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日本爱知县知多半岛龟崎町潮干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6 11:39:46 / 个人分类:民俗学论文

爱知县半山市龟崎町潮干祭’与山车雕刻中的中国题材

陶立璠

(原文刊于《中日文化研究》第13期,勉诚出版社,1998年)


  
1996年10月至1997年9月,我应名古屋大学的邀请,以大学院国际开发研究科客座研究员的身份,与樱井龙彦副教授一起,从事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这次的课题是“关于宗教仪礼与民间信仰的日中比较研究”。我长期从事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对中国民间的宗教仪礼比较熟悉,对日本的民间宗教则比较陌生,克服这种缺憾的办法只有做实地的民俗考察。日本同中国一样,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入的,神道教则是日本的本土信仰。在日本各地,佛寺与神社无处不在,对佛的信仰和对神道的信仰,主宰着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笔者在考察现场

  日本爱知县知多半岛龟崎町潮干祭

  山车雕刻——风神 雷神

  记得1989年的春天,我应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的邀请,第一次访问日本时,开始接触到爱知县奥三河地区的“花祭”仪式。之后,曾数次到东荣町地方做过花祭的考察。在花祭仪式中,我所感兴趣的是面具文化的使用和驱傩仪式,它和中国南方地区的傩祭、傩仪和傩戏,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将中国的面具文化和日本的面具文化从民间宗教信仰的角度加以比较,是十分有趣的课题。遗憾的是我这次来名古屋大学时,将以往的考察资料留在北京,所以有关花祭与中国民间傩祭的研究,只有等待来日进行了。

  日本的自然景色是迷人的,过了红叶似火的秋冬季节,转眼已是樱花盛开。阳春三月,春日载阳,此时的日本各地,到处流露着春的气息,各种祭祀活动显得格外频繁。这和中国的情况有点相似。在中国广大农村,时至今日还保留着“春祈秋报”习俗,即一年的春天来临时,要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获得丰收后,要举行同样的祭祀仪式,报答神灵。这是农业社会共同的特点。今天的日本已经进入工业和商业社会,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现代化也经常唤起人们的回归意识,他们经常“向后看”,发现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加以认真地保护。传统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使日本社会充满了历史感与时代特色。

  正月刚过,家家户户的门松还泛着新绿,各地举行“まつり”(日语将节日庆祝活动叫做“まつり”,相当于中国的庙会)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和民间的口头信息,不断传来。在爱知县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年一度的“山车祭”。我所在的名古屋地区,人们在闲谈中,对山车文化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谈起山车及其仪式的豪华壮观,总是流露出一种骄傲和自豪。名古屋金山驿的名铁观光中心,常年展示着山车和山车人形(偶人),其装饰的豪华精美,令人惊叹。为这种情绪所感染,我对山车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3月下旬开始,知多半岛的山车祭次第展开。在樱井龙彦先生安排下,我们多次前往半田市的龟崎町做考察,寻求山车文化的奥秘。日本的山车既是祭祀仪式中的道具,也是一种精制的艺术品,它的雕刻和刺绣,堪称一绝,只有仔细玩味,方能领悟它的妙处。在龟崎町考察时,我多次拜访了该町朝仓堂雕刻艺术研究所的雕刻家间濑恒祥先生,他热情地带领我们踏访龟崎山车遗迹,讲述半田山车的历史演变和雕刻艺术,加深我们对日本山车文化的认识,获益匪浅。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想探讨日本山车雕刻中的中国题材,并就中日民俗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做一些尝试性的比较。

 

