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立璠教授七十华诞暨从教四十年座谈会发言辑录(一)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陶立璠教授七十华诞暨从教四十年座谈会发言辑录(一)

陶立璠教授七十华诞暨从教四十年座谈会发言辑录(一)


【按语】这是十年前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辑录,转眼十年过去了,我也将迈入耄耋之年,往事如烟,而大家殷切的话语时常在我的耳边,未能忘却大家的期望。十多年来仍然转战在民间文化领域,为民间文化尽力,大概是大家勉励的话语在鼓舞我前行。
座谈会时间2007330日(陶立璠先生的生日是193837日,此次座谈会因故推迟至330日举行)
座谈会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多功能会议室
座谈会主持人:邹明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秘书长。
与会者:应邀与会的学者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民俗博物馆、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贵阳学院、湖北中南民族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韩国中央大学,他们都是陶立璠先生的同行好友及历届毕业和在读的陶立璠学生的学生,70多人。
邹明华:今天是一个喜庆的日子,陶立璠先生古稀华诞和从教40周年座谈会在这里举行,作为陶先生的弟子,我们发起组织这次座谈,是借陶先生古稀华诞表示我们受教的深深谢意。
陶立璠先生从事民族教育40年,活跃在中国民俗学的舞台。他不仅从事民俗学教学、研究,培养民俗学人才,而且是一位民俗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他与同仁发起成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担任学会副秘书长,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局面;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之后,先后担任副秘书长、副理事长,曾主持全国民俗学讲习班,培养急需的民俗学骨干;1996年成功地策划召开了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倡议成立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担任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为亚洲民俗学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做出巨大贡献;1998年创办《中国民俗》网站并担任主持人至今;他曾用十年的时间,组织国内民俗家编纂、出版了31卷本的《中国民俗大系》,致力于中国民俗志的建设。他还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担任民族文学分支的副主编。此外参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任《中国谚语集成》副主编,业余坚持工作20多年。目前还工作在教学岗位,继续指导研究生学业。陶立璠先生还被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奉献精神带来累累硕果。
为祝贺陶立璠先生古稀华诞和从教40年,我们发起组织此次座谈,得到许多民俗学前辈的响应和师兄弟姐妹们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先生致辞。
向云驹:先代表白庚胜书记,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向陶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陶老师几十年来,像刚才说的,桃李满天下,人才一大堆,成果一大堆。我们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又在民间文化领域工作,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工作成绩和成就在社会上,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有非常好的形势。我们作了一些工作,但是要说起根来,还是得益于我们在学校接受的关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知识。陶老师是民族大学开民俗学课最早的老师,我是第一批听他上课的学生。就靠这点基础,后来再恶补一下,才开始更深入的接触民间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领域。不但我个人得益于陶老师的教育,我们协会这个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陶老师和中央民族大学的这个学科的老师和学生的非常有力的支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的工作就是要团结广大的专家学者开展工作。如果我们只是自己做,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就是靠大家的理解、支持、帮助和积极的参与。但是如果我们在专业上没有对话的资格,没有对话的水平,没有这种对话的语言,也是不能团结专家学者的。也正是靠着我们老师教授的这些知识,这些基本的常识和知识,靠着接受的一个基本的训练,我们能够在工作中跟专家学者对话,把工作一步步推向深入。所以,饮水思源,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师。
大家知道,“文革”以后,陶老师很早就支持、参与了民间文艺学的恢复重建,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恢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陶老师是最早一批介入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在中国民间文艺恢复、复兴过程中,陶老师一直走在前沿,参与了全过程。那个时候,中文系的许多老师都是以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美学为骄傲,以研究古典文学为主,搞民俗学有点旁门左道。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那个时候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民间文艺学的巨大的价值,就是现在可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一价值。但是,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这个局面已经大大的改变了。所以我觉得,陶老师是有远见的,他特别懂得在中央民族大学这样的院校,面对这么庞大、这么丰富的多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不能无动于衷。陶老师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以及它在中国民俗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所编写的教材,展现了这种丰富性。他的第一部民俗学著作,在这方面是最大的特色。也许正因为有多民族特色,他的著作才被国外的学者引用,被国外学者介绍、翻译、出版。在当时,民俗学和民族学一个简单、不太合理的分工是,好像民俗学是研究汉族的,民族学是研究少数民族的。这一个观点现在就有比较大的改观。那时,陶老师已经在民俗学里面把整个民族学的东西扩大到整个民俗学的领域。我觉得,在这个方面,他是具有先知先觉的,是学术上觉醒比较早的一位先生。
