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罗志田] 俗与制:历史上基层设置与记载的“大率”特性
  作者:罗志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9 | 点击数:5662
 

摘 要:中国历史上的基层设置从来不是精确无误有如“铁板一块”,《汉书•百官公卿表》曾用“大率”一词来表述基层设置,已道出这一特点。《宋书·百官志》追溯秦汉以来县令及以下官吏时,曾言“其余众职,或此县有而彼县无,各有旧俗,无定制也”,说明“旧俗”可超越“定制”。以上两者表明,不管是地方文献还是全国性的文献,在不同程度上都蕴含着俗与制的关联,应该予以“在地化”的开放性解读。

关键词:俗;制;基层设置;“大率”

作者简介: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在中国历史上,礼与法几乎是一体的两面,如司马迁所说:“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1] 陈寅恪进而论汉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的现象说,中国“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2]。

  陈先生将礼、法、制度和公私生活并论,可见不仅礼与法是一体两面,法也与制度相通,甚或可以是制度的通称,而皆与生活相关。故法与俗的关联互动,大体也在“礼俗互动”的范围之中。直到近代修订新刑律,修律大臣沈家本所申明的宗旨,仍是“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3]。他把“礼教民情”视为修订刑律的本土思想资源和制度基础,并强调其“历世相沿”的一面,最能体现礼、法、俗的相互关联性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也维系于历史之中。

  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成文的制度从来以指导意义为主。有法不一定依,执法不那么严,在今日甚遭诟病,却是昔年的常态。盖法之前还有“禁于未然”的礼,法之上还有指导一切的“道”。因为有“道”的存在,“法”在中国社会中从未到很高的地位;因为有“人情”的存在,“规矩”同样不那么严格。或许“人情”本身就是“规矩”,故“法外施恩”不仅是戏曲里的唱词,它也长期存在于现实社会、尤其是官吏对案件的审断之中。例如,晚清樊增祥的《樊山政书》之中,便颇多不严格按律审断的案例。重要的是樊氏正以此自豪,觉其可为他人范例;而该书也的确被视为“官箴书”,为其他州县官所参考。[4]

  当然,成文规则是绝不能忽视的,毕竟所有调适性的“权宜之计”,都建立在既存规矩的基础之上。但规则的条文并不等同于其实施,也是不言而喻的。据条文说历史,更多得到的是一种理想的或设计中的状况,与实际总有相当程度的差异,且还有各时各地的不同。在昔人不甚注重的地方(以及动荡的时代),规则条文本身及其实施,又更为松散。

  

  如果把法视为广义的制度,《宋书·百官志》在追溯秦汉以来县令及以下官吏时,曾说到“其余众职,或此县有而彼县无,各有旧俗,无定制也”[5]。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不仅提示出一种明确的信息,即县以下层级的各类设施,并不深受重视;同时更揭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在这一层级的职位和人员设置方面,“旧俗”往往超越“定制”。

  《宋书》的概括虽后出,但从周代到明清,都多少可见类似的现象。例如,《周礼》中设置了大量的乡官[6],然王夫之注意到,《周礼》中“乡则比、闾、族、党,遂则邻、里、酂、鄙,各有长,司其教令”,却“未详其使何人为之”。盖“《周礼》但记其职名,而所从授者,无得而考”[7]。

  《汉书•百官公卿表》更明言:县以下“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8]。此用“大率”,已表明这是一个抽象性的概括表述,其细节当时人或也未必很清楚,述史者对此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惜后之研究制度者,往往想要考证出一个精确无误的结果,这虽是任何研究者都想做也一直在做的,有意无意间却不够注意述史者特意使用的“大率”两字。

  例如,学界多有辨析“十里一亭”和“十亭一乡”关系,王毓铨先生较早提出乡、里与亭是不同性质的不同行政系统,后来尽管对“亭”的具体指谓有争议,但大体皆沿此思路探讨。后林甘泉先生又提出“十里一乡”和“十里一亭”是并存的两个基层行政系统。[9] 目前多数人的共识是“十里一亭”的“里”是里程的“里”,而不是一个聚落之“里”。但这样《汉书》就漏掉了作为乡以下行政单位的“里”,也与接续的“十亭一乡”不甚协调。尽管《续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风俗通》也说到“国家制度,大率十里一乡”,《汉书》中却并无这样的表述。换言之,不论我们是否接受这些后出研究的认识,它们都与《汉书》本书的表述不够契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俊]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下一条: ·[刘志琴]150年前,西餐来了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