  一、知多半岛的山车文化

  山车祭,在日本众多的民间祭祀仪式中独树一帜。这种祭祀活动的流传地域十分广阔。在日本除冲绳县外,从北海道到九州鹿儿岛,几乎遍布日本的山车文化。许多传统山车,被作为指定有形民俗文化财产,各地都有山车保护委员会一类的组织,负责山车的保护。 日本的山车祭,时间大都集中在春秋两季。有的祭祀活动就以春祭或秋祭命名。如神奈川县的比比多神社春祭、富山县的八幡宫春祭、四方神社春祭、长野县热田神社春祭、爱知县内海春祭、长尾春祭、兵库县住吉神社春祭等;以秋祭命名的祭祀活动更显得突出。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山车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关于山车的名称,各地叫法不尽一致。有鉾、山、屋台、神舆、地车、山车、山笠、花车、车切等各种称谓。这些称谓,大都是根据山车的形态确定的,体现出各地山车的地域和信仰特色。我所看到的是爱知县知多半岛的山车样式,每台山车高约六米,宽约二米,前后车辕长约六米,车身长约四米,重量大约在四千公斤左右,驱动靠四只巨大的木轮,曳行与转动车身,全靠人力。山车的另一特点是所有部件都可以自由拆卸组装。全部山车约由五百二十多个部件组成。举行山车祭时,从库房中取出,一天时间就可以组装完毕。山车的第三个特点是,主要部位都有精美的雕刻,帷幕上是华丽的刺绣,车上安置人形进行表演。雕刻和大幕刺绣是山车文化最精美的部分。

  山车出现在祭祀活动中,既是流动的,也是静止的。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句中国古语形容山车的行止,是最恰当的。因为山车曳动时,众志成城,气势恢宏,而一旦停止,则矗立街头,供人们仔细欣赏雕刻绘画和人形表演,精神享受自在其中。

  在爱知县,据说保存有二百多台山车。知多半岛有山车九十多台,几乎占爱知县山车的半数。知多半岛的半田市有三十一台山车,占爱知县山车总数的七分之一以上,占知多半岛山车的三分之一。这个统计数字足以说明半田山车的规模与传统的深厚。

  半田山车从造型来看,在山车造型中属于尾张山车系统。尾张是日本古国的名称,它的辖区包括知多半岛在内的整个名古屋地区,所以山车的体系以“尾张系”称呼。尾张系山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京都的祗园祭,16世纪的津岛天王祭。它的最初形态可能是神舆或神轿。神轿在中国的祭祀活动中经常见到,它是由参与祭祀的人们用肩膀扛着巡行的。日本的山车祭往往以神舆作先导,后随山车。这和中国的祭祀多少有些不同。不过在半田的山车祭文献中保存的古老山车样式,和神舆有许多相似。《半田市志》记载的《乙川村祭礼山车绘图》中,山车的前导是狮子和神舆,之后紧随四台山车。山车造型简单,形状大小与神舆差不多,只是安装了木轮曳行而已。18世纪以后,在半田地区传承的山车,属于名古屋型山车,从名古屋山车发展成旧半田型和新半田型。日本“まつり同好会”发行的《尾张系山车系统图》,描绘了知多半岛山车演变的模式。

  日本的山车样式十分独特,整个外形像缩小了的神社建筑,雕梁画栋,用大幕帷裹着,十分壮观。“山车”之称,大概取其高大似山之意。有时它的样式又像缩小了的日本民居,所以有的地区将山车称为“屋台”。尾张系统山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进行过多次改造,最后在知多半岛形成了旧半田型和新半田型。

  山车的建造结构分上下两层,主体部分是堂山(又叫胴山),胴山的前部叫前山(又叫前坛、坛箱、前栅、箱坛),二层叫上山。它的建造完全使用了神社寺庙的建筑技法,所有的空间布满了雕刻。雕刻常被安置在山车的蹴NFDE0、坛箱、胁障子、前山NFDE1股、太平鳍、前山悬鱼等部分,左右侧面和上山的后部,张挂大幕和追幕,大幕上有一短小的垂幕,叫做水引。大幕、追幕和水引上施以精美的刺绣,色彩绚丽而华美。这些雕刻和刺绣的内容和技法,常常被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尾张型山车主要流行在爱知县各地,其中以名古屋型为代表。日本“まつり同好会”将尾张型山车的样式归纳为名古屋型、津岛七切型、犬山型、半田型等15种类型,其中半田型山车独树一帜,造型更加精巧。