也许陶老师做的工作大家都知道,特别是对中外交流。中国民俗学和国外民俗学交流方面,他的贡献也很大。大家知道,他前两年出版的31卷本的《中国民俗大系》,是非常庞大的工程。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同志,很多学者有这个理想,最后没有实现。陶立璠老师以他独特的能力完成了这一工程。这个能力不光是表现在学术方面,还有组织、运作能力及对图书市场的判断。这种能力使他成就了很多很大的文化工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少数民族文学分支的编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等。
在民俗学研究领域,陶老师很早就提出民俗普查问题。在他组织的中国民俗学会的年会中,陶老师专门提出了全国民俗普查的问题。就为这一理想,我们这些晚辈后学,也都记在心里,共同为这个理想而努力。还有大家也都非常了解的,他创办了《中国民俗网》(www.chinesefolklore.com),也是具有开先河的意义的。在民俗学界,特别是在中老年这一批专家学者里面,是空前的,他做的比较早、比较成功。以他这个年龄段的学者来说,对现代科技工具的使用,很前沿。我认为,这实际上给周围的人都带来了影响,至少直接影响他的学生,直接影响周围的学者。当然也影响我们这一代。我们走向社会,还是经常关注陶老师学术动态、学术研究工作方面的最新的想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一直想做网站,尽管做得不很理想,但是这个意识是极大地受到陶立璠先生给我们的鼓励,或者学术的压力而萌发的。他让我们感觉,这个工作必须做到这个份上。陶老师带给我们的像这样无形的影响很多很多。
这两年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来,陶立璠老师在抢救工程的首期论证,以及在理论上、学理上、学术上替我们在各界广泛呼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论证过程中,他参与了很多的工作,也是我们实施抢救工程中最重要的学术智囊之一。通过开展一些工作,我们得到了学者的支持,也把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理想和想法努力去实现。我们秉承老一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在积极地实践他们的一些很成熟的学术理想。因此,我本人代表我们协会在这里向陶老师表示祝贺,我个人作为陶老师的学生向老师表示衷心的祝福和祝贺。谢谢。
邹明华:下面请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代表贺学君老师致辞。
贺学:在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我们在这里相聚,祝贺陶立璠教授杖国之年,就是七十华诞,心中充满着欢乐和喜悦。在此我代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特别是会长樱井龙彦先生,秘书长刘京宰先生和中国分会的全体同仁,向今天的寿星陶立璠教授表示最诚挚、最由衷的祝贺,恭祝老会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回想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成立和它所走过的路程,可以说是与陶立璠教授是紧密相连的。他为之所做出的贡献可谓是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没有一分钱,没有一间房子的情况下,陶立璠教授认准了目标,不懈的努力,以他的学术影响和人格魅力广泛团结同仁,从成立到今天,已有日本、韩国、越南、蒙古国、老挝、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学者参与,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国际性学术组织。陶立璠教授以他老黄牛似的默默耕耘的工作态度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格,使学会迎来了学术上的巨大丰收,出版了六本论文集,一册专辑,并有韩国和日本各种不同的文本。由各个分会担任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多达九次,涉及到五个国家六个地区,使国际文化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陶立璠教授严于克己、宽厚待人,以宽阔胸怀接纳贤达。他以事业为重,在学会走上正规兴旺发达的大好形势下,主动让贤,提携后辈,把年轻的学生推向了工作的第一线。现在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任务也越来越繁多,各国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我们希望老会长一如既往关心指导学会的工作,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使学会的工作更上一层楼,也希望陶立璠教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让我们在他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在更大的地方相聚为他来庆贺生日。最后我们再一次祝福陶老师身体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美满!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全体同仁
        2007330
邹明华:下面请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柳春旭书记发言。
柳春旭: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参加陶老师的七十华诞和学术座谈会,感到非常荣幸。我是兼了好几种身份参加会议的,既是学生,又是同事和朋友。学生,我是1972级的,在陶老师门下学过;同事,与陶老师在中文系共事十多年;朋友,陶老师和我虽然年龄差距大,而我们在一起是无所不谈,算是朋友。今天以这三种身份代表我们的同事和自己,由衷的祝愿陶老师健康长寿!
