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七千万次庆典】薪火相传,谈谈我与前辈特殊机缘 [打印本页]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1 10:38     标题: 【七千万次庆典】薪火相传,谈谈我与前辈特殊机缘

相信我们走到现在,不管初生牛犊硕博士,还是德高望重专家学者,在前进路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贵人,潜移默化对我们为人处世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讲故事、晒合影,说不完的记忆就拿来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一、要求:
1.字数不限,但求有内容、有温度
2.一图胜万言,也可以晒晒与前辈合影
3.挑战成功之后可以随便点一到两名同仁继续参加挑战

二、奖惩:
被点名者需要在24小时内接招,挑战失败者负责给点你名的人准备纪念品……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1 10:41

楼主先晒一张撒。。。
然后你点名呗。。。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1 10:46

我来抢个沙发吧,个人来说,走到现在,有两位贵人不得不提,一位是孟宪眀先生,一位是吴效群教授。

孟老师是开封杞县老乡、河南大学校友,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吴老师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attach]34584[/attach]
第一次见到孟老师是在图书馆组织的读书与写作报告会上,考虑到本身作家班这个专业方向,就逃课听了讲座。从央视热播电视剧《大国医》到同名电影《念书的孩子》,从童年趣事到拿着介绍信爬泰山,孟老师娓娓道来,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享受;之后还邀请过孟老师参加与作家班师生的座谈。

[attach]34582[/attach]
去年河大文学院召开民俗学学科属性与范式研讨会,作为会务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会议的服务工作,基本上三天没有出汴京饭店。当时来了很多著名学者,朝老师、叶老师、高老师、郑土友老师、刘晓春老师等等。之后,时不时蹭蹭吴老师的课、听听吴老师组织的比如庄孔韶老师讲座,和吴老师研究生们也一直有着密切联系……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1 10:51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怎么样?那我就点多哥和张楠姐了……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1 11:09     标题: 第一次见到女神大当家巴莫老师

还有许多团队小伙伴们。。。。
是在赤峰年会的时候。。。

[attach]34585[/attach]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1 11:11

我接着点哈

@归有光    @玉壶冰
作者: 玉壶冰    时间: 2015-9-11 13:21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与民俗学结缘,能考上研究生,特别感谢本科导师李扬教授。

文艺点说,他就是我心中的帅船长、诗人。
老师的硕士们还有本科论文指导的学生,都叫他师父,师父这两个字也是有故事的,得搬个小板凳好好听喔。
师父那坚固而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大船,周游过世界,遇见过好多坚毅、开朗、生活经历丰富的人,并且满载一船有趣的故事传说与好多好多民歌。师父航船几十年,以暖意护送徒弟、学生们渡过人生中一个个新渡口。
[attach]34591[/attach]
师父的都市传说讲得非常棒,绝对让人身临其境,诗情大发:特贴听了青岛十大鬼楼,香港铁路93年灵异广告多出一个小孩事件后写的一首诗,诸君想象下哈哈:
昨天晚上我是一只鬼

你走夜路,
身后似乎有一些黑色而虚邈的,
或许那是刚丧生的鬼。
他们默默地、
远远地、
步履缓慢、如天上
偏瘦的星宿,
走在你身后。
想要守护
路过的一株野草闲花,
想要守护
路过的一只斑马。
你就要跌落某个大水坑,
鬼急切地呼喊
转而悲伤:
很多时候植物与你一样
无法听清,来自
另一个世界的殷切叮咛,
另一个世界鬼为你
打开湿漉漉的黑雨伞。
昨天,有些鬼
放弃了守护的梦想,
有些鬼顶着寒风
在某些荒凉的路边,没有去流浪。
在人类看不到月光的夜晚,
鬼忧郁地望着月亮。


作者: 玉壶冰    时间: 2015-9-11 14:12

希望@lishihu @胡萌萌m讲讲他们与老师与民俗的故事
作者: lishihu    时间: 2015-9-11 14:57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我与民俗学的故事很简单。
有一年我在图书馆里徘徊,闪过一个念头,有没有民俗学这个专业,一查还真有,然后我就来了,到现在也没有离开。

遇到的老师、前辈、同学有很多,但是基本都没有合过影。因为我以前都是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和民俗学论坛扒拉帖子的时候认识的。当然还有志愿者团队的小伙伴们,加入到这个集体,得到很多的帮助。
作者: lishihu    时间: 2015-9-11 14:59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我来点@木兰山人吧。
作者: 风铃雨    时间: 2015-9-11 17:10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之所以考民俗学的研究生,很是感谢我的本科老师:衣晓龙老师和彭伟文老师。衣晓龙老师把我领进民俗学的大门,让我们认识民俗,了解民俗。彭伟文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学习的方法,让我们在点点滴滴中认识我们的生活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太多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他们都是我以后学习道路上的动力。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5-9-11 18:00

