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汉字“整形”争议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19     标题: 汉字“整形”争议

·回顾帖·


汉字偏旁部首有了国家标准 今年5月正式实施

http://www.qianlong.com/2009-02-26 13:46:25千龙网



  北京晚报讯(记者李莉)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的汉字偏旁部首日前终于有了国家级别的语言文字标准规范。2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两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新标准将从2009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此次发布的《汉字部首表》是在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联合发布《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的基础上制定的,依照现行的语言文字标准,在主部首和附形部首的确立、部首排序、部首表的使用规则等方面对“草案”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汉字部首表》规定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 99个。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介绍,以往偏旁部首的不统一给教育、辞典编纂、信息检索都带来一些困难。同一个字,用不同的字典查,可能被分在不同的部首目录中。

  此外,由于在教育教学中对偏旁部首的不重视,很多教师在教授学生生字时,只单纯强调“好记”,而忽略了教授汉字的组成,使学生对汉字“部首”认识产生误差。

  如今“部首归部规范”的发布起到统一的作用。归部原则是按照字形的特点来归部的,比如拿到一个字,首先从左、上、右看哪个能成为部首,能成部首的就选成部首。如果左边和上面都不是部首,那就取右边或取下边。如果几个部首叠合,比如说江西的简称“赣”,在左边取部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一横,或者一个“立”,一个“音”,这时候就取复杂的部首归部,所以“赣”归入“音”部。

编辑:羽帆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22

《通用规范汉字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09-08-12 13:22:31千龙网


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适应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组织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是国家文字政策的体现,关系到国家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及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为确保字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09年8月12日起至 2009年8月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及有关材料登载在《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3日)和中国语言文字网(网址: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欢迎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信函和传真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箱:gfhzb@moe.edu.cn">gfhzb@moe.edu.cn;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51号《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收集组,邮政编码:100010;传真:010-65286219。

  特此公告。

  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背景知识词条

  撰者按:这里所做的词语解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而是为了便于非文字学专业的人更好的理解字表。所列举的词语有的未必只限于表述汉字,其他文字也应涵括,但这里皆把它当作汉字的专有术语来解释。

  1。字集:按照一定原则选出的一定数量汉字的集合。比如1988年1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就是一个一般社会领域最常用汉字的字集。

  2。字量:文字的数量,一般指某一特定范围使用到的汉字的数量。比如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量是7000个。《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总字量为8300个。

  3。字形:汉字的外形,即单个汉字在空间展现出来的形貌。比如“王”由三横一竖组成。

  4。字级:在一个一定数量的汉字集合内部,根据使用频率和流通程度等属性确定的字的级别。比如,1988年1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其中又分为两个字级:前面2500个是常用字,后面1000个是次常用字。《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分为一级字、二级字、三级字3个字级。

  5。字用:汉字在书面作品中使用的情况。确定字用依据的是汉字具体的使用职能。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字形可算同一个字(比如说“泪”和“涙”是同一个字);记录不同词的相同字形则可算不同的字(比如“体”,古代读bèn,表示愚笨;现代读tǐ,表示身体,二者虽然形体相同但可算两个字)。

  6。字样:《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文件中所使用的“字样”是指汉字的外部样态。凡是汉字中的线条、图素、笔画在数量、交接方式、位相或体式等方面具有差异,也就是不能同比例重合的字,都属于不同的字样。比如说“泪”和“涙”是两个字样,因为它们的外在形态不同,但字用没有区别,因为它们的职能相同,都是记录汉语中“眼泪”这个词。再比如,“户-户-戶-户-户”五个形体也是5个不同的字样,只是其间的差别主要由于字体风格形成。总之,“字样”描述的是每个字的外形。

  7。字频:汉字的出现频率,即某个汉字在一定语料中使用(出现)的次数与样本总字数的比率。比如在一个一万字的文本中, “的”字一共出现过415次,那么“的”字在该文本中的字频便是4.15%(415÷10000×100%=4.15%)。

  8。字序:汉字在辞书和各种索引中的排列顺序。汉字的字序主要有音序和形序。比如“天、地、人”三字,按形序(笔画序)排列应该是“人(2 画)、天(4画)、地(6画)”,按音序排列应该是“地(di)、人(ren)、天(tian)”。几个字笔画相同时,则依照笔顺的先后顺序排列(笔顺的先后顺序是横1、竖2、撇3、点4、折5),如“文、王、队、日、午”五个字全是四画,起笔分别为点、横、折、竖、撇,依照笔顺则应排列为“王、日、午、文、队”。

  9。类推简化:某个字形简化了,当这个字作为其他字的构件时如果也可以跟着简化,就形成类推简化。《简化字总表》规定其第二表中的132个简化字和12个简化偏旁,可以类推简化。比如“嚴、龍”简作 “严、龙”,“儼、壟”可以类推简化作“俨、垄”;“車”简作“车”,则以“車”为偏旁的“軌、軍、庫、載”可以类推简化为“轨、军、库、载”。

  10。有限类推:类推简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实行的就是有限类推,即凡收进字表的字如其字形是繁体,都依据《简化字总表》规定的原则而类推简化。而字表以外的字,不管其形体是否含有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形,都不再类推简化。比如“驦、驌、鸘、鷫”四字收进了字表,依据类推简化原则,将们分别简化为“骦、骕、鹴、鹔”。与其相对的说法是“无限类推”,也就是某个字不管其现在是否使用,只要其形体含有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形,都类推简化。比如“驡”现在基本不用,但因为 “龍”简化作“龙”、“馬”简作“马”,于是把“驡”类推简作“龙+马”。无限类推学术界不赞成,主管部门也已明确否定。

  11。异体字:“异体字”是与“正体字” 相对的概念。音义和使用功能相同而字形不同于正体字的汉字。例如,“峰-峯”、“凳-櫈”、“朵-朶”、“泪-涙”等字组中,后者皆为前者的异体字。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其职能不由正体字承担,是汉字的冗余,给记忆带来负担,所以有必要限制其使用。

  12。宋体字形:宋代刻版印书通行的字体。结构方正匀称,横细直粗,便于刻版,阅读醒目,是16世纪以来汉字的主要印刷体。当前出版物上的常用字体,除宋体外(如:小),还有仿宋体(小)、楷体(小)、黑体(小)等。

  13。《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 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新中国第一个汉字规范,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该表内列810组字,每组最少2个字,最多 6个字,共1865字。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从中选出810个作为正体,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比如“橹—艪艣樐”为一组具有正字与异体字关系的字,该表将“橹”定为正字,“艪艣樐”是淘汰的异体字。该表发布后,不仅精简了汉字的字数,而且有效地遏制了汉字使用中的字体混乱现象。

  14。《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5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进行汉字字模标准化工作,以统一印刷字体和手写正楷体的笔画结构,精简偏旁部件的种类,确定汉字的标准字形,并把它作为书写的规范和设计印刷、打字字模的标准,以利学习和使用。1956年9月,标准字形研究组编成了《标准字形方案(草案)》,1957年对该草案进行修改并更名为《汉字字形整理方案(草案)》,1959年初步定稿;1960年5月,在前表的基础上又编成《通用汉字字形表草案》;1962年3月,文化部决定把整理字形的工作确定在印刷通用汉字的范围内,并改名为《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整理字形的原则是:①宋体楷化;②字形结构和笔势尽量服从横写的需要;③折笔尽量改为直笔;④连结个别笔画结构;⑤精简偏旁的数量;⑥按读音分化原有部件。1964年5月,字形整理组拟出《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发布实施。收印刷通用汉字6196个,并给每个汉字规定了笔画数、结构和笔顺。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了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15。《简化字总表》: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3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总表》分成三个表。第一表所收的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这些字的繁体一般都不用作别的字的偏旁。个别能作别的字的偏旁,也不依简化字简化。如“習”简化作“习”,但“褶”不简化作“衤+习”。第二表所收的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 1986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并作了个别调整。调整后的《总表》,实收简化字2235个。

  16。《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 1月26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目的是为了适应语文教学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字表分常用字(2500字)和次常用字(1000字)两个部分。选字原则是:①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选取使用频率高的字;②在使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选取学科分布广、使用度高的字;③根据汉字的构字能力和构词能力,选取构字能力和构词能力强的字;④根据汉字的实际使用(语义功能)情况斟酌取舍。其后,国家教委颁布的基础教育教学大纲规定基础教育阶段的识字量为3500字,完全等同于本字表。

  17。《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1988年3月25日发布。共收7000字,包括《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字。本表的制订,主要依据1965年颁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根据实际需要,删去《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50字,增收854字。同时,本表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的字形标准,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其后,印刷通用汉字字形即以此表为准。

  18。语料库:应用计算机技术存储语言材料的总汇。语料范围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专项的,如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收1919-2002年的语料9100万汉字)。语料库的容量大小和编制体例可根据需要设计,内容也可以及时更新补充。

  19。《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GB13000.1 字符集是指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共20902个汉字。《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由国家语委1999年10月1日发布、 2000年1月1日实施,编号为GF3003-1999。它是按笔画排序的汉字字序规范,主要用于汉字的信息处理、排序检索、辞书编纂等方面。

  20。历史通用字形:即在历史上已经通行的汉字。一般指《康熙字典》之后、特别是《中华大字典》(1915年)之后的字形。使用历史通用字形的原则:字形要有历史上使用过的依据;有多个字形可以采用时,要尽量选取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字形。这个概念主要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文章中需要使用非常生僻的字,要使用历史上已经通行的字形,不要生造新字或乱改字形(包括类推简化),以免增加汉字的繁复程度。比如“壣”“蘹”未收入字表,如果写作时确需使用,则不能将其简化为“土+联”“艹+怀”,也不能写成其他新造形体,而要使用古书中所使用的原字形。

编辑:小薇 来源:新华网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23

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民意

2009-08-13 05:07:08千龙网

  京华时报讯(记者 李琦)8月12日,教育部公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并从13日起至8月31日公开征求意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将根据这个表进行改动和更正。同时,中小学语文教学课标将据此进行跟进接轨,对学生考试不会有负面影响。

  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信函和传真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箱gfhzb@moe.edu.cn;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51号《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收集组,邮码:100010。

  收字8300个分为三级

  字表共收录8300个字,根据字的通用程度划分为三级: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与一级字合起来共6500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 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文言文教材)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字,用于满足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51个异体字“转正”

  据《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介绍,此次字表为51个异体字“转正”,恢复使用的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地名,是为了尊重大众用字习惯,比如历史文件“瑷珲条约”中的“珲”。

  中小学语文课标接轨字表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介绍,字表对中小学教学有比较大的帮助。这一次把中小学教学用的3500个字做了优化。在3500个字里面,我们首先是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把现代语言生活要用的字放进去,不用的字从里面拿出来。

  比如说过去描述房子的“檩”、“椽”字等,因不用就从字表里面拿出来了。语料库里,我们做了一些人工干预,专家组的统计是3%,把天干地支的用字,各个省的简称,还有儿童常用的,可能在大人的语言里用得比较少,但是儿童需要,比如说蝴蝶,那个“蝶”用得比较多,“蝴”用得比较少,补充的时候要把蝴字也补充进去,所以这3500字就比较优化了,再用它编教材,肯定是有好处的。

  李宇明同时透露,研制这个字表的过程当中,我们和语文课标研制组都进行了很好的沟通,有一些精神已经进入到课表中去了。将来语文课标跟进,教材编写跟进,对考试都不会有负面影响,因为学什么考什么。

编辑:张驰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24

《规范汉字表》拟添新成员

2009-08-13 08:48:36千龙网

  “喆”、“堃”、“淼”这些人名里常出现的非规范字终于要“转正”了。教育部昨天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其中有51个异体字和3个繁体字(再加上此前收录的3个,一共6个繁体字)被重新收录到规范字的行列中。此前,我国一直使用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新增3个繁体字

  在本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几个繁体字最为显眼。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解释说:“我们始终坚持我国语言文字政策里的简化政策,基本上不恢复繁体字,但这3个繁体字是必须恢复的。”

  比如硃砂的“硃”,这是一个繁体字,但也是一个科技用字。为了表达科技内容,必须恢复。再有,浮蘋的“蘋”也是一个繁体字,但它是跟环保概念相关的。而“钟”与“锺”的差别就更有意思了,这其实是两个姓氏,两个家族,当然需要分开。

  新增51个异体字

  字表还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废止的51个异体字收入其中。例如,“喆”“淼”“堃”“昇”等,这些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方。而且,对异体字也不再简单地“淘汰、废除”,只是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

  王宁也解释了其中原因,比如“缐”字,以前是个异体字,也是一个姓氏用字,此前被简化为“线”字。有人反映说:“我就愿意用我这个姓,寓意泉水流动,多好。”还有“喆”字,它原本是“哲”字的异体字,但很多人起名字都愿意用它,主要图个吉利。这里牵涉到人们用字的心理和习俗,王宁说,当然不能忽略。这些字如今被放在三级字表里,进了字表就等于进入计算机文字库,人们使用起来就方便了。

  但这样一来,这些字就可以有两个写法。为了避免混乱,这51个字中大部分都有专门规定,严格限定使用范围。比如“淼”,只能用于姓氏、人名,其他地方用“渺”。

  44个汉字“整形”

  字表还对《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隐含其中的字形规则,并据此对一些不符合字形规则的宋体字形作了微调。

  “尊重汉字结构,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强调了字形调整的原则。举例来说,“唇”和“辱”中的“辰”,在有些字里就是半包围结构,可到了有些字里,又成了上下结构,于是将其统一为上下结构。

  至于使用历史通用字形的原则为:字形要有历史上使用过的依据;有多个字形可以采用时,要尽量选取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字形。

  李宇明说,字形调整的原则和字形规则,不仅使表内字的字形保持了系统性,也使今后大批量的汉字字形整理有章可循,避免出现新的字形不统一现象。

  51个异体字

  袷 qiā

  皙 xī

  慄 lì

  瞋 chēn

  噘 juē

  蹚 tāng

  仝 tóng

  氾 fán

  邨 cún

  吒 zhǎ

  飏 yáng

  昇 shēng

  並 bìng

  迳 jìng

  迺 nǎi

  钜 jù

  祕 mì

  叚 xià

  陞 shēng

  勣 jì

  桠 yā

  赀 zī

  鈩 lú

  脩 xiū

  砦 zhài

  堃 kūn

  喆 zhé

  椀 wǎn

  甦 sū

  淼 miǎo

  犇 bēn

  殽 xiáo

  頫 fǔ

  凓 lì

  缐 xiàn

  勠 lù

  劄 zhá

  賸 shèng

  麹 qū

  曏 xiǎng

  谿 xī

  釐 lí(xǐ)

  環 huán

  ■ huān

  龢 hé

  甯 nìng

  扞 hàn

  勑 lài

  菉 lù

  絜 xié

  蒐 sōu

  为什么要推行新的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是现代记录汉语的通用规范字集,体现着现代通用汉字在字量、字级和字形等方面的规范。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归结起来,推行新字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需要提高标准化程度,以方便信息储存、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另一方面,医学、化学等某些特殊领域内的用字已经进入了一般大众的阅读层面,社会用字有所扩大,于是便有了此次《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征求意见稿。

  新字表一共多少字?

  据悉,字表研制从2001年开始,历时8年,先后召开学术会、审议会、征求意见会等大型会议80余次,参与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学者3000多人次,前后修改90余稿。

  征求意见稿一共收录了8300个汉字,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与一级字合起来共6500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如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与大众生活和文化普及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字典、课本是否跟着改?

  既然字表有了新变化,那么我们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要跟着变?中小学生的课本会不会调整?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的有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目前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未来还会进行一定的调整,等到字表正式成为国家规范后,包括《新华字典》在内的任何出版物都必须跟着做出相应调整。

  至于中小学生课本的变化,李宇明则透露,在字表研制过程中,专家组已经跟语文课程标准组进行了很好的沟通,有一些内容已经融入了课程标准当中,“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改进,教材编写也会进一步跟进,对中小学生考试不会有太大影响。”

  意见和建议如何提交?

  作为字表的真正使用者,从即日起,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gfhzb@moe.edu.cn)、信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51号《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收集组,邮编:100010)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李明宇表示,在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将组织专业队伍做好意见收集和整理,对提出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将分阶段集中说明、解释;同时还将组织专家对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并尽量吸收合理成分,以完善字表和推动语言文字工作。

编辑:鹿港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26

汉字“整形”需慎行

天府在线 2009-8-16 17:39: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 汉字“整形”需慎行

  姜琳、周劼人

  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有关部门的说法是,为了“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然而,一些“整形”后显得有些怪模怪样的字让人不由心生疑问:好好地写了几十年,为啥要折腾成一个新样子?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这些变化后的字从辨认到书写都还不至于出现障碍,容易为人们接受,而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但是,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综观此次“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何必改头换面呢?

  此次推行新字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方便信息储存和管理,但是,一些字在“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徒添麻烦。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这说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并不成熟。

  在50多年简体汉字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新词的添加还是异体字的规范,每一次调整和改进都是建立在符合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上。《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44个汉字要不要“整形”,值得有关方面仔细斟酌。

编辑:申洪霞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27

教育部对44汉字动刀“整形” 网友喊折腾

  (2009-08-18 06:10:56)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评论共 57 条


    8 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

[attach]3780[/attach]


  44汉字“整形”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对异体字不再简单提“淘汰、废除”,但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

  此外,既然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为何这一次有6个繁体字纳入汉字表?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表示,现在恢复的繁体字都是必须恢复的,“比如硃砂的‘硃’,这是一个科技用字,但恰恰是一个繁体字,你不拿出来,有些科技地方就没有办法说,所以这个字不能不恢复。”

  网民反应;
  调查:逾八成认为“穷折腾”

  “44个汉字写法可能调整”,网友怎么看?其中,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为“这不穷折腾人吗?”;仅有2.69%的网友赞同,认为修改原因有理可依;另外有7.29%参与调查的网友持观望态度,但“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

  声音:要改就统一,否则就别动

  网友“踏叶逐风”认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不断补充、完善,但对成型的、广泛使用的文字轻易改动,不可取。”另一位网友“禾水尹”也提到,现在是信息时代,要修改,涉及的面太广,会引起文字混乱。

  网友“兰花草”反问:“如果真的那样改,‘小’是不是该改成‘竖撇捺’呢?”她认为,要改就全部统一,不改就不要动,“一些改一些不改,我们这些都懵了,以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

  新华时评:汉字“整形”需慎行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但是,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综观此次 “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何必改头换面呢?

  此次推行新字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方便信息储存和管理,但是,一些字在“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徒添麻烦。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这说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并不成熟。

  在50多年简体汉字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新词的添加还是异体字的规范,每一次调整和改进都是建立在符合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上。《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44个汉字要不要“整形”,值得有关方面仔细斟酌。

    记者 肖莹佩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29

“整形”专家请慎对汉字下刀

     2009-08-18 13:33     东北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如:“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 “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8月18日《天府早报》)

  两会期间,有委员像煞有介事的提出恢复繁体字。理由极其可笑,什么简化汉字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显然,这个理由最大的谬误出于他所理解的艺术和科学的过于肤浅。试问,感情要是能真观其表面即可领会,那今后在写字时都加上一个“心”,世界果真就爱心一片了?当然,提倡恢复繁体字的还有现代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有利于国家统一(台湾用繁体字)等理由,这些理由就更加苍白了,其否定手写体以及过高肯定繁体字作用都令人不禁莞尔。总而言之,简体汉字的稳定发展半个多世纪了,几十年的光景影响了多少人无从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学简化字开始的,然后一直到如今。现在,少数受简化之苦的生在旧中国的爷爷奶奶和极少数对繁体字情有独钟的年轻同辈出来主张回到以前,如此返祖倒退,岂能不受到广大民众的口诛笔伐?

  大概教育部也觉得回归到繁体字麻烦,因而在一片争论过后放话“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教育部反对汉字倒退值得称道,但其眼下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44个简体字“整形”却明显让汉字发展超前了,有一种揠苗助长的感觉。

  先来看看,一份网友怎么看“44个汉字写法可能调整”的调查统计: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为“穷折腾人”;仅有2.69%的网友赞同;另外有7.29%的网友“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显然,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赞成对现有的 44个简体字动刀,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没必要。

  其一,对汉字整形,科学性如何?例如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那么,为何“小”“铩” 等又为何不改?如此“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教习徒添麻烦。恐怕不管是支持繁体字还是习惯简化字的同胞们都不习惯自己无缘无故又多写了几十个错别字吧?

  其二,汉字本太平,无故添麻烦。现在是信息时代,要修改,涉及的面太广,引起文字混乱。别的不说,一旦写法调整,好好的一本字典,让它突然写上几十个错别字,类似的书本、标牌、数据库、电脑输入法等的修改都需要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和资金,有这个必要吗?

  最后,谁的汉字,谁来改动?笔者注意到,这44个汉字是在专家倡导下进行写法调整的,却不知这些专家究竟是哪方面的专家,可有广泛的民意代表。我国汉字发展到现在已几千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明财富。现在让几个专家来对这个财富格局进行调配,试问历代祖祖辈辈可同意?活着的全体中国人民可否支持?即便是依法进行的,也必须有广泛的民意支持吧?

  一言概之,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不断补充、完善,但对成型的、广泛使用的文字还是不要轻易改动的好,仍其自然发展,该改动的时候自然会变化,就像火星文一样,当被广泛接受了,自然就好了。(邓子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30

汉字“整形”有无必要?

     2009-08-19 08:22     东北新闻网  

  历时8年打磨,收录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日前终于面世。 51个异体字半个世纪后的重现,6个繁体字的最终纳入,无一不是反复推敲打磨后的结果。按照专家的说法,这次修改是从古到今的规范里最好的一次搭配,做到了字样有来历、字体有根据。(8月18日《重庆商报》)

  本来无数专家经过8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专家很辛苦,大家很期待,但是等专家们拿出8年的工作成果,大部分人却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难道专家们8年的努力,就是给51个异体字正名?就是找回6个繁体字?就是给44个汉字 “整形”?

  就说这个工作量最大,也引起最大争议的给44个汉字的“整形”吧。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这次修改是从古至今的汉字规范里最好的一次搭配,那意思是不敢说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了。

  可按照这份最新出炉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左上角的“王”最后一笔由 “横”变为了“提”,其意义到底何在?本来是并排的两个“王”字,经过专家们的 “整形”后写法却不一样了,这不是画蛇添足,自找麻烦吗?专家们也许会说他们这么做,是有根据的,字形的修改也是有典故的,可有几个老百姓使用汉字的时候去讲究它的来历,它的典故?汉字作为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至于来历和典故,几乎没人会在乎。如果一定要考证汉字背后的典故,繁体字肯定更方便,但繁体字不是一样被现在的简体字所代替了吗?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再举个例子。“整形”以后,“亲”“杂”“杀”等字底下的 “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几十年来人们都已经习惯这么写了,认可这种写法了,为什么一定要“竖钩”改成“竖”呢?以我的审美观来看, “亲”字的“竖钩”改成“竖”反而显得不亲了,“杀”字的“竖钩”改成“竖”,反而没有原来的那种杀气了。专家们会说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养成的,等你习惯了这种写法,就好了。可是就像我们几百上千年来一直是把鞋穿在脚上,把手套戴在手上,忽然有一天专家引经据典说这样不行,最好是把鞋穿在手上,把手套套在脚上,我是否就一定要听专家的?

  汉字是一种文化,但它更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应该怎么方便,怎么顺手,怎么实用怎么来。专家们的“字理”说也许作为汉字研究有意义,但是使用起来,未必会得到亿万汉字使用者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网 苑广阔)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32

论44个汉字“整形”的可行性

新闻中心-中国网 时间: 2009-08-19  责任编辑: 郭晋

《通用规范汉字表》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拟对44个汉字的书写笔法进行调整。消息一出,引起反对声一片。新华社为此专门写了篇评论,文中充满了质疑,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前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段台词:“以后想问题要用脑子想,不要用骨头想!”我们不妨就用“脑子”来论证一下44个汉字整形的可行性问题。

据报道,《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历时8年打磨,经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敲打才出的结果。8年是什么时间概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无到有到8岁,他可以读小学二年级、可以打酱油、可以给大人打水洗脚提拖鞋了。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专家在专门干这个事情,耗时、耗财、耗力该多少?弄出来的新汉字表,如果没有点变化,那不是在白干吗?能体现国家语委主任郝平先生说的“意义十分重大”吗?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要是不拿一批汉字动刀整形,那真是对不起人。所以,新汉字表的推行应该说是必然的。

新华社时评提出的反对意见说,44个汉字整形冲击了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这个问题看似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没有天生的习惯,只有养成的习惯。审美观念向来是动态变化的,唐朝女人以肥为美,现在则流行苗条骨感,杨贵妃如果时光穿梭到现在,估计将淹没在亿万普通人民的汪洋大海中。整形的汉字由“钩”变“竖”、由“点”变“捺”,大家审啊审啊就能审出美来了。文字从繁到简,也许刚开始还不习惯,但几十年下来,大家还不是一样接受并且习惯了?如今,44个汉字要整形,不习惯是暂时的,时间能改变一切。专家说了,整形的44个汉字都是笔法上的“微调”,今后书写即使按照老写法大家也能认识,印成铅字也不妨碍阅读,最多脑袋里“别扭”一下。而且新汉字马上就在中小学生中推行学习,孩子们接受新事物快,到他们长大后,他们的脑子就全是新汉字的写法了。所谓的审美和使用习惯,也就不再是问题了。所以,新汉字表的推行应该说是可行的。

再说新汉字表引来大多数人的反对问题,大多数人的反对并非就能阻止出台和实施。如果大家记性还不错的话,应该能想起不少地方前几年开始流行现在也在施行的“价格听证必涨”,尽管反对声占大多数,但经过有关专家的“全盘考虑、反复研究”,结果还是涨,新价格体系照样实施,谁又能奈何?没错,群众的意见肯定是要虚心听的,但那可以是“仅供参考”,事后再经过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的耐心解释和教育,相信人民群众是讲道理的,思想是能通的。新汉字表拖延一段时间后就悄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新汉字表的推行应该说是没问题的。

上述论证,如果国家语委认同,就请点点头;如果广大群众反对,就请跺跺脚。

评论员黄勇

文章来源: 四川在线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34

给汉字动刀,专家折腾的不是汉字是寂寞

夏余才

2009年08月19日 15:17 来源:大河网

  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8月19日四川在线)

  如今的专家,仿佛是一群专门在家里吃饱了没事找点事干的人。如果不找点事情做一做,让人们看一看他们的劳动和成果,专家们也就似乎更加的成了没事可干的人了。而且看不到劳动和成果,人们也就可能很快的将他们遗忘。这就像一些艺人一样,隔三差五的需要整出点“动静”。一会儿传出某某与某某“分手” 了,一会儿又传出某某与某某“牵手”了。诸如此类,总之他们是不能淡出人们的视线。淡出了人们视线,没有人关注,艺人们还怎么生存?

  我们的专家也正在向艺人们看齐了。他们耐不住的不是时间,而是寂寞。于是乎,专家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势必要找出点事情做做,也势必要将自己的劳动拿出来“晾一晾”。比如给汉字“动刀整形”,不就是历经数年的成果?这般的成果,还不值得拿出来么?给汉字“动刀整形”,也确实令我辈感到匪夷所思和叹而观止!我辈是不敢给汉字“动刀整形”的,因为没有那个胆量和能耐。只有我们的专家才敢于拿起手中的刀子,给汉字进行一番“整形”。

  也或许是由于时下新词新字“辈出”,什么“超女”“山寨”等等,专家们看了,更是耐不住寂寞。一个个“摩拳擦掌”,要拿汉字开刀。实在出不了新东西,就只好在老东西上做做文章。像“微调”一下字形,也是好的,毕竟也属于一大“成果”。这一“微调”,自然就证明出我们专家的辛苦和与众不同了。

  不过给人家“动刀整形”,也需要给个理由先。莫非这被“整形”的44个字,长相很难看?难看到了,有影响汉字整体风貌和污染我们眼睛的地步?以至于,需要我们的专家要对其亲自“掌刀”?然而,长相难看不难看,还需要大众说了算。大家说难看,才是真的难看。专家们的“倡导”,并不成其为“动刀整形”的理由。况且,专家们的这番“整形”,不仅让人感觉不到“美”,相反为何让人看了还深感别扭呢?若是看了让人感觉舒畅倒也罢了,可看着看着,却如骨鲠在喉般的难受!

  无论旧时的繁体字还是今用的简体字,一笔一划都有其意义,并不是胡乱的造出。如“琴”本作“珡”。小篆字形,象乐器形,上面“珏”象弦和弦柱,下面象琴身。今人用“琴”字,乃上从小篆,下作今声。原本一个好看的汉字,一横一竖也很是“端正”,忽然之间“琴”不再是那个“琴”,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而这个从后面平白无故翘起的“尾巴”,它的意义何在,它的“美”又在哪里?难道某位专家看它过于“古板”,就“心血来潮”的要将它“翘”一下?

  字形的变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看似只是将一些字进行简单的“微调”,可实际上事关重大。不但字形变了,和从前大不一样,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偌大的变化。如若按照专家们“微调”后的汉字进行规范性的统一,那么,所有的汉字字典是不是都要重新印刷呢?否则,其收录的汉字不就是“错字”么?若重新印刷,又该要花费多少的人力财力呢?这笔账,专家们是否算出?改一改字形很简单,但要让全国人民都依此去改,则难矣!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35

教育部凭什么要“穷折腾”?

2009年08月19日 15:51 来源:荆楚网


  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教育部最近推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

  譬如说:“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于教育部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某门户网站做了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7。14%网友认同此举纯属“折腾人”;仅有2。69%的网友赞同,认为修改原因有理可依;另外有7。29%参与调查的网友持观望态度,但“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但让人不解的是,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老百姓的血汗钱,居然出台了这么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整形”汉字表。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树人”的大事,涉及到千家万户,最忌讳穷折腾。如果教育部门忙于“穷折腾”,那么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孩子与孩子家长。折腾来折腾去,最终会把全国老百姓都给折腾穷。因此,穷折腾是社会之大忌。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应该是教育事业的宗旨。可我们有些官员,偏偏在那里“没事找事”,今天给这个“改一改”,明天给那个 “变一变”,一会儿要给高考“变脸”,一会儿又要给汉字“整形”,这样官员可以出“政绩”,帮忙、帮闲们可以“赚大钱”,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他们“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东东”有没有实用性、折腾不折腾老百姓,反正做得了、做不了,最后都由国家来埋单。

  教育部为什么要这么“穷折腾”呢?

  作者:汪忧草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36

汉字“整形”的话语权之争

  2009-08-19 16:24     东北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 “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8月19日天府早报)

  在某网站就此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多达87..14%网友表示明确反对。如此一边倒的意见反馈,恐怕多少出乎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意料之外。一个据闻“历时八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如此不受欢迎?专家信任危机当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在公众的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垄断性阐释权力(及其结论)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大众化挑战、民间智慧“抵抗”,而部分社会行业领域出现的专家为特定利益群体代言、代谋的逐利倾向,则让这一信任危机经常性处于紧绷、次冲突状态。更何况,与某些具有特定专业知识门槛的行业领域不同,汉语言文化属于基础性知识类别,加之其天然的大众属性、民族属性,其引起更大范围、更激烈的民间情绪反弹,实为必然。

  当然,除了在相当多行业领域沿袭下来的专家、精英——草根、大众这样壁垒分明的歧争套路,44个“整形”汉字的背后,其实还透射着有关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隐性权力之争。不无巧合的是,纵观汉字的衍变发展过程,同样可以看到这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权力动力学的显见推动作用。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汉字千年演变的逻辑结果,最突出的表象便是由繁至简的结构简化史。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篆书,继而变为隶书、楷书,总体发展趋势便是由繁到简。如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则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则是楷书的简化。有趣的是,这一简化过程,恰好伴随着文化权力、文化话语权由小众垄断(从最初的政治精英一元化到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的二元模式)直至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秩序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公认较早成型的简体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开始普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简体字最早被称为“俗”体字。显而易见,彼时,它背负着文化精英主义相对偏激和自负的价值嘲讽。但文化的生命力一旦走向自由释放之路,其历史归宿往往出人意料。简体渐渐取代了繁体、“俗”最终击败了雅,并占据了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流。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文化以外的社会因素在发挥着影响,比如特定时段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推动等。事实上,恰是由此导致的汉字文化自然演变非彻底性、非纯粹性,为日后汉字文化的简繁之争埋下了伏笔。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趣味的区隔(如高雅/通俗、深刻/肤浅等)实际上反映着一种文化权力关系。透过汉字文化,同样也能看到它的现实表现力。在许多繁体字的拥趸眼里,繁体字更接近它的造字精神本源,更能传神达意,同样,也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张力;至于实用性、可操作性则被其置于次要位置。这一纯艺术化、文化“民粹化”倾向,必然面临可行性质疑:文字的主要功能,究竟是负载信息的符号工具、交流工具,还是文化信仰和艺术表现对象?芭蕾舞姿美轮美奂,但能苛求所有人都踩着它的韵律出行吗?

  一个颇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文化领域,文化精英主义“高雅”“深刻”云云的诉求路径,往往对应的是内容结构上的复杂化包装。繁体字是一例,新诗创作中的去“口语化”、朦胧晦涩化倾向亦如是。形式上的繁复庞杂是否必然意味内涵意义上的高雅深刻?想必不言自明。

  如同其他社会领域的相关游戏规则,关于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公开博弈其实不乏积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一博弈过程呈现最真实的主流文化诉求、还原最具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生态实景?而非精英思维、文化垄断格局下的闭门造车、或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技术改良。44个整形汉字不会是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争夺终点,但所有人都期待它能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演进”方式走向更辽阔的文化未来。

  作者:薛七七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37

教育部相关部门对“字形调整”意见做出解读

2009年08月19日 17:01: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郭鑫)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此次字形调整共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此次调整中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此次公布的44个汉字的调整包括“琴”字上左部最后一笔横变提,“衾、汆”等字下部件末笔捺变点,“亲、杀”等字下部件的竖钩变竖,“唇、蜃”等字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等。

    据了解,此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自本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开始,在网上产生热烈争议。在网上调查中,多数网民认为此举是“瞎折腾”,因为改动的这些字大部分都已被长期使用,在有些字的修改选择上并不成熟;有的网民认为要改就要统一改,不要“一些改一些不改”;也有网民对此持观望态度,希望汉字的“整形”要慎行。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39

专家不是整汉字,是整人!

2009年08月19日18:10  来源:金鹰网  

观点聚焦: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可今天我们的专家呢,竟然在字的写法上挖空心思,简直就是瞎折腾。汉字整形其实更像是专家的自娱自乐,专家沾沾自喜的背后,不知多少小学生要叫苦不迭。而家长和老师们,估计也要向孔乙己那样告诉孩子“茴”字原来有四种写法。
       
特约评论员

[attach]3781[/attach]

44汉字“整形”

     孔乙己在小酒馆里教小伙计识字时说:“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我们曾笑孔乙己先生是多么迂腐。可面对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我们却笑不出来了,因为专家说了,要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

      与轰轰烈烈的汉字简化运动相比,专家这次只不过准备对汉字做了一个小手术。只不过手术还没来得及做,就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某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网友反对汉字整形,这样的一个结果恐怕要大大出乎专家的意料了。

      “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 “竖”……,这样的改动,在专家的眼里,可能是神来之笔。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更不知道这样的改动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

      既然是《通用规范汉字表》,那就应该有利于汉字的规范,有利于汉字的传承和延续,但是现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看起来更像是为了规范而规范,汉字标准化似乎也成了一种专家们的智力游戏。从某种程度上说,网友对汉字整形不满的背后其实是对那些专家水平的质疑。如果将“唇”字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也算得上是一种创新,我想那也太小瞧大众的智商了吧。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可今天我们的专家呢,竟然在字的写法上挖空心思,简直就是瞎折腾。汉字整形其实更像是专家的自娱自乐,专家沾沾自喜的背后,不知多少小学生要叫苦不迭。而家长和老师们,估计也要向孔乙己那样告诉孩子“茴”字原来有四种写法。

金鹰网特约评论员  关东客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42

网友议汉字微调称小学白念 官方称参考书法美学

凤凰网 2009年08月20日 02:04汉网-长江日报


专访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

汉字“整形”不影响普通书写

本报讯(记者李佳)历时8年打磨、收录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日前终于面世,当下正在征求意见。其中,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这引发了争议。

争议:微调是不是瞎折腾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的上左“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这些字变化后,从辨认到书写都还不至于出现障碍,但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变形就有点厉害了。

有网友大呼:“小学白念了!”

网友“andy”说:“这不是添乱嘛!”

