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学会出版物 >>> 学会会刊
 
学会会务
作者:

 

在京常务理事第五次会议纪要

  2001年9月3日,中国民俗学会在京常务理事在北师大召开会议。会议议题主要三项:㈠听取审议秘书处的工作汇报;㈡商议第五届代表大会事宜;㈢审批新会员。会议由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主持,出席会议的有:王文宝、宋兆麟、段宝林、陶立璠、刘铁梁、周星、高丙中、田小杭、赵世瑜、贺学君。钟敬文先生住院、董晓萍、巴莫出国未能与会。
  会议首先听取了贺学君代表秘书处关于前一段工作的汇报。主要工作如下:
  ⒈ 完成民政部的登记、填表、换证工作。拿到法人登记证书;
  ⒉ 编辑、出版第12期会刊,寄出800余份,退回12份,效果可以,反映不错,会刊得到许多同人支持。
  ⒊ 成立燕京民俗研究和开发专业委员会。
  ⒋ 编辑完成两册年刊交出版社。
  ⒌ 完成大百科修改条目的组织工作。
  ⒍ 参与组织四个会议或活动:
   1)去年底千禧大团圆北京过大年活动;
   2)今年,4月配合北师大典籍文字民俗研究中心参与组织中日学者狗耕田故事类型研讨会;
   3)6月与牡丹江师院等单位联合召开饮食民俗文化研讨会;
   4)8月与温州师院联合召开的有关民俗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⒎ 10 月燕京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召开民俗开发研究研讨会(筹备中);
  ⒏ 12月与中山大学联合召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中)。
  ⒐ 成第二批会员上网事宜。
  ⒑ 参与组织第七次龙牌会考察和研讨会。
  ⒒ 组织人员参加 “实话实说” 有关民俗事项方面的节目。
  ⒓ 给地方上发贺信、唁电或参加会议等。
  近期工作:
  ⒈ 13期会刊征稿、编辑、印刷出版。
  ⒉ 10月、12月两个会议的组织、联络协调工作。
  ⒊ 大百科年底完成新条目的组织工作。
  ⒋ 会议就秘书处的工作汇报进行了审议,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认真的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决议如下:
   1) 秘书处前阶段工作成绩赞成,对他们工作成果表示满意。
   2) 对他们所提出的下阶段需要进行的几项工作表示认可,希望认真做好。
   3) 关于召开第五届代表大会事宜:
    ① 时间(如无特殊情况):2002年3—4月;
    ② 会期:三天(正式会期);
    ③ 会议议题:新时期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回顾和前瞻。
    ④ 地点:北京;
    ⑤ 工作班子:秘书处。
    ⑥ 要求:第一次通知于9月20日前发出,与会者在年底前提交400—800字(不能超过)论文提要;会议前编辑一本论文提要。
  ⒌ 请加入学会的50名同志审议结果,49名全票通过,其一名(外国国籍)由于上级机关的规定,为通讯会员。另一名建议他参加地方民间文艺家协会。

学会秘书处
2001年9月3日


在京常务理事第六次会议纪要

  1月14日下午在京常务理事在北师大举行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陶立璠、王文宝、宋兆麟、段宝林、刘铁梁、巴莫曲布嫫、贺学君。刘魁立、周星、董晓萍、高丙中、赵世瑜、叶涛、田小杭因为出国或忙于治丧具体事务而请假。会上贺学君首先传达了1月13日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从俄国来电、传真对我会领导钟老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关于办好为钟老送行事宜所作的指示。与会者一致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配合师大办好1月18日为钟老送行的事,尽力作好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学会会员际的联络通知工作;作好1月17日和1月18日对国外前来参加悼念活动友人的接待安排工作。由于近期大部份副理事长和一些常务理事上京参加钟老的遗体告别仪式,会议决定1月17日晚,召开常务理事会议,请各位领导根据近期情况的变化,对秘书处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代表大会召开事宜提出具体的指示意见。

(学会秘书处)

