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们应该讨论什么话题? [打印本页]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1-13 20:12     标题: 我们应该讨论什么话题?

话题是无穷尽的。
有嘴说话,就有话题。
问题是,在这里,在中国民俗学网,我们应该讨论什么话题?
八卦新闻,吸引眼球;
肉麻吹捧,陶醉自我;
呼吁读书,应者寥寥;
……
话题在哪里?
讨论一下这个话题吧。
期待着!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3 21:41

随便说几句只是代表我个人意见:

我以为话题讨论只是一个版块,千万别说这就是民俗学网。这里需要的是团结和活泼。这里是友情的传递信息的碰撞,是田野趣闻的交流,是生活五味的杂陈。这里讲究轻松自由的气氛,不是板着脸说话,不是课堂。因为要学术要科学的版面,民俗学网的其他版块已经很多了。当你在书卷中疲惫不堪时,来这里了解一些圈内趣事,社会广角,人生体验,坦荡的情怀,足够!一个版块不可能肩负太多的使命。

不过请不要用人身攻击和无谓的冷嘲热讽对待这里的客人和朋友。也不要用所谓的权威吓唬来到这里的新人。读书不需要呼吁,能来这里的大多数是自觉的读书人,自我陶醉可以在个人的博客。
再次强调的是:这里也仅仅是民俗学论坛中的一个版块,感谢大家对这一版块的关心,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民俗学网就错了。民俗学网有非常丰富的版块,讨论学术话题,学术动态的地方有的是,肯定能找到你心心相映的朋友们。


可以说:这里是你学术休闲的后花园,他不是大堂也不是卧室。更不是书房。如果找书房可以到电子书斋。我来民俗网最喜欢的版块是电子书斋,那里可以找到喜欢读的书,另一个就是博客,可以去了解我想了解的人,那可以当大堂。还有就是主站上的专题文章,那可以当展览馆,可以丰富开阔我的视野。最热闹的是话题讨论,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无老无少,无大无小。我当它就是广场或者花园了。

以上只是个人意见。不代表任何人。

我希望留驻所有来客和劳累的你的身影,快乐地来到。快乐地离开并投入更热烈的生活和工作中,而不是满腔愤懑地来然后去!!!
作者: 耿羽    时间: 2010-1-13 23:33

聊天板块是很重要的,没有私人感情,学术共同体就无根基来建立!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时间: 2010-1-13 23:34

实名登录,一则表明我本人同意马知遥版主的“个人意见”,一则也想回应一下楼主提出的问题。
容我一边写一边敲,速度会比较慢。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时间: 2010-1-13 23:58

先说我为什么同意版主的“个人意见”:

从建站程序上讲,“中国民俗学网”始建于2003年夏天,其前身是“中国民俗学会”的“官网”(与官方没关系,只是网络术语);2008年系统升级与改版后建为“中国民俗学网”,基本宗旨是建设“中国民俗学”的专业性门户网站,而不仅仅局限于发布“学会”信息。

在完成系统升级的过程中,为了向广大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及相关平行学科的从业者、研究生,包括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增强对话与互动,我们委托技术支持方在网站嵌入了“民俗学论坛”与“民俗学博客”两个功能性模块,因此,“民俗学论坛”不等于“中国民俗学网”。

那么,作为“民俗学论坛”这里就有了任何一个公共论坛所具有的性质。换言之,这里是一个公共场域,大家聚集到这里是为了交流与对话,为了信息共享和分享,注册会员都有自己发言或表达观点的自主权。而我个人认为除了“讨论问题”外,转帖也是表达某种关注,闲聊也是一种沟通。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时间: 2010-1-14 00:26

楼主所关注的“我们应该讨论什么话题”也同样是建坛以来论坛工作团队(全称“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和每一位关心论坛的会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在【民俗茶馆】这一分区版块中首先设置了【话题讨论】,足以表明大家的重视程度。

但这一栏目到底应该讨论什么话题?有心人都在默默付出自己的努力,参与其间的老者有乌丙安教授、陶立璠教授等,年轻人有后溪男孩、恩施土家等……这个栏目还很“年轻”,大家都在摸索,其重要程度与其在整个论坛受到的关注度是成正比的,我想从建坛以来,尤其是去年年会以来,该栏目发布的主题帖与回复帖,也大抵可见一斑。难道讨论的话题就仅仅只是楼主“诘问”的那般“难入法眼”吗?

这是一个公共论坛,话题的提出或是问题意识的集中,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与积极参与,而不是单单一个问号外加几句偏激的评语就能迎刃而解的。

我想大家也期待楼主提出有实质性的建议和意见。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00:34

是的,巴莫说的好,“话题的提出或是问题意识的集中,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与积极参与”,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大家的智慧能擦亮论坛的火花,有了问题就有了讨论的理由,否则大家都在抱怨没有可以谈的问题,这只能说大家的思维处于懒惰状态,问题是靠自己发现并公布出来解决的,不是几句牢骚话能凸现的。

我最近就在论坛上发现了许多过去读书没有碰撞出来的问题,说实话收获很大,看似大家在闲聊,其实已经提供了很多思路和灵感。我已经连着写了5篇长文了,只是在等待发表而已。这是我私密的收获,我想只要做个问题发现者,总能找到你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时间: 2010-1-14 01:15

此外,我还想说明一下有关论坛之“讨论”的具体情况:

