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五千万次庆典]:那年的那片田野~说出你的田野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3-9-22 21:21     标题: [五千万次庆典]:那年的那片田野~说出你的田野故事

那一年,你怀着怎样的心情进入到那一片田野,开始了你第一次田野调查?
那一年,你在田野中收获了怎样一份难忘的记忆,让你在离开后时时回味品尝?
那一年,你在田野……

说出你的田野故事,你的故事,同伴的故事,访谈对象的故事,耳闻的故事,亲历的故事,开心的故事,悲伤的故事,辛酸的故事……田野中的故事,让我们来分享你在田野中的喜怒哀乐,见证你的成长!

本贴采用有奖征故事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1 欢迎坦友踊跃参加,楼下跟贴,说出你的故事(图文并茂更佳);
2 欢迎跟帖和围观的坛友为你喜欢的故事加分涨人气,每人每次打分额定为10分,且每个故事每人只能加分一次哦
3 本帖活动起止日期为:2013年9月23日——2013年9月29日
4 人气最高的故事将得到楼主神秘小礼物一份,亲,你们觉得会是什么呢?土耳其糖果,恶魔眼,土耳其风情小书签,或者迷你手工艺碗?嘘~下周末见分晓哦


[attach]26389[/attach]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3-9-22 21:41

我跟几个道士去参加葬礼,下午举行过“奈何桥”仪式,那些围观的妇女趁着道士在念经,偷偷用纸做成鳖的样子,然后吐上口水或者糊上浆糊贴在道士的衣服上。道士们对这种场景是有准备的,一边念经一边左顾右盼,生怕谁在他后面贴老鳖娃。我正傻笑之时,有个妇女跑到我后面也给我贴,幸亏我机灵,躲开了,她应该是把我也当成道士了。
作者: 安蓝蓝    时间: 2013-9-22 21:45

有木有参与奖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3-9-22 22:27

在甘肃临潭冶力关镇恰逢庙会,此图为庙会期间一个藏族老人在念经以及满山的经幡
[attach]26392[/attach]
作者: 焦虎三    时间: 2013-9-22 23:02

时间:2007年8月
地点:四川石渠县桑托坝游牧点
6岁的雀加疲倦地靠在他正在雕刻起的一块石经板上。除了每天刻打十多个小时的经石板,他的童年生活别无其他内容。这一刻,我内心充满悲哀。面对雀加与他的经石板,一块嘛呢石板经上所浓缩的那种文化积淀与宗教信念相对于一个6岁孩童的人生前途,到底孰重孰轻?
这几年,这种事我越看越多,这样的场景一再剌激我了,它们让我除了写下文字外,不再想奢谈什么。
[attach]26394[/attach]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3-9-22 23:10

亲们,每次打分请“+10”分哦,@张多 你的打分在最后计算时默认十分☺
作者: 焦虎三    时间: 2013-9-22 23:15

时间:2006年5月
地点:四川汉源县古路村
时值壮年的"九斤半"(意为能喝九斤半酒,身体极壮)在翻山时,终于倒在了半山腰上。至从妻子一去不返,他独自抚养两个幼女,每天只能从山下(海拔600米)到村庄(海拔3000米)来回背运货物为生,陡直的山间羊肠小道,沉重的货物,他只有边喝酒边快跑上山。几年下来,人终于拖垮了。
[attach]26395[/attach]
作者: 焦虎三    时间: 2013-9-22 23:15

不发了。不太和诣,对不起。
另,刚看见什么神秘小礼物,我只凑个热闹,评奖之类就算了。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3-9-22 23:17     标题: 回复 7# 的帖子

好心酸的一张图,让我想起睡在某校林荫道上的赤膊建筑工人。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3-9-22 23:18

引用:
原帖由 焦虎三 于 2013-9-22 23:15 发表
不发了。不太和诣,对不起。
希望老师继续发呢!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3-9-22 23:35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焦老师,本帖欢迎各种田野故事,您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虽然心酸,但若没有被讲述出来,他们或许就被遗忘了,谢谢您带我们走近他们,所以还请您不要有欠意因为您并不需要道歉!期待您能给我们讲述更多故事
作者: 霍香正气水    时间: 2013-9-23 08:12