在京常务理事第七次会议纪要

  2002年1月17日晚,中国民俗学会在北师大兰蕙公寓张振犁先生下榻的房间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到会者有从外地赶来参加钟老遗体告别仪式的张振犁、乌丙安、柯杨、李惠芳、陈勤建、江帆和在京的王文宝、段宝林、宋兆麟、陶立璠、刘铁梁、田小航及贺学君。刘魁立、周星、董晓萍、高丙中、赵世瑜、叶涛、巴莫曲布嫫因出国或忙于第二天追悼会事宜未能出席。
  会议由秘书长贺学君主持。她在说明会议目的之后,汇报了秘书处近期工作,主要有:参加学会主管单位教育部与民政部社团司组织的学习班,要求加强学会领导(成立党组织)、分支机构重新登记等;参与元月3日为钟老举行的庆寿活动;原定三月代表大会回执的登记以及会议筹备;联络元月16日所要举办的庆贺钟老百岁华诞事宜;10日(钟老逝世)后,给各地会员发讣告、消息,与国外有关机构、学者进行联系;代表学会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篮,写出学会的挽联;配合北师大治丧委员会作好1月18日遗体告别会的有关事宜;接待前来参加告别会的国外友人等。
  会前贺学君向各位副理事长、常务理事转交了理事长刘魁立先生关于痛悼钟老逝世要求办好为钟老最后送行事宜的来信,转达了他由于在国外无法及时赶回亲理大事的歉意。他希望各位多多出力,要求秘书处在诸位副理事长的领导下全权处理好为钟老送行的诸多事宜。
  与会领导对秘书处前阶段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大家对钟老仙逝至为哀痛,一致表示,先生离去是我们学会的巨大损失,他所开创中国民俗学事业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得更好。经讨论获得如下共识:
  1. 对先生最好的悼念就是一如既往,相互支持,团结奋斗,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把我国民俗学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 由于筹备代表大会的时间紧张,加之近期内不少代表又多次上京,建议原订三月召开的代表大会推迟到下半举行。
  3. 代表大会地点不一定在北京。由大家广泛与地方联系,积极寻找资助单位。
  4. 会议议题可以根据联系单位的情况作些相应的变动。
  5. 学会章程修改方面的工作请陶立璠、王文宝两位副理事长先做些思考、提出意见。
  6. 成立一个专门的会议筹备班子。
  副理事长叶春生先生晚9时赶到北京,没能赶上会议。会后贺学君秘书长专门向他作了汇报并听取意见。张建新常务理事因为我们通知时间有误没能与会。

(学会秘书处)


在京常务理事第八次会议纪要

  2002年4月25日,中国民俗学会在京常务理事会在北师大召开,会议主要审议、落实关于第五届代表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以及审议专业委员会和审批新会员等事宜。出席会议的有:刘魁立、王文宝、陶立番、段宝林、刘铁梁、赵世瑜、董晓萍、巴莫曲布嫫、贺学君。其他同志因外出或有事请假。
  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主持会议,学会的历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都是在钟老的领导下进行的,这次没有钟老的参加,对于钟老的逝世我们表示沉痛悼念。我们有责任团结一致,将筹备工作做好,将会议开好,将中国的民俗学事业推进,这样才可以告慰钟老的在天之灵。
  会议听取了秘书处关于代表大会前期筹备工作进程及有关问题的汇报,经过细致讨论作出如下决议:
  ㈠ 代表大会人数为百人左右。
  ㈡ 同意秘书处经多方联络最后确定的会议地点:首都师范大学。
  ㈢ 会期:三天(7 月5—17日),7月14日报到,晚6点召开第四届理事会议; 15日—16日上午为学术研讨活动;16日下午—17日为学会代表大会;17日晚—18日离会。
  ㈣ 会议日程:
  15日 上午简短开幕式,大会发言(每位发言均作点评),
  下午分组发言(报告形式同上)。
  16日 上午大会讨论,
  下午代表大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修改章程报告。
  会议决定了“学会工作报告”的报告人。
  17 日 上午讨论报告,酝酿改选事宜。
  下午改选新一届理事会。
  ㈤ 会务费:在会上留宿的代表每位580元,不留宿的代表220元。
  ㈥ 成立三个筹备工作班子:会务组、秘书组、宣传组(附设在秘书组内)。
  ㈦ 会议批准了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城镇保护、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的请求。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郝苏民等36位先生的入会申请,批准他们的会员资格。
  ㈧ 年刊编委会向会议通报了2000、2001号年刊编辑和出版工作。
  ㈨ 会刊编辑组向会议通报了第13期会刊编辑出版事宜。

(秘书处)


2001年—2002年5月前秘书处工作小结


  秘书处本着以发展学术为主,尽力多搞学术活动,又要少花钱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的原则,所以组织联合的学术研讨会是我们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其他,处理好日常的事务,基本做到会员有信必回、地方需要的合理要求必办,只要对学会工作、发展有利的信息和关系积极联系。主要工作如下:

  ㈠ 学术活动:
  1. 2001年4月,与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日本分会联合举办“中日民间叙事文学情节类型专题研讨会”;
  2. 2001年6月与牡丹江师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联合举办“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研讨会”;
  3. 2001年8月与温州师院联合召开“民俗学理论建设研讨会”;
  4. 2001年11月配合师大举办“民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
  5. 2001年12月与广州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现代化与民俗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钟敬文先生百岁华诞庆贺会;
  6. 2002年3月与北师大民俗研究中心、民俗文化教研室联合举办“当今国际环境中的中国民俗学”座谈会。