第二点,陶老师在我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科建设上做了很多的贡献。刚才向云驹秘书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代表讲了。社会上,陶老师做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在我们学校,我们学院民俗学的学科建设上,现在建立了民俗学硕士、博士点,这和陶老师打的基础分不开,也是借了陶老师的学术影响。陶老师没有退休之前,是民族大学第一批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者,也是第一位在本科讲授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课程的学者。现在虽然退休了,还在发挥余热,帮助我们学院带研究生。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些在民俗学研究中已成为佼佼者,成果累累。他对学生的教育是孜孜不倦,既教书又育人。在民族地区确实是桃李满天下。陶老师去过很多地方,只要他去的地方,都能见到自己的学生。在七十年生涯中,我觉得这个可能对陶老师来说也是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
第三点,我觉得陶老师无论是学问还是生活态度,都有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两方面他都是与时俱进的。比如,我们还不太懂电脑的时候,他就已经开通了《中国民俗》网站。他叫我去看,我非常惊奇,觉得那个网站的页面太漂亮了。这能不说是前瞻意识特别强,与时俱进吗。生活上我们好多年轻人都觉得赶不上他的节奏。我去驾校学开车,学了两次都没通过,陶老师轻易拿到了驾照,而且已经开车上路了。有一段时间,陶老师的家庭生活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没有看到他悲观失望,他特别乐观。我觉得做人这一点非常重要。生活没有目标,没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真的遇到困难很快就垮下来了。陶老师对生活的态度,我觉得作为我们晚辈,特别值得学习。这个是我讲的第三点。
第四点,提点希望吧。陶老师的社会影响很大,学术研究也非常出色。希望在我们学校、学院的学科建设、培养研究生方面再做贡献,给我们更多的支持,使我们把培养人才的工作做的更好。
最后,再次祝福陶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年轻!谢谢大家!
邹明华:下面请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叶涛先生发言。
  :因为中国民俗学会的理事长刘魁立老师正好在外地出差,今天早上专门打电话嘱咐我过来,代表他,代表中国民俗学会给陶老师祝寿,也祝贺他从教四十周年。
老师是中国民俗学会从创建开始一直到现在还在担任领导工作的老一代的民俗学家。从我自身角度来讲我是受益者。从80年代开始学民俗学,到后来带学生,一直是读着陶老师的书,所以今天我主要还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来向陶老师祝寿。中国民俗学会从1983年成立以后,陶老师在担任中国民俗学会领导期间,从办培训班,办年会到组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都给整个民俗学会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今天他继续在指导我们这些年轻的学者在做学会的事情,所以我特别要代表民俗学会的这些年轻人向陶老师表示感谢,也表示祝贺。另外,我从自身的角度,感受特别深的一点,就是陶老师的那本《民俗学概论》。那是咱们国家比较早的,同时影响最大的几本概论之一。我个人特别受益在哪儿呢,当时给学生开课的时候,逼着我先要认真读。为什么呢,书里面很多都是少数民族民俗例子,而我这个在汉族地区长大的,又给汉族地区学生讲课,所以如果自己搞不清这些,学生们提的问题我是很难回答的。但就因为这一点,我补了这些课,同时也使民俗学教学当中加大了民族民俗的成分。这个是陶老师那本《民俗学概论》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在同学的学习当中弥补了其他一些概论的不足。在这一块我觉得受益匪浅。我觉得在中国搞民俗学的学者都长寿,起码我们都向钟老看齐。最后祝陶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邹明华: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吕薇发言。
  :我接到通知比较晚,特别想如贺学君老师这样写一个稿子,但实在是来不及了,我也只能这样口头说一下了。我和陶老师相识比较晚,有朋友相见恨晚的感觉,就是恨到没能成为陶老师亲手炮制的“桃子”。和陶老师这么多年的交往,多半都是在会上见面。我们俩经常会挨着坐,人家上面开大会,我们下面开小会,和陶老师挺能谈得来的。为什么能够谈得来呢,就是刚才有些老师说的,陶老师能够特别能理解年轻人。他这些想法,无论从他的科研业绩来看,无论是过去搞教学,后来办网站,再到出版31卷本的《中国民俗大系》、创办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他总是在不断的创新。所以这点他总和学界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我就感觉到和陶老师挺能聊得来的。我也从陶老师那儿学到很多东西,他很多真知灼见,这么一说我总是一拍大腿,真是说得太好啦,我马上就把陶老师的话当成我的意见就在会上发表了,赢得了掌声。所以在这儿让陶老师原谅,这是我的剽窃啊。