甚至有网友套用当下网络流行语表达不解:“专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某网对此展开网络调查,截至昨日下午5时,共有1187名网友参与,选择“胡闹,这不是穷折腾人吗”占87.03%。

回应:微调参考了书法美学

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

李宇明说,比如“籴、汆、褰、衾”的下部末笔“捺”变“点”,可能是参考书法中“避重捺”;转变笔形,是为了使整个字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活化。

谈到争议较大的“琴”字,他介绍,其实在目前的书写体系中,“柴”、“碧”、“地”的“止”、“王”、“土”部分都是“提”。这次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别过来。

李宇明说,在对该字表进行讨论时,大家参考了包括清华大学美术系、北大方正字体设计专家的意见。

他强调,微调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

他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缘起:电脑时代“暴露”不规范

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前电脑时代”,由于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出来的,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了。

思考:书写时代的“没落”

尽管网友们对微调不甚理解,可更多的人承认,调不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不大。对于汉字书写,普通人已舍弃一份讲究。

网友们议论:“反正都是打字,爱变变呗”,“好几年没拿笔写过字了”,“他折腾他的,我就不改!反正也不学语文了,基本没有用武之地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43

六个繁体字:现实必不可缺还是开历史倒车

凤凰网 2009年08月20日 02:57第一财经日报


韩朝

教育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日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备受关注的汉字繁简之争以教育部“为了维护社会用字的稳定,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的表态终结,在征求意见稿中只提出了恢复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的意见。

“语言规范需照顾历史发展的历程特点,也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还是要慎重。”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次字表共收录8300个字,与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7000字量相比较,新增1300字。

根据字的通用程度划分为三级: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 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与一级字合起来共6500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文言文教材)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字,用于满足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对于51个异体字的恢复,除了字理上的原则之外,更重要的是尊重人民大众的用字习惯,尊重人民大众已经有的用字习惯。

“过去这些字虽然作为异体字被废除了,事实上很多人取名字还是取这个字。在生活当中,有很多名字遇到麻烦,比如说有时候可能计算机终端打不出来,带来一些麻烦。这次我们照顾社会的习惯,尊重人民的实践,恢复了这51个异体字。”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李宇明表示。

6个繁体字则是必须恢复的。其中的三个字是过去的规范里已经做了说明这些字是可以用的,相关专家表示,如果不恢复这三个字,字体内部系统就会发生混乱。

“比如一个字(艹+频)和苹果的“苹”,原是混合在一起。现在必须把它拿出来,因为这是跟环保有关的,如果都写成苹果的“苹”,那么意义不一样。从数量上,2000多个简化字,这次恢复三个,以前也是恢复三个,这个量是非常好,这个量说明我们坚持简化汉字的基本政策。”《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表示。

也有学者激烈反对六个繁体字,认为字体系统发生混乱,完全是无稽之谈。那怕是恢复一个繁体字那也是一种态度,那就是近年来某些呼唤恢复繁体字阵营的一大胜利,实质是为复古繁体字开了历史倒车第一步。同时提出的异体字更有声东击西、欲盖弥彰之嫌。简体字的本质是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还社会大众以学习权和发言权。因此任何试图恢复繁体字者其本质都是剥夺人民的学习发言权,这个头绝对不能开,如果开了必后患无穷。

不过,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是否恢复还要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以后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将根据这个汉字表进行改动和更正。

此前,有媒体报道,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某门户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92.7%的网友表示反对,3.5%的网友表示支持,3.8%的网友表示无所谓。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45

规范汉字请别瞎折腾
青青李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0

    对于44个汉字的“动刀整形”,我是反对派之一。理由很简单,这种折腾,看不出必须,麻烦却很多。因为汉字规范涉及面太广,一个小小的字形调整也会引发许多混乱。

    在这方面其实已经有过很多教训。当年硬要把“林荫道”改成“林阴道”,我也就认了,因为估计专家们没有读过董桥,不知道什么叫“字虱”,所以才会把“阴”和“道”搭配——这联想得太远了点,我的意思是,人家改就改吧,我也没有办法,好在它不至于混淆。但把“唯一”改成“惟一”就让人很恼火了,根本想不明白改得有什么道理,很难记得住。后来又说二者可以通用,刚松了一口气,又说虽然可以通用,但其中某一个是首选词。而我当时供职的杂志社标准是,用了非首选词,也算错误——我到现在还犯着糊涂呢,到底哪个是首选?

    话说在我供职杂志社时,每月出刊后,校对老师就会把每个编辑的字词错误列出来,然后,按错误多少进行处罚。当然我不是心疼那几个钱,只是觉得,对于一个受过正规教育、又从事文字工作十余年的人来说,经常有错字太不应该。可认真看看那个表格就会发现,你根本没办法避免出错。因为绝大多数错误,都是类似“唯一” 和“惟一”这样改来改去造成的。“语委”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就折腾成了一盆糨糊,让人很抓狂。

    我特意留意了一下这次字形微调的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里还真明明白白写着,“本字表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笔形变异规则为依据”—“笔形变异规则”,好专业的说法,估计只是少数专家能明白的事。而我以为,汉字规范不应该唯专家马首是瞻,而应该尊重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如何使用汉字,应该成为汉字规范化的标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用法,根本就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地折腾。

    规范汉字当然会有许多具体标准,但最高准则应该是“不折腾”。尽量承认大众的习惯,尽量维持现有的标准,以减少混乱和动荡,而不是相反。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46

脱离实际的汉字调整是“穷折腾”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8-20 来源: 广州日报

  仓颉自造字以来,可曾想过他的子孙有这般的创造力,从甲骨、铭文到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随后天下汉字定于两股潮流,大陆书写以简体为主,海外汉字多为繁体。

  如今,仓颉的数代后生们,却又想继续发挥他们的过人“创造力”,在汉字的笔画上打起了主意。据《天府早报》报道,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但却研制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 ,最显示仓颉的数代后生们聪明才智的是,其“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

  这里仅举一例子,如拟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这其中也包括“新”字。倘若这番改动成行,恐怕日后,“新华社”、《新华日报》将发布改名通知,同时咱新中国成立60年的大庆,也将得在“新”字头上改改。

  上述拿“新”字举例只为调侃,而意在想说明,语言文字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字源、字理、字形的讲究,足够一位致力于此的学者专家研究一辈子。但同时,这语言文字,也不仅仅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被学问家“赏玩”的研究对象,它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语言文字使用的最高准则是什么,笔者认为,并不是符合学问家所言的要符合字理、字源、字形的规范原理,而是咱老百姓用的顺心、自然,用的时间久了,就是那种拿捏使用起来,顺其自然的感觉。而这种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的语言文字习惯,就是它最高的准则、最高的规范原理。

  比如,前不久《辞海》修订,很多网民热议“超女”等词汇是否也应该录入其中。其实,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语言文字的发展,它跟随的是百姓鲜活的生活、百姓充满智慧的妙用,而不是学问家在书斋前苦心研究的结果。因为,倘若依据学问家的“创造力”,那么“躲猫猫”、“楼歪歪”、“被就业”、“贾君鹏”这些被灵活使用,但却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词汇、句式,是学问家断然冥思苦想不出来的。

  所以,笔者认为,脱离于实际的文字规范调整,其实是大可不必的,不但费力不讨好,还会被百姓冠以“穷折腾”的称号。其实,那些文字早已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不是单纯的行政命令与专家的规范研究所能彻底取代。最后,像调整汉字这种涉及到亿万国民日常生活的大事,还是多听听咱百姓的意见为好!    (王海越)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48

44个汉字拟改变写法 九成网民认为是“瞎折腾”

2009年08月20日 07:12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商报记者 吴静 实习生 张丽

  “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提”,“亲”、“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对于不少人来说,一些用了大半辈子的汉字可能要改写法,一些人的身份证可能也要换了。

  目前,教育部正在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这个历时8年打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对写法进行调整。对于这种修改,超过九成的市民和网友认为,完全没必要。

  A

  ■ 缘由

  44个汉字写法可能会调整

  8月12日,在教育部召开的2009年第12次新闻发布会上,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的汉字简繁之争,但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44个汉字的写法是否要修改。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

  同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除恢复51个异体字外,还打算对“琴”、“亲”、“魅”、“杀”、“茶”等44个汉字的写法进行调整。

  调整之后的汉字写法为:“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等。对异体字不再简单提“淘汰、废除”,但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

  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但汉字表收录了6个繁体字。对此,专家表示目前恢复的繁体字是必须要恢复的,比如硃砂的“硃”是个科技用字,却是一个繁体字。

  B

  ■ 调查

  九成多网友认为是“瞎折腾”

  《通用规范汉字表》拟对44个汉字进行调整,此举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

  根据新浪的调查显示,截至昨日18:00,有77280余人参与调查,其中92.7%的网友对修改汉字写法表示反对,3.8%的网友表示无所谓,仅3.5%的网友表示支持。

  多数网友认为,对已使用了几十年的汉字进行修改,属于“瞎折腾”,完全没必要;还有网友戏称,“琴姐,你又要换身份证啦”。

  “对于‘喆’、‘淼’这样的字,我是支持添加的,但对汉字整形就没必要了。”新浪一网友认为,对有些字库里没有的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但最好不要对现行的汉字进行改动,汉字改动会引起很大的麻烦,改44个汉字将涉及太多部门,所有的系统、软件、网站、书本、身份证、户口簿都要重新来过,还会在社会上造成混乱。

  有关部门称,推行新字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方便信息储存和管理,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对此,有网友提出质疑,比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修改后写法不一致了。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改革才会有进步,况且修改后的汉字在辨认上不存在困难。只有改革才能进步,不能因一时不习惯而“故步自封”。

  C

  ■ 观点

  改写法还应考虑应用是否方便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打算修改的汉字,已经使用了十几年甚至大半辈子。

  “写了十几年的汉字,突然改了还真不习惯,写出来看着很别扭。”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的老师马灵君说,字形的变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看似简单的“微调”,影响面却是很大,老师们要将这些字挂在墙上适应一段时间。

  马灵君认为,汉字的修改极易引起用字的混乱,大街上的各种招牌、父母的指导无形中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处于认字初级阶段的孩子,“以前正确的写法将成为错别字”。

  郑州55中语文老师毛春霞说,如按专家“微调”后的汉字进行规范统一,所有的汉字字典都要重新印刷,否则其收录的汉字就成了错字。她认为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不能光考虑专家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D

  ■ 回应

  要不要调整需要斟酌

  拟修改写法的44个汉字,修改前后的变化不大,在识别上不存在大的障碍。

  “好好的汉字,到底为什么要改?”市民李女士非常不理解,她特别希望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比如‘亲’字的写法,为什么‘竖勾’不行一定要‘竖捺’?”

  昨日下午,商报记者致电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教育部新闻办一女性工作人员表示,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已召开过新闻发布会,目前《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处于征求意见过程中。

  “我们正在接受大家反馈的意见,专家将综合反馈的各种相关声音和信息,进行仔细斟酌。”该工作人员表示,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相关事宜已举行过新闻发布会,暂时不便于再接受媒体采访。

  据了解,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对44个汉字的修改理由并没有过多涉及。市民建议,无论是新词的添加还是异体字的规范,每一次调整和改进都应该建立在符合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上。《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44个汉字要不要调整写法,需要有关专家仔细斟酌。

  44个拟改写法的汉字

  (qiān)          (xùn)

  现用写法   琴   瑟   琵   琶   徵   魅   籴   汆   褰    衾   巽   撰   馔   噀

  (chèn)     (sà)           (tāo)(tiáo)

  现用写法   亲   榇   杀   刹   脎   铩  弑   条  涤   绦   鲦   茶   搽   新   薪

  (nòu)(hāo)(gū)

  现用写法   杂   寨   恿   瞥   弊   憋   唇   蜃   蓐   溽   缛   褥   耨   薅   毂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49

教育部回应汉字“整形”质疑:不影响生活

法律界 www.mylegist.com  2009-08-20 07:35  新京报  

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 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http://news.mylegist.com/18/2009-08-20/51510.html

教育部日前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至本月31日。

44汉字“整形”引热烈争议

征求意见12日开始后,产生热烈争议。对此,昨日,有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逾八成网友表示反对。

教育部网站昨天发布消息解释说,《通用规范汉字表》以笔形变异规则为标准,对所收的8300字全部进行了复查,在统一笔形规则的前提下,生成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宋体字形表,其中包括这44个汉字,约占《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总字数的0.57%。

“微调不会影响百姓生活”

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前电脑时代”,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

昨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他强调,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综合本报记者 郭少峰 《长江日报》报道

■ 44汉字写法调整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③“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④“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 回应

教育部:调整与宋体字一致

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

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此次字形调整共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此次调整中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 观点

修改不成熟 “整形”需慎行

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一些“整形”后显得有些怪模怪样的字让人不由心生疑问:好好地写了几十年,为啥要折腾成一个新样子?

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综观此次“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何必改头换面呢?

此次推行新字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方便信息储存和管理,但是,一些字在“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徒添麻烦。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这说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并不成熟。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51

看脱离民俗的汉字“整形”能整出个啥

李妍

2009年08月20日 07:46来源:大河网


  经历上世纪初汉字的“废繁从简”,再到今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汉字的“废简复繁”。作为谱写中国历史文化传承、民间交流的重要载体,汉字,这位以表意形态,向世人绽放出瑰丽视像世界的风情美女,却似乎总免不了成为国人思潮变革的祭品。

  这次,文字革命的“手术刀”伸向了其中的44个汉字:教育部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比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8月19日《天府早报》)

  将早已成型且民众广泛使用的汉字,突然按所谓的汉字“字理”要求动刀整形,难怪网友们要齐声炮轰“瞎折腾”。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书面符号,汉字的使用只要能够明确清晰地表情传意,只要能为人们顺畅通达地使用,它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是每次文字革命中都已说烂说透,众多国人早已达成共识的东西。

  然退身于汉字“整形”争议之外,我们却恍惚看到了屡次文字变革中的国人思潮变革之影——与年初恢复繁体字提议的想法类同,此次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同样也是为了恢复汉字的“字理”,也即是完美地达到传统汉字中“望文生义”的表意形态需求。而这,则正与近年来国内高涨的“恢复传统”呼声相契合。在不少人眼中,“保护及恢复传统”是形成鲜明中国特色,恢复中国民族自信的重要一点。

  再沿历史向度向前延伸,百年前的“废繁从简”,体现出的则是与当今国人完全相反的思潮。那时提倡简化汉字除了扫盲等便利考虑外,更多是随从西方的“汉语拉丁化”思潮。那时的文人普遍认为,繁复的中国文字与现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一些文人甚至极端地倡议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以使国人通过更为简洁的字母语言交流,达到真正的国民进步。

  今日看来,这些想法难免偏颇。然转念我们当下屡屡提及的“废简复繁”,甚至对人们普遍广泛使用的汉字进行“整形动刀”,难道不是另一种偏颇?真正的民俗传统保持,不是完全打破现有的民风民俗,再重新捡拾以往的旧风旧俗;同样,真正的汉字传统保持,也不是打破民众早已广泛使用的汉字使用规则,而恢复古老的“望文生义”汉字传统。只要现有的汉字使用不构成语言文字交流障碍,就应该按民俗规则继续使用下去。

  诚然,对44个汉字的“动刀整形”,是为了恢复古老汉字表意形态的风情,但脱离民俗动辄进行“动刀整形”,本身就已经背离了民众的审美标准,又何来文字的万种风情呢?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些新的字不断进入民众社会而流通,一些旧的字又不断退出历史舞台。比如这次收入规范汉字表的51个异体字,很多也都是在人们姓氏中普遍使用的“怪字”,但最终将其收入规范字表,也正是尊重了人们普遍使用的民俗。也唯有如此基于现有民俗尊重的改变,汉字才自会透发其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万种风情。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52

质疑汉字整改的板子不应打向专家

2009年08月20日 08:26 南方都市报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多达87.14%网友表示明确反对。(《天府早报》8月19日)

脱离实际的汉字调整是“穷折腾”

语言文字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字源、字理、字形的讲究,足够一位致力于此的学者专家研究一辈子。但同时,这语言文字,也不仅仅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被学问家“赏玩”的研究对象,它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语言文字使用的最高准则是什么?笔者认为,并不是符合学问家所言的要符合字理、字源、字形的规范原理,而是咱老百姓用得顺心、自然。用的时间久了,就是那种拿捏使用起来,顺其自然的感觉。而这种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的语言文字习惯,就是它最高的准则、最高的规范原理。(王海越)

“板子”不应打向专家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 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44个汉字的写法调整,是专家们从“字理”角度提出的意见,因此,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专家提出这种意见是应当的。专家就应该实事求是,一切按照真正的科学原则办事,不能因为社会上大多数民众已经习惯了一些错误的写法,就认可这种写法,正如专家不能因为许多人喜欢随地吐痰就证明随地吐痰有其合理性一样。纵然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真正的科学家还是应该宣告说地球不过是太阳系的行星;同样的道理,纵然全中国人都已经习惯于一些字的现有写法,但作为文字专家,仍然有责任告诉世人,从“字理”上来讲,有些汉字的正确写法原本应该是怎么样的。

总之,专家的责任是讲求科学,而不是考虑民意。考虑民意是有关公共决策部门的事情,究竟应该不应该采纳专家建议,调整44个字的写法,既是公共决策部门的职权,也是它们的决策义务。作为公共决策部门,既需要认真听取专家意见以体现“科学决策”,也需要认真考量民意取向以落实“民主决策”。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调整44个字的写法遭到了87.14%的网民反对,引起了民意的强烈反弹,那么,责任在于相关公共决策部门,而不是有关文字专家。笔者倒是认为,面对绝大多数国人的习惯,相关文字专家还能坚持提出调整文字写法的建议,这种独立判断的精神,倒是值得赞赏的。(郭翠日)

调整汉字写法应算成本账

有必要搬出前几天的一则改名提议。“石家庄市是否改名”成为一些媒体和网站上热议的话题,为此,石家庄市政府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没有为石家庄市改名的规划。据估算,若更改石家庄市名称,废旧换新,没有10亿元人民币是完不成的。而经济损失要远远大于此。

如果说改动“石家庄”三个字的巨大经济损失,还仅仅是涉及地图改版重印、单位名称变更、各类印章变更等废旧换新成本的话,那《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拟调整44 个汉字写法,则涉及废旧换新的内容更为广泛。突出的有所有学生课本、教学类工具书、刊印的模板需要更改;所有涉及的标牌、标记、牌匾以及各类户籍、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需要更正;所有涉及调整写法汉字的出版物汉字使用者都要改动……这些将需要动用多少社会成本,动议改动者算过吗?(周稀银)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53

魏英杰:汉字改革能不能不折腾

凤凰网 2009年08月20日 08:26 新闻晨报

作者:魏英杰

公元3500年某日,考古学家从古墓葬中挖出一堆光盘。这些光盘已无法读出,但印在上面的文字却引起了学者的浓厚兴趣。据考证,该种文字流行于21世纪初的中国。

紧接着,许多汉字研究专家为破译这些文字却发生了强烈争执。比如,他们对轂、毂、毂(“车”上有一短横)三字是否属于同一字产生了不同解释。最后是一名研究“古代计算机”的学者借助非常原始的“谷歌”搜索技术,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毂”是“轂”的简化字,而“毂”(“车”上有一短横)又是 “毂”的 “整形字”。这场汉字改革载于公元2009年一份“通用规范汉字表”档案上,同批接受文字整形手术的有琴、魅、巽、亲、恿、蓐等44个汉字。

未来会否发生如此科幻的一幕不得而知,不过这次教育部公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关专家组的做法已让人看得头晕。对汉字通用字表重新划分等级、增加字量以及恢复部分异体字和繁体字,这也就罢了,毕竟这些汉字早就存在,如今无非是给予不同的“名分”,增减尚不至于造成严重误读。但这44个“整形字”,虽然看上去无非是对笔画、字形动了点手脚,无疑却成了另外一个字。这么做是否有必要,值得好好考虑。

有人说,反正都电脑打字,改不改都无所谓,这是典型的目光短浅。无论这些汉字是添了一横还是“捺”变成“点”,其后果都是很严重的,整个社会都要为此付出巨大成本。这些字原先用得好好的,也没听说有人感觉看上去不美观、不规则。这么一改,别的不说,举凡字典、词典、教材等等出版物,都得跟着修订重印。还有那些校对、编辑人员,或许还得全部重新培训上岗。付出这么大代价,如果只是为了“统一笔形规则”,专家们的这种“技术崇拜”精神显然有些走火入魔了。

汉字改革并非自建国后开始。清末民初以来,面对西方化大潮,出于对本土文化的自卑心态,“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等主张一度十分流行。鲁迅当年也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上世纪中期开始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简化工作,就是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试用)”的废止为标志,汉字改革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重心也从“简化”悄然转移到了“规范”。近些年来,呼吁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作对传统文化恢复信心的一种表现。

如果把主张汉字简化或拉丁化者称作“激进派”,而把力主恢复繁体字者叫作“保守派”,基于当前社会现实,我更倾向于采取维持现状的实用主义精神。维持现状的意思是,一方面“不折腾”,即不再人为地对汉字“动手动脚”,顺应文字发展本身的规律;另一方面,协调“繁简之争”,从政策上提倡“书简识繁”,把争议留待历史解决。在简化字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文字工具,海外也逐渐熟悉和运用的情况下,这恐怕才是最为稳妥、务实的做法。

8月19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问题解答”,谈的也都是“汉字规范工作”,延续了新时期以来汉字改革的基本理念。但有关专家组从“规范”角度对部分汉字进行“整形”,等于硬生生地造出了44个汉字。这样做不仅有违文字改革的实际需要,而且会让社会公众感到极大不便。倘若因为这些汉字看上去“不规则”就可以瞎折腾,规范汉字的工作恐怕永远没个尽头了。如此的话,所谓汉字规范工作岂不成了汉语发展的一大乱源?

所以从全局着眼,汉字规范工作应当是在保持汉字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汉字的甄别和用法进行标准化,而不宜再对汉字字形动手术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54

张娣:汉字“整形”尚需谨慎斟酌

发布时间:2009-08-20 08:33 来源: 荆楚网

  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多数网友表示反对。(据8月19日《四川在线》报道)
  针对此次的汉字整形,87.14%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属“穷折腾人”;2.69%的网友赞同,认为修改原因有理可依;7.29%参与调查的网友持观望态度,但“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人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仔细观察以上数据,我们不难从中触摸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近九成网友都反对所谓的汉字“整形”,剩下的人不是“观望”,就是“无所谓”,只有少得可怜的一部分人表示赞同。那么此次的变革究竟有何不妥之处?
  在上面所提到的汉字表中,“琴”“亲”“魅”等44个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理由是为了“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然而,这却让人不由心生疑问:好好地写了几十年,为什么要换成另一个样子?汉字本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需修改。综观此次被“整形”的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书写的特点,它们是中国文化的见证,是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由古及今,由繁至简,才定型为现在的样子,现代汉语字典也收录了它们并将其在社会上广泛推传。说明这些汉字本身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时至今日,它们已经在中国人的心中定了型,此时要将其“改头换面”,笔者认为这难免会引起群众的口诛笔伐。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左上角的 “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唇”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从表面上看,这些变化与我们之前的审美与使用习惯都没有太大的出入,容易被人们接受。而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也由“点”改成“捺”,就未免有让汉字的发展超前的嫌疑,给人一种揠苗助长之感。再者,如果真的那样改,那么“小”也应改成“竖撇捺”;“刹”和“铩”中的“杀”字写法本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这些都说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缺乏规律,前后矛盾。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就全部统一,不改就都不要动,一些改一些不改会打乱汉字原有的系统,为孩子的书写教育增添了麻烦,应用起来也有违方便。
  有关部门称,对汉字进行如此的改变是为了“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对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在改变之前大家对那些汉字的使用就不统一了吗?就拿“琴”字来说,左上角的“王”字的最后一笔“横”,让整个字体看起来既简单又美观,改成“提”的想法,笔者认为大概是学者们借用了类似“珏”字的结构原理,认为“王”字只要作偏旁,最后一笔都应该为“提”,可如此一来,既破坏了原有汉字的正常结构,又使其看起来怪模怪样。也许会有人依照“原理”写成“提”,但用少数人的逻辑来改变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未免有失情理,强人所难。
  总而言之,简体汉字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半个多世纪,随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新传播形式的出现,它也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此次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如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对异体字不再以前那样简单的淘汰、废除,而是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创制和规范。但无论是新字的修改还是异体字的规范,每一次调整和改进都必须建立在符合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上,毕竟使用汉字的并非只是少数的专家,绝不能光考虑专所谓的“字理”问题。另外,虽然信息时代汉字逐渐趋向电脑输入,无论繁琐与简单,打起来都一样,但我们也不可以忽视手写汉字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汉字在自身规律的作用下迟早会变形,但那将会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要社会约定俗成,而并非是仅靠出台一部规范表就能得以实现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娣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56

汉字微调”缘起电脑时代“暴露”不规范

新华网 2009年08月20日 09:03:30  来源:长江日报


    历时8年打磨、收录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日前终于面世,当下正在征求意见。

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

44汉字“整形”

    其中,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这引发了争议。

    争议:微调是不是瞎折腾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的上左“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这些字变化后,从辨认到书写都还不至于出现障碍,但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变形就有点厉害了。

    有网友大呼:“小学白念了!”

    网友“andy”说:“这不是添乱嘛!”

    甚至有网友套用当下网络流行语表达不解:“专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某网对此展开网络调查,截至昨日下午5时,共有1187名网友参与,选择“胡闹,这不是穷折腾人吗”占87.03%。

    回应:微调参考了书法美学

    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

    李宇明说,比如“籴、汆、褰、衾”的下部末笔“捺”变“点”,可能是参考书法中“避重捺”;转变笔形,是为了使整个字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活化。

    谈到争议较大的“琴”字,他介绍,其实在目前的书写体系中,“柴”、“碧”、“地”的“止”、“王”、“土”部分都是“提”。这次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别过来。

    李宇明说,在对该字表进行讨论时,大家参考了包括清华大学美术系、北大方正字体设计专家的意见。

    他强调,微调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

    他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缘起:电脑时代“暴露”不规范

    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前电脑时代”,由于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出来的,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了。

  思考:书写时代的“没落”

    尽管网友们对微调不甚理解,可更多的人承认,调不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不大。对于汉字书写,普通人已舍弃一份讲究。

   网友们议论:“反正都是打字,爱变变呗”,“好几年没拿笔写过字了”,“他折腾他的,我就不改!反正也不学语文了,基本没有用武之地了”。(长江日报 记者李佳)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2:57

汉字改革还需"不折腾"

2009年8月20日 09:06

选稿:陆霖霖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传涛  

  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8月19日《天府早报》)

  44个汉字要整容,这对汉字本身的发展来说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折腾,笔者并不敢说,但是,从汉字的稳定性而言,笔者却只希望汉字成熟规范的进程能一步到位。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这决定了每一个汉字的兴废都会涉及到13亿人的写字规范。我的忧虑是,今天改44个汉字是否意味着我国汉字将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永久性地固定下来?如若不能,汉字岂不变成了少数知识精英改来改去的一种“文字游戏”?

  对于普通大众人来说,汉字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有两种,一是横向的语言交流,二是纵向的知识传承。除去此两种功能之外,大部分人根本不在乎这是一“点”还是一“捺”,更不在乎这个汉字的历史来源和象形意义。汉字的价值首先是一种工具——这也是大部分人对于汉字的认识。我们不能责成每位公民都成为文字学家。作为工具的汉字最起码要保持一种本义上的稳定性,要不然我们持续地适应了一个又一个新型的工具,却仍然找不到真正的工具到底在哪?

  汉字的改造是一个非常专业化、学术化的系统工程,显然,知识精英们对此有着更多大的话语权;但是,光靠这些教授们闭门造车也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建国六十年以来,我国文字的使用就不止一次出现过混乱现象了,究其原因,是与研究不细、制定随意、公布仓促等主观因素分不开的。

  建国初期,这种混乱事实最为明显。从1950年中央教育部通过了选定简体字的基本原则开始,直到八十年代,我国的文字规范仍然没有固定下来:1952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稿;1954年,文改会又拟出《两千常用字简化表初稿》;1955年,中央主要报刊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6年国务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1977年,“二简”字开始在全国的图书报刊上试用;1986年,国务院指示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怎一个乱字了得!用现在最流行的一个政治词汇就是“瞎折腾”!可以追问,哪一个国家的字体像汉字这般“变幻无常”?

  教授们“瞎折腾”尚属少部分人的“折腾”,更为可悲的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几代学生也是身中其害,他们学来学去,却学了一批被废止的文字。除此之外,我国的汉字更是被破坏的支离破碎,现在许多不规范的书写方式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

  不是说汉字不需要规范,也不是说汉字不需要整形,而是说百姓和汉字本身都承受不起这般频繁的折腾。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富于创新性,但是这不能成为少数专家学者们对汉字随意进行改革的理由。如果要对汉字整容也行,请不要用“朝三暮四”的思维改来改去,否则,这不仅会成为汉字发展历史上的最混乱时代,更会成为世界文字改革史中的笑柄之谈。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01

汉字改革44汉字被"整形" 高考生受影响最大(图)

2009年08月20日09:46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44汉字“整形”或影响高考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薛冰) “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亲”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这是错别字吗?否!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汉字表》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
此举引来不少质疑声音。昨日信息时报记者就此采访广东多名语文教学权威人士,就可能带来的影响发表其看法。

  记者留心发现,44个汉字中,不少字都是平时的常用字。比如:“琴”、“唇”“亲”“杂”“杀”等,而新规范的写法又与原字只是个别笔划上略有变化,整体则相差不大。为此,某门户网站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结果八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

  质疑

  瞎折腾

  小改动无关大碍没必要

  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特级教师邹寿元昨日表示,“我觉得这些汉字的重新规范大可不必!真的有些‘折腾’!”邹寿元说,文字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此次“整形”的44个汉字中,绝大部分通行度很高,写了几十年的字突然要改个写法,会令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事实上,“琴”字是 “横”还“提”,并不影响人们对字意的理解,这样的规范实在没有必要。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多年担任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的柯汉琳教授,从文字历史演变发展的角度谈了他的观点。

  他首先明确表示,“语言文字是要改革的”,历史事实证明,文字一但形成并没有不能变的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简化字”的改革就是很好的见证,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改革是可以肯定的。但说到这次44个汉字调整写法一事,柯汉琳认为大可不必。“毕竟这些字的写法已经为社会习惯使用,这种‘无关大碍’的变动实在没有必要!”柯汉琳说,如果一定要规范,不如规范成大家约定俗成的这种写法还更好。

  浪费钱

  字典和课本都得跟着改

  在采访中,网友、社会人士、专家提出质疑,44个汉字的重新规范一但推行,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的代价将难以估量。柯汉琳和邹寿元也都特意提到这一问题。邹寿元说,汉字重新规范一但下文通行,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学校的教育,字典、词典、课本、辅导材料无一不要重新印刷更改,特别是做语言文字教学的用书,届时少则以千计,多则数以万计的教学用书要花费多少成本?上亿元的花费都不在话下。

  有中学老师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文字重新规范,《新华字典》的变动首当其冲,以一本字典10多元钱为例,《新华字典》出版50年间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花费成本高达数十亿。更不要说一本词典编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中小学生课本的重编重印其中的耗费就更是难以核算。

  既然如此劳民伤财,为什么还要变更呢?柯汉琳分析认为,可能是很多字在使用时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但他个人认为一些无关大碍的字形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去强制规范了。

[attach]3782[/attach]

  专家:微调是使宋体字笔形变异一致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专家工作组在网站上发表的解读称,《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宋体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主要是取得宋体字笔形变异上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文中提到这次字形调整的四点总原则,其中两点是:

  1.尊重汉字结构:在规定笔形变异规则时,必须尊重汉字结构,不因笔形调整使字的结构模式发生错乱或因调整笔形产生同形字、易混字等。

  2.考虑宋体风格:宋体字来源于雕版印刷字体,经过工艺美术处理,其笔形及笔画交接有自身的特点,总体风格讲求平直方正、对称均衡。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宋体字字形,应尽量符合宋体字的风格特点。

  文中表示,在这次字形调整中,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竖钩、横折钩去钩等五类笔形规则,这些规则是从原有字形规范中总结出来的,同时用来复查新的规范字是否符合这些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了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角色”“好象”改革有点失败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指出,最近10多年,有个别汉字的改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比如“像”什么的“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写法都是没有“人”字旁的,但后来硬性规定要加“人”字旁,如今反而造成了混乱。“有些字在规范字形时要慎重,要考虑大众已经习惯的用法,不要本意是在 “规范”,反而“更乱”了。比如戏剧中的“角色”一词,本身念“jue”,后来又规范可念“jiao”,最终导致该字有了两种念法。

  高考生受影响最大

  44个汉字改革一旦通过,将对学校教学有何影响?有教学专家表示,根据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的评判标准,如果这一改革真的实施起来,高考生很有可能最先受到影响。

  中学生“特训”重学字

  具有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的邹寿元表示,现在该汉字表只是征求意见阶段,这也意味着不一定会“贯彻执行”。但倘若教育部真的下文要求各中小学文字教学中要落实该规定,学校还是要执行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校正会容易一些,可以从刚刚学写字就予以规范。但中学生就会受到比较大影响,可能老师们要将这 44个字张贴出来特别“训练”才行。

  中高考生受影响较大

  在采访中,专家们也特别提到,如果44个字重新规范,最受影响的可能是中高考的考生了。“如果说影响最大的可能会是高考作文中碰到这些字如何评判,这就要看评卷组的一致商议才行,否则对考生会有影响,不过现在说这些有些为时尚早!” 邹寿元说。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长期担任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他特别提到,如今高考作文评判是“错一个字扣一分”,如果这一改革真的实施起来,高考生自然不能例外,那时,“不按规定写可能就要视为错别字”了。但这种评判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起码对高考生要有若干年的宽容期才行。比如 “亲”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有考生写错了,就不一定要扣分吧。

  专家们表示,目前教育部只是在征求意见,还没有到下文实施,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人们不得而知,但一旦真正实施,恐怕社会接受程度也需要一段时间,这也意味着,到时44个字会有两种写法同时在世间通行,并且会交错使用很长一段时间。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09-9-1 23:03 编辑 ]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04

中国青年网:看汉字"整形"后专家与民意的背离

2009年8月20日 09:49

选稿:莫严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吴龙贵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天府早报》8月19日)

  准确地说,表示反对的网友不是多数,而是绝大多数。譬如新浪网的民意调查就显示,有9成多的网友持反对意见。不知道这是否会影响汉字“整形”工作的进行,更难以揣摸的是,教育部和参与研制工作的专家学者,是否对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反馈有所预料。

  是否该对这44个汉字进行“整形”,相信专家与普通网友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为何在这个公共问题上,专家与民众又一次出现了如此大的背离?按理说,作为文字方面的专家学者,无论学术造诣还是对问题的认识程度,都决定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更高的发言权和认可度,但事实却是民众丝毫没有买账的意思;而剥去学术的光环,专家其实也都是一个个普通人,他们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但为何他们所倡议的汉字整形又有点像是在挑战一个社会常识呢?

  表面看,这是汉字“整形”的学术之争,实质上却是公共话语权之争。网友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在向专家们投去不信任票。事实上,正如刚刚被教育部否定的汉字不恢复繁体字一样,44个汉字“整形”虽然给人一种突兀之感,但并不是毫无价值,没有讨论空间的。但显然,绝大多数网友并没有耐心纠缠于此倡议的学术层面,也无意于进行理性的探讨,而是更愿意以“穷折磨”、“吃饱了掌得” 这样赤裸裸的直白语言,来表达一种情绪性的观点。此时,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从数万汉字中选出44个来“整形”,这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不管能否获得认同,至少专家们的付出是值得尊敬的。

  网友需要反思,专家同样也需要反思。根本上说,汉字“整形”关系的不仅是学术考量,更关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汉字“整形”带来的变动,更改,很明显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影响和不便,以及巨大的社会成本的支出。倘若专家过于偏执,只会钻在故纸堆里寻找意义,以一种脱离现实的方式来进行一项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研究,势必会给人一种故作高深的卖弄之感,让人本能地排斥。

  更重要的是,在汉字“整形”这个公共话题上,专家似乎并没有与公众进行探讨和沟通的意愿,而有一种借助行政权力而居高临下的意味。譬如专家一面向教育部倡导44个汉字的“整形”,但却没有向公众传递出为什么要整形的信息依据。显然,在相关专家的眼里,教育部的认可比公众的许可更有价值。

  有人说,这是一个专家泛滥成灾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只有“砖家”没有“专家”的时代,因为专家都忙着走穴、赚钱、出名、为资本家代言去了。从汉字“整形”后的专家与民意的背离,其实我们都能深深体会一种信任缺失下的集体焦虑。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06

汉字整形:“有关部门”和专家共舞的行为艺术秀

作者:谢盈盈 | 来源:中国山东网 | 时间:2009-08-20

  中国山东网20日讯 (作者:谢盈盈)据报载:“有关部门”在“有关专家”的倡导下,打着“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出台了一份所谓历时8年研究出来的《通用规范汉字表》,44个汉字遭遇了整容的命运:“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 “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大有隆胸隆鼻金丝美容的架势。

  


  规范汉字本来是一件好事,出台规则也无可厚非。汉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门一开,网线一接,好的坏的元素扑面而来,面临着外来语言的冲击和网络语言的糅杂,汉语也慢慢地由一盅精致的佛跳墙变成一锅乱炖的东北杀猪菜。此情此景出台一部汉字规范,正本清源无疑是大快人心,然而把写了几十年的字改得怪模怪样,还打着“遵循统一规则”的旗号,就难免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了。

  文字是民族的脊梁,是神圣图腾走下祭坛在日常生活的凝聚。所以就有了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的神话,通过惊天地泣鬼神的离奇景象彪炳文字对于文明积累社会发展的功绩;所以也就有了秦始皇统一文字一统天下的历史记载,警示世人文字对于增强民族向心力之无形驱动;所以也就有了都德感人的《最后一课》,启迪国民即使亡了国当了奴隶,“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正因如此,文字的每一次改动总是那么震动朝野,举国瞩目。个中原因,就在于文字凝聚了一个民族最深重的灾难和最辉煌的荣耀,她是一个民族迷途时的指南针,彷徨时的归宿地,是一个民族最初诞生时的那条温柔的河流,也是他们年老衰弱时安眠的那块静谧的墓地。

  回顾中华文字的演变史,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过六种字体,却缓缓地流过了五千年历史,文字的演变远比朝代更迭政权变换要稳定得多。50年代,繁体字在大陆改为简体字,满足了新中国扫盲的需求,然而却又造就了更多的文盲:我们再也看不懂古人的书卷,再也领略不到古文之美和古人之智了。一个连自己祖宗的文字都看不懂的民族,难道不是莫大的悲哀吗?当季老逝世的时候,举国痛哭大师时代的终结,却不曾反思:华夏几千年的文明被硬生生割裂,又何来孕育大师的土壤?

