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柳倩月:第2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小记

柳倩月:第2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小记

2014年7月19日至20日,我受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民俗资源与都市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华师大研究生院主办,民俗学研究所承办,《中原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报》、蔚秀报告厅摄制组协办,研讨会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会议室举行。参会人员主要为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学学者及专家,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
  19日早上的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吴瑞君、副院长田兆元致辞。吴瑞君教授提倡要打造中国特色的上海城市民俗学,并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办成有特色、有影响的研究生论坛。田兆元教授介绍了与会专家及一些学科前辈的贡献,比如从谢六逸那儿继承了神话学及神话学与民俗之关系的理论,从罗永鳞教授那儿继承了华师大的民俗学学科研究传统,从西南民族文化的研究习得了将印象治学改变为学术治学。而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的陈勤建教授则是华东师大民俗学的学科奠基人。田教授还简要解释了为什么要开展都市民俗学论坛的学术研讨活动,他认为由于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必然催生都市民俗学研究的新方向,民俗学的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开幕式结束后,由与会专家发表主题报告。陈勤建教授对都市民俗不的发生发展状况给予了简要介绍,并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都市民俗学的机遇和挑战”发表看法,其核心观点是民俗不是乡下人和农民的土特产,城市居民也有民俗,民俗是人类的永恒伴侣,民俗学也可以是现代学、未来学,比如上海作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就离不开城市民俗的影响,都市民俗学应关注现代社会发展上的东西,关注某一具体城市的独特的东西。《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中山大学蒋明智教授则强调都俗民俗学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比如还可以包括政治民俗、商业民俗、信仰民俗、制度民俗、艺术民俗、交际民俗、娱乐民俗,甚至陋俗等等,都市民俗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关系密切,还要注意开发研究。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蔡丰明老师则就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研究情况作了简要汇报,该课题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图谱研究,比如要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要求信息数据统计较为完备、图化谱化的过程科学。另外,华师大传播学院教授刘秀梅发表了关于民俗学精神传播的物化形态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看法。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的安俭教授发表了他研究新疆汉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对乌鲁木齐的汉族的来源、汉族的基本特征等作了介绍,唐忠毛副教授以上海为例,发表了关于佛教民俗化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之关联方面的研究心得,“因寺成镇”的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19日下午和20日早上为参会的各高校博硕研究生及少数几名提交了论文的本科生汇报他们的论文观点,共有20余名青年学生发言,我主持民俗资源专场,评议民间文学专场。感觉这些年轻人思维活跃,他们的研究与当下社会生活能够密合。比如任志强、王天一的中国都市传说研究,钱斌关于网络文本的游戏结构的研究,王明月关于程序员笑话的研究,苏长鸿关于水库移民的权力博奕及话语变迁的研究,程鹏关于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研究,喻雨田关于成都“粽子一条街”的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的研究等等,都极富于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20日下午为华中师范大学孙正国教授关于“媒介的维度:白蛇传的都市民俗学意义”的专题演讲。然后是论坛征文颁奖仪式。最后由田兆元教授致闭幕辞。
  我在会议上提出,历史规律显示,文化资源的转移是必然的,文化变迁是必然的,所以共享文化资源并开发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发展,促进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学术研究的要务。
http://blog.gmw.cn/blog-11197-6950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