主持人还没有自我介绍呢,主持人是邹明华先生,她工作在我们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现在是副研究员,将来是研究员了,她非常能干,这是陶老师亲手炮制的最好的桃子之一。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有的学生以后要报考研究生,我希望能报考邹老师,邹老师是非常出色的,陶老师非常得意的门生。我想说的意思就是说,我接到要致辞的通知,我一想我可以祝寿的话说很多,但从我本行来说,我怎么能够理解老一代人他们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最根本的贡献是什么,他们那一代人的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这是我从早一直想到现在还没有想出很好的表达,但是我想出了一点,我用一个词来表达,这个词叫“孔子退休儒分为八”。孔子虽然退休了,他的学生分了八派,这话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可以从好的方面理解,也可以从不好的方面理解。我从好的方面理解,好的方面意思就是说,我理解的那一代学术人,就是陶老师这一代的人,基本上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代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家。50年代入学或者60年代入学,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延续了使我们这个学科经历了十年文革的这个大破坏以后在恢复的时候,把这个学科仍然能够建设起来,使我们今天能够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贡献。这是一个表面的贡献,另外一个贡献我的意思是说,他们是孔子那个风格的,而我们这些学生是师孟学派,孟子、荀子这一学派的,我们和那一派人不一样。他们是综合的,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综合的,他们写了很多概论,这些概论给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所以我说他们是综合的。孔子就是综合的,在西方柏拉图是综合的,西方2000年哲学史都是解释柏拉图,中国至今都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什么“八荣八耻”,都是以民为本,都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孔子这样的伟大人物,他的综合性,他在一开始所创立的各种可能性都包含在里面。学生们才能从中发掘出其中的一种可能性成为自己的学术特色。我想这就是陶老师那一代人的一个贡献,他们不光延续了这个学科,他们把这个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传给了我们。所以我说,今天我们这些学生可能只能执其一端,陶老师那一代人我们只能拿出一部分,但是陶老师不要恢心不要失望,不要对我们学生失望,你的学生们每个人执其一端,但合起来就把您复制了。所以说学术是有希望的。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是有希望的。因为你们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谨此以上述简短的几句话为先生寿。
邹明华:下面请教育部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术委员会研究所所长董晓萍教授发言。
董晓萍:首先我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也代表北师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全体师生来参加这个会,向陶立璠教授七十华诞表示衷心的祝贺。(发言全文见本书《高考后与中年学者》,此处从略)
邹明华:下面请陶老师的老朋友原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社长杨亮才发言。
杨亮才:(发言全文见本书《同是民间守望人》)
邹明华:下面请陶老师的老朋友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的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学家贺嘉先生发言。
  :我今天来是作为陶先生的老朋友和老战友参加祝寿活动,也是跟他一道分享。我们俩年纪差不多,我们是同辈人吧。我说我们俩是战友,就是因为我们俩原来是为了一件共同的事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这些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通过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发起、组织和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一个大的工程。这个工程不管怎么样评价,或者它的规模怎么样,但是它作为我们中国的民间文艺事业来讲,是一件大事情,也是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件事情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陶立璠先生从酝酿一直到组织实施,全过程他都在参与。这期间,我们俩一起工作,我是作为他的服务人员参加的,他是负责《中国谚语集成》,谚语集成的主编是马学良先生,陶先生是三个副主编之一。在这二十多年中,这件工作历经坎坷,但是陶老师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认真地去审稿子,非常认真地去做这件事情,现在这项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辛苦,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据说今年多大90多卷本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就可以出版齐全。