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花花绳、龙舟竞渡:端午祭龙试论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怀群.花花绳、龙舟竞渡:端午祭龙试论

  端午节的起源与复合内容既是常式也是存在,其节令主题是其生命力所在,不必申说。本文仅重述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强调北方今日盛于古代的花花绳(香包)热与南方龙舟赛同是祭龙之遗风,同样繁荣之势空前。但是当代端午故事的讲述却忽略了端午南方龙舟竞度、北方人脖胫、手足腕系花花绳(五彩丝)节俗起源时“龙”的标志性实质,一节寻常纯朴、简约实用的“花花绳”被深沉地被淹没在万紫千红、五颜六色的荷包(香包)海洋之中。端午为什么戴花花绳(荷包)?原创时的说法己很模糊。虽然最古的龙舟竞渡之俗源自上古传说舜帝“祝融”南巡死于湘水,楚俗以五月五日为“祝融(火神)生日”,为纪念舜帝祝融而早有龙舟竞渡之俗,但未说清为何要选择“龙”这个标志。进而试论端午龙舟竞渡不仅为殇屈原而舟楫拯之或“夺标”,端午系五彩丝(端午索或曰五色线、缕、索)之五色焉能辟兵、避瘟、止恶、不病?由此提出中国人皆是“龙子”,复原南方北方“龙的子孙”在端午因祭龙而赛龙舟、系花花绳的原创之义,应是大数据时代的文化自觉,才能够不数典忘祖,不致使文化根脉迷失,尽而回归文化自信常态。
   闻一多先生70多年前考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闻一多《端午考》)“实际上,这个节日最早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它一直是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吉祥节日传下来的。”(乌丙安《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但是,闻一多先生考图腾祭“主要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部落举行图腾祭的日子”所取案例主要来自南方,存在于北方诸多城乡的“花花绳热”等祭龙民俗,并未被认为是祭龙民俗。而在一些大都市,人们只知道在超市购买陈年工业品粽子过端午节,对花花绳(香包)如“天外之物”一般陌生。

       与南方龙舟赛同义、同热的祭龙之遗风:北方戴花花绳(香包)

     南方以赛龙舟、五彩丝缚粽子、彩丝系臂以为长命、续命、辟兵及鬼。北方如何呢?在脖胫手腕足腕五处戴花花绳,在胸前后、双肩佩缀动物造型为主的荷包。花花绳是农妇口语化称谓。《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事文类聚》前集引提要录:“北人端午以杂丝结合欢索缠手臂。”
    (一)、北方花花绳
       
   (图花花绳系于脖胫、手足腕五部位)
花花绳,有文字记载的更文雅的名字未调查出,暂以古时俗称花花绳作为北方祭龙之符号。需要强调的是,北方人不仅仅是采丝系臂,而是首先把花花绳系于脖胫,其次系于手足腕五部位。端午之前一月间、前夜或凌晨,家家妇女无不摇着拧车,捻着线陀螺,以红、黄、白、绿、黑五色线拧成花花绳,清晨给未醒或早起的小孩系在脖胫、手足腕上。  
街市出售花花绳彩线
身体五个部位系五段花花绳,实际是戴了五条龙,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不仅姑娘们互相系之,父母儿女、夫妻、姑嫂、兄弟也尽享互系花花绳的天伦之乐,太太、奶奶给曾孙、孙孙系花花绳,可谓人生难得之福。邻里、亲戚、相好互赠花花绳,是赠福、赠运气、赠财富、赠智慧。四世同堂、耕读工商兴旺之大户人家人人佩戴,贫弱、白丁家庭亦不缺失花花绳与荷包。花花绳,是家境、人才兴旺梦的吉祥物。但是,十有八九的乡民并不知道端午是纪念屈原。及至21世纪初,父母给在外地的大学生寄去花花绳,个别大学生常年保留在脚腕上,为引得同学好奇。        
      (二)、先有花花绳后有荷包
南方人以五彩丝系臂,又以彩丝缠缚粽子投入江中。北方人以戴花花绳祭古俗之后,无江可投粽子,便以布角丝屑包香草成或大或小的粽子形状,以拧花花绳的彩线缠之,可谓纤巧伶俐,佩在胸前。端午节的“龙”的符号之一、以五彩线缠成可佩戴而不可食的粽子以后,荷包诞生了。  
北方以五彩线缠成可佩戴不可食的粽子
    古代的创新,不知多少智慧来自民间,和发明了千年不衰的小吃者应该是村妇一样,农家女姓无名氏们用五彩的丝绸碎角包了香草,以彩线三针五针搐之,名搐搐、五搐搐、午搐搐,五搐搐是传承了千百年至今还响亮存在的端午符号的原创之名,(当代的香包之名是典型的思维现代化、简捷化之后的市场称谓),全家佩戴五搐搐,这是最早的端午荷包的原创,是五彩线的放大延伸,是北方全民祭龙的集体无意式节目。
  