论坛建坛有一年的时间了,但大家一直苦恼于论坛“论”不起来的长期沉寂。作为工作团队,我们也感到束手无策。团队和有的会员也曾在“论坛”到底是“贴吧”还是“论坛”的问题上有过呼吁和议论。【话题讨论】这一版块就是在去年改版过程中专门设置的交流版块,起初是将论坛会员发布的原创帖、问题帖与讨论回复比较多的转帖重新归集到了这个新栏目中,并在版规上作出了一定的说明:


本版版规

一、本版块以发布坛友和会员的原创性帖子、讨论性博文或话题为主,旨在增强论坛的对话与交流;
二、问题咨询可以发布在本版块,求书帖请发到【山经海经→电子书斋】栏目置顶的【求书贴】后;
三、如若转发网文或文章也应附上本人的问题意识或评议性文字以引导讨论;
四、一般情况下不宜直接转帖;举凡转帖,五日内未见回复者,版主和管理员有权将该帖移至其他栏目;
五、在其他栏目中讨论充分、回应踊跃的主题,超级版主或管理员可以视情况移至本版继续开展讨论,移动主题的同时请通知发帖人,并在原有的栏目开新帖告知大家主题移动情况并附上链接。

请大家务必配合!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

2009-10-24

=============================

这个栏目出现之后,论坛有了一些讨论的声音,但回应者并不多,互动的情况也远非大家所期望的那样。

直至去年年会的召开,论坛之“论”才有了新的转机。从我本人参与其间的感受来说,出现这一转机,实属来之不易……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时间: 2010-1-14 02:33

接着敲。。。

“转机”的出现,我想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通过年会,工作团队的十多位志愿者(学会邀请了8位代表,外加3位以文参会的团队成员)相聚南昌,一则参与会议交流,认识了许多前辈和学者,二则商议网站工作,增进了相互了解。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各高校,绝大多数都是学生,他们长期在网站后台义务工作,默默付出,任劳任怨,但彼此间大多互不相识,也缺乏话语交流。但通过这次年会,大家都因“脱掉马甲”(会员ID),以真实身份“相遇”,可谓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交”……大家就网站建设现状尤其是论坛的发展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看到这些年轻人在会上一起认真讨论,在会下一起嬉闹,在网络工作会之后还一起熬夜深谈,我们都非常感动和感慨。等大家重新回到论坛之后,这样一份“熟悉感”的建立也带到了论坛,影响着大家。不论参会与否,团队成员与会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得到了空前的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也都在无形之中转化为一种动力和热情,而这正是论坛有了更多的声音和呼应的契机。因为彼此间的距离感或陌生感消失之后,大家在论坛上也自如地说起话来,聊起天来,当然年轻人也会主动跟其他年长的学者交谈,也会顽皮打闹,也会相互开涮……这样一来,论坛也终于热闹了起来……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团队的年轻人确实为论坛话语机制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活力。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职守,但凡自己能够回应的帖子都会主动参与,看到有表现积极的会员都会向团队建议吸纳,只要想到有什么好的主意和建议都会在团队版块中主动建言、认真回复,其中也包括如何提升论坛的对话与交流……

那么,由此回首论坛过去的沉寂,我想会员大多来自天南地北,尤以年轻人居多,彼此不熟悉,也不知道ID背后到底是谁,性格怎样,顾虑也就比较多……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出声。而我们工作团队确实也缺乏应对机制,缺乏话语引导,尤其是缺乏能够将大家召集到一起的话题组织者或曰专栏主持人。因此,大家基于这样的共识,在去年的年会期间,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都投向了一直同时活跃在【民俗学博客】和【民俗学论坛】的马知遥老师……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时间: 2010-1-14 04:55

第二个原因,自然就是【话题讨论】栏目的版主增设。

在大家“发现”马知遥老师(我也跟着童鞋们叫吧)之前,这个栏目的版主只有一位,也就是张国伟同学。这里也有我本人的疏忽。在改版过程中原来的好几个栏目都有合并和重建,版主也都有调整,而我大概是从“直觉”出发,认为“张国伟”的年龄应该比较大,至少是在硕士阶段,后来才偶然得知他还在上大本。与其他栏目相比,这是一个参与性、互动性和时效性都更强的专栏,关系到论坛是否能够真正地发出“声音”来,是否能够逐步形成话语机制,以利营造和维系对话氛围,当然难度也大。年会之前和年会期间,团队成员也在议论如何加强该栏目的力量,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增设版主,这就需要认真考虑学科知识背景、表述能力、责任心、亲和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以及在线时间等因素。

知遥开博以来,一直同时活跃于博客与论坛之间,博客中但凡有评论和留言他从不怠慢,论坛上但凡有问询和讨论,他也随时关注并积极作复;尤其是通过他的文字与诗思,大家对他的了解也在与日俱增……在去南昌之前,我本人也曾动过几次念头,想请他“出山”参与论坛管理。但我深知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大都自顾不暇,而“卷入”论坛工作后的“欲罢不能”及其后“自我纠结”也常常困扰着我自己,因此作罢。到了南昌,“百闻不如一见”,尤其是知道了他还曾经浸泡在“天涯”,也才有了开口的“勇气”。没想到的是,知遥没有一点架子,干脆利落地回答说:让我干活可以,但别给我什么名头(原话的大意如此)。因此,我们团队荣幸地将一位诗人型学者或学者型诗人请出了山。但要行“主持人”之职,后台系统就得在他的ID上设置“管理权限”,所以“名头”他不要也不成。

