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分享] 原住民历史 藏彝走廊的尔苏文化圈

代启福 发表于: 2009-2-26 23:43 来源: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原住民历史藏彝走廊的尔苏文化圈



一、尔苏藏族的语言及分布
   
    尔苏藏族是在“藏彝走廊”中一个有自己母语的藏族支系。其母语属于藏缅语族语言,在学术界被称为尔苏语。据孙宏开教授研究,尔苏语不属于藏缅语族藏语支语言,应归于羌语支语言。而羌语支目前尚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   
    自2005年至2007年12月,先后在四川石棉、九龙、甘洛、越西、冕宁等县对尔苏藏族支系进行实地调查。据前人研究,尔苏这个藏族支系现今主要分布于四川境内的7个县,即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木里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雅安市的石棉、汉源县。大体分布乡镇如下表:
   
    表一 四川尔苏藏族的分布概况



这7个县的尔苏聚居地大致位于大渡河以南,西昌以北,东至大渡河支流尼日河、越西河,西至雅砻江下游大拐弯地区。另外,听说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与四川木里县交界地带还有一支操尔苏语(里汝支方言)的人群,大概以一个自然村聚居.   
    按孙宏开教授的意见,尔苏语分为三个方言,即西部方言、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尔苏藏族因居住地域及方言差异也分为三个支系:其一,操尔苏语西部方言者,自称鲁汝或里汝,主要分布在甘孜州九龙县的呷尔河一线,呷尔河支流斜卡河一线,大渡河支流松林河上游洪坝、湾坝一带,以及九龙、冕宁、木里三县交界的雅砻江大拐弯的沿江地带。其二,操东部方言者,自称鲁苏、尔苏或布尔子,主要分布在石棉大渡河支流松林河谷及大渡河以南地带,以及汉源、甘洛、越西沿古零关道一线。其三,操中部方言者,自称多须或多续,主要分布在冕宁县东部。
   
    关于尔苏语方言的这种划分当然亦非定论。不过,上述三个族群不仅地域紧连,其关系也十分密切。操西部方言的鲁汝与操东部方言的尔苏两个族群,彼此方言较通。但三支人群一直保持通婚关系,自身大多认为彼此属于同族。
   
    二、尔苏人口及姓氏
   
    据20世纪80年代诸多学者的实地调查,尔苏藏族三个支系共有人口约20, 000人。其中操东部方言的尔苏或布尔子约有13, 000人,操中部方言的多须约有3000人;操西部方言的鲁汝或里汝约有4000人。
   
    据2005~2007年的实地调查并参考前人调查的数据进行测算,目前,尔苏藏族三个支系总人口约有28,000人,其中在石棉县约有7000人,甘洛县约有5000人,越西县约有3000人,汉源县约有1500人,冕宁县约有4000人,木里县约有1500人,九龙县约有6000人。如果加上在云南及其他地方的零星分布,尔苏藏族总人口估计有30,000人左右。
   
    尔苏先民原无汉文化意义上的姓氏,却有用于分辨亲族或保证族体延续的群体名称,或可称为家名,因受藏文化影响亦称房名。家名与房名相当于汉族的姓,但仍有区别。采用“家名”与“房名”的汉译也只是近似语意的表达而已。因历史变迁的缘故,尔苏的家名难以完全统计。就目前了解的情况而言,尔苏藏族现有的家名估计有100多个。这些家名多又分属于若干更大的家名,姑且称作“大家名”。所谓“大家名”即分化出若干小家名的“母家名”。“大家名”估计有40个左右,而最早的“大家名”还要少,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个。
   
    以下为尔苏藏族几个聚居区的“姓氏”统计表,既非完全统计,也可能有音记的错误,仅供参考而已。
   
    表二 甘洛、越西一带尔苏藏族家名姓氏



注:资料来源于实地调查据。调查了解,以上家族按其“根根”又分属几个大的血缘集团,至少有两个大的集团,即民间所谓“王家九弟兄”和“张家九弟兄”。
   
    表三 石棉、汉源一带鲁苏藏族家名姓氏



注:资料来源于实地调查。据说,石棉、汉源一带的尔苏藏族也是传说的“九弟兄”的后裔。
   
    表四 九龙察尔村鲁汝藏族家名姓氏
   



注:资料来源于实地调查。据村民口碑,察尔村乃至整个呷尔的鲁汝老姓有: an ni bu,mu de, ru wu, ze ge, bee。其余姓多是由这几个老姓分化出来的。
   