  如今不过五十年多年的光阴,居然又要进行文字的变革,这是否反映了“有关部门”对于文化跃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呢?文字当然也要演变,但是纵观历朝历代,还没有哪位统治者有魄力有能耐用国家机器成功左右文字的发展历程。即时军事力量强大如秦朝,小篆的出现也是因为其相对于大篆而言去繁就简,而绝非是李斯丞相一人强推之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大肆屠戮,一时间腥风血雨,万马齐喑。然而乾隆还没有玩完,川陕就发生暴动,紧接着太平天国就揭竿而起。由此可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字极其柔弱而又极其坚韧,不管刀枪雨雪,还是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方向走。这点像我们中国人的品质: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正如当年把繁体字粗鲁地改为简体字,而如今繁体字复兴之言论日盛;今日所行的汉字整形,也不免经受历史的考验。意见征求稿不一定真征求,有关部门以民意之名强奸民意也不是没可能。只是他日返璞归真之时,最难看的也许正是始作俑者的脸。其实文字整形,可以扯着复古的大旗,也可以亮出创新的名号,也可以说是有关部门文字专家们不甘寂寞舞出的一场行为艺术秀,只是别再打出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的便民旗号,毕竟汉字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几个所谓专家和有关部门说了是不算的。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07

“国家语委”莫非装在套子里

   2009-08-20 14:00     东北新闻网   
  8月19日,有记者就汉字“整形”采访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他称汉字“整形”是微调,不是瞎折腾,是参考了书法美学,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别过来,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几十年来,我们习惯称“王”字为“三横一竖叫做王”,看来今后要说“二横一提叫做王”,并且还要特别强调这只是“琴”“琵琶”等字的上左“王”字才这么叫。你说难受不难受?同样的一个“王”字为什么要搞得差别这么大呢?

  上大学时,教《红楼梦》的教授研究曹雪芹的胡子是弯的还是直的?研究了几十年也没有结论,整天和别人抬杠,我曾私下问他为什么只研究这个?他无奈地说:“曹雪芹已经给人研究差不多了,我也知道研究他的胡子没有什么实际意思,但是想在同行里出名只有研究这个。”

  当前一个时髦的词叫“不折腾”,非常受人们的欢迎,的确是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社会不会进步,只能越来越混乱。汉字“整形”也是这样,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几个“专家”也许是想出名弄出这个来,他们第一步是改44个汉字,下一步是修改涉及这些字的书籍、字典、软件等,“整形”来 “整形”去,经济能发展?社会能进步?我看不可能,只能是文字越来越混乱,经济越来越浪费。

  就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凤凰网》有个调查,截止到8月19日0时,45042票不赞同“教育部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拟对 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占86.4%。20856票不赞同的原因是“觉得没有必要”,占40%,19314票不赞同的原因是“会引起文字混乱”,占37.1%,6708票不赞同的原因是“调整写法不习惯”,占12.9%。

  不仅是《凤凰网》的调查反对声很大,所有调查都是这样。但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不仅不理会,相反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还站出来,振振有辞地肯定地说:“微调不会影响百姓生活”。我不知道这些“专家”的结论从何而来?依据究竟在哪里?

  唯一的解释就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的“专家”都是契诃夫笔下表现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都是装在“套子”的。他们不愿意研究新事物、新名词、新变化,只是一味地折腾再折腾,何况还是瞎折腾。

  醒来吧,教育部、“国家语委”的“专家”们。

  田斌峰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08

改44个汉字动静有多大
侯 江

京报网 日期:2009-08-20 14:48    网络编辑: 毛京           

    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整形”,调整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调查,很多网友认为专家是在瞎折腾。网友们是很单纯的,只想到了改变文字在个人应用中带来的种种不便。其实,文字的改变,还有很多功效呢。

    比如,这44个字当中,有些和地名有关。这一改动,地图改不改?所有与地名相关的物件,车牌、路标、各色人等的名片、政府机关的标牌、宾馆饭店的牌匾等不都要更换吗?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与当地地名相关的,可能都要改动。

    除了地名,只要是出版发行的文字,都需要更改。这一改,动静更大。教科书首当其冲,国家正规发行物更不能有错别字吧?纸媒于是需要全面更新录入软件。说到软件,影响范围太过巨大,如今哪个机构的日常工作和电脑软件不发生关系?

    总的来说,更改44个汉字的写法,会引出无数工程、投资、交易。这些变动对GDP的影响,那真是大大的。多少人可能会因此得到工作,多少人可能会因此发财,多少人可能会因此升迁。这些文字的“整形”看上去和原来区别不大,实际上,这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阵仗,影响绝对不是对每个公民写几个字的影响那么一点点。

    可是,我们还是希望,我们都能正确地写字,写正确的字,心平气和充满信心地写方块字。更何况,大阵仗能带来大收益,也很有可能带来大牺牲。里外里划算不划算,还得烦劳领导和专家好好核计。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10

网民强烈质疑汉字"整形" 44个汉字写法为何微调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0日 15:15 来源:北京晚报 

  网民强烈质疑汉字“整形” 本报独家专访《通用规范汉字表》主要负责人

  因为涉及对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正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了广泛争议。昨天有媒体在报道中将此次微调戏称为“动刀整形”,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更是显示,近93%的网民“反对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

  针对这一情况,本报记者昨天再次独家专访《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王老师不但是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主要负责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她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议论中存在的误解和争议,进行了澄清和解释。

  44汉字写法调整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③“巽、撰、馔、噀”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④“亲、榇、杀、刹、脎、铩、弑、条、涤、绦、鲦、茶、搽、新、薪、杂、寨”的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网友:以后都不会写字了

  解释:现在不会影响手写体

  引发此次争议的内容,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说明中的第九条,该条内容提出,“本字表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笔形变异规则为依据,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与规则不一致的44字作了字形微调。”此次调整中,“琴”、“亲”、“杀”、“瞥”、“唇”等常用字的个别部件有了细微变化。

  对此,有些媒体引用网民的口吻说:“今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还有网民认为调整后的字形不符合自己原有的书写习惯,“连字都不会写了”。针对这一说法,王教授说:“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字体。”

  她解释说,宋体字形是一种由雕版印刷字形发展来的艺术字形,并不适合书写;在识字教学中,小学1至3年级的语文课本用楷体字印刷,4年级以后的语文课本改用宋体字印刷,但在讲解生字时仍用楷体字,正是因为楷体字是手写体字,而宋体字是以满足阅读功能为主。

  王教授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首先要面向文本印刷,此次字形规范尚未涉及楷体字规范。她特别提醒,教师和家长教给孩子写字或自己写字千万不要仿照宋体这种印刷字体,还要用原来的楷体。至于今后楷体字是否也要作一些微调,她说这要和书法界、小学语文教育界商量,“现在还谈不到。”

  网友:汉字整形带来混乱

  解释:字形规则并不难

  从网民的意见来看,不少网民并不理解此次调整字形的规则;而一些主张字形调整应“慎行”的媒体则表示,既然原有的字形已被广泛接受,“改头换面”就会给人们识别带来混乱和麻烦。另外,虽然只是个别笔画的微调,但还是有人认为调整后的字形看起来有些生疏。

  王宁教授对此的解释是:“这次字形调整,并没有订立新的规则,只是沿用了《印刷通用字形表》本来就有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也是大家在汉字书写时,早就习惯了的笔形变异规则。”

  此次引起较大争议的“琴”等字,其左上角的“王”的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王教授分析说,汉字书写时,左边偏旁最后一笔如果是横,应当变成提,这是书写连续性带来的习惯。例如“地”字中的“土”就是“提土”,而“玩”、“玲”、“珏”等字的左边都是 “提玉”,惟独此次调整的“琴”、“瑟”等字此前没有遵循这个规则。“现在改过来,就是为了让它们与其他字一致,合乎规则嘛。”

  网友:这是“瞎折腾”

  解释:调整有必要

  一些观点偏激的网民,将此次字形调整视为“瞎折腾”。比如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唇”字,其中的部件“辱”,从原先的半包围结构变为了上下结构;“蜃”、“溽”、“褥”等字也都做了类似的调整。这又是为什么呢?

  王宁教授以这些字中的部件“辱”进行分析:“大家可以看看原先的宋体字‘辱’,它的字形本身就是上下结构,为什么用作其他汉字的部件时,却要变成半包围结构呢?”在她看来,调整这些字的字形,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统一的现象;而调整的依据,则是看哪种结构更加合理。“从字理上讲,‘唇’字是‘从口辰声’,‘辱’ 是‘从辰从寸’,显然是写成上下结构才合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不符合字理的结构都要被调整。例如“腐”、“糜”等字,都存在类似的结构问题,但是并不在此次字形调整之列。王教授解释说,汉字在楷化阶段时,为了字形的美观,已经有不少地方违背了原来的字理,但是“腐”、“糜”等字的结构规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致的。

  “正是考虑到大家的习惯,为了不让大家‘折腾’,才没有对这些字进行调整。”王教授说,“只有遇到字形结构不一致的字才会改,既然要改,照顾一下字理不是更好吗?”她认为,不论是使用还是书写,同一个形体在不同的汉字中遵循一致的结构规则,才能更方便大家使用。

  网友:“亲”们调整没必要

  解释:新字形更容易学习

  其实,此次调整的44个汉字字形,只占原字形的0.57%;而为了确保调整后的新字形能够便于使用,此次调整时曾多次征求过语言文字专家、书法艺术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大家最后一致认为,经过调整后的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更加合理,在对汉字进行讲解和分析时,也很有好处。

  在研讨时,从事汉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老师们,对于调整字形更加支持。

  就拿这次在网上争议最大的“亲”、“杀”、“茶”、“杂”等字为例,其下面部件“木”是否应该带钩,就曾给老师们带来很大困扰。非常多的资深语文老师反映,以前“木”字底分为“大木”(不带钩)和“小木”(带钩),没有什么理性根据,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过调整之后,只要记住“底木一律不带钩”就可以了,省事、好记又合理。

  在王教授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依据“横竖撇点折”为序的笔画检字法,是能够体现汉字特色的检索定序方式,哪怕是一横一点的笔画,都决定着一个汉字在字表中的序列位置,进而影响着一些重大工作中的排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过规则来调整汉字的笔形变异,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

  虽然听到了来自媒体和网民的一些争议,但是王教授仍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大家都在关心汉字的问题,而这种广泛的讨论也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她同时表示,作为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负责人,大家有任何好的建议或者不同意见,她和专家们都非常乐意听取。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13

美国侨报:规范汉字须与时俱进

2009年08月20日 17: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 年8月20日,据悉,中国教育部近日就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网友反对声一片,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杀”等字底下“竖钩”改为“竖”......)对此,教育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专家工作组的名义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问题解答”,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宋体字的字形进行微调主要是取得宋体字笔形变异上的一致,并称汉字“整形”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以及严格控制特例等四大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了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中新网8月20日电 美国《侨报》于当地时间8月20日刊发时评,称只有推动汉字的不断发展,才是保护汉字的最佳方式。文章针对新汉字表出台后的所产的的一系列波澜,指出汉字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吐故纳新”挑战。文章说,现有的汉字体系并无致命缺陷,因而规范、调整、甚至改进汉字不必只盯着字形本身,却需要顺应时代变化、吐故纳新,积极开发汉字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文章摘录如下:

  汉字争议在大陆再起波澜。继繁简之争之后,近日,中国教育部就有关专家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此举引发巨大争议,在一家网站的调查中,有近九成参与调查的网民明确表示反对,并斥之为“瞎折腾”——这恐怕出乎官方意料之外。

  百姓不买账,原因不外乎是:汉字现有的写法已成习惯,修改字形会导致文字混乱,且成本太高等等。专家经过8年努力获得的报偿就是网民们赠送的“砖家”顶戴,如此耗费时间和人力的“改革”确实不值。

  不过,跳出争议的本身,有一个问题却不能不让所有学汉字书写汉字的海内外华人关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汉字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吐故纳新”挑战。

  汉字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文化,不仅是在传承汉字的字形。那些与汉字相关的诗词字画、乐曲、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今天,有多少人懂得欣赏这些宝贝?当“火星字”(由符号、繁体字、日韩文字、冷僻字等组成)、外来词频现网络,并成为不少网民热衷使用的新词时;当用惯了电脑打字的人们,在书写时常常提笔忘字,词不达意时,汉字书法正在沦为一种“孤芳自赏”的艺术,或者少数“文化贵族”的独享文物。

  另一方面,文字资源也是生产力,汉字的经济价值有待发掘。以字库为例,目前世界最大、最好的中文字库在日本,两岸四地字库中的字体总数也不及日本的零头。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从事新闻出版、平面设计、广告喷绘等行业时,如果要用到特殊字体,可能不得不向日本人支付专利费用。而为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外国明星的汉字纹身,好多也是源自日本出版物。

  笔者无意渲染汉字的不幸遭际和危机。但笔者以为,现有的汉字体系(无论繁简)并无致命缺陷,因而规范、调整、甚至改进汉字不必只盯着字形本身,却需要顺应时代变化、吐故纳新,积极开发汉字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只有推动汉字的不断发展,才是保护汉字的最佳方式。(钟海之)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17

汉字“整形”纯属制造混乱

天峰沸腾

2009-08-21 09:35:00 中国青年网


对44个字少数笔划的“整形”没有任何意义,这不但要改动所有工具书的用字,而且让现在识文断字的人要重新背诵新字形。这纯粹是制造混乱。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至本月31日(2009年8月20日《新京报》)。

  文字专家称制作《通用规范汉字表》费时8年,但是向全国征求意见却只给了20天,当然无论怎样,在形式上还是民主的。我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业余从事写作,不能说对文字有研究,但在使用上还是比较熟悉吧。此前,我一直反对恢复繁体字,也对局部调整持反对意见,现在,我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发表一点意见,尽到一个汉字公民的职责。

  首先是对《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肯定意见。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此表把汉字分为三级,第一级最常用的有3500字,第二级较常用的有3000字,第三级较少用而又离不开的有1800字,三级字共有8300字。此表把以前陆续公布的汉字表归纳起来,只要一表在手,汉字一目了然。我认为此表是这次汉字规范的最大成绩。

  其次是对“文字调整”的否定意见。在总体上,我反对对现行汉字的改动,因为这涉及无法计算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对44个字少数笔划的“整形”没有任何意义,这不但要改动所有工具书的用字,而且让现在识文断字的人要重新背诵新字形。比如,“魅”的右部件和 “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亲、杀、条和杂”等字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有的还点变捺,这纯粹是制造混乱,而且毫无意义。

  对增加51个异体字无法理解。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字大多数我都不认识,更不知道用法了,因为我平时不像鲁迅的小说人物孔乙己那样,把精力用在 “回”字的4种写法上面。专家说对51个异体字都规定了使用范围,但是我在网上找不到资料。按照我的理解,即使要增加异体字,也不能增加这么多。

  对死灰复燃的6个繁体字,我也没有找到专家的意图。专家举例说“钟”和“鍾”是两个家族和姓氏,但是,专家征求过“鍾”氏家族的意见没有,人家愿意不愿意改回“鍾”姓呢?或者有多少人现在愿意改回“鍾”姓呢?

  文字专家需要牢固树立一个观念,文字是用来书面交流的,只要没有严重影响表达,就不能进行人为改动。我的具体意见是,对44个“整形”字一个都不要动,对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也不要动,或者只进行极少的改动。在保持现有汉字稳定的基础上,仍然把汉字分为常用、较常用和不常用三级,最后正式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并加上详细的使用规范说明。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18

汉字改写拯救中文字库业?

新民网 2009-08-21 09:45来源:南方网

      教育部出台征求意见稿,44个汉字的写法或有调整,这已成为近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对于网友们的赞弹不一,简哲认为,恢复51个异体字属于增加,可行;改动44个汉字的写法,影响的范围和人群太大,可以不改。

  教育部出台征求意见稿,44个汉字的写法或有调整,这已成为近日来最热门的话题。8月31日意见征求即将结束,若此稿成为最终定稿,对深圳会有怎样的改变?

  记者昨日采访多家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意见稿的“搞搞新意思”有赞有谈,有学校计划在开学后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们多加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学校认为,这样的改变无需赘言,由学生自己适应即可。创意咨询业人士简哲认为,改字为中文字库业创造了市场需求。

  反对:学校不会教“新汉字”

  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在专家倡导下,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进行“动刀整形”,“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消息一出,引起大量网友的反弹,认为这44个字多属通行度高的常用字,修改后对人们造成极大不便。

  “我觉得教育部专家们提出的这次修改没有任何意义”,深圳市技工学校的黄校长措辞激烈,他认为,汉字的功能性最为重要,“书写方便、思维契合程度”,使用现代汉字的意义就在于它方便实用;而改过的字跟原先区别不明显,意义不大。同时,黄校长指出,这44个汉字的原体字用了许多年,早就根深蒂固“这么多年可不容易改。”

  他表示,即使方案通过,校方开学后也不会组织学生们与新汉字的“见面会”,认为这样的工作由学生们自我完成即可,“现在是网络时代,孩子们天天上网看看标准字体,很快就会适应的”;同样,他也不担心学生会对此产生过多抵触。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周小姐则对记者分析说,判断字体更换的效果,主要标准应是民众的用字习惯;国家教育部门解释说,此次变革是一次向宋体靠拢的努力,周小姐觉得,改变应更多依托各个汉字本身的演变过程,向单一字体的靠拢意义不大,对44个字的改写,她与黄校长意见相仿。

  阿m ay是澳门人,在大陆学习日语专业,她把简体和繁体字类比为外语的缩写与全拼,认为越简单越好,“就算以前从澳门来了大陆后要重新学简体,也不是太困难的事,这次只改44个字,应该问题也不大吧。”

  赞成:汉字变身是学习契机

  在消息发布之初的一片反弹后,逐渐也多了一些理性的视角和独特的观点。

  深圳市教苑中学学生处吴主任这些天一直关注着汉字改写消息的发布与网友们的评论,他并不同意众多网友一味的指责和谩骂,“教育部门的决定是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虽然现在还没开学,但我们已经打算在开学后组织学生们对这件事开展讨论,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眼里的汉字。且不论转变是否合理,此番汉字‘变身’,至少是一个让孩子们了解文字演变、文化传承的大好时机,可以让他们了解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发展历程。”

  吴主任分析说,中文本有简、繁两体,简体字型长年受西方语言体系影响,是拼音化后的产物,学校还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们对比简体和日韩等国家沿用的繁体字,认识和评判两者各自的优劣特点,“现在网络语言比普通汉语更要简化、异化得多,孩子们适应能力强,学会用新字不是问题,关键是学校要抓住机会,让他们多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汉字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毕业于汕头大学中文系的丘小姐也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吸收民间的一部分意见,让汉字变得更实用、简单;了解文字的变化史,她分析说,日韩文字的变化有这种趋势,希望汉字也能从善如流。

  律师:诉讼不会受影响

  汉字改变“造型”,不仅事关教育,与生活各个方面均有密不可分联系。消息发布后,有网友担心,汉字的调整,会不会对案件审理产生障碍,会否让人有了“钻牛角”的机会,法律界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意见稿看,此事暂不会对诉讼、法律程序造成困扰。

  中伦律师事务所的黄维佳律师就表示,从目前公布的方案看,44个汉字的调整仅是微调,且停留在意见稿阶段,能否推行还是未定之数,不必过早担忧;另外,在司法使用中,汉字能被辨识就足够,而横变提、竖钩变竖并不影响识别,事实上,简繁之争都能通过双轨制的使用得到解决,这次的改变在辨识上不具难度,不会对打官司造成影响。

  此外,奥一网友也对此事展开热烈讨论,网友“简哲”在奥一博客上撰文指出,虽然只是恢复了51个异体字,改动了44个汉字的写法,但是将会带来商机,或能拯救中文字库业。

  身为创意咨询业人士的简哲表示,受盗版字库的冲击,现在字库业的销售额并不算大;从当年超过60多亿的“铅字”产业规模到如今仅仅数百万的电脑字库年营业额,市场极度萎缩,人才严重流失,企业奄奄一息;“如果《通用规范汉字表》能通过,便能带动字库的升级销售,像出版业、教育行业、政府部门等机构对使用的中文电脑字库都要带头升级。这无疑是为中国的中文字库业创造了市场需求。”

  对于网友们的赞弹不一,简哲认为,恢复51个异体字属于增加,可行;改动44个汉字的写法,影响的范围和人群太大,可以不改。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19

汉字整形 谁给了教育部权利?

2009-08-21 10:34:00 中国青年网


       敷衍了事、故作姿态、高高在上、随心所欲、自私自利,一些远离社会实践的人和事,总是层出不穷。仅仅几天前,教育部关于高考主科拟改为“语文、数学、外语” 的改革方案,在社会舆论一遍谴责声中还没有平息,紧接着就来了个“文字写法改革意见”,人们要问,教育部你究竟要作什么?你还能够做什么?

  近日,教育部就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 、调整其写法。随之而来,引起广泛争论,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持反对意见的网友占大多数,认为是穷折腾。

  无论什么文字,它都是各自语言的符号。教育部的职责,显然是对教育机构的职能、教育制度、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设备与环境、教育方法、教育方案、课程教材等进行管理,尽管设有“文字信息管理司”,但并不等于就具有对文字进行独家改造的权利,哪怕仅仅是修改一个汉字,你至少也要征求一下文化部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吧。

  1951年,国家进行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时,目的是便于全民普及文化,是国务院颁布执行的,并非由国务院某个职能部门发布实施。可见,本次教育部公布的“恢复51个异体字,拟对44个汉字调整其写法”的方案,显然是极端不慎重的举动,难怪网民一片骂声。

  就某一项具体的改革方案而言,一是要明确它的目的性、可操作性、社会接受性等基本要素,二是要考虑改革成本,三是要考虑改革效益,这是改革的常识。象“44个汉字写法”这样的改革,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显然没有必要。因为写法已经普及近60年,不仅存在于十多亿人的脑海里,更存在于现代电脑的各类软件模块中,何况又不涉及大多数文字,特别是简化字方案使用近60年也没有什么障碍,因此,本次拟改,是极其不明智之举。

  进一步地,人们要问,作为纳税人养活的“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究竟该做哪些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那些所谓的专家,究竟该研究些什么有意义的学术性或实用性课题?一个连普通民众都不支持的涉及国家社会与普通大众的改革方案,但却是一些“专家”多年来的一个研究课题,恐怕“如此研究”之社会性课题,才真是到了该彻底研究研究的时候了,特别是“文字信息管理司”这种机构,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都值得考虑。

  敷衍了事、故作姿态、高高在上、随心所欲、自私自利,一些远离社会实践的人和事,总是层出不穷。仅仅几天前,教育部关于高考主科拟改为“语文、数学、外语”的改革方案,在社会舆论一遍谴责声中还没有平息,紧接着就来了个“文字写法改革意见”,人们要问,教育部你究竟要作什么?你还能够做什么?

  国家即将迎来60周年国庆,教育部一些官员,让我说你们什么好呢?你们要么太缺乏政治素质,要么政治素质过份了。 (王达水)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20

汉字改革被大众嘲弄令人心疼

2009-08-21 10:23:00 中国青年网


  仅仅“动”了44个字,还不是颠覆式的改革,不过是将其中的某一画统一规范而已,而且还只是“意见征求稿”,就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甚至成为网友调侃的笑料,继而对于专家们也穷追不舍地进行“嘲弄”,令人心疼!

  其实,在一个“拍砖”的时代,几乎只有是“专家”的言论,网友便一窝蜂地涌上去一顿痛批,也不分青红皂白,是是非非,这的确是当前伪“网络民意”的一种悲剧。其实,在笔者看来,我们完全可以给汉字改革一些掌声!

  其一,汉字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既然要“表意”,而且还是“音节文字“,那么注定它不能亘古不变,就好比我们不能再回到甲骨文、小篆等古老文字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汉字的四方四正并不具备甲骨文的表形美,小篆的线条美等,可是却有着书写方便轻快,看起来清晰明朗等优点,这就是汉字进化的意义所在!汉字是给人带来方便的,而不是人类的累赘,那么就有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便是一次这样的“质”的飞跃,相信现如今,恐怕多数人都会对恢复繁体字反感至极,原因不仅有“朝三暮四”的政策让人烦,同样让人烦的还有繁体字书写的麻烦。从这种层面上讲,44个改革字还是做到了“力求精简”的目的,值得推而广之!

  其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唯一一门由文字直接而来的艺术,而且已经为世人所称颂。之所以盛行,原因在于中国汉字的奥秘无穷,同时,也在于中国文字无与伦比的美感。可是,书法功力需要极强时间的锻炼,其“难度系数”之大令不少外国爱好者“望而却步”。这对于推广中国书法艺术并非好的讯息!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点”是书画中最难把握的一笔,稍微把握不好就影响“全局”,而此次汉字改革中巧妙地“改变”,便是跨出去的“第一步”。(龙敏飞)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21

方非:新汉字表弊在避重就轻

新浪  2009年08月21日10:37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方非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经推出,媒体一片追问之声。特别是“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更陷入一片“瞎折腾”的指责声浪中。

  针对这44字汉字写法的微调,教育部做出了专门的说法,声称这只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而“不会影响百姓生活”。自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来,这套印刷宋体字形在局部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前电脑时代”,用铜模浇铸的铅字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 “暴露” 出来。这一次就是通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而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

  看起来,这一理由陈述得相当专业,加上与百姓平时的书写关系不大,应当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才是。何况,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相对于新增1335个字,以及恢复50多个异体字而言,44个汉字笔形的微调,按理不应当这么令人关注。

  仔细想来,这一方面是由于44个汉字对于人们来说过于熟悉,以至于哪怕是“微调”也会引起的强烈反响。而另一方面或许更为重要,人们对于新增和恢复所给出的说法,比较容易认可,而对于微调的理由则不以为然。

  并不是说,从专业角度来讲,笔形不一致的理由不能成立,这恰恰不会是人们所关心的。这一做法所以被网友们指责为“瞎折腾”,自有其深层的缘由在。

  大概没有人会否认,现行通用汉字的进一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政府的汉字简化也不过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而言,这种大规模的政府简化行为,存在着诸多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这一次推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继1956年、1986年规范汉字之后的第三次。应当说,可以有很多急需进一步规范的举措,非常让人值得期待。

  现行通用的简化字中,有不少非常感激不合理的简化,如“圣人”的“圣”,或如人们所熟悉的“后面”的“后”,与“太后”的“后”相混淆,等等,都需要进一步规范。这相对于微调某些笔形而言,显得要重要得多。

  然而,现在人们看到的却是,还有44个汉字笔形需要进一步微调。这难道说,我们的汉字规范真的就到了如此完善的地步,只剩下一些个汉字的笔形要微调,以获得所谓的美观么?

  很显然,避重就轻,是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推出后,所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奇怪的是,媒体所谓的“四大追问”,也显得避重就轻。把注意力集中在网友们所声讨的笔形微调上,是典型的为了吸引眼球的做法。有的媒体评论“汉字‘整形’需慎行”时,声称“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难道汉字到了这个信息时代,果真就只负载信息,就不承载文化了么?还有的媒体在郑重地质问,6个繁体字纳入了汉字表,“这是否预示着繁体字会‘卷土重来’?”也很奇怪,是什么让媒体如此警惕繁体字?

  应当说,在简体字推行了几十年的今天,全面恢复繁体字既无可能,亦无必要。我们的误区在于,在简体与繁体之间树立了两种对峙的立场,以至于恢复了几个繁体字,就不免让人如此警惕。现行通用汉字的规范,应当在书写的便利与文化的传承之间来获得平衡,而不是在简体与繁体之间做非此即彼的取舍。

  我们追求的是通用汉字的不断规范化,它的标准是“正体”。这同时也要求正视汉字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不是在笔形的边边角角上作什么微调。否则,就难免有避重就轻之嫌,让网友们指责为“瞎折腾”。(作者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师)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23

8年时间与44个汉字的点横撇捺

新华网 ( 2009-08-21 )

作者:刘雨峰

    这几天不管是网上还是其他平面媒体上,争论得有点热闹的恐怕是那个什么《通用汉字规范表》征求意见稿了,据相关新闻报道:这是教育部经过“慎重”研究,一大批专家、学者历时8年反复论证得出的结果。

    作为平民百姓的我当然不关心汉字是不是到了该改革和整形的时候了,单就是这些专家用8年的时间才拟制了把通用的44 个汉字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些微调的情况看,确实是有些滑稽的。想象8年时间,能干些什么呢?8年能彻彻底底的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8年能再次申办一次奥运会……而这些专家8年的时间就把“条”字的竖钩改成直竖,把下面的瓜子点改成捺……这些事用了8年时间来完成,并且还是经过反复论证,慎重研究的结果,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哭也不能哭、笑也不能笑的味道。

    我们现在用的汉字(规范化简化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遭受过一次“再简化”的折腾,实践证明,那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失败!到了今天,为什么非又要去改它呢?难道改几个汉字的点横撇捺就能说明社会又进步了一大截?看那表里的那44个字,怎么看都有点不伦不类的样子,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感觉有些不舒服。且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一大批专家、学者花8年时间才弄来的结果!

    都知道汉字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象形文字都包含着它特别的意义,每一个汉字的定形,通用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从结绳记事、甲骨文再到今天的简化字,几乎都经历了淬火的阵痛才修成今天的正果,而得到几代人的尊崇和使用。这本身是符合历史的规则的,但就是搞不清楚那些相关部门和那一大批专家、学者是运用什么依据非要花8年时间弄个表来征求意见?以至可能会搞得现行有序的汉字文化弄不好就会出现一次混乱的调整。

    事实上一个汉字的成形它会以自然的规律出现的,刘半农先生在总结几千年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代表女性文化的“她”, 这一用就是一个多世纪,以至我们现在用起来依然是那样的感到亲切。现在看来,这一个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她”的出现就表明了中国女性在旧社会的低下地位已经结束,男性专权体制将不复存在,这一个字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绝对贡献!

    这和8年改44个字的点横撇捺就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这44个字是现成的字。那些专家、学者在实在弄不到事做的情况下只有去作那么一点调整,还像模像样的制个表来瞎折腾,也不知他们是怎样好意思拿出来的。愚昧如我等思来想去怎么也弄不出个所以然。

    所幸的是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在征求大家伙的意见期间,且经过民意调查,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持反对意见,可能不会出现垄断局势。这就给人一些欣喜,最起码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大部分人没有处于瞎折腾那个阶段。那么鉴于此,我这个平民百姓也斗胆凑个热闹:请那些专家、学者把那破玩意收回去吧,不要头痛医脚,吃饱了撑着的瞎折腾!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25

44个汉字整形引关注 有关部门吸收合理建议

2009/08/21 14:06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 相关新闻:
    * 44个汉字整形,美容还是毁容?