引用:
原帖由 焦虎三 于 2013-9-22 23:15 发表
不发了。不太和诣,对不起。另,刚看见什么神秘小礼物,我只凑个热闹,评奖之类就算了。
焦老师,接着发吧,要不,发些河蟹的。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3-9-23 09:41     标题: 回复 12# 的帖子

亲爱的坛友,你也来跟帖呦~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3-9-23 10:29

田野,是心灵的归宿。
每次田野,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涤荡。
每次田野,都是对社会的重新认知。
每次田野,总会感叹快乐时光会悄然而逝。
每次田野,最痛心有那么多“不可挽回”的存在。

这张图片是俺在进行民间信仰调查时面对这满地被毁碑刻时的情形。
贴出来,是想跟大家说一句,抓紧时间,留住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attach]26402[/attach]


作者: 谢家宝树    时间: 2013-9-23 11:12     标题: 我的田野——独行宛田

虽然读研以来在家乡甘肃定西做过田野,随学术队伍在今年五月到过广西大瑶山,七月到过青海同仁和循化、甘肃临夏、云南糯黑有过“蝗虫式”的田野考察,但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对我来说,应该是从今年8月6日至28日,独自一人踏上田野,没有老师的指导,也没有同伴随行,便进入广西临桂宛田瑶族自治乡,“毛竹之乡”——庙坪,开始民俗学专业的必要的成丁礼——田野调查。
    怀着语言不通、田野如何展开、田野可能会遭遇不顺等一些悲观预想,在车上一路胡思乱想,没有丝毫的兴奋,更多的是焦虑。之前联系好的人是位师公,他说让我在庙坪桥头下车,下车后等来一位骑摩托车的老人,让我大跌眼镜,因为之前了解到他已经85岁高龄,没想到他骑摩托车来接我,让我既震惊又感动,由于不知前方路况如何,犹豫了半天还是豁出去坐了上去。(很多人会说你怎么不骑车载老人,实不相瞒,我不会骑摩托,建议以后下田野的同学多掌握几门驾驶技术: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等)
    因为房东爷爷不大听懂我的话,为了配合我调查,便拿出毛笔一个字一个字给我写出我想知道的,之后的访谈我们大多就是纸上聊天,房东爷爷毫不吝惜地拿出收藏书籍让我来看,还有他们演唱瑶歌的碟子放给我看。短暂的二十多天里经历了许多:第一次下水捞鱼、随老爷爷去其他瑶寨吃满月酒、敬老院生命垂危的老人、看老爷爷做架桥改关的法事、参加瑶族的白喜事、看到过解蛊、第一次过七月半、吃寿席听瑶歌,在瑶寨的短暂调查比我预期想的要顺利多,也觉得自己很幸运能碰到这些民俗活动,生老病死尽收眼底,虽然民族不同,但同样经历着人世的一切。
             [attach]26404[/attach]                 [attach]26405[/attach]
                          纸上访谈                                                                                                浑水摸鱼
             [attach]26406[/attach]                 [attach]26407[/attach]
                          重病五保户                                                                                                五保户住所
              [attach]26408[/attach]                  [attach]26409[/attach]
                          架桥改关                                                                                                 留守儿童