知遥走马上任以来,【话题讨论】版块的“动静儿”大家有目共睹,他在组织话题与推进讨论上的奔走,他在时间与精力上的付出,他在沟通与误会之间的举重若轻,自有公论。

但我想提及的一点是:他的系列年会报道“一张张脸”信笔游走于印象与回忆之间,如果说其间有其追寻美好的“诗化”表达,毋宁说他是用心良苦。至少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他在以自己的文字和叙述重构和凸现大家在年会的日子里,以及在论坛和博客两个平台之间日渐建立起来的感情纽带,让更多的坛友也是会员“从陌生到熟悉”,从一点一滴去缩短彼此的距离感,从一颦一笑去了解聚集在这里的“话友”……而一个论坛话语氛围的形成,如果缺少了这样的熟悉过程,也就缺少了话语交流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耿羽上面的回复中提到“聊天”,提到“感情”,提到“学术共同体的根基”,正是我们理解知遥不避码字之苦,不避误解之痛,辛苦作文,辛苦回复,甚至辛苦删改,用心也在用情为大家在编织一个可资深拓的话语关系网,有了这样的一个“网”,你我才不会因为生疏而沉默,大家也才会从一个个帖子的关联或是回复中把自己的参与、把自己的思考、把自己的关注带给彼此……

论坛之“论”或许正是这样才会向我们走来。版主在其间的难做与担承,大家也当从理解和体谅的角度多一些“换位思考”。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14 07:14

话题讨论版块成为中国民俗学网最热的版块,这和版主的努力及大家的热烈回应是分不开了。当然一切都在不断发展之中,如果有疑问了,我们提出来也更有利于网站的发展。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教我们要学会把肯定与否定二者相统一。只要我们继续支持这个版块,它也会越来越好的。
作者: 巴莫曲布嫫    时间: 2010-1-14 08:31

夜里有急活儿,这个回复也走走停停。现在接着敲。。。
=======================================

第三个原因:论坛发展到今天,前后经过了一年多的“磨合”。这样的“磨合”不仅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也是会员与会员(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这样的“磨合”或许应该理解为话语机制的形成,其艰难程度也体现在论坛长期的沉寂状态之中。

今天看来,这样的磨合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间离不开大家的参与和支持,也离不开各位的批评和建议。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家也在设法营造对话和讨论的种种努力:有关于学位论文的设计,有关于田野图片的求解,有来自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也有对学科建设的思考……

这一年的“等待”或许太长,但看着论坛成长的人都知道一个“论坛”要真正地成其为“论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耐心与包容,需要逐步地聚集人气,需要大家一同培养归宿感和认同感,更需要每一位来这里注册的会员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地把这里当作“我们的”学术窗口,共同为之添砖加瓦。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转机”来之不易,或者说“对话的氛围”正在形成,我们更是由衷地希望听到各种声音,尤其是理性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以利论坛的成长和大家的共同进步。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4 08:50

我想告诉楼主的是,就在您发帖前的几个小时,知遥作为【话题讨论】的版主已经在站务管理的内部通道中发出了自己的问题帖,标题是“关于话题讨论版的定位问题,请教”,提出4点意见,时间是“2010-1-13 12:54”。之后,团队中在线的部分成员也在讨论、在回复;同时本着自愿和协商的原则,团队还及时调配了人手……该讨论意见,我想版主稍后会集中归纳,并作为新的“版规”提出,以进一步征询大家的建议和意见。

届时也欢迎楼主不吝赐教。

=====================

对了,如果大家发现论坛有不妥当的转帖或违规言论,可以通过站短通知当值版主或是管理员,团队会根据论坛规则和工作程序进行处理。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09:18

巴莫教授的认真和负责,唯有感动。。。。。。。。从她回帖的时间我们看到,她几乎从深夜到清晨都在关注着这个问题。辛劳不必说了!!!向你致敬!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4 10:39

得,我啥也没的说了,我、无条件声援巴莫老师和知遥马老师!!!!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14 11:00

支持巴莫老师和马知遥老师。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10-1-14 11:28


马老师辛苦了。。。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11:36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4 11:42     标题: 马老师实力派

点子多,意见好,一呼百应,亲自践行,  这就是用实力造就的偶像,多有 “小马哥”  的 风范!!

我是马老师的忠实粉粉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4 12:43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4 11:42 发表
点子多,意见好,一呼百应,亲自践行,  这就是用实力造就的偶像,多有 “小马哥”  的 风范!!

我是马老师的忠实粉粉
捧杀之毒有胜于棒杀也。马兄一定要冷静喔!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4 13:51     标题: 回复 20# 的帖子

看来我不是这个论坛上最理性的。不过声明我不是搞个人崇拜主义哦,王老师这样说,以后追星的权利都眸了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4 14:13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4 13:51 发表
看来我不是这个论坛上最理性的。不过声明我不是搞个人崇拜主义哦,王老师这样说,以后追星的权利都眸了
个人崇拜也可,追星的权利也是有滴。君不闻民俗诸大腕皆有自己的铁杆粉丝团乎?岂能听人说几句风凉话就不崇不追?走自己的路,让说风凉话的人歇息去吧。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14:53     标题: 回复 20# 的帖子

王京老弟过虑了。我一无才能二无学识,施恩所说只是在鼓励我继续为论坛服务。俺相信那真诚啊。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14:55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施恩老弟别落落他,王京的冷静和冷幽默是出了名的。他刚才是在开玩笑。没有贬损你的意思,你以后了解了他的做事风格就明白了。