  本报北京8月20日电 针对“汉字微调”引发的争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宇明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近几天,社会十分关注字表的征求意见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字形调整问题。我们一定认真、虚心听取意见,并尽量吸收各种合理建议。”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琴”“亲”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止到本月31日。自征求意见初始,“汉字微调”就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一些人认为,汉字微调给汉字字形一个统一的规则,方便实用。同时,许多人认为,这些汉字的调整,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大。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认为:“44个字确实不多,但是,需要重新学写这44个字的将是十亿人。在书本、报刊、电视上认读这44个字并不难,但是,要十亿人重新学会正确书写这44个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44个字一旦法定下来,原来的写法就是错字。”一些网友也认为,微调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字,通行度很高,一旦法定,相关书籍、字典、教材教辅的改动工程将很大。近日,某门户网站也发起 “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213207人参与,其中逾19万人反对,占总数的九成以上,支持者仅有4.7%。


  据了解,这44个汉字字形调整的原因是,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而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这次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根据群众和专家意见,按照字形处理原则,对所收《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字进行微调,也对新收的字进行统一处理。这样,借此次字形调整,检验、总结和完善过去已经建立的规则,以便在今后扩大字量时仍然有章可循,不再出现新的字形不统一现象。

  据悉,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还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26

北师大专家详解:44个汉字的写法为何要微调(图)

新民网 2009-08-21 14:26来源:济南时报

        因为涉及对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正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了广泛争议。针对这一说法,王宁说:“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体字。

  因为涉及对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正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更是显示,近93%的网民“反对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

  针对这一情况,《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议论中存在的误解和争议,进行了澄清和解释。

  网友:小学白念了解释:现在不会影响手写体

  此次调整中,“琴”“亲”“杀”“瞥”“唇”等常用字的个别部件有了细微变化。对此,有些媒体引用网民的口吻说,今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小学白念了。

  针对这一说法,王宁说:“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体字。”她解释说,宋体字形是一种由雕版印刷字形发展来的艺术字形,并不适合书写;在识字教学中,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课本用楷体字印刷,四年级以后的语文课本改用宋体字印刷,但在讲解生字时仍用楷体字,正是因为楷体字是手写体字,而宋体字是以满足阅读功能为主。

  王宁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首先要面向文本印刷,此次字形规范尚未涉及楷体字规范。她特别提醒,教师和家长教给孩子写字或自己写字千万不要仿照宋体这种印刷字体,还要用原来的楷体。至于今后楷体字是否也要作一些微调,她说这要和书法界、小学语文教育界商量,“现在还谈不到。”

  网友:这是“瞎折腾”解释:调整有必要

  一些观点偏激的网民,将此次字形调整视为“瞎折腾”。比如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唇”字,其中的部件“辱”,从原先的半包围结构变为了上下结构;“蜃”“溽”“褥”等字也都做了类似的调整。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王宁看来,调整这些字的字形,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统一的现象;而调整的依据,则是看哪种结构更加合理。“正是考虑到大家的习惯,为了不让大家‘折腾’,才没有对这些字进行调整。”王宁说,“只有遇到字形结构不一致的字才会改,既然要改,照顾一下字理不是更好吗?”她认为,不论是使用还是书写,同一个形体在不同的汉字中遵循一致的结构规则,才能更方便大家使用。

  网友:“亲”们调整没必要解释:新字形更容易学习

  这次在网上争议最大的“亲”“杀”“茶”“杂”等字,其下面部件“木”是否应该带钩,就曾给老师们带来很大困扰。很多资深语文老师反映,以前“木”字底分为“大木”(不带钩)和“小木”(带钩),没有什么理性根据,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过调整之后,只要记住“底木一律不带钩”就可以了,省事、好记又合理。

  在王宁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依据“横竖撇点折”为序的笔画检字法,是能够体现汉字特色的检索定序方式,哪怕是一横一点的笔画,都决定着一个汉字在字表中的序列位置,进而影响着一些重大工作中的排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过规则来调整汉字的笔形变异,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

  (据《北京晚报》)

  国家语委官员:

  汉字微调参考书法美学

  20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他强调,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李宇明说,在对该字表进行讨论时,大家参考了包括清华大学美术系、北大方正字体设计专家的意见。

  (据《长江日报》)

  媒体评论:

  “整形”汉字背后的文化话语权之争

  44个“整形”汉字背后,其实透射着有关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之争。不无巧合的是,纵观汉字的衍变发展过程,同样可以看到这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权力动力学的推动作用。(编者注: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其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汉字千年演变的逻辑结果,最突出的表象便是由繁至简的结构简化史。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篆书,继而变为隶书、楷书,总体发展趋势便是由繁到简。这一简化过程,恰好伴随着文化权力、文化话语权由小众垄断直至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秩序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公认较早成型的简体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开始普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简体字最早被称为“俗”体字。显而易见,彼时,它背负着文化精英主义相对偏激和自负的价值嘲讽。但文化的生命力一旦走向自由释放之路,其历史归宿往往出人意料。简体渐渐取代了繁体、“俗”最终击败了雅,并占据了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流。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文化以外的因素在发挥影响,比如特定时段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推动等。事实上,恰是由此导致的汉字文化自然演变的非彻底性、非纯粹性,为日后汉字文化的简繁之争埋下了伏笔。(据《中国青年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27

教授称未来可对更多文字进行调整
http://www.jxnews.com.cn   2009-08-21 14:31   编辑: 骆寒蕾


教授称未来可对更多文字进行调整

拟调整的44个汉字

  汉字整形不是“造新规则穷折腾”

  主要针对电脑 主持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王宁教授表示——

  本报讯 (记者武青) “不是添烦恼,而是减麻烦。”面对网民关于微调44个汉字字形的质疑,主持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王宁教授说。

  今天上午,王宁做客新华网,对微调44个汉字字形进行释疑,并表示以后可对更多的文字进行调整。

  王宁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解释,这次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微调“琴”、“瑟”等44个汉字字形,并非部分网民口中的“造出些新规则来穷折腾”。

  “是在既有规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基础上,找出不符合规则的汉字进行矫形。”王宁说,这一做法属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这次我们管的是机器”

  许多网友担心微调字形会给自己的日常书写带来麻烦,王宁表示这样的担心并无必要。

  “这次微调主要是针对印刷字体宋体,与手写字体并无关系。”王宁解释,在四大电脑主用字体中,宋体、仿宋、黑体一般用于印刷,而楷体多用于手写。

  “举一个简单的现象,为何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课本都用楷体字书写,但从四年级以上开始都改为使用宋体字……”王宁解释,就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前三年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和学习写字的阶段,四年级以后的主要任务转入阅读阶段,这说明楷体字宜于书写,宋体字一般用来印刷书刊。

  “而这次挑出的44个汉字,都是对它们的宋体字形进行调整。”王宁说,“所以说,这次我们管的是机器。”

  “不是造混乱,而是减混乱”

  “这次的微调将更便于电脑处理。”王宁表示,而并非像部分网友所质疑的,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同一部件在相同条件下保持形体的一致,这不但有利于人的识别、记忆,也便于电脑处理。”王宁解释,部件是汉字结构的要素,也是类聚汉字的标志,部件统一,结构合理,便于电脑识别、分析。

  “彻底贯彻某些规则并不是制造了混乱,而是减少了混乱。”王宁说。

  王宁说,汉字有一整套由于连续书写和为了美观、匀称形成的笔形变异,这次微调涉及的是变异规则。

  王宁说,“现在统一之后,教与学都方便多了。左竖弯钩变竖提。如巽、‘撰、馔、噀’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上左部件写成竖弯钩显得太拥挤,变成竖提则节省空间,使得字形更加美观。”

来源:( 法制晚报 )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28

不废汉字千古美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1日 14:33 来源:新闻晚报



  一场关于汉字整形的争议正在勃兴,到底要不要给44个文字立一个新标准,问题已经被提升到文化话语权争夺的高度。遗憾的是,汉字之美不会因此而添彩,也不会因此而减色。

  作为现存文字中唯一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字形是其魅力之源、美丽之本。不过,文字终究要起到传词达意的基本功能,因而需要维系汉字的字形标准,从春秋时代的《尔雅》到清代的《康熙字典》,整理文字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工作。不过,汉字规范工作和汉字书写创作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两条线。最近代的例子就是化繁为简,我们使用的简体字就来自于历代书法作品,那些书法家们在实际运用中,创造了汉字的新写法,有的使字形返璞归真,有的让字形脱神入画,这些艺术创作并不是按照标准来写的,但最终也融入了标准。

  所以,规范汉字是为了保护文化传承,但要因此而废掉汉字的创新,恐怕不应该也做不到。坚持书写中的不同风格也是在维护汉字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好在历代实践都证明,汉字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更坚韧,尔曹身俱与名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施平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31

专家谈汉字整容:改宋体字参考台湾 不算抛弃祖宗

2009年08月21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漫画:《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 44个汉字“整形”惹争议。 中新社发 五河 摄

    2009 年8月20日,据悉,中国教育部近日就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网友反对声一片,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杀”等字底下“竖钩”改为“竖”......)。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更多图片】
欢迎参与调查
调查:关于新汉字表拟调整汉字,您的看法是
A、专家“穷折腾”,以前念书白学了。现在用的字表意很明白,不支持这么改
B、此次调整尊重汉字结构,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支持这么做
C、无聊之举,不关心

  中新网8月21日电《通用规范汉字表》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引发各方激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今日做出澄清,称“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她指出,汉字写法调整,参考了台湾字形以及书法家的书写习惯。此外,教育部研究员、书法家等还就外界的有关质疑,一一做出回应。

  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并非手写楷体字

  在作客新华网视频访谈时,王宁说,“这里面有一点要说明,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因此,电脑用字本身是供阅读的,而电脑的用字让它各个方面都能一致是为了它的系统化和更好的分析。所以大家在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以为是我们定了一些规则随便改了一些字形,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也是我需要解释的。”

  她还就一些调整字形的原则进行了解释:“这次我们调整的原则是根据中国传统书法的习惯,已经形成的一些字的笔画变异的情况,根据原定的规则,原来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已经定了规则,而没有进行彻底执行的进行一些微调。”

  “我作为研制的专家组的一个成员,我们提供给政府部门的是一个科学报告,将来成为政策是政府决策的,不是我们来定的。大家提出一些意见我们都会考虑。”她说。

 专家:六成七人赞成,反对声音微弱

  王宁教授还透露,这次公开征求意见,主要是为了在这样一个跟大众都有关系的问题上让大家都充分发表意见,“我们也虚心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然后衡量这个意见的各种情况来做一个更好的修改。”

  她指出:根据我们从正面搜集来的意见的统计,赞成的占67%,反对的大概占6%,其他的也提了一些不相干的。

  不过,根据中新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八成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以前念书白学了。现在用的字表意很明白,不支持这么改”。而认为“此次调整尊重汉字结构,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支持这么做”的,只占到7.4%。

  对此,王宁在感谢社会关注度高的同时,也指出:“我觉得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搜集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这次总体的一些地方,我们公布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希望能够更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在下一步修改的时候更好地去衡量,怎么做才能够既科学又好用。……所以每个人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要考虑到的是全社会。”

  她还说,“应该说这次我们既是真诚地征求意见,不是说坚决不改或者说和大家顶着干。”

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里面的规则制定得很详细,一共有6196个字,执行了45年以后,我们发现规则不错,但是它的规则没有贯彻到底,里面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

  费锦昌认为,一般来讲,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字形微调谈不上逼全国人重新学汉字

  王宁教授还认为,字形调整是根据45年前我们已经做过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规则,就是原来已经定的规则里面的两部分的意见和原则来制定的。第一个原则是笔形变异的原则,就是在左部件最后一笔是横的时候为了连续书写需要变提;第二种,在汉字书写的时候,我们要避重捺,就是一个字不要有两个重捺。

  她认为::我们字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做了笔形上的微调,而且这个量还不到千分之六,大家为什么要重新学习汉字呢?再加上宋体字是给人阅读的,汉字识别本身有细微性,细微的笔形变化不会影响阅读,楷体字书写的时候是很细微的,但是楷体字现在还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才要看要不要调整,我们现在所做的调整只是供阅读或者供机器、电脑来用的字形,谈不到实业内要重新学习汉字。“

  全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周志高举例说明了字形修改的必要性。”这个符合书写的习惯,也符合书法家书写的规律和习惯,我这里带了一本书,比如这个‘琴’字,过去很多书法家写,楷书最后一笔就是提的,大部分都是带提的,这个很明显,王羲之也好,他们很多书法家都是这么写的,很自然的。”

  电脑代替不了写字,调整字形参考台湾

  王宁教授称,我们调整字形有些地方我们也参考了台湾的字形,比如你看台湾的字“琴”字上面就是“提”,另外下面的大木小木,关键下面是有没有带钩,倒不在乎是点还是捺,因为老师教字的时候都说这批字不带钩,那个要带钩,这样学生就有很多死记硬背的地方。

  她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不是一个写字方面的促进,而是规范字的促进,因此我们要有规范的意识,能够把字写得规范一些。电脑再发达也代替不了写字。

  “这使得汉字的书写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本身有一个亲和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种正确的意念,我觉得这样对我们的文化传承、对我们产生对自己的汉字三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为止没有经过变化的表意文字,这么一种国外的人很羡慕的文字增加热爱,我觉得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不是大家写得越方便越好,谁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才最好。所以要这么来看这个问题,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从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才能看到它的实质性,”她说。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33

字形调整可能代价几十亿 有根据但没必要

中青在线 2009-08-21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是反对意见。

  新浪网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结果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一些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一算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为什么改?

  教育部说与宋体字笔形一致

  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调整44个汉字写法”作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但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前电脑时代”,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昨日,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并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至于“44个汉字整形”网上骂声一片,教育部有没有关注?对此,教育部表示,现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而对于记者提出的类似有没有考虑“44个字整改”后所有的书籍、字典,包括辞海等都要重新修改,“代价”谁来买单等问题,该工作人员没有回答,只是提醒记者今天教育部相关领导会“坐镇”网络,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作答。

  代价有多大?

  字典改课本改店招牌改

  几十上百亿可能打水漂

  虽然仅仅是对44个汉字进行调整,但是影响却无法估量。昨天,众多网友、社会人士、专家均称:44个汉字的重新规范一旦推行,将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代价将难以估量!

  其实,谁都清楚,汉字重新规范一旦通行,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学校的教育。字典、词典、课本、辅导材料无一不要重新印刷更改,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用书,上亿元的花费都不在话下。

  昨天,记者找到了新华书店的负责人,谈及文字重新规范,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学生的《新华字典》每本10元,按照出版50年间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折腾成本就高达数十亿。“教科书、辞海、还有……可以说我们书店里所有的书,即使英文版的,涉及翻译的也难免不碰到这些字,所以这个代价是无法衡量的……”

  “要真这样实施,我们的课本怎么办?”南京一所小学的李老师是负责教材发放的,现在新学期的教科书已经放在了学校的书库里。“你看这些变化的字,条、茶、唇、新……多半都是常用字,不仅语文书里有,甚至英语书里都可能有。如果真改了,我们是把书发给学生,还是退回印刷厂?”李老师算了一笔账:他所在的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哪怕一人退一本书回印刷厂,也要损失上万元,更何况肯定不止一本!而记者了解到,南京的中小学生大概有80万人,一人退一本10元左右的教科书,就要损失800多万——推及全国,这个数字庞大得吓人!“这样算来,几十上百亿都是有可能的。”一位老师估算了一下。

  而更多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可能受到影响。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说,自己的名字里有个“新”,看来以后身份证也要改了,但不知道这个换身份证的钱是不是得自己买单?而一家奶茶店的老板也犯了愁,本来就是小本经营,现在却可能要因为“茶”字花几百元重做一个灯箱招牌。

  附:44个汉字拟这样变化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③ “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④“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辰”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专家:

  虽然有根据但是没必要

  “我个人坚决反对这样的汉字改革。”在记者采访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马景仑的语气果断坚决。他说,这样的文字“整形”他绝对会投上反对一票。

  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权威专家,马景仑分析,专家倡导对44个汉字的写法上进行调整,主要是从强调汉字字形的来龙去脉角度出发,从造字的原理上,的确应该是改后的写法。但是,专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语言的应用性和社会性。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应用广泛,全国 13亿人口都在使用。这样的调整会让人们无所适从,增加不少麻烦,甚至会变得一片混乱。

  “语言文字的调整一定要慎重。”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重大的、特殊的情况发生,规范文字绝对不可以轻易改。如今进行这样的调整,其实是多此一举,没有任何价值。

  中国书协理事、南京市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直言: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改。“文字只是一个符号,通用就行,什么体其实并不重要。”

  孙晓云建议,如果改的话,两种写法即宋体字和我们现行的这种写法通用,就像英语的大、小写一样,“大写表示比较正式,小写比较随便,两种字体并存,我觉得可以相对折中一些。”

  老师:

  不太能接受像画蛇添足

  “最好不改。”游府西街小学高级教师干露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也许决定改写法只是一瞬间,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要适应这种改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干露表示,汉字是一种符号,符号的意义是为了交流、记载的方便,突然发生这种变化让人不太能够接受,感觉是画蛇添足。她建议即使调整,也应该是在小范围内先进行试点,确实可以推广才进行正式推广;而在推广期间,也应该是让两种写法并存,有个缓冲期。

  学生:

  一旦没记住写错就糟了

  “我觉得怪怪的。”小吴是高一新生,在网上看到44个汉字写法要改的消息后,她在QQ上把新闻贴给了十多个在线的同学。“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因为汉字的改革本来就是有约定俗成这一条,既然已经习惯了,为什么要突然变化?而且变化并不大,特别容易混淆。”小吴说,现在大家都在静观其变。 “我们江苏高考作文是错一字扣一分——万一错一个字就下降几千个名次,这损失可大了!”

  “不会的,不要太担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高考专家吴锦呵呵一笑,用这样的回答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他告诉记者,其实手写体和印刷体是有区别的,这次汉字写法的调整是针对印刷体的,并没有针对手写体。即便是高考作文中,学生仍然按原来的汉字来写,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高考语文阅卷是不会太苛刻的,比方说,把“一撇”写成“一点”,这样也不能算成别字,毕竟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同,绝对不可能因此而扣分。

网友:

  用拼音算了和国际接轨

  ■网友小鱼6216:

  我想知道目前的小学是否可以收取年龄31岁的我??我觉得要重新学习汉字了!!汗

  ■网友砧板:

  教育部除了做这些无谓的事情外,是不是更应该做一些对教育事业有益的实质性事情呢?

  ■网友yonexyonexyonex:

  不影响生活?真当我们没有脑子,到时要改电脑字库、学生教科书、各类刊物重新调整.......花的时间和金钱可多着呢!

  ■网友kivin0678:

  直接全用拼音算了,和国际接轨。

  ■网友hatadragon:

  古人写的叫通假字,我按古人写就叫错别字。专家把字改了,我写的也是通假字或古文了,可怜以后的学生又要多记多少通假字或古文了!

  ■网友lanxiansen:

  极度无语。

  ■网友手机用户:

  吃饱撑的。

  ■网友wdfans:

  瞎折腾让人烦。

  ■马上评论

  要改字了,就通知大家一下吗?

  教育部打算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这件事的影响,按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的说法,是“不大”。

  影响真的不大吗?我们的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这44个字真的要整形的话,光课本、字典重印的损失就将以数十亿计。当然,还有人们重新适应新字体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么高的成本如果还“不大”,那就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很多人说,教育部主管这件事的官员和那帮专家是吃饱了没事干,才搞出这么一个汉字整形计划来。这当然是气话,但教育部也的确该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这个整形计划一推出来,就遭到了九成网友的强烈反对呢?

  汉字的写法当然不是不能改,但要算准成本和收益比。在这一点上,千千万万天天要写字的普通老百姓比专家更有发言权——文字对他们来说是生活所需,对专家来说只是一种研究对象。权利也要讲个先后顺序,研究文字的权利总不能跑到使用文字的权利前面去吧。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普通老百姓没几个赞同整形的。人们只是觉得——这个事情太无聊,是穷折腾。教育部不是要听民意吗,民意已经摆在这儿了。

  但我还是在想,那么多专家盘算了8年,不至于搞出来的东西这么不堪一击,应该还是有一些依据的吧,可教育部怎么就没详细解释呢? “往宋体上靠”和“对社会影响不大”这两个表态,前者简单得令人发愣,后者轻飘得让人抓狂。如果一项影响十几亿人的文字改造工程可以这么释疑,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大事情是值得政府部门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跟大家讲清楚的。

  但凡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公开征求意见现在是一种惯例了,但一种坏习惯也就此养成——要么新政如天书,令人无法看懂,当然也无从提意见;要么解释政策惜字如金,好像不是要征求意见,而仅仅是通知大家一下。很明显,教育部这次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从教育部的表态里,我丝毫看不出对这44 个汉字动手术的必要性,所以我只能认为这是穷折腾。教育部也许很郁闷,但这又能怪得了谁呢?迫切需要整形的,恐怕不是这44个汉字,而是那种“通知大家一声”的行政习惯吧。

  (作者:赵勇 毛丽萍 谢静娴 黄艳)

来源: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J-03)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37

沪专家学者:汉字整形的理由缺乏说服力

2009-08-21 20:16记者:黄珏  来源:新民网




《通用规范汉字表》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网友反对声一片。资料图



 【新民网·独家报道】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针对这一话题,8月21日,沪上三位专家、学者、教师在做客新民网圆桌论坛时表示,对44个汉字进行“动刀整形”的理由缺乏说服力。

  钱乃荣:汉字字形应该是“能不改就不改”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在21世纪这个网络时代,理应对汉字更为慎重,“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因为“现在字动一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财力、汉语的国际推广,都会产生很大成本”。

  钱乃荣提到,现在的“微调”缺乏规律性。“有的字(某个笔画)是(改成)一大点,有的是一捺”,所以他建议“相差得不大,差那么一点点,就不要改”。而且,“现在还没有到把所有的字‘大整理’的时候,现在这个状态,还是用好汉字,我觉得还是全部不要改”。

  究竟改还是不改,普通群众“反对”的声音远远占据上风。钱乃荣指出,制定“改”还是“不改”的规则时,最好有一个民主的过程,“不要仅仅由几个语言学家来决定”,决策时要听听各方意见,比如说小学老师们,“因为字是全民在用”,尤其要听听大众的意见。

  按照设想,有关部门今后将对字表“三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根据字表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地对字表进行微调。钱乃荣教授则表示,频繁调整字表,不利于汉字语言文化的在全世界的推广。“例如日本出了许多学习汉语的书籍和教材,那可能也要出钱重编。他们是否愿意,这也是个问题。”

  周俊生:“整形”的内在逻辑缺乏一致性

  尽管大众普遍“不赞同”对这些汉字“整形”,资深媒体人周俊生还是谈到“微调”具有“一定道理”。周俊生认为,“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用提的写法,比较顺理成章。但即使这样,修改也不能回避社会成本问题。“因为这些字基本都是常用字,已经渗透入大家的生活,”改的话“成本确实太大了”。

  “亲”、“杀”、“杂”字底下的竖勾,现在变成一竖,但是其他很多相似的字保持不变;“恿”字上方原本有个横折勾,现在去掉那一勾,但是“甬”字本身又无改动……这些都让周俊生感到困惑,感到很“怪”。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8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字表的研制有很多特点,其中就提到“以方便人民语言生活为目的,兼顾稳定与创新”。周俊生认为,“横折勾”都是用在半包围结构,用来保持字的稳定,但如果光秃秃下来,没有这一勾,反而“就好像有种不稳定的感觉,漏风了”。

  “即使有一定道理,但还是不改为好。”在周俊生看来,语言文字使用有两个原则,一是约定俗成,二是习非成是。就像“琴”字,很多人习惯把左上角 “王”的最后一笔写成一横,“即使真的有点错,但是都这样写,也不影响交流。硬改过来,可能也行不通。”所以,“动这几个字,缺少一种说服力”。

  殷慧:“微调”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很大困扰

  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播者与教导者,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区青年学科带头人殷慧最近颇感“头大”。她坦言, 44个汉字“改”或者“不改”,对于成人来说区别不大,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她更关注改了以后的教学工作要如何展开,如何向学生们解释这种改动,学生们又能否接受。

  “我觉得可能带来很多麻烦,也给我们老师‘教’和小朋友‘学’带来很多困惑。我不是很赞同。”

  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据媒体报道,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20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长江日报电话采访时强调,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然而,殷慧提到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目前一至三年级的小学课本均采用楷体印刷,到了四年级开始是宋体印刷。这就意味着,习惯了“亲”字写法的小学生们,三年后要尝试习惯另外一套“木”字底的写法。

  作为老师,定要花不少唇舌解释这其中的原由,但殷慧觉得确实很难解释,至少她现在还想不出很好的办法。“本身小朋友要学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接受很多了,现在还要花很长时间去解释这个东西,老实说一年级小朋友听这些也似懂非懂,听不明白,那么到时候他到底写哪一种?”另外,她认为,小学生们学的是楷体,但是一些工具书、课外读物用的是宋体,现在改动的又是一些常用字,“很容易造成混乱”。

  字形调整缺乏民意基础、学界难觅支持之声

  自教育部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以来,44个汉字的“整形”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据一些门户网站进行的民调显示,反对汉字整形的网友占了绝大多数,一般都在80%以上。与此同时,众多媒体也刊发了解读文章和评论,或质疑汉字“整形”的程序正义,或从社会成本的角度探讨 “整形”是否有必要。由此可见,汉字“整形”的民意基础显得十分不足。

  两天以来,记者尝试联系了北京和上海的近十位专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的王平和张再兴教授,均表示对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没法做出什么评价;研制工作组专家、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双新向记者表示稍后再联系,但截至节目开始,其手机一直无法接通;除此之外,大部分学者都表示了明确的反对。只有一位出版社的编审,对汉字“整形”表示了谨慎的支持。

  如果说研制工作组专家和网友的意见大相径庭还可以理解,那么,汉字“整形”在学界也难觅支持之声,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惑:这个耗时8年,在研制过程中曾先后召开学术会、审议会、征求意见会等大型会议80余次,参与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学者3000多人次,前后修改90余稿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其权威性究竟如何呢?(新民网记者 黄珏)

  专家学者简介:

  钱乃荣: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主编教材有:《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发表有《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等100余篇学术论文。

  周俊生:资深媒体人士,评论员。著有多种财经著作外,另有语言习得文章发于《中国语文》等报刊,并出版有《词语评改800例》、《常用词语误用评改词典》等书,其个人博客上开设的“词林纠错”专栏广有影响。

  殷慧: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区青年学科带头人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44

汉字绝不只是今世今人的书写工具

2009-8-21 21:43:38  红网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这样一条原本应该更多是学术讨论的事情,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惊人的民愤狂潮。无论是普通网友,还是职业的媒体评论员,几乎一致用异常愤怒的语气对此表示了强烈的蔑视和嘲笑。
  
  就所谓“汉字整形”问题本身而言,笔者亦认为意义不大,既然繁体字已经被简化成今天这样了,再怎么微调也体现不出当初的字理神韵来。要么下决心恢复繁体字,否则,反正已经被大动剪刀了,再微调一些当初简化之时的笔画瑕疵,根本无济于事。但是,微调方案本身不能说毫无依据,比如亲、茶、杀等字的下部,本身就是从木,而不是现在的怪样子。
  
  然而在当下的大讨论中,根本看不到具体的理性之论,而只有大棒子和臭口水。反正上来就是一顿“打倒专家”的狂揍,微调合理不合理则似乎根本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教育部官员出来解释“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反而被愤怒的人们认为是教育部在自打嘴巴,理由竟然是:不影响生活还改个什么?事实上,“不影响生活”只是在强调:此番微调,既不会影响当前人们的书写习惯,又能规范汉字简化的混乱。
  
  在狂轰“汉字整形”的言论中,最典型的观点是斥之为“瞎折腾”。具体又有三种分支:一种“瞎折腾”是指 “汉字整形”影响人们书写和辨认,然而这种观点其实纯属多余,“不影响生活”的意思即在于此;另一种“瞎折腾”是指专家们吃饱了没事干,汉字整形既不能增加GDP也不能改善人民生活,反而浪费纳税人给他们开工资;还有一种“瞎折腾”是指汉字只是一种书写符号,大家习惯了就不用改也不能改,专家们琢磨整形汉字根本就是“不甘寂寞”。
  
  看到这样的言论,我由衷地感到悲哀,因为汉字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不是什么需要细心呵护的伟大文化,而只是一个传情达意的书写工具而已。至于那些研究汉字的所谓专家,则最好应该全部遣散了事,省得他们浪费纳税人的钱。不知道有没有人意识到,这和几十年前称呼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的年代,其实有一种本质上的相似?令人奇怪的是,研究连书写工具都不是的外国死文字的季羡林先生逝世,居然又有那么多今日批判汉字微调的人写下了饱含敬仰之情的纪念文字。
  
  我坚持认为,汉字绝不只是属于我们今世今人的一种书写工具,而是从几千年历史遗传而来的伟大文化。就像推倒名人故居是破坏文物一样,几十年前以“汉语拉丁化”作为目标的大规模人为简化,同样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破坏。与正体字在这片土地上使用和流传的时间长度相比,不过短短几十年,为何就不但恢复绝无可能,连规范一些简化错误,也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呢?
  
  汉字既然是一种延传千年的伟大文化,决定它的就不能只是今世今人的利益。游览名胜古迹,看到满眼的汉字却犹如看到一堆死文字,难道不觉得遗憾吗?为了更好地呵护汉字文化,非但“不影响生活”的微调毫无不可,就算恢复正体字,我们需要付出的适应代价难道比长辈们适应简体字更多吗?又或者,仍旧使用正体字的台湾、香港同胞,是不是因此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作者:舒圣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45

汉字规范工作的重心应该是什么

日期:2009-08-22 作者:薛涌 来源:东方早报


  记得大约30年前,《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公布。我正好在读高中,看到新的简化字表兴奋不已,两天内把200多个新简化字记熟,甚至把讨论稿中的 600多个“二简字”也记了一大堆。还记得当时书法家启功电视献艺,一出手就写出了还在讨论稿中的“二简字”,引起满场喝彩:老先生德高望重不说,接受新事物也甚快呀!

  相比之下,这次教育部、国语委推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境遇则十分悲惨。虽然该表不过是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写法,但竟引得舆论鼎沸,网友们压倒性地对之口诛笔伐,称之为“穷折腾”。看两个汉字方案30年前后的境遇,实在有人世沧桑之叹。

  这次的汉字方案为什么境遇如此悲惨?最大的理由是:时代变了。当《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公布时,那时的社会难得有点变化,56块的干部工资一拿就是20多年。突然来了套“二简字”,生活中多了些兴奋点,大家有事可做了,聪明人有了逞能的机会了。更重要的是,那时上面一说变就非变不可。我一两天记住200多个字,自觉得在未来的高考中已经先声夺人了。现在呢?市场经济赶得人们喘口气的机会也没有,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主持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王宁教授语)为借口突然要改字,这不是折腾人吗?尽管王宁称“这次我们管的是机器”。(8月21日《法制晚报》)平心而论,恢复51个异体字(王宁表示,以后可对更多的文字进行调整——同上)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后,中国大陆所有电脑在理论上都得修改字库,难怪给人一种“吃饱了撑的”的感觉。

  对语言不能用行政命令进行规范,并非说语言不需要规范。这一规范权力在哪里?应该在民间。比如,字典的编篡,就是规范语言的最好手段之一。而在这方面,中国还处于“发展中”的水平。举个例子,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在不久以前还一直是古典汉语的最权威辞典,收了5万多个汉字,53 万条词组,几乎穷尽了6万个字左右的汉语。编者諸橋轍次,在1917年到中国学习时为汉字所苦,觉得《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等要么有字无词,要么对词缺乏界定。他两年后返日,带回20本汉字的笔记,到1925年应大修馆之约请开始编篡,1941年首卷出版,但随后美军的东京大空袭把他的成果烧毁。战后重起炉灶,最终于1960年出齐。虽然他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但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个人的努力始终是中心。中国只是到了1989年才把同等规模的《汉语大字典》出齐。而这还是经过总理过问,一个大团队专家学者集体的成果。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大部分西方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还都以《大汉和辞典》为古典汉语的最高权威,至今仍然不少人抱着这本辞典不放,不相信《汉语大字典》的权威。一个日本人学习外语的笔记,居然比中国举国家之力为自己的语言编篡的字典领先了几十年!

  这样的例子,在人类文化史上层出不穷,向我们显示了一个人的意志和奋斗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伟业。相比之下,我们那一群专家,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最后的成果就是44个汉字的整容?!这怎么能不让人有无聊之感呢?

  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变化。文字从媒介到内容都在变动。网络词汇、外来词汇,每天如滔天之洪水。怎么消化这些词汇?日本的外来语字典每年不停地出。中国的又在哪里?

  汉语面临的挑战,不是什么简繁之争。纠缠这个问题,是面向过去。汉语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消化新词汇,怎么在没有行政命令规范的时代自发地形成规范。这才是面向未来。放着那么多新词汇不去处理,反而给并无大问题的44个汉字整容。有哪个纳税人愿意花钱供养这样的专家呢?

  (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47

批判44个新字形之前请略加思索

西北网  2009年8月22日 11点49分  来源:搜狐博客  作者:丁启阵  

  
【本文摘要】 文字学专家搞出一个汉字规范字表,要对44个汉字的字形做出调整。

  文字学专家搞出一个汉字规范字表,要对44个汉字的字形做出调整。

  犹如天降一石于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千层浪花:许多人惶恐不安,以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其实,浪花之起,与其说是有石坠湖,还不如说是有些人太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想法从来天衣无缝,以为自己的利益永远至高无上。——只要他人提出一点儿跟自己想法不太一样、跟自己的利益不尽一致的意见,就条件反射似的,立即跳到半空,大发雷霆。根本不愿意稍微安静一下,听听别人怎么说的,用脑子分析一下别人的意见是否也有点儿道理。

  听到44个汉字要被调整字形的时候,立即只想到:这是要我重新学写这些字啊,这是对我利益的极大损害啊!——当然,发为言论,写成文章,一定会把自己装扮成十几亿人民共同利益的代表者。

  其实,据我所知,这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一点儿都不可怕,要想学写,再笨的人,五分钟准能搞定。(科学家说,脑子是越用越有用的,不用反而会秀逗)更何况,这44个字,指的是印刷用的宋体字字形,而不是手写依据的楷体字形。说白了,这44个汉字字形的被调整,充其量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和认识。

  很显然,这44 个汉字宋体字形的调整,是不会影响任何人识字的。换言之,原先认识这些字的人,还是照样会认识这些字的——不提醒的话,很多人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字形已经作了调整。视觉上,不见得所有人都会认同专家的初衷:调整后的字形看起来比较美观。但是,大约也不至于觉得它们变丑了许多吧。

  更重要的是,这些字形的调整,不但都有各自的科学依据(这个,是文字学专家的事情,大众尽可以不去理睬它),而且都是有好处的(这个,大众不能不有所了解)。据我看,至少有两点好处:

  一是,有利于童蒙识字教学。根据一些从事汉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反应,把汉字字形按规则进行统一,对于帮助孩子们学习汉字,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字形调整之前,“木”字底分“大木”(不带钩)和“小木”(带钩),没有道理,也没有规律,学习者只能逐个死记硬背。调整后都一致了,只要说“底木一律不带钩”就可以了,合理又省事。

  二是,有利于美观。汉字是交际工具没有错,但是,汉字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也是事实。调整字形,兼顾一下书法艺术,无可厚非。例如,“琴瑟琵琶”,左上角的“王”字末笔从横改为挑,就比原先要好看一些。实际上,古往今来的书法作品,也没有是把两个“王”字写成一个样子的。再说,这末笔由横改挑,还可以跟别的字(珠珏)规则取得一致,便于教学。

  本文开头就影射到的、跳到半空把44个字形调整比喻为“汉字整形手术”而加以痛批的“百家讲坛”造就的学术明星王立群先生,他的博客文字题目为“汉字要美更要实用”。真不凑巧,这44个汉字的字形经过调整之后,就是既美又实用的。这大约很出乎王立群先生和很多人的意料吧?出乎我意料的是,作为一位年过花甲的历史研究者,王立群先生遇事竟然是如此地不冷静,如此不情愿动一下脑子,对学习新东西竟然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排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48

熊培云:汉字整形 谁更能代表大多数

凤凰网  2009年08月23日 02:11新京报

■ 议论风生

面对两个截然相反的支持率,公众需要问的还是:两项调查在民众的代表性方面,究竟谁代表得更全面、更开放,谁更能代表大多数?

自本月12日新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44个“调整”字形汉字的争论就一直没平息。就在网民群起反对之时,字表研制专家则透露,目前这组字表已获得近七成“赞成票”。(8月22日《北京日报》)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关近七成“赞成票”的具体细节是: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有意思的是“反对的只有6%”。这和网络上的随机调查结果大相径庭。以新浪网为例,在相关新闻刊登后,新浪网随即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 ———“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有359674人接受了调查,截至昨天下午18时,90.3%的人选择反对,认为是“穷折腾”,只有5.0%的人选择支持。

面对这两个几近相反的调查结果,究竟是被调查者进退失据丢掉了判断,还是调查方法有问题?在这种天差地别的背后,究竟谁真正代表民意?

虽说民意抽取有随机调查,然而民意不是随意,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调查究竟有多少人支持与反对,样本的选择本是件十分精细、科学的事情。比如我本人,我不能因为明天收到几封关于本文的读者来信,通过他们的口吻得出我这篇文章在全国的支持率;一位由上级提拔、任命的官员,也不能因为某周内收到多少封赞成或反对他的信件,计算出自己的支持率,因为至少相当一批没给他写信的人未被抽样。

当然,这种调查并非受访者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其代表性。正因为此,民调专家会说,你可以通过一滴血,检验一个人全身血液的健康状况;但是,如果你只是访问了1万个全部住在美国南部乡村的选民,你对全美国的民意趋向,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

尽管误差在所难免,但是,真正严谨、可信的民意调查,首先要做的是科学、全面地挑选受访者,并且尽可能使他们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否则,这种民调结果虽然字迹工整,也完全可能走样。正是这个原因,一家成熟的媒体在面对一组新的民调数据时,首先要问的是,谁是调查的执行者。相较而言,如果是独立的、有经验的民调公司、公正的媒体或是由著名学术机构完成的调查,其报告就有更高的可信度。

回到前文,假设有关汉字整形的两组数据都是真实的。既然调查民意首先要讲民意抽样的科学性,面对两个截然相反的支持率,公众需要问的还是:两项调查在民众的代表性方面,究竟谁代表得更全面、更开放,谁更能代表大多数?

□熊培云(资深评论员)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49

熊丙奇:规范汉字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凤凰网 2009年08月23日 07:59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熊丙奇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2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等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他们认为,调整44字的字形只是调整印刷宋体字,不是另搞一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的公众表示赞成,约6%的公众表示反对。可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王宁教授强调,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既然“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那么,为何专家们还主动提供调查数据,以示多数公众支持呢?

在笔者看来,上述官方和民间完全相左的“民调”,以及专家难以自洽的解释,恰恰表明,规范汉字不能是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因为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目前规范汉字这一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专家们一直声称,规范汉字,调整字形,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但是,如果汉字已经变形,那么,所有印刷品、出版物,都得修改,有人算了一笔“规范”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么大的一笔成本,谁来承担?无论是政府出钱(涉及城市的道路、标牌),企业出资(本身的形象识别系统、广告宣传,比如某个琴行、某个亲水花园),还是老百姓埋单(字典、教材等),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说没有影响呢?

其实,比规范汉字更严重的问题是,规范汉字的不规范使用、书写,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对此,谁来进行规范?比如,随意增减笔画,“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再比如,广告中的滥用谐音,几成文字污染,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卖饮料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这些问题早已被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可这些广告语至今仍随处可见。这 44个汉字整形之后,如果教材不改、门牌不改、学生作业不改,那么,规范字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不就更严重了?

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可能是合理的,可是,规范汉字的规范使用,必然有“推广”与“规范”成本,在进行变形决策时,这是比“整形”更重要的事,如果要花上百亿元去为44个汉字的美容付出代价,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只有慎重地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笔者所担心的是,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而不久之后,面对严重的使用不规范,再进行新的“整回原形”,会让汉字美容最终成了汉字毁容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0

网上民意算不算是"正面意见"?

东方评论 2009年8月23日 09:45

选稿:莫严  来源:东方网  作者:曹小芹  

  针对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微调引起的争议,《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做客新华网时解释说,《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 44个字的字形进行微调只是针对印刷宋体字,这些只是供人们阅读的字体,或者供电脑和机器使用的字形,而不是针对教学用字描写对象楷体字的。王宁说,这次调整的只是印刷宋体字,是针对电脑用字,而在教小学生写字时用的模仿对象是楷体字。王宁还表示,楷体字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后才能决定要不要调整。(《新京报》8月22日)
  
  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微调只是针对印刷宋体字?难道所谓的“汉字整形”只是虚惊一场?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对44个汉字进行“整形”,调整其写法,这个征求意见稿立即遭到了网友的质疑和反对。据新浪网“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专家在“穷折腾”。可见,《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征求得来的绝大多数是反对意见。
  
  然而,就像最近一段时期各地进行的水价调整“听证会”一样,不论听证的过程如何,结果都只能按照听证方的意愿进行。而这次教育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说是征求意见,实际上相当于“水价听证会”。专家随便弄来了几个“民意”,就决定了这44个汉字的命运。
  
  这位王教授说,这次的意见从总体来讲是这么一个状况,根据我们从正面搜集来的意见的统计,赞成的占67%,反对的大概占6%,其他的也提了一些不相干的。(8月21日新华网)大部分人赞成“整形”,只有极小部分人持反对意见,由此可见,对这些汉字“动手术”是势在必行,这也证明了专家的“汉字整形”建议是对的,专家权威不容挑战!
  
