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BMW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10 00:52     标题: BMW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BMW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08-10-09 10:27:43]  太平洋汽车网  责任编辑: wangrui


关键词: 厂商要闻

  (北京)今天,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协议,BMW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人民币100万元,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部分启动资金和基金的组成部分,专门用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此同时,于14日再次启程的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将成为本次合作的重要活动。这是中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机构与企业首次联手开展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它对于探寻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启动形成社会(特别是企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同开启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
  继2007“BMW中国文化之旅”成功举办之后,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将于10月14日正式启程,沿着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中国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作为2008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文化之旅的考察捐赠项目遴选、资料编纂、实物收集、专家咨询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表示:“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BMW中国文化之旅’更加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我们真诚希望‘BMW中国文化之旅’能够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并号召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据悉,BMW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于今年年底举办“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以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将此行的精彩内容集中呈现,同时邀请沿途走访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到现场进行传承技艺的展示。双方希望藉此展览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魅力同时,领略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性和精粹性,呼吁并促进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支持。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翻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的一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再创造,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和方针,并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更是加大了工作力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像BMW这样的跨国公司能够如此重视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它的保护工作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完成。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对未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是我国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机构。通过承担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量具体工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实施;进行理论研究;举办学术、展览及公益活动,宣传保护工作成果,组织实施研究成果的发表和人才培训等工作职能。

  作为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BMW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除了‘BMW中国文化之旅’,BMW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力求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更大贡献。此外,“BMW中国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的其他各项工作也在同时长期深入展开,例如旨在增强儿童交通安全意识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活动,用于支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以及其他爱心活动的BMW爱心基金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15 19:39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在京再启征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 10:33  新浪汽车

[attach]161[/attach]
发车仪式




发车仪式



  新浪汽车讯 2008年10月14日,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在京举办了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新闻发布会暨发车仪式。今年的“BMW中国文化之旅”将沿着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中国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探访沿途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先生,全国政协常委程世娥女士,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松晨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先生,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佩德先生,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张旭先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暨发车仪式。



发车仪式



  在2007“BMW中国文化之旅”于去年6月成功举办之后,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成果喜人。BMW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助主要用于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整理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等方面。其中甘肃的攻鼓子舞在“BMW文化之旅”的资助之下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现已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基础之上,今年,BMW进一步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合作的重要内容,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被正式列入2008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10点30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和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将队旗郑重交给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贺学君教授。由22辆BMW汽车组成的车队陆续驶出首都博物馆门前广场,开始了为期10天、长达2,600公里的文化之旅。由专家、学者、媒体、以及BMW车主、经销商和员工组成的车队将沿着中国京杭大运河由北京出发,经由天津、山东、江苏,到达运河起点浙江杭州,并转道进入中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文房四宝的重要存续地——古徽州(现黄山市),探寻大运河繁荣的历史和中华文明传承的印迹。
  此行旨在:
  对运河流经省市中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捐赠;
  沿途参观、采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收集相关资料;
  宣传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唤起和增强公众关注和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对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意义。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15 19:41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在京再启征程(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 10:33  新浪汽车



  大运河: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

  静静流淌两千多年的中国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在运河两岸不同阶层的民众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一条大运河的历史也是民俗生活的长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大运河原有的功能逐步被取代,与之相依存的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保护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表示:“文化遗产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有着数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文化遗产尤为珍贵。这就是为什么BMW多次郑重承诺,‘BMW中国文化之旅’将每年沿着不同的路线一直走下去。作为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中国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被广泛认可。切实保护好中国京杭大运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很高兴,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能够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与支持,我们将共同记录此次探访的足迹,并将大运河独特的文化魅力发掘展现给大家,由此,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先生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保护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2006年与2008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28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7名已经文化部命名公布……‘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开展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作为2008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BMW中国文化之旅’树立了一个‘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对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将产生积极而良好的影响。”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将以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探寻运河开凿历史起点——扬州古邗沟遗迹,参观、探访有着“南桃北柳”之称的桃花坞和杨柳青年画制作技艺,以及雕版印刷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绣、杭州评词和江南丝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12月份,BMW还将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2008 “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将所采集的图片、视频资料和相关实物集中呈现给公众,与更多的人分享运河之行的珍贵记忆。

  琴瑟和鸣:文化遗产保护拉开合作序幕

  在发车仪式之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佩德先生将20万元捐赠证书郑重地交给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先生,作为该院院藏历代古琴的保护资金。这也是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的第一个捐赠项目。

  古琴又称琴或七弦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以前,它以琴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持续不断的一种丝弦器乐形式。古琴作为中国器乐艺术集大成者,以琴制、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琴派等元素构成了中国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以音乐为表现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新闻发布会上专业琴师现场抚琴,古琴低沉深厚,幽远古朴的音质以及“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居于“琴棋书画”之首的中国古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趣。

  作为受赠方代表,王文章先生表示:“感谢BMW的捐赠,作为企业对古琴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BMW是第一家。今天,我们在古琴声中开启文化之旅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相信我们和BMW这样的世界顶级汽车品牌联手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是非常完美的琴瑟和鸣。包括企业在内的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做好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BMW发起的‘中国文化之旅’活动,在企业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具有示范的意义。在这里,我预祝本次文化之旅取得圆满成功。”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的开启也正式拉开了BMW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战略合作的序幕。在发车仪式之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按照双方此前确立的战略合作协议,BMW还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人民币100万元,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启动资金和基金的组成部分。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15 19:42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在京再启征程(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 10:33  新浪汽车



  BMW中国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是对中国社会的长期承诺

  作为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BMW非常重视在中国的发展,积极融入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BMW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于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除“BMW中国文化之旅”外,BMW还继续推进以下主要项目:

  -与中华慈善总会联手建立的BMW爱心基金,以汇聚众多爱心人士的力量,支持和帮助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赞助辽宁省芭蕾舞团在东北三省四市的专场演出—宝马艺术之夜;

  -与宋庆龄基金会共同设立的为期5年的“BMW中国优秀大学生奖励基金”项目及获奖学生代表暑期实习项目;

  -在全国10个城市长期推广的针对4-6岁幼儿园小朋友的项目“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等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16 09:39     标题: 2008 “BMW中国文化之旅”抵达山东省济南市

2008 “BMW中国文化之旅”抵达山东省济南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 14:15  新浪汽车