  ㈡ 组织建设:
   1. 分别发出申请入会会员表86份,发展新会员(2001年9月3日49名、2002年4月25日36名)共85名。
   2. 新增设三个专业委员会:燕京民俗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城镇民俗保护、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
   3. 清理自动退会会员约700人。
   4. 完成第二批会员上网工作。
  ㈢ 会务工作:
   1. 最后完成民政部各项登记、填表、换证工作;参加主管部门以及民政部举办 的学会负责人学习班,通过年检复查;
   2. 编辑出版2000年—2001年号民俗学刊;编辑出版第12期、13期学会会刊15余万字,发送达1600余人。
   3. 收纳会费64人次。
   4. 回复会员电、函以及发出贺信、贺电或唁电、唁函约300人次。
   5. 接待、拜会美国民俗学会会长并安排报告。
   6. 接待日本友人。
   7. 落实召开在京常务理事会议4次。(2001年9月3日、2002年1月14 日、2002年1月17日、2002年4月25日)。
   8. 召开秘书处各类工作会议10余次(其中年刊编辑、出版4次)。
   9. 联系落实召开第五届代表大会各项工作。
   10. 组织完成大百科民俗卷试写条目工作。
   11. 组织落实对中央电视台“中国风”、“实话实说”等节目、河北电视台民俗栏目所提供的咨询、参与工作。

  ㈣ 钟老住院及治丧期间工作:
   1. 参与2001年9月20日北大召开的百岁华诞庆贺会、1月3日师大中文系举行的百岁寿辰庆贺会以及联络原定的1月16日庆贺会。
   2. 配合师大做好1月18日为钟老作最后送行工作。
   3. 收集所有唁电、唁函,悼念诗、文及各类报导,编辑及联系出版纪念册事宜。
   4. 对国外机构、友人唁电、函的回复感谢。(英文、日文)
   5. 参与师大组织3月20日赴妙峰山举行追思钟老的纪念活动。
   6. 与师大中文系、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钟老百日祭诗作吟诵会。

(学会秘书处)


我会批准成立燕京民俗研究和开发专业委员会


  中国民俗学会燕京民俗研究和开发专业委员会筹备组:
  关于你们的申请,经我会副理事长王文宝先生的联络,认真商议,已经向在京各位副理事长逐一进行了通报、征求意见,并获得他们的一致同意。现在经过你们相当一段时间的积极努力工作,我会认为成立燕京民俗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意批准成立。
  燕京民俗研究和开发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下属机构。主要从事以燕京民俗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
  学会要求该专业委员会严格遵守中国民俗学会所制定的各项章程,履行学会规定的各项义务。切实按照本专业委员会的宗旨,落实好具体的工作计划。
  我们希望并相信该专业委员会,在弘扬燕京民俗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为形成具有京都特色的民俗开辟道路,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俗学会
2001年6月5日


关于成立“城镇民俗保护、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决定

  “城镇民俗保护、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筹备组:
  中国民俗学会收到你们提交的关于“筹建城镇民俗保护、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申请报告”,经2002年4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俗学会在京常务理事第八次会议讨论审议,特批复如下:
  同意在中国民俗学会隶属下增设“城镇民俗保护、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希望筹备组积极筹备有关事宜,在条件成熟时早日正式成立。
  “城镇民俗保护、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有责任在中国民俗学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会章程所规定的各项活动。
  学会要求你专业委员会严格遵守中国民俗学会章程中的各项规定,履行学会的各项义务,切实按照你专业委员会的宗旨,落实好具体计划中的各项工作。
  为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待“城镇民俗委”正式成立之后,即将专业委员会领导班子组成名单和分工情况,近远期的工作规划上报学会为盼。

中国民俗学会
2002年4月25日


关于成立“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决定

  “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筹备组:
  中国民俗学会收到你们提交的“关于筹建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申请报告”,经2002年4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俗学会在京常务理事第八次会议讨论审议,特批复如下:
  同意在中国民俗学会隶属下增设“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希望筹备组积极筹备有关事宜,在条件成熟时早日正式成立。
  “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 有责任在中国民俗学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会章程所规定的各项活动。
  学会要求你专业委员会严格遵守中国民俗学会章程中的各项规定,履行学会的各项义务,切实按照你专业委员会的宗旨,落实好具体计划中的各项工作。
  为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待“农业民俗委员会”正式成立之后,即将专业委员会领导班子组成名单和分工情况,近远期的工作规划上报学会为盼。

中国民俗学会
2002年4月25日

  “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计划本年底前,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召开有关农业民俗研究的专题研讨会,如有专门研究者或对此有兴趣者,请与贾文忠先生联系。
  地址:100026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中国农业博物馆文物科
  电话:010—65018877—2330/2231 传真:010—65931364

