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学会出版物 >>> 学会会刊
 
中国民俗学者
作者:

 
一位未被重视的民俗学家——曹松叶
黄子奇 郑土有

  德国民间文学家艾伯华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朋友曹叶松,他向我提供了他所有的资料。 因此,本书才得以同读者见面。”据艾伯华先生在书中介绍, 在他采用的3000多则民间故事中,曹松叶先生就提供了500多则。 可见,曹松叶先生对此书写作的贡献。我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民俗》周刊中也读到了多篇有关金华地区地方神研究的文章。但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不知何故, 在我们今天的中国民俗学界却知之甚少,以至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的中译者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错误。为了了解曹松叶先生的情况,我们到了他的家乡进行采访调查。现将他的一些的情况介绍如下。
  曹松叶,字苕生,1897年1月16日出生,1978年10月27日去世。浙江省金华市曹宅人。3 岁时父亲去世,过继给叔父做儿子。9岁入私塾,12 岁正式上新式小学。小学毕业后,他先做了一年的小学教师,1916年(20岁)6月考入金华师范,1921年7月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院。1925年毕业于该校文史地部,同年8月,至厦门集美师范任国文教员;至1927年7月,学校当局认为他与激进学生过从甚密,思想左倾,便不再续聘,逐回金华。从是年8月始,他任教于金华中学。1940年8月以后,先后在金华师范、武义私立稽山中学、金华私立作新中学、浦江私立育才中学等任教。解放后,1950年8月至义乌中学工作。1975年8月,义乌师范创办后调入该校工作,直到六十年代初期,义乌师范撤消又回到义乌中学工作。1971年5月退休,时年75岁。
  曹松叶先生学识渊博,爱好广泛,因而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如前后花费20多年的时间,根据《二十四史》材料撰写了《中国户口简史》(此书在“文革”中被当作废品卖了);《史记蠡测》(后更名为《读〈史记〉》,是一部历史研究著作,共20卷,70多万字,该书手稿已由浙江省图书馆收藏,我们在他的小女儿家中见到初稿15卷;此外,他还编写过《中华人民史》(商务印书馆版)、《我们的中国》(中华书局版),作为初中历史、地理的补充读物。
  不过,在曹先生的各种履历表“有何特长”一栏中,始终都填写着“民间文艺”,可见这是他最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因而他的主要成就也是这一方面。
  在民间文学、民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曹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曾做过大量的工作。其方法主要是自己亲自搜集,同时利用教学的便利,向学生搜集,或请同学到各自的家乡搜集。我们在曹先生小女儿家,见到一本残缺不全的《金华各属谜语》,这是我们见到的唯一的印刷成书的曹先生的遗著。“金华各属”是金华地区下属各县,包括金华、义乌、东阳、磐安、浦江、兰溪、永康、武义等八县。其中谜语包括字谜、物谜计有495则,还附录《谜语的修辞》专论一篇。虽是薄薄的一本书从中可见出曹先生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认真对待搜集整理工作的。
  曹先生对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曾有一个庞大的计划。计划写作《中国习俗史》、《中国民间歌谣》、《中国民间谚语》等书,到底是否完成,或者已写完尚未出版,由于他的藏书和大量资料都已在“文革”中被毁,我们无法知晓。从我们已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曹先生已发表的文章主要有:
  《金华的三佛五侯》(刊《民俗》周刊第86、87、88、89期合刊)
  《金华城的神》(刊《民俗》周刊第86、87、88、89期合刊)
  《金华一部分神庙:一个简单的统计》(刊《民俗》周刊第86、87、88、89期合刊)
  《谜语的修辞》(刊《民俗》周刊第96至99期合刊)
  《谜语的取材》(刊《民俗》周刊第96至99期合刊)
  《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谜语:一个简单的比较》(刊《民俗》周刊第96至99期合刊)
  《泥水木匠故事探讨》(刊《民俗》周刊第108期)
  《关于不落夫家》(刊《民俗》周刊第74期)
  《关于金华斗牛的风俗》(杭州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第35期)
  《金华的树神庙》(刊《民间月刊》第2卷第7号)
  《金华的蜡烛夜与迎蜡烛》(刊《民间月刊》第2卷第10-11号合刊)

