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敏    时间: 2017-9-26 20:19     标题: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大家好,这里是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的研讨帖。
除了我们本组的成员之外,也欢迎其他同学和各界同好来这个帖子中与我们一起交流。
我们小组将在论坛中进行研讨过程和研讨成果的持续更新,欢迎大家予以批评和指正。

[ 本帖最后由 陈敏 于 2017-9-27 10:20 编辑 ]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0-15 23:36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盘古

在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被很多人知晓,因此盘古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创世神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可。然而,盘古作为人们臆想中的神,又产生于何时,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盘古最先出现于三国时期,虽然女娲补天的故事早有流传,但开天辟地的故事却后呈现出来。盘古这一形象的出现这也许是为了满足人们心中对于创世神的缺失的遗憾,进而体现出一种精神寄托,但在盘古的身上,人们又赋予了他人性中的闪光点。也正是因此,盘古才得到人们的认同与喜爱。
    传说中天和地原本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没有我们所谓的动物和植物,十分孤寂和荒凉。然而在这个混沌的物体中孕育着一个生命,那就是盘古。当他孕育成型后,发现周围的世界是昏暗的,生存的空间狭小而炎热。因此,盘古拿起斧头,将这个混沌的物体劈开。质量较轻的向上飞成为天,质量较大的向下沉而成为地,就这样,天、地形成。
    即使这样,盘古担心天地由于没有支撑再度合为一体,便高举双手撑起天、支起地。就这样,他每天增高一尺,天地间的空隙也逐渐变大,直至不会再度复合。而这为不辞辛苦的英雄也筋疲力、尽轰然倒地。
    盘古死后仍然没有放弃,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双眼变成太阳和月亮,每日轮流着陪伴人们休息和劳作。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为我们带来了生活所必须的水和火。最后他的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
    就这样,原本荒芜凄凉的物体变得富有生机,世界也就此形成。他用他的力气与身体塑造了这个美妙的世界,而化作世界的他也在这份祥和中享受着自己的美好时光。
    这是一个创世的故事,但我认为这更是一个追梦的故事。
   在盘古的身上,我们看到他为了梦想的坚持,即便耗尽最后一点气力也要支撑着天地,不让自己的努力白费;我们看到了他的无私与博爱,即使是死亡,也要有价值的离开,让平凡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看到了他的勇气与担当,即便对未来一无所知,即便注定要付出巨大代价,他仍然选择不忘初心,沿着原路前进,只为我心无悔……
    盘古是人们看不见摸不到的神,但他也是人们美好期望的抽象体现,他反映出来的是世间凡人的美好品质。他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珍藏。
作者: 白雪莹    时间: 2017-10-16 01:38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以“大地之母”的形象为人知晓,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有关女娲的传说中,女娲一直是以一种“创世”与“救世”的形象出现的。就连传说中的上古十大神器中的女娲石的神力也是复活重生。这样一个形象,无疑与其他的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很多神的形象都是通过战争创造出来的,例如共工、颛顼。而身为为数不多的女神,女娲则是一直在救世。
其实在奴隶制社会彻底成型之前,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是以女性为尊。女性被认为是繁衍后代,带来生机的神圣的存在,是一个部落、一个氏族未来传承的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也不难理解女娲在传说中甚至超越三皇的地位。
于我而言,女娲这个形象不仅代表着生机,还代表着付出奉献和仁慈。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不论是用自己的躯体来创造万物,还是在洪水泛滥之时炼石以补天都是一种奉献的体现。这种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0-16 10:16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关圣帝君(关公)

我最喜欢的神——关圣帝君(关公)
其实关圣帝君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关羽啦,他的忠义大节、一身正气,永垂青史。作为三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关公是从人间英雄走上封神之路的。儒家尊他为“南天文衡帝君”、“ 武圣人”(“文圣人”可是孔子啊);佛教称他为“伽蓝护法”、“蓝天古佛”;道家尊他为“崇富真君”、“协天大帝”、“伏魔大帝”、“诩汉天尊”等。儒释道三家都奉关公为神,这种情况十分罕见;而且,关公也是在民间拥有最多祠庙的中国神明,可见关公魅力之大。
为什么关公能达到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呢?一是因为千百万民众十分崇拜关公“忠义仁勇诚信”的道德精神。二是因为历代帝王都视关羽为“忠义”的象征,屡屡加封,使关公从民间神灵上升到国家神灵。如今作为神的关公,已经远远超脱于历史上的关羽,被人民寄予了多种象征意义。他是商业之神,商人向他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他也是医药之神,因为传说他能驱灾降魔,所以百姓有个病痛都向关公求药医治。最重要的是,他能保国安民,除暴安良,保佑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关帝庙有一副楹联,充分概括了关公的地位: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谓荡乎难名。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0-16 13:09     标题: 第七小组调研方案

少数民族成人礼意蕴对比研究——以黎族、彝族、壮族和汉族为例

组长:陈敏
组员:韦专萍、李丽仙、张雪婷、丁一、马欣宇、 白雪莹、王乙清
调研时间:2017.10.1-2017.11.20

一、调查背景
       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每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成人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成人礼已经逐渐消失。而他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也逐渐消亡。

二、调查目的
       对少数民族成人礼当中的文化以及缘由等进行研究,分析他们背后所隐藏的意蕴。

三、调查对象
黎族、彝族、汉族、壮族的学生
四、调查内容
(一)通过收集资料来看各民族成人礼的历史渊源。
(二)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的结果,对仪式背后所形成的传承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
1、调查问卷收集
2、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3、当地资料
(三)深入探究
1、社会角色的转变
2、民族身份的认同
3、教育传承的作用
(四)传承现状与演变的发展原因
1、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国家政策、民族融合、人口迁徙
2、成人礼本身的不合理性
3、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摒弃封闭;科学发展,失去作用;审美的变化;仪式感;摆脱陋习
五、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和走访交流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定向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对研究对象有深刻、直观的印象,又能保证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忠实性和整体性。
2、整体阅读研究法:将成人礼的传说故事放在特定时空中考察,全面系统关照与传说故事相关的所有信息。
3、文献研究:查找现存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论文,以帮助深入探讨分析。

六、调查安排
2017.10.1~10.9 查找文献资料
10.10~10.20 阅读资料,整理归纳要点
10.21~10.31 问卷调查
11.1~11.10 整理材料
11.11~11.20 撰写调研报告

七、 队伍分工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0-16 13:10     标题: 我喜欢的神

对于神的话,我比较喜欢的是龙王。在中国的神话体系当中,龙王是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属于四灵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在现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民间各地的一种习俗。
龙王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佛教的传入,二是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龙自产生以来,一直在人间行使着行云布雨的使命,被人们尊称为信仰为无所不能的龙,而真正龙王一词的产生是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汉晋传入中国,于南北朝时期发展鼎盛,使原本已经澹化宗教意义的龙又注入了宗教的内容,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
之后。道教的传播也使得龙王有了变化,而佛、道两教争相对龙宣传,也刺激了民间对龙的崇拜,传统的龙也由神兽变成了神,于是使大江南北无处不存在龙王。封建帝王对龙神更是产生了兴趣,多次以政府行为待之,唐代制定了祭五龙之制,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诏封五龙神为王爵,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的举措。帝王的褒扬,使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抬高了。但是龙虽为神,却在佛、道二教中都没有显赫的地位,无论佛寺和道观都不给予供奉,至多成为它们建筑的装饰或佛、仙的坐骑,可在民间龙却扬眉吐气了,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祇,各地龙王庙林立,龙王庙、土地庙成为滇东北到处可见的庙宇。
作者: 李丽仙    时间: 2017-10-17 20:42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支格阿鲁

我喜欢的一个神是支格阿鲁,又译为支格阿尔,是彝族中的射日英雄,也是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创世英雄,是全体彝族人民认同的最崇敬的祖先。
传说在远古时期,龙鹰从空中滴下三滴鲜血,滴在贤美的濮嫫娌依(也译作蒲嫫里伊)姑娘身上,姑娘因此受孕。
支格阿鲁的母亲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坏兆头,请毕摩指点,但毕摩说这是命运来叩门,应该是件好事。 过了几天,妇人肚痛如绞,于龙年龙月龙日晚上生下支格阿鲁。根据彝族传统,婴儿在白天出生比较好,但支格阿鲁却在晚上出生。他一出生,就不听母亲的话。母亲要抱他,他就挣脱开来,成天以摇动天地为乐,搞得天摇地动。第二天,他不肯喝母乳,也不愿被包在襁褓里,更不肯让人背。第三天,他不肯睡在母亲旁边。到了第四天,他完全不听母亲的话,还露出一副鬼灵精样。第五天,屋里的人都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就把他放到铜盒里,带到山坡上去。过了一个礼拜,母亲回去看他,他已经不在那里了,这时他们才了解原来支格阿鲁的出身不凡。阿鲁生下后整天大哭,哭声惊扰天界。天帝恩体古子(也译作恩梯古兹、恩特古滋)派食人魔王堂博阿莫来捉拿阿鲁母子。当母子俩被抓至空中时,母亲为救儿子将阿鲁抛下来,落进万丈深渊中的龙巢里,支格阿鲁从此在龙的养育下成长为一个神力无比的英雄。支格阿鲁的英雄事迹,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被彝族人民完美地塑造成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决胜一切的神话英雄人物。据说,拥有神奇力量的支格阿鲁,骑着一匹叫斯木都典的由神鹰变成的飞马,到天牢里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一路上,他专门为民除害。他消灭妖魔鬼怪,征服毒蛇猛兽,训服雷公闪电,他用神弓仙箭射落了天上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从此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纵观祖先成长的故事,可以发现很多叙事结构和汉族神话传说如出一辙。比如身世是人与神(动物)的结合,天生神力,为民除害降妖魔等。并且透过这个神话,我们可以看出支格阿鲁生存的时代为母系社会,因为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以摇动天地为乐,哭声能够上传上天都显示出人们对原始力量的崇拜,为什么要对原始力量加以崇拜,因为自然环境太恶劣了,因而才会有降服妖魔,征服毒蛇猛兽,驯服雷公闪电等行为。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降到相对较低的程度,种族便能得以延续。之所以说喜欢支格阿鲁,不是因为他天生神力,能够降妖除魔,而是在追贤思远的传统下,我们不能忘却祖先所做的工业。正如每个彝人去世后,毕摩都要念《指路经》,沿着祖先迁移的路线,最终到达“六祖分支”的地方,魂魄随着祖先一起继续开拓事业。这种追贤思远的传统依旧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在祖先光辉的照耀下不断前行。
同时,这个神具有更多的“人性”,和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有着鲜明的特点,而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
作者: 张雪婷    时间: 2017-10-18 20:37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哪吒

我最喜欢的神——哪吒
  哪吒是一个在影视作品里出镜率极高的神,因而他的故事被大众了解的程度较深。尽管对于他的溯源说法不同,有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将其形象和生平故事详细记载了的神兵神将的统帅——李哪吒;在佛教中出现在唐以及唐以后佛经中的天王毗沙门之子——那咤;以及在伊朗语言和神话相似人物中的溯源。为大众了解并广泛认同的还是定属性和人设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进一步丰富和完全定型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
  哪吒是一个七八岁小孩子的形象,却有着非凡的战斗力,从仍是肉体凡胎的状态时就“生五日化身浴於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 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脱凡胎重生后更是:“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 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是镇天门的神兵神将统领,又有除魔镇妖之力,在《西游记》中也多次出现在帮助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情节。
  哪咤是一个正义感爆棚、敢作敢当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具有离经叛道的反叛,为保住陈塘关,一人承担,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割裂父权,不受权杖的约束,后又与父权交恶。以一个孩童的形象自刎,重生了也永远留在了七八岁,并被赋予上了上层阶级的使命,以性命相抵还与权杖的隔离,最终却又回到了权杖内。除却肉身换来的重身是他脱凡成为天神之路,却也是叛离形象英雄的悲哀。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0-22 20:56

根据孙老师的指导,关于我们的选题,孙老师的意见比较比较偏向于关于成人礼传说的叙事方式,/即是怎样讲故事的,讲故事的方式又有什么样的民族特色?等等,现在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都发表出来,期待大家都有新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在我们之前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0-25 10:21

我们不懂他们的语言,研究讲故事的方法难度是不是太大了?
我比较倾向于组长之前发在论坛里的研究方向……
作者: 白雪莹    时间: 2017-10-26 22:19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以“大地之母”的形象为人知晓,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有关女娲的传说中,女娲一直是以一种“创世”与“救世”的形象出现的。就连传说中的上古十大神器中的女娲石的神力也是复活重生。这样一个形象,无疑与其他的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很多神的形象都是通过战争创造出来的,例如共工、颛顼。而身为为数不多的女神,女娲则是一直在救世。
       其实在奴隶制社会彻底成型之前,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是以女性为尊。女性被认为是繁衍后代,带来生机的神圣的存在,是一个部落、一个氏族未来传承的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也不难理解女娲在传说中甚至超越三皇的地位。
      于我而言,女娲这个形象不仅代表着生机,还代表着付出奉献和仁慈。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不论是用自己的躯体来创造万物,还是在洪水泛滥之时炼石以补天都是一种奉献的体现。这种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0-27 10:53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我们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对某个民族的成人礼风俗的简介,如果再扩展一点的话可以进一步讨论这种成人礼形成的原因。对于叙事方式,我们是不是只有面对面的采访才能得到结论?这样任务的难度有点大,而且不容易展开操作。我们现在做的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知网或者图书馆的书中查资料,老师所提到的方面单纯的查资料有点困难。
作者: 李丽仙    时间: 2017-11-11 16:27     标题: 《格林童话》世界十大经典童话中的成长主题

关于《睡美人》中的成长主题
      《睡美人》取材于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故事之一,版本众多,最出名的有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童话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中收录的《林中睡美人》,以及德国格林兄弟合著《格林童话》中的《玫瑰公主》。尽管各个版本的结局不同,但故事情节无一例外相同:爱罗拉公主出生时,众仙女给她送去祝福,唯一没有受邀的女巫给她下了一个可怕的咒语,公主16岁生日那天将被纺锤扎破手指,沉睡100年。英勇的王子为爱劈荆斩棘,杀死黑巫婆,用真爱之吻破除魔咒。
关于《睡美人》的成长主题,首先要从仙子的祝福说起,在公主出生之际,国王请来十二位占卦婆赠送祝福,“这一个送‘道德’,另一个送‘美貌’,再一个送‘财富’,总而言之,送给孩子世界上希望获得的一切东西”。这三个清晰明了的祝福便是彼时对完美女性的要求,出自格林童话 1857 年的最终版。比对第一版,可以清楚地发现“财富”这一项是后期版本里才有的,是中产阶级崛起的重要条件。纵观上述三个祝福,可以看出在每个版本里都出现的“道德”(Virtue)和“美貌”(Beauty)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女性的必备条件,两者总是相伴相依。其中,
“道德”,亦可译为“美德”,是对公主们的性格要求。她们要温文尔雅、和蔼懂事,最重要的就是要顺从忍耐、严守妇德。拿睡美人来说,对于飞来横祸她从未抱怨,而是依照命运的安排,沉睡百年,耐心等待,直到王子将她拯救。这些祝福都显示了一个女性应该具备的大学,尤其是:道德和美貌。当然,由于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有所不同,美貌并不是单纯的外貌。
除了对女性的道德和外貌提出要求外,其中关于成长的一点便是:要遵循长辈的话。国王为了保护公主,下令全国都不能有纺锤,但是在16岁生日那年还是碰到了一个老婆婆,去碰纺锤然后中了魔咒。这有点像生活中大人对小孩千叮咛万嘱咐,但小孩还是由于好奇去尝试,最后受到伤害。
关于历险,只有经过苦难,才能获得成功。王子要拯救睡美人,就要经过大片的荆棘,拯救睡美人可以获得奖励,即公主的爱,同时要获得这份爱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过苦难才能见到公主,获得真爱。
但是正如有些人所说的,很多童话都有着男权的色彩,公主需要王子来拯救,对女性的要求更多的是逆来顺受,比如睡美人就得遵循魔咒沉睡百年,并且还体现了“父债子偿”的思想,睡美人为何会沉睡,是由于国王和王后只邀请了12位女巫而没有邀请邪恶的女巫,没有平等的对待女巫,女巫出于报复下的诅咒,公主并没有错,但是却得承担长辈过失所带来的后果,当然这是题外话,和成长主题没有太多关联。
作者: 李丽仙    时间: 2017-11-11 16:29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孙老师的指导很有借鉴意义,但个人还是觉得从叙事层面来研究研究难度大,实地走访不方便,同时相关资料也较为匮乏。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1-12 16:53     标题: 回复

那这样的话,我们尽量在我们能找到的资料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传说的分析,然后适当的更改一下,主要以我之前发的主题为主,习俗意蕴对比这样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1-12 16:55

《格林童话》中十大经典童话对儿童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请每个同学从以下故事中选一个分析其中对儿童成长的因素,如勇敢、乐观等品质,在下面发帖讨论。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谈童话当中的成长要素?
(如何理解成长问题,分析细节,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

1、《白雪公主》
2、《青蛙王子》
3、《睡美人》
4、《狼和七只小羊》
5、《灰姑娘》
6、《小红帽》
7、《大拇哥》
8、《穿靴子的猫》
9、《勇敢的小裁缝》
10、《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1-12 17:43     标题: 从《格林童话》中的故事《狼和七只小羊》分析儿童成长影响因素

对于儿童成长,我们首先就是要注意培养儿童对于世界认识以及关注的意识,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逐渐的学会从生活当中去观察,去学习一些东西,才能够在大人有意的培养下学会开发自己的能力,学习生存技能。
狼和小羊都是自然界当中的生物,而且他们之间是敌对的关系,首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儿童就会首先对狼和羊这两种生物有所感知:它们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子?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时候,儿童是对于狼和羊这两种生物有着初步的感知,让他们的认知当中有这两种生物的存在,即认识世界。
狼和小羊都在喝水,狼想吃掉小羊。这个时候,儿童就会对狼和羊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他们是敌对的关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知道在自然界当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这样对狼和羊的身份以及习性就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形成一种初步的印象。即狼是凶恶的,羊是弱小的。
狼在下游喝水,羊在上游喝水,而去年小羊还没有出生,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不合常理的借口。对于儿童来讲,这种反常就会使得他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到狼的狡诈,从而产生对羊的同情,也认识到自然界的残酷,自然界也并不完全美好。只有有实力的才能够战胜一切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这也就教育儿童要努力的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像自然界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坏蛋们总是千方百计找借口,即使借口多么荒诞。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讲道理讲正义是不够的,有实力才能生存。否则就只能像羊一样任人鱼肉,规则永远是强者制定的,历史永远是胜者抒写的,所谓弱国无外交也是这个道理。从长远来讲,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从局部来讲,实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战略上,我们坚持正义,坚信真理,从战术上讲,我们坚持策略,坚信实力。
在另外一方面,这个故事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了困难是很可怕的,为了不让孩子们产生畏难的情绪,我们还要通过这个故事鼓励孩子要勇敢起来,勇敢的面对困难。
就像我们小时候怕黑一样,不敢走黑的地方,总是要人陪着,但当自己勇敢的试过自己一个人走过之后就会发展,其实困难并没有你想像当中的那么可怕。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经常只会看到故事当中最明显的部分,而忽视隐性的部分,但是儿童的模仿性,很快会让他们下意识的模仿,需要正确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否则从狼和小羊的身上,他们会将其歪曲的理解为欺负弱小,从而仗着自己的年级等优势欺负小朋友,这种就是不可取的。
每一个故事对于儿童的成长影响都会有两面性,因此老师以及家长都要对儿童的心理以及行为做重要的关注,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1-14 12:21     标题: 《小红帽》与儿童成长

成长品质:
①乐于助人:因为小红帽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所以村里的人都很喜欢她。
②善良:小红帽为生病的外婆感到担心,同时又为自己能为外婆做点事情而感到高兴。即使被大灰狼骗去采花,也是希望外婆看到美丽的花儿能快点好起来。