中日民间叙事文学情节类型专题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

  2001年4月21—22日,中日民间叙事文学情节类型专题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日本分会以及中国民俗学会共同举办。会上北师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和日本故事学家稻田浩二教授作了主题报告。来自全国著名故事学专家、学者以及日本部分学者主要围绕分类法以及故事学研究的新方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为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举行了欢迎仪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主持,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致欢迎词。钟敬文教授在欢迎仪式上讲话,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做主题报告的俩位学者。
  稻田浩二的报告题目为《被杀死的狗的轨迹——从日本民间故事〈开花翁〉的国际比较谈起》,刘魁立的报告题目为《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以后与会者又就故事结构分析的方法以及关于对分类发的批判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的第二天由钟敬文教授主持,稻田浩二教授做了《日本故事研究史略——兼及现状与课题——我之研究管见》的学术报告。刘魁立、段宝林、刘守华、刘铁梁等教授就故事的地域性研究几故事的收集等方面向稻田教授请教并进行了探讨。
  据悉,刘魁立和稻田浩二先生从去年年底就开始酝酿这次会议,并不断通过书信交换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北师大“中心”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最了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国内许多研究民间文学,尤其是研究故事的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一些有益的问题。这次会议是规格很高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获得很好的反响。

(民文)


“当今国际环境中的中国民俗学”座谈会在北师大召开

  2002年3月30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召开了以“当今国际环境中的中国民俗学”为主题的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中心、北京师范大中文系民俗文化研究室共同发起,邀请了部分近期访学归来的学者介绍国外民俗学的研究动向及访学心得。会议由刘魁立先生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周星、董晓萍、巴莫曲布嫫、刘魁立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周星教授首先通过他在日本爱知大学讲授“生活文化论”、“现代日本的生活文化”和“比较文化田野工作”这三门课时的体会为大家介绍了日本民俗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回答了4位学者提出的有关“生活文化”中“生活”的定义、中日民俗学主要差距等问题,为上述发言作了补充(祥见发言稿)
  刚从牛津大学访学归来的董晓萍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中英民俗学的四点联系、英国对中国民俗学的认识、中国民俗学国际成果和西方理论倾向等几个问题。从美国哈佛大学研修归来的巴莫曲布嫫副研究员介绍了美国民俗学会的组织活动和对美国民俗学的作用,为中国民俗学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刘魁立教授介绍了俄国民间文学的资料收集出版、整理、系统化和研究工作,并为大家展示了近期俄国出版的民间文学方面的优秀著作。

(郭翠潇)


“现代化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与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现代化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20——22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以及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 名学者参加会议。会上许多学者就现代化与民俗文化传统问题开展了有益的研讨。会议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正在进入现代化的新城市——东菀、深圳,让大家实地了解新城市中的新民俗。

(中山讯)


学会致大会贺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
  尊敬的各位与会代表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 先生们:

  由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研讨会,现在胜利召开了!我谨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为大会的顺利筹备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山大学的领导和各个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到会的各位代表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们知道,在我国现代历史上,中山大学曾经对于民俗学的中继和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北方的战乱,许多中国第一代民俗学的重镇人物曾经云集这里。他们一面从事教学、研究,一面创办刊物,组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使民俗学形成自北大歌谣运动以来的第二次高潮,在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山大学继续了这一传统,在叶春生教授和他的同人们的共同的努力下,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新人,为民俗学界输送了新的血液。中山大学在民俗学建设方面本来就有很好的传统,最近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必将为推动我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称道和敬佩的。
  这次会议,他们又主动争取,积极筹谋,从经费募集、代表联系、论文审核,到吃、住、票务、组织考察的安排,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又是学界同仁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许多学者准备了精彩的论文,大家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有话要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深信,这次大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借此机会我要郑重地向大家传达钟老的两点意见。这是我临来这里前钟老特地把我叫到医院,对我说的。第一点,他说:“我对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寄予希望,因为他们那里年轻的接班人上来了”。 第二点,他说:“大家都很关心我的身体,请放心,我现在正在恢复,情况很好,我正争取回家过年,谢谢大家!”最后他祝各位身体健康,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一定不辜负钟老的期望,把会议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开成一个积极研讨、学术丰收的大会!同时也祝钟老早日康复,健康长寿!