  专家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维护自己的权威,进行意见搜集,这是正常的工作,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让我们不明白的是,什么叫“正面搜集”来的意见?新浪网的民意调查算不算正面搜集?新华网的民意调查算不算正面搜集?原来,这些门户网站的调查都是“负面搜集”,网民的意见也都是“负面意见”。
  
  专家“正面搜集”来的意见,竟然与网上民意产生了巨大的反差,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正面搜集”与“负面搜集”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专家建议与民众意见差异咋就这么悬殊呢?我想请教一下王教授,“正面搜集”是如何搜集的?这些提供“正面意见”的都是些什么人?
  
  就像我们不明白专家为什么要对这些汉字进行“整形”一样,我们也不明白这些“正面搜集”的意见是如何“正面搜集”的。在王教授看来,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整形已经不容否认,只是在“字体”上有点区别而已。而王教授表示,楷体字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后才能决定要不要调整。我们就更不明白了,既然《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那么,为什么“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再做决定呢?公开“负面搜集”的社会意见还听不听?如果不听,干嘛又向社会公开征集呢?如果听,干么又“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后才能决定要不要调整”呢?
  
  真是越说越糊涂,越想越不明白!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2

教育部透露:67%民众支持汉字调整

兰州晨报 2009-8-23       

  本报讯 据《北京日报》报道,自本月12日新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于44个“调整”字形汉字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过。21日,据字表研制专家透露,目前字表已获得67%“赞成票”。

  此次争议的焦点集中在44个调整字形的汉字上,比如“琴”、“亲”、“杀”、“瞥”、“唇”等常用字个别部件的调整。有网友将此定义为“整形”,甚至发出“10亿人要重新学写字”的感叹,更有网友直指调整字形属于“瞎折腾”。

  据透露,待此次调整正式颁布实施后,只会在用到印刷体宋体字时依据规范字表进行调整,而其他字体暂不调整。人们平时使用的手写体字是楷体字,不会受到影响。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3

教育部调整汉字的执著态度让人钦佩

中国网滨海高新 时间: 2009-08-23 12:11:48 

概要:不管是京剧、国学,还是书法,以及其他传统文化,都应该在小学教育中被一定程度地传承——但是,这样的传统起码应该以不折腾为前提,起码应该尊重公众选择的自由。

作者:李记

自8月12日新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于44个“调整”字形汉字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过。21日,据字表研制专家透露,目前字表已获得近七成“赞成票”,44个“调整” 字只适用于汉字印刷体中的宋体字,不会影响手写体,更不会影响大众生活。(8月22日《北京日报》)

你知道三分之二换算成百分比是多少吗?这样的问题太白痴了,连马路边放学回家的小学生,都会向我投来鄙夷的眼神:不是百分之六十六点六六六(无穷地六下去)吗?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笔者的小人之心,当我听到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说,有67%赞成汉字调整时,不禁哑然——这67%,不是刚好稍稍地大于三分之二吗?不是刚好能保证征求意见稿通过吗?

10亿人其实是不用“重新学写字”的,调整字形也不是“瞎折腾”的——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的好:待此次调整正式颁布实施后,只会在用到印刷体宋体字时依据规范字表进行调整,而其他字体暂不动作。而且,新字形的教学将从字表实施后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开始,调整不会影响到在读学生的学习以及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也就是说,之前我们担心的汉字 “整形”会影响到教学和书写,是“纯属多虑”了。

但是,一码归一码。也许公众暂时不会受44 个汉字的“整形”所累,但是,如此便可以说调整汉字是“天然正义”的吗?恐怕未必。在此,我们想要追问的是,这67%的赞成票,是如何得出来的?是根据那 1500条建议和意见吗?如果是,教育部愿意公布这1500“条”信函、传真、电子邮件,以接受公众的监督吗?即便是1500条建议和意见,以及67%的赞成票属实,但它能代表公众的意愿吗?相信很多公众都不禁要问:我的观点和态度,是不是又被“被”了一回?

在新浪网“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 的调查中,近33万次的投票,有90%以上的票明确表示反对。如此迥异的差别,教育部真的一无所知吗?面对如此差别巨大的投票结果,教育部如何解释?如果不是征求意见的方式有问题,那么,我们恐怕只能对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给出的调查结果,投去狐疑的目光了。

不管怎么说,其实我真的很“钦佩”教育部在调整汉字问题上“执著”的态度。按照《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的介绍,此次调整是根据中国传统书法的习惯,根据原定的规则进行的微调——如果我们的记忆力不算太坏,我们应该想到,在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时,同样祭出的“京剧是国粹”的大旗。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接下来,在调整44 个汉字后,教育部是不是强制要求书法进中小学课堂呢?这不更是对中国传统书法这一瑰宝的更好传承吗?

不管是京剧、国学,还是书法,以及其他传统文化,都应该在小学教育中被一定程度地传承——但是,这样的传统起码应该以不折腾为前提,起码应该尊重公众选择的自由。拜托,孩子和大人们都够累的了,请别再折腾我们了——尤其是那种打着公众“很愿意”、“很欣喜”的幌子。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有足够的诚意,请教育部公布一下邮箱,看十天内发去的邮件,是赞成多,还是反对的多——当然了,公布的统计结果,要经得起监督,要确保公正。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4

汉字调整:网友称“被支持了”

中国宁波网   09年08月23日 14:25



  中国宁波网8月23日讯汉字整形引来全国人民的关注,日前教育部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网友“沈家门人”今天在天一论坛发帖询问网友“你支持吗?”结果在跟帖中,除了有两位表示支持和无所谓外,其他的网友(共25楼,19人)都不支持。从这个小调查来看,支持率只有10%左右。大家觉得这回又“被支持”了。

  网友跟帖——

  鼠精灵:不支持

  歪走歪走:又"被支持"了

  zzssll:教育部的67%是从那里来的

  鼠精灵:自说自话出来的,并且配了个专家,教育改革这么失败,搞起无聊的东西倒很有效率

  致富:真不懂了,好好的字怎么又改了~瞎折腾,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抓落后地区的教育呢~

  qq1990:CCTV4刚播的,网上调查,90%的网民不支持,也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5

张大春:海峡对岸 汉字也整形

2009/08/24 01:1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罗皓菱

  《认得几个字》引进大陆 解说89个看似简单的汉字———

  本报讯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的新作《认得几个字》日前在北京三联书店首发。张大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近日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44个汉字整形”事件表示非常不解,在台湾也有类似的规定,那些学者说汉字要“完美”,不能出一点“问题”,政府忙活儿半天最多把印刷字库改了,但大家该怎么写还怎么写,官方规定的很多东西不涉及到思想层面。

  ■写“文字”专栏 讲“文字”背后

  《认得几个字》是一本以浅近活泼的语言、为孩子们解说日常生活情景中89个看似简单的汉字的“温馨逗趣之作”。就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张大春带着新作《认得几个字》,跟王安忆碰面时,很郑重地让王安忆“一定要看看这个书”,可见他对自己这本书的重视程度。

  在一些人看来,作家就应该每天讲故事,写故事,每年出版10本、20本故事,满足读者。张大春说:“在他们的要求标准上,我是不合格的,而且差很远。” 但是,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为了准备子女日后整理他留给他们的记忆,并把这分享给其他的父母,于是,他就在台湾、马来西亚等的报上开了专栏《认得几个字》。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30年、40年,甚至50年以后,再想到我,或者谈到我时,他想到的不是这个父亲对他们多么疼爱,或者是多么纵容或者是什么……而是会想起某一首诗,某一句话,或者是某几个字。”张大春说。

  梁文道认为,张大春在这本书中还想做的是拯救汉语的一种尝试,“到底今天汉语失去了什么?我们如何掌握文字灵敏的差异,细微的部分?如何恢复语言以前的鲜活?所以开始对我们现在语言当中的俗套进行反省。”

  ■焦虑网络用语不规范大可不必

  张大春说近来不少大陆媒体几乎都表达了一种焦虑,就是网络的网民们用这种不合格的语文或者故意错解的语文对不对?

  拿“囧”字来说,我们要回头想这个字原来是象形文,它就是意味着从有窗花的窗户透进光来,原本是表达光明的意思。但这个汉字极少被使用,可以说是已经 “死”了,现在突然冒出来,被赋予新的意思。这种“借尸还魂”没什么不可以,甚至是件好事,大众对字词用法的改造,有时候也是帮助文字活化的力量。

  再比如说“雷”,字形没变,字音没变,字义比原来的天文现象多了一点意思,“这个意思属于诗意的延伸,把一个单纯的天文形象变成每一个人会用到的字符, ‘把我镇住了,让我吓一跳,让我惊恐’。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我们不小心读到一百年以后的人编的汉语大辞典编了雷,这个雷除了天象用,网络语言也可以支持。”

  “我的意思是,用错字是人类在使用文字的历程当中非常美好的一种经验,如果我们强调那个字只能够在古典作品里面使用的话,是不是我们应该禁止使用这个字?有时,我们需要遵守古典,有时,如果我们不突破文字法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意。”张大春说。

  ■汉字整形:

  “俗成”的力量大于“约定”

  近日,“44个汉字整形”在大陆引起网友热议。《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宁8月21日解释说,这次调整的只是印刷宋体字,楷体字暂不调整。

  张大春告诉记者对于“汉字整形”台湾有关部门每年都干这个事情。有关部门一定要改,只能把“印刷字库”改了,“假如我是一个书法家,我怎么照它的写呢,我照我自己的意思写,书法家不理这茬,谁理呢?那就是学者,学者用电脑写字,字库是什么字就是什么字。”张大春说,“大家也大可不必这么愤怒,官方的很多规定涉及不到思想层面。”

  张大春认为,语言有约定和俗称两种方式,“约定”是发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被大家学习,就像拼音小报,但是再过一段时间,那个小报就不见了,俗成的力量会更大。“俗成”会不会犯错呢?会的,我们现在讲的很多成语里面都有重大的错误,甚至纠正别人错误的专家也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其实他们也是错误的。

  ■《聆听父亲》肯定有续集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在大陆出版后颇受读者好评。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被读者追问起《聆听父亲》还有没有续集,张大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从七八年以前台湾出这个书的时候有的人说这本书一定写不完,台湾版封皮上有卷一,更可能这是一个还没有写完的书。”

  《聆听父亲》的续集写什么呢,张大春说:“我母亲那块不应该属于聆听父亲,母亲是母亲,该怎么整顿,我还没有头绪。《聆听父亲》的续集应该包括了我作为一个被聆听的父亲,也包括了前头那本书里叙述的老头,我也听他的,我怎么样接受我父亲的刺激,以及他的教诲,有的时候是他的玩笑,常常是他不经意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事。”

  人物简介:

  张大春生于1957年,当代华文作家,祖籍山东。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曾任职中国时报。现任News98电台主持人。工古典诗词,作品以小说为主,已陆续在台湾、中国大陆、英国、美国、日本等地出版。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6

67%赞成汉字“整形”有点蒙人

2009年08月24日 06:30齐鲁晚报

教育部有关人士对35万人反对汉字“整形”意见视而不见,却独独采纳了区区1500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过是因为后者的意见对推行字形调整方案有利罢了 ,这是一种故意闭耳塞听的做法。

8月23日《深圳商报》报道,自从8月12日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要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后,争论一直就没有平息过。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44个遭“整形”的汉字已获得近七成的“赞成票”,反对的只有6%。这组数字让笔者感到很好笑,而且这一消息一经报道,就招来铺天盖地的拍砖和质疑。一大型门户网站随即专门开通了“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网上调查,截至8月23日7点37分,共有 389345人接受了调查,其中90.4%的人(350788人)选择反对,只有5.0% 的人选择支持。两个调查相对比,结果可谓天壤之别。

那么,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是如何得出的呢?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原来如此!这个说法带给人们的感觉除了好笑还是好笑——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有很多,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涉及公众的事情,怎能仅靠区区1500条建议和意见就得出结论呢?况且,如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话,这所谓的“1500 条建议和意见”会不会是教育部自说自话,其真实性又如何呢?

相比网络调查中35万人表达的反对意见,1500条建议和意见显然是太少了,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教育部有关人士为何对35万人反对汉字“整形”的意见视而不见,也不在意媒体上的争论和批评,不看网络上的质疑,却独独采纳了区区1500人的意见和建议呢?我想,这不过是因为后者的意见对推行这个字形调整方案有利罢了,这是一种故意闭耳塞听的做法。

笔者只能悲哀地对在网络上投反对票的35万网友说:很不幸,你们说了不算,你们已经“被赞成”了。其实,让35万人“被赞成”的,并非是那所谓的“1500条建议和意见”,而是教育部有关人士固执己见、不愿正视民意的强硬态度。既然如此,《通用规范汉字表》还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干什么呢?直接推行就是了。我们宁愿直接被忽略,也不愿成为“被赞成”的道具。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7

如何看待部分汉字“微调”

     本报记者姚晓丹  刊发时间:2009-08-24 07:39:08 光明日报  


  日前,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征求意见将截至8月31日。

  一时间,部分汉字“微调”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许多网站也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不少人对相关汉字法定调整后可能引起的书写混乱、书籍改印以及调整的意义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些人担心这一调整“将影响自己的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资料”等,另一些人把调整戏称为“汉字整形”,甚至认为此举是“瞎折腾”。

  如何看待此次汉字“微调”?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质疑之一:字形调整是否让公众重学写字

  专家解释:调整的是宋体字,我们书写的是楷体字

  当“亲”字的下半部分改为“木”时,一些人觉得它不熟悉也不“亲切”了。与“亲”一样被“微调”的字还有43个,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学习这部分汉字呢?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字形调整是根据45年前《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规则,就是原来已经定的规则里面的两部分意见和原则来制定的。第一个原则是笔形变异的原则,即在左部件最后一笔是横的时候为了连续书写需要变提;第二种是在汉字书写的时候要避重捺,即一个字不要有两个重捺,因此就需要把一个捺变成点。那么变哪个呢?如果这个字上面大、下面小,那就把下面变点;如果下面部件承托上面部件,那么下面就保留捺、上面变点,这是笔形变异的方式。

  “我们字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做了笔形上的微调,而且这个量还不到千分之六,大家为什么要重新学习汉字呢?”王宁说,加上宋体字是给人阅读的,汉字识别本身有细微性,细微的笔形变化不会影响阅读,楷体字书写的时候是很细微的,但是楷体字现在还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才能确定是否调整,我们现在所调整的,只是供阅读或者供机器、电脑来用的字形,谈不到要重新学习汉字。

  专家还表示,新字形的教学将从字表实施后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开始,而且调整不会影响到在读学生的学习以及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

  质疑之二:改动后电脑识别、字典、书籍改动工程是否很大

  专家解释:不会影响电脑对一些字本身的识别、调用

  “琴”是女性取名的常用字之一,“微调”后的“琴”字发生了变化,一些女性在办理证件、考试升学时,电脑会不会无法识别,从而带来麻烦呢?而电脑本身为了增加识别功能需不需要重新制作硬件或软件呢?字典、相关书籍的改动会不会增加费用?“新疆”、“琴台”等涉及的地名改动会增加成本吗? 这些都是大家十分关心的现实问题。

  王宁解释道,汉字在信息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码,在内码里面有一个抽象的标准字样在里面,只要这个字放在码位上,打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重新制造硬件或者重新做软件。对电脑来讲改正一个字的样子不会影响到我们打字,更不会影响到电脑对于过去的一些字本身的调用和识别。

  相关专家也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征求意见阶段,会尽量吸收大家的合理建议;字典等书籍等再版时改动,不会像大家所担心的那样对书籍直接回收;字表的所有执行问题都会和有关主管部门商定。

  质疑之三:调整汉字是否意味另搞一套,丢掉祖宗的传统

  专家解释:字形规范化才能快速高效

  一些网友认为,调整汉字如果只注重美感,就把传统的东西丢掉了。比如“杀”字,本身下面像钩像矛,有“杀气”,下面改成“木”后,感觉就变了。专家解释,这次调整字形有些地方参考了台湾的字形。

  对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费锦昌在新华网上对网友解释道:“这次微调44个字的字形性质,不是我们另外搞一套东西,更不像有些人讲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他进一步阐释说,在1965年的时候,当时书报上面印刷的字形很混乱,为了纠正混乱局面,文化部和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条规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里面的规则制定得很详细,一共有6196个字,执行了45年以后,我们发现规则不错,但是它的规则没有贯彻到底,里面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

  费锦昌认为,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高,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质疑之四:沿用半个多世纪的汉字已成为习惯,现在调整是否“瞎折腾”

  专家解释:从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看,才能看到实质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几乎是须臾不可离的,沿用了半个多世纪,这些汉字写法已经成为习惯。一位网友举“矮”和“射”的例子,“委矢”是 “射”的意思,而“身寸”却是“矮”的意思,也许我们不知道是在哪个朝代把这两个字写错了,但是既然形成习惯,就没必要纠正。现在的44个汉字修改是不是在“瞎折腾”呢?

  《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周志高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举例说,比如弹琴的“琴”,第一个王字最后一笔印刷宋体是平的,现在改为一提,符合书写的习惯,也符合书法家书写的规律,过去很多书法家如王羲之等,都是这么写的,自然、漂亮,更符合书写规律。

  费锦昌表示,这是行笔的自然过程。王宁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作不仅是对写字方面的促进,还是对规范字体的促进,人人都要有规范意识,把字写得规范一些。电脑再发达也代替不了手写字,写字本身是认字的一种手段,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是要边写边认,边认边写,学生对汉字有亲和力才能记得住。

  “这就是说,汉字的书写要有亲和性,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我们自己三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为止都没有经过变化的表意文字、这样一种让外国人羡慕的文字的热爱。”王宁说,“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不是大家写得越方便越好,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整个社会发展、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才能看到它的实质。”

  质疑之五:调整是否给教学带来负担

  专家解释:教师每年的知识都需要更新

  虽然不影响书写,但这些汉字笔划的不同还是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负担。该怎么告诉孩子同一汉字宋体写法和楷体写法之间的区别呢?

  王宁认为,老师们的负担确实很重,但是任何一个教师每年的知识都是要更新的。更新这些汉字,其实和教师每年需要吸收的新知识,包括文学知识、语言学知识等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做的调整关键是合不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老师们是不会对必要的知识更新不耐烦的。

  专家们希望,汉字调整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提出不同意见是必要也是正常的,毕竟《通用规范汉字表》还在征求意见阶段。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宇明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天,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字表的征求意见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字形调整问题。我们一定认真、虚心听取意见并尽量吸收各种合理建议。”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8

董碧辉:汉字整形别让民意寂寞

凤凰网 2009年08月24日 07:42钱江晚报

作者:董碧辉

汉字整形这事最近闹得沸沸扬扬。面对网友的一片质疑之声,国家语委的专家最近回应说有67%的民众支持将44个汉字进行微调。面对这67%的支持率,我着实吓了一跳。赶紧到网上看了看,新浪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90%多的网友都反对整形。这两个数据之间有差距,而且很大。

看看这67%是怎么来的。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我们姑且认为,教育部做的民意调查中有了1500个样本,恭喜他们,这个数字已经不少了。再来看看新浪网上的调查有多少人参与了投票,402,832人!其中有363,614人明确表示反对。

当然网上投票不一定准确,有可能有人多点了几下,但是这又不是超级女声评选,自己投了十票还逼着身边的人同去支持的概率应该不高,所以40万对1500,稍具统计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哪一个样本更巨大,更可靠,误差更小。

尽管专家们说了,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可还是那么多网友反对,原因何在?这几个常用字见惯了,用惯了,这突然一变很难适应。何况是平时瞧着蛮顺眼的邻家少女,一个个都变成了如花?比如“茶”的下面变成了一个“木”,看上去笨重呆滞,袅袅茶香一下子韵味全无,“琴”字的“王”横变成了挑,“八大王琴瑟琵琶,四小鬼魑魅魍魉”这样的佳对也就用不上了。

把这44个汉字挑出来整形,也许真像网友说的我们的专家真的是寂寞了。不光他们寂寞,我们的汉文化也寂寞。汉字寂寞,笔墨纸砚寂寞,有多少汉字我们不曾写过了,那神采飞扬的一撇一捺变成了机械的电脑按键;《诗经》寂寞,《楚辞》寂寞,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寂寞;国学寂寞,借一尺讲台讲讲《论语》显然是不够的。

在全民学电脑、学英语的时代,寂寞的专家大可以搞点大的、玩点实在的,普及弘扬一下我们沉潜的传统文化,别光盯着几个汉字不放,微调一下未见有多少意义,徒增许多麻烦与非议。

也许这样调一调不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学了整形过后的汉字,是不是会造成“代沟”? “字形调整是必然的”,这样的看法我实在不容易得出,也许持这些意见的要么是专家,掌握着文化上的话语权,要么是卖字典的,有着调整后再发售新版字典的利益驱动。

67%,真能代表民意?有关专家还是再听听反对的声音为好。您寂寞了,可别让民意也跟着您一块寂寞。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1 23:59

动刀整形汉字,这个"44亿"非扔不可?

新华报业网  2009-08-24 14:24:33  [发表评论]



漫画 朱慧卿

  日前,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 “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中国青年报》8月20日报道。而21日的《现代快报》一篇《改的是44个字,扔的可能是44亿!》的文章很“雷人”。其中公布的参与被调查的247195人中,反对改的占 90.3%,支持改和无所谓的各占5%左右。

  前天与一编辑朋友聊起这事,他说当年将“唯一”的“唯”字改成“惟”时,就很长时间适应不了,因为大家根本想不通如此改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说二者可以通用了,以为这下可以松口气了,可是又说虽然通用,但其中有一个是首选词。而在他编辑的纸质媒体上,校对错了首选词,也是要处罚的,搞得大家防不胜防。今天,一下子要改44个汉字写法,而且大多只是“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的“小修理”,实在是“没事找事”的瞎折腾!《新华每日电讯》8月20日文章中称,在网上调查中,多数网民认为此举是“瞎折腾”,因为改动的这些字大部分都已被长期使用,尤其是在有些字的修改选择上并不成熟;《现代快报》还用三个 “发愁”来概括大众心里——书店发愁:一本新华字典10元,重印就得花费数十亿!;老师发愁——新课本退回重印,损失也得上亿!;考生发愁——如果没记牢,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就更不得了了!;

  为了改44个字就可能要扔掉44个亿!这还不包括因此给汉字交流带来的诸多不便,如果延伸点说,象身份证中涉及到这些字的,要不要重办?所有电脑系统软件要不要更换?大中小城市的路牌、车站、机场、标语、广告用字要不要规范?如果这样算下来,又何止几十个亿?问题是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教育部的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近日就此事网上“解读”时称:“……其它主用字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什么叫 “逐步调整”?可不可以理解成隔三、五年还再这么“折腾”一次?这种并非是“非改不可”的瞎折腾,怎么能不让大家反感!而与这种“折腾”同样让人费解的是,那么多的专家们居然就能专心地研究了8年!而且,一公布就“反”声一片!有这些精力,研究点有用的好不好?网上八九成的高反对率曝露出的“专家信任危机”,就是对此事的最好否定。正如《中国青年报》一篇时评中所责问的那样——“文字的主要功能,究竟是负载信息的符号工具、交流工具,还是文化信仰和艺术表现对象?芭蕾舞姿美轮美奂,但能苛求所有人都踩着它的韵律出行吗?”。

  笔者以为,我们的政府、部门和专家们,还是多拿出些经费、人才和精力,去多研究一些如何增加就业、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课题吧!总之,这个“44亿”并不是非扔不可的!  孙兆金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01

陈尧:汉字“整形”民意就在眼前

每日经济新闻  2009-08-25 01:47:46

陈尧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8月22日《北京日报》)

        自教育部研制出的  《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于44个“调整”字形汉字,就引起了大众和舆论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也曾发表《汉字“整形” 需慎行》的时评文章。也有专家经过初步测算后称,“这44个汉字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常用字,一旦要‘整形’,更换字典、教材、身份证、户口本、广告牌等费用将达几十亿,由于‘新’字要调整,新疆的花费是巨大的。”

        在网络上,许多网友也旗帜鲜明地表示持反对态度。一些人认为这是“瞎折腾”;也有网友说:“教育部更应该做一些对教育事业有益的实质性事情”;还有网友建议:“汉字要不要‘整形’,应该让10多亿汉字的使用者说话,而不是让几个研究汉字的专家说了算。”期间,民间也进行了调查统计,在新浪网和腾讯网的调查中,9万多位网友,其中92.3%表示反对。

        不难看出,教育部的官方数据与民间的调查数据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值得人们仔细揣摩。任何调查统计,在确保统计口径的设计尽量完整、科学的前提下,还必须对调查对象、样本数量等作出必要的、合理的考量,否则,很难让大众信服。就像之前就取消“五一”长假而进行的调查一样,官方的结论是赞成取消的占大多数,而民间却是一片反对声。在这种背景下,“五一”长假被取消了,由于对旅游市场影响太大,以至于今年有部分省份想绕过国家相关部门,以“强制性休假”等理由恢复“五一”长假。

        现在,虽然我们不知道教育部得出这一调查结果的调查样本是多少,但是就常识而言,恐怕很难超过9万网友这个基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九成网友反对比“67%赞成”更具代表性。征求意见就是征求民意,民意就在眼前,不知道教育部听到没有?

        教育部在这一敏感的时间点上公布调查数据,与当时取消“五一”长假的征求意见稿还没有出台,就有清华大学的某位教授说“取消‘五一’长假已成定局”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担心的是,万一这44个汉字被“整形”后,由于反对的人太多,又得恢复回来,那才叫“折腾”。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02

汉字“整形”:精英文化遇民间挑战?

2009年08月25日 07:36:17  来源:人民日报

    44个普普通通的方块字,这几日成了舆论追光灯下的“明星”。事情缘起于教育部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有44个字的写法略有调整。

    看到新汉字表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取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睁大眼睛细细比照,这才发现了44个汉字的“变脸”奥秘。比如“琵、琶、琴、瑟”4个字,左上的“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在新字表中,横变形,像“球”中的“王”字旁一样往上提了。其他40个汉字,调整幅度也大致如此。

    如此微小的调整,有没有必要?我注意到,这些天,网上意见和公众情绪大都集中于此,且不赞成者众。

    据说,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看来并未得到公众认同。在某网站进行的相关调查中,超过八成的网友反对这一“整形美容”方案。如此一边倒的意见反馈,多少出乎有关部门的意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他在博客中写道:“如果以美不美作为对现行汉字动不动‘微创手术’的理由,恐怕要动手术的汉字远远不止这44个,只要开了这个头,就可以一直动下去。”

    这道出了公众担心:微调固然无伤大雅,但如果这样的调整常态化,则可能对汉字文化的未来发展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一个“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会遭遇民间的情绪反弹?从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出民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能体会到在公众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文化阐释权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民间挑战。

    在今天公众表达十分活跃、社会公共空间前所未有扩大的条件下,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变量”,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公共政策出台前,主张“变”的民意会积极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形成“主流民意”的印象;而一旦政策出台,形成改变,一些主张“不变”的民意往往会选择积极表达,并形成相对强势的声音,给人“主流民意”突然生变的印象。

    其实,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网络意见的五花八门、千变万化,让人莫衷一是。在诸如城市燃放烟花爆竹、节假日改革等问题上,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之前的汉字繁简争论,包括这次的字形微调,也存在类似状况。

    对有关决策部门来说,寻找民意,其实是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公众的相对共识。对于一些紧迫性相对较小、但分歧相对较大的问题,谨慎地体察民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不断深入了解民意当下状况的同时,也要提前评估和了解未来民意的可能变化,才可能明智和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当然,44字的微调与否,还只是处于征求意见中。有报道说,针对“汉字微调”引发的争议,也引起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的注意。我们不妨静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03

关于汉字整形的“打杀”何时能一笔勾销

2009年08月25日 08:29 来源:大河网  李志杰

  教育部最近出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点击一些主流媒体网站,民众有关“汉字整形”的“文字”“打杀”不可谓不激越,有的论调甚至充满浓浓的“火药味”。

  有论者说,“汉字整形”是“瞎折腾”;有论者称“砖家”“叫兽”无聊无耻;有论者道,“汉字整形”,等于把健康人整成残废;还有论者责问:谁给了教育部权利……

  一则看似普通的征求意见稿为何遭受如此强烈的民意“反弹”?笔者认为,在公民社会,任何规范的研制都不得损害大部分普通民众的利益。且不说44个汉字整形,本身就不成熟,更重要的是,它一旦推行,将使利益相关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民众的“打杀”,就有专家的“应招”。而此后教育部的回应无关痛痒,丝毫没有体恤民情、关注民生的坦荡胸怀。《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近日解释,“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微调只是供人们阅读的字体,或者供电脑和机器使用的字形,而不是针对教学用的字描写对象楷体字的”(8月 22日《新京报》)。显然,这是“汉字整形”在遭受民意“反弹”后,专家为了顾全“面子”而作出的些许让步。而这所谓的“渐进式汉字整形”依然透露专家的固执与傲慢。小到一只广告牌,多到浩瀚如烟的书籍,“阅读的字体”依然关系到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对该字表进行讨论时,大家参考了包括清华大学美术系、北大方正字体设计专家的意见。换言之,微调参考了书法美学(8月20日《中国广播网》)。从李宇明的回应,我们可以窥见专家与民众意见的分歧所在。也就是说,专家更多的是注重艺术,民众更关注的是“钱袋子”。孰不知,再美的字也不能当饭吃,它终究是人们传递信息的一个符号而已。民众的“钱袋子”瘪了,吃啥穿啥?吃穿都没有了还臭美啥?

  王宁还称,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8月22日《新京报》)。笔者要对王宁说,此言差矣!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其已然超越教育的范畴,不但要听教育专家的意见,还要虚心倾听其它专家(比如经济学家)的意见,更要诚心倾听与之息息相关的广大民众的意见。

  民众针对“汉字整形”的“打杀”终究是一种语言的快意,在民众“话语权”缺失的当下,这种“打杀”“杀伤力”微弱。“打杀”的“杀”字在44个字之内。笔者期待“杀”字不要一笔“钩”消。倘如教育部能够充分尊重民意,及早收回“汉字整形”方案,则民众关于“汉字整形”的“打杀” “一笔勾销”矣!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04

网事聚焦 “汉字整形”到底谁说了算

河北日报 (2009-08-25 10:01:05)

教育部日前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这一“整形”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8月12日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整形”的44个汉字有不少是平时的常用字,比如“琴”“唇”“亲”“杂” “杀”“茶”等。而新规范的写法又与原字只是个别笔画上略有变化,整体相差不大。消息一出,网友哗然,争议连连,汉字“整形”成为争论焦点。

“汉字整形”被指瞎折腾

教育部有关部门解释说,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汉字整形”方案一出台,便陷入一片“瞎折腾”的指责声浪中。

汉字整形首先冲击了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杭州人对茶叶的“茶”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茶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后,有位杭州网友说这个“茶”字面临断“脚”之虞。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说,一个人形成的书写习惯,哪怕刚刚形成几年,就很难改了,此方案一旦正式公布实行,势必会让人们整天处于怕写错别字的焦虑之中。

更多的人则从成本的角度产生忧虑。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在21世纪这个网络时代,理应对汉字整形更为慎重,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因为动一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后,中国大陆所有的电脑在理论上都得修改字库。

旅美学者薛涌认为,汉语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消化新词汇,而不是整形。网络词汇、外来词汇,每天如滔天之洪水。日本的外来语字典每年不停地出,中国的又在哪里?放着那么多新词汇不去处理,反而给并无大问题的44个汉字整容,有哪个纳税人愿意花钱供养这样的专家呢?

“汉字整形”不能忽视民意

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认为,语言文字是要流通的,是大众的事,不能完全由精英说了算。语言文字不扎根民间,就没有活力。在历史上,许多民族的精英曾经试图造过字,比如契丹大小字、女真大小字,但是由于没有在民间扎根,最后都没有流传下来。如果出于规范汉字的考虑,出台所谓的规范表,思路不应该是把已经通行的书写习惯改过来,而恰恰相反,应该尊重民间的习惯,加以固定化。

有网友说,那些文字早已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不是单纯的行政命令与专家的规范研究所能彻底取代的。像调整汉字这种涉及亿万国民日常生活的大事,还是多听听百姓的意见为好!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汉字改革”还是相当谨慎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并非定稿而只是征求意见稿。针对汉字整形引发的争议,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表示会充分尊重民众意见。

但是也有网友担心征求意见会走形式,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新浪网做了关于“汉字整形”的民意调查,363776人参加,327287人反对,超过了 90%。但主持“整形”的语言专家王宁说,根据他们搜集来的意见统计,赞成的占67%,反对的大概占6%。我们不知道专家的调查数据从何而来?问政于民,问道于贤,有利于字表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字表发布后的实施。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真正尊重民意,而不是把征求意见当成走过场。

李忠志、边慧/整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06

汉字整形:我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67%”了

来源:济南日报     发布时间:2009-08-25

关键词:汉字整形;汉字;网友
  连日来,教育部的一份对于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的方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调整是否必要、一旦调整将付出多少社会成本、是否会带来中小学校教学和考试的混乱等问题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67%”的调查数据如何得出也成为网上热点。不少网民预测,“67%”将成为新的流行语,还有人调侃自己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67%”了。

  据8月22日的《北京日报》报道,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在天涯社区,一个题为《又一新流行语 “67%”就要诞生了》的帖子连日来被在首页置顶,截至昨日下午3点,点击量已达299570次,回帖1233个。网友“疑问xyz”指出:“67%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数字,正好超过三分之二,刚好能保证征求意见稿通过,‘砖家’还是很聪明的!”网友“南山雾腾腾”说:“三个专家投票,一个反对,两个支持,就得来67%了!”还有网友指出,教育部称《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及有关材料登载在《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3日)和中国语言文字网上,但自己在那个网站上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投票的地方,不知道意见是如何征集到的。昨日,记者在该网站上也仅找到一篇《〈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文字报道,且该报道不能回复。

  对于67%的“大众赞成率”,几乎有九成的网友表示不相信或不接受,他们举出各个网站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驳斥。由于此次意见征求将截止到本月31日,网友们还纷纷表示将会发邮件、写信给教育部,代表那“6%”表明自己的观点。(记者 周全)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07

30多位文字学家呼吁 叫停《通用汉字规范表》

2009/08/26 03:12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邓兴军



  本报讯教育部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汉字规范表》再起波澜。昨天下午,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通用汉字规范表》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止到本月31日。

  尽管属于自愿参加各抒己见的座谈会,但参与的著名文字学者态度非常认真。参加座谈会的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北京语言大学等的著名专家江枫、王文远、萧启宏、李敏生、张朋朋、许寿椿、王永民等,都准备了书面发言稿。

  按照正在征求意见的《汉字表》,“通用规范”的汉字为8300个,另外包括“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比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等;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

  众学者质疑包含44个“动刀整形”汉字的《汉字表》,其中主要观点有四个:一是人为地制造了新的文字混乱;二是《汉字表》于法无据,与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抵触。为了汉字信息处理,20多年来制订了一系列事关汉字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如GB2312(6763个汉字)、GB18030(27533个繁体、简体、港、日、韩汉字),而《汉字表》规定“通用规范”汉字为8300个;三是任意肢解、修理汉字。现在我国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熟,计算机输入和处理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并无差别,没有必要用改变字形或者简化汉字“割裂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烙印”的汉字;四是爱汉字就是爱祖国。为了两岸文化交流、为了国际的汉字教学,必须保持汉字的传统,任意“改造”汉字会削弱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著名翻译学家江枫说,汉字表在正式颁行之前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是一件好事,标志着曾经被少数语言学家和文改官员垄断的议论汉字话语权开始为普通民众分享;但是据说是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完成的《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未免不够诚恳和慷慨。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08

汉字整形,谁能改老百姓的习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08-26 08:15:15

  
■说文解道之张鸣专栏

    教育部给44个常用汉字整形,舆论大哗。老百姓每天日用的汉字,教育部语委几个专家一嘀咕,笔画说改就改了。等于是用政府的权力强行改正老百姓的日常习惯。如果此事可行,那么,交通部门兴许哪天高兴,就可以把右侧通行改成左侧通行。食品卫生部门可以取消筷子,通用刀叉。商业部门可以规定人们购物一律用卡,取消现金交易。既然教育部可以随意修改人们的书写习惯,那么上述这些部门理论上当然也可以这样折腾一番。

    老百姓的风俗习惯能不能改?当然可以。不过,这主要是指那些违反人道的恶俗。比如我们曾经有过的缠足、溺婴和纳妾风习,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都下大力气加以纠正,也立法加以禁止。但是尽管如此,这些恶俗的消失,还是要靠大力度的宣传,以及耐心的说服教育。除此以外,其他的民风民俗,严格来讲,就不大好由政府出面,强令推行。即使有充分的必要,也应该经过充分的公共讨论,征得老百姓同意,才能实行。

    当然,有些习俗实行之初,本是政府规定的结果。比如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开始只是学习西方的一种政府规定,然后强令实行,时间长了,就成为人们的习惯。这种由政府起始的习惯,多半是因为现代交通原本就是一个舶来品,鉴于其较强的公共性,又只能由政府引进和推行。对于老百姓来说,原来没有相应的规矩,只能靠政府来制定。可是,即便如此,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能随便改。比如内地实行右侧通行,而香港则反之,不能说香港回归了,就把左侧通行改成右侧通行。同理,内地通行简化字,而香港使用繁体字,也不能因此叫香港改繁就简。

    还有一种情况,政府当初改习惯的时候,也没有充分征求民众的意见,但推行几十年之后,多数的人已经习惯了。比如简化字,当初推行的时候,似乎也没有经多数民众的同意。但现在简化字已经成为多数内地民众的通用文字,多数人所认识的汉字,就是简化字,没有简化字,他们就成了文盲。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专家有多少理由,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应该再改回去。

    改习惯,哪怕像此番教育部的汉字整形,都是大事。不仅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像相关招牌、公章、指示牌的修改,字典、输入法的修改,其耗费恐怕得数以十亿元计。更糟的是,这种改习惯,会造成人们生活的混乱和不便。成千上万的人,一时间会处于担心写错别字的恐惧之中。显然,如果改别的习惯,恐怕造成的混乱就更大。在历史上,王莽是被视为一个篡权者的,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改革者。可惜,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他的失败,不仅在于他的改革,过于理想化,往往不切实际,朝令夕改,一夕数变。更重要的是,他的改革,轻易改动人们的习惯,尤其是涉及百姓日用的习惯。比如说,他居然下令废除百姓使用了将近两百年的五铢钱,恢复使用春秋战国时的贝币、龟币和布币。这就等于说,现在我们不许用钞票,改用清朝时的银。于是天下大乱,无谓的货币改革,成了压断王莽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习惯,哪怕是肉食者看了不喜欢的习惯,都是百姓日用的东西。一旦成了习惯,若要改动,就必须慎之又慎。如果改动根本没有太大的必要,就不能改。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改,就是折腾。没事折腾老百姓,是在制造混乱。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11

文字整形三宗罪

裴钰

经济观察网 2009-08-27


经济观察网 裴钰/文 最近语委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对44个汉字进行“整形”,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也是一个人文思考的契机。文字整形和规范汉字无关,违背母语文字原则,不严肃地照搬日本国的汉字,这是此次语委文字整形的三大问题。

文字整形,和规范汉字无关

什么是规范汉字呢?规范汉字的目的是匡定正体字。秦代李斯推动“书同文”,原因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滋生了大量的异体字。秦统一后,众多的异体字给社会用字带来巨大混乱,所以,李斯制定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字体,统一了字形,解决了六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

我国于1956年实施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了正体字选字表,淘汰了异体字1055个。虽经多次微调恢复,但目前并不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常用的正体字基本稳定。

目前汉字的现状是不存在大量异体字,正体字基本稳定,这次之所以叫“汉字整形”,只是对正体字做字形上的调整,所以,这并不是在做“规范汉字”。汉字规范的核心内容,是匡定正体字,甄别异体字,绝不是并不是由于具体的一个字的字形不美观了,更不是把“竖弯钩”变“直竖”,这些都是为了改而改,理由可以成千上万,甚至可以请书法家来作证,但都是毫无意义的。

母语汉字和媒介汉字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母语通用文字标准。而印刷用汉字,也就是《印刷通用汉字字型表》上的汉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专业用语,是“媒介语言”,即“媒介汉字”,人们只会在互联网、计算机屏幕,或者数字化印刷品中看到这些汉字,人们并不书写它们,而是通过电子手段来使用它们,比如,电脑的键盘输入,手机按键“写”短信等等。

当“母语汉字”和“媒介汉字”出现了差异,该怎么应对呢?