  日本的山车作为祭祀仪式中的道具,它既是祭祀活动的标志物,又是一个流动的舞台。这种祭祀仪式所体现的,是参与者的笃实的信仰以及山车祭的严密组织和群体意识。这和中国的祭祀活动完全不同。在中国,大型的祭祀活动也有神舆一类的道具出现,但并不重视其装饰性,活动的组织也比较松散。有时甚至还带有自发性质,即在必要的时候(如丰收的年份)临时发起组织,会期过后,所有组织自行解散。在龟崎地方,我们看到了山车祭严密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日本节日“まつり”活动中带有普遍性。

  知多半岛龟崎町的山车祭名为“潮干祭”,是爱知县指定的有形民俗文化财。传说以前神武天皇东征时,曾访问过此地,所以每年的旧历3月15、16两日,龟崎的五台山车要曳至海滨举行祭祀,故名为“潮干祭”。潮干祭仪式在衣浦海岸的神前神社前举行,町内的五台山车,以“组”的形式为单位参加祭祀活动,即东组宫本车,西组花王车,石桥组青龙车,中切组力神车,田中组神乐车。龟崎町山车的构造,拉曳巡回的方法,与东海其他地区比较,有它独特的模式。

  龟崎町山车最初的装饰很朴素,大约在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由于立川流雕刻师的参与,渐渐追求装饰性,把神社和寺庙建筑中的绘画和雕刻技术运用到山车的装饰中来。龟崎山车雕刻,多数都是雕刻师的作品,题材的丰富、雕刻的精美和技巧的娴熟,可谓上品。

  和其他地区的山车一样,龟崎山车的雕刻装饰也是在坛箱、胁障子、太平鳍、前山悬鱼等部分、山车前面的主体部分,雕刻更为着意。山车雕刻的题材主要取材于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和神话故事,而中国故事和历史的人物占有很大比重。它的装饰的豪华性和神秘性往往令人惊叹。山车的修复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往往一台山车的复原价格在数亿日元至10亿日元之间。近年来,为了降低成本,日本有些地区的观光协会新造的山车,改在中国制作。采用的木材是马来西亚产的红木和中国产的香樟,造价虽然便宜,也在4000万日元以上。龟崎町的五台山车,制造都很豪华,总的造价估计也有数十亿日元。这样高的造价,和日本工业和商业社会的地位是相符相衬的。但山车的竞事豪华,有时也使它原来的文化内涵有了改变,即由原来的敬神、祈祷丰年仪式,变为旅游观光性质。

 

  二、山车雕刻和刺绣中的中国题材

  半田山车的幕帷,在明治初期、明治末到大正时期以及昭和20年代后半期,曾进行过多次修复和改造。这种改造虽然一改过去的朴实风格,但也为山车文化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雕刻数量的增加,雕刻题材的丰富多彩。

  半田山车的雕刻师,留下名字的大都是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初期的雕刻家。如名古屋的早濑长兵卫一门、濑川治助一门,辄访的立川和四郎一门等。龟崎山车的雕刻主要出自诹访的立川流雕刻家之手。在雕刻题材的选择上,立川流的特点是擅长雕刻中国神话、故事和人物,匠心独运,风格明显。龟崎五台山车的主要雕刻内容,大都采用中国题材的人物和故事,这些故事被雕刻家运用得如此娴熟自如,是令人惊叹的。

  东组宫本车。建造于江户时代末期元治元年(1864),主要雕刻是坛箱部分的《龙与虎》,胁障子部分的《狮子落谷》。前箱的四根柱子上漆绘有四条升降的巨龙。大幕的刺绣是珠宝,追幕刺绣《五岳真星图》,形象犹如中国道教的符录文字,被称为“灵图”。五岳分布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上,可能是五行观念的表现。但在宫本车的刺绣中却代表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石桥组青龙车。建造于明治二十四年(1891)。坛箱部分的雕刻是风伯神和雷电神,中间是云龙纹,坛箱下的蹴NFDE0部分是牡丹,胁障子部分的雕刻是日本武尊,大幕的刺绣是跃出海面的一条巨龙,水引(即大幕上方的垂幕)上绣有凤凰,也称为朱雀。上山(山车的最上一层)的人形是唐子(中国儿童称唐子)游戏。