晓龙也荣升前辈了呵!撒花祝贺!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5-9-11 21:14

五年前就谈过类似话题,我在论坛碰到的贵人是衣晓龙老师和任双霞老师。衣老师不搞传销真是可惜了,个人魅力、口才、热情那都是一级的,不信大家数数志愿者里有多少浙师大出来的学生就知道了。衣老师现在忙着成家立业,不常来论坛了,但还在继续忽悠学生从事民俗学。我们继任的志愿者虽然发展了志愿者团队的规模,但还是活在衣老师的阴影之下,实在没人能超过他。任双霞那时候还是师姐,看她博客的文章总是会让人受益匪浅,让我很感动的一件事是专门给我发过一次站短提醒以学习为主,不要因为论坛荒废了学习,这也是后来我发展志愿者时也会叮嘱的一句话。衣、任两位老师是论坛草创时期志愿者团队的元老之一,和巴莫老师、英古老师及各高校负责人一起,他们为论坛贡献了自己的很多时间,也完成了志愿者团队的更新,形成了志愿者团队的奉献精神,这是民俗学论坛发展史不得不说的一部分。
       过关了吗?我点我没见过的坛友@xyz2013 @大耳朵,谁帮我通知一下?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9-11 21:32

还有啥好说的呢,当然是我吉他男神咯

我再一次贡献了自己的私家珍藏,请叫我雷锋。

[attach]34595[/attach]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1 21:33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哇。。。看来这张照片不是电脑桌面就是手机桌面,,,一个月备战,去沈阳见到男神要矜持啊。。。。
作者: xyz2013    时间: 2015-9-11 21:34     标题: 我的民俗学之缘

我之所以选择民俗学是受一位学界大牛的影响,他就是山东大学的刘铁梁教授。在本科的时候,读过他的很多论文,被他那种对田野的执着的追求深深打动,更是仰慕他学术上孜孜不倦的研究。一直激励着考上山东大学的民俗学专业,更是有幸成为刘铁梁教授的硕士生。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1 21:40     标题: 回复 16# 的帖子

呵,那咱们还是师门亲戚呢。。。见到你小帅师兄没。。
作者: xyz2013    时间: 2015-9-11 21:43

小帅师兄一切安好,祝多哥也一切安好。
作者: 大耳朵    时间: 2015-9-11 21:52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是阴错阳差,我现在的正式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在本科班主任原源老师(北师大民俗学博士)的忽悠下,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师从李扬教授,学习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书归正传,我现在虽是古代文学专业,但是我已经死心塌地的投靠了民俗学。指引我这条路的第一位老师是原源,没有她的一句话,我也木有机会认识到这个既有世界的精彩。我现在的师父是李扬教授,硕士入学的时候,正巧中国民俗学指阅微站开通,于是加入了中国民俗学志愿者团队正式开启了民俗学生涯。其实,中国民俗学手机客户端转发的许多文章是巴莫老师通过微信转发给我的,当时第一次和巴莫老师聊天激动了一下午,真没出息......哈哈哈。后来,巴莫老师引荐,乌丙安先生和我成为了微信好友,记得当时我正在上中国小说史的课程,我一看是乌老加我微信,有点儿小激动,我跟老师请示说有电话要接,于是在厕所和乌老聊了半节课,哈哈哈。再后来就是今年夏天了,论坛上大家一起玩儿,很开心,现在我最需要的就是好好读书喽,不要乱猜知识为好!还有,今年海大校报开辟了田野采风专栏,好多学者和硕博士都积极支持我们,很感动,学会这个平台给了我很多值得纪念的经历,学会和他们给了我归属感,这里是个家,谢谢大家,也谢谢学会。

[ 本帖最后由 大耳朵 于 2015-9-12 00:13 编辑 ]
作者: 大耳朵    时间: 2015-9-11 21:54     标题: 回复 7# 的帖子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1 22:18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不会真这样吧?难道原源就是那位辽大2007届毕业生、江帆教授硕士?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9-11 22:29

你为啥给波哥100宝葫芦 只给我99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1 22:46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看看你见到男神的表现,酌情加上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1 22:53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原来你在民大跟的原源。。。。 那我是你师叔了。。。