   祝全体代表健康快乐!
   谢谢大家!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贺学君

大会总结发言

  尊敬的各位与会代表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由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研讨会,经过几天热烈的研讨,现在就要闭幕了。回望这些天紧张而有意义的讨论,我们可以无愧地或者骄傲地说,我们胜利、圆满地完成了大会预期的目的和议题。
  在短短的三天里,我们进行了十场研讨,共有48位学者发表了演说,还不包括点评。学者们的演说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民俗学史的,也有民间文学史的——比如回顾了中国民俗学所走过的道路,评价了这一领域的先驱、重镇人物以及发祥地之一的中山大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回顾了民间文学领域百年来的巨大成就;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探讨——比如21世纪民俗学发展诌议、民间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问题、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时代对民俗学的要求、学派、方法论,以及具体到住宅消费、房地产、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既有文献研究,也有田野调查——比如对某一传说故事的专题研究,对庙会、妈祖庙、龙母祖庙、“仙姑仫”,泸沽湖女儿国的田野报告就体现了这种特色,这些报告给大家带来了生动、新鲜的气息,有的还提出了敏感和前沿的问题;既有基础理论的,也有应用理论的。不管那方面,大家更多的是“关注民众、贴近民生”,注意用我们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为我们现代社会服务。有关民俗事项的研究更是涉及到许多方面,有些还是以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比如婚丧礼仪中的茶俗、吉祥主题、现代成年礼、香文化、医学民俗等等,既有本国的,也有跨国境的研究。此外,还有关于戏曲、傩礼、傩戏、师公教派、通俗文学武侠小说与民俗学的研究等。会上,大家听到了有关岭南地域民俗文化的集中报告,这或许与我们在此开会有关,但是我认为不仅仅如此,它有着更深的意思,由此我们似乎看到岭南学派正在崛起。人类学、社会学方面专家的精彩演说,使我们看到了民俗学多层面研究的丰富性。国外学者介绍的他们在应用研究上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和研究思路。韩国朴京夏教授今天早上给我送来一张纸条,说会上报告的许多问题他们韩国也同样遇到,深入的研讨使他学到很多知识。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感受。
  这次会议有几个特点:㈠ “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问题,我们今天在此召开这样主题的研讨会是及时和必要的,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㈡ 会议研讨严肃认真,气氛自由活跃,各种意见均可畅所欲言,这样宽松、自由的学术空气,不仅有利于学术的交流,也体现了与会学者的学术道德和思想境界;㈢ 除了研讨报告外,我们还进行了多个地方的考察活动,使会议更为丰富圆满。
  如果要说还有什么不足和遗憾的话,由于时间所限,大家的研讨还不能充分尽兴。
这次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但会上提出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去努力。新世纪放在我们每个民俗学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是也给了我们大好的机遇。我们深信,这次会议将会为今后研究的深入带来新的启迪,使我们民俗学工作者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的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与会代表向负责组织筹备这次会议的叶春生先生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他们周到的安排,认真负责、主动热情的工作,保证了会议顺利进行,圆满成功,也使每个代表在这里度过了美好而愉快的几天。

    谢谢大家!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贺学君
2001年12月22日


美国民俗学会会长佩姬女士在北师大做专题报告

   2001年10月我会副秘书长巴莫曲布嫫应美国民俗学会(AFS)的邀请,从哈佛大学前往阿拉斯加参加AFS2001年会,并在小组讨论会上作了题为Approaching Indigenous Oral Traditions: A Perspective of Substitution in Genre的发表。会议期间,巴莫与美国民俗学会的几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向他们提出今后在两个学会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的愿望,得到对方的一致赞同。初步意向是先在两个学会的网站上相互链接,以后再进一步讨论交流的可能性。12月中旬,由巴莫积极联络,美国民俗学会会长、美国民俗文化中心主任佩姬·鲍杰尔女士在北京出席“国际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Protection and Legislation of Folk/Traditional Culture)期间,应钟敬文教授邀请专程到我会进行交流。佩姬会长到京的当天刘魁立、贺学君、尹虎彬代表中国民俗学会曾到宾馆拜会了她和美国同行。我会学者与欧美国家学者长期有着友好的交往关系,但是学会机构一级的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这次交流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美国民俗学会每年都举行年会,并欢迎世界各国民俗学者提交论文与会。相关信息及联络方式请查询该会网址:http://www.afsnet.org/

(学会秘书处)


  

2001年12月18日下午1:30,美国民俗学会会长、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主任佩姬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题目为“美国国家图书馆如何收藏保护民间文化资料”的报告。在京的部分民俗学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约40 多人听取了佩姬女士的报告。
  报告会由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主持,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我会副秘书长高丙中担任翻译。佩姬女士首先对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从民俗文化保护方面介绍了美国的经验和方法以及他们所做的项目,并回答了学者们提出的问题。
  佩姬女士阐述的美国民俗学资料搜集和研究中一些观点和做法,譬如不但注重收集资料,还注重如何让这些资料被广泛的阅读和利用;美国民俗学的三个取向:学术性研究、为公共部门服务,民俗学在如何丰富人们生活上的应用等等,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开阔的思路。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的网址为: http://lcweb.loc.gov/folklife/

(郭翠潇)


致亚细亚民俗学会的贺信

  樱井龙彦教授,并转第四届亚细亚民俗学会事务局:
  欣闻由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即将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召开,届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民俗学者将有机会聚集一堂,就“民俗学如何关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开发、自然和环境问题”这一重大主题,展开认真深入的学术研讨,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谨代表中国广大的民俗学者向这次国际学术会议表示由衷的祝贺,也向与会的各国学术界的同行表示由衷的敬意。我们相信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将进一步促进亚洲各国民俗学者之间的友谊,进一步促进亚洲各国民俗学的发展。
  谨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贺学君
2001年11月22日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