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



  (济南)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于10月14日自首都博物馆出发,沿中国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一路南下,途经天津市,进入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聚集地之一——山东省。今天上午,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在山东省图书馆举行了此行的第二站捐赠活动,捐赠款项20万元将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和扑灰年画的保护与传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博士,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先生,宝马集团大中华区公关部总监李英君女士、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参加了捐赠仪式。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著名的齐、鲁两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封国,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山东自然风光秀丽, 齐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丁公村“龙山陶书”, 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这里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现有梁祝传说、鲁西南鼓吹乐、五音戏、山东大鼓、杨家埠木板年画、胡集书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2项,还有“世界风筝之都”潍坊等文化胜地和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等人文景观。



捐赠仪式



  中国京杭大运河在山东省境内有著名的鲁运河,又称会通河,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虽然该河段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六月才开通,属于运河中开通最晚的一段,但却沟通南北,连贯东西,成为大运河正式形成的标志。

  一线贯通的大运河让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并绽放出朵朵奇葩。而“BMW中国文化之旅”在本站捐赠的有“民间艺术三绝”之美称的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和扑灰年画,就是南北交融所产生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捐赠仪式上,宝马集团大中华区公关部总监李英君女士表示:“厚重的文化积淀,重要的地理位置,让山东省成为中国大运河流域少有的、拥有大量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省份。我们衷心地希望BMW在山东的捐赠款项能够对‘高密三绝’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唤起社会各界对大运河沿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作为受赠方代表,李宗伟副厅长表示:“近几年,山东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大胆探索,积极进取,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恢复抢救濒危的珍贵项目50多个,落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长期保护措施,使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形成了重点突破、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博士认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齐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共同创造并延续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MW中国文化之旅’的举办,将唤起山东省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关注,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捐赠仪式结束后,到场的嘉宾、媒体和车队一同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其中包括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菏泽面塑、济南皮影、济南面塑、鼓子秧歌、历城盘锣等极具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行捐赠的高密三绝:剪纸、泥塑和扑灰年画也进行了现场表演。高密剪纸取材广泛,技法溶江南剪纸之纤巧和江北剪纸之粗犷于一体,形成了稚拙、粗犷、金石味浓的独特风格;而聂家庄泥塑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情写意生动,能动、会叫,乡土气息浓厚;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反映了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民间艺人们娴熟、精湛的技艺让到场的观众叹为观止。

  作为“BMW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BMW中国文化之旅”于去年6月首次成功举办。今年,宝马中国、华晨宝马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高权威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合作的重要内容,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被列入2008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并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和指导。

  由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媒体、以及BMW车主、员工和经销商组成的车队接下来还将参观曲阜的孔庙和孔府。完成对山东省境内重要文化遗产的考察后,车队将继续前行探访大运河沿途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途经邳州、扬州、镇江,三天后抵达南京。


  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著名的齐、鲁两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封国,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山东历史上出现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等儒家圣人,还有思想家墨子、管子,科学家甘德、贾思勰、汜胜之,军事家孙武、孙膑、诸葛亮, 文学家刘勰、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 艺术家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对中华和世界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主体。


  关于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
  由22辆宝马汽车组成的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于10月14日从首都博物馆出发,沿着中国京杭大运河,经由天津、山东、江苏,到达运河起点浙江杭州,并转道进入中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文房四宝的重要存续地——古徽州(现黄山市),探寻大运河繁荣的历史印迹,全程2600公里。此行旨在:
  对运河流经省市中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捐赠;
  沿途参观、采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收集相关资料;
  宣传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唤起和增强公众关注和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对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意义。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17 18:48

新浪专题http://auto.sina.com.cn/z/2008bmwchina/index.shtml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17 18:53

2008宝马中国文化之旅 :江苏
更多

邳州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纸塑狮子头
纸塑狮子头
纸塑狮子头
纸塑狮子头
纸塑狮子头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

2008宝马中国文化之旅 :山东
更多

高密三绝
高密三绝
高密三绝
高密三绝
高密三绝

孔府
孔府
孔府
孔府
孔府

2008宝马中国文化之旅 :天津
更多

天津
天津
年画
年画
年画

2008宝马中国文化之旅 :捐赠
更多

济南捐赠
济南捐赠
济南捐赠
济南捐赠
济南捐赠

北京捐赠
北京捐赠
北京捐赠
北京捐赠
北京捐赠

2008宝马中国文化之旅 :车队
更多

车队
车队
车队
车队
车队

发车仪式
发车仪式
发车仪式
发车仪式
发车仪式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0 10:05

[attach]167[/attach]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路线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0 10:08     标题: 08BMW文化之旅北京捐助项目介绍-杨柳青年画

08BMW文化之旅北京捐助项目介绍-杨柳青年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 19:16  新浪汽车




[attach]168[/attach]

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霍庆友




[attach]169[/attach]

天津杨柳青年画




  捐助项目:杨柳青年画简介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杨柳青年画历史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是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年画因以产地得名。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

  到国内革命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年画也随即搁置发展,直至解放杨柳青年画才见天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到杨柳青画社视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曾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现今随着政府对年画的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之深,杨柳青年画发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

  杨柳青年画内容题材

  杨柳青年画多以仕女、娃娃、神话传说为题材,采用寓意写实等手法,构思巧妙别致,线条流畅清新,敷彩古朴曲雅,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反映人民群众向往国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万象更新》、《莲年有余》、《富寿平安》等作品,流传极广,驰名海外。邵文锦创作的《山鹊山鹊别处啼》成为现代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永远收藏。

  归结起来有娃娃仕女、戏曲故事、时样节景、花果清供等类别。如《麒麟送子》、《五子夺莲》、《忠义堂》、《文姬归汉》、《五谷丰登》等很受人们的喜爱。 杨柳青年画是采取木刻套印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的,即先用木板印出线纹,再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了一种既有线条工力的木刻韵味,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风格的杨柳青年画所特有的格调。

  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农家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等,以及带有时事新闻特色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富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这些优秀作品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0 10:10     标题: 08BMW文化之旅-惠山泥人

08BMW文化之旅-惠山泥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8:07  新浪汽车




  惠山泥人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公元前202年置县,1295年升为州。无锡泥人的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始于明末,《古今图书集成》有载。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无锡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无锡手捏泥人对材质要求严格,需取当地水稻田一米深处的乌土为材料。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无锡泥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其《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名满天下,广为人知,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锡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目前,无锡手捏泥人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亟待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0 10:12     标题: 08BMW文化之旅-曲阜三孔

08BMW文化之旅-曲阜三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7:32  新浪汽车








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之孔庙  



  孔庙位于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attach]170[/attach]

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之孔庙




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之孔庙

  孔府系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2)。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0 10:15     标题: 08“BMW文化之旅”北京捐助项目介绍-古琴艺术