用话语交锋他是内行。。。。。。。。。。。。。他是先杀后捧!!!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14:56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奔跑的权利,管追什么的,只要在路上就够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4 14:59     标题: 回复 24# 的帖子

和王老师初次交锋,已使我内力丧失大半……

潜逃 打坐练功去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4 21:11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14 14:56 发表
我们每个人都有奔跑的权利,管追什么的,只要在路上就够了。。。。。。。。。。
奔跑的权利都是有滴,但若是都不回家,怎么上网哩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4 21:15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4 14:59 发表
和王老师初次交锋,已使我内力丧失大半……

潜逃 打坐练功去
瞑目打坐时,脑中要有马老师的笑容喔,这样内力恢复的比较快。切记切记!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22:03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4 21:11 发表


奔跑的权利都是有滴,但若是都不回家,怎么上网哩
老土。。。。。。。。手机上网或者上网吧啊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22:04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4 21:15 发表


瞑目打坐时,脑中要有马老师的笑容喔,这样内力恢复的比较快。切记切记!
干脆你捏花带笑地坐在对面,如同一尊!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4 22:07

巴莫JJ的回复真是太认真了。
这段长篇回复应该好好存下来,兴许将来做学术史还用得着。
谢谢巴莫JJ的认真,但也别太较真,别把自己弄得太累。

学术不是一本正经的坐而论道,
但也不是一味插科打诨,
两者都得有。
正如耿羽说的:“聊天板块是很重要的,没有私人感情,学术共同体就无根基来建立!”

部分接受燕赵悲歌兄的建议,
不过,悲歌兄本可用更平和一些的语气来共同商议更好地开办民俗学论坛。
免得把较真的巴莫JJ惹得一晚上没睡觉。
你不心疼我们大家还心疼呢。

我提议,
可以把《批评与方法》栏目提前到第二位,
我自告奋勇要求与任双霞童鞋搭档,主持这个栏目。

请叶涛兄和巴莫JJ批准。

1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4 22:13

强烈建议今后限制巴莫上网时间,早上六点之后必须无条件落架关机,上床睡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巴莫是中国民俗学网站的本钱!
大家一起监督,让咱们的钱细水长流!!!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4 22:23

首先要感谢燕赵先生对网站的关心,讨论什么话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然,网络不同于实体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如果都是扳着面孔的说教,会索然无味的。
以我自己的情况为例,我上来之后首先会看看博客里发了什么好文章,再就是看看论坛有什么新话题,再次才是去看其他资源类的版块。话题栏目是大家喜欢的栏目,两位主持人、尤其是马知遥功不可没。
完全赞同爱东的建议,将《批评与方法》栏目前置,把话题之外的一些栏目盘活,增加学术讨论的空间,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享受到学术的乐趣。
请任双霞好好跟着施老师做好版块。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10-1-14 22:26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4 22:23 发表
首先要感谢燕赵先生对网站的关心,讨论什么话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然,网络不同于实体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如果都是扳着面孔的说教,会索然无味的。
以我自己的情况为例,我上来之后首先会看看博客里发了什么好文章,再就是看看论坛有什么新话题,再次才是去看其他资源类的版块。话题栏目是大家喜欢的栏目,两位主持人、尤其是马知遥功不可没。
完全赞同爱东的建议,将《批评与方法》栏目前置,把话题之外的一些栏目盘活,增加学术讨论的空间,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享受到学术的乐趣。
请任双霞好好跟着施老师做好版块。
谨尊师命!
施老师钦点,不胜荣幸!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22:35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4 22:07 发表
巴莫JJ的回复真是太认真了。
这段长篇回复应该好好存下来,兴许将来做学术史还用得着。
谢谢巴莫JJ的认真,但也别太较真,别把自己弄得太累。

学术不是一本正经的坐而论道,
但也不是一味插科打诨,
两者都得 ...
施老师亲自操刀上阵,期待着这个阵营的繁荣!!!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22:36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4 22:23 发表
首先要感谢燕赵先生对网站的关心,讨论什么话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然,网络不同于实体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如果都是扳着面孔的说教,会索然无味的。
以我自己的情况为例,我上来之后首先会看看博客里 ...
是的,这样的决策非常及时和重要,否则话题版块的定位就开始模糊了。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4 23:00

重量级人物纷纷表态,还有爱东老师的主动请缨,舍身促成此态势的巴莫老师功莫大焉,从今当可安心一睡。
大家全力顶!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4 23:07

王老弟,你也得主动一下啊,好多版块还缺斑竹呢。快寻一块,让它活动起来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4 23:15

俺还是先陪着吆喝几声,烘托一下大好形势吧。不学习就没有发言权,何况斑竹之大任。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5 05:11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4 23:15 发表
俺还是先陪着吆喝几声,烘托一下大好形势吧。不学习就没有发言权,何况斑竹之大任。
知遥的“策动”,俺附议一个。

王京博士不妨先认领一片“竹林”,身体实践为斑竹,“实践出真知”嘛~~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5 05:24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4 22:07 发表
……部分接受燕赵悲歌兄的建议,
不过,悲歌兄本可用更平和一些的语气来共同商议更好地开办民俗学论坛。
免得把较真的巴莫JJ惹得一晚上没睡觉。
……

我提议,
可以把《批评与方法》栏目提前到第二位,
我自告奋勇要求与任双霞童鞋搭档,主持这个栏目。

请叶涛兄和巴莫JJ批准。
...
①没那么严重,只怪俺“一心二用”,前夜在另一窗口被一朋友活活捉住,不得已要回复其MSN问题一连串,那篇幅也不短。
②燕赵坛友的“诘问”把爱东激出了“江湖”,功劳大大的。没想到,俺一直不敢拖爱东下水,这回他倒是“自投罗网”了哈。
③爱东你可是自己批准自己的哈,你本来就是网站总监嘛。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5 05:35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4 22:13 发表
强烈建议今后限制巴莫上网时间,早上六点之后必须无条件落架关机……
谢谢当家的!