  中切组力神车。力神车创建年月不明,现存山车建造于文政九年(1826)。坛箱部分的雕刻出自立川流雕刻家之手。坛箱部分的大力神和前山NFDE1股部分的《子持龙》是立川流的代表作品。胁障子部分雕刻有中国汉代张子房和黄石公的历史故事,前山太平鳍部分雕刻了中国《二十四孝图》,大幕是猛虎与竹子,大幕上檐的水引部分绣有青龙。

  田中组神乐车。建造于天保八年(1837)。山车雕刻是立川流常藏昌敬的杰作。坛箱部分雕刻的《NFDE1(蛙)仙人和铁拐李》,线条柔和,表情自然而奇特,一身仙风道骨。蹴NFDE0部分的《唐子游戏》雕刻得栩栩如生,胁障子部分雕刻了中国《三国志》人物关羽、赵云和阿斗。大幕的刺绣是《牡丹唐狮子》,水引部分刺绣翩翩起舞的蝴蝶,追幕上刺绣凤凰(朱雀)。

  西组花王车。大约建造于宽政年间(1789—1801),现存山车是弘化三年(1846)建造的。雕刻部分由立川流第二代大师和四郎富昌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代表雕刻是坛箱部分的《太平乐乐人》,胁障子部分的《采葡萄的仙人》,蹴NFDE0部分的布袋和尚(弥勒佛),上山人形是樱花唐子游戏。

  仅龟崎町的5台山车中,就有如此众多的中国题材的雕刻和刺绣,足以说明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如果我们将半田山车雕刻的中国题材罗列出来,更可以看出这种民俗文化交流的盛况。

  知多半岛半田市共有山车31台,每年的3月到5月是山车祭最集中的时间,届时31台山车巡回举行祭祀仪式,场面十分壮观。但就雕刻中的中国题材而言,每台山车选材不同,各有特点。

  乙川浅井山宫本车。建造于安政六年(1856),昭和二十五年重新改造。山车雕刻有除魔唐狮子。狮子作为一种灵兽,被认为可以降服恶灵、害兽。宫本车的狮子雕刻,出自立川和四郎富重之手,表现狂狮子战胜恶灵的场面,气势十分雄伟,当山车由八幡神社前的陡坡上曳下时,似乎具有唐狮子狂奔的威力。

  乙川殿海道山源氏车。建造于嘉永五年(1853),大政十年(1921)改造。雕刻出自立川流,主要代表作是坛箱部分的《樊哙破门图》,取材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胁障子部分刻有风神和雷神,前山虹梁的一隅刻有龙、虎形象,台轮的木鼻部分刻的是唐草纹样。 乙川南山八幡车。建造于天保年间(1830—1844),大政六年改造。代表雕刻是坛箱部分的《桃园三杰》,取材于中国的三国故事。蹴NFDE0部分是牡丹和唐狮子,前山部分刻有卷龙和腾飞的龙。

  乙川西山神乐车。建造于天保七年(1836),昭和二十五年大修。坛箱部分的雕刻是《稻穗与鹤》,蹴NFDE0部分是《司马温公瓶割图》,太平鳍雕刻龙与唐子,前山悬鱼雕刻蛇神马。

  岩滑义烈组八幡车。建造于弘化四年(1847),大政八年改造。坛箱部分雕刻有《十二生肖图》,蹴NFDE0部分是《儿童狮子舞》。

  岩滑西组御福车。旧车嘉永二年建造,现存山车为大正七年新造。代表雕刻是《七福神》、《竹与虎》。七福神是惠比须、大黑、毗沙门天、弁财天、布袋和尚、寿老人、福禄寿,其中的有些形象来自中国的福神。水引部分是黑地金龙刺绣,胁障子雕刻的是《张良与黄石公》。