   由于独行田野,成为不时出现在瑶寨的陌生人,我被误认为是来修桂三公路,搞勘测的人,甚至更糟的是被误以为踩点的“坏人”,幸好田野期间周围村民没丢失什么,不然我嫌疑最大。还有一次因为雨天贪睡,睡到九点多,房东奶奶以为我怎么了,吓得叫来隔壁阿姨探个究竟,我被窗外的响动和身影惊醒,忽地坐起来,她们见状哈哈大笑起来,起床后问明原委,我也被弄得哭笑不得,房东奶奶以为我长眠不醒了,才叫来邻居阿姨。事后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田野中的一些细节,之所以被误以为是“坏人”,是因为我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间段,因为当时为获得田野资料心切,便忽视了当地的时间观,自认为下午六点多他们回到家了,天气也凉快,可以访谈他们,但我以自己的想法为主,傍晚还在村子里到处晃荡,没有顾及他们的生活习惯。雨天贪睡之事,也是在学校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田野便造成笑话。
   这便是我的田野故事,只言片语,没有动人的故事,也没有优美的文笔,只是想通过自己的田野经历,来提醒今后要下田野的学弟学妹,在你们开始自己的第一次田野时,要做得比我好,注意细节,田野之中无小事,处处留心皆学问。

               [attach]26410[/attach]                 [attach]26411[/attach]
                                 老人炸鱼招待我                                                                               田野驻扎地
  
感谢田野期间照顾我的两位老人,还有碰到的所有热心肠人,这个地方山好水好人也好,我的田野点,我已经喜欢上这里的一切!
作者: 焦虎三    时间: 2013-9-23 11:28

我原意在于,不管人类学与民俗学学科主张如何,人道主义的旨意不能丢。我们的学科不是冰泠的概念与纠结的表意,它包含我们对这个世界直观的思想,包含人与社会的朴素情感。
个人看法。
作者: 焦虎三    时间: 2013-9-23 11:29

也谢谢大家担爱。一直担心这几张图破坏了庆典气氛,一直忐忑不安。再谢谢大家担爱。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9-23 13:37

长白山木梯道上的担脚夫!

话说不是很遥远,就在今年的七月份,一个人冒着小雨爬上了长白山(山里风雨变幻莫测:山脚下还是大好的晴天,
才爬到半山腰,就下起了雨),居然看到天池了,好多人跑了几趟都见不到呢,天池、黑山崖在雨后都愈显精神抖擞,
看完拍了组照片,写了点东西,正准备往山下赶,好早点躺在大巴里啃面包,阴冷冷的,又累又饿!
再加上来时绕着盘山公路转的圈,心里难受的很,这趟赶脚真是憋闷!
就在我快下去时,看到了他们,山道上的抬脚夫!我一下子来了精神,这是为啥呢,我说不好,
可能我天生就是个山野粗汉子,见到这种力量型的竞技就心痒难挠,说不出的兴奋,
上来时没看到,这下来一下子就看到了好几乘,担架者多是体魄健壮者,而坐架者多是老人小孩,
在他们歇息时我有上前和他们搭话,一个老哥说,上山时,无论是谁,趁着新鲜劲儿,都还有一股勇力,
下山时就不行了,好多人看着来时路绵亘在云雾的虚虚实实里,腿都发软发酸了,不知自己是咋上来的
他们正好就在山顶边上等活,给别人帮扶,也予自己生计!他们多是和开发区管理部签好协约了,
一天上交一定费用,就可以在山上自由拉活一天,在来时他们也是经过层层体检的,体魄健壮且耐力好者才能上岗!
可别看他们力气大,他们抬架一次也不能走完全程,通常是在半途上要换一次人,这又要说到长白山的这个植入云端的
上山通道了,上山木梯下山石阶,总共1442级呢,就是一个成人轻装走下来,也是要喘几口大气的!
虽然辛苦,一天下来,他们跑个几趟,可大致落下几百元,他们多是来自当地农村里。
一个老哥还说这活不能长久干,身体吃不消的,他们一个月一般是对半干活,对半休息。

最后快到山脚时,我说我帮你抬一会儿吧,他们先是不愿意,说你白净的、像个上学生,没力气哩,我急了,
说我也是农村娃子,以前在家也帮着干农活!看我坚持,他们让我抬了,他们说现在是空架子,让你抬一会儿无妨,
要是上面坐的有人,是万万不能让别人抬的要是有个闪失,他们是担待不起的,我说,我懂你们!…………

[attach]26425[/attach]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9-23 13:40

追加一张

[attach]26426[/attach]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3-9-23 13:40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说好的故事呢,不能只有图片木有故事啊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9-23 13:57

田野调查者,还是不受欢迎的骗子?