俺属“猫头鹰科”。。。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5 05:39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14 22:35 发表

施老师亲自操刀上阵,期待着这个阵营的繁荣!!!
吼吼!
俺相信,民俗学论坛的又一道风景线~即将出现~~

下一个,把那个谁谁谁──温柔──拉下水?!

对啦,不是要开“读书巫魔会”吗?

这要看你们山东帮的银鸟。。。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5 06:47

巴莫自己保重!
王京是不是认领“他山之石”?就先从日本民俗学的经验讨论开来,这是你拿手的。
或者,就先介绍你的导师福田先生的学问与为人吧。
我1996年秋天和福田亚细男先生相识,那次是钟老请他来北师大开设为期十讲的系列讲座,介绍日本民俗学,我很荣幸得到钟老恩准,自济南到京听课。讲课中间,当时担任翻译之一的白庚胜的夫人是北京戏校的武旦教师,白庚胜夫妇请福田夫妇去长安大戏院看京剧,我也被邀请看戏。讲课间隙,钟老还特意安排福田做一次田野,去的是张家口的宣化市,铁梁老师、白庚胜和我也一同前往。福田先生讲演,后来出版为《日本民俗学讲演录》。那次做翻译的,除白庚胜以外,还有陈岗龙和高木。
后来,钟老去世,福田先生等专程来北京参加吊唁活动,我还参加了中国民俗学会对日本朋友的答谢宴会。2003年去山口参加日本民俗学的年会,2005年去神奈川演讲,又和福田先生多次见面。
福田先生温文尔雅,对待中国民俗学者十分热情,他来北师大演讲属于友情出演,记得演讲结束送行宴会上,钟老曾安排给他讲课费,他当时就转送给中国民俗学会,说是作为学会的活动费用。
福田先生学问属于日本承前启后的一代,他对柳田国男的批评与继承,他对日本民俗学史的梳理,他个人的学术研究,以及他的个人为人,等等,都可以作为介绍日本民俗学的突破口。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5 07:02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5 06:47 发表
王京是不是认领“他山之石”?就先从日本民俗学的经验讨论开来,这是你拿手的。
或者,就先介绍你的导师福田先生的学问与为人吧。
我1996年秋天和福田亚细男先生相识,那次是钟老请他来北师大开设 ...
顶一个~~

王京是福田先生的学生?哇,我怎么这么后知后觉呢?

福田先生我们1991年就认识了,当年和次年随中日农耕民俗联合考察团到江浙一带做田野,从他那里也学到很多,尤其是第一次见他画村落图就把我给震了,超级棒……
由此想到我们的专业训练跟日本比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我至今也没学会画地形图,画出的村落像是鬼画符,汗。。。

福田老师的夫人很知性,性格也很好。相处不长,但让人觉得“很巴适”。

总之,王京还是早点下水吧~~

此外,我又发现了一支论坛潜力股:霄冰,大家说咋办?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5 07:09

让霄冰和王京共同主持他山之石,一个东洋,一个西洋,这就全了。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5 07:13

福田来北师大讲座的时间是1998年秋天,不是1996年。1996年秋天,钟老仿照费老的做法,在北师大开办了一期民俗学高级研讨班,我也参加了,但半途而废,回济南公干去了。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10-1-15 07:15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5 07:55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5 07:09 发表
让霄冰和王京共同主持他山之石,一个东洋,一个西洋,这就全了。
叶老师的这个建议太好了。只是不知二位意下如何啊?秘书长钦点哎,,,,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5 09:18

从准备考民俗学的研究生开始到现在,我接触(只能说是初级接触)民俗也几近一年的时间了。作为一名徘徊在民俗圈里圈外的边缘人物,通过自己这段时间登陆论坛的经历,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一点点自己不成熟的意见,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批评:
首先,我不是吹捧,民俗学论坛是一个不错的论坛。说的功利一点儿,我在这里了解了许多关于我报考学校的基本信息,这样比网上其它地方提供的信息更全面。与此同时,在这里,我也看到了许多老师的专业论文,让我在考研的道路上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收获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我的专业课考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次,圈里的各位老师的对于学术的严谨之风和个人魅力也让我感动。喜欢巴莫老师的负责,喜欢马知遥老师的活力,喜欢施爱东老师的魄力,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老师,像任双霞老师,辛笛威亢等等。让我自己为选择这个专业而感到高兴。当然,个人最佩服的是叶涛老师。
其次,是我对论坛的一点小小的建议,如有不当,请给位老师予以指正和批评:
1 通过阅读论坛里面的文章,我个人觉得有些老师写的论文学术价值不是很高,而且内容过于堆砌。并没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见解,有些地方不是很严谨。当然,只是我自己的意见,我没有资格批评各位老师,不过,还是建议老师们在以后写论文的时候多斟酌,多思考。
2 建议开设一个为民俗学新手和民俗爱好者专门开设的专栏,介绍一些基本的民俗知识,解答一些提问。同时,也可以扩大民俗学的影响,使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以实现民俗学的真正目的。
3建议对“考研交流”和“高校论坛”进行改版,不是说这两个板块做的不好,只是个人觉得这两个板块有一定的重复性。如果把研究生交流放入到高校论坛里面,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考研的同学提供帮助。也便于各高校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
4增加门槛相对较低的学术性活动,调动论坛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活动的同时,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和作用。任双霞老师提议的读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提议。
不管自己将来是否进入这个圈子,成为圈子里面的人,我也不会改变我对民俗的热爱。因为我深信,一个国家最精髓的文化,始终存在在民众之间。这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根源。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5 09:46     标题: 回复 50# 的帖子