08“BMW文化之旅”北京捐助项目介绍-古琴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 19:13  新浪汽车




北京捐助项目-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传承人-吴钊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所属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相关传承人:郑珉中、陈长林、吴钊、姚公白、刘赤城、李璠、吴文光、林友仁 李祥霆、龚一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


[attach]172[/attach]


古琴



[attach]171[/attach]

古琴



  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在大量琴曲音乐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常见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人》等。打谱作为古琴音乐传承中极具创新精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音乐的整体与技术细节等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继承古琴艺术中所包含的儒家传统精神及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境界,将为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中的人们调整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认知体验“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带来许多新的启示。

  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的变化,给古琴及以它为表征的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理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古琴被视为“旧文化”的代表而备受冷落。西方专业音乐教育制度的移入改变了古琴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及自娱自悟的功能,促使它朝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迅速转变,从而形成了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发展新趋向,由此改变了古琴自古以来依琴人口传心授方式在读谱与打谱间代代相袭的传统,及由琴社、流派等所形成的古琴自然生态空间。古琴原有的集诗书礼乐为一体、琴道即人道的境界被狭窄化了,它只能局限在舞台技艺的范畴之中。古琴作为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来是一种知识分子生活的艺术,而职业化、专业化的结果却使古琴原来的自然生态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人文精神中某些深厚内涵的缺失。这个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相关层面的高度关注。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可以说,古琴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但是古琴曲高和寡的现状不容乐观。懂古琴的人本来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致使大众对古琴的熟悉和重视程度很低,很多人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古琴艺术急需我们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古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唤起公众对古琴艺术的关注,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将其选为首站捐助对象。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0 10:18     标题: 08BMW文化之旅-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08BMW文化之旅-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7:48  新浪汽车



江苏邳州蓝印花布



[attach]173[/attach]

江苏邳州蓝印花布   



参观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后来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至今已逾千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头巾等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长久以来流传不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有的蓝印花布已改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传统工艺逐渐变异,有必要提请有关方面注意,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时刻。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0 10:20     标题: 08BMW文化之旅-纸塑狮子头

08BMW文化之旅-纸塑狮子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7:53  新浪汽车



[attach]174[/attach]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邳州纸塑狮子头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邳州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发掘纸塑狮子头,并提倡研发新产品,组织参加各种民间艺术展览,扩大对外宣传。1990年,邳州纸塑狮子头首次参加“江苏省民间美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同年参加“上海• 中国民间美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1992年,参加“北京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获二等奖;同年参加北京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获金奖;1993年被文化部选入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1992年邳州纸塑艺人石荣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近年来,由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出现,传统狮子舞等民间舞蹈逐渐被新的歌舞娱乐形式所取代,用于狮子舞的纸塑狮子头面具用量减少,销量不大,许多艺人便被迫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加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邳州纸塑狮子头技艺后继乏人。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已迫在眉睫。2008年该项目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0 10:27     标题: 08BMW文化之旅-白蛇传传说

08BMW文化之旅-白蛇传传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7:59  新浪汽车




  捐助项目:白蛇传传说(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

  浙江省杭州市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

  民间传说常常出现“多源”现象,白蛇传传说亦然。民间文学专家认为,镇江、杭州是这一传说的重要流传地。白蛇传传说流传地区广泛,与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并列为汉民族流传较广的四大传说。

  白蛇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宝库。它故事奇崛,人物生动丰满,其中的白娘子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传说所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白蛇传中的民风民俗内容也极其丰富,对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这一传说主要的发生地杭州而言,白蛇传与断桥、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21 22:41     标题: 宝马捐赠人民币100万 积极参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宝马捐赠人民币100万 积极参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新浪 2008年10月21日12:28  来源:公益时报



  宝马:

  恋上非物质遗产保护

  本报记者 于佳莉

  10月6日,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协议,BMW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人民币100万元,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部分启动资金和基金的组成部分,专门用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于14日再次启程的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将成为本次合作的重要活动。这是中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机构与企业首次联手开展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它对于探寻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启动形成社会(特别是企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和方针,并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更是加大了工作力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表示:“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它的保护工作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完成。”


项目特征

  10月14日,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在京举办了“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新闻发布会暨发车仪式。由22辆宝马汽车组成的“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于当日从首都博物馆出发,沿着中国京杭大运河,经由天津、山东、江苏,到达运河起点浙江杭州,并转道进入中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文房四宝的重要存续地——古徽州(现黄山市),探寻大运河繁荣的历史印迹,全程2600公里。

  此行旨在:对运河流经省市中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捐赠;沿途参观、采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收集相关资料;宣传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唤起和增强公众关注和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对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意义。

  作为“BMW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BMW中国文化之旅”于去年6月首次成功举办。今年,宝马中国、华晨宝马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高权威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合作的重要内容,“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被列入2008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并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和指导。

  据悉,BMW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于今年年底举办“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以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将此行的精彩内容集中呈现,同时邀请沿途走访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到现场进行传承技艺的展示。双方希望藉此展览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魅力同时,领略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性和精粹性,呼吁并促进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支持。

  作为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BMW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除了'BMW中国文化之旅',BMW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力求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更大贡献。此外,“BMW中国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的其他各项工作也在同时长期深入展开,例如旨在增强儿童交通安全意识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活动,用于支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以及其他爱心活动的BMW爱心基金等。

(责任编辑:guoqiang)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02

国文化之旅沿着京杭运河来到杭州

www.zjol.com.cn  2008年10月2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讯 记者汪维诺报道)经历了七天的跋涉,沿着中国京杭大运河数千年的历史印迹,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抵达运河起点——浙江省杭州市,并于今天在目前国内唯一的综合反映运河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举行了此行的第四次捐赠仪式,捐赠款项20万元人民币将用于大运河博物馆的资料收集与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杭州评词的保护与传承。

  江南丝竹、杭州评词是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江南丝竹因乐队由二胡、琵琶等丝竹乐器组成而得名。 其风格“小、细、轻、雅”,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而杭州评词则用说、表、拉、唱等丰富的形式演绎传统书目,在运河杭州段广为流传。但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老传承人相继离世,这两项传统曲艺都面临后继乏人等问题的威胁。BMW本次捐赠将用于帮助这两项曲艺的抢救,挖掘和传承工作。

  随后,车队成员还在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拱宸桥乘船完成了杭州段大运河的“水上文化之旅”。位于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已经成为运河历史的“活化石”,它和运河从南到北的其他古桥一起,构成了解读运河的最佳注脚。

