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秦和平]“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
——关于族别调查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秦和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06 | 点击数:9257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个别省区开展族别调查,但民族识别从未列入(全国)民族工作的日程,只是个别省区对个别族体曾开展过族别调查。有关部门之所以开展族别调查,只是辨析族体,确认或恢复族称。这些新确认的民族仅占中国各民族数的1/4、人口的3%(1964年统计数),因而不能认为"56个民族的来历"源于民族识别。以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的族别调查为例,其开展的族别调查是配合民族语文创制而展开。云南民族分布以北纬24°为南北界线、东经99°与东经104°为东西界线划为彝语支、壮傣语支和瓦崩语支的民族界限,新确认的少数民族是这些界线内非该语支民族或界线外的民族。傈僳族的确认与怒族的族别调查过程表明中国各少数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并非识别产生。20世纪50年代少数省区对个别族体开展调查、辨析族属、明确族称,只是对该共同体的明确,关键在于国家的确认。

  [关键词] 民族识别 族别调查 云南民族归类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换言之,“民族识别”是依据自称、历史、居住地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自我意识等,对“民族成分”或“民族名称”进行辨析,确定归属,是否是少数民族或是某个少数民族。

  以黄光学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阐述:“自1950年起,就把民族识别提上民族工作的日程,由中央和有关地方的民族事务机关组织包括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在内的科学研究队伍,对各地提出的各个族体,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经过认真的民族识别,弄清他们的民族成份,明确他们的族称,把中国各民族比较准确地确定下来。”就是说,中国各民族是经过识别而确认的,不经过识别,就难以确定其族称。在黄光学主编的另一册著作《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更将“民族识别”提升到中国“56个民族的来历”的高度上,予以积极评价。我们认为,中国56个民族是“识别”而确定的这提法与我国各民族逐步形成、融合及发展的过程相背离,亦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如果说我国的各民族由“识别”而来的,且不言其他,这否定了《共同纲领》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因为有了少数民族,才有纲领或宪法的这些规定,并非规定在前,“识别”在后,本末不能倒置。而且,在中国56个民族中,除独龙族(俅人)、高山族外,其他54个民族均能从史籍中找出对应的族称,是历史早已确认的民族。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某地曾开展族别调查或民族识别,辨析族体,确认个别民族。如云南省民委曾在1954年、1958年及1960年曾开展该项工作,但这只是该省的例行民族工作,列入民族调查中,涉及到的民族不多。以此类推,广西、贵州、福建等个别省区虽开展了族别调查,明确某族体的名称,涉及面有限,不能以点括面、以个代全。中国各民族是历史形成的,绝大多数民族没有经过识别,举世公认。在族别调查中,只对个别族体,确认族称;对若干族体,辨析族属,分类归并,得到确认。重要的还有,有了民族识别还远远不够,需要国家的确认,国务院公布,确认比识别更重要。

  下面我们以民族识别何时列入民族工作的日程?云南开展族别调查的缘由、族体分类的原则、特点及目的,并藉傈僳、怒两族的相关调查,加以阐述,说明当年的族别调查是局部的,只是辨析及明确族称、归并族体而已。

  二、民族识别从未列入(全国)民族工作的日程

  (一)中央访问团没有开展民族识别的任务

  1950年,除西藏地区外,全国大陆各地先后获得解放,为具体了解各民族的情况,宣传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宣传《共同纲领》中民族政策等,中央政府特此组建中央(民族)访问团。该团最初只有西南团,由刘格平任团长,下分西康、贵州及云南三个分团。接着,中央政府分别组建西北、中南访问团,沈钧儒、李德全担任团长,分赴各民族地区代表中央政府开展访问、宣传兼开展调查,等等。

  不过,我们也知道,受历史、环境、习俗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部分民族中确有若干支系,存在着对这些支系归属的确认,毕竟它关系到保障平等权利,维护民族利益、建立民族自治区或各族各界联合政权。1950年下半年,刘格平及中央访问团在协助西南局、西康省委筹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今四川省甘孜州)时曾多次遭遇到。据刘格平说:在西康藏族中,支系较多,其中一个县就有24个支系。尽管存在差异,甚至是鲜明区别,并不影响其族别的归属。毕竟受共同习俗及文化因子等影响,密切的血缘联系,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及凝聚力;再者,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西康藏族各支系的差异并非“质”的表现,并不妨碍统一,他们都认可并乐意接受“藏”或“博巴”族称。于是,在西康区委的领导、中央访问团的协助下,西康藏族自治区于1950年11月顺利建立,得到普遍的拥戴。同样,这些现象也出现在当时贵州及其他民族地区。据费孝通介绍,解放初贵州的兄弟民族有30多种称谓,但这些称谓并不代表他们都是少数民族,要加以辨析。

  建国初年,各民族地区同一民族内众多支系的存在并没有给中共开展的工作造成障碍,绝大多数民族的族称依据传统,名从主人,明确统一,普遍认可;各族自治区或各族各界联合政府广泛建立,顺利完成民主建政,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到1954年,我国已建立自治州12个、自治县15个,更多的自治区、州及县正在积极筹建中。

  相关资料反映,在各访问团的任务中,有开展调查的内容,无民族识别的要求,只要查阅各访问团的工作汇报,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还有,中央(西南)访问团二分团在云南各民族地区的调查资料早已出版,其中也没有民族识别的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沙垚]新中国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
下一条: ·考古学的“守戒”与“破界”
   相关链接
·[墨磊宁]“民族识别”的分类学术与公共知识建构·[巫达]论费孝通先生的族群认同建构思想
·[王明珂]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
·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确认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