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面解析地震重建的著作 ——读程才实的《地震重建论稿》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05-16 14:39:18

一部全面解析地震重建的著作     

    ——读程才实的《地震重建论稿》

                     李拱辰

   程才实是唐山大地震亲历者、地震重建参与者、唐山重建史研究者。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他先后在唐山市建委、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作,省、市两级建设主管部门宏阔的视野,为他从事地震重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他广泛收集地震灾害及重建资料,出版和发表了众多的地震重建著作及论文。唐山地震40周年前夕,人民日报记者还就唐山地震重建采访过他。

   最近,程才实的《地震重建论稿》一书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多维度研究地震重建的个人著作,具有全面性、创新性、哲理性和可读性等特征。

   一、全面性。《地震重建论稿》一书入选论文及学者访谈等20篇(另附6篇评介文章),共计16万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关于地震重建的研究成果。该书虽属论文集性质,但其编排的逻辑性却很强,因而形成了某种内在的有机联系。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按地震重建顺序编排、各篇又相对独立的地震重建读本。

   从文章发表的时间来看,跨越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唐山地震40周年的2016年下半年,长达近30年。这一时期,是唐山完成10年重建的历史壮举,城市建设开始新的伟大工程的时期。作者紧盯唐山、放眼世界,他的阅读量不断加大,所获取的资料越来越多,关于地震重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在思考与对比中逐步得到完善和成熟。

   从文章包括的内容来看,有唐山震毁之城建因素、重建背景与条件、重建选址、搬迁与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地震文化、经济效益等的专项论述,以及重建优化对策、重建回顾等的综合论述;有面向世界的唐山大地震24周年祭、建设工作者的片断思绪、回眸简易城市、“安全岛上”等的广泛论述。其内容之全面、知识之丰富、论述之精到、见解之独特,确实是非常难得的。

   以《瞬间与十年》《地震社会学初探》《灾害社会学》等专著传世的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教授称:他“浏览了书的内容,感觉很丰富,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厚重感。”王教授谓之“沧桑感”与“厚重感”,在于唐山由废墟到新城的惊天巨变,在于由昨日至今朝的时光流转,在于由中国及世界的漫漫求索,等等。

二、创新性。创新性是学术著作的生命力所在。该书的创新性方面主要体现在:

(一)提出了在唐山地震后出现的三种城市形态。《汶川重建思唐山——唐山地震重建若干问题的回顾》一文提出:“窝棚城市,是唐山地震后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废墟上出现的第一座‘城市’。”“简易城市,是窝棚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桥梁。”“新型城市——唐山重建目标基本实现。”三种城市形态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已被新闻媒体传播和相关著述所引用。

   作者在他的《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学思考》一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9月版),对此有如下论述:“唐山震后出现的三座不同形态的城市——窝棚城市、简易城市和新型城市,充分反映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的规律。”早在20多年之前,作者即用心开展三种城市形态的研究,并且上升到了这样一个哲学的高度。

   (二)总结出唐山重建“五先五后”的施工方式。《受灾城市重建优化对策——以唐山地震重建工作为例》一文,将唐山重建科学的施工方式归纳为“五先五后”:先准备、后施工,先外围、后中心,先市政、后土建,先试点、后推广,先住宅、后其他。其中,在“先市政、后土建”一段文字举例说:

“如1981年春,在新华西道施工中,共召集市政、供电、邮电、煤气、热力和发电厂等6个单位,一次破土铺设了828条地下管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穿越时空的唐山地震重建亮点——类似于此种瞻前顾后、统筹全局的道路施工组织方式,对于现今大力推广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亦会产生某种启迪性的意义。

(三)提出“外因”(援建施工队伍)的伟大作用。作者在《汶川重建思唐山——唐山地震重建若干问题的回顾》一文指出:援唐勘测单位完成的勘察和地形图测量任务,约占完成总任务量的90%;设计单位完成的住宅建筑设计,约占住宅设计总任务的⅔;施工单位竣工房屋建筑,占房屋竣工总面积的50%,其中住宅占60%以上。

作者因而提出:“唐山重建这一浩大工程的完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唐山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复杂的矛盾而取得的胜利,其内因的作用是伟大的。全国人民及解放军给予巨大支持,其外因的作用也是伟大的。”在“后记”《刻在石头上的故事——瞻仰唐山抗震纪念碑》一文则提出:“倘若没有外因的影响,唐山重建的浩大工程,还得走过10年的风雨路程呢。”

   (四)开创了对单个的灾害社会学家研究的新领域。《废墟上走出的中国灾害社会学第一人——记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愿化此身酬平安——中国灾害社会学家王子平教授访谈录》等记述与访谈性的文章,同样显示出作者研究的深度与下笔的力度,王子平在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两个学术领域付出的努力和骄人的成就得以科学解读。

   在这部分内容,作者阐述了王子平的地震灾害观、大防御战略、双向双效关系、灾害体系、精神救灾及精神世界重建等学术思想。其中,与地震重建关系最为密切的,有大防御战略、双向双效关系、精神救灾及精神世界重建等。通过作者科学入理的研究分析,使人们对上述学术思想有所认知,并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扬。至于精神救灾及精神世界重建,正是地震重建的“另一半”——它也是物质世界重建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三、哲理性。在解析唐山地震重建时,作者以丰富的重建史实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深入剖析,实现重建历史与哲学思想的有机融合。2008年,作者惊异于汶川地震巨灾的惨烈,在汲取他的《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学思考》一书精华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汶川重建思唐山——唐山地震重建若干问题的回顾》一文,旨在为汶川地震重建提供借鉴。

   该文全面地总结了唐山地震重建工作,全篇以主要与次要、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局部与整体、特殊与普遍、低级与高级、有利与不利、历史与现实、过程与阶段九个哲学命题,将唐山地震重建的伟大实践——无论其经验还是教训,都十分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该文对于开展地震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可读性。作为一位散文作家,程才实文笔朴实自然、优美流畅。《唐山大地震24周年祭——从血的教训中汲取防震减灾的智慧与力量》《面对灾害,我们应更清醒一些——唐山大地震39周年一个建设工作者的片断思绪》《回眸震后之简易城市——那些“桥梁”承载了什么?》《把我们的城市建在安全岛上——关于城市与建筑选址的记述与启迪》等,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唐山大地震24周年祭——从血的教训中汲取防震减灾的智慧与力量》有言:“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今整整24周年了。而今,人们舒朗地享受日子,灾难正一点点从记忆中剔除,但那场大地震的痕迹还在,它会把经历的灾难告诉今天和明天。”又言:“何以在太空遨游的时代,人类对地震却依然恐惧,依然束手无策呢?”这些大文化散文意味的篇什,能够让人们在“悦读”之中受益匪浅。

   (作者:李拱辰,教授级建筑师、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唐山抗震纪念碑设计者。)

《地震重建论稿》封面


TAG: 地震

老陶成局--黄志强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老陶成局   /   2017-05-16 19:45:16
原帖由宁锐于2017-05-16 18:15:18发表
好啊!

谢谢宁锐老师!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7-05-16 18:15:18
好啊!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