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的民俗日记”有奖活动 [打印本页]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7 21:43     标题: “我的民俗日记”有奖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
惊蛰过了,童鞋们该出来活动了。


“我的民俗日记”有奖活动

活动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民俗活动、现象、事物等。
作品形式:不限。文字,照片,图画,歌曲,视频等。。。

活动时间:3月8日——5月8日
参加方式:跟帖

ps:
有惊喜奖品等待各位。。。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7 22:05

俺先来自顶一个。。。
天气回暖,荠菜花开始开
在我家乡,杭州余杭,每年三月三,都要在家里的灶头,桌子上放上荠菜花,奶奶说,这样蚂蚁之类的虫子就不会爬上去了。。。
还会摘一朵,戴头上,据说这样就不会头痛了。。

记得小学时有一年的三月三,班里的一个男生,他奶奶偷偷在他头上插了一朵,他不晓得,直愣愣的到学校上课。。。大男生头戴花,那会儿把整个班都给笑翻了。。。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3-7 22:09

2011年02月16日 22:59
     学了民俗学专业,我慢慢意识到农村有很多民众自己珍藏的手抄本,它和民众口头语言、行为,心理互为映照,甚至某些时候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以前家里曾有本别人送给爸爸的关于罗山“堂祭”礼仪的手抄本,爸爸说:“堂祭”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这句话我现在没法去证明,碰到别人家办丧事,我又不敢贸然前去拍照录像,所以先看手抄本,以后有熟人帮忙再亲临现场观察。
          今天在二姑家做客,见到了过去防土匪的寨子遗址。借助亲戚关系,姑姑把姑佬的一个本家兄弟四爹(一个被解聘民办教师,五十岁左右)请到她家。在和四爹聊天时,我也不知他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就先问他们的这个寨子和建寨子的一个大官的故事。聊着聊着,就扯到农村怎么写请帖,还有堂祭。正好他退休后也做过一次“堂祭”的二礼生,我就说下次来把我爸那个堂祭的手抄本给他看。他开始还是有点犹豫的,我也没勉强,没有说一定想看他的手抄本。只是讲我搜集这些东西的意义,后来他终于决定把他祖传的民间礼仪手抄本借我看,并允许我拍照。他返回家中拿到姑姑家,我正准备看,突然有人来串门了,四爹赶紧把本子垫到自己屁股底下坐着,等他们坐那打麻将,二姑从他屁股底下抽出本子说:“借我看看。”然后让我在房里拍照,手抄本是线装本,纸已发黄,内容包括:写贴格式、祭文、堂祭过程、诗文。总之,这个寒假算是没白回来,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我。地方民间文化爱好者对宝贵的手抄本的自觉珍藏,也提醒我们要抓紧时间发掘,因为它很可能会随着主人的更换而被当作废纸扔掉。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1-3-7 22:11 编辑 ]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3-7 22:10

嗯 支持!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7 22:14

波哥图文并茂。。。
谢谢波哥支持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1-3-7 22:15

占个位子来凑凑热闹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1-3-8 00:15

来晚了,今天晚上网络不好用,坚决支持洛洛的行动。但是最好整理一个“脱水”帖。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1-3-8 06:33

先来凑热闹顶之,后续补上!
小青的建议靠谱儿,回头弄个脱水版。。。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8 07:50

好。俺回头就弄!
作者: 改邪归正    时间: 2011-3-8 08:53

支持一下,等着看嘞,加油啊
日记呀
隐私啊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1-3-8 09:19

再多占个靠前的位置,可以继续玩!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3-8 09:42

引用:
原帖由 改邪归正 于 2011-3-8 08:53 发表
支持一下,等着看嘞,加油啊
日记呀
隐私啊
鲇鱼,这事怎么也少不了你啊!赶快煽风点火吧!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3-8 09:48

今天妇女节,洛洛何不策划个民俗学论坛圣男圣女单身大PK?晒单身照,民俗学论坛做媒人。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1-3-8 10:45     标题: 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庙会

  在我们镇上每年都会举行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庙会,一般持续三天。而这个“庙”就是我们镇上小有名气的它山堰庙,是为纪念为建造它山堰而牺牲的十位壮士而建立的。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它山旁,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全长134.4米,高约3.05米,宽4.8米。虽然它山堰名气在全国范围内没有都江堰名气大,但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鄞江人来说,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三次庙会的热闹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相对而言,三月三和十月十庙会规模和热闹程度都比六月六庙会要大。因为农历六月六大约在阳历七八月间,天气十分炎热,所以白天逛庙会的人就不是很多,而到了晚上,大家工作一天后都会一家人出来纳个凉,喝个冷饮,顺便逛庙会,真是一举两得。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则是大好时机。由于在暑假期间,没事干,就整天在庙会上闲逛,比如我就会去淘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回来。
    而三月三、十月十庙会就不一样了,时值春天和秋天,气温一般适宜出门逛街,于是乎,镇上大多数人都会去逛庙会。而一般镇上的厂家也会很慷慨地放员工一天假,这就不算旷工了。更甚者,连我们镇上的中小学也是放假三天,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是件多好的事情啊,于是乎,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就盼着三月三、十月十赶紧到来,那就意味着放假、逛庙会,而且不用做作业,还不会挨父母亲的骂(一般镇上学校在庙会时节放假,学校老师都不会太多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看我们的老师是多么善解人意)。
    庙会上卖的东西也是应有尽有,而且物美价廉,所以一般很多的邻镇、邻村的工人农民都会在庙会上买很多生活、生产上的必需品。而三次庙会又在不同时节,卖的东西也就依时节而定,比如十月十庙会,卖的大多是秋冬季的衣服,以备入冬后所需;也有卖干货的,有的妈妈很有远见,把在庙会上买的干货储存起来,以备过年的时候用。当然每次庙会必不可少的就是农具,因为我们镇上及村上还有很多的农民,而有些农具可能一般时间买不到只有等到庙会时才会有卖。
    而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或者学生来说,庙会意味着可以买新衣服,逛大街、搜索这种风味小吃,玩各种游戏,看各种杂技表演。印象最深的就是去看什么动物杂技吧,小时候很多的动物比如骆驼、猴子、蛇、乌龟等等等等不是在动物园看到的,而是在庙会上各色各样的杂技团。当然这些中不免也有仅仅以赚取我们小孩子的兴趣钱的:比如什么美女蛇,蛇身人头之类的,外面弄个大帐篷遮起来,用大喇叭叫起来,还有像“新百娘子传奇”似的海报,充分赚足了我们小孩子的眼球,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看热闹的大人,而往往进去看了之后就大失所望。
    小孩子好学,还常常学一些来自其他地方的商贩在庙会上喊得叫卖口号,然后就是在班级间传唱娱乐,至今我仍然记得的一条是什么“真正的牛皮带,十块买两根,两根卖十块”(这是我读小学期间每年必会听到的叫卖声,所以印象深刻),节奏感相当强。

[ 本帖最后由 唐小样 于 2011-3-8 10:46 编辑 ]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1-3-8 10:50

还有啊,今天三八节(叫这名字感觉就是奇怪啊),祝所有的女人们节日快乐。。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1-3-8 11:35

唐小样童鞋的这个技术含量真高。赞一个。。。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1-3-8 12:47

谢谢啦,这都是我模模糊糊的记忆,其实还能写挺多,就怕啰啰嗦嗦写不清楚,让各位看着笑话了~~~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8 13:40

引用:
原帖由 cfngroup 于 2011-3-8 09:48 发表
今天妇女节,洛洛何不策划个民俗学论坛圣男圣女单身大PK?晒单身照,民俗学论坛做媒人。
这个提议太赞了!
俺立马干!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3-8 15:25     标题: 这算不算?