    龙荷包
    绣龙凤,是北方端午节荷包绣制的代表作之一,上百种荷包造型当中,龙是最神圣的符号式绣品,神圣、庄严挑战着悟性,灵性亦被激发出来,每个村落的巧慧女子代表才可为之。想象当中的龙绣缀成功,一般展示在上房中堂位置。
  五龙五凤特大挂件产生于当代,缀绣现代审美中的龙,大者数米,悬挂于公众场合。小者或悬挂,或置在男孩的双肩,女孩双肩则缀双凤。创作荷包的灵感,又升华至能想象到的动物,几乎无动物不缀不绣不搐,当代亦搐熊猫、北极熊、企鹅等。又有植物,好看好吃的果实、茎叶。信息时代的符号手机、变形金刚、奥运会吉祥物也进入创作之列。绣花枕头、鞋垫、裹肚、虎鞋、虎帽、童饰、女饰、挂件布艺,潜藏着以针工为品牌规模的产业。
(三)、甘肃泾川花花绳(荷包)夜市一条街
这是北方从古至今未变的民俗在当代存在的典型地区案例,县城有花花绳数条街,乡镇只少有花花绳一条街,挂满上百种荷包挂件,同时挂满了一束一绺一缕一股的花花绳,以尺寸丈量出售。己经有工厂化生产花花绳者,以手机微信推销,快递送达。凡买荷包者,必割花花绳。以足够规模的花花绳产能来看,全县的人口全部戴花花绳,也消费不了如此数量,供大于求、去库存成了时尚。而从每一个端午节的前一月起,热心的妇女们根本不考虑能卖出去多少,顽强地把花花绳拧出来,挂在街头树枝,她们也根本不知道五彩绳喻五条龙,五条龙在五个方位,看着它的龙子,龙子佩花花绳,是古代文身的变相;不知道戴花花绳是戴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佩花花绳是彰显龙的传人的标识。她们只朴素地知道,只要在脖胫手腕足腕、身体的五个部位系上花花绳,必然吉祥平安、健康长寿、心想事成,和过年贴春联、请门神、请灶神、贴福字一样,必然带来万事如意,每个家里的孩子必能考上大学、名牌大学。至2016年端午节,手机上点微信,手机屏幕上发表荷包特写、花花绳一条街情景,不可思议地比较出今日与古代系花花绳端午节世相的反差,不是用数值能够形容。这是值得关注的、是特别要刨根问底的现象和存在。在几乎所有物品都一年数次更新换代、一闪而过、被大家忘记的人事奇迹不可计数之际,唯独花花绳荷包情结顽强地浸润着人们心灵。
县城花花绳(荷包)夜市
罕见的是县城花花绳(荷包)夜市,热闹一个个白昼之后,夜晚才是忙于上班的青年男女、下夜自习的中学生们、老师们欣赏选购花花绳(荷包)的黄金时段,不仅人头攒动,笑语喧哗,青春气息漾溢,购买量总大于白天。夜市红火状态不觉间延伸至下半夜,可谓只有此间县城才显现的当代端午文化活生态,参与者忘我地光顾夜市的各个推位。