我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遇到很多在庙里写“账本”的信徒。他们拿着好几支彩笔在五颜六色的大开彩色纸上重复性地画一些“没有意义”的符号。于是我和朋友就跟他们攀谈起来。因为之前的田野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大致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很多时候,他们互相之间是不会把别人上身后写的“阴文”翻译出来的。有些人因为“功力”不够也无法翻译,因为写这些阴文的不是自己,而是通过他身体来表达神谕的“神”。当然,也遇到一些老资格的信徒就说自己是不可以翻译自己记录的“阴文”。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这些符号只对写的本人具有“宗教意义",对其他的人(即便是信徒)而言是没有逻辑上的意义,一旦翻译出来,可能遇到写的人质疑或者功力更高的信徒提出另一种翻译,反而损害自己的灵验程度。但并不代表着别人不可以翻译,只要你的“功力”比写的人高就有资格翻译了,这时候也有社会地位的强化,反而不容易被质疑。之所以让对方翻译,一方面是自己刚入门,还不熟练这种即兴的口述“表演”,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权威性人物的翻译来获得圈内的认同,也赋予了自己“阴文”的合法性。

等到聊得很熟的时候,他们开始问我们是干什么的。刚开始我为了避免一些误会,只把自己的一部分目的告诉了他们,说我自己是来旅游的,想看看这座古庙。于是他们问我是否也“顶神”,也“跑功”,也就是他们已经把我想象成他们一类的人了。如果我否认,那么可能无法了解接下来他们可能会问和发生的事情,无法获得一个“局内人”身份;如果我承认,那么我就是在欺骗自己的田野对象,同时也会让根本不懂“阴文”的自己最后被揭穿,从而完全丧失信任。这时候,朋友接了一句“他也会看阴文的”。确实,经过了这么多天的田野调查,我大致知道了“阴文”大概的翻译方式,也部分地接触了一批“阴文”的具体表述词汇,但这仍然是“危险”的尝试:每一个人的阴文的转译从一开始就不会“重复”,也就是说我遇到的文本根本都是不确定的。好在正是因为不确定,我可以自己“转译”一个文本。拒绝的话只会让田野对象觉得我不信任他们,想要留一手。我心想:都这么赶鸭子上架了,那就硬着头皮上了,大不了走一步看一步。于是我在她的阴文上“画”了一句“阴文”(英文)。对于她而言,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英文,她非常兴奋地认为我跟她的神是真的沟通过了,而且我们的文本是连贯的(其实,她根本不在乎符号的内在逻辑,她只是在意我是否用同样的行为给她一个“局内人”的认可),于是我们在这一个时空内是一个圈子的人。这不表示她就完全信任我了。一方面对于她们而言我还太年轻,样子不像是跑功的;一方面她好奇我写的东西,也想试探我的“功力”。于是她进一步要求我翻译她的“阴文”。我只好采取模糊的转译战略(跟算命的很像了吧),说她是来交账的,然后看她的反应。事实上,这个是我刚才无意间听到朋友与另一个信徒聊天说到了。她很惊讶地表示认可,然后问我她们求的事情是否会成功。我说,你求关二爷吧?能成也不能成,成是因为诚心,不成是不到时候,所以啊我才写了那么一句,你懂吧?(在关帝庙,当然求关二爷啦。来庙里,当然无事不登三宝殿啦。)她很诧异地看我,然后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的对话毫无逻辑上的衔接。