[attach]16146[/attach]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8 18:49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算!
这太给力了!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3-8 22:34

炮仗声声抢花炮,欢天喜地瑶乡情

——2011年广西恭城三江石口村花炮节见闻

调查时间:2011年2月15日-17日。

调查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瑶寨。

调查目的:感受石口花炮节的节日气氛,了解花炮节的来历、发展和演变,调查盘王羊角舞的传承情况,记录瑶族坐歌堂的情景和唱词,了解师公度戒和跑梅山仪式等。

准备情况:数码相机、录音笔、电池、纸笔、雨衣等。

2011年2月15日,我有幸与导师朱雄全教授、刘禹同学一起,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调查并参加三江乡三江村石口花炮旅游文化节。

驱车沿蜿蜒山路从莲花镇进入三江,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远远看见喜庆的对联——上联:挞长鼓唱瑶歌迎接贵客,下联:赏民俗观舞蹈共庆元宵,横批:热烈欢迎各界嘉宾光临石口瑶寨。更有瑶家妹妹用自己纯朴的歌声迎接四面八方来的客人。瑶族同胞的热情立马令我倍感亲切,疲乏顿消。

一、石口概况

三江乡地处恭城县东部花山,北靠湖南江永,东连富川瑶族自治县,南接钟山。县内最高峰银殿山位于其境,茶江和势江皆发源于该地。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三月,湖南千家峒[1]瑶民为避官兵围剿举峒逃离,其中一支从三月十九日至廿六日从江永源口进入三江界,而后向南扩展,取名伸家峒。以十八岭为界,北称伸家上垌,南名伸家下垌。明仁宗元年(1425年)先立茅塘,后立石口,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立满上下二垌十二寨。

三江乡古称东乡里势江源伸家垌,明永乐二年(1404年)官府在茅塘、石口设兵堡,分别派俍兵10人。清初瑶人将俍人赶至源口和钟山。民国初年在伸家垌设茅塘、黄坪、石口和牛尾寨,始有建制。三江乡是恭城过山瑶最大聚居区。

石口距三江乡政府东北1公里,是一个古老的瑶家村落。一条清澈的河流从峡谷喷涌而出,缓缓穿过肥沃平展的土地。河两岸的山坡上或集中或分散地居住着八百多瑶胞。石口村是从湖南千家峒迁徙出来后保持最完整的原型文化地,拥有自己独特会期、语言和风俗等。全村每年最大的集体活动是正月十四会期,以抢花炮为主,还表演独具特色的羊角舞,并融入舞狮、彩调、现代歌舞等,亲朋好友纷至踏来,尽兴而归。

二、花炮节的来历

石口抢花炮已非常久远。相传在湖南千家峒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结婚多年却未曾有一男半女,有一年年三十俩口子相对而望,终觉孤单,倍觉凄凉。此时,进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头,送给他们一支花,交待他们好心供奉,说完飘然而去。夫妇俩听他的话把花供奉在神台,平时每天一支香,初一、十五供茶,过节供酒菜。

第二年老头依约而来,此时夫妇俩已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夫妇俩对老头感激不尽,热情款待。席间夫妇俩询问该如何酬谢老人家,老头说:“不用什么答谢,每年只要卷一个大炮仗,择吉宁日而放就可以了。”老头走后,每年夫妇俩都卷一个大炮仗,选择吉日鸣放,代代相传。由于这个炮仗能给人带来吉祥,千家峒瑶民纷纷来抢回家供奉,第二年择吉日而放,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抢花炮。

到了元大德二年(1298年),千家峒突遇事变,被迫迁徙,千家峒瑶民含泪离别故土,四散而走,其中一支往湖南桃川、源口,一直到三江乡石口村定居,村脚平整、肥沃的土地称为伸家洞[2],以表示不忘故土。每年的正月十四固定为会期,举行抢花炮、跳羊角舞、舞狮等活动,热闹非凡,并代代相传一首瑶话歌瑶:

大德二年千家出洞,大田大地带不来,

带来了个龙衣大娘、元宵喜炮,转到伸家下垌,

各人伺奉,求男得男,

求女得女,求财得财,

老人求寿,寿比南山,

年轻人求多,多比连山,

年祖一开,元宵一至,

石口二村,打锣下洞,

选送留煞,后送百怪,

留煞送走他方去,留转龙衣大娘,

转回新炮头家财头上。

三、花炮节的发展

花炮传到石口后,由于人丁兴旺,抢花炮人多,一个花炮已不够抢,所以在石口大村设盆姓二个炮,小村盘姓、黄姓各一个炮,共四个炮。据说抢到花炮颇为灵验,现在还健在石口大村一个叫神保的七旬老人就是当年抢花炮求来的,所以以神灵保佑来取名。还有一个对面岭居住六十多岁老妇人叫炮花取名更直接。旧社会时一个卿兴利的人便是有一年抢得花炮,却没有钱筹办花炮事宜,用仅有一点钱赌场上搏一下,又神奇赢了一大把——这些无疑给抢花炮带来更喜庆的气氛,更让人感觉到抢花炮就是抢到了福气。

十年文革曾中止了抢花炮活动,1982年始恢复,当时可是人山人海,田垌上站满了从四乡八里来看抢花炮的人们。这种热闹景象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由于现代文化娱乐的冲击和制作花炮的开支,石口大、小村村民开会决定四个炮合为二个,大、小村各一个,以少而精保持人气,一直沿袭至今,使这个古老的村落依然保存着古老的风韵。

每年抢到花炮的人家,恭恭敬敬将花炮请回家,供奉在自家神台。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邀请村上老人和亲朋好友一二十人聚集家中,买回五色纸、粗纸和自制土硝,层层卷制成直径30公分高40公分左右的花炮,在上面插满五色纸,制成炮花,基本上半天即可制作完成。

到了新年正月十四早上,主家用簸箕盖一层米,上面放些烟、糖,由少年儿童用花轿抬着花炮沿村路游行。经过各家各户时,要放鞭炮给红包以示庆贺,抬轿的小孩轮流抬。主家以前给糖,现在给利是给抬轿的小孩,也常引来成人参与。

(抬花炮巡游全村,给村民带来美好祝福

游炮后,下午四点主家抱着炮,遮着伞,到田垌中央,点燃引信,全场观众屏住呼吸等着一声炮响,炮响过后,炮头直冲云霄,早有心抢花炮人家则飞奔而上。抢到花炮的人家紧紧护住,不让别人抢走,满脸笑容接受狮子朝拜和上一年炮主的祝贺。于是,新的一年抢花炮又开始了轮回。[3]

四、盘王羊角舞

相传很久以前,瑶族的祖先盘王被山羊撞下山崖摔死了,盘王的妻子和七个儿女齐心协力把山羊抓住,将山羊皮剥下来,将山羊角锯下来,以解心头之恨。后来,子孙们用山羊皮做成鼓,拿山羊角跳舞,用来纪念祖先盘王。

至2008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5项。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人。2010年9月9日公布的《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126号即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瑶族羊角舞。[4]盆春生被桂林市文化局推荐为瑶族羊角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候选人。他说:“这是我的光荣,是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份荣誉敦促我要更加努力把瑶族羊角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逐年提高,人们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兴趣被各种各样的文化强烈冲击着。瑶族羊角舞的爱好者渐渐老去或去世,迄今,唯一的自然传人仅有73岁高龄的伍有光老人一人。[5]老人身体还比较硬朗,但话语间无不透出对羊角舞传承的深深担忧。此次花炮节重要内容盘王羊角舞,就是老人亲自教,亲身示范羊角舞的舞步,耐心地讲解每一个动作。

(图为伍有光老人正在展示瑶族盘王羊角舞 刘禹 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不是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明确指出: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

(二)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三)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

(四)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6]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和相关部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科学论证,把非遗的工作提到了立法的高度上来,非遗的保护有了强力支撑的大伞。“非物质文化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记录,是民族历史这棵参天大树的‘年轮’。它反映出雄浑的、博大的、涵括整个民族的悠久历史进程。”[7]瑶族羊角舞反映了瑶族祖先与恶劣环境的激烈斗争,以及瑶族子孙对盘王的深切怀念。

“传统是发展的、流动的,它有自己运行的客观规律。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的一个方面,同样是存在于发展过程中的,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不能只注意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以为文化遗产的“过去式”就是最合理的存在,忽视甚至歧视文化遗产的现时状态和将来发展,割裂它的发展和流变,人为地将还在生活着的文化遗产“化石化”。[8]

