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互联网+下的职业农民:多地颁高级职业农民证书

互联网+下的职业农民:多地颁高级职业农民证书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施磊 发自北京

  赵鲲鹏是北京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大四学生,临近毕业的他做了一个让父母出乎意料的决定:回老家河南南阳种地,当一名职业农民。然而,像赵鲲鹏这样的大学生并不多见。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农民老龄化之后,明天谁来种地?》一文,提出了农业从业者无人为继的忧思。

  可喜的是,当“互联网+一切”成为创业主流的时候,农民——这个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称谓,正悄然发生着变化。4月25日,农业部网站发文称,今年将“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1万名”。

  华商基金管理的基金经理刘宏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与“互联网+”联姻是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农民老龄化后,谁来种地

  还有两三个月就要毕业的赵鲲鹏这两天做出一个让他父母不敢相信的决定:回河南南阳老家种地。他对长江商报记者说,这是他考虑很久才下定决心的。赵鲲鹏目前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上大四,从事农业工作并不出乎家人的意料,但回到农村老家实打实做回农民还是让父母想不通。

  “就是做农民。”他对记者说,“我学的就是这个,其他同学在面临分配时很多都想去创业,我没有资金,但现在国家对农业创业这块政策还不错,人还是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做事吧。”

  做出赵鲲鹏这样选择的确实还不多见。近日,人民日报的文章指出,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已是我国乡村的普遍现象,“明天谁来种田”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难题。尽管这些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但在田间劳作的大多还是老年人。年轻人不愿务农,归根结底还是农业的吸引力不足。一没“钱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如打几天零工挣得多;二没“前途”,当一辈子农民,种一辈子地,有啥奔头?

  人民日报刊文提出的破解之道是:关键就是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引导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事关国本。这个问题在国家全局性的部署中应当说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积极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从业者,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

  “新型职业农民,对!”赵鲲鹏也提到了这个词。他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我现在是农民,不意味一辈子当农民,只不过农业是我的职业。”

  像赵鲲鹏这样大学毕业后直接回家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毕竟是少数。更多文化水平较低的年轻人宁可在城市务工,也不愿回乡种地。“很多城市务工人员对农业扶持的新信息并不了解,而且始终认为当农民没有社会地位。”南开大学社会学学者黄小程对长江商报记者说,“其实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可能是相当体面的职业。”

  黄小程说,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政策,几年前开始做了。2012年8月,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在全国遴选100个县,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选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作为培育对象,探索建立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互相衔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去年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2个整省、14个整市和300个示范县重点推进,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经过近三年探索,初步明确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三位一体”是就培育环节而言,改变以往单纯对农民开展培训的形式,综合运用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种手段培育农民,培养一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生产经营者队伍;“三类协同”是就培育对象而言,按照农业社会化分工,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个类型,实行差别化培育。“三级贯通”是就培育成果运用而言,根据教育培训经历和生产经营规模等,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定,颁发证书,并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探索建立标准化、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制度,引导农民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执业技能。

  除了人才培养,国家在外部环境上也开始着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地的建设。2015年4月21日,中化集团与农业部联手在山东省临沂市举办“中化情三农梦”农业服务暨农业部科教司、中化化肥合作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启动仪式。今年农业部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规模扩大到全国4个整省、21个整市和487个示范县。同时,农业部还将联合相关部门启动智慧农民云平台、师资库、职业农民创业基地(园)等建设。

  农业部科教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体两面。前者意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后者重在解决“如何种地”问题,两者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专项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院校联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机制与模式,中化集团下属中化化肥联合农业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以“政企合作培育新型农民、科技扶持助推现代农业”为主题,正式启动今年的“中化情三农梦”活动,着力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业创业,做个体面农民

  互联网+农业什么样?

  近来投市行情大好,“互联网+农业”的题材被看好也说明了农业创业的有为性。华商基金管理的基金经理刘宏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农业效率还很低,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能够提升效率空间最大的就是农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与“互联网+”联姻是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政策持续催化下,估值合理潜力巨大的智慧农业领域,有望在2015年成为领涨农业的主流核心机会,投资者可借道重配该领域的基金把握投资机会。

  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互联网+”一亮相便引起热议,各个行业都在讨论互联网加了自己会怎么样。

  互联网与农业,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一个像阳春白雪,一个像下里巴人,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从对农业的深度改造开始,到颠覆农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再到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农业盛宴正在上演。

  “互联网+农业”,就目前的实践看,主要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利用互联网固有的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并进一步畅通农业的市场信息渠道、流通渠道,使农业的产、供、销体系紧密结合,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品质、效益等得到明显改善;如果再放眼未来的话,农业也可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走上一条智能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这将取决于互联网在农业中的渗透程度与实际运用融合程度。

  生态农业创业已有成功范例

  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采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主流。而生态农业的路子,在农产品安全被高度关注的当下,有一些先行者也闯出了一些路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在山东创办的弘毅生态农场,经过8年多的时间,证明颇有成效。蒋高明说:“2006年起至今,我们在山东泰安、平邑连续开展了5年的小区实验和大田试验,今年终于有了理想的结果。我们的实验数据充分说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饿死人,而且让人吃得更好。除了增加了可食动物蛋白外,即使单纯的粮食产量,生态农业也表现不凡。在弘毅生态农场内,利用0%的化肥,种植出来的有机玉米产量如下:小区试验实际测产(100平方米),用腐熟牛粪获得的产量为746.4公斤/亩;蚯蚓粪的为731.5公斤/亩;中区试验实际测产(524平方米)为547.9公斤/亩。在17亩实验地段内,我们停止化肥、有机肥养地3年后,获得了上述产量。有机肥养地3年后,完全不用化肥的玉米实际产量,比起常规化肥农业模式(478.7公斤/亩)来,不仅产量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14.5%。”

  蒋高明认为,美国家庭大农场模式不适合中国。发展美国式现代农业能够预见的后果必然是: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出现退化,大量小农户破产倒闭;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经商、进城谋生;中国吃饭问题要靠国际市场满足;社会将在食物链供应环节出现动荡危机。如果中国放弃了自身农业优势,一味学美国,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他认为,生态农业及其下游产业带动更多的就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回到家乡,转变为农业职业工人,就地城镇化,将农村建设成为有生气的养人之地。这对满足13亿人食品的持续安全供应,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蒋高明说,中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如再加上适度的合作化,搞就地城镇化,将大量人口稳定在广大的乡村或城镇,则对国家食物供应、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功莫大焉。建议国家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作为对照,同时也建立现代农业包括生物技术的示范区,从而筛选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模式,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职业农民在中国

  2005

  年底


  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

  2006

  年初

  农业部进一步提出招收10万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

  2007

  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7

  10月

  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等概念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

  陕西等地已向农民颁发“高级职业农民”证书。

信息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15-05-04/075631790130.shtml
相关资讯: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南池子 于 2015-7-11 14:13 编辑 ]

TOP

新一代年轻人大都是农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政策投入,也需要扭转传统观念,重新定位农民,让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

TOP

互联网真的这么万能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