  板山本板山组本子车。建造于大正四年(1915)。代表雕刻是七福神。

  板山小板组旭车。建造于江户时代末期。代表雕刻是前山NFDE1股部分的《张良与黄石公》。

  西成岩西组敬神车。建造于明治十一年(1878)。代表雕刻是力神,代表刺绣是水引部分的波上飞龙。

  西成岩彦洲组日之出车。建造于明治年间(1867—1912)。代表雕刻是坛箱部分的《桃园三杰》,胁障子部分的《黄平初仙人》,蹴NFDE0部分的《牡丹和唐狮子》。

  成岩北组成车。建造于大正十四年(1925)。代表雕刻是蹴NFDE0部分的七福神,悬鱼部分的雷神。水引部分是凤凰刺绣。大幕是牡丹与唐狮子。

  成岩南组南车。建造于宝历二年(1752)。后经多次修复。代表雕刻是力神、马师皇与龙。水引部分是龙刺绣。

  成岩东组旭车。建造于弘化三年(1846),大正十三年改造。代表雕刻是立川和四郎富昌的《唐子与鸡》(坛箱部分),胁障子部分的《铁拐仙人,NFDE1仙人》。还雕刻和刺绣有龙和凤凰。

  成岩西组神车。建造于大正年间,昭和二十三年(1948)坛箱部分的雕刻还有残留,大幕是风神、雷神刺绣。现存山车的坛箱部分雕刻有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鹿乳奉亲》。 协和砂子组白山车。创建年代不明,现存山车大正三年(1914)建造。代表雕刻是坛箱部分的《三国志》,胁障子部分的《关羽与张良》以及悬鱼部分的龙。

  协和西组协和车。建造于大正十三年(1924)。雕刻中的中国题材有天命雷、雷兽和力神。

  上半田北组唐子车。创建于弘化三年,现存唐子山车为大正十二年(1923)建造。雕刻中的中国题材只有龙神狮子,即唐狮子。车以唐子命名。

  上半田南组福神车。建造于天保十三年(1842)。代表雕刻是立川流的七福神,昆仑防人和力神。

  下半田北组唐子车。建造于天保八年(1837)。代表雕刻是坛箱部分的《唐子游戏图》,胁障子部分的《手长足长仙人》和蹴NFDE0部分的《狮子牡丹》。上山人形是肩车“唐子游戏”。

  知多半岛的山车雕刻和刺绣以中国题材为主,这些题材可分为如下几类:

  1、灵兽类:龙、虎、麒麟、凤凰、狮子、朱雀、龟、蛇等;

  2、仙人类:佛教人物有弥勒(布袋和尚)、毗卢、力神(力士金刚)等;道教人物有铁拐李(中国的八仙之一)、手长足长仙人(据说采自《山海经》长臂国故事,但从人物造型来看,应属罗汉一类)、昆仑防人、采葡萄仙人、马师皇仙人、黄初平仙人及风伯、雨师、雷神、福神、寿星、福禄寿神、财神、七曜星神、五岳神(以文字形式表示)等。

  3、历史人物故事类:汉代的张良、黄石公、樊哙;三国时期的关羽、赵云和阿斗、桃园三杰关羽、张飞和刘备、二十四孝图等。

  4、吉祥图案类:七宝、宝珠、牡丹、松、竹、梅、鱼、石榴、绣球、云龙纹、富贵纹、万字纹、寿字纹等。

  5、生活类:唐子游戏、唐子与鸡、狮子舞、十二生肖图等。

 

  三、立川流雕刻师的贡献

  山车文化在日本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流传至今大约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日本的雕刻最初被用于佛像雕刻和神社、佛阁建筑,此即所谓的“宫雕”。宫雕大约形成于安土桃山时代,在江户时代前期逐渐定型,而且被作为装饰艺术得到重视。宫雕艺术最早见于日本的宫廷建筑。在宫廷的栋梁之间施以雕刻装饰,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常见的。日本在江户时代不仅出现了专门的宫雕师,而且还产生了不同的雕刻流派,它的代表者是江户前期的大隅派和江户末期的立川派。

