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北平无战事》背后的历史风云

《北平无战事》背后的历史风云

      
    《北平无战事》近期在各大卫视热播,电视剧以1948年的古都北平为背景,围绕国民党内部的贪腐案件,真实反映了194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再现了当年那段波橘云诡的历史风云。
  蒋经国上海打虎
  《北平无战事》中有一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核心人物“建丰同志”,此人就是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在蒋氏家族中,蒋介石这一房叫“丰镐房”,所以为蒋经国取名“建丰”,蒋纬国取名“建镐”。剧中蒋经国一直以“建丰”的名字出现在电话、电报中,其实在真实生活中,蒋经国只有与父亲通信时才使用“建丰”这个名字,在其他场合很少使用。
  熟悉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现实中蒋经国的势力从来没有到达过北平,他一直在南京和上海一带活动。1948年蒋经国曾奉蒋介石之命在上海整肃经济,惩治腐败,史称“上海老虎”,电视剧中的北平其实就是真实历史中的上海。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货币改革方案。当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令”,宣布发行金圆券,代替形同废纸的法币,同时实行限价,规定各地物价必须冻结在8月19日的水准上,不得上涨(即“8·19限价”),企图以此挽救财政崩溃,以稳定人心,支撑战局。 8月20日,行政院特设经济管制委员会,下设上海、天津、广州三个督导区。上海区以中央总裁俞鸿钧为督导员,蒋经国副之,其任务是到上海实行“经济管制”。蒋经国虽名为助手,实际上却负全责,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正式被任命为经济管制委员会委员并派在上海协助俞鸿钧先生督导经济管制有关诸事,这件工作是非常困难,但是亦十分重要,无论如何必须尽心尽力干下去。”
  鉴于蒋经国的特殊身份,上海民众都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稳定物价,恢复经济,有人甚至还称呼他“蒋青天”,这与《北平无战事》中方孟敖在北平反腐受到老百姓欢迎非常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蒋经国根据自己在苏联学到的一些经验,积极发动群众,设立检举箱,鼓励各界检举。蒋经国手下还编了一首“打虎歌”彰显决心:
  督导大员蒋经国,不拍苍蝇老虎捉,捉罢大虎捉小奸,誓将奸商一网缚。
  笑尔奸商擅作福,而今但闻一家哭,安分百姓拍手道,国泰民安天下乐。
  在蒋经国主持下,上海很快就查处了一批贪官奸商,其中上海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鸿元及杜月笙之子、鸿兴证券号负责人杜维屏等“老虎”被依法处理。
  蒋经国此举引起了杜月笙的不满,当时上海囤积物资最厉害的首推孔令侃的扬子公司,孔令侃是孔祥熙的儿子,杜月笙认为蒋经国有偏袒之嫌。在蒋经国召集的一次会议上,杜月笙首先开炮:“我的儿子囤积物资,违反国家的规定,是我的管教不好,我叫他把物资登记交出来,而且把他交给蒋先生依法惩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也可以说是大家的共同要求,请检查扬子公司的仓库。希望蒋先生能够一视同仁,秉公处理,以服人心。”
  杜月笙的话软中带硬,蒋经国当场表示:“扬子公司如有违法行为,我也一定绳之以法。”
  孔令侃的情况其实远比杜月笙揭发的严重,蒋经国随即将扬子公司查封,上海《正言报》以“豪门惊人囤积案 扬子仓库被封”为题发表消息,这在上海滩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孔令侃案在宋美龄的强烈干预下不了了之,孔令侃后将资金转移海外,他本人随之移居美国。而蒋经国在上海的打虎行动也宣告夭折,黯然辞职离去,蒋经国日记透露了他沮丧的心情:“昨日正式发表消息,辞督导员职。自今日起已不再到中央办公。当我离开办公处的时候,心中实有无限的感慨,几欲流泪。……望黄浦江上的晚景,觉得格外的凄惨。”
  蒋经国的“打虎队”
  在《北平无战事》中,“铁血救国会”是蒋经国掌控下的一支很重要的一股反腐力量,这个组织是否存在,目前还存在着争议。台湾历史学家刘维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没有听说过有这个组织。从来没看到过材料能证实这个‘铁血救国会’的存在,只有一些老一辈人口述时说过,有些野史记载,但不足信,在正式档案里,我没有看到过有这个组织。”
  “铁血救国会”虽然存疑,但蒋经国确实有一批“自己的人”,这些人大体上有两个出处:一是抗战初期蒋经国在赣南当专员时的一些同事和幕僚;二是蒋在中央干部学校任教育长时的学生。在蒋经国的这些心腹人物中,在赣南时期就追随小蒋的王升最得信任,1948年,国防部戡乱建国总队成立,蒋经国推荐王升担任了第六大队少将大队长。上海打虎时期,蒋经国为加强自己的力量,以王升的第六戡建大队为基本队伍,又从青岛等地调来第三、四、五戡建大队一部来上海助战,全部共约1200人,由王升统一指挥。后来,蒋经国又以王升的这支队伍为基础,吸收了一大批青年人,成立了13000余人的“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以王升为总队长,戡建队员担任大、中、分队队长。“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队员可以随身携带武器进入工厂、公司、商行、仓库甚至私宅,一旦发现嫌疑,就可强制检查、搜寻私自藏匿的金条银锭等硬通货,强迫兑换成新发行的金圆券。他们在大街小巷张贴标语,呼喊口号,一时间声势很大,被称为蒋经国的“打虎队”。在《北平无战事》中,方孟敖的飞行大队变身为经济稽查大队,可以检查北平分行和民食调配委员会的账目和仓库,这支队伍的原型应该就是蒋经国建立的“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