诚然,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自然有义务要传承和保护瑶族羊角舞。更重要的是,每逢重大年节,甚至当多年后自然传人不在了,在当地人们真实的生活里,大家还能扎起头巾,放开赤脚,拿起镰刀、叉子,拿起羊角,舞起来,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传承,真正的行动起来,去保护和传承,更是享用属于当地人们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只是流于民俗展演的形式,恐怕不会有更强劲的生命力,那就是名副其实地消亡了。

六、生产生活用具展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的全过程。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所以,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9]在石口瑶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自然也不例外。

此次三江花炮文化节别出心裁地展示了“石口瑶寨前辈生产生活用具”,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人们的情绪似乎也跟着这些用具回到了前辈们生活中去。这个展览虽然只是在瑶寨“石口乐园”简陋地摆放起来,没有专业的展览台,没有好看的灯光照射,没有更多的讲解,每件物品上贴着用红纸写的名称。但是仍然意义非常,勾起了许多人往日的回忆。它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复刻了前人以及现今仍在延续的生产和生活场景。据笔者现场统计,这次展出的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有:

瑶族服饰、浴巾、小边衣、满月帽、草鞋、布鞋、雨帽、蓑衣、大衣柜、小衣柜、土熬酒器、松光灯、水油灯、汽灯、马灯、木杆秤(十六两)、冲粑锤、冲墙锤、木耙、[10]、山地锄、禾炕、谷筛、切刀、草刮、网麻、叉口、挖瓢刀、禾剪、青蛙笼[11]、蚂蚱笼、鱼篓、苞谷篓、镰刀篓、茶叶甏、麻篮、盐筒、油筒、米升、压棉机、纺纱机、菜盖、剩菜篮、提篮、吊箩、木瓢、米粉漏瓢、撮瓢、漏瓢、斗桶……

展出用具大大小小共五十余件。当然,这些仅仅是现在我们所还能见到的一部分用具。随着时代的滚滚向前,这些用具有的仍被一代一代地继续沿用着,有的已经被改进,有的已经被替代,也有不少已经慢慢消失退出瑶胞的生活了。这些年代久远、颜色已经发黄发黑的器物,是瑶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勤劳肯干不断摸索、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

我们可以尽情想象:当年的田间地头里,是哪个年轻力壮的瑶家汉子,顶着火辣辣的日头,一边擦汗,一边用禾剪一剪一剪剪出一年全家的好收成;当年的田埂上,是谁家顽皮的小男孩在田间逮住了一只青蛙,用稻草捆住它的腿,吹着口哨不无得意又小心翼翼地将它放进青蛙笼里;当年的火房里,又是哪家人用自家的土熬酒器,熬制出了香甜的米酒,香飘四溢,而后和亲朋好友举杯共饮,享受生活的欢愉;是哪个妇人用米升量好自家种的谷米,为一大家人做每一顿家常饭菜,饭后也许还有些剩菜,但是还舍不得倒,把它们一起放进剩菜篮,怕有老鼠偷吃,高高挂起来……

七、你也打油茶,我也打油茶

一碗疏,两碗亲,三碗四碗见真心”,这说的不是酒,而是瑶族油茶!

一杯苦,二杯甲[12],三杯四杯好油茶”,有歌唱得好:

你也打油茶,我也打油茶,家家都把油茶打,

打出油茶的芬芳,打出油茶的潇洒。

打出生活的欢乐,打出时代的佳话。

你也打油茶,我也打油茶,油茶飘香千万家;

你也打油茶,我也打油茶,恭城油茶甲天下!

你也喝油茶,我也喝油茶,人人都把油茶夸。

喝出油茶的情义,喝出油茶的文化。

喝出油茶的历史,喝出油茶的发达。

你也喝油茶,我也喝油茶,油茶香醉千万家;

你也喝油茶,我也喝油茶,恭城油茶传天下![13]

歌声唱出了油茶的芬芳,唱出了恭城人民对油茶的喜爱。传说在宋代时,恭城叫茶城,以盛产茶叶出名,每年都要以茶代税向朝廷进贡,而且连年加重,百姓苦不堪言,县官也难负重任。皇帝更位后,县官在上书朝廷要求减轻税赋的呈辞中故意将“茶城”写成“恭城”,皇上一看,心想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还如此恭敬朝廷,龙颜大悦,大笔一挥,钦此!茶城不复存在,而百姓喝油茶的历史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油茶制作工序看似简单,实际十分讲究。主要是三大件:比较特别的直径二十厘米的生铁锅,竹篾编织的漏斗(油茶滤)和呈“7”字行的茶树木锤。制茶的主料有茶叶(一般是绿茶)、生姜、老蒜头、花生米等,数量因人多少而定。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温水泡好茶叶,去水留渣,与洗净的生姜、大蒜、花生米等原料放进烧热的茶锅,用油茶锤反复捶捣,使之溶烂。待料烂水干时,放些油盐,加入开水,沸腾一两分钟,再用油茶滤滤出,这样,醇香浓酽的油茶即成。

此次调查,我们也有幸喝了好几轮油茶。油茶是当地人们待客上品,大凡家中客至,勿论远近亲疏,都以油茶款待。饭前,主人也会先用油茶招待客人,喝过油茶后,才开始正式用餐。这样,一方面可以先开胃,另一方面,也可以留出更多时间给主人来更充足地准备菜肴。用餐起来,人们也会觉得饭菜更香甜可口。

有瑶歌唱道:

主:叫声老同进屋先,进屋就把油茶煎;

三碗油茶下了肚,古今中外再谈天。

客:早闻恭城有油茶,可惜不曾喝过它;

百闻不如亲眼见,先看操作后品茶。

主:瑶乡待客礼性差,木叶冲水也当茶;

放点生姜和大蒜,有点苦来有点辣。

客: 一碗油茶到肚中,味道确实大不同;

昨遇风寒头壳痛,如今感到好轻松。[14]

喝油茶时,洒上一些小葱或香菜,拿些糕点小吃就着一起吃,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常见的糕点小吃有:大肚粑、柚叶粑、艾叶粑、油堆粑、南瓜饼、三角粑、羊角扭、灰水粑、莲蓉饼、肉糕粑、糖糕粑、南瓜粑、船上粑、笼糕粑、糍粑、芋头条、对硍粑、灯盏粑、面粉粑、酥黄豆、酥花生、萝卜粑、麻旦果、水浸粑、糁子粑等等[15]

八、瑶族坐歌堂

花炮节是夜,抢到花炮的人家宴请宾客。晚饭后,生起炭火,架起炭盆,人们围坐在长板凳上,喝着暖暖的油茶,吃着柑橘和点心,听歌手对唱歌堂,俗称“坐歌堂”。可别小看了这坐歌堂,这是要从当天晚上吃过晚饭一直唱到第二天天亮才停止的。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瑶族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反映了特定的历史和生活,表达了瑶胞的理想和愿望、痛苦和欢乐,展示了瑶人独特的审美趣味、道德观点、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瑶族是一个酷爱唱歌的民族,民间歌堂习俗由来已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有起歌堂对歌的习惯。瑶族民歌除了即兴创作、口头传唱的大量作品外,许多古歌、民歌被人们用汉字传抄保存下来,瑶族歌书是瑶族民间文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瑶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遗产。民间传抄的歌书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有爱情歌、婚姻歌、甲子歌、农事季节歌、劳动歌、历史古歌、盘歌、苦情歌。[16]

一般坐歌堂上唱的歌曲有:问主歌、起堂歌、门前歌、入堂歌、递(接)茶歌、称(赞)茶歌、递(接)烟歌、称(赞)烟歌、上路歌、天光(亮)歌、洗脸歌、送客歌等。从唱法上分有高音拉法、中音拉法、讲歌、山歌等;从内容上分有歌唱生活、生产、历史、爱情的歌。双方唱得高兴,对答得当,一唱就是通宵达旦。通过坐歌堂,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丰富了山区文化生活,交流和联络了感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在欣赏歌手唱歌并进行录音时,笔者发现在屋内围坐炭火旁一起听歌的,不管听得懂听不懂,大家都很用心在听,而且听众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少不更事的小孩;性别也没有限制,男女皆可。主人家欢迎村子里所有的朋友一起来家里庆贺。