  据悉,为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举办的“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活动。该活动以北京市为起点沿古代京杭大运河驱车南下,途径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等地,系统展示所经过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成果,并在所经的城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考察、捐赠,实物收集等活动。

  接下来,车队还将继续车队转道安徽省,进入中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文房四宝的重要存续地——古徽州(现黄山市),探寻大运河繁荣的历史印迹,从而完成为期十天,2600公里的行程。此次活动结束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于“BMW”共同举办“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系统展示此次活动所经过的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成果。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汪维诺/文  编辑: 汪维诺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06

08BMW文化之旅-苏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8:08  新浪汽车


  苏绣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近十年来苏绣行业逐渐萎缩,现主要集中于苏州市区和高新区东渚镇、镇湖街道一带。

  苏绣技艺的起源不详。现存的宋代以来苏绣实物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如元代苏绣残片表明,当时已有一件作品运用9种刺绣针法;明代绣品多采用文人画稿,开始形成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清代苏绣成为行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苏州因此有“绣市”之称。道光年间,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清末民初,苏绣名家沈寿创“仿真绣”,晚年口述《雪宦绣谱》,总结刺绣经验;20世纪30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创“乱针绣”,丰富和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她们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研究和创制了多种绣法与针法,使苏绣技艺不断发展和提高。

  自明代以来,苏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目前尚有确切传人并有影响的苏绣可分为三大谱系,

  一是传统细绣,二是沈寿所创的“仿真绣”,三是杨守玉所创的“乱针绣”。这三大谱系的技艺都有着丰富而多变的适应性,完整而系统的技艺法理,具有传统的书画品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苏绣一直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史、民俗学和女性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绣花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此情势下苏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拥有高超技艺的苏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苏绣艺术品越来越少,苏绣正面临着有序传承的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07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沿途文化项目一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6:26  新浪汽车


  一.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

  在探寻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泱泱旅途中,在凝固时光、寻迹历史的溯源之路上,BMW始终与您同行。2008年10月14日,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的“BMW中国文化之旅”再次启航。车队从北京起程,经由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一路追寻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足迹,最终进入徽商故里——古徽州,回溯运河文化繁荣的原动力,全程约2600公里。

  作为2008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指导。车队带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保护精神家园的责任,探访运河历史的发展历程,挖掘大运河生活圈和独特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其目的是:

  以行动呼吁全社会对于中国大运河的关注,支持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向运河流经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捐赠,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对燃灯古塔、古邗沟遗址、苏绣、云锦和徽州文化圈等沿途文化遗产进行参观、采访和资料收集;

  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各种民俗礼仪、节庆和民间传统工艺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部、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从2003年开始,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探索。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地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以下措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确定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要求,认真制定保护规划,积极探索工作机制,不断摸索保护方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逐级保护。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命名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更好的开展传习活动。

  设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 实施整体性保护。

  建设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征集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进行登记、建档和征集工作,积极建立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抢救流散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08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沿途文化项目一览

(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6:26  新浪汽车


  三.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沿途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市

  古琴

  又称古琴或者七弦琴,是一件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古琴自身的高文化特征不仅体现在保存至今的一千余首琴曲之中,它还有着极高的审美与收藏价值。古琴本身便是一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它的制作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念,凝聚着中国古代斫琴名家们的勤劳和智慧,因而历代名琴成为文物鉴藏家们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2003年11月7日,对中国古琴艺术而言,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成为继昆曲之后第二个入选该项目的中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这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对古琴艺术更为热烈的关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琴,去感受那深厚博大的文化积淀、去聆听那来自久远历史中的声音。


  天津市

  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是我国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天津西南杨柳青而得名。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据现有材料看,约起始于明崇祯年间,清雍正、乾隆时期,逐渐繁荣。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元顺帝时,战乱四起,一个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霍玉堂避难来到杨柳青,他一眼就看到了那成片的枣树林,想起了自己的看家本领——雕刻,枣树是最好的刻版印刷的材料。于是,逢年过节就刻印些门神,灶王,钟馗,来卖,以此来维持生活,杨柳青的人们也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把自己练就成唯一的一个能勾,刻,刷,画,裱五大工艺全能的杨柳青年画画家,这在年画史上也是少有的。他和全家人把自己的家宅扩建成“杨柳青年画家庭博物馆”,恢复了杨柳青古镇画乡的老字号“玉成号画庄”。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09

 山东省

  高密三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


  高密剪纸是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山东高密剪纸流传久远,取材广泛,技法溶江南剪纸之纤巧和江北剪纸之粗犷于一炉。逢年过节,农舍的门窗、棚顶、箱柜、衣橱,都装饰有剪纸,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据考证,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迁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间剪纸艺人,将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带到高密,溶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艺术风格。

  高密民间剪纸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纯朴可爱;在表现形式上,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在内容上取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窗花”、“鞋花”、“顶棚花”、“馍馍花”以及以人物、动物、花鸟、故事为题材的剪纸作品,都深受群众喜爱。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剪纸已走向世界,不仅成为出国人员的馈赠礼品,且多次出国展出。其中,齐秀花被誉为民间剪纸艺术“女状元”,曾在1996年剪出“金牛奋蹄”图,并被选为当年中国生肖邮票的图案。1997年,她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精心构思并剪出了1997个不同形态的牛,为香港回归这个特殊的日子,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聂家庄泥塑有段民谣广为流传: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与天津“泥人张”注重写真的艺术手法大异其趣。色彩运用,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

  高密市姜庄的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扑灰年画相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扑粉”是使用现成的粉本(即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扑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因为有了临摹这一程序,故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极善于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清初扑灰年画吸收了文人画的艺术因素,嘉庆年间又对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两种木版年画的技术进行了吸收与改造,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年画派系。咸丰年间高密涌现出一大批年画制手,出现了“老抹画”、“红货”两个主要流派。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这样扑灰年画便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无人。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


  曲阜三孔

  孔庙位于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府系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2)。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09

江苏省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邳州纸塑狮子头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邳州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发掘纸塑狮子头,并提倡研发新产品,组织参加各种民间艺术展览,扩大对外宣传。1990年,邳州纸塑狮子头首次参加“江苏省民间美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同年参加“上海• 中国民间美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1992年,参加“北京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获二等奖;同年参加北京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获金奖;1993年被文化部选入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1992年邳州纸塑艺人石荣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近年来,由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出现,传统狮子舞等民间舞蹈逐渐被新的歌舞娱乐形式所取代,用于狮子舞的纸塑狮子头面具用量减少,销量不大,许多艺人便被迫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加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邳州纸塑狮子头技艺后继乏人。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已迫在眉睫。2008年该项目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后来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至今已逾千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头巾等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长久以来流传不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有的蓝印花布已改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传统工艺逐渐变异,有必要提请有关方面注意,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时刻。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10