  立川派的创始人是立川小兵卫,因居住在立川地方而得名。信州诹访地方的和四郎富栋是立川派的代表人物。和四郎富栋是立川小兵卫的弟子,小兵卫看他天性聪明,便允许他以立川为姓,在诹访独自经营建筑业。当时正是大隅派的鼎盛时期,立川和四郎富栋自知雕刻艺术不成熟,便再次到江户,向宫雕师泽五兵卫学习雕刻技巧。经过数年的磨练,回到诹访,发展新的立川派雕刻艺术。在与大隅派的激烈竞争中,战胜大隅派,使立川派的雕刻达到鼎盛。

  知多半岛半田地区的山车,大都建造于江户时代后期和明治时代前期。龟崎地区的五台山车,以中切组的力神车建造最早。而这一时期也是立川派雕刻艺术的鼎盛期。从雕刻艺术的发展来看,在神社、寺庙雕刻之外,山车不仅成了雕刻艺术的载体,而且以微雕的形式出现,更富有艺术魅力。文政九年(1826),立川派的第二代传人立川和四郎富昌和他的外甥立川常藏昌敬,受龟崎町中切组的委托,进行力神车的雕刻。他们在龟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力神车雕刻。和神社寺庙雕刻不同,山车雕刻完全展示了新的面貌。文政年间不仅对山车的车体进行改造,完成知多型山车式样,而且中切组山车的命名,也以坛箱部分的力神命名,取名为“力神车”。值得注意的是,立川派的山车雕刻,大都取材于中国故事,力神车的坛箱部分是力神,胁障子部分是《张子房乘龙和黄石公上马》,前山NFDE1股部分是《子持龙》,前山太平鳍部分是《二十四孝图》。田中组的神乐车雕刻出自立川常藏昌敬之手,雕刻题材仍然取自中国故事。坛箱部分是《NFDE1仙人、铁拐仙人和花鸟》,胁障子部分是三国志人物《关羽、赵云和阿斗》,蹴NFDE0部分是《唐子游戏》,大幕是牡丹与唐狮子刺绣。西组花王车的雕刻出自和四郎富昌之手,坛箱部分是《太平乐乐人》,胁障子部分是《采葡萄的仙人》,太平鳍部分是喝酒的唐子,NFDE1股部分是花鸟。宫本车和青龙车的雕刻虽不是立川派的作品,但雕刻题材也都是中国的。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它说明立川流擅长雕刻中国题材。立川常藏昌敬曾多次到龟崎访问,明治时期,和四郎富昌的弟子立川音四郎种清还长期在知多半岛滞留,留下大量作品。明治维新以后,西方文化渐进,日本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发展,这不能不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山车建造的减少,立川派雕刻也渐渐走向衰落。二战以后,立川派雕刻几乎灭绝。

  值得庆幸的是,日本的山车文化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得到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民间更是将山车作为村落和町的文化象征,认真加以保护。为了使立川派雕刻艺术恢复青春,龟崎町的间濑恒祥先生为复兴立川派雕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着手收集立川派的雕刻绘画,认真研究立川派雕刻技艺,还不辞辛苦访问立川派的后裔。在征得立川家后裔的同意后,使用立川流名称,并于平成元年(1988)成立“立川流雕刻研究所”,吸收美术家参加,培养雕刻新人。间濑恒祥先生本人也认真钻研立川派雕刻技巧,进行全国立川流雕刻的修复和制作。他所雕刻的手长足长仙人、力神、子持龙、麒麟、凤凰等,保持了立川流雕刻的风格,弘扬了立川流雕刻艺术。

 

  四、从山车看中日文化交流

  山车文化在日本民俗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观赏性。特别是山车主体部分的雕刻和刺绣,代表了山车文化的精华。