成长考验:
①没有用心听妈妈的话:妈妈在小红帽出门前千叮咛万嘱咐:路上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别贪玩,快去快回。这是每一位家长在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同时都会担忧的问题,孩子太过天真,不能分辨好坏,容易受到欺骗。但是小红帽进入森林之后并没有按照妈妈的话去做,和大灰狼说话、去做额外的事情——采花,从而给了大灰狼可乘之机,招致危险。
②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不辨真假善恶:小红帽不认识大灰狼,更不知道大灰狼的残忍与狡猾,依旧很有礼貌地对待大灰狼,这反映出小红帽的认知范围较小,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好人与坏人。小红帽被大灰狼套近乎的话所欺骗,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孩子都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只要坏人一说跟家里人认识,小孩子就会放松警惕,轻信坏人的话。而且小红帽已经察觉到“狼外婆”的异样,却还天真地发问,没有及时逃走,反映出她的警惕意识和遇到危险的应对能力不足。

外部因素:猎人的帮助。
①猎人关心他人:猎人偶然路过,出于对生病的外婆的关心而进屋查看,这才发现屋子里是大灰狼。
②猎人细心谨慎:猎人本想直接砍死大灰狼,仔细一看才觉察到外婆可能被大灰狼吃了。
③猎人对小红帽的影响:猎人把小红帽和外婆都救了出来,小红帽在猎人的影响下变得勇敢了,也知道了大灰狼是坏蛋,她和猎人一起把石头放进大灰狼肚子里,并把肚皮缝上,对大灰狼进行了惩罚。猎人不仅是小红帽的救命恩人,也是小红帽应对世间危险的引路人。

启示:小孩子一定要听家长的话,牢记大人的叮嘱,遇事多留几个心眼,这样才不会上坏人的当。小红帽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听从妈妈的话,才会让自己和外婆都陷入危险之中,如果没有猎人偶然的到访,那小红帽的故事就是一个悲剧了。
作者: 张雪婷    时间: 2017-11-15 14:19     标题: 《穿靴子的猫》与孩童成长

《穿靴子的猫》与其他的童话故事不同的是主人公是一只聪明勇敢的猫,这其中有猫的品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主题也有猫食如何帮助自己的主人成长为真正的伯爵的主题。
      对儿童成长有利的故事因素在于猫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帮助了主人的。故事开篇小儿子在遗产分配中只得到了一只猫,不但不能养活这只猫自己的衣食也成问题,他想要杀了猫剥皮做一件衣服炖一次肉,为了自己的生存猫开始运用智慧并帮助主人成为伯爵。运用自己的聪明设计机关,勇敢而大胆地捕猎并冠以主人伯爵的名义献给国王、让菜地和麦田的人们帮助自己的主人在国王到来时一致说田地是伯爵的所有财产、面对食人的恶魔通过和他的周旋和利用食人魔的心理对他的欺骗达成了消灭恶魔并获得了他的城堡,国王也因为田地、城堡没有对伯爵的身份产生怀疑,还将公主嫁给它的主人,贫穷的小儿子从此成为了真正的主角。只关注故事的结局我们会看到一个精彩历险、扫除恶魔并最终获得了国王认可的励志故事。其中猫的聪明、勇敢和对这些品质的适时利用值得孩子学习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从成人的角度我们会看到这其中有许多“善意的谎言”,比如让田地的劳作者们欺骗国王和小儿子的伯爵身份本身就是一个预设的谎言,伯爵身份不是事实而是目的。还有非正常手段的达成目的的方法,比如在寻求劳作者们帮助时猫威胁他们如果不这么说就会被切成肉酱,在面对食人魔时消灭了食人魔后直接掠夺了他的财富——城堡和城堡中的一切。尽管目的是好的,但这些手段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甚至在日常中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用暴力手段威胁小朋友或是大胆地撒谎。同时故事的主人公是聪明夫人猫,小儿子什么努力也没有做就成为了真正的伯爵,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己不用努力只要别人的帮助就可以,或是沉浸于得到一只这样的猫来帮助自己的幻想。这一部分的细节内容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都是不利的。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1-15 23:20     标题: 从灰姑娘看个人成长

从灰姑娘看个人成长

        小孩子的阅读书目以童话为主,这是对儿童的启蒙,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教会小孩子生活的道理。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都有一个相似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在这里我主要以《灰姑娘》中的灰姑娘为主要对象,透过她的形象并结合实际来分析个人成长的经验。

        成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要素。生理外观上的变化只是成长的外在表现,是构成成长的因素之一,成长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的成长。精神上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能力的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不断提升、对世界形成自我的思考以及通过努力达成预设目标等等。然而在这之中,成长品质是实现一切的基础。
        成长品质是指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拥有的有助于目标达成的品质,是个人成长的必然要素。灰姑娘在后母和两个姐姐初到之时表现出热情与兴奋,并没有因为两个陌生人进入她的生活而感到厌烦,这是一种善良。当王宫的王子发出请柬,邀请女孩跳舞时,灰姑娘虽然受制于物质环境心有不安,但并没有使灰姑娘感到自卑进而泯灭对生活的期待,这是一种热情。当灰姑娘最终被王子寻觅到,与王子开启幸福的生活后,她并没有因故怨伤害后母和两个姐姐,而是待她们如初,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虽然童话故事是虚构的,但是童话中所展现出来的品质需要我们学习并继承。试想一个刻薄而又多疑的人怎么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又怎能取得预期的成就?善良是成长的根本,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弱小的。而当你对他人友善,他人也会以适当的方式呵护、关心、指引你。同样的事情由于主人公不同的品质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得到不同的经验。
        灰姑娘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成长为王妃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老婆婆的帮助。她在面对生活中的困苦时遇到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因素,并接受它,合理的运用它,为自己的成功做好了积淀。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种种困难,往往我们在抱怨没有助力的时候,其实都正在与助力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敢于接受并能够合理的运用,为梦想的实现提供可能。

        经常听见有人说 “天上能够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存在的,然而我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自身没有获取良好的品质,即便“馅饼”就在眼前,也会与其失之交臂。

[ 本帖最后由 马欣宇 于 2017-11-15 23:23 编辑 ]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1-16 18:24     标题: 壮族资料整理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壮族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与民族风俗。
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牛(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镇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凿齿
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人礼。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从布伯的神话当中我们可以知道,牙齿是布伯的象征,作为成人礼,希望孩子们成年以后都会勇敢,像布伯一样,成人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年的考验,意味着成年之后,他们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学会勇敢坚强,不能再像孩子一样依赖父母,要学会自己生存。

(《人与自然的捭阖壮族神话——布伯的文化解读》陈金文)
《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的著者提出《布伯》神话反映了“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二:一是,故事中雷王的相貌是“青蓝色的脸,鸟的缘,背上长一双翅膀,舌头像蛇信一般,一伸一缩,吐出一串串火花”,就此,他们以为,雷王可能是象征以鸟图腾为基础,还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因而雷王与布伯的斗争就意味着某一以鸟图腾为基础,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向布伯这个氏族部落发动战斗;
文身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 “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1949年前后,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
在身上纹上图腾表达自己对于图腾的崇拜以及对表达自己对于力量的敬意,同时纹身也是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期待图腾可以给与自己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另外,在身上纹纹身需要很大的勇气,要忍受痛苦,这也算得上是对于成年的一种考验,只有有勇气面对,勇敢的接受,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再需要别人将自己在当成孩童和弱者。
壮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也是其文身的原因之一。
图腾崇拜(《人与自然的捭阖壮族神话——布伯的文化解读》陈金文)
一、鸟的图腾
1、 壮族古代神话中的雷公形象是饶有风趣的。在红水河流域流传的《布伯》故事中,有白说:住在天上的雷王,生就一双灯笼眼,眨起来骨碌骨碌地闪绿光;它背脊上长有一对支膀,稍抖动就会刮起风暴。有的还说:雷王长着一副青蓝色的脸,鸟的啄,背上有一对舅膀;左手可以招来风,右手可以招来雨,他的舌头象蛇舌一样,前头开岔,从嘴里一吞吐,会发出一小串一小串的火花。显然,传说中的雷王是一只类似“鸟”的形象。那么雷公形象为什么会具有“鸟”的某些特征呢?我认为,这与壮族先民对图腾的崇拜有关。关于壮族图腾,有不少同志根据民族学、民间文学、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丰富材料,钱证其为青蛙。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原始人群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崇拜的动物也会有所不同,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其崇拜的图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于这些原因,一个民族并不总是以一物为其图腾。据一些古籍记载和专家考证,壮族先民也曾.有以“雒鸟”(即燕子)为图腾崇拜的。
2、在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粤)族群中,有一大支系称为“骆越”,分布于广西西南、广东西部。骆越活动的中心就是在今柳州以南的琶江、郁江流域。而那里正是后来称为壮族的土著民族的聚居地区,“骆越”无疑是壮族先民的本支。古老的百越(粤)族群,在传说记载中与“鸟”有密切的关系。·《水经注·浙江水>载:“(禹)崩千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拨草根,秋啄其秽”(《越绝书·越绝外传记传第十>)。《吴越春秋》亦载:“(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又说:“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其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端,以为百姓请命”(<越王无余外传第六笋)。这里我们看到,越人不但对于曾给他们“助耕”的“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把这和“鸟”视为“神灵”,认为它会给人们带来吉祥之兆。同样,在古籍中对骆越地区的“鸟田”助耕也有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雏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是多为雒将。”(见《.经注》卷三七,引《交州外域记》)又,<十三州志》:“百粤有骆田”。雒,《说文》释为I“鹦其乌”,即玄鸟。据石钟健《试证越与骆越出自·同源》一文论证:“摊”意为小燕,“雒田这个词本身已经包函着一个‘鸟田’传说在内,是同一传说的不同称法。……由于‘雒鸟’助耕,所以摊人民感怀此鸟,便把它奉为图腾,从而他们自称为雒民”。(见《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这些都充分说明,骆越人对“鸟田”助耕有感激之意,因此“摊乌”便成了骆越人民世代的祟拜之物。后来他们还把雒鸟的图象铸在铜鼓的船纹上,当作自己的保护神。此外,壮族的姓氏“陆”,在壮语中就含有“鸟”之意,壮族每年七月二十日举行的“太汪节”,就是对鸟王的殉难感怀而发的。由此可见,鸟”也是壮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之一。(《壮族神话中雷公形象的产生》苏志刚)
二、关于凿齿的来由
1、布伯斗一雷王、雷公发洪水、天地受毁火、伏依兄妹再创天地之说,折射出壮族先民亦经历洪荒毁火性的年代。雷王制造洪荒之前,给伏依兄妹一颗牙齿,种在园里长出大葫芦,洪水淹天,兄妹躲进葫芦漂上天得救。这里折射出三层意思:一是栽牙生葫芦,反映壮族先民有‘敲牙风俗”,敲下的牙,被看成是神圣之物;二是人类对洞穴崇拜的衍化因为人类最初居住于洞穴之中;三是对葫芦植物的崇拜。而兄妹成婚生下石头怪胎,反映古代亲血缘造成的畸形。(《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农冠品)
  2、 在广西壮族民众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从前,天上住着掌管天界的雷土,脾气小好,看到小顺眼就这里劈劈,那里凿凿;地上住着人类,人们的首领是布伯;有一年,雷土到人问来玩,吃喝之后提出要向人类收租的要求;可是聪明的布伯设计使雷土连续三年都一无所获;雷土气得将天上的水全堵住,于是人问大旱;布伯带人去扒开天河,雷土知道后更加生气;于是让天升高,严加看管天上的水;布伯于是跑到天上找雷土算账,逼雷土降水;雷土假意答应,实际却计划行凶报复。布伯于是设计抓住雷土并将其关进谷仓,叮嘱自己的儿女伏依姐弟看管雷土,自己上街买盐来腌制雷土肉;雷土耍小手段骗伏依姐弟给他水喝,伏依姐弟小知其中缘由给了蓝靛水,雷土喝完脸变成青蓝色,恢复了力气;他逃出谷仓,将一颗牙齿给伏依二人以报答救命之恩;雷土回到天上报复人类降卜洪水,人类几乎灭绝,但伏依姐弟依靠牙齿长成的葫芦躲过一劫;布伯乘着伞船上天与雷土打斗起来,还砍掉了雷土的脚;雷土叫蛟龙撤去洪水,由于洪水退得过猛,布伯被摔死了;他那颗红心飞到天上化作了启明星,也就是太白金星;洪水消退后,伏依姐弟回到地上,成亲后重新繁衍人类。(《壮族神话布伯斗雷王的悲剧性分析》胡月馨)
三、牛文化的崇拜(《壮族牛文化的民俗学研究》戈梅娜)
四、关于蛙的崇拜(壮族的图腾)(《》)(《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农冠品)
五、祖王和汉王的故事中体壮族成人礼的习俗
    传统社会的青年男女,生理上的成熟还无法使其成为所属社会的正式成员,而只有经过了社会要求的成年礼仪式才真正获得了成年人婚娶、知晓氏族社会的历史知识、参加社团活动等权利。“没有行过成年礼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年龄,永远归入孩子之列。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要经过加冠命字的人生礼仪而标示其社会身份的转变,才有资格进行祭祖、婚娶、出征等。部落社会女子的成年一般以初潮为标志,初潮时要接受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禁闭,禁闭期间要遵守严格的Taboo,还有黯面,割阴蒂等,而后才能结婚。“许多社会只强调男子而不强调女子的成年礼”,男子的成年仪式过程一般是:男子性成熟时离家,被交给一个长老或祭司,这些人集中在一起与外界隔离,在隔离房子里接受有关氏族社会的历史知识、社会规约、狩猎知识、图腾禁忌等内容,并要经历肉体上痛苦而残酷的考验:凿齿、穿鼻、纹身、割礼、鞭答、在身上烧炙瘫痕、放置深山老林等。通过这些考验的人,经过一番洗礼后,才能成为部族的正式成年男子。这些形式除了考验男子的勇气、胆量、耐力、能力等外,还出于另外的目的。普罗普认为这些仪式的思想基础是“假定男孩在举行仪式时是死去然后重新复活成为新人”。弗雷泽认为,这种“拟死复生”的成年礼源于图腾崇拜,目的是为了要用一个动物或精灵或其他强有力的神物建立相互感应的关系,“以便使人能把自己的灵魂或灵魂的某些部分安全地寄存在对方身上,并且又能从对方身上获得神奇力量”。列维一斯特劳斯也认为这种成年礼是在人与神秘实在之间建立互渗,从而获得新的灵魂。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是:认为接受授礼者必须要经过一场生死考验和灵魂的转移,“暂死”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获得“重生”后,才正式成为部族的成年男子,享有成年男子相应的社会权力。 汉王和祖王故事被吸收进磨教经书中,不可避免地会染上宗教信仰的色彩,在流传中也会产生各样的变异,但从它的一些基本情节中仍然能看到一些古代社会成年礼仪式的余音。汉王在财产分配中受到欺负,祖王还“推汉王出去,打汉王逃走”。故事以离家为开场,与原始社会成年礼仪式以暂离为开端是一致的。汉王逃走后,“去到武当山,干栏十间九家”,去到交趾,与交人做伴,同吃同喝,并一起“制造骨柄刀,制造铜柄刀”。武当一北,交趾一南,相距甚远,尽管不现实,但都表达了汉王来到了离故土很远的地方。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很可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这对故事的进展无关紧要。笔者以为,这个“十间九家”的干栏正是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大房子”,而这些与汉王同吃同睡同劳动的交人则是与汉王一起接受授礼的男青年。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出现的“大房子”,普罗普认为是“男性公房”制度的体现,它是在一定时期,“那些进入性成熟期又尚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已经不与父母合住,而是要搬到专门为此而建的大房子里去” 。虽然汉王和祖王故事里的“大房子”不具备俄罗斯故事中“大房子”的特点,如四周有围障的宫殿,入口被堵住或关闭等,但其却符合了壮族传统居住方式干栏建筑的特点。至少它符合庞大这一特点,更主要是它的功能与男性公房是相契合的。汉王与交人共同生活,一起吃睡,一起学习生产技艺。后来他的这些“林中兄弟”还同汉王一起去接受他父亲给予的考验。虽然这一内容经诗中并未有过多的描绘,但是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故事接下来发展到了汉王接受含有死亡危险的难题,提出考验的是汉王的父亲“王”。大多数学者认为,汉王和祖王故事反映了阶级社会长幼子争夺财产的社会现实。而汉王和祖王并不是亲兄弟,所以这样的解释似有牵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富,汉王和祖王“相争百灵鸟印,相争父的财产”,百灵鸟印经诗中解释为土司的专用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土司制度明清才实行,而汉王和祖王故事中有更为古老的内容,这当是故事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变异。而“王”拥有权力和财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笔者以为,父亲给汉王提出含有死亡危险的难题是汉王王位继任前的考验,这也与汉王“复活”之后拥有呼风唤雨的神力相一致。父亲病重,“想吃活的黄掠,想吃整只黄掠”。于是汉王去山林中打猎,祖王动手打大哥,谎称以为是猎物。连续经历了两次这样的考验。汉王猎得黄掠后,父亲又“想喝官人洞水,想喝女阴洞果”,汉王与他的军兵一同“挖下三丈深,掘下七丈高”才见到清凉水,但是用竹筒舀不上来,担不上来。汉王用木做梯子,“下第三级梯子,尘土落下沙沙,下第四级梯子,碎土掉下头部上面,下第五级梯子”,“成堆石掷向兄长,铜刀跟向兄长头”。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渡往另一个世界有很多变体,主人公变成鸟飞走了,或让鸟拖着,或让马驮着,或坐着飞毯,或划着大船,形式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为了前往另一个世界。登梯子或攀绳索也是渡越的方式之一。“在古代埃及人的某些木乃伊身旁能找到一些小巧的梯子,灵魂们可以顺着这些梯子入地或登天。普罗普认为,渡越的这些技术手段是较早时期观念的变形,但他们都是要渡往彼世。壮族宇宙观念中,有“三界说”,“四届说”。“三界”指天上、人间、水下,雷神掌管天界,布洛陀管理人间,图额掌管水界。“四届”再加上森林,由老虎管理。汉王登梯子取水正是经历“死亡”前往水界,这与成人礼仪式中经过“暂死”获得灵魂的转换是殊途同归的。“死亡”考验之后是“复活”。汉王在接受死亡考验的时候,获得了相助者雷神和图额的帮助,成功复活并获得了支配世界的权力。在布依族《安王和祖王》中,安王的脚都变成了雷公脚,脚变成了鸭脚。普罗普说“化为其图腾或其相助者的本领,是支配权力的最古老的形式。"在《安王和祖王》中,安王的生母是鳃鱼化身的,相助者是他的外婆,他的舅舅。在《磨漠皇祖王一科》中,汉王求救喊道,“图额正是伯母儿,雷神正是婶母儿”。这正契合了年轻人举行授礼仪式的经历,普罗普引用韦伯斯特的话解释说,“当年轻人准备迎接充当相助者的神灵时,他期盼的不是随便什么人,只是来自其氏族的相助者。"在雷神的帮助下,汉王上到天界,拥有了强大的神力。他能使唤动物,“做老鼠吃禾苗根,做鸟吃禾苗梢”,“做野猪进水田,做山羊进舍地,麻雀吃稻谷梢,猿猴吃小米稻”,“我做七万螟虫,我做七万飞蛾”,他还能控制疾病,“十二缸红屎,十二缸血屎”,“我做麻疹做天花”,更厉害的是,他还能控制日月星辰,“做箱子装星星,做柜子装太阳”,让天地永成黑暗、夜晚。这些动物、疾病等都可看作是汉王的相助者,普罗普在引用博厄斯关于一个年轻人控制了一头熊的传说后解释说,“重要的不是凭借动物的体力,而是凭借它的关系,凭借它属于整个动物王国。同样的,汉王对这些动物、疾病、日月星辰的支配,并不完全是凭借的这些事物,而是这些事物所属的整个自然界,因此在其他异文中替换成了其他具体的事物也是可能的。这显示了汉王通过了就任王位前的生死考验,获得了支配自然界的神力。年轻人在传授仪式中,获得关于巫术、禁忌、社会法规、神灵信仰、祖先祭祀等知识,萨满、祭司等继任者更如此。(《壮族汉王和祖王故事与成年礼》)胡艳
六、国内外对人生仪礼的研究(《现代社会中传统成人礼的传承》马伊超)
七、(《亲历神奇的壮族——女子太阳节》朱法飞)女子的成人礼
八、壮族民间传说《一幅壮锦》
《一幅壮锦》是一则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由壮族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它以壮锦为线索,通过织壮锦——失壮锦——寻壮锦——找回壮锦的整个过程,在三兄弟言行的相互比较中肯定了故事主人公勇敢、坚毅、执着的性格,反映了壮族群众健康、积极的道德观与伦理观。《一幅壮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讲,都是一篇少有的民间优秀作品,可以说,它既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山脚下住着一位老阿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阿妈织壮锦的手艺远近闻名,她织的小花小草、鸟兽鱼虫,看起来活生生的,十分传神。她把手织的壮锦拿到集市去卖,谁看到都喜欢。有一天,老阿妈卖了壮锦拿着钱要去买米,路过一家卖画的店铺,里头有一幅画真是好看极了!阳光照耀着花园和房屋,照耀着丰收的田园,青菜和果树仿佛在风中唱歌,鱼塘泛起金光,一群群鸡鸭牛羊在野地觅食玩耍。“这个地方我很熟悉!我做梦时一定曾经到过这里。”老阿妈站在画前看了又看,喜欢极了。于是她拿出手上所有的钱,把画买了下来。她决定把画上那美丽的景象织成一幅壮锦。
老阿妈不分昼夜地织锦,松油灯把眼睛都熏坏了。眼泪淌到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小河和池塘;鲜血滴在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太阳。一连织了三年,美丽的壮锦终于织成了。老阿妈伸了伸腰,擦着熬红的眼睛,咧开嘴巴笑了,笑得好开心。
忽然,一阵大风从西边刮过来,把壮锦卷出大门,卷上天空,朝东边飞去了,一转眼就不见了。
老阿妈着急地对大儿子说:“快去东方寻找壮锦,那是我的命根啊!”
大儿子出发了,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座石头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
老奶奶说:“是东方太阳山的仙女把你妈妈的壮锦借去做样板了。你要去找,先要打落两颗牙齿,放在石马嘴里,等石马吃到第十颗杨梅果时,你就跨到它的背上,然后要经过烈焰熊熊的火山和漂浮着冰块的大海,才能到达太阳山。如果不能坚持,就会丧命。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给你一盒金子回家去吧。”
大儿子害怕了,拿了金子,跑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老阿妈病倒在床上,不见大儿子回来,又让二儿子去寻找。二儿子也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拿了老奶奶的金子,也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老阿妈病得骨瘦如柴,眼睛也哭瞎了。三儿子决心去把壮锦找回来。
三儿子来到大山口,见到了老奶奶。他照老奶奶的话打落了两颗牙齿,然后跨上马。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翻过了烈焰熊熊的火山,渡过了漂浮着冰块的大海。终于到达了大海对面的太阳山。
三儿子看见仙女们正在织锦,妈妈的那幅壮锦就摆在中央。三儿子说明了来意,仙女们答应织完后马上还给他。
三儿子收好壮锦,马上往回赶。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红衣仙女因为喜欢壮锦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模样也织到了壮锦上。
三儿子回到家里,老阿妈已经奄奄一息了。他赶紧拿出壮锦,那耀眼的光彩把老阿妈的眼睛都照亮了。她一骨碌爬起来,笑眯眯地看着她亲手织了三年的壮锦,说:“孩子,屋里黑漆漆的,我们拿到大门外太阳下看吧。”
娘儿俩走到门外,把壮锦铺展在地上。一阵香风吹来,壮锦慢慢地伸展、拉长,把方圆数十里的地都铺满了。老阿妈住的茅草屋不见了,只见眼前是漂亮的房子、美丽的田园,和壮锦上织的一模一样。花园里有个红衣姑娘正在看花,原来她就是那个红衣仙女。
三儿子和美丽的仙女结为夫妻,从此和老阿妈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大儿子和二儿子花光了老奶奶给的金子,变成了两个叫花子。他们没脸去见老阿妈和弟弟,只得到处去乞讨。据说,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流浪,还在乞讨呢。

