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直击年会】中国民俗学会2012年会研讨实况(第一分会场)

【直击年会】中国民俗学会2012年会研讨实况(第一分会场)



时间:8月4日下午13:30——15:15

      8月5日上午08:00——09:30

     地点:办公楼204室(政法学院会议室)

   

在场志愿者:张金荣、赖婷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哦,好象我早来了几个小时……

抢了一个沙发坐坐

TOP

跟柳老师后面搬个小板凳来听会!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我负责端茶倒水咯!

TOP

看来分会场的大侠们都去开幕式啦!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黄涛老师做上半场总结

TOP

真是很遗憾,没能到现场参会!也是赶的太寸,家有远客到,没办法!

TOP

第一小组现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严肃认真听讲的乌爷爷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黄涛老师做上半场总结  如何总结的啊?

TOP

第一小组大佬云集啊!
期待更详细的报道。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小组将速记的会议纪录加工一下,成为研讨综述。。。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会议发言是8月5日在蒙古包中进行的,会议三点钟正式开始,四点钟的时候由于要去观看马奶酒的制作工艺,会议持续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分配到每位老师和同学上的发言时间差不多只有五分钟,没有评议的时间,报到不够详细,还请大家见谅。
1、王娜
作为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作者全程参与了诸多非遗保护工作,因而对于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艰辛和无奈也是深有感触。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认定开始讲起,指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评审中,在权力和文化之间,权力才是真正的主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名录的公布受到了多方力量的干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申报中,传承人被冒名的现象很常见。作者提出,很多人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模糊,存在误解,同时对非遗保护无独立编制、无专业人员、无独立资金的制度问题和权责问题心存担忧,呼吁确立非遗保护中心的独立单位性质,并引进专业人才、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以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积极发展。
2、吕书宝
吕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淮南万毕术>民俗信仰的文化解读》,老师在听说要外出考察异常兴奋,不仅放弃了评论,对于自己的论文发言也只是一带而过。他只简单介绍了<淮南万毕术>从物理、化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比较多,而实质上这本书的的民俗内蕴和文学价值也很有挖掘的必要,他的文章将从这方面展开论述。
3、苏长鸿
身兼志愿者的苏同学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详述其论文《“文本”之外:文学、
历史与文化——作为科学话语的“文本”的自我阐释》,却在刚刚表达之初就被吕书宝老师一语概括文章主旨,而失去了表达的机会,看来吕老师真是迫不及待了。
4、陈丽琴
陈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壮族服饰与生态环境》,老师讲述了壮族服饰的原料、颜色、款式及其装饰图案因为受到湿热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所呈现的特有状态;她认为政治、经济、宗教、人生仪礼等因素是影响服饰的影响服饰的人文环境,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影响服饰的两个因素。文章最后呼吁从民间艺术的生态着手,保护好民间艺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民间艺术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民间艺术生态系统。
5、艾兰
艾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广西少数民族背带的艺术特征与民俗文化》,和陈丽琴老师论文一样又是一个服饰问题。艾老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背带的形制、纹样、色彩、工艺、习俗、内涵寓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背带的艺术特征和民俗文化。
6、黄岚
介绍完了服饰,穿的方面,黄岚老师介绍了东北地区满族饮食习俗。本场发言已经有三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足见少数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东北满族饮食源流的梳理黄老师只做了简单介绍,从烹饪方法、调味品、饮品、器具和饮食禁忌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饮食习俗的影响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程度。
7、林海聪
中山大学林同学的论文题目是《从清明公祭传统的演变看礼与俗的关系》,他通过大量的资料,梳理了清明公祭的历史渊源,提出清明节墓祭的传统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的观点,而清明公祭传统的确立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大致在晚清的时候。最后得出结论是清明公祭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俗”到“礼”、又从“礼”到“俗”的不断变迁,认为民俗专家将精英阶层掌握的“礼”或曰“雅文化”部分地纳入到自己的考察范围中来。林同学的发言得到叶涛老师的回应,叶老师认为这个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8、陈志勤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上海大学的陈老师,题目是《重构村落公共性——三门源村水资源利用的过去与现在》,这是陈老师在浙江省龙游县的三门源村四年考察的成果展示之一。陈老师首先说明了三门源村的水环境与村民的旅游开发状况,然后分析宗族水塘利用的传统与村落公共水域的维持状况,阐释大溪的变化以及水利用共同体的消失。在全面考察三门源村水资源利用的过去与现在的基础上,探讨了重构水利用共同体以及村落公共性的问题,并提出了三个研究视角:第一是在世界性的公共自然资源研究领域,中国传统共同体如何管理和利用公共自然资源的问题;第二是传统村落的“自然”和“文化”结成的新的关系;三是从传统村落的衰退到现代村落的再生产过程中,可以重新思考因为传统村落衰落引起的民俗学的危机。

