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学会出版物 >>> 学会会刊
 
学术会议
作者:

 

西安召开民俗学学术演讲会

  2001年11月9日上午,陕西省民俗学会与西安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所,共同邀请了日本民俗学家河野真先生和在日本爱知大学任客座教授的北京大学教授周星先生,举行了以“现代社会与传统民俗”为题的学术报告会。
  陕西省民俗学会的主要负责人,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民俗学教授、讲师,西安社科院副院长、西安民俗博物馆筹备处负责人,以及陕西省民俗摄影协会会长等各方面的3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西安社科院民俗所所长赵宇共主持。
  日本爱知大学河野真教授关于现代社会与传统民俗的演讲,引发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近年来,随着中国溶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农村的都市化发展,人们眼看着传统民俗迅速从我们的生活中隐退,乃至于逐渐走向消亡;而都市社会中在建筑、服饰、饮食、礼仪等方面的流行化、雷同化,更使很多人觉得传统民俗乃至于民俗学,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没有了解释的能力。
  河野真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确实已经渗透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今日的面条,虽然和两千年前的面条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粮食的生产、运输、加工,面条的制作器具、工艺,乃至于调料配制等等,却都是机器的产物。现代社会的机体基本上是科技性的,传统民俗几乎就像是汪洋湖面上的几处孤岛一般。在基本上已经彻底地实现了科学技术化的现代社会和那些硕果仅存的传统民俗孤岛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也存在着各种张力。但也正是由于传统民俗的存在,使得现代社会保持着多元化,使民众生活的样态保持着多样性。
  任何科学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传统民俗尤其是在那些现代科学技术的极限之处,依然是现代人的心理支撑。无论是飞行员、宇航员、政治家、商人、体育运动员,还是癌症病人等等,他们都在科学技术的极限界面之上,仍然依赖于传统民俗例如俗信和祈祷等而保持心理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掌握高科技的飞行员和电脑工程师,却往往会更多地祈祷和更加“迷信”的原因。现代医学科学所力不能及的地方,恰好是各种“民间疗法”的存活之地。就是说,现代科技必然导致民俗灭亡的命题,实际上是不能够成立的。
  因此,传统民俗在现代文明的机体上不是消亡了,而是以新的形态再次出现。例如,每每在观光产业中被广泛地加以利用的“民俗摄影”,就是试图综合各种现代或传统的“异质”性,并加以活用以形成新的魅力的folklorism的一种动向。在这类动向中,现代时装美女常会以旧家具或传统形态的民居建筑为背景,通过反差而形成新的美感。只有把这类folklorism的动向也纳入我们的视野,我们才能认识到民俗学在现代社会里的研究对象。民俗学不仅应该继续研究那些传统民俗的“孤岛”,还应该积极进取地研究往来于充斥着现代科技的现代生活和传统民俗之间的那些人们的生活。我们不应该为传统民俗的消失而发出叹息,而应该把握它新的存在价值和存在形态。
  此外,河野教授还就民俗文物(或民俗器具、民具)的研究发表了见解。他认为,有很多反映过去生活形态的物质性的文化,在中国目前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正在迅速流失和消亡。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财富,显然是民俗学家们的重要任务。但与此同时,充分地意识到其作为“异质文化”的属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意识到这种“异质性”,才能够更好地将其视为客观的研究对象。河野教授指出,即便是中国不久前的生活方式和反映其各种传统生活形态的民俗文物,对于现代都市生活里的中国青年来说,也已经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异质文化”。
  周星教授进一步引申和阐释了河野教授的观点,并表述了他自己的诸多见解。周星教授强调,民俗学应该对民众生活文化的传统形态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对现代社会生活也同时展开积极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大民俗学的解释力。尽管传统民俗的样态很多都发生了改变,但其传统的意义则是或被继承,或被重构,被重新加以组织,或被变通之后重又粉墨登场。有时,传统民俗甚至还常常会利用科技手段而获得更大的社会空间,例如,传统的“冥婚”习俗,在日本就曾因为“照相”技术而得到空前的扩展。又比如,原本不很普及的“水子”信仰,也由于人工流产的合法化而在近二三十年来成为日本一种新的颇为广泛的民俗现象。
  就是说,“过去”的生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意义”方面,它们是既相断裂,又有连续。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实际上是在“现代”和“传统”之间不断往来之中生活着的。那些传统民俗的孤岛,往往正是现代人精神或灵魂得以“充电”、怀旧、获得休息、慰籍乃至于“再生”的所在。正是因为那些传统民俗孤岛的存在,现代社会才更加容易保持生活的兴趣和动力。即便是依据民俗学独自的逻辑或原理,在现代社会里,民俗学依然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民俗学不仅依然具有生命力,而且还需要不断地增强和扩大其解释力。
  在学术报告会上,陕西的民俗学者与河野真教授、周星教授还就“异质文化”、民俗器具、民俗学独有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学术报告和交流共进行了四个半小时。
                                           (宇共)

2001年国际满族萨满文化研讨会在吉林市举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吉林满足文化研究会、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吉林市社科联等四个单位联合举办的2001年国际满族萨满文化研讨会8月25号在吉林省吉林市举行。国际萨满学会主席霍帕尔、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曲六乙等几十位中外著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还就萨满文化的内涵、表现方式、表现艺术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大会主持人认为:中国的萨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它包含丰富的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医药学、艺术学及文学等多方面内容。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就是要去芜存精,通过它来认识满族社会、历史及文化,认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文化,吸收其中合理成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还前往吉林市的韩屯、雾松岛、乌拉街等地考察满族罗关氏及汉军旗常氏的萨满仪式。

越南召开萨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3月30 日—4月2日,萨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来字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泰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6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的陶立璠、苑利教授赴会。会议研讨主题为越南的“供母信仰与萨满文化”。
                                           (苑利)

四川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城山镇鹤翔山庄召开

   2001年10月27日—29日四川民俗学会和四川省旅游局联合举办的四川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镇鹤翔山庄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冯元蔚,四川民俗学会会长廖伯康、四川省留念有局副局长彭祖德、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何其知、都江堰副市长母涛、四川省社科联秘书长谢世廉以及专家学者、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共100多人与会。
  会议由名誉会长冯元蔚主持,民俗学会会长作了题为《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旅游游出新感觉》的报告。代表们踊跃发言,阐述意见,献计献策,气氛十分热烈。
  四川省对民俗文化旅游事业重视和看好,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把旅游业确定为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发展的六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川委发{2001}48号)文件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确定今后十年特别是“十五”期间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具体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和相关政策。2005年把四川建设成中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地区,2010年实现从旅游经济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的总目标。
                                           (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