   在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的倡议与领导下,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于11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是在民俗学界新世纪的第一次盛会,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了精彩的热情洋溢的讲话。
  会议由我会理事长、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刘魁立先生主持。国内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60余人专程到会,他们承担着民俗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民俗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都十分关注。
  中国民俗学在重建后的近二十年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人类迈入新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经历着巨大变革。当此历史时刻,民俗文化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民俗学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现实,中国民俗学应如何完善学科的内部机制和因应社会历史的要求,深入思考民俗学的性质、范围、功用等属于元科学性质的基本问题;如何认识当今的民俗文化及其发展趋势;如何评估近年来民俗学研究、教学、知识普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状况;如何把学科建设提升到一个更符合历史发展需求的高度;为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步调和格局;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等, 这些都是大家在具体教学、研究、实地考察和出版等实际工作中不能不面对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
  此次会议本着展开对话、交换意见、沟通信息、寻求共识的原则,围绕着这些有关民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年近百岁的钟敬文教授因健康原因未能亲自出席会议,但他为研讨会提供了长篇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结合我国民俗文化的现实状况,针对民俗学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和淋漓尽致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的报告成为了本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在研讨会上,三十位代表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针对我国民俗学调查、研究、教学、知识普及等问题,发表了内容充实、多有新见的学术见解。
  此次研讨会的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民俗学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钟敬文教授在医院会见了来京开会的外地代表,他饱含深情地说:我搞民俗学研究80多年来,今天也是我最快乐的一天。这么多的同志,活跃在全国各个民俗学工作的战线上,整个形势很好。 一个民族如果要存在和发展,许多物质文化条件是必需的,但是精神文化也决不可缺少。一旦缺少了精神文明,那么这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就有问题了。大家应有一种民族的自觉,将中国的精神视为命根子,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视为我们的命根子。希望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民俗学是一种重要的学科!

(师讯)


中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逝世
·唁函·

  袁珂先生治丧委员会:
  惊闻袁珂教授殒世噩耗,不胜悲痛。袁珂先生为中国神话研究鞠躬尽瘁,成就卓著,堪为学子楷模,袁珂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神话学界和民间文化学界的巨大损失。我们愿以袁珂先生的伟大人格、治学精神和严谨学风为榜样,努力为中国的民间文化事业竭诚工作。
  袁珂先生千古!
  袁珂先生精神永在!
  并祈袁珂先生家属节哀!

                                 钟敬文
                                 刘魁立
                                 并中国民俗学会全体会员敬悼
                                 二零零一年七月十六日

致镜泊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贺词

  尊敬的领导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镜泊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研讨会今天在此隆重召开了,首先请让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亚细亚民俗学会北京联络处向与会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对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给予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牡丹江市委领导、政府各有关部门表示由衷的敬意!向为会议提供全力支持的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虽是主办单位之一,但是主要出力的是当地的同志。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可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一,据目前所了解,中国饮食界、中国民俗学界各自召开过的学术研讨会都有着丰富的记载。然而,这“两家”联合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如果说不属开创性的首次,至少也是较为少有的。饮食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民俗研究中饮食文化又是不可缺的重要方面,因而这样的会议无论对饮食界,还是民俗学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相信它不仅在民俗学研究的历史上会留下一页,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也一定可以大书一笔。
  其二,探讨民俗饮食文化实质是在探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饮食与人的关系之密切,是人人皆知的,而我们中国又是一个以灿烂的饮食文明而闻名于世的大国。饮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同小可的位置。这不仅在于中国吃的食物之广,吃的方法之多,吃的过程之讲究。更重要的是“吃”已经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传统中国,饮食往往与理家、治国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所以长期沿传的饮食习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仅它的社会、文化功能就涵盖着方方面面。张光直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重视饮食的国家可能更是如此。
  其三,传统性相对很强的领域,正面临着改革的挑战。饮食文化的传承持续性在人类各种最主要的衣、食、住、行文化事项之中相对最强,人类的食物发展变化史告诉我们,人们的食物至今大约发生过两次大的革命。第一次是捕猎生产出现,人由“杂食”转变为“食肉”;第二次是农业生产开始,人类的食物也开始以植物型为主,现在基本还是如此。但是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间交流的加速,人们的认识、观念的变化,在饮食方面也有较大反映,比如饮食心理、饮食爱好、饮食营养、饮食审美、饮食文化的传承等等。在儿童身上更加突出。使我们传统的饮食方式、内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保持优秀的民俗传统?这中间大有学问,也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饮食界的大师们有高见,民俗学专家们有高见,两者结合就是高见中的高见。
  最后希望各位不仅通过各自的嘴和肚子直抵南北文化的核心,而且通过我们的交流研讨使饮食文化在改革创新方面有新的启示。
  祝大会圆满成功!祝代表们愉快!健康!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亚细亚民俗学会北京联络处
2001年6月29日