东方民俗,建议你将此贴重新斟酌,修改一下,发个专贴吧。以供大家喷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5 10:21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5 09:46 发表
东方民俗,建议你将此贴重新斟酌,修改一下,发个专贴吧。以供大家喷
?????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5 10:31     标题: 回复 52# 的帖子

就是你刚才写的很长的那段文字啊,建议专门发一个贴子。不过本着自愿的原则哈,你要不想那么“招摇”也可以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5 10:47

谢谢龙大哥的体谅和理解。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5 10:48     标题: 回复 54# 的帖子

把大去了,显得更有气势,不信你念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11:35     标题: 这里面的虾米不少

东方民俗 我原以为是一个很牛A的人物,我估计是从日本求学归来的高材生,因为这名字太拉风了 。看了他自己的陈述,没想到和我一样,也是民俗学的一个小小虾米,不过语出惊人,敢拿老师的论文开涮,这个贴要是被某些老师发现,那就等着挨砖头吧,希望你不会死的很惨,保重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5 11:52     标题: 回复 56# 的帖子

拿老师的论文开涮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见识,带着质疑读“大师”“前辈”的文章才是正经态度。这也是爱东老师一直强调和主张的。
爱东老师应该会喜欢这个东方民俗的。
要是这个大气的小毛孩儿能进一步剥皮抽筋的拿几篇文章开刀那就更好了。

长鸿,别吓唬人家嘛,哪个老师会让他死得很惨啊?那还真是做鬼也风流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11:58     标题: 回复 57# 的帖子

我专程去了趟他的家(博客),发现这位学长是个有思想的人,值得学习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5 17:13 编辑 ]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5 12:01     标题: 回复 56# 的帖子

长鸿,别吓唬人哦~~

是老师都应该欢迎并感谢后生的批评,你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没听说过吗:
挨批是一种幸福。。。
(原话不记得鸟,或许是“挨砖头”?
好像是刘宗迪或施爱东或陈泳超或他们三块说滴?现在加上我,欢迎东方拍砖。。。)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5 12:19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5 11:52 发表
拿老师的论文开涮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见识,带着质疑读“大师”“前辈”的文章才是正经态度。这也是爱东老师一直强调和主张的。
爱东老师应该会喜欢这个东方民俗的。
要是这个大气的小毛孩儿能进一步剥皮抽筋的拿 ...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1-15 12:23

应该讨论什么?
大家想讨论什么?
二者应有个平衡点。
这个点既是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也是传统与现代内在统一的问题。
有些论题到点子上了,就会引发讨论;有些不了了之也是正常的。
多发些论题是合理的,毕竟大家都在路上,在不断的寻找与碰撞的过程中……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5 12:26

引用:
原帖由 东方民俗 于 2010-1-15 09:18 发表
从准备考民俗学的研究生开始到现在,我接触(只能说是初级接触)民俗也几近一年的时间了。作为一名徘徊在民俗圈里圈外的边缘人物,通过自己这段时间登陆论坛的经历,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一点点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
哈哈这个砖头拍得好!!!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5 13:13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5 10:48 发表
把大去了,显得更有气势,不信你念念
谨遵龙哥教导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5 13:14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5 11:35 发表
东方民俗 我原以为是一个很牛A的人物,我估计是从日本求学归来的高材生,因为这名字太拉风了 。看了他自己的陈述,没想到和我一样,也是民俗学的一个小小虾米,不过语出惊人,敢拿老师的论文开涮,这个贴要是被某些老 ...
你真是抬举我了,我是小虾米,纯的!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5 13:15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15 12:26 发表



哈哈这个砖头拍得好!!!
还请马老师多多点!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17:23     标题: 回复 59# 巴莫老师的帖子

这个经典言论我还没发现, 回头去看看
不过青年论坛就真的是一个砖头横飞的地儿,搞得不好就会遭到批评,不过现在和谐多了, 我看了前几届青年论坛的帖子,交锋很直接也很犀利,尤其以施老师为代表,我对这种高手级的过招还是有点害怕,毕竟学识有限,先保持围观态度,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17:27     标题: 回复 61# 的帖子

其实讨论 对话 最有价值 的还是在思维的碰撞之间,  没有摩擦和交锋,就不会产生火花, 话题本身也会失去意义
不过老师 "这个点既是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也是传统与现代内在统一的问题。"  我不太理解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17:29     标题: 回复 64# 的帖子

你后面应该加一句:不要疯狂的迷恋我,哥只是个传说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5 19:32     标题: 回复 68# 的帖子