你知道你孟丹丹师姐吗
作者: 风铃雨    时间: 2015-9-11 23:27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那我就@朱卿学长吧
作者: 大耳朵    时间: 2015-9-12 00:15     标题: 回复 24# 的帖子

嫑占我便宜 孟丹丹是谁啊
作者: 大耳朵    时间: 2015-9-12 00:27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应该是吧,博士跟的万老师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5-9-12 07:50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5-9-11 18:00 发表
晓龙也荣升前辈了呵!撒花祝贺!
英古大哥:即将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5-9-12 07:51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5-9-11 21:14 发表
五年前就谈过类似话题,我在论坛碰到的贵人是衣晓龙老师和任双霞老师。衣老师不搞传销真是可惜了,个人魅力、口才、热情那都是一级的,不信大家数数志愿者里有多少浙师大出来的学生就知道了。衣老师现在忙着成家立业 ...
这种蜜一样的话,私下里也多说说哈。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5-9-12 08:39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5-9-12 07:51 发表

这种蜜一样的话,私下里也多说说哈。
没腻着吧

[ 本帖最后由 笛威辛亢 于 2015-9-12 09:00 编辑 ]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5-9-12 09:00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5-9-12 08:39 发表

没腻着吧
肥而不腻,口留余香
作者: Sophia    时间: 2015-9-12 09:08     标题: 回复梁聪同学的点名

辽宁大学的江帆教授对我而言是开启我民俗之路的一位恩师,当时她教我们民间文学,讨债子、李龙王的故事听的我们这批学生是如痴如醉……照片是2014年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小伙伴有幸参加了为乌老庆生而举办的学术交流会。第一次见到诸位学术界的“明星”,我的内心是激动不已的! 马上又要迎来年会,又将在辽宁大学举办,我会做好本职工作,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
[attach]34596[/attach]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5-9-12 09:50

引用:
原帖由 风铃雨 于 2015-9-11 23:27 发表
那我就@朱卿学长吧
本科是汉语言文学,刚开始也还真不知道有这个专业方向,大概第一次了解应该是大一的时候了,也很偶然,那会我大一,恰好和大三的住,@张多 就是其中一位啦,那会跟着学长们混,提前了解各种校园生活,同时大三那会也是他们准备各种考试的时候,聊天的时候聊到了,张多说要考民俗学,我还在好奇,这个是啥呢,大概在大一的时候我就有注册过论坛,不过后来到大三才开始准备考研,由于是民族院校,又是在文学院,期间我们还上了一些民间文学概论、少数民族文学的课程,加之授课的老师和接触的同学们好多都是少数民族,让我在这个从小几乎没接触过少数民族的我,也产生许多好奇。之前注册的账号也就忘掉了,没办法又重新注册了一个,这个账号是2012年5月28日注册的,后来多哥到云大,我当时考研的时候还想着,反正也没去过南方,要不也考云大算了,于是乎就决定了,期间也是多受多哥鼓舞吧,结果是考上了。

来昆明也是两年多了,研究生入学以来开始慢慢进入志愿者团队,来昆明之后最直接的接触的还是张多了,后来是接触大高,从入门到了解,也还谈不上研究,尤其感谢张多,平时的论文的修改过程中,也是提了很多意见,也帮助我入门了吧。当然;来了之后,也是受惠云大的诸位老师,学习就像修行,“不畏浮云遮望眼”。

现在想来,好多也是机缘,很是有趣,选大学的时候就不说了,就说住宿好了,后来听大一同住的另外一位学长说,看见朱卿,这个名字,还是河北的,那就他了吧,也许就当时的一句话就种下了因,可能后来的好多事情,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而起,在经历了无数选择之后,我在这里,将来在哪里,我想在之后的仔细回想之后,想必也会不知觉中有因有果吧。

晒几张有时间感的照片,也出去走了很多地方,但是一直以来对最后一张照片的印象深刻,当时是傍晚时分,我们几人爬到山包上,站在当时据说是防土匪而建的土质“围栏”(记不清了,暂时这么称呼吧)上面,在傍晚炊烟袅袅的时候,俯瞰整个坝子,远处的黄土高原,不远处的坝子里的天地,近些的村庄房屋和炊烟,我站过去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觉,一直是难忘。

[attach]34597[/attach][attach]34598[/attach]
[attach]34599[/attach][attach]34600[/attach]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5-9-12 09:54     标题: 回复 33# 的帖子