  日本的山车文化,传承面很广,北起北海道,南到九州鹿儿岛的广大地区,在神社祭祀中,山车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山车祭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举行山车祭时,町和村落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山车展开。原来山车祭的信仰意识很浓,辟邪祈福、祛病消灾、寿命长久、子孙繁衍,是它的共同主题,在龟畸地方也不例外。山车祭的这种信仰意识,是通过山车本体以及它的装饰性雕刻和刺绣表达的,而从雕刻刺绣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画面与图案所有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对日本民俗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中日民俗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民俗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和影响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邻国之间尤其如此。以“文化圈”理论解释这种现象,日本民俗文化属于中国汉文化圈范畴。历史上,日本的文化形态,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建造起来的。以年中行事为例,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借用的是中国历法,岁时习俗是根据中国历法排定的,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二十四节气等,均未脱离中国模式,但节日内容是根据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进行加工改造,表现出和中国岁时节日的明显的差异。这种改造加工过的异文化,已部分失去中国文化原来的涵义,变为能使日本人接受的新文化。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它的传入对日本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影响甚大。佛教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信仰习俗的一部分,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日本社会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对日本的影响不能低估。《史记》、《汉书》、《三国志》以及明清以后的小说和历史故事在日本广为传播的结果,为日本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趣的话题。今天当我们考察日本民俗文化时,总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影响的困惑,也正是这个原因。知多半岛山车雕刻和刺绣中,有如此众多的中国题材,便是一个证明。

  2、山车文化的信仰系统。日本的山车是一个流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所展示的是日本民族的信仰。而这种信仰中除日本的神道信仰之外,中国信仰的诸神和神话人物占有很大比重。

  异文化的传播,在和平的岁月中常常用采借的方式进行而非照搬。中国民俗文化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民众必须做出有益的选择,并将中国文化的某些成分加以改造,植入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使它变得能适应日本人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山车文化在借鉴中国题材时便是如此。

  知多半岛半田山车雕刻刺绣中,雕刻师们运用最多的题材是灵兽(瑞兽)和吉祥物。其中龙凤文化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龙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人常常自诩为“龙的传人”。在中国文化中,龙凤文化有它特殊的涵义,当龙、凤凰、狮子、麒麟出现在民俗活动中时,它们都是被作为瑞兽来崇拜的。在中国人的民俗世界中,人们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瑞兽身上,“龙凤呈祥”是最理想的境界。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创造的庞大的神的信仰系统,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至今中国民间的节日祭祀活动仍充满了道教信仰色彩。道教的核心是“五行”思想,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相生相克的。当它们出现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时,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水,北方属火,中央属土。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中,将天空中的二十八组星宿,想像成四种动物的形象表示方位,即所谓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日本的山车文化中的龙、凤凰(朱雀)、虎、龟蛇,是作为辟邪物出现的,但它同样代表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这说明中国的五行信仰观念,被日本文化部分地接受了。至少在雕刻师那里,是接受了这一观念的。现代日本流行的算命术中,从中国的《易经》开始的相命术得到完美的发展,但在民间它毕竟是一种陌生的文化。五行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在山车文化中,我们所看到的也只是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已。中国吉祥物中的七宝、宝珠作为辟邪物被大量运用在山车雕刻中。此外还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云龙纹、万字纹、寿字纹、富贵纹等,在取义上和中国文化是一致的。

  山车雕刻中的仙人和神话人物,主要来自佛教和中国道教诸神。中国民间信仰中,佛教的观音和弥勒是最普遍的,日本也是如此。中国的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至今已有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庞大的神的体系。中国民间信仰受道教影响很深,凡是由民间巫师主持的祭祀仪式,都要礼请道教诸神,一般要请一百多位神灵。玉皇大帝是最高的主宰神。日本的民间信仰,对中国道教神灵只做了有限的选择。风伯、雨师、雷神、福神、财神、寿星、五岳神被作为重要的神灵,引进日本文化之中,加以丰富和发展。其中福神、财神、寿星被融进日本的七福神之中,龙的信仰和崇拜,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不似中国那样强烈,它是吉祥物,也是水神,职能和风伯、雨师、雷神相同。