在原始社会,男孩要成为社会公认的男子汉,他的身体或生理上的成熟只是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成年仪式或入社仪式才是最重要的。如不让睡觉#不给东西吃#鞭笞#杖击#棍棒击头#拔光头发#敲掉牙齿#黥身#割礼#放血#毒虫咬#烟薰#用钩子刺进身体钩着吊起来#火烤等。在《一幅壮锦》的传说中,老母亲某种意义上扮演了仪式主持人的形象,让三个儿子踏上寻锦之途接受成人礼的考验。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1-16 18:25     标题: 另外一个版本的《一幅壮锦》

古时候,大山脚下有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几间茅屋。茅屋里住有一个妲布(壮语:老妇人的意思),她的丈夫死去了,剩下三个孩子。大孩子叫勒墨,二的叫勒堆厄,最小的叫勒惹。
妲布织得一手好壮锦。锦上织起的花草鸟兽,活鲜鲜的。人家都买她的壮锦来做背带心,被窝面,床毡子。一家四口,就靠妲布的一双手来过日子。
有一天,妲布拿起几幅壮锦到圩(xū)(集市)上去卖。看见店铺里有一张五彩的画,画得很好。画上有高大的房屋,好看的花园,大片的田地;又有果园、菜园和鱼塘;又有成群的牛羊鸡鸭。她看了又看,心头乐滋滋的。
本来卖锦得的钱,打算全都买米的,但因为爱这张画,就少买一点米,把画买了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妲布几次坐在路边打开画来看。她自言自语地说:“我能生活在这么一个村庄里就好了。”
回到家,她把图画打开给儿子们看,儿子们也看得笑嘻嘻的。
妲布对大仔说:“勒墨,我们最好住在这么一个村庄里啊!”
勒墨撇撇嘴说:“阿咪(壮语“妈”的发音mie),做梦吧!”
妲布对二仔说:“勒堆厄,我们住在这么一个村庄里才好啊!”
勒堆厄也撇撇嘴说:“阿咪,第二世吧!”
妲布皱着眉头对小仔说:“勒惹,不能住在这样一个村庄里我会闷死的。”说完,长长叹了一口气。
勒惹想了一想,安慰妈说:“阿咪,你的锦织得很好,锦上的东西活鲜鲜的。你最好把这张图画织在锦上,你看着看着,就和住在美丽的村庄里一样了。”
坦布想了一会,啧啧嘴说:“你说的话很对,我就这样做吧!不然我会闷死的。”
妲布买起五彩丝线,摆正布机,依照图画织起来。
织了一天又一天,织了一月又一月。
勒墨和勒堆厄很不满意妈这样做。他们常拉开妈的手说:“阿咪,你尽织不卖,专靠我们砍柴换米吃,我们太辛苦了!”
勒惹对大哥、二哥说:“让阿咪织吧,妈不织会闷死的。你们嫌砍柴辛苦,由我一个人去砍好了。”
于是一家人的生活,就由勒惹不分日夜地上山砍柴来维持。
妲布也不分日夜地织锦。晚上用油松燃烧起来照亮。油松的烟很大,把妲布的眼睛也熏坏了,红巴渣的。可是,妲布还是不肯歇手。一年以后,妲布的眼泪滴在锦上,她就在眼泪上织起了清清的小河,织起了圆圆的鱼塘。两年以后,妲布的眼血滴在锦上,她就在眼血上织起了红红的太阳,织起了鲜艳的花朵。
织呀织的,一连织了三年,这幅大壮锦才织成功。
这幅壮锦真美丽呀!
几间高大的房子,蓝的瓦,青的墙,红的柱子,黄的大门。门前是一座大花园,开着鲜艳的花朵。花园里有鱼塘,金鱼在塘里摆尾巴。房子左边是一座果园,果树结满红红的果子。果树上有各种各样的飞鸟。房子右边是一座
菜园,园里满是青青的菜,黄黄的瓜。房子后面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棚,鸡鸭笼。牛羊在草地吃草,鸡鸭在草地上啄虫。离房子不远的山脚下,有一大片田地,田地里满是金黄的玉米和稻谷、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过,红红的太阳从天空照下来。
“啧,啧,这幅壮锦真美丽啊!”三个孩子赞叹着。
妲布伸一伸腰,擦着红巴渣的眼睛,咧开嘴巴笑了,笑得好痛快。
忽然,一阵大风从西方刮过来,“劈卜”一声,把这幅壮锦卷出大门,卷上天空,一直朝东方飞去了。
妲布赶忙追了出去,摇摆着双手,仰着头大喊大叫。啊呀!转个眼壮锦不见了。
妲布昏倒在大门外。
三兄弟把妈扶回来,睡在床上。灌了一碗姜汤,妈慢慢醒过来。她对长仔说:“勒墨,你去东方寻回壮锦来,它是阿咪的命根啊!”
勒墨点点头,穿起草鞋,向东方走去,走了一个月,到了大山隘(ài)口。
大山隘口有一间石头砌的屋子,屋子右边有一匹大石虎。石虎张开嘴巴,想吃身边一蔸(dōu)红红的杨梅果。屋门口坐着一个白发老奶奶。她看见勒墨走过就向他:“孩子,你去哪里呀?”
勒墨说:“我去寻一幅壮锦,是我妈织了三年的东西,被大风刮往东方去了。”
老奶奶说:“壮锦是东方太阳山的一群仙女要去了。她们见你妈的壮锦织得好,要拿去做样子。到她们那里可不容易哩!先要摘下身边的杨梅果。再让它吃了十颗杨梅果,你跨到它的背上,打它三拳,它就驮你去太阳山。在
路途中要经过熊熊大火的发火山,石虎钻过火里,你得咬紧牙根忍耐,不能喊痛;只要喊一声,你就会烧为火炭。越过了发火山,就到汪洋大海。海里风浪很大,会夹着冰块向你身上冲过去。你得咬紧牙根忍耐,不能打冷战;只要打一个冷战,浪头就把你埋下海底。渡过汪洋大海,就可以到达太阳山,问仙女要回你妈的壮锦了。”
勒墨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激,他脸刷地青起来。
老奶奶望望他的脸,笑笑地说:“孩子,你经受不起苦难的,不要去吧!我送你一盒金子,你回家好好过生活吧!”
老奶奶在石屋里拿出一小铁盒金子交给勒墨。勒墨接过小铁盒回身走了。
勒墨一路走回家,一路想:“有这一小盒金子,我的生活好过了。可不能拿回家呀,四个人享用哪有一个人享用那么舒服呢?”想着想着,他就决定不回家,转身向一个大城市走去了。
妲布病得瘦瘦的,躺在床上等了两个月,不见勒墨转回家。她对第二个儿子说,“勒堆厄,你去东方寻回壮锦吧。那幅壮锦是阿咪的命根啊!”
勒堆厄点点头,穿起草鞋,向东方走去。走了一个月,到了大山隘口,又遇着老奶奶坐在石屋门口。老奶奶又照样对他说了一番话。勒堆厄也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激,他脸孔刷地青了。
老奶奶交给他一小铁盒的金子。他拿着小铁盒,也和大哥的想法一样,不肯回家,向着大城市走去了。
妲布病在床上,又等了两个月,身体瘦得象一根干柴棒。她天天望着门外哭。原来是红巴渣的眼睛,哭呀哭的,就哭瞎了,看不见东西了。
有一天,勒惹对妈说:“阿咪啊!大哥二哥不见回来,大约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我去吧,我一定要把壮锦寻回来。”
妲布想了一想,说:“勒惹你去吧!一路上留心自己的身体啊!附近的邻居会照顾我的。”
勒惹穿起草鞋,挺起胸脯,大踏步向东方走去。只消半个月就到了大山隘口。在这里又遇见老奶奶坐在石屋门前。
老奶奶照样对他说了一番话,接着说:“孩子,你大哥、二哥都拿一小盒金子回去了。你也拿一盒回去吧!”
勒惹拍着胸脯说:“不,我要去拿回壮锦!”随即摘下杨梅果,让石虎伸嘴就吃杨梅果。勒惹看它吃了十颗,立刻跳上虎背,打了三拳,之后,他抓住虎毛,两腿一夹,石虎仰起头长嘶一声,“必里卜碌”地向东方跑去。
跑了三天三夜,到了发火山。红红的火焰向人虎扑过来,火烫着皮肤,嗞嗞地响。勒惹伏在虎背,咬紧牙根忍受。约摸半天才越过发火山,跳进汪洋大海里。海浪夹着大冰块冲激过来,打得又冷又痛。勒惹伏在虎背上咬紧牙
根忍受着。半天工夫,跑到了对岸。那里就是太阳山了。太阳暖暖烘烘地照在勒惹的身上,好舒服啊!
太阳山顶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房子,里面飘出女子的歌唱声和欢笑声
勒惹把两腿一夹,石虎四脚腾空跃起,转眼到了大房子的门口。勒惹跳下虎来,走进大门,看见一大群美丽的仙女围在厅堂里织锦。阿咪的壮锦摆在中间,大家依照它来学织。
她们一见勒惹闯进来,吃了一惊。勒惹把来意说明了。一个仙女说:“好,我们今晚上就可以织完了,明天早上还给你。请你在这等一晚吧。”
勒惹答应了。仙女拿了许多仙果给他吃。仙果味道真好啊!
勒惹身体很疲倦,靠在椅子上呼呼睡着了
夜里,仙女们在厅堂上挂起一颗夜光珠,把厅堂照得明亮亮的。她们就连夜织锦
有一个穿红衣的仙女,手脚最伶俐,她一个人首先织完。她把自己织的和妲布织的一比,觉得妲布织的好得多:太阳红耀耀的,鱼塘清溜溜的,花朵嫩鲜鲜的,牛羊活灵灵的。
红衣仙女自言自语地说:“我若是能够在这幅壮锦上生活就好了。”她看见别人还没有织完,便顺手拿起丝线,在妲布的壮锦上绣上自己的像:站在鱼塘边,看着鲜红的花朵
勒惹一觉醒来,已经深夜,仙女们都回房睡觉了。在明亮的珠光下,他看见阿咪的壮锦还摆在桌子上,他想:“明天她们若是不把壮锦给我,怎么办呢?阿咪病在床上很久了,不能再拖延了啊!我还是拿起壮锦连夜走吧。”
勒惹站起来,拿起阿咪的壮锦,折叠起来,藏在里衣袋里。他走出大门,跨上虎背,两腿一夹,石虎趁着月光,“必里卜碌”地跑了。
勒惹咬紧牙根,伏在虎背上,渡过了汪洋大海,翻过了发火高山,很快又回到大山隘口。
老奶奶站在石屋前笑哈哈地说:“孩子,下虎吧!
勒惹跳下虎来。过了一会儿,石虎又站在杨梅树边不动了。
老奶奶在石屋里拿出一双鹿皮鞋,交给勒惹说:“孩子,穿起鹿皮鞋快回去吧,阿咪快要死了!”
勒惹穿起鹿皮鞋,两脚一蹬,一转眼就到了家。他看见阿咪睡在床上,瘦得象一根干柴,有气无力地哼着,真的快要死了。
勒惹走到床前,喊一声“阿咪”,就从胸口拿出壮锦,在阿咪面前一展。那耀眼的光彩,立刻把阿咪的眼睛照亮了,并且阿咪变得年轻了许多。她一骨碌爬起床来,笑咪咪地看着她亲手织了三年的壮锦。她说:“孩子,茅屋里墨黑墨黑,我们拿到大门外太阳光下看吧。”娘儿俩走到门外,把壮锦展铺在地上。一阵香风吹来,壮锦慢慢地伸宽,伸宽,把几里宽的平地都铺满了。
妲布原来住的茅屋不见了。只见几间金碧辉煌的大房子,周围是花园、果园、菜园、田地、牛羊,象锦上织的一模一样。妲布和勒惹就站在大房子门前。
忽然,妲布看见花园里鱼塘边有个红衣姑娘在那里看花。妲布急忙走过去问。姑娘说,她是仙女,因为像绣在壮锦上面,就被带来了。
妲布把仙女邀进屋里,共同住下。
勒惹和这个美丽的姑娘结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
妲布又邀附近的穷人也来这个村庄住。因为她在病中,得到他们的照顾。
有一天,村旁来了两个叫花子。他们就是勒墨和勒堆厄。他们得了老奶奶的金子跑到城里去大吃大喝。不久,金子用完了,只得做叫花子,讨乞过活
他们来到这个美丽的村庄,看见阿咪和勒惹夫妻在花园里快快乐乐地唱歌。他们想起过去的事情,没脸进去,拖起讨乞杖跑了。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1-16 18:26     标题: 与现代的融合

广西现代舞团先锋谷舞点典2016年度巨作根据壮族民间传说《一幅壮锦》改编的现代舞剧《遗失之锦》将在广西儿童剧院上演。壮锦不再只是一幅编织物,里面交织着执念,梦想,迷失,与和解。这是一场与传统壮族文化不谋而合的集体成人礼

[ 本帖最后由 陈敏12 于 2017-11-16 18:29 编辑 ]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1-16 20:58     标题: 海南黎族女性文身成人礼资料整理