县城花花绳(荷包)夜市


县城花花绳(荷包)夜市
意犹未尽的是北方端午祭五龙的遗风在手机时代的此地成了最活跃的生活时尚,领头人以制作产业化、销售网络化、花花绳(五彩绳)会展街头化、端午索(花花绳、五彩荷包)市场化而热爱生活之心劲不减,全民热闹之程度,可媲美龙舟竞渡之壮观。百乡千村、整村整乡生产季节性民俗文化产品,正孕育着新经济时代的文化业态,微信、网销、快递,引导端午如此过。实质上,几千年间,朱索、花花绳(荷包)、续命缕、长命缯、五彩丝是一直在参与者如此无意识中颤变。它的核心是那个彩,是那个五彩,是那五种颜色,是那五个方位,是那五方龙的记忆存在,存在于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华人之间,存在于自觉与不自觉中。知道与大多数不知道其义地把五彩线佩戴在身上,等于在“文身”,等于在身体上打扮出龙的符号,脖胫、手腕足腕系五条花花绳,就是象征着五方龙,一条花花绳就是一方龙,小龙向龙亲妮,我们是龙子、龙的传人,今天我们就是在祭龙,只是这些话语在热闹中没有说出,没有重复发声,只是期待着以微信、新媒体在反复讲述端午故事的细节中讲出。     

花花绳一种
    花花绳、五彩荷包
   
  
端午索一种
(四)、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
  这是由甘肃庆阳市创办的国家级民俗文化节,一个匠心独具的民俗文化盛会,就这样把北方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串连了起来。2002至2016年,连续十四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发展成为全国性和世界性的更有影响的中华民俗艺术大荟萃的特色节会。以朱索、五彩丝、长命缕、续命缯演化的花花绳、荷包(香包)、陇绣,成了数千万人参与的世界性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唯一性昭然存在,它与可以和奥运会赛场相提并论的龙舟赛一样,在中国北方、南方正变成新经济时代的节日文化生活常态,源头原来是祭龙。
至于北方酒米晶糕、黏米粽子,赫然可与产稻米的江南粽子媲美,小米有酒米,即酿黄酒的谷米,黏米有黏性的糜子之米,酒米、黏米参以红枣蒸之晶糕,再以苇叶包成粽子,北方南方粽子仅仅就是大米、小米之分。小米晶糕、粽子是北方端午食品特色,只是讲端午故事时总以有简朴平庸之嫌而避之不谈。  
端午索一种
上述花花绳(荷包)、酒米晶糕、黏米粽子等端午古俗,陇右秦地上百县可见一斑,尤其平凉、庆阳今日比古代兴盛。   

       古代南方端午与龙有关的节目重提
  
以久远的记载为例。
  (一)、赛龙舟之龙节目系列
  独木舟做成龙形。
  东汉应玚《灵河赋》:“龙艘白鲤,越舲蜀艇。”
    东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晋代扬泉《物理论》:“龙舟整楫,不良不能执也。”
    南朝《襄阳乐》南朝清商乐曲:“上水郎担篙,下水摇双橹。四角龙子幡,环环当江柱。”
    《南史·臧质传》:“六平乘并施龙子幡。”
    南朝萧子显《南征曲》:“棹歌来扬女,操舟惊越人。图蛟怯水伯,照鹢竦江神。”图鲛的目的在“怯水伯”。
    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孙权,吴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言如龙之飞于天。”
  “身青而有文,如龙鳞于臂胫之间。”(《蜀中广记》)摇橹者文身似龙鳞。
   “穿着模拟文身的采衣水手们划着龙舟。”(闻一多《端午考》)
  弄舟人臂系彩丝,“采丝是文身的变相”。(闻一多《端午考》)
  (二)、彩丝系臂
  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风俗通》)
   “以五采缕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缯,以相赠遗。”(《风土记》)
  “士女或取……采丝系臂谓之长命缕。(《荆楚岁时记》)  
  “祝发文身错臂,瓯越之民也。”(《战国策》)。
  “越人以箴刺皮为龙(蛟)文,所以为尊荣也”。《淮南子.泰族篇》
   “文身是像龙文,《蜀中广记》:有“文夷人,身青而有文,如龙鳞于臂胫之间。”文身的习惯被放弃后,其遗意义还保存在衣襟的文饰间,是一种方式。”“采丝系臂,想来当初也是以像龙形的。这虽然没有明证,但既然是端午节的风俗,而端午节是个龙的节日,则结丝以象龙形是很可能的。龙形遗失后,便用五种颜色来象征五色龙,有时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织物编成的。(闻一多《端午考》)    
  (六)、“小孩们身上挂着五彩丝线缠的,或彩色绸子扎的,或染色麦草编的,种种光怪陆离的小玩意儿,原来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文身是“以像龙子”的,”“我看为名副其实,这个节日,干脆叫龙子节得了,”(闻一多《端午考》)
  (三)、彩丝缚粽
  以五彩丝缠粽。
  “‘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其遗风也。”(《续齐谐记》)
  “端午……以菰叶裹黏米,谓之角黍……或云亦为屈原,恐蛟龙夺之,以五彩线缠饭投水中,遂袭云。”(《荆楚岁时记》)
  “屈原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竞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荆楚岁时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襄阳风俗记》)

