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秦毅]非遗不是无情物 关注现实更喜人
  作者:秦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2 | 点击数:1237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借鉴而丰富,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作为由文化部、陕西省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厅承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重要板块之一,由陕西中贝元儿童艺术剧院组织的汇聚中国、荷兰、捷克、爱沙尼亚等国家的“国际儿童戏剧周”,连日来把来自不同地域的民族艺术放在同一舞台上,呈现给广大少年儿童。值得一提的是,由陕西渭南华州皮影剧团年轻的皮影戏表演艺术家们带来的皮影戏《灯影童真》,通过贴近儿童感受的故事编排,让孩子们在欢快、有趣的表演中认识了皮影,不但拉近了古老的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距离,更是借助国际交流的平台,为包括皮影在内的非遗项目的传播和创新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空间。

      针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在实践层面,“创新”是一个有争议的词语。而造成争议的原因在于概念的混淆,把保持非遗的本真性和整体性,误看成是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的全盘接受。实际上,国家鼓励把传统因素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现代品牌,让更多的非遗元素融入生活,让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就是说,只要对非遗项目进行的开发是不走样、不变形的,创新与再创造是值得鼓励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遗产“活”在当下。

      的确,把非遗当成摇钱树,过度利用、过度开发的情况并不鲜见。比如,为了大量生产皮影,机器一次性压制代替了刀与火的精雕细刻;雕版印制的年画,改为机器印刷;众多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流水线生产。然而,并不能因为这些不好的现象,就把非遗保护所注重的原汁原味扩大到固步自封、与时代割裂的地步。应当明确的是,阻隔非遗与当代生活、现实情感的密切关系,非遗保护就难免“博物馆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非遗的生命力不但在于“技”,更在于人。离开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它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吸引人、留下广大习承和喜好人群,离不开非遗项目对生活、对时代的关注和融入。

      以皮影戏为例,“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皮影戏本身就是一种音话合一的舞台表演,“人物”的刻画、故事的吸引力、音乐的好坏等,决定着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和发展。正是有着诸如《鹬蚌相争》等优秀作品的广泛传播,制作和表演技艺方得到更好的传承。时至今日,舞台上贴合时代、与广大观众现实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内容,无疑更能吸引广大观众和年轻的参与者,从而让皮影艺术更加深入人心,道路越走越宽。

      人有审美疲劳,而艺术的魅力在于能够高于生活而反映生活。非遗来自于民间,与传统的乡土生活关联紧密。世易时移,改变的是生活环境,而不变的是对生活的写照和贴近。用创新的办法保护发展非遗艺术,既保留精髓,又要让非遗回到生活,用技艺延续文脉,用文化接通情感,源源不断地注入贴近群众的新关切,增强新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09-22 第3版:评论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李若峰]川剧传承,工匠精神犹可用
下一条: ·[黄仲山]应慎用“去粗取精”思维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