一、民间故事传说:
1、黎族创世史诗《吞德剖》中的传说:“看守天庭厅阶的天狗爱上了天帝的女儿婺女
星,在南蛇和蜂王的帮助下, 与婺女星结为夫妻。二人下凡后, 住在海南岛黎母山上, 二人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叫扎哈, 女儿叫姆拉。有一天, 天狗因年老体衰未变回人形被儿子扎哈误杀。之后, 天崩地裂,天狗的身躯化成了海南的山川河流。婺女叫儿女寻求天帝的帮助。天帝命天人为姆拉绣面文身,并告诉扎哈, 去人间找一绣面文身的姑娘, 娶她为妻。由于天人的失误, 将扎哈的母亲绣面文身。而姆拉贪恋天上美景, 与哥哥错过, 扎哈遇上绣面文身的母亲, 并娶她为妻, 生下阿寒阿弹姐弟俩。后天帝出面, 令婺女星上天复归星位, 并让绣面文身的妹妹姆拉替代了婺女星与扎哈在一起。姆拉不喜阿寒阿弹姐弟俩, 总是折磨二人,后来姆拉被毒蛇咬死。当时天上有两个太阳, 酷热难耐, 姆拉叫扎哈射日。扎哈箭射日月后, 日月破碎, 惹怒天帝。天帝下令放天河之水淹没下界以示惩罚。婺女星得知化作一只天鸟飞临黎母山, 告诉她的孩子阿寒和阿弹,洪水将要到来, 只有躲进密封的葫芦里才能得救。阿寒阿弹与众多动物躲在密封的葫芦, 躲过了洪水的劫难。大洪水之后, 人间只剩下阿寒阿弹姐弟俩。这时,雷公出场, 劝说阿寒阿弹姐弟俩结为夫妻,遭到拒绝, 姐弟俩为此分开居住。于是雷公分别告诉他俩, 在海边种田比在山里打猎要好过一些,并为阿寒纹了面。雷公叮嘱阿弹, 海边有穿裙子的绣面女在等着他。姐弟俩离开黎母山南下到了海边,三月三那天,他们见面了,对歌之后,他们结为了夫妻,生下四个儿子,而后分家立业,成为后世黎族四个支系。”
分析:这个传说反映了黎族先民上岛初期的生存状况,海南岛的黎族先民都是从岛外迁徙过来的,由于渡海幸存下来的人口少 ,最早的先民们不得不通过血缘婚配繁育后代。但是“母子婚配 ”、“兄妹婚配”是黎族先民在伦理上不能接受的,所以通过女性文身来使男子认不出,进而达到族外婚的效果。
2、“纳加西拉”传说:“黎族祖先生有一个女儿, 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后‘纳加西拉’(鸟名 )就含着谷类来养育婴儿。为了不忘记养育之恩, 黎族妇女直到今天还要文身,涂上各种颜色来仿效鸟的样子。”
分析:德国学者史图博认为,这个传说毫无疑问是起源于图腾(Totem)信仰 ,明显地显示了母权制的特征。
二、古籍记载:
由于海南黎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关于黎族文身的记载主要来自汉族的古籍记载。
1、先秦:《山海经》“海内南经”篇:“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
孔颖达为“雕题”作疏:“非惟雕额, 亦文身也。”有学者考证 “雕题国”在今海南省中南部,这是关于海南黎族先民的文身习俗的最早的记载。
2、汉代:东汉杨孚的《异物志》:①“雕题国,画其面及身,刻其肌而青之。或若锦衣,或若鱼鳞。”②“儋耳夷,生则镂其头皮,尾相连并; 镂其耳匡为数行,与颊相连,状如鸡腹,下垂肩上。”
这两段史料记载了黎族文身的具体部位是脸颊、耳朵、肩膀等身体部位,颜色为青色,图案形似锦衣、鱼鳞、鸡腹。
3、宋代:
①周去非的笔记小说《岭外代答》第 10 卷“蛮俗”:“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之。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女年及笄,置酒会亲旧,女伴自施针笔,为极细花卉飞蛾之形,之以遍地淡粟纹,有皙白而绣文翠青,花纹晓了,工致极佳者。唯其婢不绣。邕州溪峒使女,惧其逃亡,则黥其面,与黎女异矣。”
②范成大的历史地理著作《桂海虞衡志》“志蛮”篇:“绣面乃其吉礼。女年将及笄,置酒会亲属,女伴自施针笔,涅为极细虫蛾花卉, 而以淡粟纹遍其余地,谓之绣面女,婢获则否。”
③南宋•赵汝适的地理学著作《诸蕃志》“海南”篇: “女及笄,即黥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女既黥,集亲客相贺庆。惟婢获则不绣面。”
④北宋•乐史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169“岭南道十三”:“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尚文身, 豪富文多, 贫贱文少, 但看文之多少以别贵贱……女人文领,穿耳垂环。”
分析:宋代的记载大致相同。
①涉及到黎族文身起源的一个说法,即防止外族掳掠,为守节而文身。
②宋代海南黎族女性及笄时才文身,说明文身是其成人礼,而且是吉礼,要召集亲友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以示庆贺。
③宋代文身的实施者是女伴,文身图案是极细的花卉虫蛾,文身颜色是淡粟色。
④指出婢女不绣面,从文身多少看贫富贵贱,说明宋代黎族文身可能有区别身份的功能。
4、明代:
①顾岕的笔记体著作《海槎余录》:“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自云: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②王临亨的笔记体著作《粤剑编》:“黎人在琼崖儋、万之中,椎髻跣足,文身以花,细者为贵。”
③田汝成的笔记体著作《炎徼纪闻》:“男子文身椎结, 挟刀控弩。妇人戴篛笠、斓衣, 有裙而无袴。春时,笄女戏秋千以诱散仔,携手踏歌,名曰作剧。女伴互施针笔,涅两脸为虫蛾花卉,名曰绣面。”
④罗日褧的历史地理类著作《咸宾录》:“男女生周岁即文其身。周身画成诸花及八宝式,寻用细针挑刺出血,涂以青靛, 候三、四日涤去, 则花纹宛然。大家以此相尚,云:
不然,则上世祖宗不目为子孙也。”
⑤汤显祖的诗作《黎女歌》“黎女豪家笄有岁,如期置酒亲属至。
自持针笔向肌理,刺涅分明极微细。
点侧虫蛾折花卉,淡粟青纹绕余地。
便坐纺织黎锦单,拆杂吴人采丝致。
珠崖嫁娶须八月,黎人春作踏歌戏。
女儿竟戴小花笠,簪两银篦加雉翠。
半锦短衫花襈裙,白足女奴绛包髻。
少年男子竹弓弦,花幔缠头束腰际。
藤帽斜珠双耳环,缬锦垂裙赤文臂。
文臂郎君绣面女,并上秋千两摇曳。
分头携手簇遨游,殷山沓地蛮声气。
歌中答意自心知,但许昏家箭为誓。
椎牛击鼓会金钗,为欢那复知年岁。”
⑥黄佐的地方志《广东通志》:“男文臂腿,女文身面。”
分析:
①明代黎族男女都文身,男的文臂,女的文身和绣面。
②不同黎区文身的起始年龄可能不同,有些地方仍然将文身视为女子的成人礼,有些地方则是男女周岁就文身了。
③明代的黎族文身具有“族群标志功能”(即认祖)和区别贵贱的功能。
④记载了文身的具体步骤:先画好图案,再用针刺出血,涂上颜料, 等上三四天才洗去,文身就完成了。
5、清代:
①屈大均的笔记体著作《广东新语》:“面涅花卉虫蛾之属, 号绣面女。其绣面非以为美, 凡黎女将欲字人, 各谅已妍媸而择配, 心各悦服,男始为女纹面,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讹, 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又先受聘则绣手, 临嫁一夕乃绣面,其花样皆男家所与,以为记号, 使之不得再嫁。古所谓雕题者此也。题, 额也;雕, 绣也。以针笔青丹涅之,有花卉虫鱼之属,或多或少。而世以为黎女以绣面为绝色, 又以多绣为贵, 良家之女方绣, 婢媵不得绣,皆非也。”
②张庆长的笔记体著作《黎岐纪闻》:“向来黎图皆注花脚黎曰下脚黎, 余询之黎人, 非下脚也; 其俗男妇俱于足胫刺纹数行,故名花脚。女将嫁,面上刺花纹,涅以靛。其花或直或曲,各随其俗,盖夫家以花样予之,照样刺面上以为记,所以示有配而不二也。
黎女多外出野合,其父母亦不禁。至刺面为妇,则终身无二。尝问之黎人,其俗以既婚即不容有私,有则群黎立杀之,故无敢犯者。”
③《儋县志初集》:上世琼地无人, 会有大蛇于黎婺峰竟生一女。生而能行,采食花果。及长, 有交趾人入山采香木, 见女而悦之, 遂作夫妻焉。生一子而交趾夫卒。蛇女思,母子相依, 无人作合, 百年之后, 谁复人种? 因命其子曰: ‘我与你处, 终非了局。不如汝由东而行,见有女人则取为妻; 我由西而行, 见有男人则以为夫。庶几载生载育, 不亦可乎?’其子应允,遂由东而行。蛇女设计,以刺划其面,而靛以涂之, 使面花, 子不认识, 遂亦相西方行。东西旋转, 母子相见,母知是子,子不知是母,因母子为夫妻。由是复生子女数人, 分为符、罗、楼三姓, 自相婚配。男则裸体,女则刺花,习俗至今不改。且男女皆食槟榔,齿黑如漆。意者,其‘裸人黑齿’之种乎。”
④樊庶《康熙临高县志》:“女至十五六则纹其手面,聘嫁皆用牛。”
分析:
①从《黎岐纪闻》的“花脚黎”可以看出清代的黎族文身具有“族群支系的标志功能”。
②《广东新语》和《黎岐纪闻》中,文了身才能嫁人,说明清代黎族女性文身具有“婚姻权利的标志功能”。 女性文身图案由夫家提供,标志其正式成为夫家宗族的人。
③《儋县志初集》记载了黎族文身起源的一种传说,说明黎族早期的文身具有“婚姻集团标志功能”,黎人借文身区别血缘和通婚对象。
④《康熙临高县志》关于文身年龄的记载说明文身确实是黎族女性的成人礼。
⑤《广东新语》否定了前人的记载,但这种说法有待考证,因为每个时代文身发展情况都可能不同。
PS:
①汉人通过道听途说、间接了解、直接考察等方式记载的黎族文身资料,需要进行鉴别、考证和分析。
②文身区别贵贱的功能、男女周岁就文身等记载,尚未被现今的民族学调查所证实,还应该继续存疑。
③个别学者从女性主义角度的解读:“文身女性的角色形象不断发生改变,这与黎族社会父权不断加强、母权不断削弱有关。文身的宗教性和神圣性不断被削弱,文身女子不断被世俗化,由氏族守护者变成需要氏族和男性守护的卑属者,最终文身成为黎族女性取悦于男性的一种装饰。随着黎族与外界交流的增多,作为一种装饰的文身,被社会尤其是男性世界否定时,黎族女性也开始否定文身, 甚至否定文身后的自己。这种否定标志着以文身为代表的维系黎族女性地位的母系文化残余在父权(夫权) 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将消解、退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黎族中女性的地位一直高于男性,黎族男性十分尊重女性。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1-16 21:05

有一些网络上的图片,给大家看看。

[ 本帖最后由 王乙清 于 2017-11-16 21:12 编辑 ]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1-16 21:13

三、海南黎族文身的主要功能
1、装饰身体的审美功能:民族学家吴泽林教授说:“文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黎族传统认为文身是女性美的标志。
①颜色美,浅黄色皮肤与蓝黑色文身的色调对比,突显文身图式。
②图式美:线条、圆圈、点等基本元素巧妙结合成各种图案,有的是简明的线条组合,有的是抽象的图形图案,有的是生动的动物图案,有的是规律的几何图形,富有对称的美感。各元素有规律地出现,还具有节奏性的美感。
2、群族标志功能:以前,海南岛上有黎、汉、苗、回四个民族,只有黎族有文身。此外,根据文身图案的不同,可以区分黎族不同的支系部落。文了身,才能认祖归宗。民国时期刘咸经过调查之后写道:“侾黎之面纹与生铁黎者有别, 水满峒黎与番阳营黎之面纹不同。 又如水满峒之各剃头黎所划面纹, 亦彼此不同;番阳营所属之侾黎与生铁黎村, 鸡犬之声相闻, 而两村黎妇所绘面纹, 大异。”
3、婚姻集团的标志功能:有关黎族文身起源的传说大都与婚姻有关。洪水泛滥使人类陷入绝境,为了繁衍后代,母亲或者姐妹不得不文身使得男子认不出,从而与男子成婚生子。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图腾的始祖实行族外婚的一种反映。黎人借文身表明自己的血缘归属,区分不同的通婚对象。
4、图腾崇拜的标志功能:黎族妇女文身的图案大到森林树木,小到昆虫米粒,都源于自然,这表现出黎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希望通过带有自然事物形状的文身来祈求自然的保护,文身图案也逐渐形成各部落的象征标志。
①动物类图案:
A.鳞彩类动物:龙、 蛇、 鱼等。黎族先民居住的海南岛水资源比较丰富, 大江大河不计其数,有很多鱼、蛇等。《黎母山传说》记载雷公破蛇卵生黎母,表明黎族很早之前就信奉蛇图腾。
B.蛙类图案:海南岛有许多蛙类,而蛙产卵多、生殖能力强,蛙类文身图案反映了黎人企盼多子多孙的思想。同时,黎族人民有感于青蛙从蛙卵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希望子孙也能像青蛙一样健康地成长与蜕变。
C.其他动物类图案,比如狗、鸟等动物的图案,与黎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②昆虫类图案:螳螂、蝎子等,表达黎人对昆虫的喜好或寄托消灾的期望。
③植物类图案:主要有树林形、草地形、谷粒形三类。一是祈求自然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存资源,二是表达多子多孙的愿望。
④其它类图案:日、月、山脉、田地、雷电、水等,表达黎人对自然的神化与膜拜。
5、躲避外族人掳掠的功能:黎族人在与外族的接触中往往处于劣势,黎族女性为了避免被外族掳掠,会主动去文身。民国时期的黎族女性害怕被国民党或日本人抓走就会主动甚至提前文身。
6、婚姻权利的标志功能:文身是黎族女性的成人礼,标志着她们获得了成年人的资格,可以婚嫁了。而男性往往会选择文身图案漂亮的女子。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1-16 21:14

四、汉族对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影响:
两个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可能会相互接纳与融合;也有可能产生冲撞与冲突,最后文化劣势的一方被迫接受对方文化,改变自己的文化成分。汉族和黎族对文身的认识不同:黎族人认为文身是美的,是需要世代传承的祖先遗留的传统;汉族人则认为文身是丑陋的,是需要废除的野蛮陋习。所以汉族一直在阻止黎族文身传统的发展。
1、汉朝官员僮尹劝谕当地的黎族先民不要文身,但成效不大。
2、明代官员俞大猷在《 黎岐图说》中建议:“其各州县掌印官, 务将管下黎人严禁童女不得如前画面文身,男人务著衣衫,不得如前赤身露腿。”但是否施行以及效果如何,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3、清末,张之洞、 冯子材拟订《抚黎章程十二条》,虽未明确提及禁止黎族文身,但提到要用汉族文化同化黎族风俗,而文身是黎族主要的不被汉族认可的风俗之一,所以实质上他们推行了禁止黎族文身的政策。
4、民国时期,海南地方政府先后于民国七年和民国十三年发布禁止文身的布告,还处罚文身者,对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黎族妇女的文身习俗起到了相当的遏制作用。陈汉光抚黎时期采取的“ 移风易俗”措施遏制作用明显。
5、新中国时期:
①1958年5月20日,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文面”对妇女面部正常发育和容貌美观不利为理由,提出改革黎族部分妇女的“文面”习惯的方案条例。各级政府都强调文身是旧社会遗留的东西,谁若再敢文身就要被批斗,所以海南黎族传统的文身活动基本上被终止了。
②“文革”时期,黎族文身习俗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受到严格的禁止,对残存的文身活动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可以说彻底而全面地走向了消亡。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个别黎族地区的文身行为略有反复, 但已无法改变黎族文身“ 被终止” 的这个大趋势了。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1-16 21:17

五、海南黎族文身习俗长期保存的原因:
虽然历代汉朝统治者强力打压,但黎族文身习俗还是屡禁不止,保持了近两千年时间。
①黎族的文身是黎族族群得以健康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黎族依靠文身来辨别族群,避免了近亲婚配,以此来保证子孙后代的质量,大大降低后代子孙出现遗传病的几率,而且血缘关系较远的两性生育的后代,遗传父母的优点的几率更大。黎族女性持续数千年的文身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黎族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②黎族文身传说的传承:黎族女孩从小生活在文身的人群之中,受到文身传说潜移默化的熏陶,以文身为美的传统观念逐渐在其心中积淀。到了需要文身的年龄,祖母、母亲或实施文身的年长女性与文身女子再次向她们讲述文身传说以及文身的理由,以缓解文身女子的紧张与痛苦。文身传说的口口相传对文身活动的延续起到了心理和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②封建时期,地方政府对黎区的控制有限。虽然归附于政府的“熟黎”越来越多,但“生黎”一直存在,禁止文身的政策在“生黎”地区往往不会得到真正的执行,因而黎族的文身传统得以保留。
③黎区闭塞的环境形成的文化隔离。海南岛长期与大陆隔离,而黎族人民又主要生活在海南岛的山区,环境更加闭塞,外来文化难以进入,使得黎族的传统文化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存期完整性并世代延续下来。
④黎族文身活动承载的文化功能。黎族文身不仅是黎族人民对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更是黎族历史上凝聚力、号召力、生命力的标志。(参见第三大点)

六、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现状及原因:
1、现状: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政府施行了对海南黎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黎族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在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下,黎族文身文化被视为“落后的风俗习惯”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黎族人所放弃。除了少数文身者依然觉得文身很美之外,现在多数文身者已经觉得文身不好了,有人甚至忍痛用土方法或者现代美容技术去除她们的文身。缺乏新的文身传承者,再加上已文身者陆续去世,海南黎族文身的“活化石”越来越少,最终会因为现存文身者的全部去世而消亡。很多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通过影像资料、口述史研究等方式,抢救和保留海南黎族文身文化的印记。
2、衰落原因:
①政府禁止黎族文身政策的推行。(参见第三大点)
②文身文化本身的不合理性:文身是对黎族女性身体的一种伤害,很多黎族女性是怕痛不愿文身的,只是迫于周围的压力才去文身。有黎族民歌唱道:“今年有了政府在, 照顾我们黎族仔。不让我们皮肉痛, 我们过得很开心。”
③审美的变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黎族人逐渐改变了以文身为美的观念,认为文身影响了容貌,对文身产生了抵触心理。此外,一些文身女性由于文身而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使得她们对文身的审美效果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后悔自己文了身。
3、抢救和保留的原因:
海南黎族文身对人类文化有重要的贡献。
①它是人类原始宗教精神世界的一种突出现象,表现出族群的哲学观念和深远理想。文身表现出海南黎族先民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和谐相处的原始宗教精神,同时寄托了壮大族群、子孙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这对如今追求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人类而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②海南黎族文身图案是海南黎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特色,体现了海南黎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④海南黎族文身图案中难以解释的符号是现代人类破解远古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素材。通过破译文身图案的符号象征意义,人类学家有可能破译远古人类生存状态之谜。
作者: 王乙清    时间: 2017-11-16 21:18

参考资料主要是视频和论文。
参考视频:
超星学术视频《海南岛黎族女性为什么延续数千年文身习俗》,海南大学文学院,周伟民教授主讲。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2528061
参考文献:
[1]黄淑瑶. 试述汉籍文献中黎族文身女性地位的变迁[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6):7-9.
[2]黄淑瑶. 神圣的消解与自我的迷失——从黎族文身诸说看文身女性角色演变[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5):88-95.
[3]纪晓璐. 肌肤上的装饰画——初探海南黎族文身的艺术魅力[J]. 美术教育研究,2014,(06):32.
[4]王献军. 汉文古籍中的黎族文身史料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02):1-7.
[5]王献军. 黎汉文化的冲撞——黎族文身的“被禁止”与“被终止”[J]. 贵州民族研究,2011,32(06):110-117.
[6]苏丽萍. 独特的历史遗痕[D].海南师范大学,2011.
[7]徐家林. 黎族妇女文身图案浅析[J]. 琼州学院学报,2008,15(06):16-19.
[8]赵全鹏. 黎族文身传说的发生与史学价值[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481-485.
[9]姚丽娟. 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3):94-97.
作者: 白雪莹    时间: 2017-11-16 21:50     标题: 汉族笄礼

汉族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作为礼仪之邦,汉族也有不可缺少的成人礼,男子一般二十岁时行冠礼,也被称作“加冠”,女子一般十五岁时行笄礼,也被称作“加笄”。在满族进入中原之后,曾一度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汉族成人礼,时至今日才有恢复的迹象。
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笄礼冠服,用冠笄、褙子。将笄者初服,双紒、衫子。
一、意义
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笄礼的现义就是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
二、服饰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样式是短褂裤,缁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三、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四、流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
9.二拜: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正宾为笄者加钗冠。
11.三拜:笄者面向国都,行正规拜礼。
12.置醴:有司摆好醴酒席。
13.醮子:笄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吃一点饭。
14.字笄者:给笄者取“字”。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16.揖谢:笄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身。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
五、现实意义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现代笄礼的意义应该是对现代女性独立自强的角色提醒。三次加笄的服饰不同,越来越华丽,象征着女孩成长的过程。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笄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笄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 白雪莹    时间: 2017-11-16 22:46     标题: 从《白雪公主》分析童话对儿童的影响

《白雪公主》讲述了白雪公主受到继母皇后的嫉妒,在森林里被好心的猎人放走,在迷路时遇到七个好心的小矮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之下逃过皇后的追杀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白雪公主无疑是一个让人怜惜的善良女孩子,而皇后则是恶毒的代名词。最后的白雪公主被一见钟情的王子救了而皇后却死了的结局也向我们揭示了“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因果规律。
价值观:
1.善良:善良的白雪公主会被救
2.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白雪公主因为对他人不设防而屡次三番的在小矮人的家遭到皇后的毒害,虽然最终害人的皇后没有好下场,可是我们还是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毕竟不是每一次都会有小矮人和王子,我们也要能通过自己的眼睛辨别出毒辣的皇后。
启示:
1.怀璧其罪。白雪公主长得漂亮不是她的错,但是她的美貌就会引起皇后对她的嫉妒。
2.如何在危险中保护好自己是一门学问。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作者: 张雪婷    时间: 2017-11-16 23:59     标题: 就王乙清对黎族文身探究所提供资料进行补充