  古邗沟遗迹

  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老城区北郊。邗沟不仅是大运河的起源,更浓缩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略去的一页——“吴越争霸”。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即位以后,立志为父王阖闾报仇,于是南下攻越,当他认为无南方侵扰之忧时,便掉转戈矛,北上伐齐,进军中原和晋国争霸。其时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河网纵横,交通全靠水路,“不能一日而废舟揖之用”,舟师是吴军的主力。但长江淮河之间无直接通道,北上代齐需由长江出发入海,再绕道入淮,航程过长,海浪过大,使之不得不想以人工河沟通江淮。

  吴国过去连年攻楚,吸取了楚国发展航运的技术经验,先后在国内开凿了沟通太湖和长江的“堰渎”和太湖通向东海的“胥浦”。吴国的造船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已能建造各式大中型舰船,舟师成了吴军的主力。吴国根据以往开河的经验,决定从邗城(现今扬州)开始,因地制宜地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开凿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于是,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邗城下开挖深沟,引长江水向北入淮河,从而沟通了江淮,以水路运粮运兵,此时,邗沟的开凿完全为军事目的。

  因年久淤湮,今仅遗存螺丝湾桥至黄金坝东西向一段,长约1450米,宽50~60米,两侧淤积层约20~25米,中间沟床现约10米。中段有明清时修建的“邗沟桥”横跨,此桥为两头门石桥,两边山花墩上均嵌“邗沟桥”石额。

  雕版印刷技艺(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雕版印刷技艺出现于隋唐时期,宋代毕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目前,雕版印刷技艺可在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见到,这里聚集了一批雕版印刷艺人,并存有近30万块雕版板片,因此其技艺被称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一是备料,即制版、备纸、备墨;二是雕版,即写版、校正、上版、雕刻;三是刷印与套色;四是装帧。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共有二十多道工序,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据记载,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创于唐代,清代得到空前发展,康熙年间刊印了包括《全唐诗》在内的内府书籍三千余卷。1960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成为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职能机构。但是,这一机构作为自筹资金的事业单位,目前面临转企改制的形势,市场经济正逼近传统雕版印刷工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白蛇传传说(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

  浙江省杭州市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

  民间传说常常出现“多源”现象,白蛇传传说亦然。民间文学专家认为,镇江、杭州是这一传说的重要流传地。白蛇传传说流传地区广泛,与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并列为汉民族流传较广的四大传说。

  白蛇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宝库。它故事奇崛,人物生动丰满,其中的白娘子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传说所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白蛇传中的民风民俗内容也极其丰富,对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这一传说主要的发生地杭州而言,白蛇传与断桥、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10

南京云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南京云锦的生产现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的秦淮、建邺、白下、玄武、栖霞五区。一千五百多年前,史籍即有关于南京丝织品的文字记载,但无实物流传。东晋末年,南京有了专门生产织锦的机构——斗场锦署。北宋南迁后,南京成为中国的丝织中心。南京云锦织金饰约始于元代,而彩色妆花织金饰则盛于明清两代。

  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全身配合。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类,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惟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

  南京云锦中包含的文化、科技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为中国工艺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实证材料。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南京云锦生产规模巨大,木织机达到三万多台,有二十余万人以此为业,年产锦缎上百万匹,产值在3000万两白银以上。光绪末年云锦业开始走向衰落,1949年南京解放时全市能生产的云锦织机只有4台。1949年后,经抢救、扶持和保护,云锦技艺得到传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丝织新品种不断涌现,服饰面料更新换代加速,市场对云锦的需求量减少,加之云锦的学艺周期长、劳动强度大,青年人多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已濒临失传。目前,云锦研究所确认的传承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云锦设计、织造经验的技艺人员。应保护和利用好这一资源,使南京云锦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惠山泥人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公元前202年置县,1295年升为州。无锡泥人的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始于明末,《古今图书集成》有载。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无锡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无锡手捏泥人对材质要求严格,需取当地水稻田一米深处的乌土为材料。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无锡泥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其《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名满天下,广为人知,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锡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目前,无锡手捏泥人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亟待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11

苏绣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近十年来苏绣行业逐渐萎缩,现主要集中于苏州市区和高新区东渚镇、镇湖街道一带。

  苏绣技艺的起源不详。现存的宋代以来苏绣实物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如元代苏绣残片表明,当时已有一件作品运用9种刺绣针法;明代绣品多采用文人画稿,开始形成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清代苏绣成为行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苏州因此有“绣市”之称。道光年间,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清末民初,苏绣名家沈寿创“仿真绣”,晚年口述《雪宦绣谱》,总结刺绣经验;20世纪30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创“乱针绣”,丰富和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她们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研究和创制了多种绣法与针法,使苏绣技艺不断发展和提高。

  自明代以来,苏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目前尚有确切传人并有影响的苏绣可分为三大谱系,

  一是传统细绣,二是沈寿所创的“仿真绣”,三是杨守玉所创的“乱针绣”。这三大谱系的技艺都有着丰富而多变的适应性,完整而系统的技艺法理,具有传统的书画品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苏绣一直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史、民俗学和女性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绣花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此情势下苏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拥有高超技艺的苏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苏绣艺术品越来越少,苏绣正面临着有序传承的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宋锦

  宋锦,为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为锦绣之乡、绫罗之地。唐宋时,苏州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明清时期,苏州又有著名的苏州织造府,其宫廷织造和民间丝织产销两旺,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

  苏州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时,地处江南的吴国贵族已经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织锦。历经各时代的发展,织锦技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南宋时,苏州成立了作院,这时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质地精美、技艺独特的新品种——苏州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等服用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之用,品种共有四十多种。特别是装裱书画的应用,使这些美丽华贵的织锦与书画珍品一起得以保存。明清时,宋锦织物使用范围扩大,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出现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堪称稀世珍宝。

  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艺术格调高雅,具有宋代以来的传统风格与特色,与元明时期流行的光泽艳丽的织金锦、妆花缎等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一种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织锦,既继承了秦汉经锦的技艺,又继承了唐代纬锦的风格,集两者特色于一身。宋锦的类别,根据织物的结构、技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

  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艺特征被后来的云锦所吸收,并一直流传到当代的织锦技艺上。在艺术风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正因此,自宋代起,宋锦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并在宋、元、明、清得以蓬勃发展。宋锦不仅是苏州这座丝绸古城优秀丝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经济转型和长期得不到重视,传统宋锦手工作坊现已停产,艺人、工具、纹样严重散佚,亟待采取切实措施,予以恢复和保护。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11