  蒋经国还在上海江湾体育场开设“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干部训练班”,集中队员学习经检条例和缉私办法。训练班以蒋经国为名誉主任,王升为班主任,江国栋为组织组长,李焕为宣传组长,方庆延为总务组长,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成为蒋经国当政时的要员,其中李焕曾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王升是陆军二级上将。
  随着蒋经国上海“打虎”失败,风光一时的“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最后也自动解散了。
  马汉三其人
  电视剧中还塑造了北平市民政局局长、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马汉山”的形象,他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原军统局驻华北办事处主任、北平民政局局长马汉三。
  马汉三原名马士杰,北京大兴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早年曾在冯玉祥部任职,后与在西北军中从事统战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宣侠父相识,在其介绍下加入军统前身力行社特务处,为宣侠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情报,宣遇害后与中共失去联系。
  抗战初期马汉三在军统华北区工作,负责“蒙疆地区”的情报搜集。1940年秋,马汉三在北平得知日本天皇派两名特使来北平宣抚,便将此情报呈交戴笠,戴笠命军统特工伺机将其刺杀,以显抗日威力。日本特使当时住在铁狮子胡同一带,经常骑马外出遛马,这一活动规律被马汉三侦知。11月29 号上午,军统特工正在附近的一处酒楼蹲候,恰好这两个日本人骑马出来,军统北平站行动组组长麻克敌骑自行车追随,追踪至锣鼓巷附近开枪射击,两个特使一人当场毙命,一人受重伤,麻克敌由锣鼓巷逃出城外,在西山一带亲戚家隐匿起来。有目击者向日本当局报告说,凶手面有微麻,于是日本人下令关闭城门,全城戒严抓麻子,这就是当时在北平轰动一时的“麻子杀人案”。
  被杀死的日本特使是日本贵族院议员高月保男爵,时任参谋本部作战课中佐副课长,是日军中少见的北亚和苏联问题专家。此次行动后不久,麻克敌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不幸遇害。抗战结束后,马汉三将麻克敌妻子从河北乡下接到北平奉养起来,后又将其送到台湾生活。
  后来有人说刺杀日本特使的主持人是马汉三,其实并非如此。据资料记载,军统负责此次行动的是华北区区长薄有凌和北平站站长刘文修,马汉三的功劳一方面是向戴笠提供了情报,另一方面是抗战胜利后从日军档案中调出了有关此案的审讯材料保存下来,并负责殉难人员的抚恤善后工作,这也是这个腐败凶狠的大特务一生所做的少有的善事之一。
  据一些关于戴笠的传记和史料记述,戴笠是被马汉三谋杀的。作为军统局高级干部,马汉三为什么会铤而走险谋杀自己的上司呢?
  《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大兴卷》有一篇名为《马汉三》的史料性文章,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40年初,日本陆军特务田中隆吉在华北开设走私公司“大隆洋行”,结识了一位自称叫“龙文”的中国商人,他看到这位龙文出手阔绰大方,以为对方是个大老板,便准备同他做一笔大的走私交易。为稳妥起见,他安排手下特务先摸摸对方的底细,以免上当受骗,但结果却令田中隆吉大吃一惊,原来这个“龙文”不是商人,而是国民党军统局在华北一带的重要人物马汉三。田中隆吉立即会同张家口日本特务机关秘密逮捕了马汉三,马被捕后招出了所有底细,为讨活命,他还将戴笠委托他保管的一把宝剑奉上,此剑是清乾隆帝的随葬品,名贵异常,孙殿英东陵盗宝后将其献给戴笠以示讨好。田中隆吉见剑大喜,马上将其释放。马汉三回去后向军统编造了自己“九死一生”的脱险经过,骗得了戴笠的信任,但这一切情况却都为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所掌握。
  日本投降后,马汉三以国民政府接收大员的身份担任北平肃奸委员会主任、军统局华北办事处主任、军委会北平行营二处处长等要职,收受贿赂大发横财,引起了戴笠的注意。1946年3月,戴笠到北平将马汉三受贿及侵占敌产逆产的情节查得一清二楚,并从川岛芳子口中知道了他那段不光彩的历史。马汉三嗅觉极为灵敏,他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察觉到戴已了解实情,便决定先下手为强,3月16日,戴笠从北平飞往青岛会见美海军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上将。但柯克上将已去上海,戴便于3月17日飞离青岛。马汉三安排人员去青岛偷偷在飞机上安置了定时炸弹,结果戴笠在南京附近的戴山机毁人亡。
  此说流传甚广,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段资料只不过是戴笠众多死因版本中的一个,其中关于马汉三献剑投敌、安置炸弹等说疑点颇多,不足为信。在军统局上层,马汉三与郑介民关系最好,戴笠死后,局长一职却落入毛人凤之手。马汉三与毛并不融洽,为寻找新的靠山,便投到桂系领袖、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门下,在李的副总统选举中贡献颇大,引起了国民党高层人物的不满。1948年6月30日,马汉三在北平被毛人凤诱捕,9月27日以“贪污”之名被枪毙。
  《北平无战事》中涉及到“马汉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1948年7月以后的事情,其实此时马汉三已经被毛人凤逮捕,可见剧中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艺术加工,不过是借用了“马汉三”的名号而已。


作者 王凯 : 文史学者,专栏作家,主要从事民国史的探究与写作。在多家媒体开设历史、文化专栏,发表读书、读史类随笔300余万字,著有《长衫旗袍里的“民国范儿”》、《民国的背影》、《口水民国》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