一、传说故事部分
1、抗婚丑化说:
①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字叫乌娜的姑娘长得如天仙一样美丽,不少年轻小伙子来向她求婚。乌娜看上了邻村的劳可哥哥。劳可,聪明、健壮、勇敢、勤劳。但是,那年皇帝派人到民间选美,看上了乌娜。乌娜用尖尖的荆棘,往自己的脸上乱刺,刺成花花点点,血流满面,躲过了皇帝和官兵的纠缠,乌娜嫁给了劳可。为了逃避,他俩便到更荒凉的深山里去居住。他们种山栏、纺织、狩猎,用勤劳、勇敢和智慧开辟了一个新的家园。不久他们生育了子女,为了不再受皇帝的抢劫,乌娜要女儿也在脸上刺上一道道的疤痕。一代传一代,后代黎族妇女便都文面了。
②美女亚贝刺面传说:相传古代昌化江岸一对恋人,男的叫亚贵,女的叫亚贝,两人相亲相爱。对岸西村恶霸老夹,看到美丽的亚贝姑娘便起歹心,强抢亚贝为妻。亚贝被关进老夹家,她思念亚贵终日以泪洗面,啼哭三年。三月三这一天,亚贝骑飞鹿救出情人,逃往他乡,老夹派兵追赶,情急之下,亚贝用红藤刺遍脸部和全身,躲过了追兵。此后,为防止汉人的强掠拐卖,就逐渐形成了文身之俗。
2、山洪姊弟成婚说:上古之时,天翻地覆,世界生物尽被淹埋,人类同遭此厄,仅遗一姊一弟,相依为命。然姊弟虽情亲手足,终不可以婚媾,于是姊觅夫,弟觅妇分道扬镳,各自东西,久之各无所遇,终乃姊弟重逢,如此者再。雷公知其事,化为人身,下凡谓弟曰:`今予在此,汝二人可结为夫妇。’弟曰: `姊弟不可以婚姻,否则必曹雷公打。’雷公曰: `我即雷公,决不打汝!’弟仍坚持不可,重出觅妻,于是雷公将姊之面画黑。无何,弟再遇姊,不识为谁,以为必非己姊,可以求婚,于是姊弟结婚繁衍生殖而得今之黎人。
二、文身功能的补充
1、审美
抽象美: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无疑是属于非写实性图案,它的基本纹线就是点、线、圈,呈现给大家的就是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但在史籍中,有记载说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是描绘动植物的写实性图案对于古今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古代史籍记载有误;一种是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已从古代的写实性图案演变到了今天的非写实性图案。
搭配美:在从前的黎族社会里,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文身图案与黎锦服饰搭配在一起是美的,
而爱美又是女性的天性,所以千百年来黎族女性之所以会忍着疼痛而去文身。在一些有关文身的歌谣中,也多谈及光有文身并不完美,单穿黎锦服饰也不完美,只有在文身后再配上鲜艳的筒裙,才会“漂亮又风光”,才是十全十美的。  
传承美:黎族文身女性的图案从根本上追求的是与其父亲家族的女性文身图案一致,即与其父亲的姐妹 (即其姑姑) 图案一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与出生于其父亲村庄的女性的文身图案一致。还有少部分与母亲的文身图案保持一致。
劳动美:黎族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中,“男子使用木棍的尖端,按规格在地上戳穴,女子用腰篓盛种子,跟在男子后面往穴里点种,点完一个穴就用右脚踩土封穴。” 在砍山、烧山、凿穴、播种等一系列耕作过程中,人们随时被未烧尽的树枝(含木炭)染成一道道黑杆。生产技术落后和文化低下的黎族先民,就以这种染身来作为劳动标志。劳动对远古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体现人们的勤劳美德。从木炭染黑身体演变到绘(画)身;从绘(画)身演变到文身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文身能够成为劳动的标志,是勤劳美德的象征。

2、婚姻制度:成人礼在原始社会是代表一个人具有成年人的资格和拥有性—婚姻的权利象征,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古老风俗习惯。黎族女孩的文身就是她即将成为女人,可以婚嫁了的标志。而男性往往会选择文身图案漂亮的女子。黎族女孩一般在 12-16 岁就开始文身,因为文身的痛楚,有些一年之内完成不了,接下来一年还要继续文身,直到文身全部完成。海南黎族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文身之后,父母就为文身的女儿准备好“布隆闺”,方便女孩和异性交往、留宿和繁衍后代。
3、等级高低:文身还有区别等级的功能,南宋的周去非、赵汝适和范成大都有此类观点,明清以后有关海南的资料多引述他们的说法。比如清人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世以为黎女绣面为绝色,又以多绣为贵,良家之女方绣,婢媵则不得绣”。可以说,黎族文身档案也是文身者的贫富贵贱的社会记忆。
作者: 张雪婷    时间: 2017-11-17 00:04     标题: 就王乙清对黎族文身探究所提供资料进行补充

1、黎族文身中采用日、月、山脉、田地、雷电、水等自然事物的原因:
      和其他民族一样,黎族人民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自然中的万物都跟他们一样都是活的生命,都是有生命有意志有某种超能量的。他们崇拜山、水、石、土、花、草、鸟、兽,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生命所依生存所系的依赖对象。对于雷电,黎族人有更深程度的崇拜。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常年居住在山高林密的原始森林中,常出现雷光电闪的自然天相。这种雷光电闪惊天动地,如银蛇狂舞,狂风暴雨。而且有时闪电炸雷,击中高山巨石,击中擎天大树而引发森林大火击中动物,有时也击中人类,它具有似乎可以毁灭一切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便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生存环境恶劣,缺乏科学的认识,黎族的原始先民认为这种现象相当神秘,他们认为雷公威力强大十分可怕,只好对它顶礼膜拜,既表现他们的愿望和祈求,又表现了他们的恐惧和无奈。雷公在他们的意识中成为了了断人事、正义审判、代天执法的神的形象。
2、对海南黎族文身的保护措施:
①主体方面: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海南黎族文身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体制;政府进行大力宣传,从多方面提高人们的社会档案意识;政府制定政策,提高海南黎族
文身档案的管理水平。
②客体方面:对海南黎族文身档案的资源整合;建立完善的海南黎族文身档案保护的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海南黎族的文身档案进行传承和保护。
3、海南黎族文身保护的其他方面价值:
具有经济价值: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海南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黎族文身档案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潮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身在展示海南黎族文化的同时,也为文化旅游带来了利润,其经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实现。
环境生态保护启示价值:百余万黎族人民世居海南宝岛,他们有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我们探究黎族妇女文身,其现实意义之一,就是受他们古朴生态理念的启示,增强环保意识。海南正在加强生态建设,创办国际旅游岛,让我们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补充资料来源:
[1]姚丽娟. 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3):94-97.
[2]郑锦霞.独特的社会记忆——海南黎族文身档案价值探析[J].学术园地,2013(04)8-10.
[3]王献军.对黎族文身部位与图案调查后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177-181.
[4]王沫,海南黎族文身及其社会性[D].苏州大学.2009.
[5]陈睿,论黎族文身与刀耕火种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5)50-54.
[6]鄢硕,性别视角下海南黎族文身形态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5(08)14-17.
[7]徐家林,黎族妇女文身图案浅析[J].琼州学院学报,2008(12).
[8]谢元, 海南黎族“兄弟”型民间故事研究——与汉族同类型故事比较[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 张雪婷    时间: 2017-11-18 20:01     标题: 就黎族文身类别的图片说明补充

对于黎族文身的图形类别做一些图片说明的补充
资料来源:徐家林,黎族妇女文身图案浅析[J].琼州学院学报,2008(12).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14     标题: 黎族访谈

由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真正的没有被汉化的黎族人已经很少了,保留或经历过黎族成人礼的人也很少,因此针对黎族的实际现状,采取了网上访谈资料整理的形式对此进行了梳理。

    一、本民族成人礼的主要表现方式
    男子文刺人数少,部位不多,面积较小,花纹图案比较简单,而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文身处多为手臂。女性的文身花样较多,可文身的部位也多。

    二、黎族成人礼的举办过程及所需材料
    (一)过程
    (1)时间
    A季节
    文身的时间不一,有的在夏天,有的在冬天。在夏天是因为天冷时文身更疼痛,同时天热时文用于文身的名叫“拉拉藤”的野草在夏天正好长出来。其实热天有雨水,也不会太热而导致发炎。而冬季气温较低,气候相对凉爽,施行文身手术时不容易感染发炎,较其它季节要安全得多”
    B时间
    “一天之中,上午和中午是定纹的佳时,如果下午划纹,施术时间长了光线不足,不易看清楚拟划的图案。”主要选择农闲时间。
    (2)地点
    黎族文身的地点正如刘军所总结“没有专门的场所,一般多选择在文身者居住的`布隆闺'、山上的草寮或家中、谷仓前后等阴凉僻静之处,而不得在居室正房或村中公共场所进行。”有些人认为文身的场地,不得选在家屋和村中公共场所,在家中文,认为会给家人带来不吉利。”李贻昭说“施文场所选择安静清洁的谷仓或`隆闺,里进行。
    (3)文身者
    杨源说“黎族文身术的传授方式为自然传授,还没有形成母女代代相传或师傅带徒弟的习惯。有能力、有兴趣的女子都可以学。每个村都有几名善于文身的妇女,不过还没有出现以文身为职业的人”
    (4)文身工具
    A绘纹工具
    七叉镇有的人用去掉了尾羽的鸡毛来画纹线有的人用茅草或棉签画线。有的人拿一根黑色的棉线,沾好染料,把线拉直压到脸上来画线,这样画出来的线更直。
    B刺纹工具
    七叉镇受调查者全都说用白藤,削去多余的刺,长短随意。有些人把白藤事先用水洗干净再使用。黎族文身都是使用植物的刺,而不是刀、针等现代工具,所以黎族文身刺纹工具相对原始。
    C容器
    七叉镇几乎都把碗倒扣图一,用碗底装染料,因为碗底比较粗,好研磨墨条或者木炭。
    D敲打工具
    有人用筷子敲打,人是用竹棍当拍针棒。杨源说“敲打工具,使用小竹棍或小独木锤,长度约厘米。小独木锤往往制作得十分精巧”。
    E擦拭工具及卧具
    七叉镇有人用洗干净的破衣服或毛巾来擦、挤血水。七叉镇有人躺在草席上。
    F压身器物
    用装米的容器或春米的工具来压住受文者。例如乙劳村的刘拜涛说“我自己拿装米的圆圆的容器压住自己的胸口。如果别人没有拿东西压住自己,就整个人钻进谷仓去,只露出个脸来给人家文。”
总的来看,黎族文身的工具既简易又有效
    (5)使用染料
    木炭、墨、野生植物汁、烟灰等。李露露说“文身颜料最初是锅底灰,但容易发炎,后改用蓝靛草泡汁,并掺一些炭屑,呈深蓝色。李贻昭说“用一种叫做骨北树的阔叶乔木的果仁—骨北子,晒干后收藏起来,施纹前,将骨北子点火燃烧,用瓦片或陶碗斜扣着,露出一些空隙,取其积在瓦片上的灰垢,适量加水调成黑色的汁液”。白沙县是用骨北子烧的烟灰水,与七叉镇的染料也有所不同。
    (6)文身图案
    A脸颊两边各有七条平行线,由发际连到鼻翼、嘴角,其中三条延伸到下巴相接起来嘴角两边刺排成矩形的密集的点图一。耳后颈椎两旁各缀有涡漩纹,圈中加点。
    B颈部和胸部是多条平行线或交叉线,线内夹小点。颈纹连到胸前构成整体。少数人在手掌背面刺少许线条和很多的点。手臂内侧画着大小相套的“几',形纹小腿纹路呈网络状,空隙处一也带点。有的人文脚掌,也呈网络状。膝盖文着点和直线。脚后跟刺有许多散点。
    C其中哈黎、杞黎等之间也有所不同。
    (7)禁忌
    文后在饮食上有禁忌、吃盐配稀饭、丝瓜、豆角、苋菜、南瓜等。不能做大幅度动作、不能做饭、不能碰水、不能见太阳。视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而定,修养时间可长可短。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16     标题: 黎族访谈

三、参加黎族成人礼的感受
    (1)文身前
    七叉镇乙件村的洪色卡说“文之前我害怕极了,文前那一晚紧张得睡不着觉,可担心了”。重合村的符拜夫说“文之前鼓励自己人家一个个都能忍受住文身的疼,难道我就比她们没用,会不能忍受文身吗”
    (2)文身中
    文身之时,每个人都觉得疼痛。大章村的吉欧坚说“文时,文到眼睛觉得眼珠好像要滚出来
了文下巴好像牙齿都要被拔出来一样文到鼻子好像鼻子要掉下来了。”七叉镇机构村的符娘错娣说“文时我一边刺一边发抖呻吟,呜呜呜的哭喊起来。”
    (3)文身后
    八十九位文身女性中,有人文身完感到高兴或欣慰。山村的吉春英说“如果别人不帮我文身,我反而想哭呢。文好,我高兴得搔腋窝,嘻嘻嘻地笑。”乙件村的何亚琼说“我画完脸,心想这下好了,有人要了,可以嫁得出去了”文身之后,有少数人发冷发热或红肿发炎。例如
    七叉镇南在村的韩春英说“文完第二天感觉脸绷紧紧的,过了几天才松弛点。”重合村的符拜夫说“文完两天内嘴都难张开,连话都不愿意讲。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18     标题: 黎族访谈

四、关于本民族成人礼,有没有相关的神话或是来源?

    (一)男性角度
    (1)祖先识别说:七叉镇红峰村的符派规说,手上刻名字,死后祖宗要认,可知他叫什
么名字。
    (2)作标记说:国民党时会抓壮丁去打战,红峰村岁的美孚黎符文归说“年怕自己万一被抓去,在野外战死了,如果脸认不出来,凭手臂上的图案还可辨认。”
    (3)避蛟龙说:有的老人说,文了手,他下水就会游泳,会捉鱼。
    (4)壮胆说:有的人为了壮胆而文身,晚上出入就不怕,即不怕走夜路。
    (5)引异性说:有些人为了讨女孩欢心,他们说文了身,姑娘肯嫁。
    (6)爱情忠贞说:年轻时与女孩相爱,为了表明他与女友交往是真心诚意的,于是文身。
    (7)护身说:有的男子文身是为了寿命长。:正如杨源所说“男子文身的原因文身以后才会劳动,会做工具,会有好收成。

    (二)女性角度
    (1)防掳说:至岁有位女性当年经历日本侵华,怕日本人抢去,就赶快文了脸。七叉镇八、九岁那么早文身的人说因为当时日本人打来了,怕被日本人抓走,所有的姑娘都抢着文身。如果日本人没来,她们不会那么小就突击文身,而是正常时间即在十几岁文身。
    (2)从众说:人看老一辈和同辈文了,自己也想文,就跟着文不文,怕会被人家笑话。有人是因为长辈叫她文,她就文了。
    (3)美饰说:有人是为了美观、漂亮,她们说文了好看,不文让人看不顺眼。:比如七叉镇白石村的张拜倩说“那些珠子、花、漂亮的服装,都要文脸后才能穿戴,不画脸没得佩戴这些美丽的饰物,所以我想快点让我文脸吧,文了我就好看了。”
    (4)吸引异性说:有人说文了可获得男子的追求,不文就嫁不出去。白沙润黎高峰村女孩一般到十二三岁,父母就开始为其准备文面了。因年龄小,伤口愈合得快。为了能嫁出去,须早文面。黎族各地区各支系都是在青春期前后进行文身的。这说明文身可能是黎族人的成年仪式,用文身表明生理条件成熟,可结交异性,开始婚姻生活。
    (5)祖先识别说:有人说如果不文,死后祖宗不认。正如《黎族三炯调查》`〕:所说“因为嫁到其它方言的女子,死后回娘家时,祖先要以其文身作为识别的标志”。黎族人身上绘制祖先传下来的图案,活着时,祖先鬼识别到,便会保佑她平安死后也可凭文身标记认祖归宗,接纳到祖先门下。
    (6)区分族群说:有人文脸为了让别人能辨别她属于那个族群,她们说画了脸才象黎族人,不画脸则像汉人。
    (7)医疗说七叉镇有人为了治疗头痛,在眉毛上文许多点另有人因为腿疼,便在膝上文点。
    (8)利于劳作说:有人说文了身,以后织筒裙会顺眼顺手。
    (9)辨别男女说:有人说以前黎族男女都留长发,因而要文脸来区分男女,男的没文,女的有文脸。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20     标题: 黎族访谈

五、您认为现在本民族的传统成人礼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1)黎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黎族不断与汉族等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导致文身出现上述变化。黎族文身处在不断演变之中,由繁变简,从多到少,再从少到无。文身习俗虽然将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但还会遗留在黎族人民的婚丧仪式中,如新娘画脸藏墨,或为死者画上文身图案才入硷等。

    (2)历代汉族统治者人为禁止文身。
    A解放后,黎族文身习俗逐渐弱化。世纪年代后,除个别人保留有简单的文身之外,文身已基本废止。黎族男子历史上只文四肢,个别的文腹背,且没有完整的图案,以简单的文字或符号为饰,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与黎族妇女的文身完全不同。而且仅是在个别地区,文刺的人数也极少,已完全失去了文身的意义。
    B建国以后,政府多次宣传教育。通过的的文件主要有两个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关于几种落后的风俗习惯的改革和修改几项旧的不合理的规定的方》中说“改变黎族部分妇女的`文面'即以面部刺划各种蓝色纹线习惯。因为`文面'对于妇女面部的正常发育和颜容美观上都有所影响。故必须加以改革”。年又发布《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关于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改革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
    C后来到了文革时期,黎族文身被作为封建迷信活动更受到严格禁止。至此,黎族文身活动基本消亡。七叉镇的事例说明,消除文身从以前要强制禁止已经发展到人们自觉自愿不想要文身了,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了。正如七叉镇大章村岁黎族女子吉荣英所说“受外界影响,汉人说文脸不好,假如现在允许我们年轻人文身,我也不会想文身了。”宽松的人文环境和新的价值观,使年轻人不愿再承受文身的痛苦。

    (3)这首民歌表明黎族人知道文身皮肉痛,也明白文身并不好,她们很愿意接受政府禁止文身的建议。白石村的张拜倩说“开会通知说画脸不好看,我们说`现在是政府领导,叫我们改变,那就改变吧。'我已是最后一批文的,我妹妹就没文了。之后也没人偷着文。”万亭村的张拜因说“我大女儿脸、脖子、手、脚各部位全都文了我二女儿只文了个脸,她的下巴纹还没文,就己禁止不让文了我三女儿就一点都没画了。”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21     标题: 黎族访谈

六、您觉得有必要恢复以前的成人礼仪式么?原因是什么?

    (一)没必要
    (1)不安全、不健康。文身之后,有少数人发冷发热或红肿发炎。
    (2)现在多数文身者已觉得文身不好。例如七叉镇保山村的张拜代说“如今人人都不文,现在看我们这些文身的人,人家像看到鬼一样。”南在村的韩春英说“我女儿嫁到广西,我去女儿那,大陆人看我说`这个人怎么满脸都是筋'人家很怕我,不敢靠近我。所以我有些后悔文了身。”
    (3)以现代的眼光看待过去的遗迹,所以如今她们会觉得文身不那么顺眼了有的人因为文身而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在不顺利时,她们对文身也充满了悔意。无论文身者对文身这一现象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文身已成为她们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她们作为黎族人的标志。明白黎族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文身习俗。

    (二)有必要
    (1)少数文身者始终认为文身是好的。例如七叉镇万亭村的张拜因说“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画脸好看,女的如果没有画脸,那就象男人一样了,怎么会好看”机构村的符拜老莲排自豪地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文身好看,你瞧我去北京,一上飞机,就很多人嚼里啪啦为我拍照。”
    (2)白石村岁的黎族男子说“如果不画脸,就不是黎族人,那就和汉人没有区别。我从小就觉得文脸好看。我认为女人应该要文脸,不文不像样但大家跟形势走,那现在只好不文了”。王化村岁黎族男子说“我不赞成文脸,本来白白净净的脸,文了黑乎乎的,不好看”。大章村中年男子说“如果现在还文脸就嫁不了汉族,汉人会说她土里土气。”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22     标题: 黎族访谈

七、您认为传统的成人礼该怎样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或者说该不该传承下去?

