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30年后再出发
——集成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作者:雪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26 | 点击数:7270
 

    
  2014年是“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30周年。上世纪80年代初,民间文学界的有识之士,面对转型期中国现代化与传统的激烈碰撞,怀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决心发起一项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要将民间口传文化编成一套巨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三套集成’不是一部文艺读物,不是一部适合思想教育要求的读物,而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欣赏价值,又具有高度的学术研究价值的民间文学总集。”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回忆说,他在“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启动阶段,就对“三套集成”的性质给出了这样的定位。坚持“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三套集成”积累起卷帙浩繁的调查采录资料,为民间文艺研究提供了海量的、确凿的数据支持,同时,其秉承的学术精神,也为今天的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行业标杆。

  1979年冬天,在中国民协当时的办公地,西单太仆寺街39号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中国民间文艺界的三位泰斗——钟敬文、贾芝和马学良——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初步构想。从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1984年5月28日正式签发《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算起,时间已过去了整整三十年,从事其采录编撰工作的一代学人渐已作古,他们所面临的对象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谚语集成》副主编李耀宗告诉笔者,“三套集成”中收录最多的歌谣是劳动歌,内容最为丰富的谚语是农副谚,民间故事则往往是众人在劳动之余围坐休闲时讲述。而今天,田野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变成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古老而恬静的乡村日渐空巢,谁还来唱“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全球经济一体化、传统村落城镇化,大众媒体日益便捷,口头文学赖以存在的环境严重萎缩,时代背景和传播方式等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发展中的民间文学不可避免地外显出某些有异于传统的特殊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认为,“三套集成”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它们起到了保存、整理的作用,为开创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下研究者的历史任务则是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它的意义、感性地领悟它的优美,丰富现代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感情。万建中说:“现在已进入了研究民间文学条件最好的时期,将‘三套集成’编纂工作过程的口述史等衍生课题纳入学术话语系统之中乃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三套集成”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4000多卷县卷本依然只是留存的内部资料,已出版的90卷省卷本静静地摆放在资料室,真正翻开的又有几人?其中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资源,如何进行再创造?“三套集成”用一代人的辛劳为中国民间文学建立起了目前为止最前沿、最科学的一套普查标准和分类体系,解决了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普查采录、搜集整理、翻译、资料管理、作品分类编码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方法如何来面对今天已不再完整地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当代民间文学?

  今年5月,中国民协专门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召开了启动30周年座谈会。回望历史,集成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民间文学的研究理应以敏锐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来接受变化着的现实,将所有“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的当代形式囊括其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正如集成总主编周巍峙生前所表示的:“希望它(三套集成)能够发挥作用,希望大家重视集成、研究集成、使用集成、推广集成。集成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事业。我们开创了这项事业,就要把它继续下去。”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年12月15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纪念“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30周年
下一条: ·著名藏学家次旺俊美辞世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