 桃花坞木板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士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兼用人工着色和彩色套版,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题材多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

  近三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而纯粹的观赏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场的变化影响到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传统技艺的留存,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冲击。在此情势下,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急需抢救、保护。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成立有行会组织光裕社。至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演《水浒》的姚士章等名家。

  苏州评话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口吻来统领叙述,中间插入第一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进行摹学。摹学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举止叫做“起角色”,第三人称的说演称“表”,第一人称的说演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也有用作念诵表演的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表演注重制造喜剧性的噱头,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又因演员在语言运用和“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有不同的风格流派。如说演严谨,语言表达基本固定,叫做“方口”;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为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时变化,叫做“活口”;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叫做“快口”,相反则为“慢口”;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称为“平说”。其艺术上的发达为同类说书形式所少有。

  近些年来,苏州评话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为了培养更多评弹艺术的表演人才,1962年年由名誉校长陈云同志建议创办、国家文化部出资扶持、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苏州评弹学校成立。学校设施完备,师资雄厚,拥有国家级、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邢晏芝、邢晏春,流派创始人1名,高级职称者占教师的43.5%,双师型教师达66.7%,数十次获得文华新节目奖、文华表演奖、文华新节目创作奖、牡丹表演奖等国家级表演、创作大奖。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11

浙江省

  京杭大运河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

  我国的河流水系,除横断山区外,基本都为自西向东流,各水系间有分水岭阻隔。为扩大活动空间,人们自然想到沟通各水系的运河,以缓解陆路来往的艰辛。

  京杭运河开凿始于春秋时的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今扬州南北,连接成串的天然湖泊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以后又有菏水和鸿沟把黄河和淮河联系起来;用灵渠穿越南岭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沟通。魏晋南北朝时,为战争需要又开凿了白沟等运河,把黄河和海河水系直至滦河水系连接起来。这样,早期联系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的南北通道已经形成,其中包括了初期的京杭运河。

  在以后的年代,各段水道兴废不一,但水道网络却始终存在,并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延伸。在隋朝和元朝,有两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前者都城在西,后者都城在北,淮河以北的线路有大的改动,但重点基本没变。

  一次耗时数百年的初创、两次巨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无法胜数的小规模改建、扩建,构成了京杭运河的全部历史。它是数十代人的集体创造,它关连着一个伟大国家的历史进程。

  水利工程的典范

  京杭运河行经不同地形、地质和水资源条件的地区,这使运河的修建、维护极其困难和复杂。我们的祖先解决了运河的众多难题,写下了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

  先人们根据运河各段的具体条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工程规划,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实现了全线的通航。其中,白浮引水、引汶济运、南旺分水、清口枢纽等工程,至今都为国内外专家所赞叹。

  京杭运河创造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它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洪泽湖;它综合地解决了蓄水、运河供水、冲沙、分水、防洪等多项水利需求;它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斜面升船机,其中最大的瓜洲堰,以22头牛作为升船动力,实现长江中的航船进入苏北运河;它还有大量人类早期的通航闸门,特别是北宋在今淮安附近的复闸,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闸门的通航船闸。在元朝,运河上已有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等多个渠化河段。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座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运河博物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建成开放。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造型独特,“传统而不复古”,以平坡结合和开放式的格局,将室内外融为一体,古运河及桥、船、埠巧借为活的展物。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大运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另外,尚有一个“十里红妆——运河水上婚俗”专题展厅,展示的是与运河文化休戚相关的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宁绍朱金木雕红漆家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既是一个运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运河文物与运河史料的收藏中心与研究中心。博物馆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类:一,与运河漕运直接相关的文物,如苏州府官斛、“日进千金”小升;二,与运河水上运输相关的文物,如余锦洲老行水单、“顺风快利”船票等;三,运河出土文物,如大关桥北出土唐开元通宝钱、运河出土宋代瓦当等;四,运河水上人家生产及生活用具,如竹编酒葫芦、船用水桶等;五,沿运河城市文物及工艺品,如明嘉靖三年临清大青砖、扬州漆器雕屏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12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

  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均自行解散。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后继乏人,加上传统曲目传谱很少,江南丝竹日渐濒危。

  杭州评词

  杭州评词,俗称“小书”,由明清南词演变而成,用杭州方言说唱、表白,一直流传于运河杭州段沿线。杭州评词形式,以一人说、表、拉、唱为主。说表时以扇子、手帕作道具,唱时伴以胡琴,唱东乡调,七字句。传统书目取材大都为深闺爱情、才子佳人。如《双珠凤》、《珍珠塔》、《黄金印》、《白蛇传》、《粉妆楼》、《白鹤图》、《双金花》等,一部书少者可说十五天,多者可达一月。创作新书有《苦菜花》、《平原枪声》等。

  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国药号。它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国药字号,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业古建筑群。胡庆余堂是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集巨匠、摹江南庭院风格耗白银三十万两于1874年创立,整座建筑犹如仙鹤停驻在吴山脚下。胡庆余堂承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广纳名医传统良方,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济世宁人。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传播着"江南药王"长盛不衰的故事。在中国虽然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药号,但最有名的被大家公认的只有"两家半"——北京的同仁堂算一家,杭州的胡庆余堂算一家,广东的陈李济算半家。而同仁堂与陈李济的古建筑包括作坊已被全部拆掉,换成新造的房子,没有传统特色,只有胡庆余堂保留了下来。古朴中隐现着几分神秘,优雅里蕴藏有文化积淀。在悠久的历史中,胡庆余堂沉淀的丰富独特的文化,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之精华。

  胡庆余堂的制药技艺非常独特,保存了一批民间的古方、秘方。企业内身怀绝技、熟练掌握中药手工技艺的老药工至今仍然健在,这都是社会的巨大财富。由于现代技术影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强势文化的冲击等因素,胡庆余堂的传统正在受到威胁,有的甚至到了濒危状态。为此,胡庆余堂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座落于龙井茶乡,于199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4.7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是一个集文化展示、科普宣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品茗、会务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中华茶文化的展示中心;是系统收藏茶文物、茶叶文献资料的专业场所;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是茶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机构;是茶艺师的摇篮和传播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陈列大楼设有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6个展厅,形象勾勒中国数千年茶叶文明的历史轨迹,细致生动地反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华茶文化。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0-21 23:12

安徽省

  徽墨制作技艺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它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徽墨制作技艺传人的代表,其后代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