如果说陶老师有各种成果的话,这也算是一大成果吧。另外,作为同辈人,我是很佩服陶先生的,我佩服他的学识;佩服他的聪明。他学什么玩意儿都学得快。说绘画,到他们家去,满墙挂的都是他的画,还在日本举办画展。我们一块儿吃饭,开始的时候是说车、论车,等稿子审完就散了,下一次开审稿会,他开上车了。非常奇怪这么快他就会开车了。我常说,老陶这家伙真是聪明。第三个我佩服他的潇洒,我们大家都一块走过了这么多年,就像董晓萍老师刚才讲的话,你没听见他说过难字。他这么多年来,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家里面的各种事情,那么多事情够他难的了,但我没看见他愁眉苦脸过。在什么困难条件下,他都是这个样子。过去有个歌叫《潇洒走一回》,老陶真是潇洒走一回,我们要学习也未必学得来,但是我还是要努力向他学,就学他这一点。学识是作为他的学生向他学习,聪明呢,像我智力还有,就按我的这个智力来向他学习。我要学习他这种潇洒。不但我们这代人要向老陶学习潇洒,也希望在坐的年轻朋友们也要向陶老师学习,学习他,潇洒走一回。
邹明华:下面请陶老师弟子的代表王霄冰博士发言。王女士是陶老师学生,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专程从德国赶来参加座谈会,还要介绍一下在座的他的先生,著名的德国民族学家白瑞思教授。
王霄兵: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师长,各位学友,大家下午好!敬爱的陶老师,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您的弟子、我的师兄弟、师姐妹们在您七十华诞之际,向您献上我们美好的祝愿。1988年的秋天,我和我的师姐吴雅明、师兄刘勇一起投到陶老师的门下,从此也非常荣幸地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那个时候的中国民俗学正处于“文革”后的恢复阶段,教科书和学习资料都相当缺乏,陶老师的《民俗学概论》和三卷本的《少数民族民俗资料汇编》是引导我们进入这个领域的非常重要的入门书籍。这两部书对于中国当代民俗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科学的影响,我觉得是非常巨大的。有一个例子可以为证,在十多年后大约2003年,我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和运用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当时我的指导教师是非常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宗克河(音)教授,还有他们那里一大批古文字学家。他们搞古文字和古代文化研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亲口对我说得益于陶老师那本《民俗学概论》的启发,而且他们也在研究成果里大量引述了陶老师书里的一些理论。
作陶老师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不仅因为陶老师见识广,风趣健谈。听他讲课,听他聊天,都是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还不仅因为陶老师做着一手好菜,过年过节,有时候会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小聚,陶老师会亲自下厨,给我们做几个美味菜肴。因为陶老师交友非常广泛,为人谦和,走到哪里都有成群的朋友,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也能跟着沾光,到处都能收到学界师长同仁们的善待。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刚才贺学君教授讲的,陶老师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宽厚长者。他自己在家里是模范丈夫,不知道师母是不是同意我这个说法,模范父亲,在学界和社会上也广受尊敬,但对待自己的学生,从来都非常的宽容和尊重。在我的印象中,他对待事物总是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即使他认为不对的事情也都是侧面提醒,很少正面地严厉批评和阻止。他平时爱说的话,我觉得师兄弟、师姐妹们可能都非常熟悉,就是“没事”、“去做吧”、“行”。这些很简单的话,对我们开阔眼界,拥有一个非常宽广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对于我们学生的引导往往不是言辞上的教诲,而是以身作则。我记得在上研究生的时候,每次出去做田野调查,陶老师都是自己打电话联系,亲自安排,采访的时候都亲自做采访人,所以处处都为我们做出生动的榜样。要说的话真是太多了,但是时间很有限。在中国,老师到了一定的年龄,学生们往往要改一改称呼,就叫“先生”而不叫“老师”,听上去多了一点尊敬,但是哪里好像又隔了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们称呼“陶老师”二十多年来都一直称呼到今天,而且我觉得还没有叫够,还想继续再让我们叫几年。当然我也不反对我们改称“陶先生”,因为在我心目中,在弟子们的心目中,您永远都是我们的老师,一个带着甘肃农家后代的朴实与真诚,带着传统知识分子的谦和与执着,带着当代中国学者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好老师。在此我谨代表您所有的学生,对您说一声,生日快乐!衷心的祝愿您身体健康,青春常驻,永远快乐,永远年轻,学术之树长青!谢谢!