刘魁立教授在俄罗斯进行学术访问

  2001年12月—2002年2月,刘魁立教授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科学院语言文学学部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高级研究所、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分别做四次报告。题为:钟敬文教授对中国民俗学的巨大贡献、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当代中国民俗学、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故事类型研究。每次报告都受到与会者的深入讨论和热烈欢迎。在访学期间他还参加了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高级研究所系列讲座并且积极参与每一次的讨论。 (文讯)

柯杨先生获中国文联采风“成果奖”

   我会副理事长、兰州大学教授柯杨先生多年坚持深入基层采风,取得丰硕成果。2001年5月21日,在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活动表彰大会上,柯杨先生获采风“成果奖”,成为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者。表彰会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刘云山到会并讲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树文做重要讲话,他强调了万里采风活动的重要性,表示要将此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

国际民间叙事学会专题学术讨论会

  我会副理事长段宝林先生于2000年7月17-22日参加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国际民间叙事学会的专题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主题是:民间叙事的权威问题。
  此专题继1998年德国戈廷根会议的势头,进一步深入研究作为“活的文学——民间叙事”的特点,分析民间叙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活的形态”,特别是它们的社会功能和流传特点。因为民间叙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童话、叙事诗等等)是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口头文学,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特别是在缺少文字的人群中,它作为“历史的记忆”,在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民间文学立体性特征的表现。所以民间叙事的记忆、流传、运用和发展等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会议采取大小会结合,以小会分组讨论为主,分八个专题进行研讨。八个小组的议题分别是:1、跨民族故事的发展前景;2、故事和集体同一性的建构;3、民间叙事的认识形态;4、平民的记忆技巧;5、记忆的产生与女性文学;6、旅行和记忆的共同建构;7、历史:口头和书面写作;8、自传回忆和历史。 根据论文提要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民间叙事的思想意义
  民间叙事表现了广大群众的心声,这是人民世界观的艺术表现。1992年奥地利大会的中心主题即是“民间叙事与世界观”,此次会议有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民族精神的认同与民间叙事思想的多样性等问题:如伊朗学者米里、巴里的《波斯民族史诗〈王统记〉的权威》,分析了这部在口头传统基础上创作的史诗,对记述伊朗历史和统一民族精神的极大的权威性。以色列学者姚内姆、比罗的《代波克的回转:传统犹太主义和当代精神的领地》亦贯串古今。
  乌克兰学者罗梭、斯坦尼斯拉夫的《乌克兰19世纪的公共报道者和收集者的民族同一性——作为当代第三世界民俗研究有用的方法模式》一文,从乌克兰19 世纪在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压迫下进行抵抗斗争中的民间叙事作品的流传、搜集与推广,说明民间文学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作用 。
  民间叙事作品在口头产生的速度很快,能敏锐地反映新的现实与新的思想。土耳其学者纳斯内廷奴格鲁的《土耳其故事的叙事传统》一文认为:民间故事是民众思想的先锋,许多新思想是在其中发生、传播的。这种新思想的流传有各种形式,在群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就如同人的大脑和舌头一般”。
  比利时学者布洛马特的《在比利时的非洲裔居民的家庭故事:对不平等题材故事的调查研究》,反映了在比利时生活的非洲人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这是新的社会问题,新的民间叙事作品。
  乌干达学者阿隆、摩申季兹的论文《民间叙事:建设民族集体灵魂的化身》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说明民间叙事如何建设民族精神的过程和传播先进思想的作用。
  肯尼亚的牟体体调查市场文学写成《季孔巴市场文学:众多商民同一性和热望的反映》对商品经济与民间叙事的关系作了新的探讨。
  西班牙学者卡布里拉、里峨的《千变万化的记忆:各类民间文学像光谱一样》一文提出,太阳的光谱为七色,而其他光的谱系则更多。民间记忆的内容就如同丰富复杂的人生、社会一样光怪陆离、变幻莫测,其思想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
  以色列学者哈吉、拉皮尔的论文《故事集体记忆中的许多声音》以该国一个地方的故事为例说明同一个故事也可以有不同的意义与思想。
  肯尼亚学者克瑞斯、万加拉的《库摩斯:肯尼亚的口头文学表演会》叙述了肯尼亚歌手、艺人、故事讲述家在各种仪式上的故事表演及其社会功能:一方面可以向国王反映情况,一方面可以传布各种信息,表现群众的希望和梦想。
  跨文化的民间叙事作品往往是名作,一个跨国故事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中流传,往往各有其民族特点。纳米比亚学者夏米德的论文《纳米比亚的海赛——最神秘的跨国、洲机智人物之远景》、塞浦路斯学者海瑞德、费迪的《塞浦路斯希腊人和土尔其人关于毛拉、纳斯尔丁的共同观点》、坦桑尼亚学者摩罗柯兹的《非洲史诗的争议和巴哈雅的南各史诗传统的关系》等等分析了同一作品在不同民族中的异同。说明非洲史诗很多,但过去记录得很少。现在各国记录的史诗已有许多变异。作者以坦桑尼亚的南各史诗为例,对非洲的传统史诗和史诗英雄进行了对比分析。
  伊朗瓦西里安、艾哈麦德的《相似的故事和全世界的文化》就伊朗、希腊和《一千零一夜》及印度等世界各国故事、童话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
  俄国学者沙比拉、云卡一皮颇的《电视和叙事文化是旧故事的尾声》一文,对30个国家特别是爱尔兰、贝宁、印度、阿富汗及前苏联的材料进行研究。
  美国学者丹尼斯、体特洛克的《印第安祖尼族故事讲述者的多种声音》对美国新墨西哥州祖尼人的故事流传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故事有不同的作用与不同的讲法,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均有所变化。
  以色列学者亚历山大、塔玛的《犹太谚语中的假日周期》研究了两万五千则谚语,对它的多种声音,多种功能进行了理论概括,说明民间文学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
  坦桑尼亚学者韩姆查、牟斯塔发的论文《民间叙事和信任的建立:坦桑尼亚民间预兆的权威和心理影响》研究民间信仰根据各种预兆来卜知世事时,故事在解释预兆中的重要权威作用,这是对人类历史经验的利用和尊重。
  爱尔兰学者峨、帝尔牟德、交兰的《地方知识和民族记忆》论证了民间叙事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表现了地方的风土人情等地方知识,而且也是宝贵的民族记忆和历史的证据,可以作为现代国家团结的纽带。