“这个账号是2012年5月28日注册的,想来也是四年多了”,我就想问问,这是用的什么历?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5-9-12 10:00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哈哈,提前预支了时间,之前有注册过的,后来忘掉了,是接触这个网站有四年多了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5-9-12 10:08

我接着点 @英古阿格 大哥,还有 @南池子 师兄 来接着讲故事喽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5-9-12 10:10

我有衣老师玉照,大家要不要看?有十个人回复愿意,我就发。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5-9-12 10:11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5-9-12 10:10 发表
我有衣老师玉照,大家要不要看?有十个人回复愿意,我就发。
算我一个哦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2 10:18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算我一个哦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5-9-12 10:21     标题: 38和38+1的

38和38+1的两位,哪里有跟本人直接视频来得更便捷直观的呢?是吧?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5-9-12 10:22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5-9-12 10:10 发表
我有衣老师玉照,大家要不要看?有十个人回复愿意,我就发。
侵犯肖像权,小心我告得你裤子都没了。
作者: 风铃雨    时间: 2015-9-12 11:06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坐等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2 12:32

没见过龙哥,还没见过龙哥跑吗。。。。坐等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2 12:33     标题: 回复 33# 的帖子

@朱卿   这些老古董,想来也是一段青春啊。。。。。记得孙教授的一句名言:美丽的谎言,就像西北让你冷却的激情。。。。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5-9-12 19:24     标题: 回复 13# 的帖子

没上图片啊,怎么能过关呢?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5-9-12 19:24     标题: 回复 43# 的帖子

我有跟龙哥的合影。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5-9-12 19:25     标题: 回复 40# 的帖子

你是想让我告诉你的学生在你上课的时候给你录一段吗?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5-9-12 19:25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直接发就是。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5-9-12 19:28     标题: 回复 48# 的帖子

这样真的好吗?好歹有过一夜,何必如此苦苦相逼?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2 20:15

我从最初把民俗学与生活世界关联起来已经二十年了。一路走来,我得到了众多前辈的提携和鼓励,其中,刘魁立先生把这种思考纳入民俗学的元理论范畴来看待,刘铁梁先生把这个话题引入多个民俗学的领域。我同辈的学人以及年轻的同道对我的思考多有发挥,其中户晓辉博士、施爱东博士、陈金文博士直率地提出了批评、补充。我此刻回顾这二十年的经历,真切地感到民俗学队伍是一个非常亲切的熟人圈子,我对每一个朋友都心怀感激!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5-9-12 20:42     标题: 回复 49# 的帖子

是一夜吗?再好好想想。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9-13 07:51

引用:
原帖由 大耳朵 于 2015-9-12 00:15 发表
嫑占我便宜 孟丹丹是谁啊
孟丹丹是云南民大的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5-9-13 13:57

与学会的缘份始于2002年,因为那一年我考上了云南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地处边疆,却不甘偏安一隅,尤其是在课堂上学了一些相关的民俗学原理后,对民俗学的学科背景、当代发展状况产生了兴趣,而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显然属于题外话。感谢时代!网络时代使我在云南一隅与民俗学的前沿阵地得以沟通。通过网络使我与这些学科联系得以“日常化”。

  那一时期,“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成为民俗学的学科根据地,有时没事就挂在上面。原来感觉远在天边的那些民俗学大佬们在这里舞枪弄棒,南拳北腿,好不热闹。当时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敢说旁观者清,但至少对民俗学的理论、存在问题、发展方向有了些“启蒙”的味道: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国内民俗学黄金时代:口头传统、口头诗学从引介到实践,呈现出上升势头;对母题、类型、结构、功能等传统的民俗学理论反思解构已成气候;告别田野成为学科聚焦话题;民俗学的学科地位、学科危机也是延续至今的热门话题……