在多样化的时代,母语“是人们表达愿望、内心欲望、感情和本地生活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活宝库。”“保护母语的完整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根本原则,我们维护汉语的完整性,自然也包括维护汉字字形的完整性。“母语汉字”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媒介汉字”。

所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母语汉字”规范标准,而《印刷通用汉字字型表》是“媒介汉字”规范标准,当两者在字形上有差异时,毫无疑问地要用“通用字表”去严格规范“印刷字表”,而不是倒过来!

有的人说字体整形,只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小事一桩。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是“母语文字的书写传统”,必须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想改变母语书写传统,在今天的人文时代,不是说你有没有能力这么做,而是说你根本没有权利这么做!

愚蠢的错误:照搬日本国的汉字

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整形后的几个字,出现了很不好的错误,我相信这是由于考虑不周造成的。比如,新字形的“茶”,放弃了母语汉字的字型,直接照搬了日本汉字的字型,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茶”字也不一样。见图:

            

左:整形后的新“茶”字

中:日本国汉字“茶”字

右:中国台湾地区的“茶”字

事实证明,在“茶”字,是参照日本国的汉字字型。文字是靠字型说话的,你说你参照谁,你得经得起展示。我再次提醒有些同志,要避免汉字简化“二简字”的教训,闭门造车,一意孤行,都是错误的。

有的朋友说这是不是民族主义情绪?当然不是。照搬日本国的汉字字型,我认为是破坏中日两国各自的汉字传统。汉字传入日本后,千百年来,日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汉字传统,和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的汉子使用是有不同的。见下表:



图说:从左起:中国大陆地区字形、中国台湾地区字形、日本国的汉字字形。汉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字形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的。

中国和日本都有自己的汉字系统,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两个国家各自的汉文化传统,不必强求一致。但是,我们不必废弃自己的文字字型,而去贴合日本汉字的字型,这种“中日混一”的方法,破坏了我国汉字的规范,扑灭了两国汉字系统的差异性,从多样化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个人坚决反对“茶”这个字的新字型!

文化是需要多样性的,我们没有民族主义情绪,但是要维护多样性的文化原则。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09-9-2 00:13 编辑 ]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15

1956年以后,再无1956年

http://news.QQ.com  2009年08月27日05:44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鲍亚飞

  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意见征求截止到本月31日。也就是说,5天后这44个字是不是要改就会有定论:“琴”字是否要拉眼皮,“魅”字是否要变成短腿,而“亲”是否该一笔“勾”销等诸多单字引起的争议话题也将终结。习惯的马上就会习惯,反对的将可能一辈子纠结在这莫名其妙的小规模文字秀里。
  支持“整形”者说,此次修改是尊重汉字结构,遵循统一规则。他们的意见是说把“横”改成“提”,把“竖钩”改成“竖”,诸如此类修改的种种就是尊重了汉字的结构,就是在遵循统一规则。反之,这些字的存在就是一种对结构和规则的玷污。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这次被选中的44个汉字,在“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了。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琴”字从横到提也没有觉得好在哪里;“唇”字半包围结构应当不至于比上下结构更糟糕;“亲”字一笔勾销就更加莫名其妙。“修改的理由只有所谓的规则,不修改却能找到一千条不改的原因。”

  好处没看到,坏处可能是留给人们的痛苦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小学生、初中生倒问题不大,关键是高中生,如果在作文中很自然地写出了他学了近20年的“亲”字,是否会被错一字扣一分?如果是,那他/她该多冤枉?个体没有好处,对社会而言呢?我们马上能想到的就是:浙江最起码有40万人(笔者发短信参与“看看有多少人和你同名”游戏,其中浙江人名字中含“琴”的14万人,含“新”的有27万人)因为名字中有“琴、瑟、新、薪”等字而需要换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银行卡、学生证、职业等级证、营业执照……然后又会有多少人因为名字的“稀里糊涂”而领不到邮局寄来的包裹,拿不到亲人给自己汇来的钱款,甚至因为准生证需要修改而生不了孩子,落不了户。还有很多,往小了说比如修改路牌、修改公司匾牌,往大了说甚至要重制电脑输入法、重编教科书、重订字典。

  44个汉字“整形”引发的后续工程,实在太浩大了点。难怪老百姓们评价专家们耗时8年搞出这么一个名堂,“他们改的不是字,而是寂寞”。

  目前使用的这些简体汉字符号是在1956年1月由国务院确定并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结果,并谨慎地花3年多时间分4批推行。很戏剧性的一个现象:从1952年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到1959年7月简体字推行完毕用了8年——和这次诸多专家认为需要修改44个汉字的研究耗时一样长!

  时间是一样的长,但成效是不是一样显著就不好多说。只有一句话说给支持此次“整形论”的专家们参考:既然1956年确定的简化汉字没有产生太多问题,那就千万不要再试图进行功效类比,毕竟1956年以后,再无1956年。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16

官方首次回应“汉字整形”争议:各方意见会合理吸收

凤凰网 2009年08月27日 07:39新闻晨报



晨报讯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引爆一场争论。昨天,教育部官方网站上首次就此事表态:对于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8月12日,教育部宣布,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自2009年8月12日起至2009年8月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按照这份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进行了写法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 “提”;“唇”字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魅”的右部的末笔由“捺”变“点”……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多数网友认为这是“穷折腾”。近日,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

昨天,教育部官方网站上挂出一篇新闻稿,落款为“《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新闻稿中称,“《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大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于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16

汉字的纯洁性

2009年8月27日 09:27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景清  

  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演绎的神奇的汉字,在世人面前大大地火了一把。是啊,汉字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维护汉字的纯洁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年4月,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江蓝生在该院的一个论坛上说:“在推行简化汉字的语文政策方面,我们应该不动摇,不折腾。”“不折腾”好。一折腾就会损害汉字的纯洁性。

  今年以来,取消简化汉字的呼声日盛一日,甚至有人把它提到全国人代会的议事日程上。有的人则态度比较缓和,把“取消”的期限放宽到50年。如果从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算起,全面推行简化汉字已有50多年的历史。当年我已在高中读书,繁体字已经习以为常,但为了掌握简体字,为了文字的统一,还是很认真地学写简体字,很快也就适应了。当然,如果今天恢复使用繁体字,适应起来恐怕并不会比那些主张废止简体字的先生来得更困难。问题是推行或废止简体字,都不能从一己之得失为出发点。我不知道提出废止简体字的先生是否作过民意调查,是否问过老百姓怎么看?我也没有作过调查,但我敢肯定,起码有80%以上的群众不赞成废止简体字。因为他们是简化汉字的受益者,他们不愿意来回折腾。不管主张废弃简体字的先生有那么几条有根有据的或似是而非的理由,跟80%以上的数据比较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谁知要不要废止简体字还要“且听下回分解”之时,教育部最近又公布了给44个汉字“整形”的方案。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个方案自然也是有其道理的。但奇怪的是并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反对声四起。我个人也不赞成将“琵琶”中第一个“王”字的最后一横改成一挑,将“亲”、“茶”下面的一勾去掉,变成“木”之类。有的是习惯成自然,约定俗成,是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顺带说一句,像“木子李”、“立早章”之类说法,早已口口相传,你非得拗着来,说章不是“立早”,是“音十”,而在字典里,“章”字还是在“立”部找出来的呢!这样群众能接受吗?因此为汉字“整形”招致非议,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将此和废止简体字联系起来看,不是忙中添乱,瞎折腾么?

  折腾汉字,破坏汉字连贯性和韵律美的,还有屡屡出现在印刷品中的英文缩写或词语,并大有扩张地盘之势。偶然用用“GDP”、“NBA”之类大家所熟知的,这也可以理解;现在动不动就用上了英语,把汉字扯得支离破碎,好像在汉字里就找不到相应的字、词。且不说我们的出版物是写给广大群众看的,群众跟英语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会增加他们阅读的困难,减少阅读的乐趣,是不受人欢迎的;就是从维护汉字的纯洁性而言,也是不应该这样做的。这使我想起了日本的出版物。它们的文字由“假名”和汉字组成;有时为了表达准确的意思,还要在汉字旁边用“假名”注上读音。打开日文书籍,我们只看到一连串的“假名”和汉字夹杂、连用。我们的出版物是不是也要弄到像日文那样才肯罢休?

  维护汉字的纯洁性,就是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这是关系全民族的大事。我们的教育部门、出版部门、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作出表率。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17

星洲日报:汉字整形不如想想复兴传统节庆

2009年08月27日 09: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7日电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7日刊文说,汉字繁简之争尚未降温,中国又计划微调44个汉字,并增加和恢复使用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后者大家无限欢迎,但给汉字整容,反对声浪普遍。给通用汉字整容,不如想想如何复兴传统节庆。每当“冷门”传统节庆在两岸三地凋零失落,就忍不住让人窥探彼岸的日本与韩国。

  文章摘录如下:

  汉字繁简之争尚未降温,中国又计划微调44个汉字,并增加和恢复使用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后者大家无限欢迎,但给汉字整容,却在民间掀风鼓浪,反对声浪普遍。

  中国国家语委强调,《通用规范汉字表》真诚公开征求意见,不是坚决和大家“顶着干”。但缺乏权威调查。

  汉字整容的其中两大总原则为“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换句话说,要尊重先人造字的智能,后人勿妄自尊大更改字型,更改了的要调整回来。

  话说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王熙凤开库房发现陈年纱布“软烟罗”。“软烟罗”软厚轻密,以往是官臣府第使用的普通料子。凤姐儿其时身上穿着上用内造的袄儿,拉出来比较,贾母叹道:“这也是上好的了,这是如今上用内造的,竟比不上这个(软烟罗)。”

  18世纪的人尚且埋怨新不如旧,在今天这个快餐文化社会,文化专家当然推崇复原古人千锤百炼创出的字型。

  但整容容易,实行困难。拿之前盛传的“石家庄易名”事件为例,专家估计,如果更改石家庄名称,仅废旧换新一项就至少需要人民币10亿元。那44个汉字使用广泛,牵涉的计算机系统、出版系统等问题,光想就令人头疼。

  给通用汉字整容,不如想想如何复兴传统节庆。昨天是七夕,一个商业化后仍然热不起来的节日。也难怪,和西洋情人节一式一样的鲜花朱古力,一年何需过两次?

  每当“冷门”传统节庆在两岸三地凋零失落,就忍不住窥探彼岸的日本与韩国,看看他们如何过节。日本人也过七夕,比较日本人的过节方式,不禁和贾母有一样的喟叹:中国过传统节日,今时不比往日。(李爱如)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18

汉字不患整形患管制

来源:金羊网  发表时间: 2009-08-27 09:48:22 

作者:信力建

教育部公布44个汉字整形方案引发轩然大波。手写行草体电脑都能辨认了,44个汉字印刷体稍微改动影响能有多大呢?所以舆论表面上是反对汉字整形,其实骨子里厌恶的是那些领着国家俸禄折腾汉字的官僚机构和学阀。

全世界现有的142部成文宪法中,只有79部规定了国语或官方语言,占55
.5%。宪法规定官方用语,只是限定官方工作用语或者文件用语,不是限制国民生活和文化用语。有些联邦国家规定官方用语,只是规定联邦本级政府的官方工作用语。

世界上有语言文字专项法律的主要有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这些国家为国语立法几乎全是为了保护本国主体民族语言免受英语侵蚀。越南可能例外,除了抵御英语,它还有抵御汉字的必要,越南规定广告中的越文字必须最大。

当年在进步主义思潮笼罩之下,一些人脑袋一拍,拼音化和简化就成了文字进步的方向。斯大林亲自为中国设计了一套拼音方案,简称“北拉”。1949年10月新中国甫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就开张。

最近这次汉字整形和恢复部分异体字有向港台习惯字形和正体字复归的意思,但是步幅微小。似乎更在意过程的持续性,每年经费额度固定,时间越长总额越多。

有意思的是,国家语委似乎很不情愿少数民族学说和写汉语汉字。把国语、华语、中文等传统称呼改名为汉语此其一,为历史上没有文字,传统上使用汉字的少数民族创造书写系统此其二。

除了国家语委,各省市也有相应的语委,还有数不清靠文字改革申请经费为生的学阀们。庸俗化的进步主义已经没了市场,我不知道当家人还要花钱养这帮招人厌的官僚和学阀的现实意义何在?

国外的语言学家不是规范和管制国民如何说写,而是发现和总结国民如何说写,然后编撰词典。英语发源于英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美国为了确立美国英语在全球英语中的领导地位,不是去限制规范美国国民使用英语,而是由联邦拨款编撰《美国地区英语词典》,历经50年时间,广收美语方言,力争在多样性和信息量上压倒其他国家的英语,供编剧、演员、警察和语言学家参考,为文化产业提供原料,为美国英语的国际竞争力输送弹药。

汉字作为多国多地区的通用文字,一样存在竞争关系。战后日本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但国民无论写文章还是起名字,都不受此限制,只有政府公文才受约束。

韩国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始于1978年8月的汉韩大辞典编撰事业历经30年,完成出版了包括5.53万个汉字,约45万个单词的15卷和1卷索引集的大辞典全集中的12卷。照此趋势下去,汉字造于韩国有争议,汉字盛于韩国为期不远矣。

(作者系知名教育人士)

(编辑:日京)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19

[晚报推荐]沪上部分研究者力挺汉字“整形”

新民网 2009-08-27 13:59作者:王蔚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网·晚报推荐】近日,坊间对44个“整形”汉字大多持批评态度,然而沪上的一些文字研究专家却致信本报,认为撇开修改个别汉字的社会成本问题,单从汉字的构字规范来看,其间的合理性还是应当大力宣扬的,特别是要让青少年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性来研读字形结构,学汉字千万不能囫囵吞枣。

  还原字形本来面目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情况并公开征求意见。然而,10多天来有关网站的调查显示,逾八成网民表示反对对“琴”、 “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民间的主要观点认为,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而且修改的社会成本也将是巨大的。

  但是,上海汲原堂汉字研究中心的一群研究者来信力挺此次44个“整形”字,他们说,汉字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书面符号”,而是一种“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完全不同于主要是表示“读音”的拉丁语系文字。现代规范汉字是由古汉字经过图画象形(甲骨文、金文)、线条(篆文)、点划(隶书、楷书)等阶段,伴随几千年的演变和规范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对个别汉字做“整形”,使其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将会使得原本就已不断削弱的汉字“表意”特性丧失殆尽。

  笔画调整事出有因

  汉字研究者李山川说,对汉字笔画调整的批评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追根寻源。比如,将“杂”字的下半部改为“木”,“九”表示多,“杂”字的意思就是多种树木相混合,故而引申出“掺杂”“交错”“不纯”等词义。再如,“条”字是由繁体字“條”简化而来的,“條”由“攸”和“木”两个部分组成,表示 “长”的意思,因此“條”的意思就是“树木细长的枝条”,这样看来,“条”字下半部改成“木”也是合理的。

  最令人诧异的是,“毂”字在“整形”后,其左下部分“车”之上加上了一短横。李山川说,“毂”字是由繁体字“轂”简化而来的,其左半部分在甲骨文中很像编钟一类的乐器,而其右半部分的甲骨文又类似手持槌的样子。因此,“毂”字很像有人持槌敲打乐器,引申表示“有坚硬外壳的事物”。经过这样的分析,将解释为“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的“毂”字稍作“整形”,即在“车”上加上“一个坚硬外壳”,也属于“事出有因”了。

  学写汉字先要识义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收字8300个,虽数量众多,但其实也是由400个左右表意象形的基本字根组成的,如“木、水、火、又、人”等,每个字都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而成。依托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的上海汲原堂汉字研究中心负责人张立军说,中心根据规范汉字表设计的教学数据库已经问世,可以根据字的音、义、起源典故等要素,向初学者特别是儿童提供较为详尽的“说文解字”,甚至可以运用新的规范字表重新“编制”教材。张立军说,学汉字关键是能读其音、识其义,特别是在儿童刚开始学写汉字的时候,就应当让他们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写错别字。(本报记者王蔚)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20

规范汉字字形不是"瞎折腾"

2009年8月28日 09:14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多  

  自8月12日新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于44个调整字形汉字一事,争论一直不小。主要的一种疑虑是,汉字整容引发的更改成本过高,涉及范围过广。所以有人拿出“不折腾”,作为反对改革的理由。

  笔者倒不这么认为,而是觉得汉字字形确实到了该好好规范的时候了。在文字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对于汉字而言,字形与字义之间关系紧密。在汉字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主要的造字法,都充分体现了汉字形与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规范汉字字形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某些人所讲的,是吃饱了没事撑的,或者是瞎折腾,或者是不尊重习惯,这些都是搪塞之辞,规范汉字的真正意义,在于校准字形,明确字义,规范汉字表情达义的准确性。

  那有些人会问了,难道不改字形,那些字的意义就不明确,老百姓就不懂了吗?这是典型的行外话。翻看一部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由于字形的异动、造字规则的混乱及滥用而导致字义的变化、模糊,继而导致交流困难,甚至文化断根的事情,时有发生,历历在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汉字字形,不是“折腾”,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对汉字的使用,也确实到了需要整顿整顿的时候了。在计算机和因特网日前普及的今天,各种各样的造字软件日渐风靡。这些软件为那些渴望让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在网络之上更有“创意”的人们,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与支持。一些网民在用户名注册登录时,特别喜欢用一些怪异生僻的汉字,如今许多汉字输入法软件已经提供生僻字的输入模式。但这并不能让一些人满足。这些喜欢追新求异的人,更喜欢用造字软件程序,生造汉字,生造人们都读不懂,看不懂的字。以为这样造出来的字,这样造出来的“名字”、“名称”,就是有创意,就是有新意,这样的“标新立异”才叫过瘾。

  这些纯粹意义上的生字,虽然满足了造字者们的某些心理满足,但也对汉字的使用和规范,带来了秩序上的破坏和规则上的零乱,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难道这不是一种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折腾”么?这种折腾,这种对汉字正常使用的折腾,难道不更需要管理管理、整治整治么?!而现在对汉字字形的规范,正是努力使被计算机和网络滥用化的汉字,重新得到规范,显然是一件极有意义,也是极为迫切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汉字整形这件事上,倒是有助于我们认清:什么是真折腾,什么是不折腾?把这些问题看清楚了,我们再来探讨汉字整形的意义,应该会有更清晰、更统一的认识。

  忽然想到,类似这样的事情,区分什么是真折腾、什么是不折腾,恐怕又不止于一件汉字整形的事情吧!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21

南方日报:惟愿历时8年的大工程不要一意孤行

潮白

人民网 2009年08月28日09:18  来源:《南方日报》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世之后,非议之声就没有停止过。但是,直到笔者看了我国30多位著名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的消息,始觉问题的严重程度。严重在哪里呢?文字学家反对专家——应该也是沾文字学边儿的人吧,有“内讧”的意味。也就是说,民间议论可能仅限于发发牢骚,专业人士打的则是“七寸”。

  一项历时8年、3000多专家参与的“工程”,国家投入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伴随的肯定还有不菲的财力,难道就是为了引起争端、制造新的混乱吗?“著名文字学家”姓甚名谁,我们从消息中都看到了;现在很想知道“专家”的构成,何妨一一公布出来,让大家见识一下?无他,时下的南郭专家太多,一来大家可能都有当一回孙悟空的瘾,运用利大于弊的“人肉”玩儿鉴别;二来把人们已经娴熟运用的44个常用汉字“动刀整形”,实在不可思议,当真应了古人所说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今人胜古人,概括更简洁并一针见血:折腾。诚然,如有的专家所说,汉字采用语素文字,字的数量大,很容易引起分歧,非常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规范”,以确保书面语言交流顺畅。然而,如此功在千秋的事情为什么偏偏人们普遍领会不到,却觉得会滑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呢?

  如今公布一项涉及公众的研究成果,大抵都不被买账,这个问题应该值得重视。面对国字号社科院公布的2007年我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有幸跻身其中的人却一脸茫然:“我也算是白领,说出去怕朋友笑。”今年7月份的CPI数据,与人们的感受更完全南辕北辙。央视《百家讲坛》上的学者每每放出高论,也每每被舆论嗤之以鼻。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给人的感觉就是:本来很严肃的事情,却那么充满随意性,成了给生活添加佐料的 “噱头”。我们的社科研究为什么一味只是埋头苦干,全然不理睬活生生的现实或者与现实脱节至此?真需要方家来释疑了。

  所幸,《通用规范汉字表》还只是征求意见,尽管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未免不够诚恳和慷慨”,但毕竟还是给了;现在看来,时间长短倒在其次,关键是对待批评的态度,认真吸纳还是充耳不闻。惟愿《字表》能够虚心听取不太中耳的声音,而不要“偏持独见,一意孤行”。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23

67%赞成“汉字整形”? 汉字难逃“被统计”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7日 08:46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汉字的被时代也到了

  近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他强调,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汉字整形,不见任何端倪,只是折腾的厉害。虽然,教育部看似客气,征求各方意见

  ,这只是一套假动作。如果社会各方的意见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各方的意见只能是公众自我发泄一下,仅此而已。

  从同意汉字整形的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就会觉得汉字也被“统计了”。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然而再根据网上网友的反应,这组数据似乎被颠倒了。无论网络怎么众声喧哗,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部门就掌握着话语权,而这话语权还是来源于民众自己,要给民众他们造成一种自我矛盾的事实。

  就像我们不明白专家为什么要对这些汉字进行“整形”一样,我们也不明白这些“正面搜集”的意见是如何 “正面搜集”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解释说,教授看来,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整形已经不容否认,只是在“字体”上有点区别而已。而王教授表示,楷体字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后才能决定要不要调整。这一点更令人难以接受了,难道只有书法家和小学教师才使用这 44个汉字?

  在网络上,许多网友也都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过更多的是持反对态度,一些人认为这是“瞎折腾”、是“画蛇添足”,还有一些人调侃到,“专家整的不是形,整的是‘寂寞’”。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新浪网和腾讯网关于此事的调查中,有9万多位网友参与了调查,其中92.3%网友反对,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而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网友表示赞同。

  不难看出,出自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与民间的调查数据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和巨大的差异,很值得人们仔细揣摩、玩味和认真思考。诚然,统计数据“打架”,很正常也很普遍,即使在发达国家或不同的权威机构之间,都时常存在和发生这种现象。如果缺少明确的事实支撑,我们实在无法基于九成网友的反对,就逻辑得出教育部“67%赞成”的数据是“注水”的乃至虚假的,因为教育部也可以用同样逻辑、同样的理由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

  如果说解放后简化汉字是出于对普及汉字的需要的话,那么今天对汉字进行“整容”则是多此一举。汉字规范工作应当是在保持汉字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汉字的甄别和用法进行标准化,而不宜再对汉字字形动手术了。汉字的演变要遵循历史和文化流转的自然规律,不能以某些专家的审美意志为转移,否则,这样修改下去,汉字迟早会面目全非的。

  虚意设置民意,玩弄几个汉字之外,还要和民众继续玩躲猫猫。普通民众躲不过被时代的到来,然而,作为我们文化精髓的汉字,同样不能幸免。

  -王小异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25

调查显示85%网友认为汉字整形影响生活

http://news.QQ.com  2009年08月29日03:35   新京报 

这几天,争论得最热闹的就是《通用汉字规范表》征求意见稿了,据报道:这是教育部经过“慎重”研究,一大批专家、学者历时8年反复论证得出的结果。


教育部最初回应,这次汉字整形主要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很小。但这个解释显然不能让人满意,最现实的影响就是,44个汉字改革一旦通过,根据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的评判标准,高考生最有可能最先受到影响。44个要整形的汉字有的是人名常用字,汉字整形会否影响到使用多年的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登记?

一些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一算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等涉及印刷的部分,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天文数字。

教育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回应称,“我们从正面搜集来的意见的统计,赞成的占67%,反对的大概占6%,其他的也提了一些不相干的”,这个数据显然跟公众的印象大相径庭,纷纷质疑是从哪里搜集来的正面意见?

在新京报网就此展开的调查中,表示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网友仅占2%,表示“反对,瞎折腾”的网友占84%;认为“汉字调整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的网友同样仅有2%;选择“不赞成,影响大了,闹心”的网友占85%;对于“经过调整,将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的专家意见,31%的网友表示很无聊,65%的网友选择“不需要专家意见”,认为专家意见“应该有道理”的占2%。

这些事用了8年时间来完成,并且还是经过反复论证,慎重研究的结果,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味道。汉字整形的争论,关涉的是教育部和专家群体的公信力。接下来,教育部又当如何说服民众?

本报记者 张传文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25

马九器:公民时代 问政于民亟待规范

2009年08月29日 08:30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九器

所谓“尧悬谏鼓,舜立谤木,听采风谣,惟曰不足”,说的正是古代朝廷对民意的种种征求方式,尤其那些摇着木舌铜铃的采风官,常常走街串巷听取民意,更成为一道靓丽的历史风景线。可见,即使在久远的蛮荒时代,“问政于民”就已被发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要素,尽管实质上民意在封建王朝时代始终是一个配角或龙套。

直到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民意才真正从历史的配角向主角转换。当下的中国,正进入一个民主勃兴的时代,民意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林林总总的“问政于民”似有舞台主角的走势。从《物权法》到新医改方案,从《个体工商户条例》到《工伤保险条例》,琳琅满目、目不暇给,全部躬身而行、问政于民,民间也是众说纷纭,特别是前不久教育部刚刚公开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里面涉及到44个汉字的整形,更是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大讨论。

无论网络民意还是社会舆论,在“问政于民”、意见征求的井喷初期,往往不约而同地把最美妙的语言廉价送了出去,从那些激动人心的留言中、评论里,能看到一颗颗怦怦跳动的公民之心。那种情形很有些当初价格听证会面世的情形,刚刚从听之任之的价格时代迎来价格听证,公众仿佛终于可以“扼住价格的咽喉”,哪有不欢呼雀跃的道理。然而,随着价格听证会的一路开来,鬼使神差的,听证会竟然走上了“涨价会”的轨道,如此歪嘴和尚念经,只能一点点蚕食价格听证背后的民主、民意和法治精神,越来越为舆论所诟病。当下司空见惯的问政于民、意见征求,在经历了最初庶民欢呼的阶段后,也渐渐若隐若现一种“ 价格听证会”的气味。

以教育部的这个汉字整形意见征求为例,在公开十多天后,无论是大型门户网站的调查还是各类媒体的抽样调查,都显示反对声大大压过支持声,然而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却透露:他们收到1500条意见,67%%的同意。这是不是有种“价格听证会”的味道?尽管开诚布公、广开言路,尽管问政于民、听取民意,但民间和舆论的普遍反应却和部门的意见征求结果大相径庭,此种差异,只能让民间慨叹:我们又“被支持”“被同意”了。教育部的这次意见征求,反映出当下“问政于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征求有余公开不足;何为民意亟待规范。但见轰轰烈烈的民间表达,却看不到相关部门对通达内部的民意实况进行全方位公开,公众最后并不知道真正的民意汇总究竟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纷繁聒噪的民意合唱中,究竟哪些才是真正有助于制度建设的民意。这就给大众留下一个 “会不会暗箱操作民意”的巨大想象空间,而想象从来都是质疑和谣言之母。

不仅是教育部的此次汉字整形意见征求,现在很多中央部委、很多地方部门都顺从时代的民意需求,纷纷开门立法、征求民意,但也常常走入相似的误区:重征求轻公开,重形式轻规范。因为成千上万的网民之所以有表达欲望,就是期待自己的表达能够影响政策和法律制度的最终制定,就是期待在文明社会里的公民不再人微言轻,而这种期待能否得到满足,就需要“问政于民”公开透明,在程序上保证公众能清晰看到民意的真面目,最终笃信“民意影响建设”的逻辑,从而更热情地投身于公共行为和社会建设当中。一旦这种期待一次次在模糊中落空或在不知所以中淡漠,终究削弱的是民众的表达欲望、削弱的是问政于民意见征求这一善政的基础。

由此,问政于民亟待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以一套科学刚性的程序保证民意征求“虎头豹尾”,力避“虎头蛇尾”,这是民意能否真正扮演现代文明社会舞台主角的重要推力。哲人告诫人们: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我们也可以说:民意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27

不妨静观汉字“整形”

■ 卓兰花

海南日报 2009-8-30


  这些天,国内各大网站的文化栏目都“充斥”着这样的关键词:通用规范汉字、微调。

  44个普通不过的方块字,成了舆论追踪的焦点。事情起源于教育部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有44个字的写法进行了微调。

  既然是微调,有没有必要?笔者注意到,近些天,网上意见和民众谈论的话题大都集中于此,且不赞成者众。

  笔者手头有一份新汉字表,撷取其中几个网民议论得最热烈的字进行比照,如“琵、琶、琴、瑟”4个字,左上的“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在新字表中, “王”字的最后一笔往上提了。其他40个汉字,调整幅度也大抵如此。笔者问过省里的几名书法家对汉字调整的看法,他们认为,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没有大的毛病,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实在没必要进行“整形”。

  反对者认为,字形的微调要考虑到群众的情绪,能不动就尽量不动,如果一定要动,最好解释清楚为何要这样改动,诚如海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主任、教授、博士后龙涛所说,一旦打开了汉字微调这道口子,那么将来这种微调的负作用会加倍放大。赞同者则认为,汉字微调体现了科学性,在细节处折射出人文关怀,如果进一步加强对“字表”的宣传力度,增加信息公开透明度就更好。

  细细想来,汉字表在正式颁行之前,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标志着汉字话语权由少数专家定夺开始转为普通民众参与。据说,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年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未免让人感觉仓促和不够诚意。

  其实,汉字微调这件事遭到民间的情绪反弹,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网络上的意见和建议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与之前的汉字繁简争论,有相似之处。如此看来,在公众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文化阐释权遭遇民间挑战越来越充满了“文化味儿”。

  44个字的微调引发的各种争议,想必已经引起《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的极大关注,它将随着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而偃旗息鼓。是坚持汉字微调还是最终取消这一做法,对此,我们不妨静观。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28

30多专家“上访”社科院 呼吁叫停汉字微调(图)

法律界 www.mylegist.com  2009-08-31 10:27  哈尔滨  

日前,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44个被“整形”的汉字更是引起专家们的质疑。

http://news.mylegist.com/18/2009-08-31/53895.html

30多专家“上访”社科院 呼吁叫停汉字微调(图)

44汉字“整形”

调查:你是否支持44个汉字字形调整?

《通用规范汉字表》自8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44个字形进行微调的汉字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反对和质疑的声音相对集中。

汉字“整形”不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将给信息社会提出新的挑战。日前,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44个被“整形”的汉字更是引起专家们的质疑。

信息产业领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体现的是铅字时代的思维,一旦汉字实施了这些调整,各类文化产品诸如辞书之类的东西就得从头修改一遍,劳时费力不说,更要花去买者和卖者双方的大量钱财,经济成本之巨,肯定会令人惊异。

位专家把汉字“整形”比喻为“大楼修补”。他说,汉字“整形”就像一个大楼已经盖好了,但需要修补,但用的砖却不一样。在语言信息中,字为基础,砖变了,房子怎么修?汉字“整形”不仅是字形的问题,全社会的信息系统都要发生变化。现在银行、保险等用的都是巨型机,具有独特的操作系统,这些花费不菲的巨型机不会因汉字“整形”而更换,即使是“打补丁”升级所花费用也是天文数字。

“在信息化社会,这44个‘整形’的汉字,相当于重新发明了44个字,将会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这究竟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能使整个社会的效率提高吗?显然相反。”这位专家说。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分析认为,从一些金融保险等经济部门来说,由于各类档案、文件和数据库等先前文字被“调整”,势必会造成一些混乱而影响了信息安全,给这些部门的工作带来麻烦,也会增加各类客户的使用风险。

王来华说,由于不同人群的文化素质的差异,一旦实施了“调整”,并达不到整齐划一,那就会形成各用各的混乱局面,这就会直接带来社会成本方面的问题,也许全社会的人都要为这种混乱的情况多付出自己的劳动。

记者在采访中,也有很多人甚至包括我国一些知名的语言学家认为,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显得很仓促,应该给公众留下更多的讨论时间。

很多民众担心因为调整不慎而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

担心之一:汉字“整形”会带来生活诸多不便

“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的这44个汉字的笔画被改了,会让我们很不习惯。”天津市民张东生对记者说。

天津市民张楠认为,老百姓的习惯不是不能改,但要看是什么样的习惯,如果是陋习,必须要改,没得商量。但这次的44个汉字“整形”,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因此而改变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吃力不讨好,此举还当慎重。

听说44个汉字可能要调整的消息后,天津市民刘淑琴就有些担心,因为她的名字中刚好有一个“琴”字,而“琴”字就在被调整44个汉字之中。根据修改意见,“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刘淑琴很困惑,这小小一个笔画的改动,跟随自己30多年来的个人信息是不是都要随之改变?