当天晚上一共设了两个歌堂,据说歌堂设得数量越多越好,是祝愿主家红红火火兴旺发达的意思。笔者所在的歌堂在里屋,一共有四个炭盆,每个炭盆四张矮长凳,每张矮长凳上平均坐了2~3人,算起来,屋子里起码有40多个人了。歌堂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一家电视台进行了录制。也许是电视录制稍有紧张情绪的原因,歌手们的发挥反而没有后来那么自然。

歌堂是对歌的形式。两个五十岁上下的妇人一边,另外两个差不多年纪的男性在另外一个火盆前。就整个歌堂的情况而言,笔者窃以为每方都有相对更厉害的歌手之一。女方两个人头上都包着头巾,这块头巾是一整块大概60公分左右的正方形瑶族织锦,在脑后用别针固定。男方两个人都在不断地吸烟,其中一个唱歌时会很专注地看着燃烧的炭火。

对歌的歌词,除一些既定的唱词外,几乎都是即兴对唱的。一方唱完,另一方基本上能在短时间内接上,有的暂时没有想到唱词的,就可能需要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来应答。这个时候,在场的人们也不会打断,而是静静地等着,看应答的人会想出怎样精彩的唱词来。唱到大家都认为有趣的地方,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笑起来,笑出声来,稍微腼腆一点的人也会掩嘴一笑。

有一段唱完四句歌词后,其中一个男歌手很严肃地向大家说道:“这个不能再唱下去了,我再唱下去,这里有这么多女的,你们要不好意思的了”。笔者猜想可能是荤段子一类,但是苦于没有机会细问。加之笔者也是女性,如果真正问起来,可能歌手自己也不好意思回答。就权当作是不能说的秘密吧!这是很适当的一种作法,不会令屋里的气氛显得尴尬,也是瑶族汉子较为他人着想、顾全场面的一种表现。

据当时坐在我旁边的阿姨说,坐歌堂最开始是因为每当瑶家人聚会,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的寨子赶来,晚饭后回家已经太晚,但是当时瑶家人的经济状况并不如今天,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多的床铺可以住得下。所以,大家就通宵达旦开心地唱歌、喝油茶,等到第二天早上喝过早油茶再回到自己家中,这样也更方便保证安全。

当晚唱到下半夜的时候,有的人坚持不住开始打盹,也有的住的近的便回家歇息了,屋里差不多还剩二十人的样子。两个歌堂互相都能听到对方的歌唱,奇怪的是歌手们并不会混淆,还是专注在自己的歌堂里,认真地接歌、唱歌。她们手上拿了一张纸,上面写了一些先前就准备好的歌词。每次接歌的时候,两个人之间比较快反应的那个会小声的告诉另外一个下一句唱些什么。如果觉得不妥,两个人还会继续商量,但是声音一般都是压得很低的,不想让别的人听到她们到底在商量什么。

因为歌手一开始唱的是瑶话歌,笔者并不能听懂。到了下半夜开始唱了用恭城当地官话唱的,但是由于音调、拖音等因素,虽语言交流没有问题,但是在歌唱里并不容易懂,笔者也并不能完全弄清楚每一句的唱词。据旁边的阿姨介绍她们也是听了很多年很多场合,才慢慢听懂的。也许这也是坐歌堂的魅力之一吧!故虽然有录音,但唱词整理十分困难,这个工作暂时搁置,以免误导读者。资料暂时先保留,留待更多人来解答,请见谅!

九、师公跳梅山
“瑶族民间的宗教信仰在历史上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到民间巫教与道教等人为宗教交融发展的漫长过程。……作为一个山地民族,瑶族历史上还较多地保存着自然崇拜,如民间打猎要祭山神、伐木要祭林神、捕鱼要祭水神、种田要祭谷神等。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原始巫教与道教交相辉映,其中道教的成分非常明显。瑶族民间的道公、师公既是瑶族社会中主要的宗教法事主持者,也是瑶族宗教等文化传统的重要传承者。”[17]
当日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当花炮落定,要跳梅山之前,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正当所有人拿出雨衣、打上雨伞后,大雨又突然停下来了,不知道是不是神灵显灵了呢?
在场的所有师公中,只有一位是曾经受过瑶族成年礼度戒仪式的[18]。也就是说,只有他有资格带领其他未受过度戒的人做这场法。否则,是绝对不敢贸然行事的。听到这里笔者不禁为现实担忧起来,在这位师公将来去世后,这个仪式还能继续进行吗?毕竟师公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并不是特别好。[19]提出这个问题后,并没有当地人直接回答我。可能他们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也无能为力。
图中的神台上,摆放了装有酒、油茶、米、利是等祭品的茶盘、一左一右两个柚子等物品,还有一对用来卜卦的牛角,周围用一串串的纸钱围了起来,正面有对称的图案,其中正中央是个铜钱花。五色纸扎的花环很漂亮,还插上了竹枝。整个神台摆在燃放花炮的田垌里非常惹眼,吸引了许多摄影记者长枪短炮的拍摄。最神秘的是摆在茶盘里的一方印,经辨认印上刻的是“太上老君”。瑶族是信奉道教的,这个倒是好理解了。当时其中的一个师公还给我们看了一眼他身上佩戴的符纸,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黄色符纸。不过他马上遮了起来,不让再看,更拒绝了其中一个摄影者的近距离拍照要求。
跳梅山仪式相对比较神秘,我们在现场能看到,先前在寨子口唱迎宾歌的瑶族妹妹们手拉着手围着神台唱起歌来。最厉害的那位师公戴上法帽,带着他的一个徒弟,开始了正式的跳梅山。他们先在神台四边做一些手诀,嘴里念叨一些什么(距离太远没法听清)。师公在做完手诀后,迈着师公步,拿着师公棍,一圈又一圈地绕神台,嘴里不断发出一些声音。剩下的几位师公开始加入他的队伍,所有的师公围成了一个大圆圈,不停地走师公步。就在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个师公吹响了手中的牛角,还有一些师公和在场的许多观众开始吹一种很特别的口哨。声音很不一样。
整个过程伴随着敲锣打鼓的音乐声,所有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将跳梅山仪式围得严严实实,生怕自己错过了哪个画面,毕竟这种场面能见到的机会并不多。
十、结语
此次石口花炮节,虽全程整体持续时间不长,但是非常幸运地见证了整个花炮节的过程。当天整天都阴沉沉的,地上是标准的“水泥路”,相对比较湿滑,笔者每走一步都尽量小心,生怕把相机摔了就没法继续把真实的画面留下——尽管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
尽管这样,当日热闹的场面仍震撼了我,我们经常担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绝,担心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殊不知,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实是最强力的磁石,有谁不被深深地吸引住呢?上至九旬老妪,下至三岁小儿,大家都是融入在节日的气氛里。对于民俗学学者而言,或许需要给舆论和媒体更多的正面的声音,让这些强音再去回馈给所有的受众最正面的报道,形成良性的循环和生态,从而不断地扩大影响力和加大民众参与度。
这是笔者真正意义上进入民俗学学习以来的正式的田野调查,虽然亲眼见到了以前并没有近距离接触的事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为调查报告的写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但是还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如事先并没有详细的了解花炮节等相关资料,留下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录音设备储存空间不够,没有将坐歌堂完整记录下来;如相机电池准备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做得更充足的硬件条件;如体力不够,当晚坐歌堂活动结束后来不及消化和做更多的记录就进入了睡眠。不过,从另一方面想,这恰好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调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保存了经验。
山清水秀的石口,雾气弥漫的山野,清新醉人的空气,热情真诚的人们,欢愉快乐的羊角舞,庄重肃穆的跳梅山,醇香浓酽的油茶,音调低沉的瑶歌……石口抢花炮这项祈求人丁兴望、财源广进、五谷丰登、地久天长的风俗,定将成为每一个参加过正月十四石口花炮节的人脑中美好的回忆。
临走之前,我们去看望了师公,告诉老人家一定要保重,我们还有许多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想要请教他;盆师父看到我给他抓拍的照片非常地开心;跳羊角舞的伍师父特意来送我们,我和他紧紧地握手,生怕下一次握手遥遥无期。每一个相处了几天的瑶胞都依依不舍又满心期待地问:
“你们什么时候再来?”
“你们明年来不来啦?”
是呀,笔者也在问自己,什么时候,再来石口?
正所谓:炮仗声声抢花炮,欢天喜地瑶乡情!