  大佬们坐而论道,风清云淡,可能都是圈内熟人,虽不乏探讨时的据理力争,但也张驰有度,彬彬有礼;激烈的争辩,轻松的调侃是外围的参与者,圈里圈外的互动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民俗学场域。能够感受、参与其间的学术也是一种学术训练,一种学术“通过仪式。”甚至直到现在,我对一些温开水式的、大团结式的学术会议难掩失望之情,可能与当时的这种成长历程密切相关。但这些都是虚拟的网络空间达成的,虽然自己也在2004年提交了加入中国民俗学会的申请,但与学会一直没有过“亲密接触”。一直到2008年才与学会有了终生之约,其间细节在民俗学论坛云南大学版块的回忆中有所提及: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在本世纪初崛起是当代中国民俗学史的一件大事,它以其特有的平等、民主、自由风格,基于学科前沿的深层探讨,赢得了广大民俗学学者及爱好者的认同,客观上成为民俗学理论探讨、扩大中心,但后期的青年论坛趋向于小众化,圈子化、象牙塔化;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学术探讨不是请客吃饭,没有相应的学术训练、游戏规则、知识积累,则意味着更多人成为旁观者。基于此,巴莫、爱东、叶涛等老师在2008年率先聚义商讨依托民俗学会,成立一个更有广泛参与性的民俗学网站,与青年论坛形成雅俗共赏、互动共赢的格局,应该说这也是民俗学界学术自觉的体现。巴莫老师对网站风格、版块、宗旨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制作,并在2008年仲夏推出试点版,并在国内民俗学界广招版主,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报了名,无意中与晓龙、双霞、启福、昭阳等人一道成为了开坛版主。2008年年底在天津召开中国民俗学年会,云南大学董秀团博士也与会,巴莫老师与我俩进行了交待,要求作为西南民俗学重镇的云南大学开好这个头,尤其组织、建设好志愿者团队。回去后我主要负责云南大学版块的管理,董老师负责与民俗学专业老师的联系、沟通,段炳昌、黄泽等老师予以响应,在民俗学硕士生中进行了动员宣传,要求参与、利用好这个学科平台,黄老师的学生也积极参加了版块管理工作。大高就是一个榜样。2006—2010年我在云南大学读博士,期间动员了echohope:、张贺、大高参与到云大版块建设中,后大高又动员了张多、贝贝女。可以说云南大学志愿者团队建设没有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保证了云大版块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本版块参与者不多,但一直保持进步、拓展态势的关键动力所在。我起了点开创之功,更多的业绩是在大高、张多任上取得的。他们不仅以身作则,率先力行搞好版块建设,并与网站志愿者一道,为中国民俗学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赢得的口碑也是云南、云大的荣光,值得致敬!当然,光有付出的事业是没有可持续动力的。付出与回报是相互的,正因为在付出的同时,可以关注民俗学学科前沿的理论动态,与坛内新锐、大佬亲密接触,参与到民俗学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感受与民俗学同成长的沉实,从而极大地弥补了云南地处边缘,信息交流不畅,学科发展方向受制等局限。刘魁立和朝戈金两任会长、巴莫、爱东、叶涛等老师一直强调志愿者团队重在建设学术团队,要不断出成果、出人才,并事无巨细、学科内外予以悉心指导,促进了志愿者本人的学术成长。这也是志愿者团队的魅力所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高、张多为代表的新锐们在路上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取得了骄人成绩,作为一名前任版主,倍感鼓舞与骄傲。“铁肩担大义,妙手著文章。”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中找不到一个中心,就找不到自己。典雅的会泽院,沧桑的至公堂,沉淀成“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并从一代代的云大人身上得到秉承与弘扬。

  2010年博士毕业时,在后记里也提到了对学会的由衷感恩之情:

  网友们轻松的调侃、激烈的争论、资料的共享使我更为清醒地看待族群文化;有幸成为中国民俗学网一同成长的见证人,从中认识了天南地北的“俗中人”,尤其是天津、南昌两次民俗学年会得以体会“民俗学圈子是个温暖、给力的学术场”。巴莫曲布嫫、叶涛、刘魁立、朝戈金、尹虎彬、萧放、施爱东等“大佬”们也给了我这个“纳西小弟”诸多关爱,还有耿羽、朱刚、大高、衣晓龙、马知遥、代启福、马衣努、恩施土家等诸多“战友们”,即使天各一方,但彼此关怀的情愫,使我感觉到仍在身边一样的亲切与温馨。

  中国民俗学网是学会的根据地、大本营,自己也一直参与其中,受益匪浅,今年四月份发帖突破5000时还专门写了点小感:

  只要每天上来溜达就会有收获,关注民俗学进展,坛内风云变幻;与师友切磋,砥砺以进,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有所进;结交天南地北英雄豪杰,领略中华各地风采民俗,不能不引以为人生一大快事。积习成瘾,沉淀成为一种情结,一种牵挂。即使在乡下山寨调查,手机上网成为解瘾妙法;不同场合,不管合不合时宜,推广介绍民俗学网站;在异乡与坛友意外相见,竟是如此契阔于心;甚至下乡田野,一个站短或一个电话,一直未曾谋面的坛友成了田野协助者,全国各地的坛友也成为一种相互依托的共享资源,托论坛之福也。时值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即将召开,余撰一对联相庆,也是自勉吧。

