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黄长怡]留不住的手艺
  作者:黄长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07 | 点击数:2712
 

  盐野米松的大名早就听说过,对他在民艺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突出贡献也有所耳闻。但他目前唯一的中文译作《留住手艺》出版早在十几年前,我没有机会读到,直到最近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此书的增订版(英珂译,2012年9月版)。一气读完,果真是一部有魅力的著作。

  魅力何在?我认为首先在于它的定位与取材。这是一本调查作品,对象是日本手艺人。这些手艺称不上“绝技”,产品也只是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品,称不上艺术品。这些手艺人,在日本算不上“人间国宝”,在中国也许也难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那么作者为什么花费多年时间,为这些人做详尽的调查报告?

  盐野米松在序言里阐述了原因———是出于对工业化生产的思考:“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的观念。旧时的修修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手艺的活计是带着制作它的人的体温的。而工厂追求的则是统一的、不需要有性格的。”赶在工业大潮彻底冲掉手工艺人的阵地前,盐野米松做了这些采访。书名叫《留住手艺》,其实是说这都是留不住的手艺,只能把它们留在文本、图像里。

  虽然写的是普通手艺人,但盐野米松对受访者的选择是颇具匠心的。日本是个手工业发达的国家。柳宗悦所撰《日本手工艺》(张鲁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一书记录的是1940年前后日本的手工艺情况,鸟瞰式介绍当时的手工业,令人惊叹其种类之繁多复杂。虽经历二战及工业化的冲击,到了盐野米松做调查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信种类还是不少的。那么盐野米松为何选择这十六个人?细读之后可发现,作者的意图在于表达日本手工艺因地制宜而产生的多样性,以及手工艺对自然的极大依赖性。日本是个地理、气候多样化的国家,有山有海,四季分明,各地风俗迥异,丰富的自然和历史因素催生出丰富的手工艺,而其中“自然”的因素最为关键。比如说,《留住手艺》中有三位造船匠人和一位百年鱼钩作坊传人,因为传统日本有相当比例人口以渔业为生;有三位织布的手艺人,材料分别是藤蔓、芭蕉树和椴树,他们所居住的地区各自富产这些植物,可通过繁复的工艺将植物变成丝线,织成布料……读这些文章,读者除了了解手工艺的细节,更重要的是直观感受这些地区的气候、地理、植被、农耕、劳动方式、人情关系等等,日本农业社会的诸多切面就此展开。

  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写法。每一篇调查除了开头的导语是作者所写,全篇皆为受访者自述,译者英珂在附录中介绍,盐野米松因开创了这一“听写体”而在日本闻名。我最喜欢的一篇是《靠竹编能吃饱饭》,受访人是筱竹编手艺人夏林千野,读文章就知道这是位和善可亲的老太太,终身以编竹为生、为乐,满足于靠编竹赢得的财富和荣誉,感激当初传授这门手艺给她的公公。文中盐野米松的痕迹几近于无,但能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将人物表现得如此生动可感,需要相当高的功力,值得所有调查类作者学习。

  夸了《留住手艺》这么多,末了要提一下,关于中国的手工业也有一本精彩的著作,可惜不是中国人写的———《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美]鲁道夫·P·霍梅尔著,戴吾三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这同样是一本抢在工业化冲击农业、手工业之前所做的调查作品,如书名所称,其重在“图录”,有大量标示清楚的照片、手绘图,记录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等领域的种种工具及技艺,是一本严谨详尽的社会学调查作品。作者霍梅尔作为一名美国人,在动荡不安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进行近十年的实地调查完成此书,超过此前、此后诸多中国人在此领域所做调查的广度与深度,其艰难与挑战难以想象。因此这本书在时隔七十年多年后重版(初版于1937年),依然令今天的中国读者深深钦佩与汗颜。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2年11月25日 GB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今天为什么纪念钟敬文
下一条: ·《成都展望》让非遗发挥活效应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
·[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