  民间叙事的历史价值
  民间叙事是口头的历史,不只历史传说和史诗,即使是童话、神话、寓言故事,也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各国学者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肯尼亚学者克拉瑞、牟马尼义的《瓦塔委拉的历史:隐藏着的现实》对极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学作了历史分析。希腊学者安娜、科特罗巴——帕帕米切尔的《从口头到书面的历史传统》认为历史记载都是由口头叙事作品开始的,自传、传说到回忆录、正史是一种自然的发展。
  捷克学者米占娜、普劳丰道娃的《捷克1968——1989革命中文人的自传故事》、波兰学者委奥来塔、克劳切克-瓦西里夫斯卡的《记忆权威在波兰进步转变中的作用》、孟加拉国学者拉曼的《孟加拉自由战争中的口头历史和民族认同》等文,根据各国的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保存在民间叙事之中,成为民族解放的重要精神财富,正确地反映了历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法国学者哈罗尔德、尼曼的《童话故事:记忆和历史》说明童话故事中幻想成分很多,著名的贝洛童话是神奇的,但从中仍然可以追索当时的历史。
  孟加拉过学者艾波、赛义德、哈格由的《民间叙事和集体同一性的建构》从故事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中民间记忆的历史,看它们对研究民族文化和国际交流的价值。
  西班牙学者苏珊娜、韦起气——沙哈克的《西班牙犹太人的传统民谣的历史和意义》研究从1492年至今,500多年的资料,说明历代民谣中所歌唱的历史人物、英雄人物和事件,对研究历史具有重大的价值。
  肯尼亚学者连巴拉、蒙皮沙的《自传的回忆和一个国际女英雄卡林、布立克新》、瑞典学者包、尼尔生的工人的记忆作为叙事的分析》以及非洲学者斯皮兰扎、恩地机的《神话是历史的根基》,对史诗、传说及神话的历史价值都有生动的分析和论证。
  印度沙达拉、赖扎里的《一个被遗忘的民俗》、阿根廷学者玛利亚、帕列罗的《阿根廷民间故事与书面文化记忆:关于死亡会见》等文对人民生活民俗的历史作了研究。
  美国学者林达、迪夫的《英雄故事专家的记忆权威》、印度学者贾瓦哈拉、汉都的《宫殿典型:民间文学和口头历史》、克尼肖尔、巴太齐尔纪的《印度教神话和东北印度部落王国历史的关系》、弄、比瑞安的《伪造的圣经:历史的记忆和一个民间故事的共同保存》、保尼拉、拉特瓦拉的《民间传说:非官方的历史——家庭和家族的记忆》、罗马尼亚学者巴维尔、罗赛多由的《事件、传说的历史感觉的神秘化》尼古拉依、康士旦丁尼斯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间故事》、哈各尔芬的《口头历史——开放的结构》、芬兰学者劳里、哈威拉提的《民族诗歌的底层和传统的记录》这些文章从民间叙事作为民族记忆、人民历史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它与民族底层——工、农商乃至各阶层生活的关系,它的开放的结构、不断的变异,乃至幻想成分的加入,象征意义的形成等问题,都作了不同的研究。