    黎族文身的过程是坚韧而悲壮的,文身是对人的忍耐力的严峻考验,这种古老的习俗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她们必须从肉体方面来承受文身的痛苦,明明痛苦却还要坚持,这非常需要信念和意志的支撑。也许黎族人并不知道文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只是集体无意识地加以实施,她们把文身当作人生大事一代代传承下来,完成了文身才安心。

【注】文中信息主要来自于硕士论文,苏丽萍:《独特的历史遗痕——海南省昌江县黎族文身口述史研究》,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3月。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35     标题: 壮族访谈

壮族的访谈对象主要是两位在校的壮族大学生。

访谈对象一:
    1、姓名、籍贯?
    甘剑琴  广西贵港市
    2、您本民族的成人礼表现形式是什么?可以仔细谈一谈么?
    主要是沐浴礼,就是长辈拿着菩提树枝蘸一下圣水往行礼之人身上洒一下,用以表示长辈对他们的祝福。可能还会有一起跳竹竿舞,对唱山歌这两种形式,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习惯。
    3、您参加过本民族的成人礼么?可以谈谈当时的过程和感受么?
    我没有参加过我们壮族的成人礼,现在基本上都是采用汉族的加冠及笄礼了,很少能看见壮族的成人礼。
    4、关于本民族成人礼,有没有相关的神话或是来源?
    这个倒是没有听说过。
    5、您认为现在本民族的传统成人礼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拿我们高中学校来说吧,像我们这种市一中学校,每个班级里面壮族学生占的比重大概也就1/4不到,所以一个学校里面其实汉族学生的人数是占大部分的,学校不会为了这一小部分壮族学生单独举行一次全校的壮族成人礼,而且社会发展到现在,很多壮族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汉化,这些民族传统习俗也随着消亡殆尽,很多壮族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本民族有成人礼。还有就是壮族的这种成人礼夹杂着部分迷信成分在里面,很多人其实已经不提倡这种形式的成人礼了。
    6、您觉得有必要恢复以前的成人礼仪式么?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没有必要恢复以前的成人礼仪式。每一事物的兴衰都遵循其发展规律,既然它衰落了,说明它的形式和内容与当代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即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可能也难以深入人心。毕竟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正逐渐汉化,人们的民族意识也逐渐地减弱。
    7、您认为传统成人礼融入旅游经济中,以表演或者游客参观体验的方式可取么?原因是什么?
    传统成人礼融入旅游经济中,以表演或者游客参观体验的方式是可取的。在少数民族气息比较浓厚的地区,他们还保留着传统的成人礼。通过表演或者游客参观体验的方式,既可以激发传统成人礼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更好的形式、更贴近时代的内容传承下去,又可以带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8、您认为传统的成人礼该怎样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或者说该不该传承下去?
    传统成人礼要想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来,首先,要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采取创新、多样的形式;再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小抓起,既要重视汉族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灌输。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36     标题: 壮族访谈

访谈对象二:

    1、姓名、籍贯?
    黄金美。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
    2、您本民族的成人礼表现形式是什么?可以仔细谈一谈么?
    没有见过成人礼,也不了解,几乎全部汉化。
    3、您参加过本民族的成人礼么?可以谈谈当时的过程和感受么?
    没有参加过。
    4、关于本民族成人礼,有没有相关的神话或是来源?
    这个也没有了解。
    5、您认为现在本民族的传统成人礼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融合,全国统一现实基础,汉化是历史的规律。
    6、您觉得有必要恢复以前的成人礼仪式么?原因是什么?
    没有必要,文化的消失和融合都是正常现象,不可能存在永恒的东西,事物是发展运动着的,事物的发展和消失是有规律的,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文化表现。
    7、您认为传统成人礼融入旅游经济中,以表演或者游客参观体验的方式可取么?原因是什么?
    这种方式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保存民族文化的作用,但长期商业化的表演会让它失去原来的意义,最终的结果还是走向消亡,流于形式只是暂时的。
    8、您认为传统的成人礼该怎样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或者说该不该传承下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东西必须要符合时代特征,融入现代的文化因素,不然很难传承下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存传统文化(成人礼)的精华。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40     标题: 彝族成人礼

一、 彝族成人礼的表现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在“换裙”仪式中,男士以及其他局外人是禁止观看的。

    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难以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们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

    “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招待亲邻。一大早,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送礼祝贺。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

    “换裙”仪式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首先要举行一个全家人在一起的祈祷仪式,这也是成人的女孩与家人一起举办的最后一次姿势仪式。其中毕摩头戴法帽,手持法铃进行诵读,时而声细如蚊,时而声如洪钟,滔滔不绝。最后,毕摩放下手中的法器,接过主人家抱来的一直黑色小猪,抓住小猪的四只脚在女孩头上逆时针转三圈。小猪撕心裂肺的尖叫声和毕摩的诵咒声吓得女孩用查尔瓦捂住头畏避在“甘尔”旁。

    还有一说是请成年女性坐在果树下抽打一只小猪,待猪死后,将死猪在“换裙”少女的头上连续转几匝,以此来祛除邪恶。然后为姑娘挂上耳坠,梳成双辫,再换新裙。有的地方则先假设一物为夫方,如树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妇女背着,围绕假设之物走三圈,即算结婚。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仅由妇女们说些逗笑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有的地方则一直在歌声和笑声中进行。先由为首的姑娘用歌声挑逗、审问“换裙”的少女,问她喜欢谁?是喜欢好吃懒做的人,还是勤劳勇敢的人?是喜欢诚实忠厚的人,还是喜欢投机耍滑的人?面对审问和戏弄,“换裙”少女一般不开腔回答,  只是低着头羞涩地坐着,规规矩矩地接受一切审问。

    所有审问的内容一概由坐在少女身边的一位姑娘越俎代庖,一一作答。最后, 为首的姑娘总是独唱这样一首歌:要戴银牌要亲手系,要戴珠链要亲友串,要找知心人要亲自选。唱完、闹完之后,便请一位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

    这梳头的人是专门请来的“假婆婆”,女孩的长辈或嫂子辈均可担任。她须是通过毕摩掐算和女孩的八字相和,且家道丰盈,儿女双全,家庭和睦,村寨中公认的受人尊重的好媳妇才行。她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抹光,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情窦开、秀丽端庄。假婚“婆婆”边梳边大声祝福道“辫子为你丈夫分,童裙为你丈夫换。你穿红裙美如仙,儿孙满堂福无边。”

    “假婚”时女孩的旧耳线一定要舅舅剪下,寓意吉祥如意。剪完耳线后舅舅再将准备好的精美的银耳坠给她戴上。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烁,更有含羞藏娇、妩媚动人的神态。假婚“婆婆”拿出父母准备好的红玛瑙项链戴上,这时房间里变得鸦雀无声。女孩的母亲恭敬的从房里拿出红裙,在女孩头上慢慢的转一圈,说着吉祥如意的话,并开着玩笑。

    最后换上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拖地长裙,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这是最美好的时刻,在场的妇女或姑娘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或幸福的向往之中,从而使“沙拉洛”达到高潮。

    “沙拉洛”仪式结束后,男子才能参加欢宴。这时,两位姑娘用崭新的色彩鲜艳的漆器库姆库助端上油炒米饭和“夫哈”。由假婚“婆婆”侍候,女孩象征性的吃一口油炒米饭和咬一口猪舌头,意为从此以后生育魂将附在她的身上,她将儿孙满堂,一生幸福。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吃着砣砣肉、荞馍和炒面等,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自由地找情人,谈恋爱。

    如发生性关系,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一般也不会受习惯法的处分。若女子怀孕,男方则赔礼或结婚即可。反之,换裙前的少女要受到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奸污,也不准非法同居,如发生此类事件,就必将受到习惯法的严厉惩罚。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41     标题: 彝族成人礼

二、彝族成人礼形成原因

    彝族的成人礼,即“布拉洛”实际上是一种“假婚”仪式,是对成年女孩的结婚仪式的模拟。彝族之前盛行早婚,举行换童裙后可以嫁人,以消除户籍,但不是真正在婆家生活。女生来过初潮后就不能再算家丁,以防给家里兄弟带来灾难。女孩命硬,占了男性的位置。通常在秋冬进行,以便嫁娶。因为没有丈夫,就以表哥来代替丈夫的位子,女孩们在表哥脸上摸泥,以防抢了丈夫的风采。
作者: 马欣宇    时间: 2017-12-15 12:42     标题: 彝族成人礼

三、彝族成人礼变化

    在古代,成人礼代表着女孩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嫁与夫家结婚生子。这一方面体现出女性生育能力的获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女孩即将离开原生家庭,过另一种生活。在这之中女性自身的意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诠释。因此在封建的、落后的思想中,女孩成人礼在兴奋之中蕴含的更多的是对离开父母庇佑的悲伤与开启新生活的担忧。

    然而现代“换裙”与古代含义不同,女孩接触到外界的女孩更希望长大成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有悲伤,而展现了女性的自尊、自信。从“换裙”的这一刻起,女孩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受制于父母思想的束缚。女孩可以开启一段爱情,寻找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相知相守的另一半。

    在现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进步,这种习俗在大城市中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在乡村地区,由于对传统习俗的继承,“换裙”仍有所流传。彝族成人礼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社会的进步,但对于“换裙”的独特寓意,我们仍然不能忘记。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2-20 08:24     标题: 彝族成人礼分析

彝族的成人礼
彝族的成人礼男子和女子是分开的,女子的成人礼是一种被称为“换裙”的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而在举行了换裙仪式之后,女子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
我们认为这种换裙仪式一方面是所代表的是彝族对于女儿的一种观念,即意味着女儿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了,盛装打扮女儿,也是向部落里的少年们展示女儿的美丽,也表现父母对于女儿长大成人的自豪和喜悦,表达大家对于女儿的祝福和期盼。这是父母对自己的女儿的一种美好祝愿,但是另一方面,彝族的成人礼,即“布拉洛”实际上是一种“假婚”仪式,是对成年女孩的结婚仪式的模拟。彝族之前盛行早婚,举行换童裙后可以嫁人,以消除户籍,但不是真正在婆家生活。女生来过初潮后就不能再算家丁,以防给家里兄弟带来灾难。女孩命硬,占了男性的位置。通常在秋冬进行,以便嫁娶。这就是对于女子身份上的一种不平等的对待,女子依然还是没有男孩子那样自由,也被所谓的固有习俗所束缚着。
这种仪式就是封建思想观念所导致的,一方面换裙仪式的举行是让孩子们有一种民族身份的认同,产生民族意识,通过长者对于孩子们的教导,让他们有一种对于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仪式也因为经济的发展,汉族文化的入侵等等原因而逐渐被遗忘,现在彝族的换裙仪式已经在逐渐消亡,就我们来看,换裙仪式当中有一些封建的因素可以摒弃,加之以新时代的新元素,重新在少数民族倡导成人礼的举行,通过这种仪式的进行,也可以带给孩子们一种仪式感,一种责任感,在潜移默化当中给予孩子们民族文化意识的传承。
彝族女性成人礼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发式与服装的改变象征着姑娘的童年时期已经结束,步入了成年社会。
(二)通过了成年仪礼的姑娘,不仅意味着获得了性生活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为家支、为社会担负起联姻和生育后代的义务和责任。
(三)“沙拉洛”成年仪式的另一个意义是姑娘族籍的改变与社会角色的变换。
相较于彝族女性成人礼的隆重,彝族男性的成人礼就显得简单的多。
男子的成人礼主要是以向他们传授经验为主,男子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男子身强力壮就能够带领族人在恶劣的环境当中获得足够的食物,保障族人的安全,尤其是彝族是生活在环境恶劣的丛林,湿热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危险,这也就意味着男子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向他们传授本民族的辉煌历史,一方面是要在他们的心中建立起一种信仰,英雄的崇拜会让他们更加有自信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向男子传授生活的经验,交给他们生活的技巧。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很快的成长起来,成为族中新生的强大力量。
就目前来看,我觉得这种成人礼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传授经验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更加勇敢的出去闯荡,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即使在当代社会,这样的教育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不同的地区,彝族可能会有不同的成人礼,但基本上大致相似。
综上所述,
彝族成人礼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2、对男子及女子成年的教导,传授经验
3、其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认知
彝族成人礼习俗的现状及原因:
1、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大融合一步步成为现实,汉族对彝族成人礼的传承则有着很大的影响,彝族的文化逐渐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彝族如今大部分的人都以汉族的习俗为主,他们本民族的一些节日传统已经逐渐趋于消亡,尤其是在这个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站以及论坛上获得信息,民族当中一些口耳相传的东西就逐渐被后代遗忘,另外彝族成人礼仪式当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成分,除此之外,类似火塘里面燃火这种仪式,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已经不适宜了,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消亡。
2、民族大融合的政策等要求也是导致彝族成人礼衰亡的原因之一。
3、人口流动所导致的民族文化交流,汉族与彝族混居,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也导致了彝族民族文化传统的衰亡。
对传承发展彝族成人礼的一些建议:
1、在女子成人礼上所准备的服饰以及头饰等饰品,将其保留民族特色,宣传彝族的传统服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彝族的服饰文化,这样就可以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崭露头角,独树一帜,宣传彝族的特色。
2、建立专门的彝族文化档案馆,制作成人礼文化年谱,保存彝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与当代的经济产业合作,推出相关系列彝族文化元素产品,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族成人礼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2-20 08:25

汉族成人礼
汉族成人礼主要分为及笄礼和加冠礼两种,主要是通过服饰的改变来对自己进行一种身份认知的改变,在这一点上就和彝族的换裙礼有异曲同工之妙。及笄礼分为三步:
1、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2、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3、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及笄十分注重仪式,每一个步骤,每一件饰品,每一个人站的位置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方面是对女子成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但同时笄礼也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也即是女子订婚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女子的笄礼并没有赋予女性成年的权力,她们既没有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性成人,也没有成为家族合法的继承人,她们依然困守于家庭,只不过由一个家庭转向另一个家庭。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现代社会,人们赋予了及笄新的社会意义。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现代笄礼的意义应该是对现代女性独立自强的角色提醒。三次加笄的服饰不同,越来越华丽,象征着女孩成长的过程。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笄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笄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冠礼对于汉族男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次仪礼。冠礼之后,便标志着这位男子进入成年,可以结婚生子了,对家庭、对自己、对社会都要有责任感了。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男女成年礼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步入成年的青年男女分别获得成人资格的象征,而是成为西周宗法社会剥夺女性社会权力,实现男性统治的有效工具。男子通过冠礼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不但获得了社会性成人的资格,而且正式成为家族血缘的继承人,拥有了领导家庭和参与社会的双重权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冠礼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冠礼背后所隐藏的男性为尊的思想观念也还影响着大部分人,就目前看来,我们依然应该发展传承冠礼,让时代赋予其新的意义,顺应社会思想的观念,给我们即将成年的少年们以勇气和经验学会成长,为自己负责。
作者: 陈敏12    时间: 2017-12-20 08:28

(《亲历神奇的壮族——女子太阳节》朱法飞)女子的成人礼
    我们看到,节日期间男性是“毫无地位”的,接送太阳的活儿没他们的份,吃饭也得靠边站,即便是外来的男性领导、嘉宾也不例外。
      “太阳节当天,女性享有至高权力,家务全由男人做,女性需要做的就是穿上盛装,完成祭祀活动和玩个痛快。”一位当地女子自豪地告诉我们。
    当天一早,女人们已经穿上盛装,在太阳河边嬉笑、欢歌。与此同时,村里的青壮年男子,有的在家里蒸黄糯米饭,有的前往太阳河边建起土灶,架起十多口大锅,为女人们做早餐。早餐结束后,男人们并不能体息,而是忙着做当天的晚餐,等待祭祀归来的女人们享用太阳筵席。祭祀活动从成年女性到太阳河沐浴净身拉开序幕。上果村青山环绕,村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绿树掩映,河床上漂着柔软青翠的水苔。河岸上的古树遮蔽着那个神秘的女子净身潭。虽说当天气温只有4度,但这并没有影响女子净身仪式。上午10时,村里年满18周岁的50多名女子都来到河中沐浴净身,净身潭周遭如临大敌般戒备森严,道路两旁都设立了“男士止步”的提示牌,男人们被远远挡在外面。
    净身仪式结束后,成年女性们手持白手巾,吃喝着“岔着唐温罗”(壮语意为“找到太阳了”),聚集到河边的神树(传说太阳藏身的树林)祭台前,由“博丙”(壮语意为专司此祭祀活动的年长者)带领大家祭请太阳。请出“太阳”后,用轿子抬着“太阳”,带着祭品,前往“波唐温”(壮语意为“太阳山”),女人们唱着古歌,向“太阳山”祭祀场地前行。
   “博丙”砍来丈余长的树枝,插在刻有“太阳神位”字样的石碑四周,清理石碑边的杂草。女人们拔除祭祀场地的草丛,平整场地。祭祀太阳的供品有黄色糯米饭、糯米酒、鸡。“博丙”砍芭蕉叶铺在石碑下摆放供品,砍竹筒做酒杯盛米酒,砍芭蕉杆当香炉插香,四位壮汉杀鸡、烧水、煮鸡。 摆设好供品,“博丙”对着太阳神位诵祭词:“今天是吉日,今天是女人日,是祭太阳神的日子……”女人们庄重地聚集在太阳神位旁,唱《祭太阳古歌》,将“太阳”送回天上。
    当天,上果村的天气阴沉沉的,但就在祭请太阳之时,太阳竟然微微探出了头,露出了笑脸。此后,上果村的气温有了明显回升。不管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这无疑为“女子太阳节”增添了些许神秘感。
    祭祀结束后,刚满18岁的女性吃了作为贡品的黄色糯米饭,这标志着她们完成了成人礼,可以开始恋爱了。随后,村民们举行千人摸鱼、踩竹筒高跷、打陀螺、弹弓大赛、鸟王争霸赛等活动,还进行了壮乡童谣《水母鸡》节目表演和壮族大型歌舞剧《太阳鸟母》表演。
    晚餐时间,所有18岁以上的女性聚集在一起,持碗而坐,一圈圈围成太阳筵席,等待男人们端上饭菜。累了一天,男人们到这时也没有入席权,只有当所有成年女性全部吃上饭,男人们才能在一个地势矮的地方摆上饭菜吃饭。
作者: 李丽仙    时间: 2017-12-20 08:44     标题: 彝族成人礼访谈

访谈时间:2017年11月22日
访谈方式:通过QQ线上访谈
访谈对象: 张秀萍,彝族,云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记录:李丽仙

访谈记录:
李:您本民族的成人礼表现形式是什么,可以仔细谈一谈吗?
张:一般是父母宗族赐私房地,赐私房地主要是针对男子,让其锻炼劳动能力,以后好养家糊口,还有可以解决自己的零花。 还有父给零花钱,成年以后,除去维持家用的,父母会想方设法多给孩子零花钱,让女孩子买五彩线脑,小伙子配白衣白鞋。还有给自家孩子牵线结缘,找个好归宿。

李:你参加过本民族的成人礼吗?可以谈谈当时的过程与感受吗?
张:没有参加过,听我爸说过。我爸到了十七岁时,请了本家比较有威望的长辈来分地。我爸分得了他应得的那一部分。我爸说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管理这些地,对以后的生活也比较迷茫。不过他还是像大多数男子一样勤劳的耕作,盘算着差不多娶个媳妇,一起管理这些田地。

李:关于本民族成人礼,有没有相关的神话或者说是来源吗?
张:跟宗法制有关吧,我们在分地的时候也会分房子,右边的房间会分给长子,右为尊嘛。听老人说很久以前是不分家的,但是容易产生矛盾。可见与经济形态还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应该是生产力发展,还有私有制的出现。

李:您认为现在本民族的传统成人礼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张:跟宗法制有关吧,我们在分地的时候也会分房子,右边的房间会分给长子,右为尊嘛。听老人说很久以前是不分家的,但是容易产生矛盾。可见与经济形态还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应该是生产力发展,还有私有制的出现

李:您觉得有必要恢复以前的成人礼仪式吗?+原因
张:民族融合趋势越来越强。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一种文化形态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时,它会被取代或是消亡。但我觉得这个过程也不是被动的,人们也会将这种成人礼的文化融入其他文化中,以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形态呈现。

李:您认为将传统成人礼融入旅游经济中,以表演或者游客参与体验的方式可取吗并说明原因?
张:可取,将文化和资本结合起来,为文化注入了活力。

李:您认为传统的成人礼该怎样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或者说该不该传承下去?
张:该传承下去,我们要吸取成人礼中的积极的文化内涵,弃其糟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服务与人民,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不对为其注入活力。

访谈小结:
张秀萍同学所提的成人礼其实更像是现代社会家长对后代人生道路的指导,它没有严格的仪式,但是会通过对财产进行分割的方式迫使年轻一代独立自主,在无形当中促成了孩子的成长。同时仪式的变化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单纯的说恢复原有的仪式是没有太多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传统的古老的礼仪在新的时代下迸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上述所提到的成人礼与农业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离开了农业生产的大环境,该仪式也难以存在。

[ 本帖最后由 李丽仙 于 2017-12-20 08:47 编辑 ]
作者: 李丽仙    时间: 2017-12-20 08:50     标题: 汉族成人礼访谈