  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如此制出的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

  但是,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歙砚制作技艺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主要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县,故称歙砚。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所产亦称歙砚。汉、晋时期已有歙砚问世,至唐代名声日盛。开元以后,龙尾砚石被发现,歙砚更为世所珍重。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冠”,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宋代歙砚发展很快,品种增多,精砚不断涌现,其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从元末至清初未见有官方开采歙石的记载,歙砚制作只是维持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县和婺源县先后成立了歙砚厂、工艺厂、文房四宝公司等,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出口创汇金奖和有关部门授予的“国之宝”证书。

  歙砚的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笛和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西皮则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等板式,同样用徽胡为主奏乐器;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生活气息浓郁。徽剧脚色行当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贴、净、丑等类,表演火爆热烈,气势豪壮,动作粗犷,特别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特技。

  徽剧传统剧目丰富,其中徽昆剧目以武戏为主,有《七擒孟获》、《八阵图》、《八达岭》、《英雄义》、《倒铜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芦花絮》等;吹腔、拨子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凤凰山》、《淤泥河》等;西皮剧目有《战樊城》、《让成都》等;皮簧剧目有《龙虎斗》、《反昭关》、《宇宙锋》、《花田错》等;花腔小戏有《李大打更》、《探亲相骂》等。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但目前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现在必须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西递、宏村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它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至今尚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目前,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 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

  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

  2000年,西递与宏村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22 19:05

2008年10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
   
  政府牵手企业 开启“非遗”保护合作





   
      本报讯(记者袁国女)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与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联合举办的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近日在京启动。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机构与企业首次联手开展的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2008年,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协议,宝马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部分启动资金和基金的组成部分,专门用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近日启程的“中国文化之旅”是本次合作的重要活动。
    10月1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贺学君代表“中国文化之旅”车队,从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和宝马中国总裁史登科手中接过队旗后,由22辆宝马汽车组成的车队,陆续驶出首都博物馆门前广场,开始了为期10天、长达2600公里的文化之旅。这支由专家学者、媒体以及车主、经销商和员工组成的车队,将由北京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经天津、山东、江苏,到达运河起点浙江杭州。车队成员将沿途参观、采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对运河流经省市中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捐赠。到达杭州后,车队将转道进入中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文房四宝的重要存续地——古徽州(现黄山市)。此次活动旨在宣传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唤起和增强公众关注和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对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意义。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认为,“BMW中国文化之旅”树立了一个“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对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将产生积极而良好的影响。
    “古琴”有幸成为此次文化之路的第一个捐赠项目。在发车仪式之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华晨宝马总裁吴佩德将20万元捐赠证书交给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作为该院收藏历代古琴的保护资金。据悉,宝马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于今年年底举办“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以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将此行的精彩内容集中呈现,同时邀请沿途走访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的展示。双方希望藉此展览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性和精粹性,并呼吁促进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0-24 21:16

保护文化生态才是关键
----京杭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成效初显隐忧尚存

作者:焦雯

发布时间:2008-10-24 13:33 来源: 文化传播网  


--------------------------------------------------------------------------------

   

    连日来,记者一路随“BMW2008中国文化之旅”车队沿京杭大运河采访,途经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大运河流经地区,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国家先后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保护成效初显;然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令人担忧。

    丰厚:源远流长 古风犹存

    在此次文化之旅的首站天津,我们见到了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这位目前唯一能集勾、刻、刷、画、裱五大工艺于一身的传承人告诉我们,杨柳青年画的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元朝时,民间雕刻艺人霍玉堂为避难来到杨柳青,并以刻印门神、灶王等为生,杨柳青的人们争相模仿。到明朝永乐年间,正是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把南方精致的纸张和水彩带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奠定了杨柳青年画后来盛极一时的基础。

    山东的聂家庄泥塑是“高密三绝”之一,曾有“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民谣流传。当在山东省博物馆的展厅里见到泥塑的小老虎时,人们不禁为它大胆夸张、高度写意的造型而惊叹,桃红与大绿的搭配凸显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将小老虎的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浙江杭州的拱宸桥畔,当观看了拉洋片、箍木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学君感慨道:“大运河广场、拱宸桥和周边的古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这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桥下的驳船和周围的居民,让人感觉到如今大运河依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里可以说得上是一条运河文化长廊了!”

    坚守:薪火相传 矢志不渝

    在江苏邳州,记者见到了纸塑狮子头和邳州蓝印花布工艺的唯一传承人石荣圣和王如坤。这两项曾经盛极一时的民间工艺,如今已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保护名录。纸塑狮子头工艺的传承人石荣圣,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纸塑狮子头是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石荣圣老人的独子石伟和儿媳,虽然也能帮助父亲做几道工序,但真正熟练掌握这项工艺的只有石荣圣一人。

    同样,邳州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如今也只有传承人王如坤一人能熟练掌握,而王如坤家的染坊,则是染制邳州蓝印花布的唯一作坊。“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呀,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六代了,丢了太可惜啦。”当记者问是何种原因让他独守这门看似过时的民间手艺时,王如坤动情地说。

    创新:妙思奇招 力促传承

    白蛇传的古代传说,如今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江苏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BMW2008中国文化之旅”车队的成员见到了展室中陈列的各种以白蛇传传说为题材而设计制作的工艺品——惠山泥人、邮票拼贴画、黄杨木雕、乱针绣,等等,几乎囊括了江苏、浙江等地所有的民间手工艺种类,形式独特而又异常精美。当大家为这些工艺品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巧妙构思而连连赞叹时,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副馆长金璐明说,这些陈列品全部是该馆从一次工艺大赛中征集而来的,有许多作品还是工艺美术大师特意为大赛设计制作的。

    “曾经有人出价10万元,我们都没有卖,这可都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呀!”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白蛇传传说,只有7个人的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多次下乡收集有关白蛇传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还举行了以白蛇传为主题的“嘴上功夫”和“手上功夫”大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馆藏艺术品,还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对于白蛇传的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困惑:保护发展 孰重孰轻

