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当代国人疏离二十四节气 研究中心成立盼普及

当代国人疏离二十四节气 研究中心成立盼普及

当代国人疏离二十四节气 研究中心成立盼普及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电 (记者 应妮)年与岁有什么区别?中国属相轮替是从大年初一还是立春开始?尽管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已经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这些民俗问题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仍然模棱两可甚至完全无知。

  20日,中国民俗学会与文化部恭王府在北京共建成立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指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识大自然的变化、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利用大自然的变化而制定的时间框架,提醒着人们要回归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点对现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能调整人类群体同自然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施爱东则自问自答了年岁和中国属相的问题,“‘年’是从大年初一开始,‘岁’是从每年立春开始的;中国属相的轮替应该是从立春开始。”
  他坦言,这些传统在过去来说属于常识,但在现代社会已然成为冷门,甚至还会引起争议。因此研究中心更有着普及二十四节气的重任。
  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担任“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表示,今后将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的调查研究、普及宣传、展览展陈和国际交流等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与推广做出贡献。
  活动当天,来自广东潮州的“二十四节令鼓”开启了恭王府“迎春纳福”民俗活动的序幕,“光阴的习俗与故事——中国二十四节气”图文展也同时开幕。
http://www.huaxia.com/zhwh/whbh/2017/03/5240330.html

TOP

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成立 关注非遗传承与保护

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成立 关注非遗传承与保护

2017-03-20 16:09 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 


  光明网讯(记者 郑然)3月20日,于中国农历春分之际,中国民俗学会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在北京签约共建成立“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将重点关注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在北京签约共建成立“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


  会上,中国民俗学会向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授牌,并宣布“研究中心”组织机构。来自中国民俗学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20余位专家学者,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在恭王府管理中心进行了研讨。


  据悉,2016年11月30日,由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传播与推广成为学界研究关注的重点。


  会上,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表示,中国民俗学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的咨询机构,也是审查机构成员,还是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二十四节气时的两个群体代表之一,有大批专业学术研究人才和专家。


  据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介绍,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自2014年,恭王府通过重新挖掘在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文化盛事,并结合中国的时令和民俗,先后推出60余场中华传统技艺展览、展示、学术活动”,在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同时,不断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建设,使恭王府成为名副其实的“活态文化空间”。


  双方表示,“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充分发挥、融合各自优势,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的调查研究、普及宣传、展览展陈和国际交流等工作,积极传播与推广二十四节气。


  另外,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由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时间民俗的学者受聘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特聘研究员。


  同日,“光阴的习俗与故事——二十四节气”图文展对外进行了展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

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

        央广网北京3月20日消息(记者张庶卓)3月20日正值中国农历春分之际,经中国民俗学会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沟通、协商,于当日签约共建成立“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签约仪式上,中国民俗学会向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授牌,并宣布“研究中心”组织机构。来自广东潮州的“二十四节令鼓”开启了恭王府 “迎春纳福”民俗活动的序幕并举办了“光阴的习俗与故事——中国二十四节气”图文展。主办单位代表及特邀嘉宾、专家学者参加了春分祈福仪式,并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研讨。
       2016年11月30日,由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名录,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同时,还表明二十四节气将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民俗学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的咨询机构,也是审查机构成员,还是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二十四节气时的两个群体代表之一,有一大批专业学术研究人才和专家。恭王府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以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和研究工作为重点,不断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建设。 2014年以来先后举办了明氏家具、藏茶、传统年画、中华织染绣、传统木雕、皮影等60余场中华传统技艺展览、展示、学术活动。通过重新挖掘在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文化盛事,并结合中国的时令和民俗,推出了春分祈福、元旦欣唱、海棠雅集、端午诗会、非遗演出季、中秋寄唱、梅香雅韵——京剧展演等众多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雅俗共赏、新闻乐见,不仅获得文化界和社会的认可,也成了恭王府新的文化名牌,使恭王府成为名副其实的“活态文化空间”。



      “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成立后,双方将充分发挥、融合各自优势,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的调查研究、普及宣传、展览展陈和国际交流等工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与推广做出贡献。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由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时间民俗的学者受聘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特聘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主持了成立大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吉林、山东、浙江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