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天上银河、地上沂河——听叶涛老师讲“非遗背景下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天上银河、地上沂河——听叶涛老师讲“非遗背景下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文/陆慧玲

  
  红枫正浓的海大校园里,十一月的轻风带走了樱花树的落叶,却迎来了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涛老师。早在叶老师到来之前,便在民俗学课播放的纪录片视频上见过他的身影,也听给我们上课的李扬教授说过,叶老师是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关门弟子,在民俗学领域耕耘三十年,成就斐然。
  外面秋雨微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厅却坐满热情的师生听众。叶涛老师此行为我们带来的是题为 《非遗背景下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的讲座。他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为我们梳理了有关牛郎织女传说从星宿到人间的历代演变,进而以山东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例,详细讲述了其“天上银河,地上沂河”的“在地化”过程与传说在当代的传承和变异,随后总结了牛郎织女传说的三种传承方式,并简单介绍了这一传说的海外传播,最后提出了关于传说类非遗保护的几点思考。
  叶涛老师在讲座过程中,充满激情,幽默风趣,整整两个小时,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时而语重凝神,时而意兴湍飞。在回忆起带领山东大学学子,在大贤山采风偶得宋、明碑石一事时,叶涛老师的欣喜之情似乎不亚于当年,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当年采风的细节、趣事,令听众不禁心向往之。言语之间,让我们感受到叶涛老师对民俗的热爱与情怀,在学术研究期间所经历的艰辛周折也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欢乐与收获。想起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学术生涯访谈录中说到,“文革”期间他所经历的三千多天的苦辣辛酸和风霜雨雪,更多地是给了他在今天用多少经费和精力也难以得到的宝贵财富,采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手民俗资料。清代古文字学家阮元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每摩挲一器,拓释一铭,俯仰之间,辄心往于数千年前。”我想,每一位民俗工作者,都有着对民间文化的挚爱,他们钟情于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与生养其间的人民大众,及其所牵系着的民俗传承,每一次的田野新发现,或许都能让他们有“辄心往于数千年前”的喜悦与感慨。
  讲座的最后,叶涛老师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学者、民众的三方参与和共赢。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应起主导作用,学者作为积极参与者,需要做出理论建言的贡献,而民众作为遗产的拥有者,应尽快由从被动参与者向主动者转变。在说起2004年受当地政府邀请,协助沂源申报“牛郎织女传说流传地”的非遗项目时,叶涛老师正言道:作为学者,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学术的崇实性与严谨性,不屈身附庸、不急功近利。民俗学者应有的操守品质,在叶涛老师身上得到了诠释,为我们这些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
  主持讲座的李扬老师在总结中说,民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我们有热情、有情怀的一代去共同努力,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天宽地阔,大有可为。我想,作为一个民俗爱好者,要像老师们一样,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行进在民俗的田野,描绘民间文化的美丽画卷。
  讲座结束,雨后的校园,更多一份宁静与清澈。看见前面的图书馆楼,我心中一动,赶紧给李扬老师发了一条微信:“师父,叶涛老师讲座后赠送的那一套牛郎织女研究丛书,我可以借阅拜读么?”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校报 - 第1914期(2015年11月12日) - 第02版:新闻


[ 本帖最后由 大耳朵 于 2015-11-13 17:3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你同学写的啊?师父师父的。。。。李老师微信头像都改成唐僧了。。。。

TOP

回复 2# 的帖子

哈哈哈,是一个本科生,每年都做“本科生研究培养计划”的民俗田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