这时候,已经有了另外一批信徒来看香了。她们显然是另一个圈子里的。听她们的对话里明白,领头的妇女常来这个庙宇,而且自己说自己是被这座庙的关二爷选中,要她一辈子帮她跑功。她是这个庙宇空间里“最有合法性”的领袖型香头了。看到我们在攀谈,尤其是看到我在说关二爷长关二爷短,我又是一个陌生的外来口音,而且明显在这个时候已经被前一个圈子的人视为“关二爷的代言人”,我已经不知不觉“侵犯”了她的解释权威。于是,她开始大声地对着空间呵斥,很不满地看着我们,然后指桑骂槐地说不要被一些假的邪神骗了。

如果我继续与前一个圈子交流,那么显然是把自己推向一个进退两难的结果,新来的香头的身份地位很容易被剥夺我“局内人”的视角,如果我得罪她,恐怕以后都无法在关帝庙这一个重要的田野点做调查了。于是我先示意朋友继续与第一个圈子的信徒交流,挖掘更多的信息。同时,我看到新来的香头蹲在两位老太太的身边,一位老太太开始唱她的“神词”了,内容大致上是批评香头。我意识到我需要借助更高的信徒来平衡我与香头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开始蹲在老太太身边听她的唱诵。起初,老太太并不太理会我。慢慢的,看我听得很认真,而且频频点头,她大概觉得我”懂“她的”修行“,于是特意示意香头给我搬张小凳子,这意味着我被另一个圈层的权威所接纳。等到老太太唱完,香头似乎也开始适应我的存在,于是我在她俩交流过程中,时不时地搭腔或者提问,有时候我也会指出香头的某些说法不准确,老太太似乎很高兴,香头也没再表现出生气,而是有一种讨论的气氛。这时候,我重新回到第一个圈子,显然她们对我接近其他的圈子不太高兴,但也很快释然了,又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他们的经历。临走的时候,我特意跑到后殿跟香头打了个招呼,和她随意地聊了几句我来自哪儿、做什么的。她终于对我笑了,而且还说下一次来这里有什么麻烦可以直接找她。至此,田野调查的“危机”差不多已经解除了。出了庙门,朋友跟我说第一个圈子今天来关帝庙是为了修建当地的一座倒塌的庙宇,他们只有热情,却没有钱,希望借助更灵验的关帝爷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心愿。

坦白说,我个人并不建议大家为了获得某些可能性的材料而有意无意地欺骗自己的田野调查对象,因为一旦你进入某一种新的身份,那就意味着你必须也开始自己的表演,并且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观念,从这一身粉出发来考虑自己所处的调查环境。因此,我对我的这次田野调查对象是充满了愧疚的。只是,如果遇到这种“危机”,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在当次的田野调查中通过同一重身份来解决掉这一个问题,否则可能真的会让自己丧失之后的调查的可能性,而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骗子和麻烦制造者。


在田野过程中搜集到的“阴文”:
[attach]26427[/attach]
[attach]26428[/attach]
[attach]26429[/attach]
[attach]26430[/attach]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3-9-23 16:05

2011年1月19日
[attach]26437[/attach]

[attach]26438[/attach]

[attach]26440[/attach]

[attach]26441[/attach]

2013年1月20日

[attach]26439[/attach]

西和春官的田野镜头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9-23 16:05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问小马哥“要”故事~~~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3-9-23 17:27     标题: 回复 23# 的帖子

故事正在整理中,还不太完善,写出了一部分,怎么不是那种味道呢!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9-23 18:10     标题: 回复 24# 的帖子

早知道我们就给你做个口述,录个音!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9-23 21:41

第一次到彝族阿细支系地区是12年暑假和英古阿格,之后今年的一月和三月又陆续回去过两次,都是调查阿细先基,农历二月初三赶上了他们的“祭火节”,属于节事旅游,已经名声在外,最吸引游客的是狂欢仪式以及夸张的装扮。


头天晚上和几个村里年青人喝酒,大伙都喝大了,非让我第二天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我一口答应了,在天旋地转的酒醉状态下我依稀想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参与观察、梅洛 庞帝的身体性,刘铁梁老师的民俗学是感受之学等。