担心之二:“整形”汉字将与书写习惯“碰撞”

对于此次汉字“整形”,天津资深媒体人安冬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还是很敬业的,从那么多汉字中选出44个字,肯定是经过了大量辩论、研究、研讨后才确定出来的,而且其中肯定也有学术的意义以及文化的内涵之类的东西。而使用文字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把文字作为一种沟通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即使专家们决定改变一横一竖,人们仍然可以使用“错别字”,反正不影响生活。

但安冬也表示,无论如何,教育部这样的调整征求意见值得赞许,体现了政府部门慎重的态度和对民意的尊重。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分析认为,从民众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与大家书写习惯的“碰撞”,一旦实施了这些文字的调整,人们围绕这些文字的书写习惯就不得不改变,于是,人们就会觉得不方便,甚至在一个时期内会造成“错误百出”。

担心之三:汉字“整形”将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30

汉字整形今迎截止日:9成民众反对 方案何去何从?

2009年08月31日 12: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8月20日,据悉,中国教育部近日就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网友反对声一片,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中新网8月31日电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截至8月31日。从8月12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集民意以来,“44汉字调整”一事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有关专家称67%的民众赞成调整,但民间自主发起的“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八、九成民众明确表示反对“汉字整形”。

  汉字整形? 近九成网友反对!

  截至8月31日中午,某门户网站关于“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网友反对“44汉字整形”。此项调查中,反对者占投票者的91.2%,支持者仅占4.6%,表示“无所谓”的占4.2%。

  另外,根据本网调查, 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另外,6.7%同意调整字形,认为“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还有11.4%的网友认为“改变字形”的举动很无聊,表示“不关心”。

  以上两组调查结果和有关专家公布的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8月12日有关部门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情况并公开征求意见之后的9天里的调查结果,据有关负责人透露,已经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到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字形调整,反对的只有6%。

  难道民众真的“被代表”了吗?一边是1500人的意见,一边是50余万人的意见。究竟哪边可以代表大多数?不仅仅是网上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民众反对“字形调整”,在近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字形调整”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中,也可以发现“反对的声音”远远高于“赞成的声音”。



 反对者:瞎折腾添乱!专家改的不是汉字,是寂寞

  广东资深教育专家、编了大半辈子中小学教材的梁冠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44 字“整形”是瞎折腾,难为老师和小学生;规范汉字应基于群众生活需要和书写方便,而不是依据所谓科学统计,许多生活常用字进不了常用字表很奇怪。

  梁冠超直言:“小学生会问:为什么‘叔’‘淑’等字可 以有钩,‘督’就不能有钩?还有 ‘甫’字有勾,到‘傅’又没了,为什么?这会把老师也搞糊涂了。这不是瞎折腾吗?纯粹是找麻烦!”

  小学语文教师赵新也以其教学经历表示“字形调整”应慎行。赵新以“杀”字为例谈到“字形调整”或许会影响到汉字教学。“以前告诉学生下部的‘竖钩’像个矛,可以杀人,改成‘木’后怎么说呢,木棍儿也可以杀人吗?”

    王立群和张颐武先后写博客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不支持态度。王立群向记者表示,汉字最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其实用价值高于美学价值。他在博客里说,一旦汉字整形手术真的实施,中国大陆约有10亿人要重新学写这44个字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只要开了头,汉字就可以被一直动下去。“真想不到整容之风竟然刮到了汉字的头上来!下一轮将要被整容的还有哪些汉字?我们只能等着被整容了!无奈!现实中国真正需要整容的恰恰不是汉字!”

  中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也同样考虑到了教育人士的担忧。在8月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聚会上,这些文字学家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人为地制造了新的文字混乱”。

  网友对此也表现出不满与不耐烦。有人表示,专家们“改得不是汉字,是寂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网友甚至说:“砖家们,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

  还有网友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过分的去研究文字,而很少研究自然科学,最终才导致我们和西方的差距。“真不理解这些专家在现代社会还会这样。这不仅仅是劳民伤财,而且是对民族发展的一种误导!”

  赞成者:规范文字,有法可依

  虽然反对声高涨,但是赞成“字形调整”的专家也不少,主要有两种意见。

  日前,上海的一些文字研究专家致信《新民晚报》,认为撇开修改个别汉字的社会成本问题,单从汉字的构字规范来看,其间的合理性还是应当大力宣扬的,特别是要让青少年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性来研读字形结构。

  汉字研究者李山川说,对汉字笔画调整的批评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追根寻源。比如,将“杂”字的下半部改为“木”,“九”,“杂”字的意思就是多种树木相混合,故而引申出“掺杂”“交错”“不纯”等词义。

  另外,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召开《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多数专家认为,“字表”的出台对“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起了很好的作用。应借此机会向全社会倡导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把它提到“有法可依”的高度。


  专家组:我们不和大家顶着干,没有改掉祖宗的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作为当事专家之一,做出澄清,称“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她指出,汉字写法调整,参考了台湾字形以及书法家的书写习惯。

  “我作为研制的专家组的一个成员,我们提供给政府部门的是一个科学报告,将来成为政策是政府决策的,不是我们来定的。大家提出一些意见我们都会考虑。”她说。

  对于网友铺天盖地的质疑声,王宁在感谢社会关注度高的同时,也指出:“我觉得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搜集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这次总体的一些地方,我们公布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希望能够更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在下一步修改的时候更好地去衡量,怎么做才能够既科学又好用。……所以每个人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要考虑到的是全社会。”

  她还说,“应该说这次我们既是真诚地征求意见,不是说坚决不改或者说和大家顶着干。”

  教育部研究员费锦昌说:“这次微调44个字的字形性质,不是我们另外搞一套东西,更不像有些人讲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不是这样的。”

  费锦昌认为,一般来讲,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也许是感受到了来自社会上的压力,《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大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于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截止日到临,“字形调整”何去何从?

  不管语言专家是赞成还是反对,毕竟都限于从学理角度来探讨“字形调整”是否合理。而长期耕耘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前沿的教育专家和老师对于专家“字形调整”的举动却有一肚子苦水。

  难道真像《中华读书报》说的那样“汉字的被时代也到了”?在民众的眼里,“教育部看似客气,征求各方意见 ,这只是一套假动作。”

  在“被”字风行的时下,网友大喊“被教育部67%”了,大喊“被统计”了,表面上看是一种“调侃”,实际上,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一个字词要想真正一语风行,长久地被使用并阐释,它必须真正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或焦虑,击中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或权利困境。”各种以“被”字为前缀的词组实质上描述了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

  在网络民意调查的数据结果出炉后,有关专家提供的统计数据“67%”支持率的说法受到冲击。那么“字形调整”何去何从,最后是顺应部分专家的意见,顺应印刷宋体字,还是顺应 “不要折腾”、“没必要”、“经济浪费”等民意呢?在公示结束之日,让我们对最终结果拭目以待。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31

众学者质疑汉字“整容” 称有中断汉字传承之险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8日 10:36 来源:科技日报

  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是否有必要?教育部8月12日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并征求社会意见,引起舆论普遍关注。8月25日在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研讨会上,一些学者认为此举只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以前的铅字时代,字形调整在印刷车间完成,相对容易,”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立建说,“现在汉字普遍信息化了,我们看到的印刷出的汉字基本都出自计算机。所以最好别造新字,因为增加一个字就得增加一个新编码。”

  曾参与制定汉字编码国家标准的王立建举例说,“竖勾”变为“竖”的“亲”字,是一个计算机使用的标准字库里找不到的陌生符号。“《通用规范汉字表》里的8300个汉字,我们仔细看了一遍,”王立建发现里面有不少国标字库里找不到的字形,“有1653个字不在GB2312(包含6763个汉字) 里;有275个字不在GB18030(包含27533个汉字)里。”

  这就意味着,275个(或者1653个,取决于计算机使用哪种字库)新字,是无法输入电脑的。据王立建说,它们只能等待被纳入国标字库,并排在已有的9万多字的后面(待遇等同生僻字)。而想要进入国标字库,还需要大陆与港、台、日、韩取得共识,但新字能否被大陆以外承认,得打个问号。

  即使新字进入了国际标准,排在字库9万名开外,仍有可能不被识别,因为许多电脑和电子设备使用的是字数较少的字库,无法处理生僻字。

  “这张《规范表》体现的是铅字时代的思维,”王立建说,“里面还根据汉字使用频率,分出了几级字库,这在如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已经有了标准字库,为什么要另划一个8300字的圈子呢?做好馒头不让吃,非要吃窝头吗?”曾任中文信息学会理事的计算机学者许寿椿认为,“在机械打字机、四码电报、铅字排版印刷三者被淘汰后,我们已经跨入数字化时代,因此《规范表》完全不合潮流。”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院李敏生说:“这个表只是对1988年国家出台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略做修改,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会搞的《简化汉字总表》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规范表》的思维,和60年代的汉字简化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规范表》8300字公布,等于宣布其他汉字不通用、不标准,这不符合当前的国情和民情。”汉字研究专家萧启宏认为,《规范表》的实质,是将“五四”以来的汉字改革成果用法定形式固定。他认为这样做,有中断汉字传承的危险。

  “任意改革汉字,使两岸不能通用,国内外不能通用,古今不能通用。”一份与会学者签名的质疑声明中写道,“……希望教育部收回《通用规范汉字表》,迅速组织专家学者,而不是只组织少数从事过和支持过文字改革工作的人……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和充分的论证。”(高博)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33

汉字整形 成本几何 □郭松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1日01:57  青年时报

  □封面评论

  昨日是《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日,面对普遍的质疑与反对,教育部将做何抉择,引人关注。而日前又传出,有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此举的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一时间专家学者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折腾得不亦乐乎。

  真没有想到,这么快,中国的专家学者又再次“孔乙己化”了。笔者在这里说他们“孔乙己化”,是说他们像孔乙己那样,专门喜欢研究“回字有四样写法”这种没用的学问。

  试问,这44个汉字究竟为什么非要整形呢?不整形就妨碍了“保八”目标的实现?不整形就不能降低文盲率?不整形就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统统都挨不上,整形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所谓“不好看”,也仅仅这些专家自己的感觉而已。老实说,好看不好看,纯粹是个人偏好。

  虽然汉字整形毫无道理和意义,但由此产生的成本却相当惊人。有人指出,一旦这44个汉字真的被整形,“各类文化产品诸如辞书之类的东西就得从头修改一遍”,此外,“全社会的信息系统都要发生变化”,各类信息操作系统,“即使是‘打补丁’升级所花费用也是天文数字”,花费之巨,肯定会令人咋舌。现在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大家经济压力也仍颇大,所有这些,肯定要比汉字怎么好看更需要我们关心。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33

专家学者的“孔乙己化”令人忧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9-0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郭松民

  郭松民

  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搞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居然是“44个汉字整形”。日前,又有30多位著名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此举的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8月31日《哈尔滨日报》)。

  真没想到,这么快,中国的专家学者又再次“孔乙己化”了。并不是说他们像孔乙己那样“穷”,因为他们不是先富即为中产,酒钱早已不是问题;也不是说他们像孔乙己那样迂腐,因为教授潜规则女生,以嫖娼的方式“扶贫”等,现在连新闻都算不上了。说他们“孔乙己化”,是说他们像孔乙己那样,专门喜欢研究“茴字有四样写法”这种没用的学问。区别在于,孔乙己替人抄书,是自己弄钱养活自己,而这些专家学者,则又拿工资,又拿津贴,研究的学问与“经世致用”这四个字连边也沾不上。

  44个汉字的整形仅为“好看”,却要由此产生相当惊人的成本。

  专家学者的孔乙己化,说到底,是中国文人自命“精神贵族”的悠久传统在当代社会的死灰复燃。近十几年来,专家学者的地位渐趋优越——虽然不如官员显赫,老板富有,但也没有他们的压力或限制,到了教授、研究员一级,便待遇优厚,终身无虞——于是乎老毛病又犯了,一会儿要改春节,一会儿要用熊猫代替龙来做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会儿又要用繁体字代替简体字……总之没有消停的时候,这些伪议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客观上帮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专家学者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存状态。

  知识分子掌握的话语权也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如果不受制约,也会被滥用,围绕汉字整形的喧嚣,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先生当年对孔乙己式中国文人的批判,仍然没有过时。质之中国专家学者的精神状态,我还要大声地说:先生不能走!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35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 近9成民众反对

新民网  2009-09-01 05:13作者:李晓明来源:新闻晨报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截止到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受到各方关注,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44个汉字“整形”遭网友调侃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 “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汉字“整形”方案一出,立刻遭到网友炮轰,有网友还用调侃的口吻对写法调整进行了讽刺。如“唇”字由半包围改成上下结构,网友评论“张扬个性的年代,不用掩口说话”等。

  [3大质疑]

  若改字成本由谁来买单?

  如果44个汉字改变字形,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一些人士更是担心,因改字引发的成本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笔成本究竟由谁来承担?

  一旦确定汉字“整形”,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44个汉字,用其做偏旁部首的汉字也得改变。那么相应的字典、辞典、课本都要重新印刷;使用这些字的招牌、店铺也得改变;与这些字相关的地名、人名也得重新修改……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比如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每本10元,按照出版50年间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改变成本就高达数十亿元。还有教科书、辞海、其他书籍等,成本无法估量。

  汉字“整形”谁说了算?

  写了一辈子的汉字,突然间要改变写法,让不少人觉得无法适应。难道仅凭专家的研究,就要求所有人改变书写习惯?汉字整形,究竟谁说了算?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并未得到公众认同。不少人质疑,因影响面太广,汉字“整形”不该由几名专家说了算。

  对此,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此次的汉字表虽然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但会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然后该司会将各方意见汇总,提交给国务院,最后由国务院决定最终定稿,然后再交教育部负责发布。

  调查数据为何存差异?

  教育部就汉字调整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天后,曾发布消息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但是在各大网站进行的调查中,网友反对的声音接近9 成。显然,官方数据与网上调查数据截然不同。据报道,教育部于8月22日发布消息称,“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有网友对教育部发布的赞成数据预言称:“67%将成为下一个网络流行语。”

  在一家网站进行的在线调查中,反对的网友超过了八成;另一家知名网站发起的投票中,35万网友中有九成投了反对票。同时,一些语言文字专家也对此表示反对。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38

教育部:汉字调整因反对声音较多 可能不会改

2009-09-01 09:15:00 中国青年网

[attach]3783[/attach]

汉字调整



44汉字“整形”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截止到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受到各方关注,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44个汉字“整形”遭网友调侃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 “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 “捺”……汉字“整形”方案一出,立刻遭到网友炮轰,有网友还用调侃的口吻对写法调整进行了讽刺。如“唇”字由半包围改成上下结构,网友评论“张扬个性的年代,不用掩口说话”等。

  [3大质疑]

  若改字成本由谁来买单?

  如果44个汉字改变字形,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一些人士更是担心,因改字引发的成本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笔成本究竟由谁来承担?

  一旦确定汉字“整形”,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44个汉字,用其做偏旁部首的汉字也得改变。那么相应的字典、辞典、课本都要重新印刷;使用这些字的招牌、店铺也得改变;与这些字相关的地名、人名也得重新修改……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比如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每本10元,按照出版50年间 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改变成本就高达数十亿元。还有教科书、辞海、其他书籍等,成本无法估量。

  汉字“整形”谁说了算?

  写了一辈子的汉字,突然间要改变写法,让不少人觉得无法适应。难道仅凭专家的研究,就要求所有人改变书写习惯?汉字整形,究竟谁说了算?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并未得到公众认同。不少人质疑,因影响面太广,汉字“整形”不该由几名专家说了算。

  对此,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此次的汉字表虽然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但会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然后该司会将各方意见汇总,提交给国务院,最后由国务院决定最终定稿,然后再交教育部负责发布。

  调查数据为何存差异?

  教育部就汉字调整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天后,曾发布消息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但是在各大网站进行的调查中,网友反对的声音接近9成。显然,官方数据与网上调查数据截然不同。据报道,教育部于8月22日发布消息称,“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有网友对教育部发布的赞成数据预言称:“67%将成为下一个网络流行语。”

  在一家网站进行的在线调查中,反对的网友超过了八成;另一家知名网站发起的投票中,35万网友中有九成投了反对票。同时,一些语言文字专家也对此表示反对。(新闻晨报记者 李晓明)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41

窦文涛:44个汉字整容 专家振振有词

2009年09月01日 10:11凤凰网专稿


凤凰卫视8月31日《锵锵三人行》以下为文字实录:

窦文涛:赴韩整容团回国为何出现大麻烦

窦文涛:《锵锵三人行》,听说最近局势要分房分地嘛,还是要整形。

许子东:慰问,慰问。

窦文涛:整形,你的面貌就不一定很稳定,你知道吗?最近整形之风大盛,在你们上海虹桥机场就出了事情了。

梁文道:怎么了?

窦文涛:说一帮从韩国回来的游客,30几岁到40几岁的这么一些女士,她们拿出这个护照。

许子东:不让她们进。

窦文涛:海关说这是你吗?说是啊,怎么不一样啊?人人都不一样,结果。

梁文道:这是个整形团。

窦文涛:说把帽子,把太阳那个草帽拿下来,把墨镜摘下来,才发现脸上缠着绷带,刀刀伤痕,全是去韩国集体去整形的,回来之后,照片认不出来。最近北京机场也发现这个问题,就是说有旅行社专门组织成群成群的到外国去整形,结果回来之后,入关的时候麻烦了,平常一个人45秒钟,现在要折腾一个小时,只能对着说你脸上什么地方是没整的,然后这个检查人员就对着没整的地方对半天。

许子东:它这个基本上是一个韩国整容业的广告,整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广告的构思了,你是看到他们卫星掉下去,安慰一下他们对不对?帮帮他们,帮帮韩国的工业,对不对?

梁文道:韩国整形是很厉害。

窦文涛:很厉害。

梁文道:韩国是全民整。

窦文涛:连跳崖的那个。

梁文道:对。

窦文涛:那个叫什么?

梁文道:卢武铉。

窦文涛:卢武铉。

梁文道:也去整。

许子东:他也整过?

窦文涛:他老婆让他去整的。

梁文道:这样才能赢啊,然后韩国是这样的,所有的女生她们要高中毕业了,父母给孩子的一个礼物就是送她去整形,全民都整。

窦文涛:这个韩风也刮到中国了,现在中国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怨长相,一帮一帮的去整容啊,觉得用人单位会看上她们整后的样子。

许子东:她们说看电视,看中国的电视台,新闻的时候是北韩,待会儿就变南韩了,电视剧,到了半夜就都是整容了,基本上是在朝鲜半岛上转来转去的。


窦文涛:44个汉字整容 专家振振有词

窦文涛:我跟你说,整容扩展到各个领域,你没听说吗?连咱们无比神圣、源远流长的汉字,这是国家语委,教育部还有一个什么语言文字工作的那么一个机构,最近出来一个征求意见稿,你知道吗?44个汉字面临整形,你可以看看,咱们今天上一堂语文课,就是说这个比如说琴瑟和鸣的这个“琴”,凡是有两个“王”的,原来这个“王”是这么一提嘛,对,谁知道它前后怎么回事。就是比如说一个“杀”,下面一个竖、提,一个勾,那么以后就变成一个直竖,你看,好像嘴唇的唇,原来的那个写法是上面那一撇一直包围到下面了,它以后就建议变成两块儿。

许子东:就是嘴巴整容整大了,变(九迪音对)罗伯斯了。

梁文道:这个整法其实是修正对不对?因为中国你说汉字整容,我们早就整过了嘛,简化就是整容嘛。

许子东:我们都是变性啊,汉字简化字全体变性了。

梁文道:对,那现在这个整法,你看得出来它是有点往回整,比如说像你“杀”下面那个“木”,其实本来繁体字就是这么写的。

许子东:就是木。

窦文涛:没错。

梁文道:它现在是往回整了。

窦文涛:这次专家们还觉得自己是振振有辞呢,他们确实是从书法考虑,而且好像仅限于将来印刷体宋体字的那个部分,反正还挺复杂,到底为什么这么改,他们说为了让汉字更有规律性,更规范。可是好像民间最近大家一直在聊,都认为这个瞎折腾,什么改的不是字,是寂寞,说你们八年时间干什么?就搞一些这个。但是咱们有关机构拿出的民意调查,说我们做民意调查了,67%支持我们这个44个汉字整形。

许子东:他那个民意调查是什么范围的民意调查?

窦文涛:所以也有人说,说你自己搞的征求意见稿,然后你自己去搞调查。

梁文道:它这个调查说不定就是他们委员会内的。

许子东:但是网民的反对你也要加以分析,那不是上次,我不知道张颐武那个可靠谱不靠谱,他说现在上网的大部分人是25岁以下,而且大部分是在网吧里上网,那你知道20来岁甚至20岁以下在网吧里上网的人,当然只知道简体字,对于任何的改动,他连字都嫌麻烦了,所以当然是反对,那这个是民意我们要做区别。有几个我觉得它改的是有点道理的,比方说那个钟,简体的钟,那个时钟的“钟”跟姓锺的“锺”混起来是一个钟嘛,对不对?所以现在电脑上一转转过来,钱钟书的“钟”老被搞错嘛,就是香港的墙上都搞错,很多人都是把那个姓锺变成打钟的钟了嘛,现在好像这个是改过去了。但是这样一弄也弄得挺复杂,它是指限定,还有那个苹果的苹,苹果的“苹”现在改成了繁体的那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步,然后一个页的这个“蘋”,但是它只限于浮苹,你讲植物浮苹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字,但是苹果的苹还是那个简写的。

梁文道:还是用原来那个苹。

许子东:所以那个苹果想用繁体的那个字还是不成功,这里边有一点复杂,我觉得小学老师会多出很多工作量。

梁文道:其实我觉得整个简体字一用之后,对我来讲就很困难,比如说我会看简体字,但是我不会写,比如说有时候把一些稿子繁体换简体,一换就总是会出错,因为很多繁体字原来那个字是分得开的,到了简体字就分不开了,那它一变式把你搞错,你整个意思就完全变了,常常有这个情况。

窦文涛:咱们当年改简体字的时候,还没想到有电脑这一出呢。

梁文道:没想到繁简转换对吧。

许子东:我觉得现在这个事情除了目前给老师增加一点麻烦,给小学生添一点困惑以外,我觉得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我觉得都是为在简繁双轨在做一个试探。因为现在这个呼声不单是内地有,比如说我们上次跟陈丹青我们也讲过,中国现在实际上也是简繁双轨的,你知道,今天你窦文涛要是写本书,你是论《刘勰文心雕龙》的,中华书局就给你用繁体字出版,因为你这个文心雕龙全变成简体字,人家不知是什么。

梁文道:看不懂的。

许子东:你今天照说像于丹这样的书,讲《论语》的,照说都应该用繁体的,它用了简体就带来很多的问题。所以现在国家实际上也还是双轨制的,只是现在人家呼吁,把这个程度要提高,比方说大学生,或者说再缩小一点范围,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你是不是都应该懂繁体?这个不单是大陆,现在对岸也呼应,马英九前一阵就提出,叫识繁书简。

窦文涛:什么意思?

许子东:就是你要认识繁体字,但是你可以写简体字,这在台湾是很重要的一步,当然也有很多人,那边很多人反对,因为台湾是很多人捍卫繁体字,觉得是中华文化,我们跟大陆的区别就在什么什么地方,但是马英九跨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跟以前民进党的。

梁文道:但是结果他就遭天灾天谴了。

许子东:不相干嘛。

梁文道:要搞简体字。

许子东:世界上不相干的事情都是由阮次山拉起来的。

梁文道:有关系的。

窦文涛:是真的,是真的,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天上下雨、下粮食,鬼半夜哭叫。

许子东:你的意思是台风来就是因为他要识繁书简?

梁文道:他要大家写简体字。

窦文涛:中国人是最重视字的,你知道吗?字是很神圣的,为什么过去中国的皇帝都喜欢给自己弄很多字。就好比今天我们也喜欢说,大师啊,泰斗啊,你看他都认为你给我起这么一个外号,我就真的是了,中国很多都是这样的,你没觉得吗?

梁文道:但是现在早不是了,我们字已经完全彻底“革命化”了。

窦文涛:不会,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中国人还是重视这个名字,必也正名乎啊。不举别的例子,就举我们石家庄,我们石家庄最近说不改名了。

梁文道:你原来说不是要改吗?

窦文涛:要改,大张旗鼓的改。

许子东:要改什么?

梁文道:但是我不大明白,它原来是石家庄,要改为什么?

窦文涛:因为你看我们石家庄,其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城市。

梁文道:当然了。

窦文涛:堂堂的河北省的首都啊。

梁文道:是啊。

窦文涛:河北省的省会啊。

梁文道:没错,没错。

窦文涛:你北京再了不起,你还不是被我们包围的吗?

梁文道:对,是。

许子东:就凭你这句话,你将来就出大问题了。

窦文涛:怎么了?

许子东:北京被你包围,你什么用心啊?北京是伟大领袖住的地方,你敢包围?你这是什么话?

梁文道:你地方包围中央。

许子东:对,你什么居心啊?

窦文涛:你再大也在河北人民共和国的范围,开玩笑,但是就是说我们这么一座英雄的城市,伟大的城市,对吧?人才辈出。

梁文道:行了,行了。

许子东:知道了。

梁文道:然后呢?

许子东:知道,你就是三鹿奶粉的城市嘛。

窦文涛:长期以来,就是这个名字,有一小部分石家庄人会觉得叫起来石家庄,石家庄,你知道吗?

梁文道:怎么了?

窦文涛:不符合我们这个。

许子东:嫌这个农村气,庄嘛,乡土,为了摆脱乡土的这种虚荣心。

窦文涛:所以一直在探讨,要改名,我们那儿的政协委员专门提出过,就是说要改。

梁文道:石家寨?

窦文涛:我们成山寨了。

许子东:石头山。

窦文涛:我们可以叫石门,对吧?还有人给我们改名,叫什么冀都,冀就是河北的意思嘛,冀都就是河北的都。

许子东:弄的不好听以为鸡都,很难听的。

梁文道:很怪。

窦文涛:鸡都也不错啊。

许子东:鸡的首都。

窦文涛:还有一个,还有说叫北宁,还有人提出叫北宁,你知道嘛,有了我们,北方就安宁了。

梁文道:和南宁对着。

窦文涛:我待会儿再跟你说这事,《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


韩国人弃用汉字 首尔意指No.1

窦文涛:现在啊,有很多人就算这个账,有人说过,我们石家庄如果要改了名字,付出的这个成本得达十个亿之巨。

梁文道:嗯。

窦文涛:你不要小看,改个名字就像当年陈水扁搞什么去中国话,你知道你改一个名字啊,好多东西都得改啊,你知道吗?就是,但是为什么仍然要改,这还不光是我们石家庄人是这样,我跟你讲一个2005年1月份的时候,当时韩国的这个汉城市长李明博,就是今天的总统。

许子东:改首尔了。

窦文涛:他提出,他提出就是说我们这个城市的名字,照罗马字母的拼音叫Seoul,S-E-O-U- L,叫Seoul。那么你们中国翻译,就是汉译,你们一直叫汉城,说你们不应该叫汉城,你们应该叫首尔,然后大概过了9个月之后,中国方面《新华社》也发布,就说以后我们就叫首尔,所以现在就叫首尔。

当时大家说这是为什么呢?说汉城这个名字,611年,叫了611年了,那么就是说李明博当时他们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呀,当时中国有人就讲了,说你改你的名字,你为什么要管我们中国怎么翻译你这个国家这个首都的名字呢?

梁文道:我怎么叫你,是吧。

窦文涛:说这个里边,背后隐藏着一些自尊心的东西。你比如说韩国人就讲了,说首尔是什么意思?首,首尔在我们韩国。

许子东:No.1。

窦文涛:No.1,就是首要的城市,第一嘛,No.1的这个都城。可是叫汉城呢?其实600年前,它原本是因为汉山。

梁文道:汉江。

窦文涛:汉江而得名,就叫这个汉城。后来日本人不是占据过他们那里嘛,短暂的也叫过京城。

梁文道:对。

窦文涛:后来韩国人又收复失地,又改回叫汉城。但是他们就延用啊,韩国开奥运会之前,还专门有那么一项啊,把那个所有牌匾上,那个中文字,他们语言跟日语一样。

梁文道:对。

窦文涛:有一些残留的中文字,就去汉化。

许子东:就去中国话。

窦文涛:他要我的韩国文化嘛。

许子东:一方面又抢我们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又要摆脱我们的影响。

窦文涛:唉。

许子东:在我看来多此一举,人家东京有名嘛,东京要这样的换了说,我们变成你们,你们不是有西安,有北京嘛,那我们做你们东京干什么?按照音翻吧,那叫脱壳。

窦文涛:脱壳,Tokyo。

许子东:嗯,Tokyo,以后我们叫做脱壳算了。

窦文涛:对,人们就举例子,包括那个旧金山,SanFrancisco,那中文名一直就是叫旧金山。

梁文道:旧金山,嗯。

窦文涛:也没有改,而且你知道很有意思,就是说。

梁文道:美国人才懒得理你。

窦文涛:对啊,你像平壤,平壤这个音啊,我发现叫Pyongyang,但是你看我们还是叫平壤。就是说它这个,所以有人讲,开玩笑嘛,就是说照这么改的话,受汉城改名鼓舞,世界各地掀起改名热潮。俄罗斯的中文名称,建议改为(如霞音对)Russia,(如霞音对)这符合汉译信达雅的原则。美国的中文名称改为什么呢,阿妹你看,America,阿妹你看。日本的中文名字可以改为叫什么?甲片,Janpan,而且甲,在这个中文里咱知道是A的意思,又会联想起中国人很喜欢的日本的A片文化,所以就甲片。

梁文道:这些东西,你要这么叫的话,你比如说把英国改成就以前清朝的时候我们管它叫英吉利,那那个吉跟利都是犬字边的,所以本来是这么写的嘛。但是我就在想,就是这种改名啊,你当然可以批评韩国。韩国这个,当年要改这个名字,我觉得你从外交上来讲,尊重他的意思。

窦文涛:对。

梁文道:是很重要的礼节跟尊重,人家你喜欢,我叫什么。

许子东:对,你喜欢我们叫你什么,我们就叫你什么。

梁文道:对,比如说我们现在不能够把英国真的还能叫成英吉利嘛,对不对,把他当动物,那不太好嘛。但是,问题是当初李明博这么改名,其实在汉城那边,在韩国那边也有很大的争议。那争议在哪呢?就是因为汉城的这个名字,原来就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叫做汉城的。

窦文涛:是。

梁文道:那个汉字是当年他们自己写的。

许子东:对啊。

梁文道:那他现在呢,是在经过一个去中国话的过程之后,才改成这样。那为什么要这么改呢?大家就说因为李明博当市长的时候,他已经箭指总统宝座。所以那时候呢,他非常大力要搞各种的动作。比如说开发,重新把那个被埋掉的清溪川,挖出来嘛。那么这些东西加起来叫做什么?形象工程。所以你老家石家庄改名。

许子东:也是形象工程。

梁文道:也是个形象工程。

许子东:安徽的什么弯道超车,也是形象工程。

梁文道:对。

窦文涛:你要说这么说,现在全国所有的大学,这二三十年间,名字全抬升一等级。

许子东:对。

窦文涛:一个市的,他改一个叫华南,一个什么省的他改叫什么西南。

许子东:学院都变成大学。

窦文涛:学院都变成大学。

许子东:这都是形象工程,而且是跟政纪有关的形象工程。李明博当年就是为这个来树立自己的风头嘛,可是现在马上很多人又回头再想,你知道吗?因为最近几年韩国有个热潮,就是重新,很多人认识汉字,学写汉字。

许子东:对啊。

梁文道:虽然,他在很多的公共建筑上面,路牌上把汉字去掉,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韩国的这个中华文化,或者是原来这个华文文化很强。

窦文涛:那真是源远流长。

梁文道:到现在还很强,他现在还考科举呢,你知道嘛,还有科举考试呢。

窦文涛:嗯。

梁文道:或者说不讲国界,就儒家的文化,我们不讲儒家就完全一定是中国的,对不对?

窦文涛:对。

梁文道:对。

许子东:就是儒家文化在他那里,根源很深的。你何必把它产掉呢?你铲什么呢?你拿不掉的。

窦文涛:那只是说没有考虑什么民族自尊心那些大事,从我一个个人来讲,其实我挺喜欢新加坡。你想,如果说是也有中文,也有英文,我们的这个语言系统里,各种各样语言都好,我觉得至少对我个人的生活和素养啊,很方便的。

许子东:你太浪浪漫了,新加坡就排斥中文,他一定要用英文。

窦文涛:是嘛?

许子东:他就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他唯一一点就是用英文来维系它的这个小国家。

窦文涛:反正我们石家庄,其实照我个人的喜好。

许子东:挺好的名字。

窦文涛:我还是喜欢。

梁文道:我觉得挺好的嘛。

许子东:就是。

窦文涛:我们石家庄有一个领导说,说是希望我们每一个石家庄人出去,都能够自豪的说我是石家庄人,我说我20年前,我就自豪的说我是石家庄人。

梁文道:对,光明。

窦文涛:大国的自信。

许子东:最重要它不是庄,它是石家庄市。

窦文涛:《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石家庄市。

(广告)

窦文涛:但是你知道,他们说也有改的比较合适的,像这个淮安,就这个淮,老的过去这个淮阴和淮安两个地方合在一起以后,就叫淮安。但是他们说这个就很有意思,说这个淮安是周恩来,周总理的老家吧。

梁文道:嗯。

窦文涛:照顾了这头,可是又有人说那你照顾了这头,那淮阴侯韩信呢?就被遗忘了,你照顾哪头。

许子东:厚今薄古嘛。

梁文道:对啊。

窦文涛:所以又有人讲说,景德镇市,人家就是个镇,人家不改。为什么?还是有实力啊。

许子东:人不是镇,人家还是市,只是名字上叫镇。

梁文道:对。

窦文涛:所以我们庄,其实不用自卑的。

梁文道:庄本来就不用自卑嘛,庄有什么问题呢,对不对?而且我觉得你们做庄,每天这样子也很有气派,我觉得,别的地方不会这么叫的。

许子东:香港的地名呢,也都经历过一番这个去乡土化。

窦文涛:嗯。

许子东:所以后来有些学者就提出来,他有些乡土化,比方说现在有一个地方叫马廖水,原来叫马尿水,是不是。

许子东:嗯,然后又或者说香港现在有个新市叫调景岭嘛,过去叫吊颈岭,上吊的那个吊。

窦文涛:他其实也会改。

梁文道:对。

许子东:一他就是把一些太粗的,马鞍山那边吐露港啊,风景很漂亮,中间有几个小岛,一直我想起那个(山墰映月音对)。后来我搞不清楚它名字嘛,整天看着,后来查一查地图,他说马屎洲,就是马使的洲,他也没改。但是他也很可爱,对不对。

窦文涛:对。

梁文道:对。

窦文涛:还有一些跟这个改朝换代有关,你像台湾,来的时候全是日本名字,那个时候。

梁文道:嗯。

许子东:对。

窦文涛:所以就全改,全改成中国名字。

许子东:那是正常的。

窦文涛:还有一个你知道吗?柬埔寨,柬埔寨叫什么Kampuchea,这个词最早是从法国知名者那儿来的。

梁文道:对。

窦文涛:后来他们柬埔寨自己独立以后,就要改这个名字。当时西哈努克都不同意,西哈努克引用的就是说,你看中国,中国对内就叫中国,但是中国并不拒绝管他们叫CHINA。

许子东:对。

窦文涛:就感觉中国有大国气度。但是反倒是那个洪森,柬埔寨那个领导人洪森,他曾经通知中国的《新华社》,说你们改我的名,我不叫洪森,我叫云生。因为他的华人朋友告诉他,就说这个云生更接近你的这个洪森这个名的方言的读音。而且在中文里,是个美好的意思。结果呢,咱们也就从了他吧,改。改了之后,世界上以为柬埔寨换了个首相,这云生是谁呢。10个月以后,洪森又通知,说得了得了,搞乱了,再改过来,还叫洪森吧,不叫云生。

许子东:一般来说,中国改外国的名字,尽量用好词的,你比方说德国,这么缺德一国家,很多时间我们给他就德国,那个德字在中文里面,是个非常正面的词。日本叫独国,独立的独。美国,美国你看,这个名字真是帮他大忙了,给人产生了很多幻想,日文里面是米国。

窦文涛:米。

许子东:唉,日文里面叫米国,中国里面法国,你看,改得几个国家名字都不错。

梁文道:后来改的才改好的,以前没那么好。

窦文涛:你知道清朝有个大臣奏折,则这里头说是葡萄有芽则可,西班何物?为何有芽?肯定是该大臣放的。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42

谁能叫停汉字整形?

