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民俗学者

徐赣丽

    徐赣丽,女,汉族,1967年6月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曾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含民俗学、人类学、少数民族文学三个专业硕士点)主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民俗旅游、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当代民俗学问题。 

 

 

 

 

 

主要著作

1.《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专著)
2.《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专著)
3.《东盟民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主编)
4. 《中国节日志·春节(广西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主编)

主要论文(含合著)

1.《壮族〈布洛陀经诗〉的哲学意蕴》,《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2.《壮族古代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二》,《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3.《多元混融的壮族民间信仰文化——〈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三》,《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4.《壮族先民以神谕人的社会教化准则——〈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四》,《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5.《壮族民间诗歌的优秀篇章——〈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五》,《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6.《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7.《漓江沿岸风景与传统风水观及其他》,载《多维视角中的旅游文化与发展战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版。
8.《立足“田野”觅真知——柯杨民俗学研究述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9.《生活与舞台——对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10.《当代节日传统的政府保护——以贵州台江姊妹节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11.《广西龙脊地区旅游开发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化》,《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13.《旅游与民族性的再创造》(译文),《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14.《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人与旅游》,《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5.《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16.《民俗旅游村的政府管理刍议》,《昆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7.《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南道民俗研究》(韩国)2007年第4期。
18.《民俗旅游村的文化展演》,《南道民俗研究》(韩国)2007年第6期。
19.《乡村旅游舞台中的农村妇女角色和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中国妇女出版社,207。
20.《黄姚古镇客家文化传统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广西龙胜龙脊地区稻作民俗特色》,《古今农业》2008年第3期。
22.《民间文学课程改革之初步设想》《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
23.《中国广西壮族的农事歌谣及其生存境况》,《民谣学研究》(韩国)2008年第23辑。
24.《桂南客家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5.《族群意识与生存环境——广西龙胜黄洛红瑶族群调查》,《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6.《民俗旅游与“传统的发明”——桂林龙脊景区的个案》,《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27.《以歌代言传统与民歌功能的适应性变迁》,《民谣学研究》(韩国)2009年第30辑。
28.《黄姚古镇文化遗产的形成与保护》,《民族遗产》(第二辑)2009年。
29.《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旅游论坛》2009年第6期。
30.《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4期。
31.《从鸡歌看客家人的精神气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2.《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的实证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33.《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保护的经验——以融水苗族坡会群为例》,《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4.《乡村智慧与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5.《民间传说与地方认同——以广西博白绿珠传说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6.《单数与双数民俗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比较民俗学》(韩国)2011年5月第44缉。
37.《中国各民族化生神话的人文价值》,《昆仑神话论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
38.《当代民间文化的遗产化建构——以广西宝赠侗族祭萨申遗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39.《认同与区分——民族服饰的族群语意表达》,《民族学刊》2012年第3期。
40.《广西壮族歌谣与民众生活》,《民谣学研究》(韩国)2012年6月。
41.《韩国法圣浦端午节的政府保护与民众参与——兼与中国传统节日比较》,《民族学刊》2012年第4期。
42.《八景文化空间与八景诗画的文化遗产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43.《昆仑神话之魅及其旅游实现》,《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44.《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多种功能》,载《宗教与民族》2012年.
45.《红瑶妇女服饰民俗及其文化内涵》,《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第1期。
46.《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文化传播与地方社会生成》,《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47.《再论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2期。
48.《桂北侗寨的老年人生活建构和价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49.《遗产化与资源化:当代民间文化的变迁趋势》,《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
50.《侗族的转世传说、灵魂观与积阴德习俗》,《文化遗产》2013年第5期。 
51.《侗寨的公共空间与村民的公共生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52.《侗族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探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53.《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短板和解决的可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9期。
54. 《拓展民俗学研究的三个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0日  
55.《灵验信仰:葛亮花炮节传承的内在动因》,《节日研究》第9辑,2014年6月。
56.《体验经济时代节日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问题与路径》,《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57.《群体交往与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打同年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11期。
58.《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
59.《借鉴国外办节经验,促进公共文化建设》,《检察风云(社会治理理论专刊)》2015年第2期。
60.《政府主导下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如何可持续?》,《检察风云(社会治理理论专刊)》2015年第2期。
61.《空间生产与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以侗寨聚落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62.《当代民间艺术的奇美拉化——围绕农民画的讨论》 ,《民族艺术》2016年第3期。
63.《追逐奇异性风俗:民族旅游的两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10期。
64.《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 ,《学术月刊》2016年第1期。 
65.《中产阶级生活方式:都市民俗学新课题》,《民俗研究》2017年第4期。
66.《“桃源”景观:被想象和建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67.《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民族艺术》2017年第3期。
68.《中国民俗学的本土化:缘由、问题与路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主持的重要课题

1.“民族文化的村寨依托与保护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2—2016.完成。
2.“基于消费需求导向的传统工艺当代传承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18—2021.在研
3. “广西春节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文化部)项目,2011—2015。完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