[1]
此处笔者在花炮节庆典处所得到的资料写为“千家垌”,鉴于湖南江永“千家dòng”已确定写为“千家峒”,故此处特意该之。其他未做改动。千家峒之“峒”,有“峒”、“垌”、“洞”等多种写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则普遍用“千家洞”。关于这个问题,杨仁里在《千家峒的雅称及‘古都’浅析》一文里详细地做了说明:“《词源》上‘洞’字注释为:‘(一)孔穴,深穴。(二)贯穿。(三)敞开。(四)深透、明澈……’,显然,这个‘洞’字的含义不适用于能容千户人家的聚居地之称。‘峒’字注释为:‘(二)旧时对我国贵州、广西少数民族居住地方的泛称。如苗族的苗峒、壮族的黄峒等。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四二《柳州峒氓》诗:‘青若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又‘峒人’条注:‘我国西南地区居于山地的少数民族’。宋陆游《剑南诗稿》二《游卧龙寺》:‘峒人争趁五更市,我亦来追六月凉。’由此可见,‘千家’后面使用‘峒’字是贴切的。古代瑶族的汉文化不高,许多字是采取记音的方法,甚至许多事情请汉人代笔记之,写作“洞”并不为奇。从以上唐宋诗可知,古代的‘洞’和‘峒’不通用。因此,瑶族民间古文献上‘千家洞’的‘洞’字,我们称之为‘借音字’,今天在阅读、使用这些古文献时,应把‘洞’字理解为‘峒’之意。”垌dòng<方言>田地。三江采用“垌”字写法,因时间仓促并未做详细考证,据当地文化人盆春生介绍说以前瑶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哪个dòng字并没有太大区别,本意都是从湖南千家峒逃离、要纪念千家峒的意思。留待更详尽的考证。


[2] 有《千家峒古本书》为证。“从前我们祖先是在南京,江西省太和县人氏。住在青州石桂巷。……大德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来到源江人西江河。俸人住家俸源口,黄人住家黄家濯,盘人住在盘洞,翟人住在翟茅塘村。李人住在李家冲,何人住在仁人洞。又到仁宗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卯时,黄贵十九立茅塘村,周三公住在木贡村。又正德王元年三月十九日立石口村,十一月初十立松木寨。又到嘉庆三年立上洞,招大浪水,安冲南江源,立满上下十二寨,为伸家洞。”《瑶族古籍<千家峒><盘王歌>选编》P33,杨仁里编纂,中国图书文献出版社,2010年。

[3] 此处资料参考当日花炮节石口主办方提供宣传页,在此鸣谢!

[4] http://www.gxipn.gov.cn/Article/Details/2946资料来源广西促进投资局网

[5] http://blog.gxsky.com/blog_view_111236.html,据这篇发表于2007年3月11日的博文:“现在村子里会跳羊角舞的师傅只有4个,全部都是七八十岁了,现在老师傅们还有点精力,每到会期(相当于庙会吧)的时候老师傅都是一家一家上门去请这些徒弟们来跳。老师傅说,再过两年他也不操心这事了,有人愿意跟他学他就教,至于以后会不会失传他也无能为力了”、“现在跳羊角舞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年轻的后生们是教会一批走一批,十五六岁以后,基本上都不愿意再去跳了,因为他们也觉得穿着民族的服装,跳着怪异的舞步很不好意思,也许只有我这个城里来的姑娘才会对此如此的兴奋”。

[6] http://www.npc.gov.cn/huiyi/cwh/1119/2011-02/25/content_1625617.htm中国人大网

[7]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河南社会科学》,20071月第15卷第1期。

[8] 同上。

[9]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P40P73

[10] 此处红色标签写的即为“龍”,其他都是简体字,这里特意是繁体,不知道是不是就是特别要用这个字。当日活动日程紧张,未来得及向当地人请教。

[11] 展览处贴的红色标签为“蚂虫另笼”,疑为错字,音“māguǎi”即青蛙的意思,笔者此处做了更正。

[12] 甲,当地音,意思是“苦涩”。

[13]歌曲《打油茶》,作词:曾宪瑞,作曲:全德胜(瑶),演唱:廖鸿飞(壮),自恭城瑶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专辑《回家过年》。

[14] 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2011年2月26日,李健宁主讲《话说恭城油茶》,http://www.youcha.net/forum-viewthread-tid-74701-highlight-%D3%CD%B2%E8.html

[15] 资料来源http://www.youcha.net/thread-74770-1-1.html第九届桂林恭城桃花节暨首届桂林恭城油茶文化节“恭城油茶十大名点”评选活动介绍。笔者家乡湖南江永的油茶和恭城油茶内容和形式都相差无几,喝起来倍感亲切。也许这也是瑶族人的文化认同之一吧!

[16]朱雄全:《瑶族文化遗产》,见于南岭樵夫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2af550100075v.html,原载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17]朱雄全:《瑶族文化遗产》,见于南岭樵夫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2af550100075r.html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18] 图中头上带有法帽的为受过度戒的师公。他正带领他的弟弟做手诀请神。

[19] 在第二天的专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师公患有支气管炎等。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3-8 22:35

一次只能一张图片,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3-8 22:35

。。。。。。。。。。。。。。。。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1-3-8 22:37

引用:
原帖由 洛洛 于 2011-3-7 21:43 发表
二月二,龙抬头
惊蛰过了,童鞋们该出来活动了。


“我的民俗日记”有奖活动

活动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民俗活动、现象、事物等。
作品形式:不限。文字,照片,图画,歌曲,视频等。。。
活动时间 ...
我凑个份子,可以提供奖品。遵照洛洛的设计,先不说奖品是什么,我只悄悄告诉洛洛一个人吧。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3-8 22:45

。。。。。。。。。。。。。。。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3-8 22:54

3月8日 星期二 晴

刚刚从讲座现场回来。说实话,有些伤心。去的人不多。主讲人是82岁高龄的乌丙安爷爷。在我们民俗学界,老爷子的可谓是大名鼎鼎。然而非民俗学的同学对他却知之甚少。老爷子是共和国第一批研究生,当年在北师大跟着现代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先生读书。毕业后,分到辽宁大学教学。从57年反右派开始,老爷子便受到打击,后来被污蔑为是蒙古奸细、台湾奸细,被关进监狱。出狱后又被下放到农村。直到1979年,乌先生都50岁了,才重回辽大。许多人都觉得乌先生这辈子就废了,可他就凭着对民俗文化的执着,从50岁开始重操就业,做起了民俗学研究,《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一本本专著相继问世,为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还先后带了上百名硕士博士,为民俗学培养了后继之才。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老爷子又被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昆曲、古琴、蒙古长调、剪纸、书法、京剧、妈祖信仰等等世界级非遗项目,都是老爷子领着搞的,说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护法金刚也不为过。

    老爷子这次来河南,除了来河大拜访老师兄张振犁先生和跟河大学子交流外,还要到洛阳考察关公信仰,为关公信仰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做准备。想想,一个82岁高龄的老人,至今仍在四处奔走,让人总觉得有些悲壮。

可这场在政府层面上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究竟在实践中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多少影响呢?国家现在是建立了四级保护名录体制,一大批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间传说等被列入了保护名录。最近还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是又有多少具体的保护措施呢?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有多少保护民间文化的意识呢?

    前不久,河南省四平调表演艺术家拜金荣老师不幸逝世,当戏迷们前去吊唁拜老时,惊讶的发现拜老的家中竟然一贫如席,屋内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这就是小剧种的发展现状,这就是一个老艺术家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生存现状!悲哀啊!

