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抢救性记录工程就是和时间赛跑
  作者:记者 王学思   摄影/图:左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1 | 点击数:2705
 

  抢救性记录拍摄现场

  1950年的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杨荫浏和曹安和带了一台当时可谓最先进的钢丝录音机,到江苏无锡找到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要给他录音。那时的阿炳因诸多不幸的遭遇已有3年不演奏了,乐器没有了,技术也已经生疏了。为了录音他坚持要先练习几天,3天后他演奏了《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阿炳听了录音,对自己的演奏并不满意,说需要再练习一段时间。于是便约定半年后再继续进行录音。他表示,到那时他一定能练好两三百首乐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炳就在那年冬天突然吐血病故了。再次录音的预约也就成了一桩憾事。但是已录的6首乐曲足以证明阿炳是一位了不起的民间音乐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曾感叹,在中国历史上,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像阿炳一样的民间音乐家默默地生来,又默默地死去了;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像《二泉映月》一样深刻美丽的乐曲曾经回荡在穷乡僻壤间,却最终消失在青山绿水中了。

  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文化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散落在民间的优秀传承人的保护,包括先后认定了4批共计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为其颁发“薪传奖”,彰显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每年安排专项的传习活动补贴,解决了传承人面临的现实困难;联合教育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使传承队伍日益壮大,传承活力日益增强。然而,由于年老体弱等原因,近年来不断有身怀绝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离开我们。截至2015年底,有近300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在世的传承人中70周岁以上的占到56%,开展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

  为有效推动这项工作,自2013年始,文化部在全国选取了50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试点,并着手组织起草制定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明确了相关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全面铺开制定了科学依据。2015年4月,文化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同时下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试行稿)(以下简称《规范》),全面部署抢救性记录工程。为确保抢救性记录工程的质量和效果,今年文化部又下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抢救性记录工程是一项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完整记录的工程,对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快非遗研究与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当我们时间紧迫、掌握了最新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时,如何认真地研究老人的故事、技艺,虚心地听他讲述,捕捉细节,将其精彩的记忆和精湛的技艺访问出来、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每一个抢救性记录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在一次田野调查中,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规划保护部主任胡荣梅和她的团队遭遇了狂风骤雨,被风吹倒的大树压塌了他们借宿的房屋,而在冲出瓦片掉落的房屋之前,胡荣梅首先想到的是抱起存储了重要田野资料的电脑。谈起抢救性记录工程,她说:“我们要怀着对项目和传承人的敬畏之心、对记录工作的敬业之心,真正地走近传承人和他们交心。”

  陕西省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智说,抢救性记录工程要用“脚”做。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在给每位传承人做口述史访谈时,他和他的团队通常要反复登门拜访传承人20余次。的确,要将传承人拿捏在手头上的分寸、埋藏在内心中的执着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访谈中我们比较侧重于将那些能体现传承人智慧和精神的东西挖掘出来。”王智说。

  文化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抢救性记录工程绝非先进仪器的堆砌,既非编年史亦非流水账,重点是把作为遗产核心要素的传承人的精神技艺方面的内容挖掘整理出来,定格妙悟,记录独造。

  “抢救”的时间并不充裕。许多传统节日和一些传统技艺的制作对季节和时间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错过了时间,就需要再等上一年甚至是两年;湖南女书习俗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静华,在刚刚完成抢救性记录工程的拍摄后就突然中风;西安鼓乐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庚辰在还没开始正式拍摄前就驾鹤西去……可以说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已通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318名年满70周岁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了抢救性记录。按照工作计划,在“十三五”时期将争取全面完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此外,为了确保工程的良性可持续开展,文化部还将积极协调财政和审计部门,在遵循文化项目艺术规律、满足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尽快协商制定相关规则,适度扩大项目招标队伍的选择范围,作为市场招标确定实施主体的补充。

  为使各地尽快熟悉和了解《规范》和《指南》的有关要领,科学有效地推进抢救性记录工作,日前文化部非遗司委托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和培训中心组织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培训邀请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定宜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对抢救性记录工作中的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非遗实践拍摄、资源后期整理编辑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各地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项目负责人还按照项目类别分别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和相关的感悟体会进行了充分交流和分享。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9月9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4149个
下一条: ·记录的不仅是一招一式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