庆贺钟敬文先生百岁大寿暨绿色文明倡议

  2001年9月29 日上午,北京大学勺园国际交流中心二楼会议室,聚集了首都百余名老少知识分子,庆贺钟敬文先生百岁大寿。寿庆由他的老朋友季羡林、张岱年、林庚、侯仁之、启功、林林共同发起的。由著名诗人郁风先生主持并代表大家致了贺辞。钟老的女儿代先生致答谢辞。会上张岱年、季羡林、于光远、林林、黄宗洛、周巍峙等先生,发表了真挚、风趣、热情洋溢的讲话,博得大家阵阵掌声。季老首先发言。他说自己已经与钟老认识有五六十年了,从钟老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钟老在北师大教授中是最年长的,我们希望在他108岁时,今天的原班人马还能给他庆祝茶寿,大家共同努力,“相聚于茶”,我绝不后人。钟老的学生周巍峙刚从新疆赶回来。他说,作为晚辈,能参加钟老的寿庆感到很幸福。钟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功劳很大,不求索取。钟老工作的地方很小,只能侧身而过。地方虽小,研究的却是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事业上,百岁的钟老还能讲课、看稿,参加审读会,这恐怕是世界第一人。黄宗江先生说,我对钟敬文先生是钟而敬之,敬其文更敬其人。还说自己从小想从事文字文学工作,钟老教导我们要走向民间,我要跟先生一起走向民间。于光远先生虽坐着轮椅,但是精神十分饱满,他说要把今天的会议情况发表在他所开的网页上,让大家来分享百岁的喜庆。他还提出与钟老做健康长寿的比赛。黄苗子先生写了“国瑞文宗”四字表达了他,也表达了大家对钟老的高山仰止之情。与会的还有任继瑜、谢冕、丁聪、郭预衡、刘魁立、陈祖芬等学者和著名人士,会议简朴而热烈,大家对钟老敬文先生的人品、学问给予高度的赞赏。不少老先生风趣地向钟老挑战,祝愿先生健康长寿!(文讯)

庆贺钟敬文先生百岁华诞

  由启功老提议,北大中文系2002年元月3日在北京友谊医院会议室举行钟敬文先生百岁华诞庆贺会。师大校、系领导以及钟老生前好友20余人参加。大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愿先生早日康复。

中国民俗学会贺辞

  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学者、师长、朋友:新年好!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此聚会,庆贺我们大家所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百岁诞辰。让我们首先祝贺钟老身体健康,生日快乐!这两句话虽然在庆贺生日的场合频频被用到,但是用在百岁老人的生日活动中却是不多见的。有人说钟老是个奇迹。的确如此,百岁的钟老还在指导研究生的功课,还在思考着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的大事。这是少见的。不管在那里,钟老总是心系学生,情系中国民俗学事业,就是在医院治疗期间也不列外。
  谈到中国的民俗学不能不谈到钟敬文,而谈到钟老同样不能不谈到中国的民俗学。钟敬文的名字与中国的民俗学事业紧紧相连,中国的民俗学与钟敬文又紧密相关。大家称钟老是“中国民俗之父”,这个称呼对钟老来说是当之无愧的。自北大歌谣运动兴起不久,年轻的钟敬文就有了积极的行动,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学会,他更是积极投身其中,1930 年到杭州又与同仁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这中间,不管是社会环境、学术气氛好的年代,还是受到压制、遭到迫害的岁月,钟先生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与民众生活最为贴近的学科,没有放弃过他所热爱、钟情的领域。即使在那些表面看来他已经不搞、不能搞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年月里 ,他的心中从来没有对它们放弃过。因而,只要一有时机,他即可以马上着手开展工作,或者说他一直在暗暗努力、积极等待这时机的到来。
  1978年,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以后钟老以70多岁高龄老人的身躯到处奔波、呼吁。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终于成立!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地方学会的工作。如果说27年、30年的中国民俗学只是一个一个点,那么到了80年末,中国民俗学会的机构已经是花开遍地,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有了民俗学会的组织。中间,钟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钟老所言,中国民俗学事业80年来,现在是成绩显著,发展最好的时期,尤其是年轻的学子已经上来了,这就是学科的前途,学科发展的希望!
  上个月民俗学会与广东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有关“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暨庆贺钟老百岁华诞国际研讨会”。会议开得很成功。代表们一致认为:我们努力搞好中国的民俗学事业是对先生百岁华诞最好的献礼。钟老的健康也是我们学会的幸事。这也是我们全体会员的心声。
最后让我们再次祝福敬爱的钟老健康长寿!再长寿!