第二天,我们来到一块背人的田地,他们用水浇灌出一块泥塘,然后问我是选择滚泥巴还是画涂料,我选择了后者(错误的选择啊!)。二月初三,云南弥勒的山上还是挺冷啊(而且还阴天),我脱了。
脱得剩了一个裤衩,他们好像头一回见到白胖子,各自拿着不同的颜料你画一笔我画一笔,我只好紧闭双眼,咬着嘴唇坚持着。然后做了一个棕榈裙,我又给做了一个棕榈头套。

很快,滚泥巴的,画颜料的都搞定了,然后游行,期间被人认出我也是“游客”。
到了祭祀场,跳舞,我自己都能感觉到,慢了别人不止两三拍的事。
最后跳火,我怕我直接跳火堆里爬不出来,或者我的裙子着火了,这个就没敢试。

表演结束,要卸妆了,地点是村中央的水塘(冷!!!),这些该死的颜料无论我是怎么搓,加上洗衣粉也整不干净,更该死的是水塘站了一圈卖呆拍照指手画脚的,面具已经被我当做搓澡巾,裙子放在岸上也不知道叫谁拿去当搓澡巾了,而我们当时一伙人的衣服被一个小孩装在袋子里保管,此时,我想到的不再是参与观察、身体性、体悟、感受之学等,

我想到的是天鹅处女型故事……我靠,我的衣服呢……

[attach]26484[/attach]

没错,这个白胖纸就是我,
还有,中央的电视台百山百川行来录了,据说上面有我好几个镜头,我不忍心看。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3-9-23 21:56

为田野为艺术献身啦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3-9-23 22:13

我的田野,是去练厚脸皮的。厚着脸皮在当地人家里蹭吃蹭喝,还蹭屋睡觉。属于初级阶段的。
暑假的调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田野,虽然回来后和同学讨论,感觉各方面都做得不够细,一写作业,很多要紧的细节都没能在田野中做好、查清楚。就是懒得,那时候多看一点,多问一句就有了,真是肠子都悔青了。但是我一个女生出门,也不容易(掩面一下),估计车上认识的阿姨也是看到这点,就把我领回家了,准我各种蹭,还特别热心的,在我还没问的时候,就主动带我去这去那,大人不在的时候,就拍他们家小孙子带路,领我去。我们这种穷学生出门在外不容易,能省就省啦。一开始就是抱着这种思想去的。本来思想上还有那么一点不好意思来着,一天住下来,脸皮真的有厚的,虽然还比不上城墙(这要继续练)。不过也正是这种厚脸皮,省了大笔住宿费。一大爷问我,你一女生,出来,安全不?又一大爷问我,要不要在庙里吃斋饭?又一大娘问我,我们讲话听得懂不?各种关怀,各种温馨的。
田野是一次次的积累,厚脸皮的积累,随之也是经验的积累。田野很好玩,但是也很辛苦。理论上的东西读读永远不及真实的体验。其实我喜欢自由自在地去瞎逛,去田野要带上脑子,对我这种懒人真的挺辛苦。一边思考,一边折磨身体,吃不消啊。但是,一想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多少苦也得吃啊(这话讲得虚伪,自己看着都想吐,各位忍了吧)。
爱去田野,既爱自然里的田野,也爱境界上的田野。(哎,又来了~~)第一次出门,就住上民宿了,运气真的好。所以以后多出去田野吧,对我来说,应该还会有不错的狗屎运的。嘿嘿~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3-9-24 11:15

喜欢谢家宝树的田野故事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3-9-24 12:28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为喜欢的故事打个分吧!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3-9-24 13:00     标题: 记一次难忘的调查

调查有很多种,每一次随行的人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田野比较难忘一些,比如大高经常一个人在佤族村落里呆上一个月不洗澡,当然我一个人的调查相对容易,因为都是在老家,可能是这个专业的因素,让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回到家乡来反观自己生活过的地方。难忘的还有我们每次调查都能碰到地方文化干部,他们十分热情,也是我们了解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基本渠道,从传承人那里我们又会感受到与文化官员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当然最有魅力的是文化事象,可是很多事项其实都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作为叙事的文化,二是作为展演的文化;当然叙事中又分两种:地方文化干部的叙事和传承人的叙事;展演也有两种:作为日常生活的展演和作为舞台艺术的展演。
这个田野日记是我一个人回恩施三岔乡做的一次调查,对这个地方十分依恋。