    五彩与五龙、古代北方祭龙

    (一)、五彩(色)与五龙
为什么要五彩(色)呢?
“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风俗通》)
“五龙用五个色彩来区分,所以龙是五色的名目。”“借五种色彩相近的物质,即所谓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来象征青赤白黑黄。并依这五色的方位,又将五行分配给五方。”“五龙观念起源之古,换言之,龙与五是分不开的,因为从图腾观念说,龙的数一开始就是五,……龙正是图腾社会的产物,所以我们也只能从图腾的观念来谈它。一方面龙的数既是五,所以在图腾社会的背景之下,五便成为一个神圣个数,而发展成为支配后来数千年文化的五行思想,……五月五日的端午,便是那观念的一个见证”,(闻一多《端午考》)
  (二)、五龙与古代北方祭龙
“匈奴俗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后汉书·南匈奴传》
“(肤施)县有五龙山。”《汉书.地理志》
“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南……东入五龙山……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山上有黄帝冢故也”。《水经.河水注》
“广固城……有五龙口。”(《水经.淄水注》)
《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经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荧阳县,疑即此祠所未详。(《水经.河水注》)
“《史记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索引》引崔浩曰:“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龙祠以五月的一次为最重要。又……“日上戊巳”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数五”戊巳和五在五行系统中是一套,而且黄帝即黄龙,所以祭龙重在五月,也是五行系统的安排。越和匈奴都奉龙为图腾,又都说是夏后氏的苗裔,他们本系同族”。(闻一多《端午考》)
       华人祭龙、亲龙
     古代南方端午节祭龙,因东西南北中有五龙,五与端午节相遇,“龙子”必须祭龙,以龙形之舟,挂龙幡,张扬龙的信号,水手文身似龙纹,彩丝系臂即文身,五种颜色代表五方龙,五彩丝缠粽子让龙享受,答案是,“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龙蛇)伤害也。”(《汉书。地理志》)吴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以避水神,“处海垂之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翦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说苑.奉使篇》)“越人文身以像龙子,船上挂龙子幡,也无非是龙子的信号,为的是让鲛龙容易辨别,不致误加伤害。把整个的船刻成龙形,目的大概也是这样。”“龙舟只是文身的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所以它是与文身的习惯同时存在的。图腾文化消逝以后,文身变相为衣服的文饰,龙舟也只剩下“图鲛”和龙子幡一类的痕迹,……古旧形态中的许多花样往往会全般出现,于是我们便看到穿着模拟文身的采衣的水手们划着龙舟──一副典型图腾社会的浮世绘,”(闻一多《端午考》)
   端午节与祭龙、系五彩索之俗因此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南方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以避水神”;二、以龙舟祭龙、文身变相为彩丝系臂,穿着模拟文身的采衣;三、少水域的北方人把文身、彩丝系臂演变为脖胫、手足腕系花花绳,又以彩丝丰富为五彩缤纷的荷包(香包),传承至今且今盛于古,却只知佩花花绳、荷包是为不病之驱邪辟凶的节物,而不知源头是为祭龙。
 