  民间叙事与法律、政治
  民间叙事的记忆权威,在法律、政治等重要的社会活动中,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美国学者艾、韦吉的论文《诉讼的记忆:口头传统在祖尼人诉讼案件中作为证据的价值》、南非学者凡、海尔丁的《在南非怎样讲述故事能有助于获得民心》、以色列学者哈格尔、沙拉蒙的《民俗作为感情的战场:当代以色列的一个政治缓冲器》、美国学者瓦洛里克的《18 世纪晚期器官盗窃故事的传播路线和社会问题的关系》、意大利学者克里门特、马拉拉的《叙事创作的功能》、尼日利亚学者雷比卡、奥来德波的《“奥里克”的实用价值》、肯尼亚学者瓦、蒙该、波瓜的《内罗毕的马他土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建立同一性的策略》、瑞典学者阿沙—吕央斯特隆的《妇女解放运动:无尽头工作的意义——三个女人关于阶级、性别、年龄等她们生活史的讲话,20世纪中,瑞典中产阶级开始从本地的生活模式进入到福利社会》、美国学者瓦冈夫、米达的论文《黑人谚语对解放黑奴的雄辩》等等,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民间叙事作为证据在打官司的法庭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斗争中,亦有重要的鼓动、宣传作用,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在竞选的游说中,在争取妇女权益的运动中,民间叙事都有重要价值。这在会议讨论中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民间记忆的特点
  民间叙事的记忆是通过口传形式保存下来的并广为传播的,其产生、传播和记忆的保存都有许多特点,会上有不少这方面的文章进行探讨:
  乌干达学者汪比的文章《少各民间叙事的技能与背景》,爱沙尼亚学者迈里利、米茨瓦里的《试论一个传说现实化的背景》、马内、科瓦的《个人经验的故事和一个20世纪预言的记忆》,肯尼亚学者崩的喜、瑞纪那的《旅行经验和故事流行的建造》、开图拉、克因该的《斯瓦希利史诗中的自传问题》、久拉、帕早莱《论谚语的形成》、迦其尔里的《天才的平民记忆:肯尼亚民间叙事中妇女的困难与选择的问题》、玛丽、牟切里的《通过阿机科雨部落的谚语产生记忆》,埃及学者于瓦哈瑞里的《摩西的升迁:民间叙事中幻想形成的记忆》、那比拉、沙林《两个埃及故事在类型分类中命名的沉思》等文从不同方面研究民间记忆的现实背景、个人经历与旅行乃至性别特点等问题 。
  民间叙事中的长篇作品长达几万行、几百万字,能熟练地记忆与演出,确是需要天才的,这种技巧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
  肯尼亚学者约瑟夫、牟丽卡的《非洲社会中女孩社会化的口头叙事作品中记忆的产生》认为非洲女孩从小就受到口头故事的强大影响,传统的力量非常巨大,尽管这些故事对他们和整个妇女都产生了明显不利的效果,但他们仍然继续讲下去。卡吉林、恩动果的《女性的记忆和矛盾:斯瓦希利语的谚语中女性描写》记述了父权制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谚语是讲话时作为一种“民间经典”使用的,是人类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结晶,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记忆”,妇女口齿伶俐,在口头记忆中有重要作用。
  保加利亚学者奴柯劳拉的《口头叙事中的性别和同一性》分析了保加利亚穆斯林口头传统中的性别与思想的关系。劳米、西太米的《对民间叙事中神和性别解释的错误》对班图语民间叙事研究中不分时间、空间对神和性别的解释一概而论的错误进行了批评。爱沙尼亚学者李斯托、加夫的《男性和女性故事讲述家与硬性的关系》对不同性别的讲述者对性别对立态度作了分析研究。