汉族成人礼访谈
访谈时间:2017年11月22日~2017年11月24日
访谈方式:通过QQ线上访谈
访谈对象: 徐欢,汉族,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记录:李丽仙

访谈记录:
李:您本民族的成人礼表现形式是什么,可以仔细谈一谈吗?
徐:举办成人礼典礼,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但现在简化了大多由老师连续3次进行加冠,亲属只是在旁边观看。

李:你参加过本民族的成人礼吗?可以谈谈当时的过程与感受吗?
徐:我作为观众参加过,觉得很庄严肃穆,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礼仪老师的动作,做工精美的汉服,悠扬的古乐.....活动主要是宣扬了古时人们的三姿和高雅的气质。

李:关于本民族成人礼,有没有相关的神话或者说是来源吗?
徐:古时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应该没有具体的来源,可能是逐步演化来的。

李:您认为现在本民族的传统成人礼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徐:古时成人礼需要通过老辈与子辈的口传心授,当代社会代沟日愈加大,彼此间沟通减少,所以这种文化就逐渐式微了。

李:您觉得有必要恢复以前的成人礼仪式吗?+原因
徐:有必要,因为: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

李:您认为将传统成人礼融入旅游经济中,以表演或者游客参与体验的方式可取吗并说明原因?
徐:不可取,经济气息过重;相关人员不具有资历;社会导向不好;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李:您认为传统的成人礼该怎样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或者说该不该传承下去?
徐:应该传承,可以这样做。
1、        与时俱进,形式创新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它所存在的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在传承保护成人礼文化时应遵循成人礼文化的独特之处,尊重其强烈的成人意识,还原文化的本色,在学习成人礼文化的同时与之相关的风俗民情、节日传统都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立足于成人礼文化的本质特色打造一个成人礼文化的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创新成人礼文化的传播方式是让成人礼文化在文化教育领域重新焕发生机的关键。充分利用动画、音乐、视频影像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来扩充成人礼文化的传播领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2、深化内涵,重在育人
提倡成人礼要坚持育人为本,不能只重视内涵。社会和教育机构要对提出参加成人礼的青年提出要求。如仪容仪表要端庄大方。举止行为要彬彬有礼,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技能等。青年人要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通过认真的学习和锻炼,是否正确的内涵定位是成人礼教育功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功利化的内涵只能导致成人礼教育的功利化作用影响。学生也许对成绩更有热情和动力了、更有干劲了,但是长远看来,这都比不上学会承担成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具备优秀的公民素养、积极而正确地面对社会人生、适应社会生活创造美好未来有深度和意义。
纵观成人礼的发展历史,古代成人礼之所以被废除,主要是因为其存在诸多弊端,如礼仪程序过于繁琐,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以及浓重的巫术色彩,有过多阶级统治的痕迹等。近年来,成人礼似乎又登上时代的舞台,但以形式化和口号化居多,这样形式简单、内容空洞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生制宜,更没有深刻挖掘仪式本身的功能及其携带的的文化内涵,难以引起新成人们的足够重视和参与热情,难以达成活动初衷。 过于形式化的成人礼表现了教育因为工具化而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对教育过于外求而置认得内在生命本能和生命精神于荒芜的状态。外求和工具化带来教育生态的破坏,分数和成绩至上的纯粹功利化取向,甚至于原本应该内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法律尊严、道德崇高、集体意识和爱国激情的量化取向。纯粹形式化的成人礼仪式漠视生命的教育过程可谓互为表里,前者构成后者的一种表征,而最终的结果是又进一步降损了成人礼本应具有的文化功能,而这种功能的降损,使得很多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漠视他人的利益,只考虑个人的得失,特别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时,价值取向往往倾向于个人,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与义务,这对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访谈小结:
     汉族的成人礼可能是由于文学作品、电视剧之类的影响,人们对其了解的深度相对较高,但在现今人们举行成人礼的时候,仪式以及简化了很多,仪式的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有些仪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的时代,另外一方面是在传承中逐渐失传了。当然,仪式简化有其好处,有更强的操作性,也更利于传播,但简化背后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如何在简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传统习俗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作者: 李丽仙    时间: 2017-12-20 08:56     标题: 彝族男性成人礼

相较于彝族女性成人礼的隆重,彝族男性的成人礼就显得简单的多。
云南西北地区的彝族男孩在10岁左右的单岁,如9岁、11岁、13岁时进行,举行时间一般要通过毕摩测算而定。当日大家聚集在家中堂屋火塘边,火塘里点燃熊熊大火,毕摩或家中长者担当主持人,主持人把一块石头放进火中,等到石头烧得火烫后取出来,马上往石头上泼冷水,石头会散发出大量的热气,支持人把预备好的男孩的裤子放在蒸汽上反复熏蒸,以驱除污秽之气,同时口中念叨祝词,然后迅速给受礼的男孩穿上,在场的成年男子都围过来向他表示祝福。这个仪式完成后,就意味着男孩已经成长为一个男人,有了男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可以尝试去交异性朋友。在有些彝族聚居地,男孩长到13岁左右,就要举行“带刀”仪式,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成年男子给他戴上佩刀,并向他讲述本族辉煌的历史和男人神圣的职责,通过这种仪式促使一个少不更事的男孩向一个成熟稳重的男子汉的转变。
彝族短体插刀

另有一说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乡的彝族在为13岁以上的男孩做成人礼时却以一种孩子们扮成豹子的方式来完成孩童到成人的过程。不过查阅文献后发现这一仪式是当地的“跳虎节”,与成人礼的联系并不大,只不过在侧面印证了彝族对祖先、生殖、自然等的崇拜。
作者: 李丽仙    时间: 2017-12-20 08:59     标题: 彝族女性成人礼的文化意义

民俗学家范·根纳普提出的“通过仪礼”这一术语认为,这些人生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仪式过程都向人们展示了三个阶段,即“脱离仪式” “转变仪式” “合入仪式”。在成年礼中,这种结构模式表现得最为充分。先是象征“死亡”的与原先社会地位脱离的仪式,接下来是进行转变仪式,使当事人得到改造。最后是象征“再生”的仪式,他获得一个新的社会位置并返回社会共同体。
彝族女性成人礼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发式与服装的改变象征着姑娘的童年时期已经结束,步入了成年社会。这一仪式完成了从童年到成年这一人生的转折,标志着姑娘生理的成熟和进入成年社会。仪式使姑娘从心理上、思想上完成了从童年到成年的飞跃,把一个女孩子一下子、突然地,或者说一天之间铸造成一个女人,仪式就是这种人生未成年与成年的分界。仪式以前姑娘还是女孩子,不能进入社交活动,受习惯法的严格保护。受习惯法的保护彝族山区奸淫未成年幼女的案例极为罕见,而在成年仪式后,姑娘获得了性生活的权利,如果发生被强奸的案件,只要作案者不是同一家支的,处罚很轻。男方打酒赔礼,出一只羊为姑娘做去污仪式就行了。
(二)通过了成年仪礼的姑娘,不仅意味着获得了性生活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为家支、为社会担负起联姻和生育后代的义务和责任。
仪式的主持者其实就是姑娘的楷模。在彝人的观念中,中年妇女是生育母体的象征,选择儿女多、能干、貌美的中年妇女主持仪式,是为姑娘们设定目标,设定一种价值取向。从仪式的内容看, “沙拉洛”仪式好像是将成年与性联系在一起,其实背后更为深沉的观念则是把成年与生殖联系在一起,让姑娘意识到成年的一项重要义务与责任是生育后代。
(三)“沙拉洛”成年仪式的另一个意义是姑娘族籍的改变与社会角色的变换。
仪式前,姑娘还是自己父亲家支的成员可以参加家支的活动;仪式后,就被视为姻亲家支的人了,成了外人,婆家的人了。从仪式这一天起到住进夫家前,姑娘不能参加自己父母家举行的宗教仪式,在家庭生活中不能参与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与彝族社会重视家支的渊源密不可分,是别婚姻的举措,也是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体现。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23 10:52     标题: 壮族成人礼资料整理

《方志期刊》2010年
古籍记载及通过侗族诸民族留下来的文身、文面习俗来看,古越人的文身、文面,最早出现于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为求得图腾神的保佑,原始人将图腾的皮毛或其他部分披挂于身,或是将图腾形象刻画在身上,使自己的灵魂能与祖先或图腾的神灵共一体,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力量。例如龙氏族者,便在自己的身上或者在额头上刺着龙的徽号、图案,“以象龙子”。又例如《汉书》卷28记载: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岑家梧先生对此认为:“原来图腾民族的黥纹,以图腾对象附着于身体之上,即代表图腾祖先的存在,赖此发生魔术的保护力,避免蛟龙之害。”直至建国前夕,壮族仍然有文身余风,一些父母为保护小孩,把小孩送到道士那里去文身,让道士在孩子身上画上符纹图案,认为这样可以获得神的护佑。有些道士自己也文身。同时文身也是彼此间在进行交际和通婚过程中认同或区别。氏族、部落消失以后,文身、文面并非同时消失,而是约定俗成,长期的保存下来,有的甚至保存到近现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解释和含义,如“美观”“雄壮”“认祖”等说法。
解读:
文身缘由:为求得图腾神的保佑,原始人将图腾的皮毛或其他部分披挂于身,或是将图腾形象刻画在身上,使自己的灵魂能与祖先或图腾的神灵共一体,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力量。
发展历程:氏族、部落消失以后,文身、文面并非同时消失,而是约定俗成,长期的保存下来,有的甚至保存到近现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解释和含义,如“美观”“雄壮”“认祖”等说法。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23 10:54     标题: 壮族成人礼资料整理

《方志期刊》2004年
先秦时期,今广西境内居民的人体装饰种类主要有文身、凿齿、发式、佩饰等,已成为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文身,是百越民族普遍的人体装饰。在《庄子内篇逍遥游》、《墨子公孟第四十八》、《战国策赵策》、《说苑奉使篇》、《淮南子齐俗训》、《史记赵世家》等古籍中均有包括今广西地区在内的“瓯越之民”文身的记载,文身最早是出于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后演变为图腾崇拜,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如龙氏族者在身上刺龙的图案,“以象龙子”,“以避蛟龙之害”。后来逐渐演变成人体装饰。文面,是文身的一种,史籍中称为“雕题”,《礼记王制》载:“南方曰蛮,雕题交。”《山海经海内南经》云:“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在郁水南。”即今广东、广西、海南一带。晋人郭氵注:“离耳即儋耳,雕题即文面。”《战国策》鲍本注:“以草染齿为黑,雕题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史记》集解引刘逵曰:“以草染齿,用白作黑。”郑玄曰:“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可见,文面是百越族习俗,和文身一样,最早出于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或徽号),后渐演变为一种人体装饰。清代《广舆揽胜》记马平县壮人“常刺额为花草蛾蝶状,所谓雕题漆齿也”,就是先秦瓯骆人文面习俗的遗存。凿齿也是百越民族的一种体饰。凿齿表示已长大成人,相当于成年礼仪,属于百越民族文化分布区域普遍有凿齿习俗,在今广西地区,延续到百越后裔乌浒、俚僚人,近现代壮族部分地区仍有凿齿及镶齿之俗,这是先秦壮族先民凿齿的遗风。先秦时期广西土著居民的发式有断发(剪发)、被发(披发),编辫(花山壁画人物有发辫拖地者)、椎结(将长发于脑后或头顶上绾为高髻)等,从文物考察,这几种发式是同时存在的,古籍记录只不过以断发、披发这2种作为代表罢了。
解读:
文身缘由:文身和凿齿,是百越民族普遍的人体装饰。文身最早是出于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后演变为图腾崇拜,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后来逐渐演变成人体装饰。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23 10:55     标题: 壮族成人礼资料整理

《广西通志第一轮》
文身,即用刀、针等锐器在身体上刻划花纹符号,然后涂上颜色,使之永久保留。《淮南子·原道训》说:“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发文身,以象鳞虫。”《史记·赵世家》也说:“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唐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樟汀封连四州》诗说:“共来百粤文身地”。明人张治《送萧尚点之忠州因寄云东》诗也说:“忠州(今属扶绥)百粤文身地”。文身因部位不同,有文面、文胸、文臂、文脚等称。文身所用的颜色多为青黑色,与服装颜色一致,表现了壮族以青黑色为美的审美观。建国前,居住在河边的部分壮族仍保留文身习俗。建国后已少见。
  古代,壮族曾流行凿齿习俗。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说,贵州(今贵港市)“有俚人,皆为鸟浒。……女既嫁,便缺去前齿。”邕州百姓,亦多“凿齿”。钦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宋代之后,壮人凿齿之俗逐渐被饰齿与镶牙代替。建国前,左右江一带的壮族妇女出门、走亲戚时,在牙上包一层金银箔,以为装饰,无事再取出来。岑溪等县的壮族还喜欢用茜草将牙齿染红,以示美。桂西一带的妇女,直到建国前还有含篓染齿的习俗。由于长期含篓叶、吃槟榔,久而久之,牙齿自然变黑。田林、百色等地的壮族妇女,建国前用牛甘果汁涂抹牙齿,使之漆黑发亮,以示美丽。红水河一带的壮族男女,现在还将凿齿与镶牙结合,将两颗门牙拔掉,镶上金牙,逢人一笑,露出黄灿灿的金牙,十分得意。这些饰齿、镶牙之俗,正是凿齿的演变与延续。
解读:
文身概念:文身,即用刀、针等锐器在身体上刻划花纹符号,然后涂上颜色,使之永久保留。文身因部位不同,有文面、文胸、文臂、文脚等称。文身所用的颜色多为青黑色,与服装颜色一致,表现了壮族以青黑色为美的审美观。
发展历程:文身:建国前,居住在河边的部分壮族仍保留文身习俗。建国后已少见。
凿齿:宋代之后,壮人凿齿之俗逐渐被饰齿与镶牙代替。建国前,左右江一带的壮族妇女出门、走亲戚时,在牙上包一层金银箔,以为装饰,无事再取出来。岑溪等县的壮族还喜欢用茜草将牙齿染红,以示美。桂西一带的妇女,直到建国前还有含篓染齿的习俗。由于长期含篓叶、吃槟榔,久而久之,牙齿自然变黑。田林、百色等地的壮族妇女,建国前用牛甘果汁涂抹牙齿,使之漆黑发亮,以示美丽。红水河一带的壮族男女,现在还将凿齿与镶牙结合,将两颗门牙拔掉,镶上金牙,逢人一笑,露出黄灿灿的金牙,十分得意。这些饰齿、镶牙之俗,正是凿齿的演变与延续。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23 10:56     标题: 壮族成人礼

《广西历代各族服饰文化概貌一》39页
《史记》记作:“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以其便一也。”《战国策》记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以其便一也。”多年来,学术界一般都引用《战国策》、《史记》中赵武灵王的话,认为左衽衣是先秦时期广西服饰样式之一。这一看法证据不足。首先,据《史记》、《战国策》的注解,未明确“错臂左衽,瓯越之民”是指广西地区的情况。史籍中,对“错臂”的解释,各说不一,《史记》注解中,《索隐》曰:“错臂亦文身,谓以丹青错画其臂。孔衍作‘右臂左衽’,谓右袒其臂也”。“画臂为”。《鲍本》注:“以两臂交错而立,言无礼客。”《札记》吴氏补曰:“错或袒字伪。”综上各说,错臂左衽看来是右臂袒露,不穿衣袖,画上纹样覆盖右臂。
解读:
文身缘由:错臂左衽看来是右臂袒露,不穿衣袖,画上纹样覆盖右臂。为了遮蔽躯体。

《方志期刊》2010年
到了清末民初,刘锡蕃在《岭表记蛮》中对壮族服饰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壮人男女,从前俱挽髻,服饰亦奇特。有斑衣者,曰‘斑衣’,有红衣者,曰‘红衣壮’,有领袖俱绣五色,上节衣仅盈尺,而下节围以布幅者,曰‘花衣壮’,又有长裙细折,舞花五彩,或以唐宋铜钱系于裙边,行时其声叮铛……”。到了清代,壮族服饰无论男女,头上均挽髻和包头,上身著短衫,衫长仅及脐,一身著短裙或百褶长桶裙。衣领、衣袖、衣徽、下摆以及裙子,均用五色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二、壮族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水文、地貌、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差异使得壮族服饰景观呈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服饰风貌。下面就分别从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加以阐述。(一)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的密切关系1温热气候、多水环境孕育下的壮族服饰壮族生活在炎热多雨的岭南,山林茂密,江河交织,衣饰也就适应这种自然环境的需要。服装款式多为开放裸出式,四季变换不分明,以简单凉快为其特点之一。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陆事寡而水事众……短绻不,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即指当地人喜欢穿凉爽的短衣短裙或无裤裆的短套裤。同时壮族先民断发文身也是为了适应南方温热的气候和方便从事渔猎活动,而文身则可以代替同样妨碍劳作的衣服,因为在身体上刺上蓝色或黑色的花纹图案同样起到遮掩身体的作用(文身还有信仰原因,在此不论述)。因为湿热,一年四季男女都可以跣足、露顶,或穿木屐。打绑腿可以保护腿部不被荆棘划伤、虫蛇叮咬。穿勾尖鞋上山爬坡,既防止脚趾碰伤,又能减少阻力和鞋的窝折磨损。壮族多注重头饰,以布包头,其功能在于防晒,久而久之,习以成俗。
解读:
文身缘由:同时壮族先民断发文身也是为了适应南方温热的气候和方便从事渔猎活动,而文身则可以代替同样妨碍劳作的衣服,因为在身体上刺上蓝色或黑色的花纹图案同样起到遮掩身体的作用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23 10:57     标题: 壮族成人礼资料整理

《广西通志第一轮民俗志第一节自然神崇拜》
壮族先民古越人崇拜蛇、鳄鱼、蛙图腾。汉刘安《淮南子》载越人“剪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云:“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蛇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这是模拟图腾形象求得保护的信俗。建国前,壮族地区普遍流传“蛇郎”成亲、龙子孝父、葬母的故事,说某老人及女将被虎吃而被化作美男子的“蛇郎”救出,蛇郎与老人之女成亲繁衍后代;或说某老妇养一蛇而得蛇厚葬,原来蛇乃是龙子。民间又将鳄鱼与蛇视作管下界的龙王,能呼风唤雨,变化无穷。居住在水边的一些壮族仍保留有以龙形纹身的习俗。梧州曾有龙母庙,祀龙母及龙子,香火鼎盛。民间普遗传说青蛙是雷王的儿子,受雷王指派到人间管理生产。壮族铜鼓面上铸有青蛙形象,花山崖壁画有蛙人形象。民间爱护青蛙,禁捕食青蛙,听到青蛙叫即说“雷王传讯,天要下大雨了”。村里顽童打死青蛙,会遭老人呵斥:“打死雷王仔会遭雷击”。桂西东兰、风山、巴马、天峨一带有蚂[虫另]节、蚂[虫另]葬和蚂[虫另]舞。在寻找冬眠青蛙的活动中,首先捕获者被称为“雷王的爱婿”。
解读:
文身缘由:图腾崇拜
发展历程:建国前,壮族地区普遍流传“蛇郎”成亲、龙子孝父、葬母的故事,说某老人及女将被虎吃而被化作美男子的“蛇郎”救出,蛇郎与老人之女成亲繁衍后代;或说某老妇养一蛇而得蛇厚葬,原来蛇乃是龙子。民间又将鳄鱼与蛇视作管下界的龙王,能呼风唤雨,变化无穷。居住在水边的一些壮族仍保留有以龙形纹身的习俗。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23 11:32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二郎神

