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中国民间文化影像志丛书:用影像与文字记录民族志
  作者:陈建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30 | 点击数:3149
 

  一百年前的今天,人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中国在一个世纪中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1915年,清朝皇帝退位三年,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新青年》刚刚创刊。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穿长袍马褂,住茅草房,沿袭秦汉以来的耕作方式,过男耕女织式的生活。而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已经有55%的中国人在城市生活,他们住在高高的楼房里,开私家车或坐地铁上班,用一个巴掌大的手机处理各种事务:聊天、购物、看书、买车票、订酒店……

  在人类历史上,一个世纪只能算是一瞬间。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如此之大,以致许多不久前还习以为常的事物,转眼就难寻踪迹。当人类各民族用几千年的智慧创造的许多文化成果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全世界的蓬勃兴起,可以说是各国人民对这种文化剧变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

  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在倡导保护多元文化,但现代化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地将人类生活变得一体化、模式化。有幸生活在这个剧变时代的我们,既目睹了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科技进步,同时也惋惜地看到许多昔日辉煌的文化创造物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不少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毁于一旦。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摄影摄像技术手段已完全普及,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一百多年来,人类学家们早就采用影像方式来记录民族志,当代的人文科学研究,特别是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学科,为了在研究中更好地复原文化语境,更是需要采用影像技术来助力相关研究。影像技术既是一种保护手段,更是一种研究方式。

      我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从2008年创建“民俗文化视频”网站,到去年和今年连续举办两届“中美民俗影像记录工作坊”,都在致力于尝试这样一种研究方式。现在出版的这套“中国民间文化影像志丛书”,也是这种努力之一。我们相信这种将现代技术形式与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来会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学术取向。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用手中的影像工具去记录自己的生活。

       (本文是陈建宪教授为“中国民间文化影像志丛书”所作的总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 者 介 绍  

    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会兼职:中国神话学会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著作多部,曾获中国文联“山花奖”和湖北省文联“文艺明星”称号。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动画电视剧《英雄江格尔》:民族史诗迈入影像时代的新尝试
下一条: ·《游牧精神》:用摄影图片阐释蒙古族游牧文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