  肯尼亚学者米瑞英的《叙事中性别意识的产生》、马拉维学者蒙尼卡、牟以赛里的《马拉维老故事的创造和双重自觉》分析了女性在故事讲述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男女讲述者在讲述中对性别的双重自觉。尤索夫、门扎地的《斯瓦希利语中台尔瑞布通俗音乐中的性别叙事》,牟以该、各墙加的《肯尼亚口头故事中妇女形象》,弗里中尼的《妇女犯罪小说作为妇女运动的记忆》对民间叙事中妇女形象和妇女生活内容及其特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民间叙事的记忆,在表现技巧、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会上也有一些论文对此作了探讨,如:
  印度学者凯拉西、维坦乃克的《奥利亚故事讲述者的巧计》分析了故事讲述者为加强记忆效果而运用的各种手法。
  西班牙学者曼吕尔的《儿童故事中最大的开场程式》从众多的儿童故事中找出运用最多的一种程式,说明故事权威的运用和讲述者的权威,它与社会权力、才能关系甚大,这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故事中都是如此。
  瓦柯的《个人自我讽刺故事的传统、记忆和创造》,牟各的《儿童故事中的幻想》,芬兰的卡斯吞、布列金好吉的《丹麦阿甲沙岛的传统化装表演中主持人的捷才》,艾米里亚、依利伐的《神话的逻辑——作为认识的形象》,安尼克、开夫奥拉—布雷金吉的《为什麽我记住的都是我做的》,赛里斯体罗的《路克以各故事的样式、风格和意义》,弗劳拉的《环境因素对故事内容的影响》,韦努立克的《儿童恐怖故事内容和社会环境》,英国学者罗宾、格匀代夫的《记忆、叙述和创造:负载威尔斯古老传统的戏剧节目》等等。次文作者从1964-1985年在威尔斯对3000人进行了采访,录下叻50小时的磁带,关系到15000个研究问题项,对民间记忆的特点、地位、价值、思想、意义和功能、记忆与遗忘、创造与加工、观众与影响等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民间叙事与书面写作
  中国学者段宝林的两篇文章引起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一篇是《民间文学与大作家》,该文从中外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证。另一篇《论文艺上的雅俗结合规律》,该文用中外古今的大量事例证明:民间文学是作家书面文学的始祖和奶娘,文艺史上主要的文艺形式几乎都是首先由民间文学中创造出来而后为作家、艺术家运用并加以提高的,几乎所有第一流的大作家、艺术家都是认真向民间文艺进行学习和借鉴的,文艺史上许多创作高潮都同学习民间文艺有渊源关系。
  塞尔维亚学者卓亚、卡拉诺维克的《圣徒沙瓦和民间传说在书面和口头历史中的观察》,非洲学者奥尔加、巴拉拉也瓦的《坎泰口头传说中英雄形象的发展:从历史上的王子演变为机智的战士》以色列学者艾里、雅赛夫《犹太民间叙事中权威的意义—书本和记忆中的人民》体体卡的《关于猫的故事》把口头和书面中有关猫的故事进行集中研究,发现其异同及其变化轨迹。阿根廷学者马扎尔、布拉奇《报刊中的“传统水塘”研究》——对1930—1950这20年间报纸刊物中关于“传统水塘”的描写与民间叙事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崩的喜、瑞纪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记忆上的资本化》从口头与书面资料中研究旅游业如何利用吗传说使景点增加文化色彩,更加吸引游人,对“旅游热”的到来起促进作用。
  总之。此次“民间叙事记忆的权威问题”专题讨论会,进一步深化了关于“民间叙事——活的文学”立体研究,对民间叙事的价值论进行重点研讨。这对开发民间文学这一巨大的文化资源,引起世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将会起积极作用,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对民间文学进行立体研究趋向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我们注意。
                                    (北京大学段宝林提供)