    表五 九龙斜卡里汝藏族家名姓氏


 
    作者注:资料来源于实地调查。以上房名延续时间最长的或称老房名,诸如: be, ge bu, gou nian, bu ga, jian gou gou, ni zha goude, hong ba de,i pong bu you, zhuo n,i wu la gou, pu等。
   
    表六 冕宁多须藏族家名姓氏



注:资料来源于实地调查,以及龙西江《凉山州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上、下),原文载于《西藏研究》, 1991年第1、3期。据龙西江言:“过去冕宁多须人有几十个汝都(大家),现在已大部绝灭了,只剩8个”,即鲁古( lu gu)、黄姑(huang gu)、足苏( zusu)、俄罗(wo lo)、麻达(ma da)、迫雨(pe yu)、嘎沙(ga sha)、吴尼(wu ni)。其中黄姑、吴尼多来自九龙,操里汝话。
      
    三、有关尔苏的调查研究成果
   
    建国以后,对尔苏藏族的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资料积累主要在1980年代和2000年代两个时期。比较而言, 80年代最初的资料积累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调查包括:刘尧汉、宋兆麟、严汝娴等在甘洛等地的调查;杨光甸在冕宁县泸宁区的调查;李绍明、童恩正主持的六江流域民族综合科学考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尔苏藏族研究的重要成果列举如下:
   
    刘尧汉、宋兆麟、严汝娴、杨光才著:《一部罕见的象形文历书———耳苏人的原始文字》。
   
    杨光甸著:《凉山州冕宁县泸宁区藏族调查笔记》。
   
    张弗尘著:《有关清代四川松林地土司的一些材料》。
   
    刘辉强著:《尔苏语概要》。
   
    孙宏开著:《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兼述嘉陵江上游、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
   
    何耀华著:《雅砻江下游的纳木衣人、拍木衣人和多须人》,《川西南藏族史初探》。
   
    龙西江著:《凉山州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上、下)。
   
    陈明芳、王志良、刘世旭著:《冕宁县和爱公社庙顶地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
   
    伍呷:《九龙藏族社会的历史考察》。
   
    钱安靖著:《石棉县尔苏藏族传统节日烧赙子》,《尔苏藏族丧葬词二则》,《川西南尔苏藏族宗教习俗调查》。
   
    马文中著:《冕宁藏传佛教寺院觅踪》,《冕宁藏族“赞克”与<开路图经>》。
   
    黄约布著:《浅谈川西南藏族的族源与族称》,《浅议凉山的藏族“尔苏人”》。
   
    关于尔苏藏族的研究资料,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于2006年编了一部汇编,计划近期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笔者自2005年起开始的调查也产生了几项成果,即《蟹螺藏族调查概要》、《蟹螺藏族———民族学田野调查及研究》、《甘洛尔苏藏族考察记略》、《藏彝走廊的本波文化带》、《妈妈给的石头》等均拟于近期公开出版。其中《蟹螺藏族———民族学田野调查及研究》已于2007年11月由北京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四、尔苏文化圈
   
    尔苏藏族(包括鲁汝、尔苏、多须三个支系)在大渡河以南、安宁河上游至雅砻江大拐弯地区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与历史的空间。借用文化圈或文化区的概念,或可称为尔苏文化圈或文化区。当然,尔苏文化圈只是藏彝走廊大文化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空间地理角度上说,尔苏文化圈是在大渡河南两江同型大拐弯区域藏、彝、纳文化圈以内。依民族或族群角度而言,尔苏文化圈是在藏族文化圈以内。若以语言系属来分,尔苏文化圈又是在藏缅语文化圈以内。可见,尔苏文化圈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尔苏藏族长期杂居共处的民族除了汉族和彝族而外,还有纳木依、柏木依、木雅等几个藏族支系。从汉藏文化交融的眼光来看,尔苏文化圈正处于汉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尔苏文化圈既包容于藏文化圈之内,也为汉文化圈所包容,同时,还与彝文化圈、纳木依文化圈、柏木依文化圈、木雅文化圈相互交融。
   