      龙的节日的重新认识

    中华大地上、华人聚居区,“龙”无处不在,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龙的旗帜、龙的绣品、龙舞、龙歌等。龙文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的存在,龙萦绕在梦中,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徽记、符号。常识与存在中的龙的故事历史久远,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结构完备的“龙”字,龙的图案和传说更可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文化。无论怎样讲述龙的故事,记忆中各种各样的龙其实都是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族微图腾。公认的龙故事细节里,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不断融合其他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大民族,其图腾也兼取蛇的特点,以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最后组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龙体现了中华各部落的大联合、大团结,龙在华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力的象征。只要中国梦无处不在,龙就呼之欲出。以龙为图腾,中国人是“龙的子民,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不是时尚,而是永恒存在。     
  一年当中,在中国人所有的传统节日里,华人过年时最爱把龙挑出来,是挑着龙迎接年,龙在贺年、拜年。特别节庆中也舞龙,但那是舞龙而不是祭龙。除此以外,龙的节目最多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这是祭龙、祭祖,闻一多先生在70多年就已经研究到位。要说的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正在实现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弘扬其民族的图腾徽记就是龙。中华民族在端午节祭龙,全球华人纪念民族图腾,是全球华人纪念民族图腾的集体记忆、集体有意识。既是最盛大的的爱国主义活动,又是活态的节令化、竞技化、体育化、娱乐化、群众文化化的中国精彩故事上演,更有虽然极为古老却又不庸常的特别意义。华人的集体意识中祭龙的节目是寻根问祖、是强调源头、是知道出发点,是为到达目的地。迎夏至、吃粽子、龙舟竞技、纪念屈原、驱疫健身、娱乐才是龙这棵大树上的繁茂叶子、累累果实,是流动的过程。
       
   龙的节日叫响,龙的遗产保护,端午本来就是华夏远古子民祭龙的节日

城乡民众、写文章者、新媒体主持人,应该共同叫响一个声音,理直气壮地突显龙在端午节历史重量中的份额,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个端午节龙的故事的精彩:端午节的主题是“龙的节日。”正如过年的主题是拜“年”。“龙”、“年”都是中华遗产。
端午节有祭龙、公共卫生体育、生态节令与人和谐、表现传统伦理、增进社会团结、纪念屈原等遗产式活动,端午节赛龙舟,“每个城市都有水系,大多能够安排比赛活动。一个街区可以有对抗赛。城市之间、省区之间可以有挑战赛,全国可以有锦标赛。如果再配以端午放假的制度,媒体大肆介入,那一定是中国的公共空间的一件盛事。”(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其实,今日国力之强大已不可想象,大都市、中小城市,全国南北的许多县城,大量的乡镇也有“认同文化”的条件举办龙舟赛。佩戴龙饰,当代人不可能“短发文身”,但要知道在脖胫、手足腕系上花花绳,佩戴荷包(香包)是与龙舟赛同义的祭龙民俗,这才是复原端午节之根本,接通端午节之主脉,回到端午节之源头,圆满端午节之梦想。纪念屈原当然意义深远。
  祭龙就是祭祖,祭祖就是不忘祖先,中华民族,南方北方,全球华人,共同祭一条中华龙,祭一次中华龙,以季节论,正当时宜。主题是赛龙舟、戴花花绳(荷包),其次是纪念舜帝祝融、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吃粽子,等等,这才是中华民俗端午遗产的本来,这才是中国民俗学要做的端午节之大学问。只要中华民族图腾徽记在端午节昂首飞舞在华人之间,“近年韩国妄称端午祭祀本源于韩国古俗”“韩国多种风俗文化本非其民族之原创,而是华夏古文明风俗之抄袭复制也。”(何新《端午节来源新论》)其妄论将不攻自破。  
  无论是大数据社会,未来的智能社会,民族根源是永远不能也不会忘记的。过传统节日就是继俗,继俗就是不忘民族本来,而不仅是设立假期、卫生保健、游玩。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就是年年岁岁重复讲传统节日的故事,故事主题是在后来不断的认识当中丰富校正的。龙图腾、龙的传人是不知道有多么遥远的的存在,但是在端午节讲龙的故事,就是继俗,也就是旧话重提、刨根问底,才能够不数典忘祖,才不致使文化根脉迷失。
传统节日是个符号,端午是个符号,图腾是个符号,龙是个符号, 这是不可以考证的,而是要人们每一年重复此话题,让不知道的孩子们必须知道,让不知道的孩子们知道以后又重复讲给不知道的孩子们,一代一代,周而复始
2016.8.9.
2016.8.12.
  2016.8.13.11.15.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