中国民俗学 
2002年1月3日 

中国民俗网第二次民俗文化研讨会暨建网两周年纪念会在民族大学举行

  【中国民俗网讯】2001年9月26日,中国民俗网组织的第二次民俗文化研讨会暨建网两周年纪念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与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共同协办。
  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学者与会并积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会议由中国民俗网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教授主持,研讨会以陶立璠教授的《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学研究》的论文为开端,围绕民俗文化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陶立璠教授列举了很多民俗文化被严重破坏的例子,提出民俗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他学者在此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如何保护的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社科院文学所的吕微认为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怎样维持民俗文化的实用性,一是怎样将实用性转化为审美性;北京大学的陈泳超则认为,民俗的硬件是可以保护的,但软件无法保护,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无法指导,无法干预。在审美化的问题上,他认为,民俗和生活实用性结合起来是才是最美的,转化后会损伤其审美性。在民俗文化的硬件保护上,北京大学的王娟认为文化传统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形式上,不是外在的形式来衡量的,外在的形式消失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没有意识到其价值。
  关于面临现代化和经济开发时民俗文化的保护,社科院的户晓辉强调: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不要忽视民俗群体的愿望,现代化的生活模式无法抵抗,不发展的保护行不通。有的学者则认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民俗可以作为的资源来开发,有意识的传承和无意识的传承效果不同。提高民俗群体的文化意识将民俗文化作为产业会把学者的保护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中国民俗网编辑:郭翠潇)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揭晓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于2001年9月在湖北荆门揭晓。
  本次评奖是对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民间文化研究及其个人学术著作的评比,也是我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科的首次个人学术著作奖。本次评奖参评范围广,学术成果厚重,集中检阅了20年来的中国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研究的业绩。获奖作品涉猎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各个学科,反映了我国神话学、传说学、故事学、歌谣学、民俗学、民间艺术研究、民间文化田野调查的学术发展轨迹,以及从单薄到厚重、从不为人知到享誉世界的当代学术历程。

   学术著作获奖名单·

  最高荣誉奖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
  贾 芝《播谷集》
  姜 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

  特别奖
  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
  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
  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
  吕胜中《意匠文字》
  段宝林《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

  一等奖
  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
  郎 樱《玛纳斯论》 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
  降边嘉措《格萨尔论》 潜明滋《中国神源》
  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
  汪玢玲《中国虎文化研究》 萧 放《《荆楚岁时记》研究》
  高过藩《敦煌民俗学》 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
  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 张 晓《江西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二等奖
  巫瑞书《荆湘民间文学与楚文化》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通论》
  富育光《萨满教有神话》 郗慧民《西北花儿学》
  陈建宪《神话解读》 过伟《中国女神》
  徐华龙《中国神话文化》 顾希佳《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
  斯钦巴图《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麻国钧、麻淑云《中国传统游戏大全》
  钱舜娟《江南民间叙事诗及故事》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
  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 李树江《回族民间文学史纲》
  刘亚虎《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 杨 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
  王纯信、尹国有《吉林民间美术》 陈 烈《东巴祭天文化》
  郑土有、王贤森《中国城隍信仰》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叶大兵《俗海探微》 山曼等《山东民俗》
  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 邢 莉《观音—神圣与世俗》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
  江 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 罗汉田《庇荫》
  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 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学》
  徐国琼《格萨尔—考察记实》 郭永名《郭氏蒙古通》
  韩雪峰《红高粱:辽北习俗》 王 光《寂寞的山神》
  王建章《中国南楚民俗学》 任 骋《中国民间禁忌》
  杨 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
  曹宝明《乌拉手记—东北民俗田野考察》
  董晓萍、欧达伟《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化》
  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三等奖 、优秀奖(从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民俗网讯】 2OO1年3月21—2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宣部常务副部民刘云山,中宣部副部长刘鹏,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占祥,中宣部秘书长甘英烈,文化部副部长艾青春,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中国文联副主席高运甲,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中国文联副主席、民协主席冯元蔚,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中国民协名誉主席钟敬文,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92名民间文艺家代表参加大会。 大会由中国民协主席冯元蔚主持,中国民协副主席农冠品致开幕词,中宣部副部长刘云山、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占祥、文化部副部长艾青春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
  开幕式上,中国民协副主席刘魁立做了题为《团结拼搏,共创民间文艺事业新辉煌》的工作报告,中国民协代秘书长刘春香做了《关于修改〈章程〉的说明》。
  与会代表在会议期间认真审议并通过了工作报告、修改了协会的章程,同时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和新一届理事会主席、副主席。聘请了名誉主席和顾问。
  名誉主席:钟敬文 冯元蔚 贾 芝
  顾 问:姜 彬 刘魁立 卢正佳
  主 席:冯骥才
  副 主 席:刘春香 白庚胜 刘铁梁 江明惇 农冠品 杨继国 余未人 张 錩 林德冠 郑一民 赵 书 曹保明
  协会理事会:由95人组成(名单略)。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工程”正式启动

  2001年4月2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及专家数十余人,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工程”首批启动工作。该项工程获文化部批准、资助,由我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主持。根据工作进程,将在明年安排第二批启动工作。

(民讯)