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直播贴

第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直播贴

第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都市民俗与文化产业研究”学术研讨会
会 议 日 程
7月15日议程
08:30—09:00   开幕式        主持人:覃琮(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
致  辞:吴瑞君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文军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田兆元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09:00—09:15    合影
09:15—11:30   主题报告         主持人:覃琮(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
1、孙敏(海派玉雕协会会长)09:15—09:45
题目: 从海派玉雕产业看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实践
2、李守白(现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09:45—10:15
题目: 海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评议人: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3、蒋明智(《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  中山大学教授)10:15—10:45
题目: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以龙母文化为中心
4、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0:45—11:15
题目:中国都市节日的西方情节

评议人: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11:15—11:30
11:30—11:40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荣誉教授聘书授予仪式          主持人:覃琮(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
12:00—13:00   午餐
13:30—15:00   研究生报告        主持人:雷伟平(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 讲师)
1、曹瑞冬(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13:30—13:45
凝聚低碳力量 共筑中国梦想——秸秆综合利用广告策划案
2、孔德祥(重庆大学)13:45—14:00
都市化背景下海派面人的创意产业化探究
3、张瀚钰(山东大学)14:00—14:15【刘春代发言】
文化创意产业方案
4、程鹏(华东师范大学)14:15—14:30
民俗资源产业化路径探析——以泰安市“泰山石敢当”产业为例
5、游红霞(华东师范大学)14:30—14:45
多元主体与文化资本——上海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文化产业创业研究

评议讨论:评议人 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14:45—15:00
15:00—15:15    茶歇
15:15—16:45   研究生报告     主持人:雷伟平(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 讲师)
6、钱斌(华东师范大学)15:15—15:30
非遗中的本质主义倾向及其现象学反思
7、刘春(山东大学)15:30—15:45
基于文化空间再造理论的“非遗”园开发理论
8、刘慧(华东师范大学)15:45—16:00
上海老饭店本帮菜食客体验研究
9、李瑞侠(北京师范大学)16:00—16:15
浅论民俗化及其现实意义
10、覃琮(华东师范大学)16:15—16:30
实现有尊严的成长:论迈向实践的都市民俗学
评议讨论:评议人 蒋明智(中山大学教授)16:30—16:45
16:45—17:00     创意市集
17:00—18:00     晚餐
7月16日议程
07:30—08:00     早餐
08:30—10:00    研究生报告            主持人:余红艳(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11、关静(天津科技大学)08:30—08:45
天津滨海地区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2、靳梓瑜(山西师范大学)08:45—09:00
民间手工艺人口述史调查方法探析
13、乐晶(山西大学)09:00—09:15
太原城市休闲生活“念佛团”组织信仰与仪式调查
14、林俊琦(山西大学)09:15—09:30
新时期太原狄公文化重塑的几点思考
15、马向阳(西北民族大学)09:30—09:45
白石崇拜与白虎禁忌文化研究——以陇南西和县为例

评议讨论:评议人 孙正国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09:45—10:00
10:00—10:15    茶歇
10:15—11:45    研究生报告             主持人:余红艳(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16、颜慧珍 王晔 于晓明(华东师范大学)10:15—10:30
民俗艺术博物馆文化传承议题浅析
17、张宪达(中国社会科学院)10:30—10:45
史诗的叠加单元在电视剧续集拍摄中的运用
18、朱莉莉(南京艺术学院)10:45—11:00
博物馆事业中的古琴艺术保护
19、徐易(景德镇陶瓷学院)11:00—11:15
徐州彭祖伏羊节源流及其文化研究
20、阿婧斯(中国社科院)11:15—11:30
蒙古史诗的图像学分析——以动物装饰风格为例

评议讨论:评议人 蒋明智 (中山大学教授)11:30—11:45
12:00—13:00    午  餐
13:30-15:00    研究生报告                 主持人:程鹏(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21、张宗建(重庆大学)13:30—13:45
村落到都市:菏泽面塑技艺“文化空间”的地域转化与价值重构
22、林小斐(上海大学)13:45—14:00
海洋文化背景下西霞口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研究
23、余红艳(华东师范大学)14:00—14:15
白蛇传说当代景观生产研究
24、井晓昌(上海大学)14:15—14:30
“非遗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进路