    尔苏藏族聚居习惯选择在河谷山坡地带。他们对邻近杂居共生的其他民族或族群有清楚的认识。对于他族的识别,尔苏有几种明确的称谓,即称彝族为luo luo,称汉族为za或sang za,称“摩梭”为ze su mu su,称居峡谷石屋的藏族为rongzer,称“里头”的藏族为pci。所谓rong zer,包括木雅、柏木依等藏族支系。所谓“里头”的藏族,主要指自称“博”或操藏语(康及安多方言)的藏族。可见尔苏对自身文化圈的范围实际比较清楚。尔苏及其他文化圈的关系大致可图示如下:



五、尔苏文化丛(或文化特质、文化要素)
   
    构成尔苏文化圈的文化核心内容及代表尔苏文化的基本文化要素包括:
   
    (1)尔苏话,包括东、中、西三个方言话,即尔苏话、鲁汝话和多须话;
   
    (2)shi ba-jo(什巴-觉),“觉”是被尔苏藏人赋予神圣性的一种石头,石质不定,呈长条或锥形,一般高20公分左右。只有请巫师什巴施过礼的石头才能称为“觉”,所以又叫“什巴-觉”。一般而言,“什巴-觉”代表根或祖先;
   
    (3)“觉里”调,也包括其他古老民歌。“觉里”调是祭祖时歌颂“觉”的主旋律。民歌在尔苏文化中特别具有族群认识的功能意义。尔苏藏族的自我族群认同十分重视对歌,包括叙述、抒情的各种曲调和歌词,认为唱得起的就是本族人;
   
    (4)萨巴(或什巴、沙白、舍巴),还有素尔、公巴、拉莫(崩布)、阿穆等,他们是尔苏藏族民间宗教信仰职业者。一般而言,萨巴(什巴、沙白、舍巴)不通藏文,没有藏文经书;素尔、拉莫懂藏文,有藏文经书;
   
    (5)法器,包括萨巴、素尔等使用的法器,主要有经书、唐卡、算日子书、羊皮鼓、铜板铃、木雕刻法器、海螺、鹰爪、树皮编制袋等。其中所谓算日子书,只用图画符号指示,被学术界称为尔苏原创的、古老的象形文字历书,即所谓“母虎历书”;
   
    (6)信奉本波;
   
    (7)放山鸡或还山鸡,一种祭祖礼仪活动,多在八月举行。与之相关的还有敬山仪式等。尔苏的祭祀仪式几乎都与敬“觉”有关。祭礼必用公鸡,用鸡蛋;
   
    (8)鸟崇拜,比较突出的是“甲甲雀”(即甲琼,或夏琼、大鹏鸟)崇拜,还有“鸡菩萨”崇拜,以及对杜鹃有特殊的敬仰和礼俗;
   
    (9)祖源传说,比较共同的“西天起祖”说,还有特殊的东方和南方来源说。“占登(瞻对)起祖,呷尔落业”,“邛州南河十八洞”,“诸葛亮征南蛮”,是普遍存在于尔苏族群中的历史记忆;
   
    (10)石木或土木结构房,尔苏藏族民居偏东分布的多土木结构,偏西分布的多木石结构,一般二至三层;板屋,有石碉和碉房式样的民居分布;
   
    (11)石垒或石片镶火葬坟;
   
    (12)服装尚白,尚蚕丝品,有牦牛毛织品;
   
    (13)养猪,重山羊,制作腊肉;
   
    (14)旱地粮食作物老品种“卡”(或须谷),荞麦,礼节饮食坛坛酒,糍粑,酥油茶,生羊肝、肚(喜卜沙沙);
   
    (15)碓窝、水磨;
   
