统一而戍守西域作为千古之策的继承和延续。根据老军垦的讲述,从1950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七师的将士们浩浩荡荡地分批从驻地奇台出发,一路枪不离身,马不停蹄,风餐露宿,与匪作战,直至目的地西北边睡的阿勒泰。征衣未脱的将士们一边剿匪平叛,一边开荒生产,亦军亦农,屯垦戍边。从1950年3月驻阿部队在阿山脚下的巴里巴盖拉开军垦第一犁,到1959年农十师成立,至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军垦战士又奉命赶赴边境第一线,实行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任务。处于哈巴河、吉木乃县边境前沿的185团、186团就是在这样特殊严峻的历史背景下承担艰巨任务应运而生的边境团场之一。

  正是基于屯垦戍边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十师军垦人用实际行动续写出屯垦英烈谱《火凤凰之歌》承古启今、继往开来的下卷——《伟大的公民》《永不移动的界碑》和《国土在我心中》的屯垦戍边新篇章。如同郭沫若笔下集香木而自焚的凤凰,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垦精神,传承着“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摧不垮的军垦魂,攻不破的边防城”的主题思想,传述着“我家住在路尽头,国门就在房背后。国境线上种庄稼,界河边上牧羊牛”的军垦人戍边劳动的真实生活。这些朗朗上口、口耳相传且流传甚广的军垦歌谣,表达了军垦人的壮志和情怀。

  正是有着几代兵团人在边境屯垦戍边、亦军亦农的生产生活实践的铁的事实,1994年,中哈两国确定,原206平方公里的争议区,203平方公里正式归入中国版图。这就是军垦人为坚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而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军旅文化:兵团军垦民间文学的特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全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有着悠久而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革命精神源远流长,至今在新疆建设兵团中仍流传着老红军传下来的红军歌谣,如黄麻起义二首:

  《小小黄安》: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暴动歌》:暴动,暴动!工农打先锋。拿起刀和枪,一同去进攻!暴动,暴动!哪怕土匪凶。拼出一条命,勇敢向前冲!暴动,暴动!天下归工农。再不当牛马,要做主人翁!暴动,暴动,共产党指引,前仆又后继,革命定成功!

  这两首歌谣产生于黄麻起义期间,展现了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广泛发动群众、星火燎原的壮阔情景;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指引,革命定能成功。后来这支队伍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即兵团第六师的前身。

  抗日战争歌谣《红军歌谣》(九首)是老红军汤伯年同志在长期战斗生活中收集的,反映了各个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战斗经历。其中《地雷》歌唱道:“我的大鼓是英雄,开花爆炸显威风。鬼子敲响我的鼓,迎面朝天回东京”,表现了我军机智勇敢与敌作战的战斗气概。这组歌谣至今在兵团第二师军垦战士中广为传扬,生动再现了兵团第二师的前身一八路军一二九师三五九旅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业绩。三五九旅、新四旅和教导旅是践行战斗队、宣传队、播种机的优秀代表,一组《三五九旅之歌》就是军旅文化传统的典范:

  我们是钢铁的三五九旅,经受了长期的革命考验,高举着毛泽东的旗帜,为解放全中国而战。我们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坚持了八年的抗战,从黄河北打到长江南。我们开辟了南泥湾。保卫过民主圣地延安,像铁样的硬,像钢样的坚。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胜利进军,勇往直前。

  六师开篇的战斗歌谣就是由进疆部队携带而来的部队军歌、枪杆诗等,如《挺进歌》以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斗气势,以急切救出水深火热的西北各族劳动人民的鱼水般情谊,唱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北、向新疆进军的战斗号角。

  挺进,挺进!向渭北,向西安,向西北高原大进军!那里的穷苦老百姓,多年来受着灾难与痛苦,早盼着人民解放军去解放他们。挺进,挺进!向西北,向兰州,向新疆大进军!那里的穷苦老百姓,多年来受着灾难与痛苦,早盼着人民解放军去解放他们。挺进,挺进!向新疆大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广泛传唱的《进军大西北》描述了解放军从夏到秋,从陕西、宁夏、青海、甘肃节节胜利,一直到凯歌进新疆的战斗历程:

  五月里来大进军,扶风打了个漂亮仗……八月里来月光明,解放军打下了兰州城……十月里来秋风凉,庆祝新疆和平解放……

  在天山南北屯垦戍边生活中流传的军垦题材传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有国家、兵团领导人关心和深入垦区的动人故事;有指战员们战胜困难、以苦为乐的生活趣闻;还有军垦官兵互帮互爱、亲如一家的融融之情。它真实地反映了兵团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于一体的军垦劳动生活实况。

  《周恩来改诗》讲述了周总理1965年7月来石河子接见上海支边青年、激励支青“甘为军垦人”的故事;《“野人”见首长》故事的流传,讴歌了王震将军与为了防止蚊群叮咬而浑身糊满泥巴的军垦战士的亲情,反映了战士们保卫边疆、鹰战荒原、艰苦卓绝的生活;《伙食比赛会》讲述炮连连长受到通讯连智抓野猪的启发,参加了荤素俱全的伙食比赛的故事,赞扬了官为兵想、知难而上的部队优良传统。还有《把这盆水端回去》《师政委吃瓜》《公共洞房》等故事的流传,赞扬了官兵一致、互敬互爱的融融之情;表现了首长不搞特殊、廉洁自律的榜样力量;反映了军垦战士、支边青年新婚夫妇为他人着想,自觉轮流居住“公共洞房”(地窝子)的艰苦而愉快的生活。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军垦故事,篇篇浸透着传承军旅文化传统、富有军旅文化色彩的特质。

  军垦歌谣是军垦战士在发挥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和宣传队的屯戍生活中集体创造的。军垦歌谣继承了军旅文化传统,内容全部以军垦为主体,涉及面广泛,包含了军垦战士在拓荒生产、建设家园、兵地民族团结等屯垦戍边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亦军亦农风范和开拓进取品格。《垦荒歌》表达了开荒种地搞生产、万古荒原建家园的雄心壮志,以“杀敌不怕流血,生产不怕流汗”结尾,表现了战士们把荒原当战场、克敌制胜、亦军亦农的生活。《战斗生产学习歌》唱道:“春季里来暖洋洋,人民战士出营房。三大武器不离身,枪、镢、钢笔都带上……”当时部队三大任务是保卫边疆、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学文化,故人人随身携带枪、镢、钢笔这三件宝。这是浓郁的亦军亦农学文化的屯垦戍边责任感的自然表露,真实地记录和传扬了军垦战士保边卫国、亦军亦农、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创业历程和奉献精神,表现了军垦战士的坚定信念、神圣职责和顽强意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的基本母题及文化意义
下一条: ·[王旭]论“民间笑话圈”
   相关链接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
·[甘德志]神人窃桃·[冉小芳 左红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剪纸艺术调查研究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贾利涛]“九曲黄河灯”民俗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董建辉 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薛洁 牛佳利 权小龙]新疆兵团屯垦文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回顾与前瞻
·[刘璐瑶]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共性研究·[刘亚亚]墨海龙腾:对洮砚中龙砚风格成因与意涵的考察
·[梁川 张利]“自贡彩灯”地方性现代技艺成因初探·[田家溧]汉代厚葬风俗的成因及教化意义再探
·[任亚丽]赣南兴国“跳覡”仪式表演文化成因·[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
·[宋建峰]北欧萨米族与云南傈僳族交流成因分析·[薛洁 朱命爱 尚青云]新疆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初探
·[薛洁 尚青云]兵团军垦特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构想·[王健瑛]浅析都市民俗“闪婚”现象
·[吴新锋]奉献与乡愁·[蒙耀远]解读水族语言禁忌并窥探其成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