二郎神,本名杨戬。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江神、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有些戏班说二郎神就是戏神老郎神,还被奉为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二郎神名字叫杨戬,力大无穷,变幻莫测,又能有七十二变(八九玄功)。
关于二郎神的民间传说有很多,但是都是正面的,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是一个正面的人物。
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 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杨戬的母亲)压在桃山底下,二郎神劈山救母。后来的沉香劈山救母,其实是根据杨戬劈山救母的神话,众人在口头传述中演变而来,又经后人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成为了后来的《宝莲灯》。
《宝莲灯》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剧里面的二郎神为了帮助沉香救出母亲,不惜成为卧底,时而是好人,时而是反派。但最终都是为了救人,他在剧里面的形象是沉稳而有智慧,反观沉香,倒觉得小孩心性,不太沉稳。长大后了解到劈山救母这一情节的主人公应该是二郎神,不禁嘘唏。如果劈山救母的是二郎神,因着他的沉稳和智慧,应该会很快救出母亲。当然这样编写剧本就会失去很多戏剧性,所以二郎神才被写成了配角。
很多人对二郎神的印象是,他为什么有三只眼,为什么二郎神是三只眼,而且中间的眼睛是立着的?这其实已经失传了,古代失传的东西一直很多,二郎神为什么会有三只眼,其实上已经无从可知,不过大家都知道功能,天眼,就像上天的眼睛一般,邪恶无法可逃。这象征着正义。
历史上还有很多拿孙悟空和二郎神作对比的,认为在小说的细节描写和描述当中,二郎神和孙悟空都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七十二变、可入敌腹、会搬救兵、变相盗宝、金刚之躯、爱戏弄他人等,这些相似点体现出了二郎神和孙悟空一样神通广大,同时也非常真实、真性情,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拥有灵魂的有生气的神。
二郎神在很多影视剧里面都不是十足的好神仙,都是有瑕疵的,因而人们想到他时,并不会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但我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可以去深入了解他,因为,他真的是一个真实、可爱又非常正能量的神仙。
作者: 丁一    时间: 2017-12-30 22:25     标题: 汉族男子成人礼

冠礼
冠礼最初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子弟在20岁时所举行的结发加冠的礼节,后来贫穷的百姓也照样举行加冠礼。古人极为重视这个礼节,把它看作是“五礼”中嘉礼的一种。《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从氏族制时“成丁礼”变化而来的,是礼的始源。
冠礼沿革:
冠礼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成丁礼”。当时,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但是,当他们到了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就要用各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杨宽先生说:在行礼之前,通常“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和考验,使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氏族正式成员的条件”。后来成丁礼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消失了,在中国则沿续着并发展成为“冠礼”,作为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冠礼在先秦、秦汉时期都极受重视,被称为“礼之始也”。《礼记 冠义》解释冠礼的意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汉代所传《仪礼》的三种本子无一例外地都把“冠礼”作为第一篇。
南北朝以后,冠礼逐渐简、化衰微。宋代时,一些有识之士如司马光、朱熹等人高度重视冠礼,力倡恢复,政府也曾强令推行,但效果不太明显。元代再告衰微,至明代又受到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重视。清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更使传统的冠礼受到沉重打击。但是,它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以变通的形式在民间顽强地沿续着。

冠礼步骤:
  1.占卜。古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占卜,冠礼是隆重礼仪,当然首先要占卜。《礼记·冠义》云:“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占卜的地点在宗庙之门,大概除在庙中乞求祖先赐福外,还有求于天地之神的护佑。所谓“筮日筮宾”就是用拈蓍算定举行冠礼的日期和应该邀请的来宾。《礼记·冠义》说:“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冠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次大礼,是对一个人进行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举行冠礼,就意味着一个人即将要按礼教的各种规定去度过自己的一生一世。此种礼仪虽然大不同于宗教仪式中的佛教的受戒之礼和西方宗教中的“洗礼”,但当时的古人们都认为,只要把冠礼办得隆重、适当,也就是抓住了“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成”这个治国的根本。古人把冠礼和修身、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所以才如此重视冠礼。
  2.挽髻。卜筮之后,在确定的日子里举行冠礼。先是挽髻,挽髻是将受冠者的头发聚束于头顶,挽成发髻。这个工作是由来宾做的。加冠之日,受冠者的父亲先在其祖庙阼阶偏北的位置设好受冠者之席。加冠仪式一开始,受冠者由辅助加冠的来宾从东房接出来,并在受冠席上就位。接着来宾为受冠者梳头、挽髻、加簪、蓍筮。至此,加冠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3.加冠。加冠,是由来宾中德高望重的人给受冠者加冠,而且选定的这个人,是由事先卜筮定的。加冠一般是3次。
  首先,加缁布冠。缁布冠是用黑色的麻布做成的帽子。加缁布的目的,主要是要受冠者“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持家,才能治国。
  第二冠,是皮弁冠。皮弁冠是用白鹿皮做的帽子。这种冠,大多缀有玉,冠顶尖高,常用象骨做成。由于受冠者地位等级不同,因此缀合成的皮弁冠的鹿皮的块数也多寡不一。皮弁冠,古为朝服。加此冠的目的,是希望受冠者以后能行仁德,勤政恤民,或希望受冠者能顺利进入仕途。
  第三冠,叫爵弁冠,又叫雀弁冠。爵弁冠,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帽子,样子像酒器爵的上端,爵又形似雀,所以又叫雀弁冠。爵弁冠,上古又是祭服的帽子,所以加此冠,是希望受冠者加冠后重视礼仪,敬事神明。“三加”之后再以酒祝受冠礼青年。
  以上是一般士人的冠礼,其冠为“三加”;如果是诸侯,其冠则为“四加”,在士冠礼上加一玄冠;若是天子则为“五加”,即在诸侯“四加”的基础上,加衮冕。当然,普通百姓一加缁布冠也就足够了。举行冠礼是在祖庙中进行的,根据身份有所区别。天子冠于始祖之庙,诸侯冠于太祖之庙,士冠于祢庙。杜甫的《兵车行》中的那位15岁从军的少年,是由相当于一村之长的里正给裹的头,因为里正一般由族长担任,所以本族成员是在宗庙礼堂里裹头。主持冠礼仪式的,应该是受冠者的父亲。 冠礼之后,便标志着这位男子进入成年,可以结婚生子了,对家庭、对自己、对社会都要有责任感了。

参与人员:
1.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2.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3.正宾1人(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
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必须强调其作为男性的社会角色,正宾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向导和社会楷模。其威严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儒家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请德高望重的师长担此责任也是不贰之选。)
4.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5.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6.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3]  

取字问题:
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风俗,也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表“字”重在激励人生,重在鞭策与鼓励之情。取字者,在传统冠礼的设计中,多被赋予了德高望重的主宾。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冠礼意义:
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男女成年礼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步入成年的青年男女分别获得成人资格的象征,而是成为西周宗法社会剥夺女性社会权力,实现男性统治的有效工具。男子通过冠礼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不但获得了社会性成人的资格,而且正式成为家族血缘的继承人,拥有了领导家庭和参与社会的双重权利。女子则通过异礼的实施被剥夺了社会性成人资格,她们不再拥有任何权力,只能由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通过结婚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成年。
冠礼赋予男子社会性成人的身份。冠礼的实施不仅仅象征着男子在生理发展上的成年,更重要的是象征着男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社会性成人,这一象征意义主要是通过加冠的仪式,以及加冠以后遍拜乡大夫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冠礼赋予男子家族合法的继承人的身份。冠礼不但赋与男子社会性成人的身份,而且还赋予了男子正式成为家族合法继承人的身份。这个象征意义是通过冠礼举行的地点—祖庙—而表达出来。冠礼举行的地点在祖庙,其中嫡子加冠的位子在祖庙的昨阶。昨阶就是东阶,又称主阶,是主人迎送宾客所行或站之位,嫡子加冠于主阶意味着他从即日起就成为家庭中的一个主人,他不仅获得了代替父亲行使家长的权力,同时也被赋予作为家庭的代言人与外界进行礼尚往来活动的权力。这就是《士冠礼》所说的“以著代也”。冠礼在祖庙举行就是为了让祖先见证受冠者的成年,让祖先看到自己后继有人。但同为男子,也同在祖庙加冠,嫡子与庶子却稍有不同,若“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面。”这小小的区别代表着重大的含义。为了保证贵族血缘的延续与政治联盟的需要,西周贵族都实行一夫多妻制,以达到“重国广嗣”的目的,但广嗣则容易出现争夺继承权的内乱。为了防止内乱而导致失国,西周贵族又实行严格的嫡庶制,只有嫡出之子才有继承权,庶出之子只能在替补席上等待空缺。
冠礼象征着男子脱离家庭。冠礼不但赋予男子社会性成人和家族血缘继承人的双重身份,而且还象征着男子脱离家庭,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男人。这个象征意义主要是通过拜母授脯的仪式而表达出来。士冠礼中有一个拜母授脯的仪式,即“冠者奠解于荐东,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北面见于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无论是秦汉时代的礼学家,还是当今研究古礼的学者都不曾注意到。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这个仪式的直观表现非常明显,完全可以理解为受冠者藉以表达对母亲的生育及抚养之情的感激。但是将这个仪式与原始社会男子成丁礼进行对比研究却可发现,感激母亲仅是个表面现象,真正的含义是男子脱离母亲、脱离妇女群体的象征。
作者: 丁一    时间: 2017-12-30 22:41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哪吒

我最喜欢的神——哪吒

   哪吒信仰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仰。在道教的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俗称太子爷、三太子。对于其角色的记载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 ,活跃于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封神榜》) 等多部文学作品中。
   最早接触哪吒是儿时的一部动画片,记得动画片的主题曲有一句“上天他比天要高,下海他比海更大。智捉妖魔降鬼怪,少年英雄就是小哪吒。有时他很聪明,有时他也犯傻,他的个头和我一般高。有时他很努力,有时他也贪玩,他的年纪和我一般大。”那时真觉得哪吒就是神,但是神也和我一样偶尔淘气。这种影响到现在还有,我读高中时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里就有哪吒的影子,想起最喜欢的神,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也是那个小小的勇敢的少年。
   我们现在熟知的哪吒形象是大多都是——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但是哪吒的原始形象在唐朝才开始出现,哪吒是由那咤演绎而来,那咤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神,在唐以前,我国尚无关于"那咤"的任何记载。唐代僧人大广智不空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称哪吒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还有其它的唐代佛经文献中出现的关于那咤的记载,如"尔时那咤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那咤捧塔随天王"……从这些佛经不甚详细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关于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他的角色。由于文人的演义,哪吒的故事在明代时趋近大众化和完整化。
作者: 丁一    时间: 2017-12-30 23:04     标题: 从《格林童话》中的故事《白雪公主》分析童话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我觉得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儿童对世界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在谁都不知道的细节中,小孩子在潜意识里形成了某种观念,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一生。我的这些感悟不是随便说的大道理,从我自身经历来看,虽然已经成年,但是我还是我特别害怕别人叹气,哪怕陌生人。别人一叹气我就会觉得心紧了一下,那种感觉很难受。我仔细回味的一下原因,大概是小时候看到过很多次爸爸在遇到的困难时候无奈的叹长气。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家里是不是出现了什么了不得的灭顶之灾。
        《白雪公主》里传递的是一种善恶有报的观念,引导儿童向善而避恶。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在遭遇的每一次困难之后都会有人解救她,最终化险为夷。而恶毒的皇后虽然力量很强大,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也为她的恶毒受了最严重的惩罚。这在潜意识里教育儿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31 01:13     标题: 《灰姑娘》与儿童成长因素分析

《灰姑娘》与儿童成长
最近重温了一遍《灰姑娘》,注意到一些小时候看书时没有注意过的细节。这是一篇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其中包含了很多儿童成长的因素。
灰姑娘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了,父亲娶回了一个新妈妈,灰姑娘特别开心,因为她不仅有了母亲,而且有了姐姐。从这里可以看出,灰姑娘心性纯良,还保有小孩子的天真。她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几乎没有表现出过对继母和姐姐的不满。从故事结尾看,灰姑娘嫁给王子之后也没有惩罚报复对她不好的姐姐,可以看出她是不记仇的,是善良的。
“不过,不管姐姐们如何地打扮,坏心眼的姐姐们一点都不漂亮。”这是原文的一句话,道出的真理是,美丽是由内而外的,相由心生,一个人如果内心恶毒,不管外表打扮得多么华丽,都不会好看,都不会受到欢迎。反观灰姑娘,虽然平时貌不出众,但是在和王子结婚时满城都是祝福声,说明灰姑娘平时也是有很好的人缘的。
童话当中不能忽略的是有魔法的老婆婆,这个人物形象在中国的童话当中并不少见,都是在主角遇到困难的时候从天而降,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外部因素。
从王子找灰姑娘这一事件中还可以看出专情和坚持的优秀品质。
在儿童成功的过程中,善良,纯真,坚持以及必要的外部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在童话中,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的。只有拥有这些品质,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31 01:16     标题: 《 灰姑娘》与儿童成长因素分析

《灰姑娘》与儿童成长
最近重温了一遍《灰姑娘》,注意到一些小时候看书时没有注意过的细节。这是一篇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其中包含了很多儿童成长的因素。
灰姑娘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了,父亲娶回了一个新妈妈,灰姑娘特别开心,因为她不仅有了母亲,而且有了姐姐。从这里可以看出,灰姑娘心性纯良,还保有小孩子的天真。她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几乎没有表现出过对继母和姐姐的不满。从故事结尾看,灰姑娘嫁给王子之后也没有惩罚报复对她不好的姐姐,可以看出她是不记仇的,是善良的。
“不过,不管姐姐们如何地打扮,坏心眼的姐姐们一点都不漂亮。”这是原文的一句话,道出的真理是,美丽是由内而外的,相由心生,一个人如果内心恶毒,不管外表打扮得多么华丽,都不会好看,都不会受到欢迎。反观灰姑娘,虽然平时貌不出众,但是在和王子结婚时满城都是祝福声,说明灰姑娘平时也是有很好的人缘的。
童话当中不能忽略的是有魔法的老婆婆,这个人物形象在中国的童话当中并不少见,都是在主角遇到困难的时候从天而降,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外部因素。
从王子找灰姑娘这一事件中还可以看出专情和坚持的优秀品质。
在儿童成功的过程中,善良,纯真,坚持以及必要的外部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在童话中,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的。只有拥有这些品质,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作者: 李丽仙    时间: 2017-12-31 09:05     标题: 实践心得

随着对民间习俗了解的深入,越来越觉得这些存在于民间的习俗是智慧的。虽然说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以前的很多习俗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是一种独特的智慧。
在小组开展活动前,大家对活动的主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但后来想到了简单的成人礼,便开始进行研究了。在查阅文献前,一直以为成人礼只是儿童成长为成人的标志性仪式,但随着了解的深入,逐步发现成人礼虽比不上婚礼、丧葬礼那般隆重,但其中也蕴含着先民的智慧。
成人礼首先是用来区别儿童和成人的,那从儿童长成成人仅仅靠一个仪式能够完成吗?这当然不是的。仪式的举行只是以一种形式来促使儿童成人意识的长成。古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早当家”我们就可以看出儿童在成人意识的形成上没有一定的年龄限制。有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作为一个大人应该干什么,而有的直到老去也还浑浑噩噩,像个孩童一样没有责任意识。成人礼的举行,以仪式的形式规劝孩童进入成人世界,经过成人礼,孩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用成人眼光去看待,另外,在社会关系中,与之交往的人也会将举行过成人礼的孩童当做成人来对待,并用社会的习惯法去约束他,这样一来,在大的环境中,孩童就不得不迫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大人。我想这也是成人礼存在的意义所在。
现代社会的成人礼以法律的含义来规定,经过成人礼之后,就成了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后果,而自身也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可以说,成人后的孩童受到了法律的约束,这和原始社会人们受到习惯法的约束是一样的。当然,我觉得古代的成人礼更多的宣告孩童可以就此踏入到成人社会,寻找配偶,以承担起哺育下一代的任务,这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荒谬,但从人类原始的种族延续欲望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另外,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成人礼表现形式,在这些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参与者在仪式的氛围中也会获得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在原始的部落与氏族社会中,血缘以及民族身份是维系群体之间的纽带,这样的做法也不无道理。当然,值得钦佩的是在仪式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在更为古老的社会,教育是掺杂在劳动生产中的,但在劳动生产中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覆盖到,因此仪式在这里就有着独特的作用。有的关乎人格的养成,有的是关于两性知识,有的则是民族历史等等。我想这些东西都对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不得不感叹祖先的智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成人礼中所带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巫术色彩我们是要摒弃的。封建迷信思想及巫术色彩的存在有其历史根源,但这些东西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比如仪式中所传达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刺身纹面等习俗对身体的伤害等,这些都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将现存的古老习俗数字化,以便后人有研究的资料,同时也保存一份关于民族的记忆,那么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不去传承了呢?不是的,数字化就是一种保护手段,同时传承成人礼中对人格养成的积极因素这才是应有的态度。对传统习俗的一味照搬,终将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已经不提倡纹身了,有的行业还明确表示不招有纹身的,那么你为了继承传统习俗而去特意进行纹面,在生活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最终也就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于社会了。
总之,对待传统习俗,我们不能一味的仿古,我们要继承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先进的思想,并寻找契合点,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不过,这其中的智慧依旧是令人惊叹啊!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7-12-31 09:41     标题: 《灰姑娘》与儿童成长

《灰姑娘》与儿童成长
最近重温了一遍《灰姑娘》,注意到一些小时候看书时没有注意过的细节。这是一篇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其中包含了很多儿童成长的因素。
灰姑娘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了,父亲娶回了一个新妈妈,灰姑娘特别开心,因为她不仅有了母亲,而且有了姐姐。从这里可以看出,灰姑娘心性纯良,还保有小孩子的天真。她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几乎没有表现出过对继母和姐姐的不满。从故事结尾看,灰姑娘嫁给王子之后也没有惩罚报复对她不好的姐姐,可以看出她是不记仇的,是善良的。
“不过,不管姐姐们如何地打扮,坏心眼的姐姐们一点都不漂亮。”这是原文的一句话,道出的真理是,美丽是由内而外的,相由心生,一个人如果内心恶毒,不管外表打扮得多么华丽,都不会好看,都不会受到欢迎。反观灰姑娘,虽然平时貌不出众,但是在和王子结婚时满城都是祝福声,说明灰姑娘平时也是有很好的人缘的。
童话当中不能忽略的是有魔法的老婆婆,这个人物形象在中国的童话当中并不少见,都是在主角遇到困难的时候从天而降,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外部因素。
从王子找灰姑娘这一事件中还可以看出专情和坚持的优秀品质。
在儿童成功的过程中,善良,纯真,坚持以及必要的外部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在童话中,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的。只有拥有这些品质,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作者: 韦专萍    时间: 2018-1-1 20:29     标题: 调研感想

此次调研的题目为:壮、黎、彝、汉四个民族成人礼的比较。
作为一个壮族人,我没有过成人礼,因此对它感到万分好奇。于是调研之初我是异常兴奋的,但开篇并不顺利。我问了家里的老一辈,问了我爸妈、我爷爷奶奶,他们都告诉我,我们这个地区,是没有成人礼的。我们那个地区,婚嫁的年纪并不以成人为界限,早的有十二岁,晚的有五六十岁。至于图腾崇拜,也是不存在的。基于对现实的迷茫,我开始了查找资料。
我查阅了几乎所有与壮族成人礼相关的论文和地方志,知道了文身和凿齿大概是壮族成人的标志,可是这两个习俗也不是很严格的成人礼,更多的资料是显示,壮族没有专门的成人礼。有的只是少数,而且在建国之后几乎完全消失。
这个我是能理解的,文身的缘由一是图腾崇拜,二是为了遮羞。凿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镶牙”做取代,可以说是另一种方式的传承,也可以说是被动消失在历史中了。建国后,图腾崇拜很多就消失了,而遮羞更是不用说,民族融合进程加快,衣料更是广为流行,文身失去了存在价值,自然就随之消失了。
相比之下,我看到黎族的绣面文身是另一种情况,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绣面文身是被抢救的,虽然它也在急剧消失。
这让我思考我们这个调研的意义,于我,是让我回归民族,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再就是了解其他民族的成人礼,一是为了增加见识,二是为了在比较中思考,如何看待自己本民族的成人礼,是否需要努力传承和保护。对我自己来说,文身和凿齿都是不太好的,一是会显得另类,二是不好看。但也许是因为缺少了成人的仪式,让二十岁的我至今没有成年的意识。
“生活需要仪式感”,否则就显得有点乱糟糟。但不合时宜、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成人礼,我们没有必要固守。虽然都在说汉化严重,是一种不好的趋势,但假若一个民族的成人礼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或者已经完全消失在历史的语境中,而生活又恰好那么需要仪式感,这时候借鉴汉族的成人礼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起到替代的作用。
基于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努力去复原原有的成人礼,特别是不适合现今社会的部分。我们提倡保护民族文化,但正确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有选择地传承。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