    2009-09-01 13:53     东北新闻网   


  《通用规范汉字表》自8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44个字形进行微调的汉字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反对和质疑的声音相对集中,很多民众担心因为调整不慎,而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新华社天津8月30日专电)

  人们对于汉字整形的担心,现在通过网络进行了投票,有九成网民不赞成整形,具体说来有:汉字“整形”会带来生活诸多不便 整形”,汉字将与书写习惯“碰撞”,汉字“整形”将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

  在信息化社会,这44个‘整形’的汉字,相当于重新发明了44个字,将会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这究竟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能使整个社会的效率提高吗?显然相反。的确,如是好像是专家们现在似乎是没有什么正经事,或是现在的汉字专家干得就是正当事,可是这样的事情,是经过一个比较宽裕的时间来让社会和百姓消化了吗?或是说,这44 个字汉字的整形,已经能够到来非整形不可的地步了吗?既然整形被社会所诟病,那么为什么就一定要整形呢?也许专家们说的也是有些理由的。可是现在的整形汉字,如果一点付诸实施,那么,其成本付出要比仅仅是一个石家庄改名的负面影响还要大。因此不可草率行事。

  某网站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结果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一些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一算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这44个汉字一旦被整形,全社会不仅要经历习惯被改变的痛苦,还将要付出巨大的物力和财力。别的不说,各种教科书、字典就要进行修改,类似的标牌、公司名称、身份证、户口、电脑输入法等,都要进行修改,这些修改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也许其中的一些专家自己的名字也会因此受到牵连。而如果是整形与未整形共存,那么也会徒然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知道是何苦来着。

  那么既然是现在我们似乎并不是特别需要汉字一定要整形,那么这些汉字专家的做法,是否就是在添乱呢?尤其是像“琴”字,这样的汉字,一划横,和非要改成提,是否就一定是意味着汉字的规范呢?再如一些半包围结构的,一定要改成上下结构,是否就一定是必要的。就如同“唇”一样,如果是改成上下结构了,那么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电脑上的所有的汉字就都需要改的,而且就为44个汉字如何如何的,这些专家的这些工作,好像是与扩大内需,会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再如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为什么偏偏用这事,为我们的社会添堵呢?!

  据媒体报道,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显得很仓促,应该给公众留下更多的讨论时间。现在是让人们知道有整形这档子事,还是一定要改,最终的定夺,不是专家而是国家的有关部门权威机构,要是非要该不可的话,那么一定也不是现在。现在有更多的事情比这件事情重要。陡然增加因为汉字整形的社会成本,增加本来并不需要的精力和人力财力之处,如果是说不尊重专家的意见,好像的辜负了这些专家的工作,而现在要整形,肯定不是时候,既然有9成的民众不同意,也有不少的专家表示反对,那么就先来个妥协,此事现在不议,先束之高阁吧。

  不过,叫停汉字整形,不会是一件很难下决心的事情。

(荆楚网 李华新)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43

时评:汉字整形真的没有必要吗?

2009年09月01日 1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郑根岭

  昨天是新版《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近20天时间里,此事一直争议不断,主要集中在对44个汉字字形的微调“整形”上。据某些网站的调查,百分之八九十的网友反对给这些汉字“整形美容”,简直视之为洪水猛兽。由此看来,一帮专家集8年之功搞的这项工程,面临通不过“民意测验”的危险。

  不过,我浏览了一下网络上发表或转载的各种意见,感觉不少人并没有认真看一看到底具体是怎么回事,只是从众心理在作怪,看热闹乱起哄。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专家“瞎琢磨”“穷折腾”,不如普通群众高明。有人因名字中含有整形字,担心换身份证、修改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之类。也有人说得改词典、课本、招牌等,社会成本巨大。还有人忧虑得重新学写44个整形字好麻烦,会导致高考等诸多考试中扣分。更有不少人竟然上纲上线,好像这44个汉字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然代表,责怪数典忘祖、乱改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甚至乱扯什么“大多数”、“民意”、 “精英文化”、“话语权”之类,还对专家大肆进行人身攻击……

  看得出来,不少人的过激反应,几乎是不假思索想当然。媒体推波助澜,充斥着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主其事者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好像天然理亏的样子。弄成这个局面,估计不光当事者预先想不到,就连其他人恐怕也料不到这么热闹。

  其实,认真琢磨一下,不难发现有些“说法”缺乏理性态度。首先,44个汉字整形,本来是个专业性问题,而非大众化问题。尽管公众天天在使用汉字,但是对其起源、字体演变、结构规律等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专家更有发言权。 3000位文字专家耗费8年时间的研究成果,在一些人眼里竟然被看成一钱不值,这话不觉得说得过分吗?在汉字改革方面,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走专家路线,而不赞成民粹路线,至多注意两结合但以前者为主,毕竟术业有专攻,这当中的学问讲究不足为一般人道;像这样搞成“网络文革”,于事无补反而有害,这不是简单化的“话语权”问题。

  具体看整形的那些汉字吧,说是44个,其实可以归并为7类(当然会进而以部首扩及更多的字)。“毂” 字左下角“车”上加一短横,本来是对上次汉字简化中的一个失误的纠正,与繁体字在这个细节上取得一致。“唇、蜃”等字或部首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系与辱看齐,也有利于小学生认字。“琴”的横变提、“魅”的捺变点、“巽”的竖弯钩变竖提、“亲”的竖钩变竖、“恿”的横折钩变横折,都是比照别的字进行规范,有利于电脑化时代的文字处理。这种整形,根本不属于动大手术,只是相当于美容和统一步伐,哪里谈得上重新学认字、写字,哪里谈得上修改签证身份证、档案和银行帐户?现在都是电脑处理汉字,操作系统支持字库、输入法字库中相关字稍作整形即可,即使采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也不会影响到编码变化。至于各种相关考试,考题暂先避开这些整形字或者判为两可不就成了!

  更何况教育部官员还一再解释,这些改变先只限于常用印刷字体宋体字,也没强制性地要求一日之间就完成天翻地覆的改变,何来因整形字而增加多少个亿的社会成本?别忘了这次整理过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有8300字,远远超过1988年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7000通用字,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6个繁体字,因此像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更新在所难免,并不仅仅取决于这44个整形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不信44个整形汉字这么一点修修补补的小事,就能动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使之受到根本性的损害!相反,44个整形汉字的提出,正是考虑到阅读的通行性包括纸质文本和电脑储存,是与时俱进、紧跟电脑时代步伐的表现。电脑化的特点就是规范、规律,汉字整形就是为了理顺和一致,使之更趋向于规律化,而不是混乱不便,况且这种整形并没导致功能性改变,不是另造新字,只是美化微调。

  通过汉字整形引发的媒体舆论风波,我感到如今社会上浮躁之风太盛。按说一事当前,先得耐心、认真地弄清事实真相,然后再说赞成还是反对或者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一阵乱棒把对方先打昏了再说。领头的“意见领袖”想当然地行事说话,更多的“随从”起哄架秧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你是我非的“口水仗”,一时间使得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说法甚嚣尘上。仔细研究这些“说法”,其实大成问题。我甚至怀疑有的人虽然振振有词,但很可能根本没有具体看一看要整形的44个汉字都是哪些,又是怎么整形的。

  现在流行质疑、反对,这不是坏事,有助于使事情更趋完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可问题是,唱对台戏,当反对派,不能流于容易赶的时髦,更需要唱出水平、当得有理。也就是说,反对、质疑的态度也要认真,也要讲究科学,尤其要实事求是,不能像“见风就是雨”那种,不能像街头看热闹乱起哄,不能连所以然都没搞清楚就起哄架秧子,这不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态度。像这一段时间闹哄哄的半边话语霸权一般的非议、反对整形字的风波,是不是显得跌份儿,失之于疏浅呢?

  一项本来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文化工程,弄成现在这个局面,有关部门处置不当,难辞其咎。既然已经进行了8年的工作,应该是说深思熟虑了,那么为什么不让权威专家出面进行耐心详细的解说呢?由官员上场吞吞吐吐地欲说还休,总让人感觉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从而使这场社会论争误入歧途、贻误好事。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44

汉字整形意见将上报国务院

2009/09/01 14:48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朱治华


  截至昨天,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表示,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一些网友认为,因改字引发的成本花费将是非常巨大的,包括课本、工具书等的印刷及地名的更改等,因此汉字“整形”多此一举。

  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45

教育部在文字改革问题上必须解放思想!

张翼

2009年09月01日 15:10来源:大河网   

  教育部对44个汉字的整形行动被九成网民所坚决反对,这充分证明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教育部在文字改革问题上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如同小脚女人走路的架势已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不满,网络只不过是其意愿表达的渠道之一。

  我们不会忘记,早在“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早在一九五一年就是领袖集中人民智慧和呼声之后的光辉指示。正是在这一指示之下,我们才有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来,才有了一九五六年的《汉字简化方案》和一九六四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

  必须要看到,汉字简化的伟大历史意义。文字作为工具,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如何简单快捷持续有效地为最广大的劳苦群众服务,如何打破少数人对于智力资源的垄断。改革文字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而这种突破口,又恰恰是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我们无产阶级世界潮流。

  毛主席在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日(八天之后,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十一天之后,人民日报予以发布。)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就的谈话,他说,吴玉章讲到提倡文字改革,“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 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以采取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么?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看来,这段谈话无疑是中国文字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宣言书。

  首先,敢不敢承认汉字有缺点,明不明白到底汉字有什么缺点?很明显,汉字是有严重缺点的,主要是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数多,字形杂,难读、难认、难记、难写和不便使用,尤其是不便于数千年封建制度迫压和帝国主义欺瞒中的祖国劳苦大众使用。

  其次,敢不敢坚持简化字而后拼音化的大方向?64年《简化字总表》公布之后,人民群众仍然觉得不满意,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造成的困难还是存在,掌握先进理论,学习优秀文化的成本还是太高,因此才有了七十年代初着手,七五年报国务院审批,七七年经国务院发布的《第二套简化字方案(草案)》,而这个方案完全是广大工农兵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有着极其广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可惜,八六年被废止了。直到今天,广大群众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还在为我们错失拼音化的良机,在文字改革方向上回潮的做法深以为憾。

  再次,文字拼音化,既要简化汉字,又要推广普通话,还要大力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狠抓汉语拼音教学,教育部对此抓了吗?抓得怎么样?人民满意吗?

  最后,这次44个汉字的整形,说是美观至上,其实是为繁体字大回潮做准备,一旦繁体字回潮,人民群众和广大劳动知识分子几十年为之努力的文字改革成果将毁于一旦,而我们与世界文字大潮回合碰撞交融的机会将丧失殆尽,落后的保守的自欺欺人的天朝上国思想将更加根深蒂固。

  而这,算不算闭关自锁复古倒退呢?请教育部长官们思之!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46

砖家孔乙己

天涯默客

2009年09月01日 15:13来源:大河网


  制造砖家的工作室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一个硕大的会议室里有一张硕大的椭圆形会议桌,桌子上预备了一些堆积成山的文件资料,可以随时为砖家们提供各种数据。做砖家的人,一旦领了主子们的意图之后,每每坐在会议桌前,找一摞文件,开始精心编造一些荒唐的理由以达到主子想要表达的要求------这是前几年的事,现在这些文件没有了,------桌上的文件已经变成一台台小巧的电脑了,砖家们可以在舒适的椅子上,轻点鼠标就随时完成一些更加不着边际的理由了,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挥汗如雨的工作了。

  我从参加工作起,便在某砖家工作室里跑跑腿,领导说,我样子太傻、太憨厚,怕编造不出让公众满意的理论,就在这里做点跑腿的小事罢。工作室里的砖家们,虽然容易说话,但找资料的时候,也是很麻烦,他们往往一会找这个,一会要那个,甚至有时候,领导不满意的时候,还要重新再来,在这看似简单的反复工作中,有时候难免要犯犯错,要准确的拿到砖家想要的资料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因为找资料常常张冠李戴的缘故,所以领导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我的关系比较强硬,辞退不得,便改为将文件分类摆放整齐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无所事事,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领导是一副凶脸孔,砖家也因为以前时常犯错而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工作室,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唯一不用我帮忙查找资料的人。他身材很高大;脸色红润,脸上总是笑眯眯的样子;一部飘飘的花白胡子。穿的是一种被某些砖家称之为“国服”的长衫,光光鲜鲜的,并以此为荣。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每次到了工作室,所有在工作的砖家们,都是很敬重他的,只有我们这些跑腿的,可以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先生,繁体字要恢复了吗?”他不回答,却对其他的砖家说:“繁体字者,国粹也,然乡野粗人却不识国粹,悲哉?哀呼?”,说完,闭了眼睛,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一部长长的白胡子,也随着脑袋的摇晃而左右摆动。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先生,翻来覆去,这不是在瞎折腾吗?”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凭空污蔑砖家……”“什么污蔑?我们都习惯了简体字,难道要我们重新回课堂重新学习?”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要的,要的,为了弘扬国粹,不是折腾,……是正道!……砖家们的事,能算在折腾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粹者当扬”,什么“者乎”之类,引得我们这些跑腿的都哄笑起来:工作室内便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也是科班出身的,只因研究了几本所谓的“国学”书籍,发表了几篇有自己观点的论文;于是就被冠以砖家的美名,由于近些年来,国学热遍大江南北,于是,孔乙己先生愈发的红了,各种各样的名头愈发的多了。乙己先生尽管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对待我们这些小跑腿的人,还是没有什么架子,所以,每每孔砖家来的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开开玩笑的。

  孔乙己进来了半天,从资料上摘取了一些论据或者说是结论,就开始伸伸懒腰,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孔砖家要休息一下了,于是旁人便问道,“孔砖家,你当真是国学大师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也不生气,脸上还是笑眯眯的样子。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发表的一些论文都会引来公众的质疑或是不屑呢?” 孔乙己还是笑眯眯的模样,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我们也都跟着哄笑起来:工作室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随便笑的,领导是决不责备的。而且领导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自己是砖家,自己要保持一定的风度,所以绝不会跟我们一般见识的,终究是从唾沫堆里冲出来的砖家。不过,他倒是常常想把自己渊博的学识传授给我们。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吗?”我感动地点一点头,毕竟,人家是国学大师、是砖家,居然肯跟我这小人物交流。我便答他道,“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孔砖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右手捋着胡子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想,我没学过繁体字,我是不会知道的,便唯唯诺诺的样子,低声嘟囔着,我不知道的。于是,孔大师说:“看看,这就是要恢复繁体字的理由,‘回’字的四种写法都没人知道了,我们的传统国学就这样被遗忘了,被抛弃了!” 而后,又会满嘴“之乎者也”,一副很大师、很砖家的忧心忡忡的样子,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跑开,我怕孔砖家接着考我。

  有几回,工作室的其他几位砖家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跟他们开始“之乎者也”,有时拱手有时作揖,让我们听的、看的是一头雾水。不过那些砖家们散去之后,孔砖家看到我们一副副目瞪口呆的样子,孔砖家终于有点“愤怒”了,伸出一个指头朝向我们,说道:“悲哉,悲哉!我博大之国粹,自此将毁于一旦矣!哀其不争,怒其不为......”。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就会知趣的走开,各自找点无聊的事去做了,尽管我们知道,孔砖家的怒火不是朝向我们的。

  孔砖家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工作室还是受到一定影响的。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领导来工作室巡视,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据说现在正在忙着给汉字整形,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位砖家说道,“他怎么会来?……他忙着给汉字动手术,忙了,咱们的工作室大概是资料不够齐全了。”领导说,“哦!”“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室也该重新升级了。这一回,据说人家开始使用网络、电脑了,所以,孔大师大概也开始习惯网络办公了吧?”“是这样啊?”“肯定是,人家鼠标一点,要什么资料有什么,哪还像咱们这样还用人工查资料!”“以后看看吧,孔大师不来,咱们好像没有什么雷人的料了。”“是啊,我们也该改善工作环境了。”“改善之后会怎样?”“怎样?……那就方便多了?说不定孔大师还会回来,继续为我们做贡献,继续让我们雷人呢!”领导也不再问,若有所思的走开了。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砖家们正在静静的工作,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国之民性不开,汉字何以创新!痛哉,惜哉!”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赶紧站起来向外一望,原来是孔大师站在门口,一副愤愤的样子,我赶紧把大师请进了工作室,一边通知了领导,领导很快就过来了,一边与孔砖家寒暄着,一边责怪孔砖家这么久不来,弄得工作室想爆料都没有。孔砖家看了看还是到处堆积资料的工作室,一边摇头道:陋哉,陋哉,实难当改字之重则也......领导回到:马上更新,马上更新,大师还是要常来啊。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领导说道,“孔乙己不来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不来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而我们的工作室终于换成了电脑,接上了网络,自此,一批批的砖家们更是慕名而来,一时间,更多的砖家源源不断的从这个工作室走了出去。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大师已经有些傲慢了,已经看不起我们的工作室了罢。

  于09/09/01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48

教育部专家:67%支持汉字整形是误读 大多数反对

2009年09月01日 2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attach]3784[/attach]


    8月23日,有媒体报道: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 中新社发 五河 摄


  中新网9月1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消息,教育部就44个汉字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不过围绕着这次汉字整形的争论并没有结束。针对外界有关的质疑,教育部专家出面澄清,否认已经把意见汇总上报。另外,专家还指出,有关“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是误读。

  昨天是8月31日,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日子。不过今天教育部网站并没有刊出相关的信息。但早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网络投票一边倒:反对者超九成,支持者了了

  中央电视台报道称,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报道指出,“教育部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到昨日截止,44个汉字‘动刀整形’引发各界强烈反响。记者昨日从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

  虽然教育部的公开征求意见已经结束,但在各网站上进行的调查讨论依然在继续。而在网站的调查中,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公众意见。新浪网关于“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中,九成以上的网友反对“44汉字整形”。此项调查中,反对者占投票者的91.3%,支持者仅占4.5%。

  另外中新网的一项调查称,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另外,6.7%同意调整字形,认为“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还有11.4%的网友认为“改变字形”的举动很无聊,表示“不关心”。

  一边是67%的支持,一边是91.3%的反对声,两个迥异的数字,和背后的不同民意,预示着汉字调整会如何走下去?

  王锡锌:网络表达被扩大,专家和公众需要沟通

  对此,《新闻1+1》节目嘉宾、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锡锌认为,这次汉字字形调整虽然是小动作,但却有大争议,“专家的提供的方案在与公众交流的时候,出现了隔阂。在两者之间存在理解上的问题。”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专家只关注于微调,从规范的角度,但对公众来说,关键是能不能通用,虽然这些调整很小,但可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另一方面,专家认为这次是微调就结束了,但是老百姓会觉得这些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身份证等。争议时正常的,关键是如果不能进行沟通,征求意见虽然截止了,但争议不会结束。

  王锡锌指出,就汉字来说,是很特殊的。“专家是从语言文字学方面是专业的,但是谁在使用汉字?普通人都会接触这些汉字。有些网络上的表达可能是过分夸大了。如是否要回学校重新学习,这带有某种情绪化,但这种情绪化也提醒:专家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后,要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倾听公众的意见,并进行回应和沟通。”他说。

 目前正在统计数据,还没上报国务院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连线时说,“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个消息是不真实的。

  他指出,“因为目前征求意见工作还在搜集意见组层面,大家还都在紧张工作,收集数据,我们征求意见组还要报给收集意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过段时间才能上报给国家语委。所以目前这个报道是不真实的。”

  姚喜双还表示,“我们作为征求意见组会把意见一方面反映给专家,也上报给征集意见的领导小组。我们一方面要遵循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会认真听取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见。我觉得大多数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的专家和决策也会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策。”

  67%数字有误读,绝大部分公众都反对

  对于此前有媒体所报道的,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整形,与网上的八九成的不支持的鲜明反差。这引发了网友的质疑,有人甚至表示自己“被统计”。姚喜双指出,这其实是媒体的“误传误报”。

  姚喜双透露,“我们收集的意见3000多封邮件和信件,目前正在紧张的统计。媒体所报道的67%的统计数据是误传误报。这次的征集意见,有几个方面的数据:一个是支持或赞同我们通用汉字表这种问计于民的做法,对此,绝大多数网民持支持我们的意见。有人表示,字表向全国征求意见这个做法太好了,有意义、有价值。此外,还有对我们整体工作程序是支持的。”

  姚喜双指出,“说67%的公众支持44个字的微调,是误报。据我们统计的数字,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这和网上的调查数据的吻合。我们会把这个数据反映给专家组,请大家放心。”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9-2 00:52

教育部人士称44个汉字调整案报国务院拍板不实

搜狐新闻 2009年09月02日00:08 来源:央视网

  《新闻1+1》2009年9月1日完成台本

  汉字:通用还是规范?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在今天的节目里面我们关注两条新闻,第一个是汉字调整征询公众意见截止到昨天就已经结束了,另外一件,今天是9月1日,是中小学开学的日子,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又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首先我们还是关注一下第一条新闻,汉字调整。

  (播放短片)

  解说:

  “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是今天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的一条报道,报道中说,关于44个汉字的调整问题,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来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

  昨天8月31日是教育部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日子。然而,今天我们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没有找到最新的相关新闻公布。但早在几天前,8月22日的《北京日报》曾报道说,在教育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9天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的人表示赞成,认为自行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虽然教育部的公开征求意见昨天已经结束,但是在一些门户网站上,直到今天相关的调查讨论却依然在继续。而在网站的调查当中,却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公众意见,到今天下午记者截稿时,新浪网举行的题为“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中,显示共有54.9万人参加了该投票,其中91.3%的网友反对44个汉字整形,支持者仅占4.5%。另外,中新网举行的调查显示,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

  面对着《通用规范汉字表》获67%赞成票和门户网站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调查中,91%的反对票这两个差异的数据和背后的不同民意,汉字调整究竟会如何走下去?

  主持人:

  王教授,就是44个汉字的调整,而且这44个汉字真是微调,无非就是竖勾要不要勾,还有点变成捺是不是,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关注,有这么大的争论,您觉得什么原因?

  王锡锌(特约评论员):

  看起来小动作有很大的争议,我觉得这样一种争议可能反映出专家所提供的方案和公众在进行沟通的时候出现了隔阂,或者交通不够充分有效,造成这个原因最直接的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第一,专家提出44个汉字的微调,可能主要是从规范的角度强调这样一种汉字的调整对未来的规范作用,但是公众所关注的是它是不是通用,是不是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理解上的侧重。

  另外,专家这次所做的方案的调整,可能只是关注于我这次把汉字进行微调就结束了,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44个汉字微调以后,他可能会感觉到这些调整虽然很小,但是对他将来可能会产生一些直接的影响,比如身份证要修改,比如各种证件要调整,因此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我觉得争议是正常的,关键的是这两者之间如果不能进行充分的沟通,那么征集意见虽然结束了,但争议不会停止。

  主持人:

  有时候我觉得挺诧异的,为什么叫专家,人家一辈子可能就浸淫在这个领域,我就是靠这个吃饭,我对这个当然要对普通公众研究得深,我想专家的意见总是可靠的。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谁使用汉字?我们使用汉字,但是改不改,你说尊崇什么意见,有时候真觉得特别困惑。

  王锡锌:

  对,所以就汉字来说,它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从专家的眼中来讲,他可能是从语言文字学这个角度,所以他是专业的,但另外一方面谁在使用这个汉字,这次微调的44个汉字是通用、常用的一些汉字,因此我们普通人都会接触到这些汉字。当然有些网络上的表达可能是过分夸大了,比如是否还要重新去学校学习等等,这也许带有某种情绪化,但情绪化的背后其实在提醒,在专家提出专业化方案的时候,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倾听公众的意见,并且和他们进行回应和沟通,变得非常重要。

  主持人:

  王教授,接下来我们联系一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所长,我们听听他怎么说。我们接下来要联线的是姚喜双教授。

  姚教授,您好。

  姚喜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

  首先我先问您一个事,今天我们听到一条消息,教育部将把收到的意见汇总之后,上报到国务院,由国务院来决定到底怎么办,这条消息到底是真是假?

  姚喜双:

  这条消息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现在征求意见工作还是在搜集意见组层面,现在大家都在紧张地工作,把大家收集的数据正在整理,因为刚刚结束我们的工作。同时我们征集意见组还要报道征集意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再过一段时间上交国家语委,所以前面的消息是不真实的。

  主持人:

  姚教授还有一个问题,跟数字有关。因为我们看到媒体报道,教育部统计出来的数字经过各种各样的渠道,统计出来的数字是67%的人赞同、支持,这个数字和网络上做的那些民意调查似乎有特别大的不一样,因为网络上的民意调查往往八九成的人不支持,那么我想知道这个支持你们收集到的是支持什么?

  姚喜双:

  这次我们收集的意见大概目前来看,有3000多封左右邮件、信件目前正在进行紧张地统计,您说的67%的统计数据有一些误报,我觉得有一些误传。我们得到的一些意见,包括我们网上跟帖各个方面,我想有三个方面的数据,一个就是支持或者赞同我们《通用规范汉字表》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问计于民的这个做法是绝大多数观众、听众、网民都支持我们的意见。比如我们接到一个解放军同志的来信,他说这个字表向全国公众征求意见这件事情办得

  太好了,有意义,有价值。


主持人:

  姚教授,您刚才说这一方面是人们支持这种做法,征询意见,另外还支持什么?

  姚喜双:

  对我们整体的工作程序是支持的,您说的67%支持44个汉字的微调是一个误报,据我们统计到的数字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这44个字的微调的,我们也将把这个数字反映给专家组,请大家放心。

  主持人:

  这个就跟网络上做的民意调查基本上吻合。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怎么决策,因为我们看到专家做出的意见还有公众反映上去的意见之间差距挺大的,接下来怎么办?

  姚喜双:

  我们作为征集意见组,会把这个意见一方面反映给专家,另一方面上报给我们征集意见的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我个人的观点,一方面要遵循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律,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认真地听取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见。我想广大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的专家也会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决策,这是我的意见。

  主持人:

  非常感谢姚教授。王教授,刚才姚教授做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明,首先他说这67%是针对他们征询公众意见这种做法,而且他们调查出来的结果,绝大多数跟网络上的民意调查基本上是吻合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刚才说要顺应民意,您怎么看?

  王锡锌:

  刚才姚教授介绍的情况我们综合一下,其实有这么几点:

  第一,征求意见的做法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我们的通用规范汉字其实一直在做规范和清理工作,包括我们原来汉字有各种各样的改革调整,我们看到过去的汉字改革可能直接是动用权力等等来影响、来决定,来为我们提供规范的汉字没有面向公众去征求意见。

  主持人:

  我们没有发言权,就是一个受者。

  王锡锌:

  所以我们是汉字的使用者,但是没有被征求意见,这一次的做法公众是肯定的,我也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在44个汉字的微调上,的确我觉得是需要考虑专家代表讲的汉字发展的专业规律,我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评论。我只是要强调,当汉字强调通用的时候,也就是说为通常的大多数的人能够所习惯,有一种生活化的审美,而不仅仅是从语言文字的专业角度去审美。因此他们的意见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

  第三个方面,我非常赞同姚教授的说法,决策最后是一种方案的选择,在公众、专家的意见之间,我们看看有哪种最好的,让汉字既做到通用,又同时能够规范。

  主持人:

  要这么说的话,顺应民意,要知道这一次通用规范汉字是3000多专家干了八年,如果顺应民意,他们不就白干了吗?

  王锡锌:

  所以这里面的确涉及到一个,您刚才讲到的是一个成本,我们整个这样一个工程进行了这么多,现在引来了争议,但是我觉得可以分两块来看,首先 8300个《通用汉字规范表》,这是这些专家组经过八年,干了这么多时间他们的成果。我相信公众并不是说你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不行,你还是可以做,只是对这44个汉字的微调,现在公众普遍不能接受。我觉得放在这里进行一个争论,正是一个沟通的机会。

  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假如说过去我们已经投入很多成本,我们是不是要继续往前走,我认为依然需要再回到成本这个问题。至于汉字的调整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成本,尽管是关于宋体字印刷体的汉字调整,但是涉及到老百姓可能会想,我的身份证要不要改,我各种各样的证件要不要改,据说汉字这次调整涉及到 26个部门,因此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成本也需要纳入到这里面来,要综合考虑成本,才能选择一种最符合效益的方案,既考虑经济的效益,也要考虑社会的效益。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2 23:01

尘封多年的古字重现 兲、氼、嘦、嫑等网上复活?

2009年09月02日 1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日电 先前的古字流行、近日的汉字整形,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发“林方伟”的文章称:路是人走出来的,汉字是老祖先造出来的,网络新词是网民从古字废场捡破烂掏出来的。在囧、槑之后,“兲”、“氼”、“嘦”、“嫑”、“嘂”等古字会不会走红?


  文章称,“囧”(jiǒng)、“槑”(méi——双倍的呆,呆到极点!)这两个尘封N年的古字,靠网友们发扬光大而爆红。

  在新词达人有份参与的讲华语运动里,“囧”怎能不跃上游戏“华文?谁怕谁!”的海报,请公众来猜一猜呢?当然经过擅长爱“世说新语”的网友的“看图作文”,这些字跟当初的意思已差了十万八千里。

  网上又有人呼吁网民再接再厉,循环古字。网友是批难以捉摸的族群,谁知道这些人一盆火的热情,到底能不能烧出另一波熊熊“囧”现象。不过有些字还蛮有趣,不得不佩服古人符合新e代思考方式的逻辑。让新词达人帮他们宣传宣传一些。

  ⒈“兲”(读tiān),原是“天”字的古体,或许可在网络上“问候”你讨厌的人。把它拆开来——我的兲啊!不是骂人的话吗?

  ⒉“氼”(读nì)。古人的智慧:人掉进水里,水淹到头顶,就是溺水了。是的,这就是古人版的“溺”。现代“溺”:沉在水中,越变越弱,最后无力挣扎,结局当然是做水鬼了。网上有人爱煽风点火,有人爱漫天开骂。新词达人建议:专门“救火”的和事佬,可以领这个“氼”封号。

  ⒊“嘦”(读jiào)和“嫑”(读biáo),不就是“只要”和“不要”的快速连读吗?

  台湾和大陆一些地区其实现在还很兴用“孬”(naō)。爱看台湾节目的朋友整天用“孬种”来骂人。拆开来看,就知道在说不好的下等人。“这样子”的速读也常被写成“酱紫”。现在老祖宗已经帮我们准备好了,不用白不用嘛。

  ⒋“嘂”(读jiào),四张嘴同时叫,吵死了。这样的叠字解义跟“槑”异曲同工。

  不过不假思索地“看图作文”有时还会让人糗大。广东话里“嬲”(niao)指的是“生气、不高兴”。不过倾向看图作字的网友,搞不好还想入非非。乱用一通,有时还真是“鸡”同“鸭”讲。

  大家还是先学好华文才来玩这些文字游戏吧。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2 23:09

上推下卸的文字改革 国务院听谁的呢?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5:16 来源:北京晚报 

  上推下卸的文字改革

  9月1日,关于44个汉字改不改有了一个不算结论的结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透露,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此条新闻新快报、华西都市报、新闻晨报等媒体均有报道,并见于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板块。

  可是,国务院听谁的呢?

  听专家的?教育部专家自己提出来这个调整方案,怎么好自己打嘴巴否定自己呢?再说这是一个历时八年的工程,其间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科研经费花了就得拿出科研成果,拿不出就要有人担责任,谁来倒这个大霉?要说八年前设置这个项目的时候,可没征求民意。换句话说,八年前,专家和教育部心里想的问题是怎么改、改多少。“改不改”在当时压根就不是个事儿,否则那时候预先征求一下民意,大家早八年群起而否定之,就既没有后来的浪费,专家也省得挨骂了。


  听群众的?这就比较麻烦。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此前曾报道,教育部于8月22日发布消息称,“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但是在各大网站进行的调查中,网友反对的声音接近九成。于是有网友称,“被67%”了。大相径庭的两个数字,真正的民意到底什么样?是江湖太远庙堂太高,所以两种说法有出入,还是有一方睁着眼睛说瞎话自己糊弄自己?不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动辄称尊重群众意见,简直就是对民意的亵渎。

  不过,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上述难题都已经不再是教育部要面对的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滑头之极的手法。话没少说,一句实在的没有,主要矛盾直接上交,自己金蝉脱壳。将来无论改与不改,都先逃脱了干系,把自己定位在“只是负责执行”的角色上。同时,鉴于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意见从8月12日被抛出,就不断地被网民、媒体和非教育部御用专家拍砖,遂挂出了“也可能不会改”的幌子。万一真的不改,这句话就算是抢了先机,届时在全国人民面前也好占个地步。

  又及:在今天早上的新闻中,据中新社的报道,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表示,“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个消息是不真实的。他说,据统计,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

  一日之间的翻云覆雨,实在是把人看晕了。堂堂一个部委,说话办事怎么总让老百姓觉着不靠谱呢?高调抛出方案于先,拼命撇清于后,困难上交不成就说是媒体错了。机巧如是,高,实在是高。

  张 丽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2 23:24

网友恶搞汉字整形 自创疑似“脑残”新字(图)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4:20 来源:羊城晚报 



  并为26个英文字母整形

  本报今天消息 《新快报》报道:44个汉字“整形”在网上沸沸扬扬。创意无限的网友也不甘落后。前天,有网友创造出了三个“全新”的中文字,引来网上一片赞叹;更有网友把“整形”国际化,恶搞出“英文字母新写法”,将26个字母的写法逐一点评“修正”。

  8月31日,网友“和菜头”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在教育部颁发汉字新写法之后,通过把握精髓,掌握实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创造出了3个中文字,为此次汉字改革活动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 nan,形容词,也做名词使用。意味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对于如此创新的“恶搞”,不少网友大呼“厉害”“过瘾”。


  出于对汉字整形改革的反弹,网友还恶搞出“英文字母新写法”,用幽默的方式讽刺汉字整形是“无事找事折腾”。

  山东济宁网友zmbhero 在帖子中说:“某国教育部称,今后拟将以下英文字母的写法微调:A的中间一横两边要出头……”很快,就有网友cu- cilife“套帖”回复:“B要分开写”。紧接着,跟帖一发不可收拾,网友们纷纷“盖楼”将26个字母逐一评点“修整”……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2 23:26

20天收集意见万余条《汉字表》调整结果暂不出台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5:09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李莉)《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8月31日结束。由于此前44个汉字的写法调整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很多读者关心这些字的写法到底改不改。记者昨天从教育部获悉,《汉字表》方案将根据征集上来的意见和专家意见再次调整,短时间内不会有最终结果出台。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字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8月12日起至2009年8月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事实表明,群众对《汉字表》非常关注,对汉字的调整方案反响很大。短短20天,征集到的意见数以万计,其中有电子邮件、传真、信件,也有网络留言。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并强调:汉字调整不会违反大家的意志去做。现在意见已经充分收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整理,近期将把征集意见的结果向社会公布。

  该负责人表示,“听取意见就是为了对《汉字表》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调整,使现在的初步方案更加合理。”对大家集中反映的问题,教育部将交给专家组再进行讨论,根据群众意见对《汉字表》方案再次进行调整,之后再召开座谈会对方案进行讨论。因为还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所以不会很快有最终的确定方案。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9-2 23:27

教育部官员谈汉字整容:没权做人民不满意的事情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8:31 


    8月23日,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 中新社发 五河 摄


  中新网9月2日电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2日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对于上个月进行的44个汉字字形调整的征求意见一事,他表示,对于汉字字形调整,他们会慎之又慎,并且会听取民意,不会做人民不满意的事情。


    近九成网友反对汉字“整容”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从8月12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由于此前44个汉字的写法调整关系到人们的书写习惯,因此这次征求意见受到各方关注。根据本网和某门户网站进行的调查,近九成的网友表示反对对汉字字形进行“整容”。

  此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目前征求意见工作还在搜集意见组层面,大家还都在紧张工作,收集数据,我们征求意见组还要报给收集意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过段时间才能上报给国家语委。姚喜双还透露,“据我们统计的数字,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这和网上的调查数据的吻合。”

  在网友反馈的消息中,较多的反对理由包括觉得没有必要“瞎折腾”,汉字调整后将对名字等造成影响且修改这些汉字也有很高的社会成本,可能会混乱民众的书写等。

    官员:没有权力去做人民不满意的事

  李宇明2日向中央电视台透露了本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他说,自8月12号至31号,已受到各地群众发来的有关汉字规范方面的信件、邮件3000多件,同时他们也对网上网友的相关跟帖也进行收集整理。“我们将认真地研究每一个建议,尽量使我们的字表完善,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他说。

  针对大家关注的字形、繁简调整给生活带来不便,增加社会成本等问题,李宇明说,在字型调整方面,会慎之又慎。“能不动的尽量不动,大家习惯的,不会违背大家的习惯去改变。我表一个态,我们是国家公务员,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不满意的事情,我们不会做。我们也没有权力去做人民不满意的事情。”

  李宇明强调,社会上流传“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的说法是不真实的。现在公布的是专家版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而且仍处在征求意见阶段,并不是定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不会很快公布,国家语委、教育部会综合考虑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完善,直到各方都感到比较理想后再进行公布。“在后面的时间,我们还会通过座谈会等其他方式,继续征集意见,”他说。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