  八仙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吉祥神。有上八仙、中八仙和下八仙之说。上八仙是指传说中的八个神话人物,他们是铁拐李、吕洞宾、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中国的民间迎神赛会上,都要装扮八仙人物做表演,以示吉祥。八仙中的每一位仙人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手中的八件宝物,也象征吉祥,就是所谓的中八仙和下八仙。铁拐李在传说中居八仙之首,他神通广大但相貌丑陋,身上的宝葫芦中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铁拐李还常以乞丐的面貌出现,扶贫济危,所以民间信仰中,他被尊为医药的祖师,乞丐也将他尊为祖师。

  八仙传说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在八仙中只选择了铁拐李。大约也取其相貌丑陋,心地善良,治病扶危这一点。在日本民间祭祀中,常常有化装成丑妇人的人物出现,手持大根(白萝卜)粘上大酱,向观众涂抹,据说可以带给人们幸福。民间绘画中也经常出现这类形象,这种审美情趣和中国人差不多。

  中国历史人物和故事进入山车雕刻时,大都和征战、忠义主题有关。其中运用最多的题材是汉代故事和三国故事。《桃园三杰》讲的是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故事。关羽、赵云和阿斗取材于《三国演义》征战故事。张子房乘龙故事将历史的真实人物张良做了神话式的处理。中国的《二十四孝图》在山车雕刻中只选择了奉亲的情节,“鹿乳奉亲”大概是日本人的理解。十二生肖的概念和形象,中日两国是一致的。

  3、山车雕刻刺绣题材的演化。知多半岛半田市各村、町的山车,在历经明治初年、明治末和昭和二十年代后半期的多次改造之后,逐渐形成半田型山车的独特形式,勇壮而华丽。立川派雕刻风格在山车文化中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和一切民俗文化一样,俗随时变。山车的雕刻题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山车雕刻在保持中国题材的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日本题材的雕刻逐渐增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立川流雕刻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衰落,另一方面新的雕刻人才逐渐涌现和走向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雕刻新人将他们所熟悉的日本故事和题材引入山车雕刻是非常自然的事。

  山车雕刻中的日本题材,多采自日本《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还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神功皇后、仁德天皇、日本武尊、武内宿祢、惠比寿、大黑、须佐之男命、稻田姬、桃太郎凯旋、金太郎、天狗、NFDE2子等。

  近些年来,日本各地新造了不少山车,有的地区称作“屋台”。屋台不用大幕、追幕和水引,少了华丽的刺绣艺术,这样为雕刻艺术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雕刻题材,除龙凤、狮子、麒麟、虎、松竹梅等吉祥物外,大部分都是日本人物和故事。山车雕刻题材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当自民族的文化走向成熟时,异文化便完全被融化在自文化之中。

  在本文结束时,我要再次感谢龟崎町朝仓堂雕刻研究所的间濑恒祥先生。在我多次的造访中,他总是满怀热情地向我介绍有关山车祭的资料,帮助我理解日本文化。同时还要感谢稻吉女士和丰田女士,她们通过各种渠道为我提供录像和图片资料,使我的认识从感性到达理性。日中文化自古以来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希望新的时代这种交往更加深化,更加亲密。

  1997年夏 于名古屋大学

  参考资料:

  《半田市志•祭礼民俗篇》 爱知县半田市 昭和五十九年

  《龟崎町史》 龟崎町史刊行会 昭和二十年

  《青龙车と车元の一年》 立松宏监修 平成八年

  《中切组史》 力神车中切组 昭和六十一年

  《西组のあゅみ》花王车西组 平成三年

  《半田山车祭り》半田市はんだ山车まつり实行委员会

  《全国山车まつり》半田市はんだ山车まつり实行委员会

  《立川流雕刻今昔》间濑恒祥著,《爱知的建筑》1996年8、9月号

 

  山车的侧幕刺绣—凤凰

 

  刺绣—龙

 

  五行图案

 


分享到:

TAG: 爱知县 潮干祭 龟崎町 日本 知多半岛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