    (16)祭祖过年或正月过年,射箭节、火把节等节庆。
   
    六、尔苏文化圈时代层次(文化层)判断
   
    尔苏文化圈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因而沉积了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渊源的文化。笔者比较粗略地将尔苏文化圈分成四个层次,即从文化丛的剖面分出四级文化层。从底层到上层反映历史时期从早到晚的时间序列。尔苏文化圈最底层的是唐以前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上叠压唐以后的;再上一层是明以后的;最上层是清代以后的。
   
    依笔者判断,尔苏文化圈属于唐以前的文化形态可能包括:古尔苏语,“觉”,“觉里”调,萨巴、舍巴、公巴的原生形态,八月还鸡祭祖,避讳杜鹃,诸葛亮传说,木桩房,石垒坟,蚕丝品,服尚白,树皮编制袋,养猪,农作物“卡”,泡酒,碓窝等。其中,“觉”、原生形态的萨巴、旱地农作,以及八月祭祀,祭礼用鸡,可能是尔苏先民原生文化的核心。
   
    唐以后产生或传入、融入尔苏文化圈的文化形态大概有:本波信仰,甲甲雀(大鹏鸟)崇拜,法器诸如算日子书、羊皮鼓、铜铃、海螺、木刻等,“什巴”的名称演变,西天起祖传说,过年日四日循环,射箭节,火把节,邛州南河来源说,石砌民居,石碉,板屋,火葬,荞麦,青稞,水磨等。唐以后最重要的文化影响来自吐蕃,尤其是本波信仰。
   
    明以后产生或传入、融入尔苏文化圈的文化形态大体有:素尔,拉莫,唐卡、经书,藏传佛教(老派),汉语,汉服,藏语“官话”(康方言),孙悟空故事,正月过年,糍粑等。明以后比较重要的是汉文化影响加深,以及本波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白本”(或称局本)的输入。
   
    清代以后产生或传入、融入尔苏文化圈的文化形态应该包括:旱地农作物苞谷、洋芋,彝语,彝族木结构房及涂绘装饰,夹板土墙房,灶,“吾儿”等级,两面坡青瓦屋顶,土葬,汉装等。清以后,受汉、藏、彝等民族文化的共同影响,以及尔苏与其相邻的纳木依、柏木依、木雅等藏族支系通婚普遍,尔苏文化涵化现象更加突出。
   
    在尔苏文化圈中,由于文化圈交融、叠压、包容等关系的发生,故包含有不少属于其他民族文化圈的文化因素。例如,属于藏文化圈的文化因素大体有:藏语,本波,藏传佛教,宗教法器及设施(寺庙、塔、唐卡、经书等各类法器),甲甲雀(大鹏鸟)崇拜,石砌藏式建筑,石碉,火葬,“西天起祖”及“尼玛拉萨”说,藏式服装(藏袍、帽),牦牛毛织品,酥油茶等等。属于彝文化圈的文化因素有:彝语,木构圆挑房,服饰图案,木器餐饮具,苏尼,羊毛毡等。属于汉文化圈的文化因素明显的有:汉语,灶,服饰,床,两面坡青瓦屋面,土葬,汉式坟等等。
   
    小结
   
    在藏彝走廊中,尔苏藏族虽然是一支较小的族群,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的历史活动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本文仅简要介绍了尔苏藏族及其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并运用比较传统的方法,勾勒了尔苏文化圈及尔苏藏族文化的概貌。
   
    近现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藏彝走廊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尔苏文化圈不惟文化涵化和交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且还受到现代化浪潮越来越猛烈的冲击。尔苏原生文化正在消失,文化圈的边界正趋于模糊。就以上勾勒的尔苏文化圈而言,笔者判断,尔苏最原生的传统文化现在主要体现于尔苏语、八月放山鸡(及敬山)等民俗活动,“什巴-觉”崇拜以及尔苏底层民歌。融入尔苏原生文化并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者当属藏文化体系的本波宗教文化。因此,上述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元素应该是尔苏传统文化中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部分。对于尔苏原生文化的挖掘及其受本波文化影响而发生变迁的研究,也尚待深入。当然,现代化进程对尔苏文化圈进一步演变的影响,亦不失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题目。
文章来源:回凯哥的博客


http://www.mipang.com/blog/103903.885.htm



[ 本帖最后由 代启福 于 2009-2-26 23:4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