  三十载筚路蓝缕,上下求索,薪火相传,开创民俗新篇章;
  九万里风鹏正举,同舟共济,与时俱进,谱写时代大风歌。

  突然想到一句不知哪个名人说的名言:“一个人找不到一个中心,就找不到自己。”我是多么庆幸有这样一个中心,一个圈子。回顾自己这几年学术之路,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不敢说学业有专攻,但一直还在这条学术道路上蝺蝺前行,可以说全赖学会及学会中人在背后的助推及默默关注的目光。我不知道这条道路最终通向何处,但只要前行,定会有不一样的风景与人生相伴随,因为这条路上,有着那么多的同道中人同行,有着大家共同的憧憬与梦想,是我们一起在走。

  与时代同行,我们并不孤独。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5-9-13 14:00

聊以旧帖回应朱卿兄弟的点名了。
作者: 于洋    时间: 2015-9-13 22:53


作者: 于洋    时间: 2015-9-13 22:54

也来凑凑热闹,想想老师带我做田野的日子,很是暖心!我求学的路上,还遇到了很多好老师。。。。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4 07:26     标题: 回复 56# 的帖子

期待更多同仁能自告奋勇,也拿出来晒一晒哦
作者: 大耳朵    时间: 2015-9-14 11:59     标题: 回复 52# 的帖子

我就是云南民大的本科毕业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4 13:30     标题: 致谢!

到图书馆翻了翻师兄师姐们的毕业论文,致谢篇中,每每读到感动之处便不由得润湿了人家的眼睛……尤其是于雁天学长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邀请他晒一晒哦……

[ 本帖最后由 民俗学梁聪 于 2015-9-20 14:12 编辑 ]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4 15:25     标题: 回复 59# 的帖子

你应把波哥的致谢翻出来晒晒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4 17:48     标题: 回复 60# 的帖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于洋学长、窦贤鹏学长以及沈阳师范大学的张东燕学姐等人发起的“辽园读书会”,在这三年和我们一起成长,我也希望它能长期坚持下去。同时,我在中国民俗学网三年的志愿者经历让我在人际交流、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收获很大。感谢民俗学论坛志愿者团队领导者巴莫曲布嫫老师、叶涛老师、爱东老师、衣晓龙老师、任双霞师姐和我们团队无私的志愿者对我的影响。——周波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5-9-15 09:25

按照梁聪的规定格式,也传一个自己的。——来自齐鲁青未了的硕士毕业论文后记。
[attach]34615[/attach]
点击可放大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15 13:02

本科论文没有这个环节,除了庆幸自己能够在李秋香导师逐字逐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挨个抠指导下完成比较严肃学术训练外,尤其感谢孙润田先生能够抽出专门时间对论文《开封饮食文化及其传承研究》进行评阅。作为河南省豫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老师对八大菜系提法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指出:“历史之说要有史据,当代之说要有评定。既无史料,《辞海》里根本没有菜系这一说;又无评定,中国烹饪协会、国家相关部门都没认定,就属于讹传。但我们也不能否定‘八大菜系’本身的价值”。

下图:孙老师赠书《伊尹与开封饮食文化》
[attach]34616[/attach]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5-9-15 22:26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这张照片好像是我在西安年会上拍的哟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15 22:29     标题: 回复 64# 的帖子

她侵权了,告她!!
作者: 于雁天    时间: 2015-9-20 13:20

谁同意你们把我情真意切,对周先生充满浓浓爱意的个人致谢转发到论坛上的???????????????????????????????????????????????????????????????????????????????????????????????????????????????????????????????????????????????????????????????????????????????????????????????????????????????????????????????????????????????????????????????????????????????????????????????????????????????????????????????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20 14:16     标题: 回复 66# 的帖子

对不起雁天学长,我们应该邀请您如果愿意的话主动来晒的,保证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了,请您监督!
作者: 于雁天    时间: 2015-9-20 14:58     标题: 回复 67# 的帖子

没事儿,只是我的东西我喜欢自己晒,不喜欢别人替我晒!呵呵,有时间多看几本书,不要把过多时间用在这种事情上吧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20 18:39     标题: 回复 68# 的帖子

嗯!以前不管是旁听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还是参加音乐会,每当有同学说导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自己如何做人,就感觉是在客套甚或有点可笑,现在想想很多话真挺有道理的。也是中午周先生一席话,颇多感触……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6-6-3 15:36

8000万次也等闲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