    无锡惠山泥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其中的《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名满天下,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惠山泥人的工艺师们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同时也实现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但是,记者在同一些惠山泥人工艺师的交谈中,也感觉到了一些隐忧。有工艺师反映,惠山泥人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得到了有关各方的重视和扶持,但扶持对象仅限于少数几位国家认定的大师及其新招收的学徒,而一些制作骨干却还是要依据作品销售数量获取报酬,这使他们产生了后顾之忧,难以安心创作。此外,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制作泥人所必需的原材料——惠山黑泥存量日益减少,成为制约惠山泥人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参观苏绣制作工艺时,记者了解到,由于目前面临着版权纠纷和商业侵蚀两大窘境,极大地制约着苏绣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苏绣制作常以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为蓝本,这有可能导致绣品侵犯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长期照搬他人作品,也使苏绣渐渐失去了自身的创新机能。此外,过度的商业开发以及文化生态的逐渐改变,令苏绣逐渐失去了其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多地成为一种单纯的技艺沿袭,而非文化内涵的传承。其实,除苏绣之外,“非遗”项目也存在过度开发之嫌。本来,适度开发是为了保护,但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就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自身的文化本真,同时也丧失了生命力。

    是发展还是保护,怎样发展又怎样保护,这是一个需要“非遗”保护工作者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或许更重要的是对“非遗”生存土壤——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视和保护。正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所说:“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护项目本身,更要保护其独有的文化特征以及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这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之道。”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2-17 21:12     标题: BMW中国文化之旅 成果展在首博开幕

BMW中国文化之旅 成果展在首博开幕

http://auto.msn.com.cn  2009-2-17 17:32:00   来源: MSN汽车


[attach]1500[/attach]




  由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携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京杭逸韵——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佩德先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女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先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爱心车主以及媒体共襄盛举,一同出席了展览开幕仪式。该展览将在2月17日至3月8日期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综合呈现中国京杭大运河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精华,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以及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锣鼓喧天,金狮狂舞,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在热闹的气氛中正式拉开了帷幕。展览以实物展品、图片及视频等多种形式,集中展出了 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沿中国京杭大运河,经由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和安徽地区沿途收集的各类宝贵资料和作品。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说:“怀着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浓厚兴趣,我总是被我所看到的各式各样的精湛技艺和文化遗迹所震撼。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得到了来自媒体、公众和政府的更加充分的评价与认可。文化遗产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有着数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文化遗产尤为珍贵。这也是为什么BMW长期以来一直追寻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文化之旅一年年进行下去。”





  除了静态实物展品之外,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成果展还特意邀请了京杭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到展览现场表演高超精湛的制作技艺。展览期间,“高密三绝”——泥塑、扑灰年画和剪纸的现场表演将使观众领略到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邳州纸塑狮子头的传承人石荣圣将为观众呈现集雕塑、裱糊、扎制和绘画于一体的意趣十足的综合造型艺术;而苏州评弹的现场表演则将给观众带来充满运河风情的雅致享受。鲜活而丰富的现场展示将让公众更直观、更深入地领悟这些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表示:“‘BMW中国文化之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中非常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活动,是 2008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展览非常完整地记录了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的全部行程与所获成果,对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希望能有更多像BMW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够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结束后,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还将举办专场爱心车主拍卖会,车队沿途所收集的包括惠山泥人、南京云锦、徽墨、歙砚以及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均将作为拍品进行拍卖,拍卖会所得善款,将统一汇入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用于地震灾区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6-10 12:15     标题: 宝马在晋启动中国文化之旅 百万馈赠山西非遗项目

2011年06月09日 17: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太原6月9日电 (韦亮) 9日上午,以“探华夏之源——传承千年的精神家园”为主题的2011“BMW中国文化之旅”从山西博物院启程,拉开了探访中华文化瑰宝的序幕。车队将行经晋、豫、鄂三省,深入挖掘、研究和保护华夏中原腹地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出发仪式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清徐背棍现场助兴,向民众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日的启动仪式上,颇具中原特色的山西襄垣鼓书和清徐背棍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受了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100万元的捐赠。其中清徐背棍的艺术家们还在现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拍照留念。

  上午11时许,2011“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正式从汾河之滨出发,开始了为期10天、全长2000多公里的文化旅程。据了解,车队从晋商故里太原出发后,将途经殷商国都安阳、七朝都会开封、千年帝都洛阳等地,着重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了解他们的坚守与信念,继而多角度、全方位的向公众诠释非遗的魅力。

  “只有全社会都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才会得到促进。”在发车仪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化玉说,近年来,中国通过开展“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公益项目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主办方称,今年秋季,BMW还将举办“中国文化之旅”五周年成果展,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相关实物,以及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等方式,向公众集中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了解,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旨的“BMW中国文化之旅”自2007年正式启动至今,足迹遍布我国十余省市,先后探访了我国六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百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程逾1万公里,并连续三年列入我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完)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6-12 12:07     标题: 宝马坚持了两年多了?

从咱们论坛的发帖和零星见过的报道看,应该是一直在坚持的一项活动。

虽然带有商业宣传的“嫌疑”,但这样的企业文化还是应该肯定的。

但中国的国企哪里去了?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6-12 12:11     标题: 历时三年宝马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成果展

腾讯 2009年12月17日10:09   网上车市网站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先生在开展仪式上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沉积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蓬勃的文化创造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此次‘BMW中国文化之旅’三年成果展,也是对企业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取得成效的集中展示;该项目三年来的成功举行对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产生了积极而长远的影响。BMW作为国际著名汽车制造企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宣传活动,也必将吸引带动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及个人支持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作为BMW“中国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BMW中国文化之旅”历时3年,行程近万里,足迹遍布10个省及直辖市,寻访各类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余项,捐助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累计捐资超过300万元。



  很多受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例如有着“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之称的西安鼓乐得到大面积挖掘整理,中国首部《西安鼓乐优秀论文集》面世;传承了2000余年的攻鼓子舞完成了“非遗”的申报工作,现在,已经正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高密民间艺术瑰宝》整理问世,高密剪纸和泥塑入驻小康河文化市场,形成初具规模的 “民间艺术园”;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雕刻大活字在法兰克福书展掀起了“中国潮”等等。



  同时,文化之旅也完成了对我国四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探访和捐助。2008年,BMW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BMW中国文化之旅”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被列入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2009年,结合宝马爱心基金这一平台, “BMW中国文化之旅”将资金捐助和源自宝马爱心大家庭爱的力量送到地震灾区,为当地人民重建精神家园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作为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BMW非常重视在中国的发展,积极融入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在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联合注资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为包括BMW员工、经销商、车主和所有喜爱BMW品牌的人提供了一个汇聚爱心的平台。


  今后BMW将结合宝马爱心基金,在教育支持、环境保护、文化促进和企业文化建设四个领域继续深入展开进“BMW中国文化之旅”、“BMW中国优秀大学生奖励基金”以及“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等公益项目。同时,BMW也诚邀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BMW爱心大家庭,把爱和责任播撒到更广泛的地区,共同为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6-12 18:10

得人心者得天下!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