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朝戈金:“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讲座实录)
  作者:朝戈金   摄影/图:记者 张林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28 | 点击数:9980
 

·国家图书馆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

   2014年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题为《“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讲座,该讲座是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文化部网站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以下是讲座现场图文直播实录。

  主题:“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嘉宾:朝戈金,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
  时间:2014年6月22日(周日) 9:30-11:30
  地点: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学津堂(中关村南大街33号) 


[主持人]
各位读者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图书馆参加公益性学术讲座活动,今天的活动是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月第三讲,这个活动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遗司和国家图书馆承办。我们和非遗司联合合作举办的讲座已经有三年了,感谢荣处长对我们的大力支持,2012年、2013年都是讲座周,今年拓展为讲座月,从6月14号开始一直到8月2号结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讲座活动,与此同时,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成果展,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下面,欢迎今天的主讲嘉宾朝戈金老师!朝老师是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老师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请朝老师开讲!   [ 2014-06-22 09:38 ]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朝戈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的题目叫“‘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一部分偏向学理性思考,后面一部分涉及到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非遗的重要部分,什么叫非遗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里讲的很清楚,是指特定的社区民众世代传承的知识、技能、理念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工作框架下主要分五大类:第一部分,口头传统和作为它的载体的语言。然后是表演艺术,关于宇宙和自然的知识和实践,文化空间等不同方面。为什么要研究这个?FOXP2基因,回到一个很根本的老话题上,人类物种什么时候经过进化开始学会说话的,口头传统这个说法是一个外来词语,在我们国家的学术文化传承中,我们也有其它的一些叫法,叫口头传承。但是都是用来概括这样一个事情,人通过说话的方式传递信息,传递信息的技能和传递信息的内容合起来是口头传统。口头传统也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口头传统是指口语交流的一切形式,说什么都算口头传统,比较狭义的口头传统或者学术界研究比较多的口头传统主要是指口头艺术,语词的艺术形式,像神话、歌谣、故事、史诗演述活动等。英国一个研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在哺乳动物身上有5%的基因是稳定的、几乎不发生变异的基因,这个基因在过去一百万年中它的氨基酸在人类物种身上发生两次突变,才让人具有了会说话的能力,而其他它动物都没有。也有人试图训练哺乳动物中很聪明的动物说话,但是到今天试验都不是很成功。基因经过发生突变,奠定了人会说话的生物学基础。当然,人会说话是很综合的演化过程,大脑逐步变得更加智慧,知识和信息的组织与处理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马克斯、恩格斯讲人类通过劳动训练了大脑、直立行走,让脑的能量在过去一百万年中获得了显著发展,所有这些加起来使人会说话了。   [ 2014-06-22 09:46 ] 
 
 
[朝戈金]
光明日报2003年报道过一条消息,英国一个科学家小组通过研究推断人类会说话的历史从现在往前推的话大约是12万年到20万年之间。鲁迅先生讲到:“早期人劳动时互相需要协调动作,需要彼此沟通信息,说劳动发展出了语言。”有些其他的历史学家也通过其它证据表明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后,人作为物种在彼此协调和配合,比如在狩猎活动中,在养育后代活动中,还有在其他生产生活活动中,逐步发展出彼此沟通的技巧和技术,基因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大体倾向于认为人类会说话的历史是12万到20万年。其实人类会说话的能力是上天、宇宙和大自然赋予人类很难得的一个能力,而且这个能力是有偶然性的,就像人类从历史上发展到今天,今天的基因技术不支持北京猿人是有后代的。基因的突变是带有偶然性的,如果基因没有突变,今天这个物种可能还四肢着地在森林里跑来跑去,彼此可能会合作,但是不会写出优美的诗歌,不会有李白、杜甫等等,人类文明和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是上天慷慨的赐予我们的礼物,也是生命进化过程一个伟大的奇迹。   [ 2014-06-22 09:49 ] 
 
 
[朝戈金]
口头传统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古希腊时有演说术,那时候一些政治家很擅长在公众面前演讲,我们看西方政治学术史,可以看到古希腊一些著名政治家都有在公开场所演讲的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在书面文学的进程中都大量的吸收民间的东西,因为说话,除了个别生理上先天有障碍的人之外,无论是两河流域的埃及人,或是古印度人等,虽然讲着不同的话,但是他们都有会说话的能力,而且通过把文明、知识、艺术等等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让伟大的文明更灿烂。   [ 2014-06-22 09:51 ] 
 
 
[朝戈金]
在历史进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现象,后来书面文化获得了发展,在很多地方发展出了书写的技术。今天西方研究人类文明的专家认为最早的书写符号距今八千年,巴尔干半岛一些技术符号。之后,有两河流域古代文字,有中国的甲骨文,还有南美印第安的文字等等,有的文字是互相受影响的,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也经历过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中间有些是彼此影响的,有些是独自发明的,经历过很复杂的演化过程。文字的形态也很不一样,比如中国的方块字,以及今天的文字体系,还有拼音文字,文字的使用是五花八门的,在世界各地人类通过自己聪明才智用不断的方案和不同的技术记录和处理他们的语音符号。所以,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语言的历史长,文字的历史短,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 2014-06-22 09:54 ] 
 
 
[朝戈金]
文字被发明之后,是不是到处通用呢?并不是,欧洲整个中世纪大多数居民都是文盲、不识字,读书、写字的能力掌握在寺院的僧侣手中,掌握在少数贵族庄园主的手中,中国也一样,中国解放时文盲人数还是相当大,大家都记得四五十年代我们在工厂有很多扫盲班。一个国家的民众要提高素养,要通过阅读来学习知识,所以扫盲变成很重要的事情。说明什么?说明历史上不识字的人很多。从1999年到最近,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在有的族群中还有30%左右的文盲。到20世纪时候,爱尔兰有1/3人是功能性文盲,也读书,也学了字母,也会看一些东西,但是真正阅读和使用还是不行。如果再往前推,古希腊时期,他们创造过现行字母甲、现行字母乙,最初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的呢?主要不是为了撰写和记录文学作品的,是用来做实用性记录的,比如商业契约等等。   [ 2014-06-22 10:03 ] 
 
 
[朝戈金]
最近美国一些基因学家写了一些书,叫人类迁徙的史诗,用基因方式来研究人类物种怎么样走出非洲然后来到今天的以色列地区等等,然后又分多少部,一部分逐渐走到亚洲,有一部分走到欧洲。我们看这样的迁徙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物种在文明进步和发展中通过大脑的发育提供了生物学基础,通过基因的突变,通过合作、劳动,让人的综合能力逐步复杂起来,发展出了会说话的技能,这个技能一直到今天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了日常信息交流的最主要方面,也占据了知识传递相当主要的方面。一直到19世纪、20世纪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盲才变成极少数现象,很多人都会读书识字,即便这样,一天大量的信息交流是口耳之间交流的,我们跟配偶去菜市场买菜,边走边商量。我们有教科书,教科书不能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所以才有大学教育、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教育,还有博士后培训计划,如果书面传递信息就能完成一切,那么就不需要这些了,把书印好了发给大家,大家在家读读就都成了很有学问的人。所以在信息传递中,面对面交流是不可替代的。   [ 2014-06-22 10:07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部网站 2014-6-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讲座预告】纳尔逊·格拉本:中国民族旅游发展的策略(北师大,5月19日9:30)
下一条: ·201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在国家图书馆开讲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