准确的版本是酱紫滴: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要注意韵律美哈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20:28     标题: 回复 69# 的帖子

嗯!对头,不过现在这句话的版本可多了,三枪主题曲小沈阳就是这么唱的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6 08:44     标题: 回复 70# 的帖子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去看过这个。哈哈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1-16 12:32

多谢巴莫老师循循善诱的解释。让我对网站有深入的了解。
特别被巴莫老师的耐心、细致感动!民俗学有这样的人才真幸运!
感谢施爱东老师的提醒,善意的提醒,我一定也要多提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让自己平和一些。在家里经常受到老婆和儿子的攻击,就是因为欠平和,一定注意,改!
马知遥老师的辛苦有目共睹。只是还是不能苟同他对于民间文学的认识,我是认真拜读他的文章的,只是越看越就觉得不太对头,感觉马老师也没有读过多少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著作吧,尤其是民间文学的研究著作。
这几天在网站上认真拜读了几位先生的文章,特别喜欢施爱东老师讨论民间文学的文章,文风犀利,观点清晰,思路可辨。读马知遥老师的文章,与读施爱东老师的文章完全是两种味道,也从中看出了做学问的巨大差距。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6 12:37

引用:
原帖由 燕赵悲歌 于 2010-1-16 12:32 发表
多谢巴莫老师循循善诱的解释。让我对网站有深入的了解。
特别被巴莫老师的耐心、细致感动!民俗学有这样的人才真幸运!
感谢施爱东老师的提醒,善意的提醒,我一定也要多提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让自己平和一些。 ...
谢谢了。你看得非常准确。我还在学习中。估计和你的差距也很大。真的,所以不断学习是我一直在做的。谢谢你的批评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6 12:38     标题: 回复 72# 的帖子

马老师看到你的评论,应该很高兴地,我们希望这种直接的学术批评,更希望你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像施老师那样能做到具体性的引用反驳,不要笼统的说,而且就事论事,不要轻易说别人“没看过 什么著作”之类的话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6 12:42

引用:
原帖由 燕赵悲歌 于 2010-1-16 12:32 发表
多谢巴莫老师循循善诱的解释。让我对网站有深入的了解。
特别被巴莫老师的耐心、细致感动!民俗学有这样的人才真幸运!
感谢施爱东老师的提醒,善意的提醒,我一定也要多提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让自己平和一些。 ...
爱东老师浸淫民俗学、民间文学多年矣,马知遥老师是刚入民俗、民间文学不久,差距肯定是有的。
能否请燕赵悲歌老师移步至爱东老师开的新店—批评与方法版块,将马知遥老师的相关文章详加批驳,吾等后辈看客相信能在您的批驳和马老师的回应之间受益良多,也相信爱东老师会大大开门,欢迎您大作的到来!!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您的一些看似不平和的言论显得所来有自,也才能服众,您说呢?
希望我的这一撩拨不过于冒失。

翘首盼之。。。。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6 12:42     标题: 回复 73# 的帖子

哎呀,马老师速度真快,居然跑到我前面了,我的话又出丑了

但老师接受学术批评的心态值得学习!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6 12:44     标题: 回复 74# 的帖子

我看得民俗学著作没他想得那么多,尤其是他看过的那些。可能这是事实,我一定多看些他以为的书。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6 12:46

我是真希望他拿出道理来,让我有所进步。他一直在用发牢骚的话语评论,让我有点失落。的确,盼您指点!!!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6 12:49

本可当铮友,可扔下一句就跑,感觉有点变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6 13:01     标题: 回复 79# 的帖子

我就是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其实在提倡学术批评的时候,不要忽略怎样学术批评,有的人连批评的方式都没学会,就肆意下结论。

昨晚我就被施老师教训了一顿,他说你在理解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解对,反驳别人的说法一定要按原文引用,讲证据讲事实是做学问的基本态度。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6 13:19 编辑 ]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6 13:09

人身攻击,赶紧改,否则施老师又得训你!!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6 13:19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不怕说错话,说错话得教训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6 13:23     标题: 回复 82# 的帖子

好了,你这一改弄得我那个回帖成了无的之矢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6 13:35     标题: 回复 83# 的帖子

哈哈……我承认我是耍赖,赤裸裸的耍赖。

讨论什么,就是要有的放矢,施老师关于民俗学人类学的讨论是个好案例,可以写进学术批评史了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1-16 13:59

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长处更是极其有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可以放开来大胆发言,因为你起码知道别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哪些方面还有继续做的余地;在自己还不熟悉、甚至根本没有下过功夫的领域,绝对不可以乱发言。这是我当学生的时候,导师一再嘱咐的。看过论坛上的帖子,感觉马知遥老师知识面极其广泛,应对自如,本人自愧不如。
本人对于民间文学,虽然没有施爱东老师那样研究深入,所幸尚有自知之名,尽量说该说的话。对于四大传说,我们河北虽然有孟姜女和牛郎织女传说,我也曾经参与调研过,但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不敢乱说。但民间传说的研究文章还是看过不少,尤其是四大传说。看了马知遥老师的另类解读,颇为难解,有隔靴搔痒的感觉。马老师的另类解读,放到解读其他的故事或传说中一样可用,或许这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吧。
关于四大传说的研究,贺学君先生20多年前早有著述,陶立璠先生主持过四本研究论文集,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研究已成经典,叶涛老师和施爱东老师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等等,都是不可不读的基本著述。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6 15:31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5 07:09 发表
让霄冰和王京共同主持他山之石,一个东洋,一个西洋,这就全了。
被点了名,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扭扭捏捏就是矫情了。但可能的问题,也要事先说明一下。
1,我对这个斑竹的事业,特别是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实在是不甚明了。今天看个博客留言就折腾了许久,而试图将论坛的帖子引入日志,到现在也没有成功。
2,在另一个给爱东老师的回帖中也曾说过,有时想法有,一欲下笔,思路缠绕,文滞笔钝,费时甚多。
建议以霄冰老师为主,我打个下手,如何?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6 16:00

