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6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6年会专区

[孙心乙]辽西农耕蒙古族聚落演变的建筑学阐释
  作者:孙心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5 | 点击数:2420
 

 

 
辽西农耕蒙古族聚落演变的建筑学阐释
孙心乙
(大连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要:在中国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地域建筑特色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目前中国建筑学的前沿问题。作者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辽西农耕蒙古族聚落有着400多年的历史。为了能使部族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迁徙至喀左的蒙古族乌梁海部落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的定居生活,其聚落格局与民居结构也随之转变:基于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属性,“白音爱里”村形成了有别于汉族城邦形式的防御体系,以“营子”为单位进行防御;而当地居民对于建筑单体结构的解释也足见草原文化的传承,其民居融合了满族的海青房特征以及汉族的囤顶民居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北方民居样式。由此,其聚落的建立、格局、民居的结构和空间形态无一不展现着蒙古族草原文化的痕迹。作者的这一发现,改写了“中国北方民居大同小异”的理论。作者以建筑学科为立场,通过对辽西喀左“白音爱里”村民居的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和访谈,形成一手资料。以认知人类学为视角,深层解读农耕蒙古族聚落建筑的成因,梳理其在演变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生态性和可持续的民居聚落。以此,探索这一北方民居聚落形式适应新时代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方式。
关键词:海青格热;北方民居;空间聚落;人居环境;可持续;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孙大军]保护与营造: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一点思考
下一条: ·[孙英芳]论中国民间宝卷中的道德规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