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他们张扬了一个民族的勇气和韧劲
  作者:赵健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1 | 点击数:4364
 

       

《永康手艺人口述史》,卢敦基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定价88.00元

        《永康手艺人口述史》耐人细读。

  很少有人把目光专注于此,那些有别于官府工匠的传统手艺人,几千年来生活在底层,以自己的专门技术给百姓提供种种看来并不起眼却是必须的服务谋食,顽强图存,他们的生存之道与折射出来的精神,几乎称得上伟大。在传统社会身份的阶梯排列中,“工”始终列于“农”之后,而只要有田可种,很少人愿意离乡背井去凭手艺谋生。现代的产业工人,尽管只是机器的附庸,倒在若干近代思想体系与社会操作中被归为领导阶级,尽管有虚言的成份,事实上至少比农民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这是多少有点悖逆的现象。手艺人正在我们眼前不知不觉却快速地消亡,正是有感于此,卢敦基先生与他的几个朋友,用3年时间,采写编辑了这本70万字的大书。由师徒关系、在家与出门两类不同的谋生方式、如何工作及收钱、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性与婚姻状况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诸方面入手,力图展现与揭示永康各类手艺人个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充满变化的当代社会的处境。

  尽管入口很小,透露出来的各类信息却真实、丰富、复杂而饶有意味。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几乎唯一的例外,手艺人在趋于瓦解的传统社会中如何挣扎求存,他们又是怎样于一种新的社会体制中寻找生存空间的?一个又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故事暴露出“计划经济”本身的漏洞,实际上也是一种应变能力;以及更深一层,这种制度终于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内在原因,即有着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严重弊病。

  永康手艺人,尽管也有在本地做活的,多数却不得不为了生意游走他方,当时,“出省要经过县里批准,本省是经过公社批准。”本县不要,但归“手联社”管着,也不是可以随便寻活干的,加上身份都是人民公社社员,不参加劳动与离家均需经过生产队批准。

  变通的手法,一是给生产队交“管理费”,实际上是赎买人身自由,有的地方,这接近全部劳动所得:“那时候,我一年做到头,都交给生产队,只赚了一根扁担。”并非技痒,而是因为可以吃饱肚子。另外也有人行贿,“有些当书记的人,如果有点东西送给他,他又会给你盖章的”。

  至于应付更上一级管理机构,通常采用的有几种法子,一是伪造公章,萝卜章、香皂章之类。“第二种呢,是原来公章已经印在那里的,用蜡纸,蜡烛油滴上去,让原来那些红公章的印泥粘到蜡纸上,再将蜡纸印到白纸上。”因为当时根本就“不给你开出门证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值此几乎全民陷入类似宗教的迷狂之时,这些手艺人表现出来的清醒乃至狡诈令人惊讶。

  也有人冒险不带证明上路,到一地后靠熟悉的关系,也能做生意。

  这样当然有风险,几乎所有手艺人都曾被审查拘留,或者遭遇遣返的命运。但多数在被强迫做一阵义务工后,也就放了。相比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时期,一些灾情严重地区的农民即使饿死在村里,也没人敢或者没法进城去讨吃,是一种很大的反差。

  为什么对待手艺人时,更加严酷的做法就失灵了?一方面,四处游走的他们显然比耽于一地的农民有更多变通的办法。另一方面也因为在现代工业普及之前,手艺人实在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很难缺少的。因此我们看到多次“严打”中,当确认被拘的不过是手艺人时,往往也就高抬贵手了。

  但对一些行业要更苛刻些,据做白铁的胡振水说,当年他在下三府,即海盐到嘉兴一带打金时,就被管治安的送到公社,“衣裳裤子都脱掉,只剩一条短裤……连屁股洞都摸过”,至于搜出来的金子则统统没收。

  事实上,这么一种计划经济概念下对人员流动与从业的限制,在某些意义上,要一直延续到2003年“孙志刚”事件发生导致《收容法》废除才大体中止,但在譬如子女上学等具体问题上,歧视至今存在,底层算有了一点自由,却还是不充分的。

  而即使躲过了这些难关,回家时仍有危险:“那时钞票赚来,回到永康城了都还不能算数,‘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都要来拿去。有一回,我们回来了,回来时衣裳都打扮过,就像单位里的人一样。从汽车上一下来,‘打办’来了,问‘你们哪里来的’?”

  手艺人在计划外的存在与发展,的确是对计划经济本身的一种威胁,也成了推动社会趋向自由的变革力量(纵然不算大)。

  从前多是家里人多田少,没法解决温饱问题,才让孩子干这一行,但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当时讲“成份”,因为出身原因,就算考得再好也不能入学,只好做手艺人。无意中提高了这支队伍的素质,这也是本书得以成功的潜因之一。

  《永康手艺人口述史》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访问了20多位不同行业的老手艺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设计问题,以科学方法搜集材料并加以整理,由于研究人员多是永康本地人,有的自己就做过手艺,与采访对象原本就熟悉或是乡亲,彼此沟通全无阻隔,且有一种深切的同情乃至感同身受,加上学术背景与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结果出人意料地精彩。

  上述阅读体会其实并非本书原意或主要目的,由于开阔的视野与周密的规划,这本口述史还可以有许多解读方式,其价值决不是单一的。对此卢敦基先生有充分自觉与自信,以为这部文字叙述再配以画像,甚至辅以录像的作品,“难道不是千百年后人们亟愿看到的至珍异宝?”其实它今天就是珍宝,足以为社会学家提供太多闻所未闻的资料,就是一般读者也可以增加社会见识、学到人生经验。

  本书前言是以下面一段话作结的:

  “我们心中非常明白:永康手艺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就用非凡的勇气,锤炼行业的专业智慧,以十分的勤劳和踏实,创造了一个超越身边水准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局部和脆弱。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这个世界起步,抵达了更为美好的人间奇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永康手艺人的口述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叹服,让我们充满信心:一个民族,只要有这样的勇气和韧劲,他的存在与发展,难道还需要抱有任何一点点疑虑吗?”

  这也是我看完全书后冒出来的想法,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推荐给儿子,正在创业的他一定能从中得到启示与激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励志书。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13年10月09日19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神堂里的历史记忆
下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新收获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
·[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