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相互作用理论: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新阐释
  作者:杨群 张积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8 | 点击数:3872
 


  人类的生存环境色彩纷呈。语言对光谱进行了非连续的切分,形成了颜色词。不同语言颜色词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这引发人们思考: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究竟如何?

  颜色认知既是生物事件也是文化事件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已有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普遍进化理论。该理论认为颜色词和颜色认知相互独立,光波的物理属性和人眼的生物特性决定人类的颜色认知。Berlin和Kay对多种语言进行调查后发现,每种语言都有少量的基本颜色词。不同语言的基本颜色词存在着普遍结构,即每种语言都从黑、白、红、黄、绿、蓝、棕、紫、粉红、橙和灰中抽取基本颜色词。基本颜色词具有普遍的认知意义,是其他颜色的语义原型。讲不同语言的人的颜色认知具有一致性,不受颜色词的多少影响。Kay和Regier也发现,颜色命名具有跨语言的一致性。

  语言关联性假设。该理论认为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颜色词影响颜色认知。人们根据本族语的颜色词对光谱进行切分,感知到的是经过本族语过滤后的颜色。语言关联性假设对普遍进化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但并未说明颜色词影响颜色认知的机制。

  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颜色认知既受光波的物理属性和人眼的生物特性影响,也受语言和文化影响。颜色认知既是生物事件,也是文化事件。Berlin和Kay通过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颜色进行分类并让其找出最佳样例,发现了颜色的类别边界和基本颜色词的原型。Roberson等人发现,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的颜色知觉。折衷理论考虑到了颜色认知中感觉刺激和非感觉刺激的相互作用,有较大合理性,但未解释物理、生理及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和运作机制。

  巧妙分离影响颜色认知的各种因素

  近年来,张积家及其研究团队对影响颜色认知的物理、生理、认知、智力、语言和文化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并分离出不同因素在颜色认知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采用自由分类法考察汉族大学生的基本颜色词分类,发现存在无彩色、暖色、冷色三类,语义空间的维度为“彩色/非彩色”和“暖色/冷色”。另一项研究通过让汉族大学生对86个常用颜色词进行分类,发现其语义空间分别为“彩色/非彩色”、“暖色/冷色”、“互补色/非互补色”。3—4岁儿童无分类标准;5岁儿童开始按颜色深/浅和相似性分类,语义空间出现“彩色/无彩色”和“冷色/暖色”维度。这说明,颜色的命名和分类包括知觉、文化和学习成分。颜色认知离不开语言学习,并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盲人缺乏颜色的物理刺激和感知颜色的生理机制,聋人缺乏有声语言,弱智儿童缺乏智力。研究发现,盲童的颜色概念及其组织是语言和文化影响的结果,语言部分地弥补了视觉缺陷。聋童眼睛正常,但缺乏有声语言,思维能力发展滞后,他们根据波长和饱和度对基本颜色词和基本颜色进行分类,这种分类体现了视觉的作用。张积家等人发现,智障儿童对基本颜色命名的正确率随年级增长而提高,他们根据明度和颜色名称的联系频率进行分类。可见,健全的生理结构是颜色认知的基础,认知与智力是颜色认知的关键,语言对颜色分类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同,对颜色词的分类也就不同。张启睿等人发现,彝族、白族和纳西族的基本颜色词分类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基本颜色词的类别不同,彝族分为暗色、冷色、暖色、白色,白族分为暗色、暖色、冷色、民族偏爱色,纳西族分为暗色、杂色、尊贵色、两义色、白色;基本颜色词的语义空间维度不完全相同,彝族和白族为“彩色/非彩色”和“暖色/冷色”,纳西族为“彩色/非彩色”和“杂色/单色”。这说明彝族和白族关注颜色心理感应,纳西族关注颜色饱和度。这表明,光谱是连续的,不同民族受语言和文化影响,优先注意到颜色的不同属性,并将这些属性作为分类的依据。语言对颜色认知的影响是直接效应(影响记忆)还是间接效应(影响知觉),谢书书等人通过选择色调和饱和度都恒定而亮度变化的黑、白颜色,让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完成相似性判断和再认任务,发现四个民族对不同光亮度的黑、白色块的区分和再认存在差异,这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彝族尚黑厌白,白族尚白厌黑,纳西族对黑和白态度混沌不明,白和黑在汉文化中都有褒、贬两重含义,且贬义多。四个民族在再认中对黑白的认知差异比在相似性判断中大,反映了语言的直接效应;对黑白的知觉差异则体现了语言的间接效应。

  三层次、六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颜色认知

  张积家等人提出了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颜色认知既涉及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加工,又涉及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影响颜色认知的因素有物理、生理、认知、智力、语言与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理—生理水平、认知—智力水平、社会—文化水平。三个层次、六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人的颜色认知。语言作用于认知—智力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在加工中,如果某一加工层次出现了问题,其他层次会做出相应的补偿。如盲人缺失视觉,颜色认知就由认知—智力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决定。聋人听不到语言,颜色认知也异于健听者。智障儿童和原始民族由于智力水平低下,语言为他们提供了颜色分类标准。如果人的感官和智力正常,颜色认知差异就由语言与文化决定。

  相互作用理论的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的感觉社会化理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不同,对同一事物产生的知觉也就不同。二是知觉的相互作用理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共同决定知觉,二者的作用此消彼长,如知识经验丰富,概念加工就会起主导作用;反之,感觉输入的作用就会凸显。三是联结主义理论。认知水平是神经网络中的结点,结点之间会相互影响与代偿。四是语言象似性理论。个体掌握颜色词的过程就是掌握一个民族看待颜色的方式。五是知觉类别效应。颜色词的获得是类别学习过程,人们对本族语言中的颜色边界敏感,辨别力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7日第66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集市:人类学透视社会整合新视野
下一条: ·[崔月琴 吕方]回到社会: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