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跨界融合 创新实验
——记北京韩非子剧社
  作者:曹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01 | 点击数:2171
 

   工作中的韩迟

  《灯官油流鬼》剧照

  这几天,作为北京韩非子剧社的掌门人,韩迟正忙着在网上为10月上演的新戏《白蛇传》发起众筹募集资金。这次的公演是韩非子剧社今年发起的关于保护传承皮影戏的社会公益项目《偶遇》之蜕变——“古旧变流行”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活跃的思维、时尚的理念,韩迟的这些特质让她有别于传统皮影班社的班主。或许正因如此,韩非子剧社才能逆流而上,闯出一片新天地。韩迟特别喜欢荣格的一句话:“现代人是敢到世界边缘漫步的人。探索是现代人的本能。”韩迟就凭着这股“本能”中的野性子,带着剧社一路做着“拿陈旧开刀”的实验,“漫步”到了今天。

  玩着玩着就落下了根

  韩迟是黑龙江双城人,父亲韩非子(笔名)原是黑龙江省《经济新闻导报》的编辑,平时喜欢剧本创作,因为一次偶然的采访,他目睹了皮影老艺人的艰辛与不易,于是慷慨助养了一个影班,就是这样一种机缘,使得韩家一家都被拉入了皮影行。1992年,韩非子创办了“双城民间皮影艺术社”,16岁的韩迟与老艺人朝夕相处,跟他们学雕刻、学表演。“我和弟弟跟这些老艺人整整在一起生活了6年,耳濡目染的全是影戏,那时没想过要从事这个职业,只觉得好玩,没想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玩着玩着就落下了根。”

  18年前,韩迟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皮影剧社,带着七八个人来到北京闯市场。韩迟原本学的是广告专业,这个选择意味着她可能要放弃一份安逸优渥的工作,走一条并不容易的路。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演出机会一点点地多了起来,一种念头开始在韩迟的心头滋长。她不想仅仅停留在温饱线上,她想要的是探索皮影在这个时代真正的生存之道。“我心中存有一些想法,但很模糊,我无法明确地表达究竟想要什么,这让我常常感到孤独和彷徨。”

  2005年,韩迟接到了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的邀请。除了两个传统剧目,她决定再做一部新戏。韩迟想到了课本里《小猫种鱼》的故事,于是大胆改写,将这个故事新编成一个环保题材的剧本。在表现形式上,韩迟首次尝试了跨界,将皮影和木偶结合在一起——小猫在水中钓鱼的场景用皮影表现,农民伯伯耕地的画面则用偶戏完成。韩迟的创新得益于她曾在中国木偶剧团的学习经历。

  《小猫种鱼》反响热烈,韩迟心中的想法有了清晰的轮廓。跃跃欲试的韩迟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与法国导演萨拉·奥本娜联合推出皮影与京剧跨界之作《灯官油流鬼》。这部戏让韩非子剧社名声大噪。在2009年的“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中,得到了业界极高的评价,而接下来的欧洲巡演之旅也让世界开始关注这个中国的皮影剧社。

  在探索中积累经验

  《灯官油流鬼》取材于传统京剧《铡判官》,讲述了灯官油流鬼路见不平,请来包公为冤死的柳金蝉伸张正义的故事。这部戏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美好的相遇。2006年,韩迟认识了在中国拍鬼戏纪录片的法国导演萨拉·奥本娜。年轻富有激情,热爱戏剧,乐于探讨传统和创新,两人身上诸多的共同点让她们一见如故。她们决定一起做一部跨界的鬼戏。

  当时的韩迟面临的是一片质疑之声,毕竟她从未排过这样的跨界“大戏”。她也不知道会呈现出何种结果,但她依然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定剧本、选演员、做策划、筹资金……韩迟施展浑身解数去化解每一重难题。她说自己骨子里可能遗传了父亲的冒险基因,越是看不到结果,越想去尝试。

  在历经了3年的等待和打磨后,充满了大胆改革和创新的《灯官油流鬼》终于惊艳亮相。在舞台调度上,法国导演为这部戏融入了西方戏剧的理念,采用了三块可移动的大屏幕来调节舞台的空间,打破了传统皮影戏小舞台的格局。皮影和真人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使得故事随着真人、影人与人影的切换,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游走于虚实之间的时空之旅。

  《灯官油流鬼》的演出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自首演后,7年来一直延续其生命力,2012年赴欧洲巡演,之后又受邀参加2014上海国际艺术节、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在与北京小柯剧场的合作中,剧社又尝试将评书的叙事方式融入其中。就像韩迟所说:“在每一次的探索中,我们都在积累经验,也许某种艺术形式不适合这部戏,但可以大胆地把它放在下一部戏里。”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从跨界的角度认可这部戏:“当下戏剧界的跨界很多,但成功的作品很少。很多跨界的作品可能是1+1=4,有些恨不得等于100,但是只有做到1+1=1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梧桐认为《灯官油流鬼》实现了这个公式。“当你把跨界和创新的问题解决了,传承的目的就解决了。”

  回归生活的皮影

  探索的脚步还在继续。今年4月,一幅长11.5米、高4米,将皮影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结合的视觉装置艺术作品亮相北京海淀区的一处非遗体验场。该作品是由韩非子剧社和中央美院的画家赵凯共同设计完成的,所呈现的主题是海淀区的“三山五园”以及海淀文化中的学府代表清华、北大。画面主体的标志性景点用皮影制作,铺陈四周的大幅水墨则以流动的气韵营造出一种斑驳的光影空间。两种艺术手法的合成,让皮影在视觉装置中有了新的活力。韩迟说跨界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探索更多的形式,让皮影回归日常。皮影诞生之初承载了酬神娱人的功能,后来娱人的功能扩大化,成为它在生活中的主要功能。然而时代的变革催生了多元化的娱乐方式,皮影却依然保持着陈旧的面目,与社会脱了节。

  很多人认为缓慢的节奏、艰涩的方言、拖曳的唱腔是皮影远离大众的病灶,但韩迟觉得这些都不是症结问题。“我们看外国电影,也需要看字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被剧情吸引。问题在于剧本和形式缺乏吸引力。”她起用年轻的主创团队,从一个“圈儿”跨到另一个“圈儿”,不停地做着“实验”,因为她坚信只有年轻人喜欢,皮影才有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8月31日第7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第十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
下一条: ·西藏6项国家级非遗实现数字化观赏
   相关链接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杨志伟]新媒体在罗山皮影戏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
·[马娇娇]执守与嬗变:当代关中地区皮影戏民俗文化研究·[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传承
·[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周全明]生活的艺人与艺人的生活
·中国皮影戏的前世今生·8旬老人拍皮影40年 记录辽西山乡巨变
·[王晓涛 朱吏]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李慧]深山中的皮影绝唱
·40年演出15000场 皮影戏老艺人讲述非遗传承五年巨变·[吴衍发]安徽长集淮派皮影戏调查与研究
·陆丰皮影戏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皮影戏《花木兰》获国际木偶大奖
·皮影戏其实有更多的可能性·传承非遗技艺的“90后”
·伊玛堪说唱“嫁接”皮影戏·文化部:关于公布全国曲艺、木偶剧及皮影戏优秀剧(节)目扶持评审结果的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