得,这个拿下!!
技术问题慢慢探索,实在弄不明白,还有英古、双霞和我呢。
偶们会“不吝赐教”滴

霄冰老师呢?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6 17:34     标题: 回复 85# 的帖子

哦,这个意见比较中肯。我接受,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不敢写或者不敢说,不是我的风格,缺点在不断发大中得到弥补,教训在不断书写的路上转为智慧。我放在博客的文章大可批判,尤其另类解读不够力度,那肯定是要挨批的,不过一篇是一篇,认识总在掘进就不怕让人笑话了。

只是认为他人不读书,或者没读什么书的批评的确不是什么好的批评态度。每个人都有学术的盲点。拿自己的专长和别人的短项比谁都可以冲老大的。我只选我喜欢的书读,而且不断在调整中。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6 19:26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6 15:31 发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5 07:09 发表
让霄冰和王京共同主持他山之石,一个东洋,一个西洋,这就全了。

王京:
被点了名,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扭扭捏捏就是矫情了。但可能的问题,也要事先说明一下。
1,我对这个斑竹的事业,特别是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实在是不甚明了。今天看个博客留言就折腾了许久,而试图将论坛的帖子引入日志,到现在也没有成功。
2,在另一个给爱东老师的回帖中也曾说过,有时想法有,一欲下笔,思路缠绕,文滞笔钝,费时甚多。
建议以霄冰老师为主,我打个下手,如何? ...
巴莫JJ快来看哪!
王京已经答应了。
快点找到王霄冰,
这事就快要成了。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6 22:27     标题: 回复 87# 的帖子

快找霄冰啊。。。。。。。。。。。速成!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1-16 23:34

刚看到施爱东老师在马老师博客中的回复,施老师对马老师的四大传说研究又做了进一步的另类解读。妙!
我绝不敢说马老师不读书,马老师知识面之广,从他在论坛上的回帖中就可见一斑。我只是觉得马老师在研究四大传说时,读的书有限,这从他文章的参考文献中就可见一斑。文中谈到传说故事的类型等非常专业的内容,竟然不引用(或者不知道)民间文学界公认的类型索引,而是自造了一些类型,有些说不过去吧。
马老师在论坛上影响很大,又好为人师,我觉得为师者千万不要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此言或许刺耳,让我们共勉吧。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6 23:42     标题: 回复 87# 89# 90#的帖子

来了来了,这就联系霄冰MM去~~
晓龙你是轮值坛主,也可以直接找上门去的呀~~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7 00:28     标题: 回复 72# 的帖子

燕赵回来啦~~
俺也松了一口气,真怕俺的啰嗦把你给吓跑了。
是的,爱东的批评是对的,太“较真”可能会产生其他“后果”。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俺也得先沉一沉……
现在看看有90多个跟帖,从中还诞生了几位斑竹,可见燕赵的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
继续吧,各位。。。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1-17 02:29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6 15:31 发表


被点了名,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扭扭捏捏就是矫情了。但可能的问题,也要事先说明一下。
1,我对这个斑竹的事业,特别是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实在是不甚明了。今天看个博客留言就折腾了许久,而试图将论坛的帖子引 ...
你们在这厢热热闹闹地讨论什么?要不是今天“天使来报”,我还毫无知觉呢。
被叶涛老师点了名,不做事是说不过去的。
不过我的问题和王京一样,或许更加严重,因我是个电脑盲,过去曾在报纸上(好像是杭州晚报之类的)发过一篇文章,叫做〈电脑,想说爱你不容易〉,是我平生写过的最得意的杂文之一,可惜找不到底稿了......
前两年答应萧放和刘晓峰搭档做民间文化论坛“域外俗谭”斑竹,结果也因为发帖子老失败的缘故,把一片竹林给荒废了。
所以为不负众望,最好还是以王京为主,我帮他打下手。他学电脑一定比我快,这么几天就会使用我看也看不懂的网络用语了呢。不信你们去查看他发的帖子....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7 02:34     标题: 回复 94# 的帖子

我看两位斑竹就不必分主次了~~

霄冰也不用担心论坛的操作问题,多上上手很快就会熟练的。

回头我把前台管理的链接发给你和王京~~

这就去作设置鸟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1-17 02:49

不怕各位见笑,我连怎么改善一下自己在论坛上的“形象”都不会哩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1-17 02:51

我是说,名字下面的那个黑影怎么换成图片啊,求救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7 02:53     标题: 回复 96# 的帖子

是说论坛的Logo图图吗?

点击控制版面→编辑个人资料(左侧导航条)→个性化资料(横向选择卡的第3项)

再上传图图,或是使用论坛系统提供的卡通形象。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7 02:56     标题: 回复 98# 的帖子

【控制版面】在论坛顶端的右上角,找到没?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7 02:57

我也是前几天才知道的,所以彻底改头换面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