TOP

年会第一分会场8月4日下午学术研讨会学者名单: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
王均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民俗研究述略摘要。
彭伟文,浙江师范大学。民俗体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可能性。
刘德龙,山东大学。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影响和文化内涵。
黄清喜,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为民众身体感受的生活事象。
崔家田,洛阳师范学院。从消遣到反思:民俗课程教学改革手记。
朱以青:山东大学。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
陈映婕:浙江师范大学。国家的遗产与学者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学学术本位。
黄涛:温州大学。从语境理论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余悦: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陆建芳:南京博物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操作规程》的研究。
薛洁:新疆石河子大学。非遗保护中关于家庭教育传承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TOP

上半场的讨论:

主持人:薛洁   评议人:黄涛
第一位:王均霞:中国女性民俗研究述略摘要。
1、        从某种程度上说,女性民俗研究在中国现代民俗研究史上是一个被边缘化的隐秘的存在,但它在学术脉络里的发展状态实际上又是较为连续的。
2、        作者梳理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女性民俗研究的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发轫期(1910s-1970s),此时期深受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该时期的女性民俗研究范式主要有三种研究范式(1)、对女性民俗文化的考据与描述;(2)、对女性民俗资料的田野搜集与整理;(3)、对女性民俗文化的民族志书写。第二时期是服务于政治的改编期(1940s-1970s),此时期的女性民俗研究同政治有紧密联系。第三时期是女性民俗研究的成型期(1980s-1990s),该时期的女性民俗研究日趋成型,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1)对女性民俗事象的纵向分析与描述;(2)在父权制的框架下,采用二元对立的分析视角探讨女性的权力、地位及主体性等。第四时期是女性民俗研究的发展期(2000s至今)。这一时期深受后现代主义女性思潮的影响。

第二位:安德明: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
1、        从1970年代末到现在的三十多年,是中国民俗学近百年历史上最辉煌的复兴时期。在此过程中,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学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钟敬文先生参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教材的编订、办进修班等,为民间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时代的背景与学者个人的努力对一门学问的兴衰有很大地影响。
2、        在很长一段时期,民俗学被当作民间文学的附属。1997年,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被放在社会学下面,而民间文学则被一分为三:在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与民俗学之中。这使民俗学取得了新的合法地位,但民间文学的研究却面临种种困境。这是始料未及的。钟敬文先生也希望在建立民俗学二级学科的同时,也希望能保留民间文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二级学科的地位。
3、        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问题,与学者对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与关联的认识上含混不清有很大的关系,仍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与讨论。

第三位:彭伟文:民俗体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可能性。
1、如今民俗体育的研究是逐渐升温的“冷门”领域。通过知网的检索,可知目前论文数量不多,论文多出自现当代史、社会学史等领域。但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2、在研究参与者方面呈现出民俗学界不在场的现象,而在适用理论方面则呈现体育学不在场的现象。
3 作者探寻民俗体育这一具体的研究领域的合理研究方法。运动学的方法、身体知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民俗体育研究上,还可能为民俗学提供新理论支持与研究视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