评议讨论:评议人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4:30—14:45
14:45—15:15     闭 幕 式        主持人:覃琮(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
14:45—15:00     论坛颁奖:第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征文(创意市集)颁奖仪式
15:00—15:15     闭幕致辞: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会议结束

TOP

第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都市民俗与文化产业研究”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


    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覃琮介绍论坛筹办情况、到场领导嘉宾。
    本届论坛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大学、上海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十几所学校和科研单位的老师和研究生。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吴瑞君教授致辞,简单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专业发展情况,对民俗学研究所连续三年举办的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给予了很高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文军教授致辞,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各专业立足都市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第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寄予了厚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致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表示欢迎,简单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前两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的举办情况及成果,倡导民俗学朝向当下服务社会的研究取向,希望民俗学在提升日常生活境界、构建国家与地域认同、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促进以及地方风俗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聘书授予仪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全体正式代表合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主题报告

孙敏(海派玉雕协会会长)题目: 从海派玉雕产业看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实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李守白(现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 题目: 海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李守白先生还现场表演剪纸艺术,引得一片赞叹!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蒋明智(《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  中山大学教授)题目: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以龙母文化为中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题目:中国都市节日的西方情节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所长、范长风副教授评议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都市民俗与文化产业研究”学术研讨会


研究生报告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孔德祥(重庆大学)都市化背景下海派面人的创意产业化探究
摘  要: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非遗”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海派面人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精神、认识等价值,对研究上海民俗、艺术、考古有着重要意义。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中海派面塑技艺的传承受到重创。本文运用都市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探讨其历史、艺术、经济等价值,寻找其兴衰缘由并提出海派面人创意产业化发展方案。以期海派面人得到良好的传承,不仅繁荣都市民俗文化多样性,也为其他相似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有益借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程鹏(华东师范大学)民俗资源产业化路径探析——以泰安市“泰山石敢当”产业为例

摘  要:物象、语言与仪式既是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路径。物象层面的民俗文化以具象化的形态产生可看可触的文化产品,而语言层面的民俗文化则以非物化的形态产生可听可赏的精神产品,仪式层面依靠物象和语言的充实,同时又可以展示物象层面和语言层面的产品,是可依可托的平台与载体。三条路径上的产品又可以分为原生、次生与再生三种形态,产业化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全面拓展和升华。各个层面与形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体系。只有联动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山石敢当习俗自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便经历了多层次多形态的产业化开发,虽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联动不足,深入挖掘不够,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开发体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游红霞(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多元主体与文化资本——上海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创业研究

摘  要:非遗生产性保护是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以达到保护、活化文化遗产为最终旨归。创业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第一个环节,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创业实践是为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上海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的创业者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而创业对象的实质则是一种文化资本。通过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文化产业创业研究,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让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成为提升中华民族形象、增进民众文化认同、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力量。

TOP

刘 春 (山东大学)基于文化空间再造理论的“非遗”园开发研究

摘  要:“非遗”园一直被认为是以重塑“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形式进行“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但这些“非遗”园,要么是以盈利为目的地的过度商业化项目,要么是政府的“面子工程”。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非遗”文化空间的合理开发,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空间再造理论指导下的“非遗”园开发应遵循创意、体验、萃取三原则,实现路径为物理空间再造和传承以及现代文化消费功能的赋予。随后,本文提出“非遗”文化空间一般应当包含展览区、体验区、表演中心、创作区和民间节庆区等五个功能区以及一个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开发建议,旨在为“非遗”文化空间再造提供参考建议。

TOP

刘 慧(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老饭店本帮菜的食客体验研究

摘  要:老饭店本帮菜作为上海地域饮食文化的代表,能够保证其核心烹饪技艺持续传承下去,除了文化传承主体的推动,同时也离不开文化传承客体——食客的体验性消费。本文通过对老饭店食客群体进行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将老饭店的食客群体进行了类型化研究,并将他们主要定位为“老上海”群体、“上海女性群体”、“家族”式群体、“新上海”群体以及其他综合性群体。通过展示不同类型食客对本帮菜饮食消费体验的多元、综合性需求特征,阐述了本帮菜是在一种饮食体验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域文化认同,并最终促成了本帮菜的发展与传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