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物|学人纪念专号】传奇与不朽——追悼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

【人物|学人纪念专号】传奇与不朽——追悼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

【人物|学人纪念专号】传奇与不朽——追悼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


民俗君    北师大民俗学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乌先生一辈子是一段传奇,生活的起落让他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特殊经历,他将曾经历的生活苦难酿成民俗体验的美酒,他的豁达与睿智超越常人,他总是给我们带来微笑与惊喜。他是民俗学界的奇人与高人,我们仰望、我们欣赏。当先生骤逝,我们心伤!先生远行,先生不朽!







惊悉乌丙安先生在德国柏林不幸辞世,我们不胜悲恸!
      乌先生是著名的民俗学家,是中国民俗学领军人物,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他为中国民俗学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播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辞世是我国民俗学界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重大损失。
       乌丙安先生是北师大杰出校友,作为民俗学开拓者钟敬文先生在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他致力培育民俗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人才,并十分关注母校民俗学学科建设,生前对北师大民俗学科支持良多,我们为失去这位良师益友而哀痛。我们衷心哀悼乌丙安先生!愿敬爱的乌先生天堂快乐!并请先生家属节哀顺变!



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民俗学人类学系师生敬悼



                   2018年7月12日



纪念乌丙安先生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辽宁大学资深教授乌丙安先生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11日晨6时45分在德国柏林因病逝世,享年90岁。
“北师大民俗学”特发此专辑,悼念先生。
1

民俗学的“常青树”——乌丙安先生




      乌丙安,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29年11月3日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蒙古族人。195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成为首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1955年进入辽宁大学中文系任教,1998年荣休后又在多所大学继续教学,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60余年。
        乌先生曾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辽宁民俗学会会长、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也是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的重要成员。多年来,他身体力行的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重大项目,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保护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他两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1992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文化部和人事部颁发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18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这么多荣誉和成就的背后是乌先生不忘初心,将一生奉献给学术和社会的写照。



       作为世界级著名民俗学家
,乌丙安先生一生学术成果丰硕,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乌先生的主要著作有《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八卷本)》等,此外他还主编了《中国风俗辞典》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事业和民俗学专业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

2


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推动者与参与者




       乌丙安先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到70岁退休。近二十年来,他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
       2002年起,担任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参与我国村落普查和木版年画抢救等多项调研工作;自2003年担任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以来,一直参与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和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立法起草听证会,主笔编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提出的若干具体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近15年,他积极奔走在非遗保护第一线,为我国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出力献策,在我国成功列入《非遗公约》名录/名册的项目中,约有三分之二的项目论证都有他的心血付出与科学审定,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乌先生曾参加国家非遗名录大约
1.5万多个申报项目的评审工作,把几十项国家级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了推荐,参加了4500多名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工作。参与了国家级3000多传统村落的评审推荐工作。在全国29个省200多个乡镇村落做了实地调研,特别是对闽南汉族、闽粤客家人、湘西苗族、鄂西土家族、版纳傣族、红河谷哈尼族等聚居地的遗产做了实地调查采访,绝大多数取得成功。他还参与主持评审了辽宁省省级非遗全部248项名录。

       乌先生的晚年仍旧将他最大的精力奉献在非遗保护上,不仅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文化奔走和发声,还笔耕不辍,用文字坚定着这份信念。他发表多篇与非遗相关论文,如2004年《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由来、发展和现状》、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2006年《妈祖祭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7年《非物质遗产界定和认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016年乌先生出版了最后一部个人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2017年由乌丙安担当总主编的《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第一辑正式出版,这部囊括了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历史、特色、民俗、文化的民族文化巨作是乌先生留给后人巨大而又宝贵的学术财富。
(人民网:乌丙安: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3

乌先生与北师大




       1953年,全国重点大学招收首批研究生,乌先生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师从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钟敬文教授,成为新中国首届研究生。通过这段时间的研习,乌先生自此一生都和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毕业多年,乌先生一直以来都对母校民俗学的发展十分关注。2016年4月,恰逢北师大民俗学邀请日本民俗学家福田亚细男教授来华进行系列讲座,乌先生等老一辈民俗学者欢聚一堂,畅谈学科发展。




        如今,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回荡,而这位
“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却已仙逝。先生毕生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关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胸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乌丙安教授关心后辈,提携后学,甘于奉献,他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学生,得知先生远离我们的那一刻,北师大民俗学师生从不敢相信到不愿相信,惟愿先生一路走好!



4

与北师大人二三事




       2016年初春天,北师大民俗学专业邀请福田亚细男先生来京讲学,期间学界诸多民俗学前辈、学者欢聚一堂,堪称盛会,其中就有远道而来的乌丙安先生。作为后学,早已仰慕乌先生大名,得见真人容颜,我等晚辈都兴奋不已。
       我师萧放教授说,乌先生能来几天,甚为难得,邀请乌先生做个专访。访谈时乌先生如约而至,他步履轻快,神采奕奕,完全没有近九十高龄老人的迟缓。乌先生讲述了他和钟敬文先生、和北师大民俗学的往事,娓娓道来,感情之深,催人泪下;他讲到非遗保护工作,又是慷慨激昂,热情洋溢。他眼神里闪耀着的深情、热烈和执着,让我们看到民俗学的宏大志向和社会担当,也感受到百年民俗学奋斗不息的精神和力量!
5

先生,您听到了吗?






先生走了,在异乡

脚下甚至,没有一粒故土的尘埃

也放下了,一生的担负


声声叹息,声声呼唤

换不来先生洪钟大吕的呼喝

换不来先生振聋发聩的训诫


巨星陨落,怪不得家乡大雨磅礴

巨擘仙游,怪不得盛京云霞出海

放下吧!过于沉重的使命

放下吧!过于巨大的担当


依然那么仁厚,甚至不让学生道别

依然那么洒脱,甚至飞升在万里之外

依然那么激情,甚至有天雷滚滚相伴

依然那么从容,甚至没有留下背影


草原的苍鹰在飞,家乡的轻风在吹


有风在吹,那是对先生的呢语

有云在飘,那是对先生的追寻

有雨在落......

毎一滴 每一滴 每一滴 每一滴

都是对先生的无尽思念

从此而后,盛京有雨,学生有泪


从此,雨恒有、云恒飘

从此,先生永在,先生永生

(作者刘蕾,原发于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公众号)



本文转载自

https://mp.weixin.qq.com/s/pRQFMWFiEBJiHlRIKOmyjQ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