    政府的资金和政策都是外在的,况且现在许多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并不是从保护文化遗产角度出发,而是从地方经济发展出发,太昊伏羲祭祀大典可以申遗,因为拿着文化遗产的金子招牌地方可以发展旅游,妈祖信仰可以申遗,因为这是联系台湾和海外华人的精神纽带,可以吸引他们回来投资创业。四平调也申遗了,可现在没人听四平调了,政府赚不到钱了,即使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又能怎样?四平调艺术的发展依然是举步维艰!

    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还是靠民众。民众心中要有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要懂得去欣赏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康保成老师说“大陆有最好的戏曲艺术、台湾有最好的观众”。台湾的戏曲演员水平并不如大陆,但是他们的观众就愿意花钱去看戏。我们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可是我们却没人去欣赏他们的艺术!

    前不久,余秋雨还说地方戏就该任其消亡,简直是屁话啊!我们花大量资金去保护一只熊猫,去保护一只朱鶰,称其为国宝。因为我们知道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那我们为什么就不愿意去保护民间文化呢?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去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呢?

[ 本帖最后由 竹林遗风 于 2011-3-8 22:56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3-8 23:29

有没有可能一次上传多张图片啊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3-8 23:30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1-3-8 22:54 发表
3月8日 星期二 晴

刚刚从讲座现场回来。说实话,有些伤心。去的人不多。主讲人是82岁高龄的乌丙安爷爷。在我们民俗学界,老爷子的可谓是大名鼎鼎。然而非民俗学的同学对他却知之甚少。老爷子是共和国第一批研究生 ...
是不是你们宣传力度不够咯。。。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3-8 23:38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1-3-8 22:54 发表
3月8日 星期二 晴

刚刚从讲座现场回来。说实话,有些伤心。去的人不多。主讲人是82岁高龄的乌丙安爷爷。在我们民俗学界,老爷子的可谓是大名鼎鼎。然而非民俗学的同学对他却知之甚少。老爷子是共和国第一批研究生 ...
乌先生说的好!  这位先生的热情激情和生命力都值得后生们学习。这么大的年纪还奔波在遗产保护的第一线,这么大的年纪还能如此深入的了解民间艺人,体察社会,还能这么关心80  90后学子!~我们又有何种理由不努力呢~

有些东西是宝,但是却被某些所谓的学者唾弃,真是对自己身份的侮辱。同样乌先生也是民俗学界的一宝,只是很多青年学生不愿去了解学术,不去关注文化,不去思考人生,所以他们不来听讲座,不学习,没有丝毫文化使命感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9 00:32

俺想爷爷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3-9 01:32

引用:
原帖由 洛洛 于 2011-3-9 00:32 发表
俺想爷爷了
MEE. TOO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3-9 06:47

引用:
原帖由 瑶族小妹 于 2011-3-8 23:30 发表


是不是你们宣传力度不够咯。。。
也有这个因素吧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3-9 06:53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乌老提到民俗学者就该会点民俗,他可谓是全才,打夯酿酒婚丧礼仪甚至给人算卦跳大神,什么都会。正因如此,他们做非遗的保护真是从心底敬畏这些文化遗产!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3-9 06:55     标题: 回复 30# 的帖子

希望爷爷永远健康!
作者: 身在7号院    时间: 2011-3-9 08:36

日记就是记一日之事,不能把调查报告当成日记。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10 17:11     标题: 回复 35# 的帖子

o(∩_∩)o...哈哈
一样可以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10 17:12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小妹的照片很好
可是俺看不懂撒。。。。
配上些相应的文字介绍
就完美啦。。。o(∩_∩)o...
作者: 燕子的心    时间: 2011-3-11 11:26

虽然要毕业了,也来凑个热闹,看看能不能哪天来写个日记。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11 22:19     标题: 回复 38# 的帖子

热烈欢迎燕子姐!
作者: penli7168    时间: 2011-3-13 23:26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瑶家小妹辛苦了,描述详细到位,希望再接再励,让石口花炮节更加让世人所知,为瑶族世界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如需材料请及时告知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1-3-14 11:30

偶也占个位置吧!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3-14 11:39

今天晚上马盛德老师的讲座,我紧张。。。。。。。。
作者: 山田小子    时间: 2011-3-17 21:09

2011/3/12

一回家就开始感冒了,没法去看姥爷,就打个电话吧,但一听姥爷那头说,明天去淮阳烧香,村里人包哩车,我的兴致就来了,也不管感不感冒了,第二天五点起床,老爸开车送我到姥爷家,包车六点就出发了。姥爷姥姥每年这个时候(二月二至三月三)都去淮阳烧香,坚持有二十多年了。我虽然经过淮阳很多次了,但还是第一次来太昊陵。淮阳就是以前的陈州(不知为什么要改名),是座古城,县城四面环水,风景很美,人家都说,周口的水都跑到淮阳来了。下了车,沿着河边大道往前走,一路上都是卖香、卖大宝的(纸叠的),但最令我触目惊心的却是,那一个接一个的趴在地上的残疾人,他们每人旁边放一音响,一手拿着麦克风,唱着有点蹩脚的流行歌曲,一手拿个碗或盆,伸向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大部分都故意把自己残疾的部位袒露出来,以博得同情,但即使人们有同情心,看到这么大的阵容,也给吓着了,我一路走,粗粗数了下,足足有十几个,姥姥给了其中的一个孩子一把自带的饼干。然后,路上比较醒目的就是一群群穿着制服的警察叔叔和阿姨了,据说两年前淮阳太昊陵庙会就被周口承包了。门票一人二十,七十岁以上老人免费,姥爷姥姥都八十多了,顺利通过,但有很多老人挤在门口,跟守门的警察叔叔争执,这些年轻的小伙子对年龄不达标的老人可是一点都不客气,秉公无私,执法严明呐!但是对这些农村老人来说,六十多岁并不比七十多岁,有多有钱,二十块钱,至少在他们看来,不是小数目。姥姥进门时故意把腰弯得低低的,想让我搀着她混进去,但还是被拦住了,只好买了张门票。看着不断涌进的人潮大军,就知道周口上司为啥要承包了,油水太多了!进了大门以后,随着人流往前走就是,不能停下,不能倒退,很多人都扛着一米多长的大香,黄色的,远看去,跟皇帝出城时的仪仗队似的,阵势浩大的很!随着人流依次进入午朝门,道义门,先天门,太极门,两边一钟楼一鼓楼,很多人排队进去亲自撞几下钟,敲几下鼓。然后进入伏羲大殿,再后面是女娲大殿(本来是先有女始祖的,现在却靠后了),伏羲大殿的墙壁上全是壁画,内容是伏羲一生对人类的贡献,人们走过都伸手去摸摸伏羲的画像,姥姥说,摸摸啥病都好了,我也过去摸了摸。再往后走,就是伏羲的陵墓了,挺大的一土堆,前面一墓碑,墓碑前有专门供烧香的地方,人们肩上扛的,手里拿的,全都扔到这里烧,香灰堆起老高,香火窜上来,被旁边拿着水管的警察叔叔给浇下去,又窜上来。人太多了,想歇会后面都有人推着你走,姥爷手里拿着一把香,但挤不前去,就寻找机会直接往火堆里扔。脚下都是水,我扶着姥姥,一妇女竟在人缝里,对着人家屁股,跪下磕头,姥姥赶紧跟她说,备(别)磕了,叫人家踩着你喽!姥爷的香扔出去了,我们从一侧往陵墓后面走,看到很多人弯腰抓陵墓下面的土往上扔,姥姥说,那是跟祖宗添坟,路边有三个妇女一排对着陵墓侧面跪着,双手合十,眼睛湿的,嘴巴动着,挺神秘,估计不是还愿的,就是做功的。姥姥累得不行了,在陵墓后面找块空地坐下歇歇,吃点东西,姥姥拿出一节甘蔗在那啃,把旁边的老太太给羡慕的,都八十多了还能啃甘蔗!往回走有回去的道,有警察叔叔维持秩序,不让走来时的路,省得撞头!