2012829    星期三        天气:晴


调查地方:恩施市三岔乡集镇、鸭沐羽村
采访对象:傩戏传承人田玉先、原三岔文化站站长王金海
调查内容:拜访傩戏大师谭学朝家,拜访傩戏传承人田玉先家,拜访文化站站长王金海家

今天一早六点多,我从家里出发,7点抵达恩施,然后从东乡客运站乘汽车前往三岔,汽车奔驰在峡谷高山之间,一个多小时之后,我顺利抵达三岔乡集镇。

在高中同学祝笛的帮助下,我来到原文化站站长王金海家,王金海老师是祝笛同学的外公,所以我很轻松地获得了王老师的帮助,他问我的第一句话是:你要调查傩戏还是傩祭?虽然是简单是一句话,但是我这个民俗学研究生还真是不明白,三岔不是傩戏之乡吗?我当然调查傩戏了。王老师接着说,如果你调查傩戏,三岔不是最好的地方,石窑有个蒋品三,他的傩戏跳得最好!我对蒋先生也早有耳闻,不过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对谭学朝先生这个傩戏传承谱系进行调查,所以我果断回答说,这次来我就呆在三岔,要找三岔的传承人。于是王金海老师二话不说,马上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三岔乡鸭沐羽村丁木塘谭学朝大师家,联系电话:……,他说我要了解三岔傩戏,首先要到谭学朝老人的碑上去抄下碑文,从那里才能了解到三岔傩戏现在的源头。

于是我按王老师的指示,马上又到镇上找了一个摩的师傅,买好了礼品,驱车前往谭大师家,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地一路飞奔,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道路两边绿色的烟叶、玉米,还有别具特色的新农村建筑,很能感受到乡野的现代气息,让我想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如果要我唱,那就是“我们的希望在家乡的田野上”,因为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很多都是从自己的家乡开始,把本土当成是异文化的考察对象,别有一番体味。

因为不好找车,所以摩托车司机谭师傅一直跟着我,来到谭大师家,家里只有一位老婆婆,因为不知情,一开始我一直把她当成是谭大师的老伴,不过最后才搞清楚原来这位老人是谭大师幺儿媳的母亲,到女婿家串门的,谭大师的老伴早已几年前去世。简单地聊天之后,我们来到了谭大师的坟前,只见一个高大的立柱式碑伫立在那里,这是谭大师和他老伴的合棺坟,碑文是谭大师自己书写的,碑面上有他的家谱、亲属、门生系谱,我如获至宝,赶紧拍下来,因为这是研究谭学朝傩戏知识谱系的基础。

因为今天三岔逢热场,先生的幺媳妇上街为女儿置办婚礼嫁妆去了,所以我们没能得到更多的有效信息,于是在简短的寒暄之后,我们就离开了谭大师家,回到镇上。这一路因为路况较好,所以只花费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回到镇上大概十点左右。

到了镇上,我直接到了田玉先老人的家中拜访,田先生法名田法先,是谭大师的大徒弟,他自己开了一个裁缝铺子,主要制作民族服饰和寿衣,同时售卖一些花圈香纸等祭祀用品。田先生在接受访谈之前跟我说明一个一个情况,三岔乡政府要求调查人必须通过政府同意之后才能进行调查活动,所以需要给乡里的负责人说明情况,于是我以恩施州民促会会员的身份跟乡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在获得传承人及政府口头的同意之后方才进行采访活动。