邹明华 :接下来我们要给陶老师献上贺礼,大家送来了各种各样的贺礼,我们选了一下有代表性的,我们请民间艺术家面人大师张俊显先生献上他自己亲手制作的《寿星》来祝寿。
张俊显: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跟陶老师是多年的朋友了,说是朋友,我有点高攀了。因为陶老师是著名的学者,教授,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我从以往走到今天,取得的成绩都和陶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教导是分不开的。在座的有两位我的领导,向秘书长和白书记,我坚持面塑艺术二十六年,是陶老师帮助我走上从艺的道路,还帮助我走进民俗学会。我刚开始做面人目的就是玩儿。陶老师觉得不行,语重心长跟我说“张俊显,你必须把民间艺术当成事业去搞”。我说,陶老师,行,听您的,我当成事业去搞。通过陶老师耐心地给我解释,帮助我提高认识,他说“第一点,你必须要坚持,第二点,你必须要学会做人。只有很好的学会做人,你才会把你的艺术提高上去,才能处理好一些事务”,所以说这些方面我都是按照陶老师的教导去做的。“第三点,张俊贤,你不能光去做这面人,你得上升到理论。等到你过一段时间,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你为什么这么表现,为什么这么做”。我说,行,陶老师,我答应陶老师了。我就自己背地里下苦功,去读书,去学习,去做笔记。从那以后,陶老师让我养成一种善于观察事物,记笔记的好习惯。这么多年来,我写了大量的面塑笔记。陶老师有时说,我送你几本书,你回去看一看,在陶老师的带动之下,我现在也写了一本《面人制作技法》,已经出版了,在各大书店都能买到。我今天取得这些成绩,真是应该感谢陶老师。陶老师在咱们搞民间艺术这一行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好朋友,都取得了好的成绩,确确实实与陶老师给我们的帮助是分不开。在这里,真是,我再一次地感谢我的恩师,我的好朋友,陶立璠老师。我亲手做了一个面人《老寿星》送给老师,祝陶立璠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陶老师:谢谢!
邹明华:下面由民间蜡染艺术家青林海先生献上蜡染的《孔子出行图》。 
青林海:我是来自贵州苗岭山区的,仡佬族,不是苗族,来给陶老师祝寿,我也是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国际亚细亚学会会员。带着两个身份,我把图案先讲解一下。这幅《孔子出行图》反映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开办教育的情景,我们是用手工蜡染制作装裱的。陶老师有种儒家的风范,尤其对于我们的教育引导。我对陶老师的敬仰,有三点感受,在画中表现了我的心情,陶老师一生从事民族教育,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推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交流,使我非常敬仰敬佩;第二,通过他的学生,我的表妹祝黔,认识了陶教授。当年我在中华民族园搞蜡染、扎染活动,他亲自参加,而且给我非常大的鼓励。台上鼓励,台下鼓励,具体的帮助扶持我。虽然我不是他的学生很遗憾,但是我愿意作为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学事业中,我记得有一年,美国休斯顿大学的两拨团队来拜访他,他搞了一个讲座,把我推到中央民族大学举办蜡染展示。当时我记得陶老师讲的是北京胡同文化,我讲苗族蜡染,讲座完了,我的蜡染全部被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师生买走了,我非常感谢陶老师为我提供的宣传机会。在我的接触中,感到陶老师的理念,心态都很年轻,今天到场的师母也值得我们一拜,陶老师今天的着装肯定都是师母给配搭的,比我还年轻十岁。最后祝陶老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谢谢!
邹明华:下面的时间由陶老师弟子和自认为是陶老师弟子的,给陶老师献花。献花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或者自己的方言来对陶老师说生日快乐,或者说你最想说的祝福的话。最好是拥抱陶老师一下或者亲吻陶老师。
(献花、祝贺的场面十分热烈,之后稍事休息。)

TOP

祝陶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