我会副理事长王文宝先生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著述

  1. 《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周年》,《民俗博物馆学刊》总7期;
  2. 《江绍原首开民俗学课》,《广东民俗》1999年春季号;
  3. 《从民俗学家林培庐之生平事迹谈起》,《广东民俗》1999年春季号;
  4. 《二中琐忆》,《二中校友》1999年第1期;
  5. 《我国民俗学运动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年;
  6. 《杨成志:民俗学运动执着的创导者》,《广东民俗》1999年夏季号;
  7. 《一生为民俗文化事业奋斗不已的薛汕》,《广东民俗》秋季号;
  8. 《追寻人类的记忆》,《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
  9. 《旧时北京刊物上的民俗学足迹》,《民间文化》1999年第4期;
  10. 《20世纪中国民俗学大事纪》,《广东民俗》1999年冬季号;
  11. 《祖国“三宝”到处传》,《世界论坛报》2000年第2期;
  12. 《祝〈四川民俗大典〉问世》,《广东民俗》2000年夏季号;
  13. 《民俗学理论的新里程碑——评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的新著《民俗学原理》,《广东民俗》2000年秋季号;
  14. 〈解放前上海民俗学运动的掠影》,《广东民俗》2000年秋季号;
  15. 《俗海泛舟·序》,2000年叶大兵《俗海泛舟》;
  16. 《民俗学原理·序》,2001年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17. 《弘扬中山大学民俗学者的创业精神》,中山大学2001年《民俗》第5期;
  18. 《俗文学研究机构的演变》,《文史知识》2001年9月号;
  19. 《中国招幌辞典·序》,曲彦斌主编《中国招幌辞典》等。
                                         (王文宝提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2年2月16日上午,正值春节期间,在北京东岳庙即北京民俗博物馆召开了有关北京民俗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朝阳区副区长谢郁主持,我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世瑜,以及我会元老郭子升先生、理事、清华大学教授郭于华等与会并讲话。与会的还有北京市民委赵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商传、收藏家李寸松、中央民大刘军等专家学者。东岳庙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宁锐先生热心民俗学事业,除自己研究撰文、著书外,还积极普及民俗学知识。2002年正月初二,陕西广播电台“百姓茶庄”由他谈陕西人过年。元月19 日向陕西电视台“调查部”“谈中国传统年节文化与发展”正月初五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