上午的访谈主要围绕田玉先老师的从艺经历和现代的传承现状,因为这是传承人们最有话说的地方,所以这也是建立田野关系最好的介入话题。访谈十分顺利,田先生也很率性地讲了很多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自己的意见,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作为文化命名对象的端公师傅,如何把自己的仪式理解成为一种戏剧表演艺术,这很有难度,所以传承人大都不太认同文化部门组织的表演性的活动,但这作为一种文化实践过程,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和基础文化工作的协商和博弈。作为谭大师的大徒弟,田先生也不断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强调自己是完全继承师傅衣钵的唯一传人。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了解的话题,而且需要对政府领导、文化工作者,民众等不同的文化参与者进行多角度地访谈。

为了不打扰老人的休息,我在十二点结束了上午的采访,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初步建立关系,所以我并没有追问很多问题,而是很随意地提问。

中午我在同学的帮助下找了一个旅店:八筒酒楼,是三岔中学一位侯姓老师开的。一点小睡之后,我下午去市场买了一点水果,准备去王金海老师家采访。

王金海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从自己在三岔的文化工作说起,讲述了这么多年来是如何让三岔傩戏一步步走向世人的眼前的,这其中有很多重要的学术话题和有意思的文化探讨。而且从王老师的讲述中明显感受到他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人生智慧,也正是有他,三岔傩戏才能走进媒体和学者的视野,虽然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但他的人生经历并不简单,看似固执的人生选择背后其实充满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行动逻辑。总之,这是一位很有作为且很有活力的一线文化工作者,随着时代变化,也许这些人也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他们身上的品质和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一个群体的文化自觉,是值得我们非遗知识资源调查重点关注的。

采访完王老师,已经是傍晚时分,我怀着无比充实的心情结束了第一天的任务,晚上踱步在乡镇府的广场前,呼吸着与自然零距离的空气,看着嬉戏的孩子们,不觉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人,这片土地的气息和文化一直滋养着我,无论是用他者视角还是本土体验,都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而对我来说,故乡就是天堂。



[attach]26507[/attach][attach]26506[/attach][attach]26505[/attach][attach]26503[/attach][attach]26502[/attach][attach]26501[/attach][attach]26504[/attach]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3-9-25 20:32

我在家乡的时候,遇到的留守儿童。这是让我感触最多的两张照片。

图一是我与她们俩交谈之前,一个静静地抱着大黄猫,一个背着镜头蹲着;眼望处,是模模糊糊的未来,在想“山的那边是什么?”

图二是我与她们交谈之后,她们很开心遇到陌生人,马上就和我玩开了,对着镜头很放松。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3-9-25 20:33

补上图一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3-9-25 20:35

还有两张我很喜欢的,是我翘课去看社火表演的时候拍的。照片里的老奶奶都扮成了大爷,但是一点不妨碍他们的欢乐。

再多的生存的苦难,在他们身上都能化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3-9-25 20:35

还有一张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3-9-25 20:48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哪里的社火?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3-9-25 21:00

引用:
原帖由 circle 于 2013-9-25 20:48 发表
哪里的社火?
西安长安去王曲镇社火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10-4 08:06     标题: 标题

刚从独龙江归来。
隔了半月,恍若隔世。
论坛这般热闹过呵!
作者: 小唐第二    时间: 2013-10-4 10:28

好丰富啊,图文并茂。
作者: 小唐第二    时间: 2013-10-4 10:29

这是所谓的读图时代吗。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3-10-5 16:42     标题: 迟来的颁奖~

上周很早就回家了,没有及时做好本帖的最后评选活动,是我的过失~回来之后赶紧补上
按照本帖的打分原则,每人打分均视为10分算,最终获奖者为15楼榭家宝树的田野故事,有四人打分
送上神秘小礼物一份~不日即将快递送出

作者: 谢家宝树    时间: 2013-10-5 19:57     标题: 回复 41# 的帖子

提前发个获奖感言:感谢民俗学论坛的老师和同学,对学科的热情关注,感谢志愿者同仁!期待师姐的神秘礼物
作者: 黄河下游    时间: 2013-10-5 20:59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师哥的田野经历太丰富了!独行田野,期待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