从侧面一小门进到一大片院子里,这边都是去年新建的,墙上有宣传画:神秘的太昊陵西四观,神圣的中国文化天国。四观即女娲观、天仙观(王母娘娘)、玉皇观(老天爷)、三清观(道教三位最高神灵)。我们只进女娲观看看,一进去就听到有人小声喊:“拴娃娃!”找半天,才发现在角落里有一小喇叭,旁边桌子上摆满了用红布包着的小人儿,想问拴一个多少钱,没好意思问。对面一穿古装的老先生在现场画神像,行话应该叫“开光”,请神像的人不少,价钱四十至两百多不等,有两个助手帮忙销售。
    转了西四观,也得去东门转转,这边就剩一个岳飞庙了,房子相对比较旧,也有很多人挤着磕头,鄙人愚钝,跟岳飞磕头,是崇拜还是祈求什么?姥爷评价岳飞的塑像,坐着的,腿太长了,上身短,比例不协调。院子里有秦桧的跪像,四个,姥姥说,有秦桧媳妇,还有两个相好的,人们正排队转着圈摸塑像的头,据说摸了不腰疼,人太多,姥爷让我一个人挤进去摸摸,秦桧的头已被摸得放光了,但发现四个塑像好像都是男的,估计是姥姥杜撰的。旁边有一个临时搭建的大棚子,什么绘画展,进去看看,有几个艺术家正在现场作画,其中有一个旁边写着几个字:明天回家
低价处理。姥姥说,这有啥看头,她估计是累了,匆匆转一圈就出来了。往南走,就进了独秀园,园子里的松树被剪成各种造型,鸡、狗、龙、虎、塔、还有火车,等等,栩栩如生,煞是好看,人们纷纷跑过去留影,但若让那个龚自珍看到了,估计得来篇“病松馆记”了。姥姥看到了石凳,坐下去就不想再起了,然后拿出包来,吃东西。其实,旁边还有个碑林,姥姥不想动了,就没去,后来碰到了二妗子(我们一起来的),跟我说,你二舅(小学老师)在碑林里,拉都拉不出来。很多人转到这,够一歇了,都找地方坐,我坐在路边,看着从眼前经过的行人,各式各样的都有:城里人,乡下人,年轻人,老年人,还有孩子(那天星期六),有钱的,没钱的(像我),穿风衣的,穿布衫的,在别的旅游景点,恐怕难以看到这么全的人,那些乡下人,没钱的,借烧香磕头的机会也出来旅游了一把。出了大门就是太昊陵商业街了,庙会期间,这里热闹非凡,姥爷给他的重外孙买了一把泥泥狗,能吹响的,我也买了几个大点的十二生肖,送朋友。中午了,在路边一临时餐馆下碗饺子,一小碗五块,姥姥数了数,就十个,他奶奶哩脚(juo),五毛钱一个,姥爷笑笑说,到这了,就是来拿瞎嘞。吃过饭,时间还早,姥爷想看马戏,旁边有好几个马戏团,吴桥马戏,汽车飞天,鬼城,珍稀动物地下世界,等等,乱七八糟的,门票都是十五,我和姥姥都嫌贵,姥爷拿着他的老年证问几个地方,都不免费,只好作罢,去车边等着,集合回家,车费来回一人二十。

    下午回到家,前面大娘来借丝兜子,说明天上淮阳烧香去嘞,掂东西用,你后面嫂子找哩包车,因为老妈不在家(去上海给妹照顾小孩了),我没找着她说的丝兜子,她急着走,就没跟她说太多闲话。第二天早上,我还在睡觉,就听到几个妇女说话的声音,她们在等车吧,老妈在家的话,肯定也会加入她们的行列。其实,我们村附近也有庙会,也在唱戏,庙里也有人祖爷,但好像是从最近几年,村里人也开始跑到淮阳去烧香了,我猜想,最近大家手里都有点钱了,农村妇女大多生于斯,长于斯,没出去见过世面,这个时节又正是春闲,她们就借烧香出去转转玩玩,旅游旅游,但又不完全是,很少有人每年都到同一个地方去旅游的,姥姥说,去淮阳烧香,一去就得三年,而且,说去就得去,不想去就别说。另外,太昊陵毕竟庙大,好像比小庙的神灵更灵似的。人们是怀着信仰去旅游!不过,也有人抱怨了:烧香的不叫着(zhuo)就浇灭了,磕头的地儿都没有!


[ 本帖最后由 山田小子 于 2011-3-17 21:11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3-20 17:48

今天去敬文沙龙了 见到了乌老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3-20 17:57     标题: 回复 44# 的帖子

报道哩》》???期待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1-3-20 18:44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这篇调查报告很不错哟。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写些更深入的理论性文章就更好了!大家一起分享!
作者: 洛洛    时间: 2011-3-20 19:57     标题: 回复 43# 的帖子

赞一个!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3-21 02:15

太昊陵庙会见闻记

淮阳太昊陵,一直是我的一个情结。它之于我来说大概如同妙峰山对于一些民俗学者那般吧。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听说了太昊陵,当自从听说之后就一直有一种要去的冲动。最初是因为那是伏羲氏的陵墓,后来是因为那里有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庙会。似乎总有人在我耳边说:去淮阳吧,去淮阳吧。而我在太昊陵里遇到了一位香头则直接告诉我说那是关老爷催我来的。姑且相信她说的吧。
去年就说想去淮阳太昊陵,可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今年同学们又提议去,我自然愿意。本来太昊陵庙会是从二月二开始,但由于二月二左右乌丙安老先生要到河大讲学,我们便把时间安排到了二月十五。
2011年的3月18日,即农历二月十四,我踏上了去淮阳的行程。长途客车颠簸了近四个小时,我终于来到了淮阳,来到了太昊陵,来到了人祖爷的陵前。初春的淮阳阳光还好,但是所谓的水城淮阳却让我觉得干燥。太昊陵前广场上各种摊位、横幅、彩门以及来来往往的香客,让我有种恍惚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混乱。
还是先找住处吧,在路上我就听说这里住处不好找。果然,稍微干净点的小旅社早已是人满为患,而农家旅馆的大通铺实在是有点不想住。只好慢慢一家旅社一家旅社找,还好在太昊陵南边的街上找到一家旅社。看样子像是新盖的房子,一晚上20。还好,挺干净,老板看起来也挺和气,就住这里吧。当坐在床上的一瞬间,我的心稍稍的有了些安稳。
安顿好,出去吃饭。然后便到太昊陵前的广场上随便看看。一走入广场我又迷了,人太多,不知道哪是哪。还好这时来了一只进香的队伍。她们是由一群中老年妇女组成的,打着朝祖进香的旗帜,担着花篮(或许应该叫经担),吹着响器。我在拍过几张照片后,突然有一种要加入她们的欲望。于是便询问其中的一位大娘,我能不能挑一挑她的花篮。没想到大娘爽快的答应了。于是我便挑起花篮随着他们前进。围观人的看到一个年轻人也随着老人们进香,纷纷投来异样的眼光。我则在前进的过程愈加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是我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吗?不知道。或许吧。
进香队伍很快来到太昊陵前。门卫要她们每人掏20元买门票。对于她们来说,二十块钱并不是小数目。在迟疑一段时间之后,她们决定就在门口给人祖爷磕头。于是二十多人通通跪在了太昊陵门口。我依旧挑着花篮,站在后面。因为她们告诉我,挑着花篮不用下跪。为首的一个大娘开始唱经歌。依依呀呀,我站在后面,听不清楚她唱的是什么。唱完歌,众人都起身。向广场南边走去,我挑着花篮,跟着她们。
她们来到了广场的一角,原来她们要表演担花篮舞蹈。确切的说叫担经挑。据说这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舞蹈。表达的是对伏羲女娲繁衍人类、开创文明的功绩的纪念。她们邀请我也一起跳,但是我确实不会,于是说先看看再跳。看过一段时间后,我鼓足勇气也加入她们的舞蹈中。手里拿着竹板边走边打,正走一段,倒走一段。有时走不好,会踩着前面人的脚。竹板发出清脆声音的同时,竹板上系的丝带也上下翻腾。我突然有一种跳竹竿舞的感觉。几圈下来,她们都夸我跳的不错。与其说我跳的好,不如说是她们自己跳的好。而我的参加,本身就是对她们的一种肯定。
在告别她们之后,我又在广场上瞎转悠。来进香的香会组织很多,有的在唱经歌,有的在表演小戏。不知是娱神,还是娱人,或者是自娱。总之她们在都在表演。
广场上还有卖布老虎、泥泥狗的。这是太昊陵庙会上的特产。早先这些玩具都是具有神秘意义,与驱灾辟邪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多是作为工艺品销售。我买了三个泥泥狗、一个布老虎。
在广场东边吃过晚饭后,我又继续到广场上转悠。天色已晚,但广场上人依然很多。有些人在太昊陵东边的围墙下烧香,大概也是舍不得买20元的门票。有个老太太带着她的小孙子在磕头,那小孩不过两三岁,也学着老人磕头。老人笑着对我说,你看,你看,他还知道磕头呢!我也笑了。而太昊陵门口,则聚集了很多人。有几个妇女在人群中跳舞,或者叫跳神。这种景象与我在龙亭公园前面见到的基本一样。我问旁边的一个阿姨,她们这是在做什么。答曰:接功。又问什么是接功。她回答说,这是阴世上的事,你不懂。又说是有老神灵让她们跳的,她们不能不跳。正跳着,不知从哪里又来了一位大娘,很生气的指责那几个跳舞的人,说她们不该在这里闹,说天盘地盘都合住了,她们不该再闹,再闹社会就乱了,就倒回去了。说那家该带就要带上哪家,哪朝该坐就要人家哪朝坐。那位大娘说的是声泪聚下,悲愤难平。我想起了曾经在龙亭前一位大姐说的话,她曾说新主席就要出世了。(此处略去500字)
因为一上午的车马劳顿和一下午的转悠,我实在累的不行。于是便不再详查她们究竟是在做什么。匆匆赶回住所休息。
第二天,也就是农历二月十五,也就是进香者说的人祖爷开大会的日子,我五点钟就起床了。为的是跟随一个从西平来的香会组织去进香,观看她们的进香仪式。她们有二十多人,二月十三就来到这里。专门租了一间大房子,在这里准备进香的事宜。其中有位大娘因为得了个孙子,所以准备了一个近两米高的大香塔。六点多,她们开始出发去进香。天色苍苍,太昊陵前人来人往。有随香会来进香的,也有携家带口来的,也有单人来的。都是扛着高香,形色匆匆,如赴盛会。
我则紧紧跟随者西平的香会组织,进入太昊陵的大门午朝门,再穿过二门道仪门,又经过三门先天门,又经过四门太极门,终于来到了供奉人祖伏羲的正殿统天殿。虽则这时还不到7点钟,可统天殿前已经人头攒动。西平的香会组织放下香塔,在统天殿外磕了三个头之后,又向后走。后面是显仁殿,供奉的是人祖姑娘,也有人说是女娲娘娘。同样是挤不进殿内,她们在殿外磕过头之后继续往后走。经过太始门,终于来到了人祖爷太昊伏羲氏的陵墓。
我一下子震惊了。这里到处都是争相进香的人,摩肩接踵,密不透风,连磕头的地方都没有了。人们使劲的把自己的香和纸箔往人祖爷陵墓前的香堆上抛,甚至还有吧鞭炮也往上面抛的。嘈杂声、鞭炮声、响器声,加上拥挤的人群,一根根高举的高香,一阵阵缭绕的烟雾,让我深深的为“人祖爷”的号召力感到惊讶。是神,是祖?是信仰,是愚昧?我一时间迷茫了。
西平的香会组织也使劲把她们的香塔抛到燃烧的香堆上,然后抬着供品围着陵墓转圈。转完圈,她们的进香仪式基本就结束了。然后她们又回到统天殿前,表演担经挑。由于已经见过担经挑,我便没有继续看她们的表演,而是到太昊陵内其他地方看看。
西侧的跨院有四个道观,是新建的。东侧有座岳忠武祠,是明代建的。祠前有秦桧等人的跪像,人们争相去拍打他们。转了一会,我实在有点累了,便在统天殿前的树下坐着休息。这时旁边有个大娘在唱经歌。由于离得远,听不清她唱的是什么。我便走到她身边,让她给我唱个经歌听。她询问了我的籍贯姓名后,开始唱到:
叫一声小公子你,听我来明。
你来到陈州地呀,来进香缨。
头顶青天,脚踩黄地。
千里有缘你静心听。
上有三辈恁把香来进,
下三辈还得那个进香缨。
虽是你个明星哩动,
满天星斗就罩着你身中。
老呀老人祖,四边查看。
查着四天里星几盘
…………
最后,她告诉我,我家也有神,是九龙圣母。我来这里是关老爷催我来的,还说我刚才拜人祖爷时没有报自己的姓名,让我再去给人祖爷磕头,并且报清楚自己的姓名,那样人祖爷才会保佑我。我于是按她的说法到统天殿前又拜了人祖爷一次。
回过来,天空突然飘下几滴水珠,她说她要走了。我在跟她告别之后。也慢慢走出了太昊陵。
              洛阳卫某记于2011年3月21日凌晨2时零7分
                                          时闻窗外鸡鸣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3-21 02:22     标题: 回复 48# 的帖子

再支持一个,原创帖要加精华~~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1-3-21 11:17

我的家乡也有这种庙会,是我们村上的一个庙,叫建岙庙。据说这个庙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具体是什么时候建的,以前也没有刻意留心过。不过每年的二月十七(就是今天),是庙里娘娘的生日,每年都会举行庙会来庆祝。
一般是二月十六开始。从十六上午开始先是村里老年协会的舞龙队和腰鼓队轮番表演,下午开始庙里就开始做法事。一般做法事的和尚是庙里的管理者从别处的大庙里请来的。我记得以前很多都是从天台请来的,还是比较正规的和尚。我外婆以前也来我们村的庙里做过法事。我外婆是个相当虔诚的佛教信徒。虽然她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能背诵很多佛经。当然这和庙会没什么关系。从十六晚上开始就有坐夜,很多的妇女会带上供奉品提前去庙里占位子,不早点去就占不到位子,这对于她们来说是件不幸的事情,占不到位子意味着不能为家人祈福,请菩萨保佑家人。坐夜的庞大人群中,除了那些妈妈婆婆团,还有很多上了些年纪的阿公。我很佩服他们的坐功,一坐就是一个晚上,早上照样精神抖擞。
二月十七,这一天上午还是法事,但不是在庙里了,是领头的和尚带着坐夜的人,一边念经一边环绕我们整个村诵经,把庙里娘娘的福祉传播给村里的每家每户。这个长长的队伍,不受限制,路上的行人如果想要加入也可以,你可以跟在队伍的最后,随着队伍,口中念着“阿弥陀佛”,双手合十跟着走,希望娘娘在这一年中给家人带来幸福和保佑。当队伍再次回到庙里时,领头的和尚会把带了一路的树枝上的仙桃发给村人,而这个时候常常是现场一片混乱。很多人都想抢到这仙桃,因为这仙桃孩子们吃了就保佑他学业有成,大人吃了保佑他身体健康,财运亨通。我有幸吃过半个仙桃,是我妈抢到的,另外半个分给了我妹。
上午的法事告一段落,庙会还没结束。从十七日下午开始是为期三天的做戏时间。戏台是庙里原本就有的。而一般戏的第一场还是表现为庙里娘娘庆寿主题的。吹吹打打,甚是热闹。如果戏班子做得好的话,还可以延长戏的时间,延长至五天,不过这种情况很少。我见过的就一次。
戏完了,差不多庙会也就结束了。想要继续看戏的,就只有等到明年再看了。
昨天我妹打电话回来,说是今年的庙会相当热闹,她还拍了几张照片,只是因为她没有电脑无法传给我。可惜这些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了。真希望回去感受一下这种气氛。从今天下午开始庙里就开始做戏了吧。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1-5-16 17:24

萧放老师的台湾民俗日记系列很好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